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學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學家》

2010年5月7日,國際著名出版發行公司“General Books LLC”編輯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學家》(英文版,英文書名《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istorians》,國際書號總號13:9781155788609,分號10:1155788605),內收黃現璠(Huang Xianfan)、郭沫若(Guo Moruo)、季羨林(Ji Xianlin)、顧頡剛(Gu Jiegang)、翦伯贊(Jian Bozan)、朱謙之(Zhu Qianzhi)、楊繼繩(Yang Jisheng)、薛宗正(Xue Zongzheng)(按書封面英文名和收入內容先後順序排名)等一批弛名世界的史學大家。

基本信息

書籍信息

書名:People'sRepublicofChinaHistorians(中文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學家》)

出版發行公司:BooksLLC

英文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學家》封面英文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學家》封面

出版時間:2010年5月7日

語種:English(英文)

裝幀:平裝

書號:國際書號總號(ISBN)13:978-1155788609,分號10:1155788605

尺寸:22.9×15.2公分

定價:$20.19

內容簡介

2010年5月7日,國際著名出版發行公司“BooksLLC”編輯出版了英文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學家》(英文書名《People'sRepublicofChinaHistorians》,國際書號總號13:9781155788609,分號10:1155788605),內收黃現璠(HuangXianfan)、郭沫若(GuoMoruo)、季羨林(JiXianlin)、顧頡剛(GuJiegang)、翦伯贊(JianBozan)、朱謙之(ZhuQianzhi)、楊繼繩(YangJisheng)、薛宗正(XueZongzheng)(按書封面英文名先後順序排名)等一批弛名世界的史學大家。除封面列名之外,書中還收有柳詒徵白壽彝李文海孟憲實易中天王立群等人傳記。

內容摘介(部分)

按書封面英文名先後順序介紹

黃現璠黃現璠

黃現璠

黃現璠(HuangXianfan,1899.11.13~1982.1.18),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歷史學界“無奴學派”開創者,中國現代民族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的創始人,壯族史學奠基人。原名甘錦英,廣西扶綏縣人,壯族。早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攻讀史學9年(1926~1935),畢業後赴日本留學於東京帝國大大學院,深造東洋史。1937年回國後,歷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學院(現廣西師範大學)等大學史學教授,為壯族首位大學教授,終身講授史學。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相繼任命為中央民族訪問團廣西分團副團長、中央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委員、“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副組長;並先後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1957年反右運動中,受到批判,1958年2月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做出決議:“罷免費孝通、黃現璠、歐百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職務”,因此被錯劃為中國歷史學界頭號大右派。1979年平反後,先後兼任第一屆中國民族學研究會(後改名為中國民族學學會)顧問、《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編輯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顧問、第一、二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會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2年病逝於桂林。黃現璠對中國史學的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1932-1934年出版的黃現璠主撰《中國通史綱要》(三卷,合著),為20世紀冠名《中國通史》的第一部通史巨著,達百萬餘言,開拓意義斐然。二、1936年出版的黃現璠著《唐代社會概略》,為20世紀第一部關於唐代社會史研究的專著,多次再版重印。三、1936年出版的黃現璠著《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為20世紀第一部關於學生運動的專著,多次再版重印。四、1957年出版的黃現璠著《廣西僮族簡史》,為壯族有史以來第一部論述壯族歷史文化的專著,從而被史學界稱為壯史之父。五、1981年黃現璠推出的《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為20世紀第一部論證中國歷史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的專著,勇於向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起了挑戰,從而開拓出中國歷史學界的“無奴學派”,故被學術界尊奉為“無奴學派”導師。六、1988年出版的黃現璠遺著《壯族通史》,為中華民族史上第一部壯族通史。七、在古史研究上,黃現璠是最早突破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而建立“三重證據法”的學者之一,從而形成“黃氏三重證據法”(指黃現璠將文獻史料、考古史料、口述史料三者結合起來的治史法),這對中國史學研究證據法的突破意義重大。

郭沫若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GuoMoruo,1892.11.16~1978.6.12),中國現代著名革命家,社會活動家,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中國新詩的奠基人,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者之一,1949年後被官方欽定為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的領袖,中國共產黨黨員。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人,原名郭開貞。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1923年後開始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高漸離》六部歷史劇和戰鬥詩篇《戰聲集》以及雜文《甲申三百年祭》(該書後被定為中共整風學習檔案)。1948年當選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但他拒絕了這個頭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曾獲加強國際和平史達林國際獎、匈牙利科學院院士和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1978年北京逝世。郭沫若於史學研究上的成果主要有1930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和1952年2月出版的《奴隸制時代》,屬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領域影響深遠的兩部史書。由於郭沫若非史學專業者,又習慣於用文學手法撰述史著,欠缺嚴謹,因而其著不乏漏洞百出、自相矛盾之處。郭沫若史學到底屬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史學,還是屬教條主義史學,目前在史學界的看法一分為二。儘管如此,郭沫若在古文字學和無產階級文學領域的成就,則廣為世人認同。

季羨林季羨林

季羨林

季羨林(JiXianlin,1911.8.6~2009.7.11),中國現代著名語言學家、文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家、史學家,中國共產黨黨員。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省清平縣(現併入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攻德文1935年9月赴德國讀研究生,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南斯拉夫文,選修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1941年獲博士學位。1942年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教員。二戰終結後的1945年10月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曾當選為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季羨林的史學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論文集,1957)、《印度簡史》(1957)、《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2000年)以及主編的《東方語言學史》(1997)、《印度古代文學史》(1997)等論著中。

顧頡剛顧頡剛

顧頡剛

顧頡剛(GuJiegang,1893.5.8~1980.12.25),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之一。原名顧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門本科畢業,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雲南大學齊魯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社會教育學院、蘭州大學,同時兼任北平研究院歷史組主任、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蘭州大學歷史系主任,曾主編《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學報》、《禹貢半月刊》、《邊疆周刊》、《齊大國學季刊》、《文史雜誌》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導師,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顧頡剛受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倡導的“整理國故”思想的影響,從20世紀20年代起即從事中國歷史和古代文獻典籍的研究和辨偽工作。主張用歷史演進的觀念和大膽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會學、考古學等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和典籍。與錢玄同等發起並主持了古史辨偽的大討論,又廣集當時的研究成果編成《古史辨》八冊,形成了“古史辨”派。顧頡剛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認為時代越後傳說的古史期越長,周代時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朝有三皇,漢代以後有盤古,古史系統的形成,主要出於戰國到西漢的儒家之手。他以疑古辨偽的態度考察了孔子與六經的關係,指出孔子的“正樂”與社會上沒有關係,批評梁啓超把孔子說得太完美;斷定六經決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經沒有太大的信史價值,也無哲理和政論的價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經(尤其是利用《尚書》)編成的整個古史系統。同時還提出,必須打破中國古代民族只有一個、地域向來一統的觀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黃金時代等觀念。這些觀點今天看來雖不盡正確,但在當時卻具有反封建、反對經學偶像的意義,在史學界產生過廣泛影響。顧頡剛除所編《古史辨》之外,傳世史學論著還有《漢代學術史略》、《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尚書通檢》、《中國疆域沿革史》、《史林雜識》等。1971年他開始擔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總校工作,1977年完成,先後由中華書局出版。

柳詒徵柳詒徵

柳詒徵

柳詒徵(LiuYizheng,1879/80~1956.2.3)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中國近代史學先驅之一,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字翼謀,號劬堂、知非,江蘇鎮江人。17歲考中秀才,後就讀於三江師範學堂。卒業後曾任教江南高等商業學堂、江南高等實業學堂、寧屬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北京明德大學;並一度主持鎮江府中學堂校政。1914年2月,應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歷史教授;1925年東南大學發生學潮後一度離去北上,先後執教於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和東北大學;1927年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學;並任南京圖書館館長、考試院委員、江蘇省參議員。抗戰期間,先後任教於浙江大學、貴州大學和重慶中央大學,兼任國史館纂修。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執教於復旦大學。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1956年病逝於上海。曾主編《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現存書目》。著有《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東亞各國史》、《中國版本概說》、《劬堂讀書錄》等。他於1903年編寫《歷代史略》,打破綱監的編年形式,從唐虞三代至明末,系統敘述歷代史事沿革,是最早的一部近代新式中國歷史教科書。他是中國編著新型歷史教科書最早、最多的學者。1932年出版的柳詒徵著《中國文化史》,為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

翦伯贊

翦伯贊翦伯贊

翦伯贊(JianBozan,1898.4.14~1968.12.18),中國現代著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黨員。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1916年考入北京政法專門學校,後轉入武昌商業專門學校。1924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留學。1926年回國後南下廣東參加國民革命軍,參與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後,在歷史學家呂振羽等人影響下,開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潛心研究中國社會和歷史問題。1937年5月中國共產黨。此後,在中共的領導下,他長期從事統一戰線、理論宣傳和史學研究工作,為我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撰寫的《歷史哲學教程》,宣傳歷史唯物主義,闡明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他撰寫的《中國史綱》,則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剖析了商、西周、春秋時期的社會性質,以及我國自戰國至秦漢社會性質的轉變,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領域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史書。1949年後,翦伯贊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史學建設,首先發起編纂了兩千多萬字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並親自主編了其中的《戊戌變法》和《義和團》兩個專題。同時他還與范文瀾、胡華等人合著出版《中國歷史概要》一書。從1961年春開始,他兼任全國高等學校歷史教材編審組組長,主編通用教材《中國史綱要》和《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資料》。並先後發表《對處理若干歷史問題的初步意見》和《目前史學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等論文,批評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界從5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的極左思潮,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五名家”(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之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翦伯贊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長,同時兼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曾擔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前,他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界歷史主義派的主帥,從事古代歷史事件研究。因其所持的歷史觀點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界左派觀點相左,加之反對姚文元對吳晗的《海瑞罷官》的批判,文革後期遭到批判,不堪忍辱,於1968年12月18日夜他於妻子雙雙吃下大量安眠藥自殺身亡。死時口袋內留有兩張紙條,一張說實在沒有什麼可交待的;一張三呼毛主席萬歲。

白壽彝

白壽彝白壽彝

白壽彝(BaiShouyi,1909.2.19~2000.3.21),中國現代著名史學家、回族史和伊斯蘭教史專家,中國共產黨黨員。字肇倫,又名哲瑪魯丁,河南開封人,回族。1925年考入上海文治大學,不久轉學到河南中州大學文科二年級讀書,受到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直接教誨。1932年獲得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哲學史碩士學位,鏇即被聘為北平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及禹貢學會編輯。1940年後歷任雲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等校歷史系教授。其間,曾創辦《伊斯蘭》,主編《月華》、《雲南清真鐸報》等雜誌,同時深入鄉村了解回族風俗民情,探討研究回族發展歷史。1949年7月,他與同郭沫若、范文瀾等人一道創辦新中國史學會,並於同年受聘於北京師範大學,任歷史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後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與侯外廬等籌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二所併兼任研究員。同時創辦了《光明日報》的《歷史教學》半月刊,與劉大年等發起創辦了《歷史研究》雜誌。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黨的十大代表、十三大列席代表。從1956年起,他連續當選為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五屆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法制委員會委員,六屆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1971年起,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關懷下,他開始主持《二十四史》的點校工作。1978年改革開放後,白壽彝先後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校務委員會顧問、歷史系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主編、《史學史研究》主編等職,創建了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1937年出版的白壽彝著《中國交通史》,是中國第一部論述中國交通史專著。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前夕,他主持編寫了《回回民族的歷史和現狀》,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部全面介紹回族歷史和情況的著作。1978年他又指導修改了《回族歷史》,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之際出版。主要著作有《學步集》、《歷史教育和史學遺產》、《白壽彝史學論集》、《白壽彝民族宗教論集》、《中國史學史論集》等,主編有《中國通史綱要》、《史學概論》、《回族人物誌》、《中國史學史教本》、《中國通史》等。1999年,由他任總主編的《中國通史》12卷22冊全部出版。雖然主編和總主編的學術著作不能看作是個人學術成果,但為之付出的辛勞不可否定。白壽彝被公認為是中國第一位系統地研究中國伊斯蘭教史和回族史的史學家。

書籍目錄

黃現璠(HuangXianfan)
郭沫若(GuoMoruo)
季羨林(JiXianlin)
顧頡剛(GuJiegang)
翦伯贊(JianBozan)
朱謙之(ZhuQianzhi)
楊繼繩(YangJisheng)
薛宗正(XueZongzheng)
除封面上列人名外,書中還收有柳詒徵、白壽彝、李文海、孟憲實、易中天、王立群等史學家傳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