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也稱史學家,是指以撰寫歷史著作為職業或對歷史學的創立、發展與套用付出努力的知識分子。以歷史為自己學術研究對象的人群,一般都是指在該領域頗有威望的人士。歷史學家包括歷史記錄的編撰者和歷史材料的研究者。李侃等主編《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1977年初版,1979年再版,1982年三版,1993年四版),包括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之間八十年的歷史。青年時代學電機工程,1926年大學畢業後,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經濟學,30年代參加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撰文闡述馬克思主義觀點,著名的有《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等,其著作多被當局列為禁書。

​前言

司馬遷司馬遷

司馬遷在古代中國,歷史學的傳統主要是以歷史編撰的形式創立和發展的,在西漢歷史編撰者司馬遷之後,唐代的劉知幾開創了另外一種門類的工作,即對歷史編撰這項工作本身的研究(historiography)。在宋代,開始了以以往的歷史記錄為材料的針對"歷史"的研究活動。

作者介紹

伊莉莎白·科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相繼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獲密西根大學藝術碩士。《歷史學家》是伊莉莎白·科斯托娃歷時十年精心創作的處女作小說,作者在密西根大學創作斯間即獲得霍普沃德小說創作獎(Hopwood Award for the Novel-in-Progress ),也因為此書,獲得二00五年度美國"羽毛筆"圖書獎(Quill Book Awards)最嘉新人獎。

代表人物

中國古代歷史學家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約公元前422),《春秋左傳》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史記》

班彪(3年~54年),中國東漢史學家,班固之父。

班固(32年~92年),《漢書》

陳壽(233年~297年),《三國志》

常璩(大約291年~361年),《華陽國志》

范曄(398年~445年),《後漢書》

劉知幾(661年~721年),《史通》

杜佑(735年~812年),《通典》

司馬光(1019年~1086年),《資治通鑑》

鄭樵(1104年~1162年),《通志》

洪邁(1123年~1202年),《容齋隨筆》

周去非(1135年~1189年),《嶺外代答》

趙汝適(Zhao Rukuò 1170年~1228年,《諸蕃志》

馬端臨(1254年~1324年),《文獻通考》

汪大淵(1311年~ 1350年),《島夷志略》

李贄(1527~1602),《史綱評要》

張燮(1574年~1640年),《東西洋考》

顧炎武(1613年~1682年) 《日知錄》、《肇域志》

王夫之(1619年~1692年) 《讀通鑑論》

王鳴盛(1722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

趙翼(1727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記》

錢大昕(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異》

章學誠(1738年~1801年),《文史通義》

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

王韜(1828~1897年),《法國志略》、《普法戰紀》、《法蘭西志》、《美利堅志》、《日本通中國考》、《琉球朝貢考》、《法越交兵記》、《西古史》、《西事凡》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國古代史》

梁啓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

王國維(1877年~1927年)

柳詒徵(1880年~1956年) 《國史要義》

陳垣(1880年~1971年),《元也里可溫考》《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通鑑胡注表微》

顧頡剛(1893年~1980年),《古史辨》,“層累地造就古史”學說提出者

陶希聖(1899~1988),《八十自序》《中國社會現象拾零》

黃現璠(1899年~1982年)《廣西壯族簡史》《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壯族通史》

馮承鈞(1887年~1946年),《成吉思汗傳》《中國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鎮與唐代蒲昌》《景教碑考》

陳寅恪(1890年~1969年) 《柳如是別傳》《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元白詩箋證稿》

胡適(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四川樂山人,原名開貞,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呂思勉(1884年-1957年),錢穆之師。著作《白話本國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

錢穆(1895年~1990年),《國史大綱》

傅斯年(1896年~1950年)

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中國史綱》《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太平天國史事日誌》

張蔭麟(1906年~1942年)

勞乾(1907年~2003年)

譚其驤(1911年~1992年),《中國歷史地圖集(8卷)》

全漢升(1912年~2001年)

吳晗(1909年~1969年)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

范文瀾(1893—1969),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

呂振羽(1900—1980),湖南邵陽人,著名歷史學家。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著名歷史學家。

侯外廬(1903—1987),山西平遙人,著名歷史學家。

美籍華人歷史學家

黎東方(1907年9月15日—1998年12月30日)《中國史之研究》、《中國上古史八論》、《西洋通史序論》、《中華民國簡》,長篇自傳《平凡的我》,以及他所獨創的“細說體”系列史書《細說三國》、《細說元朝》、《細說明朝》、《細說清朝》、《細說民國創立》等,還有大量英文著作和譯著。

陳兼(1952年—),《中國走向韓戰之路》、《劍橋冷戰史·中國卷》、《毛澤東的中國與冷戰》

黃仁宇(1918年——2000年),《萬曆十五年》、《放寬歷史的視界》、《中國大歷史》

葉文心(1948年—)《上海百年風華》

徐中約(1923年—2005年)《中國近代史》、《中國進入國際社會的外交,1858—1888年》

何炳棣(1917年—),《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

楊聯升(1914年—1990年),《國史探微》、《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升往來書札》

許達然(1940年—)、《十八和十九世紀台灣社會史論》、《台灣人民起事和歷史發展,1683-1894》

王國斌(R· Bin Wang),《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及歐洲經驗的局限》

唐德剛(1920年-2009年),《中美外交史百年史1784-1911》、 《晚清七十年》、 《袁氏當國》

西方歷史學家

希羅多德希羅多德

古希臘,希羅多德(Herodotus)(前484年?—前425年?),《歷史》,歷史之父

古希臘,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年?—前400年?),《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古希臘,波利比奧斯(Polybius)(前200年—前118年),以《歷史》(又譯為《通史》、《羅馬史》)一書留名傳世。

古羅馬,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前44年),《高盧戰記》和《內戰記》

羅馬,李維(Livy)(前59年—17年),《羅馬史》

古希臘,普魯塔克(Plutarch)(46年?—120年?),《希臘羅馬名人傳》

羅馬,塔西佗(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年?—117年?),《編年史》

英國,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年—1794年),《羅馬帝國衰亡史》

德國,蘭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886年)

德國,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895年),《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德國,戴布流克(Hans Delbrück)(1848年—1929年),《戰爭藝術史》

英國,邱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965年),《英語民族史》

法國,費夫爾(Lucien Febvre)(1878年—1956年),年鑑學派創始人之一

法國,布洛赫(Marc Bloch)(1886年—1944年),年鑑學派創始人之一

英國,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歷史研究》

法國,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1902年—1985年),年鑑學派第二代學者,《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美國,費正清(John K. Fairbank)(1907年—1991年)

德國,戈洛·曼(Golo Mann)(1909年—1994年)

美國,L·S·斯塔夫里阿諾斯(L.S. Stavrianos)(1913年—2004年),《全球通史》

日本歷史學家

日本,白鳥庫吉(Shiratori Kurakichi,しらとり くらきち),(1865~1942), 岩波書店出版10卷本《白鳥庫吉全集》

日本,內藤湖南(1866—1934)

日本,桑原隲藏(1870-1931),《宋末提舉市舶船西域寬葉香蒲壽庚的事跡》、《東洋史要》、《東洋史說苑》

日本,津田左右吉(1873~1961),《古事記及日本書紀的研究》、《神話時代史的研究》、《日本上古史的研究》、《上古日本的社會及思想》

日本,辻善之助(1877-1955)《日本佛教史的研究》、《增訂海外交通史話》、《日本文化史》七卷、《日本佛教史》十卷。

日本,池內宏(1878~1952)《滿鮮史研究》全5巻、《元寇的新研究》、《鮮初東北境和女真的關係》

日本,加藤繁(1880~1946),《中國社會經濟史概說》、《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和田清博士序)

日本,後藤朝太郎,(1881-1945)日本著名漢學家。

日本,有高岩(1884—1968)《東洋中世史》、《元代農民之生活》

日本,中村孝也(1885~1970)《德川家康文書的研究》、《 家康的臣僚 武將篇 》、《 國史學 》

日本,原田淑人(1885——1974),《東亞古文化研究》、《東亞古文化論考》、《東亞古文化說苑》、《唐代的服飾》

日本,和田清(1890~1963),《支那通史》、《內蒙古諸部落的起源》、《明代蒙古史論集 》、《中國史概說》

日本,家永三郎(1913—2002)

近現代歷史學家的著作

胡繩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應該是中國近代史的較經典的著作。

還有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

李鼎聲《中國近代史》

林增平編《中國近代史》

李侃等主編《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1977年初版,1979年再版,1982年三版,1993年四版),包括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之間八十年的歷史。

[美]費正清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紐約牛津大學1970年版

"中國近代史"教材與參考書:

李侃等編《中國近代史》(第四版),中華書局。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

陳旭麓主編《近代中國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莊練《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中華書局。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三聯。

茅家琦《太平天國通史》,南京大學出版社。

蔣孟引《第二次鴉片戰爭》,三聯。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華東師大出版社。

陳書麟《中法戰爭》,海洋出版社。

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人民出版社。

廖一中等《義和團運動史》,人民出版社。

侯宜傑《二十世紀國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人民出版社。

金沖及等《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另外還有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原名開貞,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幼年在鄉讀私塾,後到中學,1914年到日本留學,學習醫學。此間改名為沫若,以取家鄉兩條大河--大渡河(古稱沫水)、青衣江(古稱若水)之名。五四運動對他產生了較大影響,1919年到1920年,他創作了幾十首充滿革命激情的白話詩,1921年以《女神》為題,結集出版,這是我國新詩運動的奠基之作。1921年,他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建了進步文學團體創造社。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帝國大學醫科畢業,但他認為"要使祖國早日覺醒","必須創立新文學",乃棄醫繼續從文。這期間,他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史觀是"解決世局的唯一的道路",並表示馬克思、列寧是"我輩青年所當欽崇的導師"。1924年,他回到國內,參加了1926年的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任職。在蔣介石叛變革命前夕,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撰寫《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揭露其反動面目。南昌起義後,他趕赴南昌,並在南下廣昌的路上由周恩來介紹入黨。此後,為躲避國民黨當局的懸賞緝捕,黨組織安排他再次東渡日本。在日本,郭沫若克服經濟上的拮据和資料的匱乏,對中國古代社會進行了深入研究,寫出《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很多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郭沫若冒著生命危險回到國內。此時,第二次國共合作業已開始,郭沫若在陳誠任主任、周恩來任副主任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擔任廳長。1940年以後,他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一批歷史劇,其政治性、藝術性都十分強烈,在中國話劇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稍後,他又寫了《青銅時代》、《十批判書》等史學論著。新中國成立以後,他任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都擔任過重要職務。這時期他又寫了《奴隸制時代》等歷史論著,主編了《中國史稿》,創作了《蔡文姬》、《武則天》等歷史劇本。教材中所舉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作於1930年。郭沫若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當時社會生產狀況出發,分析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說明了古代社會階級和階級矛盾及其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同時,他不容置疑地指出,中國古代經歷了奴隸制社會,"對於馬克思的那個鐵則並不是例外",從而對否認中國沒有奴隸制時代進而否定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論調進行了有力的駁斥。

范文瀾(1893-1969),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少年時受同鄉章炳麟影響,擁護辛亥革命。1913年入北京大學,畢業後一度擔任校長蔡元培的秘書,後到瀋陽、河南任教,1922年任天津南開學校教員,後升教授,出版《文心雕龍講疏》。五卅運動爆發後,參加反帝活動,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與黨失去聯繫。1927年後,在北京一些大學授課,寫作了一些考據和文學史方面的著作。抗日戰爭爆發後,正在河南任教的范文瀾積極宣傳抗日,因受校方干涉,憤然辭職,參加了新四軍,1939年再次入黨。1940年到延安,任馬列學院和延安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受中共中央委託,編寫中國通史。1941年和1942年,《中國通史簡編》分冊出版。1947年,出版《中國近代史》上冊,這兩部著作是我國較早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系統說明中國通史的著作。新中國建立後,在史學界擔任領導工作,1969年7月病逝。其所著論文編為《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於1979年出版。

呂振羽(1900-1980),湖南邵陽人,著名歷史學家。青年時代學電機工程,1926年大學畢業後,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經濟學,30年代參加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撰文闡述馬克思主義觀點,著名的有《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等,其著作多被當局列為禁書。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30年代的一些觀點,如鴉片戰爭後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殷周奴隸制時代的生產工具是青銅器等,至今仍有一定影響。40年代,著有《簡明中國通史》、《中國民族簡史》等。新中國建立後,在史學界、中央黨校任職。著有《史論集》、《呂振羽史論選集》等。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著名歷史學家。青年時代赴美留學,歸國後研究馬克思主義,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出版名著《歷史哲學教程》。1940年到重慶,在周恩來領導下工作,其間寫了大量史學論文和《中國史綱》先秦、秦漢部分。新中國建立後,在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任職,領銜編寫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年含冤去世。

侯外廬(1903-1987),山西平遙人,著名歷史學家。自幼受家庭影響,學習四書五經,1922年到北京,考入北京法政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兼攻法律和歷史。1927年赴法留學,1930年回國,先在東北,後到北京任教。抗日戰爭期間到重慶,邊從事抗日統一戰線工作,邊進行史學研究,出版了《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思想通史》(與杜國庠、趙紀彬、邱漢生合著,五卷)等,著重對歷史做整體研究,在思想史領域取得突出成果。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大學教授歷史,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