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創始人]

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創始人]

卡爾·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當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社會學家、革命家,社會學三巨頭之一。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他認為幾千年以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的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掠奪。依據歷史唯物論,馬克思曾大膽地斷定,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所取代。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鬥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卡爾·馬克思卡爾·馬克思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HeinrichMarx,生卒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猶太裔德國人,近代政治經濟學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革命理論家。他的觀點在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運動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

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聖家族》(1844年)、《共產黨宣言》(1848年)、《哲學的貧困》(1847年)、《法蘭西階級鬥爭》(1850年)、《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2年)、《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法蘭西內戰》(1871年)、《哥達綱領批判》(1875年)等;他的一些著作是與其摯友、同為德國革命社會主義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馬克思的—生是偉大光輝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鬥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方針。

KarlMarx,曾有麥客士、馬陸科斯、馬爾克、馬可思、馬格斯、馬爾格時等譯法。從1902到1923年,經過21年才統一翻譯為馬克思。

人物生平

出生

卡爾·馬克思,德國猶太人,出生於德國特利爾城,逝世於英國倫敦。偉大的哲學家革命理論家經濟學家政治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的作者。

馬克思的父親是猶太人,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律師,這對於馬克思豐富的思維、嚴密的邏輯和雄辯的演說才能影響很大。在馬克思的家裡,有較為富裕的條件和充滿文化氣氛的環境。他的母親罕麗達·普勒斯堡是荷蘭人,賢淑善良,善於持家,對馬克思父親的工作幫助很大。

求學

馬克思馬克思

馬克思從小勤奮好學,善於獨立思考。1830年,他進入特利爾中學,1835年夏天,馬克思即將中學畢業,他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引起了他的老師的注意,文中有一段這樣寫道:“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出色的詩人,但他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他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內容為教師們所驚嘆,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35年,馬克思中學畢業後,父親把他送到了當時著名的波恩大學去學習法律,父親也想把兒子培養成律師,走自己的道路。馬克思到了波恩大學後,生活很愜意。除了喝酒、決鬥之外,還寫了大量的詩,但也欠下一些帳,最後,父親對他進行了嚴厲批評,並將其轉學到柏林大學。

1836年,馬克思轉入柏林大學學習。柏林大學在當時不僅學習氣氛濃厚,而且學術方面在思想學術領域都處領先地位。如“青年黑格爾派”和“老年黑格爾派”的對壘,就促進了思想運動的發展。在大哲學家黑格爾去世之後,德國哲學界明顯呈現出兩種對立的派別,“青年黑格爾派”對專制統治深惡痛絕,他們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民主力量。而“老年黑格爾派”則擁護專制政權,支持普魯士專制政府的專制統治。

馬克思在柏林大學學習過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爾派”,積極參與他們的活動,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該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強了對世界的認識,增強了改造世界的信心,為他以後的思想發展、理論建樹奠定了基礎。

除了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豐富之外,馬克思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學習興趣非常廣泛,哲學對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除哲學外,歷史學、文學、數學以及外語等,馬克思都以加倍的努力認真地學習,並取得了可喜成績。

可以說,這幾年的學習,使馬克思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豐富了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以後進行革命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1841年,馬克思大學畢業之際,認真完成了一篇哲學論文,他試圖以哲學來改造世界,論文系統完整地反映了馬克思此時的哲學觀點、理論建樹和思想內涵。在論文中,他引用了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而寧願犧牲自己的話語,表現了自己決心為改造人類世界而進行堅持不懈的鬥爭。他說:“你知道的很清楚,我不會用自己的痛苦去換取奴隸的服役,我寧願被縛住在岩石上,也不願作宙斯的忠順奴僕。”

也正是因為這篇論文,馬克思被耶拿大學授予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馬克思被聘用為《萊茵報》主編。這時,馬克思正好借《萊茵報》來宣傳革命思想,所以這份報紙成了馬克思畢業後進行革命工作的重要的第一步。

職業生涯

1836年,在普魯士因此而受到刑事處罰的有15萬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77%。面對這種相當嚴峻的社會形勢,普魯士統治者不是從社會制度層面尋找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反而出台了一個更嚴厲的法案,將人們在森林裡撿拾枯枝、採摘野果和其他一些僅僅違反林木管理條例的行為也升格為”盜竊犯罪“,給予刑事處罰。

馬克思根據1841年第六屆萊茵省議會會議記錄,於次年10月寫下《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譴責資產階級立法機關偏袒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剝奪貧民撿拾枯枝等習慣權利,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森林立法觀。

對於《萊茵報》所發表的觀點,普魯士政府非常氣憤,他們立刻派人查封了《萊茵報》,迫使它停止印刷。馬克思一氣之下,辭去了報紙的主編職務。馬克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後悔,相反,他更認清了反動政府的醜惡本質。他在尋找著時機,去繼續與反動政府作堅決鬥爭。

1843年《萊茵報》發行許可被普魯士國王撤銷,因為馬克思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引發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滿,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後下令查禁《萊茵報》,馬克思因此失業。在此期間內,馬克思認識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廠主子弟卻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經常出錢贊助馬克思的活動與生活,馬克思做學問思考認真嚴謹但生活隨性,經常拖延要交給報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協助馬克思的工作並代筆部分文章。

婚姻家庭

馬克思與燕妮馬克思與燕妮
1814年2月14日,燕妮·馬克思誕生於特利爾一個名門望族,原名約翰娜·“珍妮”·貝爾塔·朱麗葉·馮·威斯特華倫(Johanna"Jenny"BerthaJulievonWestphalen)是一位德國社會學家。燕妮·馮·威斯特倫的家離馬克思的家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學攻讀法的一年級學生馬克思,回特利爾向自己熱戀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歲的馬克思約定了終身。

1841年4月15日,馬克思提前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但光有一篇博士論文並不能作為維持生計的基礎,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結婚的念頭,繼續等待。1843年6月19日他才到克羅茨納赫(燕妮在她父親於1842年3月去世後就和母親遷居這個地方),與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出身德國貴族(男爵)家庭的燕妮·馮·威斯伐倫結婚。從他們私自約定終身到結合,燕妮等待了漫長的七個年頭。
婚禮舉行後,馬克思和燕妮隨即動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1843年秋,年輕的馬克思夫婦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來到巴黎。在此期間他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歷史,並最終導致其成為一名共產主義者。

1843年10月底,馬克思和燕妮一起來到巴黎,同比他們早兩個月來到這裡的盧格籌辦並出版《德法年鑑》雜誌。至此,他倆拉開了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序幕。

馬克思和燕妮共生了四女二子,由於種種原因,只有三個女兒(即長女珍妮·馬克思,次女蘿拉·馬克思,三女兒艾琳娜·馬克思)長大成人。

馬克思一家與恩格斯合影馬克思一家與恩格斯合影
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她以驚人的克制能力,忍受著極大的疼痛。在這膽戰心驚的歲月,馬克思照料妻子,不離左右為了要讓她快活些,馬克思於1881年7、8月間,陪著她到法國去看了大女兒和幾個外孫。1881年秋天,由於焦急和失眠,體力消耗過度,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險,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們的小女兒在談到雙親暮年生活的時候說“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覺得自己好多了,已經走得動,能到母親房間裡去了。他們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像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不像是即將永別的人。”
1881年12月2日,燕妮長眠不醒了。這是馬克思從未經受過的最大打擊。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說:“摩爾(源自印度,形容皮膚黝黑的人)也死了。”在以後的幾個月里,他接受醫生的勸告,到氣候溫和的地方去休養。可是不論到哪兒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他寫信給最知己朋友說:“順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對傷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認我時刻在懷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開的——那就是我在騙人。”他的這些話是多么令人感動啊!

1883年1月11日,傳來了大女兒突然去世的噩耗,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1883年3月14日中午,馬克思安詳地與世長辭了。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墳墓的旁邊。

屢遭驅逐

1845 年 1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 。2月到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開始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著重闡明實踐在社會生活和人的認識中的作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1845~1846年他與恩格斯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這一偉大發現揭開人類歷史發展之謎,為科學共產主義奠立牢固的哲學基礎。1844年,他著重研究政治經濟學 ,提出勞動異化思想 ,用“異化”來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揭露僱傭勞動與資本的對立,論證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1844年8月,F.恩格斯從英國曼徹斯特來到巴黎,會見馬克思。從此開始他們的合作。第一個成果是合寫《神聖家族》。他們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主觀唯心主義,闡明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一些重要原理。馬克思進一步論證物質生產對歷史的決定作用,指出物質生產是“歷史的發源地”,把生產方式看作是認識歷史時期的主要標誌。他還進一步論證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使命,並闡述了人民民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思想。

1846年初 ,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並同工人運動中的錯誤思潮魏特林主義、蒲魯東主義和“ 真正的社會主義 ”作了鬥爭。1847 年初 ,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 年 6月同盟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擔任共產主義者同盟布魯塞爾區部領導人。同年11月,他和恩格斯受大會委託起草同盟的綱領,這就是1848 年 2月正式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宣言是科學共產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檔案。

參加1848年革命和總結革命經驗 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席捲歐洲大陸 。3月初 ,馬克思被比利時當局驅逐出境,到了巴黎。他受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委託在巴黎建立新的中央委員會,當選為主席。德國三月革命爆發後,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同盟中央委員會擬定無產階級在這場革命中的行動綱領《 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 》。4月初,他們返回德國 ,直接參加革命。6月1日共同籌辦的《新萊茵報》問世。馬克思擔任總編輯。隨著革命運動在各地相繼失敗,反動勢力日益猖獗,《新萊茵報》在1849 年 5月19日被迫停刊。馬克思於6 月初離開德國去巴黎。8 月 24日又被驅逐出巴黎,流亡到倫敦,在那裡長期定居。

在倫敦,馬克思重建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地方組織和中央委員會 。1850 ~ 1852 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主要精力用於總結 1848 年革命的經驗 ,為此創辦《 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 》雜誌 。馬克思發表的著作《 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等,進一步豐富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

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

著書立說

卡爾·馬克思卡爾·馬克思
從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和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寫了500多篇文章,評述當時國際重大事件,抨擊各國反動政府的內外政策,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特別是東方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經過他在50年代和60年代辛勤勞動,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體系,實現了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偉大變革。

1857 年7月~1858 年5月,馬克思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草稿)》,第一次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繼唯物史觀這一偉大發現之後完成了第二個偉大發現。1858年初開始在這個手稿的基礎上寫《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他為該書寫的序言對唯物史觀作了經典的表述。從1861 年8月至1863 年7 月 ,又寫了一個新手稿 ,即《 1861 ~ 1863 年 經濟學手稿》。在寫作過程中把原來打算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題出版的巨著改名《資本論》。1867 年 9月 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問世。第二卷和第三卷由於他過早逝世未能最終完成,後經恩格斯整理和增補,分別在 1885 年和1894 年出版。《資本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誌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創立。

偉大友誼

年輕時的馬克思與恩格斯年輕時的馬克思與恩格斯
1844年9月,恩格斯到訪巴黎,兩人並肩開始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並結成了深厚的友誼。馬克思寫了《經濟學哲學手稿》,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發現並發表,被稱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5年,馬克思參與編寫《前進周刊》(Vorwärts!),在其中對德國的專制主義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普魯士政府對此非常不滿,並要求法國政府驅逐馬克思。同年秋,馬克思被法國政府派流氓毆打,驅逐出境,被迫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1845年12月,馬克思宣布脫離普魯士國籍。其後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識形態》。書中批判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並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進行了分析,從而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他們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為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奠定了初步理論基礎。1846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年6月,改組同盟並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此後1848年革命席捲歐洲,也波及到比利時。1848年3月,馬克思遭到比利時當局的驅逐。在法國臨時新政府的邀請下,馬克思夫婦回到法國巴黎,恩格斯也抵達巴黎。
1848年4月,在德國無產者的資助下,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魯士科隆,創辦了《新萊茵報》。隨後幾乎所有的編輯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驅逐出境。1849年5月16日,馬克思接到普魯士當局的驅逐令。5月19日,用紅色油墨刊印的《新萊茵報》最後一號第301號出版。6月初,馬克思又來到巴黎。他被迫選擇或是被囚禁於法國布列塔尼(Brittany),或是再次被迫驅逐。8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前往英國倫敦。從普魯士派駐英國的密探報告提到馬克思似乎從不刮鬍須來看,馬克思在英國仍被普魯士政府所監視。在倫敦,馬克思度過了一生中最困難的日子。在5年時間裡,馬克思因為經濟和債務問題,精神焦慮,受疾病所苦情緒不佳,四個孩子中的三個死亡。但在這期間,馬克思寫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資本論》(第一卷)。

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經濟上卻是嚴貧戶,這位對資本主義經濟有著透徹研究的偉大經濟學家,本身一貧如洗,他的一生幾乎是在貧困潦倒中度過的。馬克思沒有固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經濟來源主要靠他極不穩定而又極其微薄的稿費收入,加之資產階級對他的迫害和封鎖,使飢餓和生存問題始終困擾著馬克思一家,差不多把馬克思置於死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他常常囊空如洗,衣食無著,在困境的泥沼中掙扎。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經濟上長期無私的援助,馬克思無法從事領導國際無產階級運動和專心理論創作。

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克思與恩格斯
從1852年2月27日給恩格斯的信中我們看到這位全世界著名理論家的困境,馬克思寫道:“一個星期以來,我已達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為外衣進了當鋪,我不能再出門,因為不讓賒帳,我不能再吃肉。”不久又寫信向恩格斯傾訴:“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種神經熱,醫生我過去不能請,現在也不能請,因為沒有買藥的錢。八至十天以來,家裡吃的是麵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夠弄到這些,還成問題。”飢餓貧困和家務瑣事,困擾著馬克思,他心情憤怒煩躁,無法集中精力和智慧進行理論創作。對馬克思的困境,恩格斯當作是自己的困難。他在給馬克思的信中寫道:“2月初我將給你寄5英鎊,往後你每月都可以收到這個數。即使我因此到新的決算年時負一身債,也沒有關係。……當然,你不要因為我答應每月寄5英鎊就在困難的時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寫信要錢,因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辦。”此時的恩格斯在歐門——恩格斯公司里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辦事員,收入也是十分低微的。

恩格斯後來作了公司的囊理,月薪有了提高。從1860年以後,對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鎊,還常常“另外”給些資助。從1851年至1869年,馬克思總共收到了恩格斯的匯款3121鎊。對當時的恩格斯來說,這已是傾囊相助了。正是由於恩格斯的慷慨相助,才使馬克思勉強維持生存,得以長期地一心從事科學著述,為寫作《資本論》進行廣泛深入的經濟學研究。恰如列寧所說:“如果不是恩格斯犧牲自己而不斷給予資助,馬克思不但不能寫成《資本論》而且勢必會死於貧困。”對恩格斯的無私奉獻,馬克思非常感動,也十分不安,他在186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寫道:“坦白地向你說,我的良心經常像被夢魔壓著一樣感到沉重,因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為了我才浪費在經商上,才讓它們荒廢,而且還要分擔我的一切瑣碎的憂患。”這是馬克思的肺腑之言。

對馬克思及其家人生活的關心,恩格斯更是無微不至。馬克思的一生多災磨難,每當馬克思受到了挫折和打擊,思想感情有了悲痛和壓抑,恩格斯總時想辦法進行撫慰,他已成為馬克思一家躲避生活風雨的港灣,馬克思一到這個港灣,就顯得安靜和快樂多了。貧困和苦難先後奪去了馬克思的四個兒女。1855年4月,馬克思最喜愛的兒子埃德加爾病逝,這給馬克思沉重的打擊,他感到自己快支持不住了。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傾訴了無限悲痛的心情:“在這些日子裡,我之所以能忍受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為時刻想念著你,想念著你的友誼,時刻希望我們兩人還要在世間共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恩格斯把馬克思夫婦接到了曼徹斯特,在恩格斯的精心安排和照料下,馬克思夫婦度過了人生中最難熬的時刻。恩格斯已是馬克思家中的一名“編外”成員了,每次去馬克思家裡,全家就像過節一般高興,馬克思的女兒們把恩格斯看成“第二個父親”。當然,馬克思一家人對恩格斯的健康關注,更是牽腸持肚,1857年7月在恩格斯生病的時候,馬克思寫信安慰:“親愛的恩格斯,你可以相信,不管我們如何不幸,我和我的妻子對你最近健康情況的訊息比我們自己的事更為關切。”兩位老戰友在異地工作時,經常通信相互交流思想,毫不保留地傾訴個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在他們的1000多封通信中,我們看到這兩位戰友的情深意篤,有幾天接不到對方信件,彼此就相互掛念起來。馬克思在一次致恩格斯的信中這樣寫道:“親愛的恩格斯,你是在哭還是在笑,是在睡覺還是醒著?最近三個星期,我往曼徹斯特寄了各種各樣的信,卻沒有收到一封回信。但是我相信都寄到了。”同樣,如果有幾天聽不到馬克思的音訊,恩格斯就會發出“連珠炮”似的追問“老摩爾,老摩爾,大鬍子的老摩爾,你出了什麼事情?怎么聽不到你一點訊息?你有什麼不幸,你在做什麼事情?你是病了?還是陷入了你的政治經濟學的深淵?……”他們暢所欲言,無所說,無所不談。對恩格斯他們兩人之間的友誼,馬克思作了高度的評價,1866年2月20日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們之間的這種友誼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對任何關係都沒有作過這么高的評價。” 

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崇高友誼,為人類樹立了光輝的典範,這兩位偉人的偉大友誼告訴世人: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礎之上的友誼,是萬古長青,牢不可破的。

晚年生活

第一國際成立大會第一國際成立大會
1871 年3月18日巴黎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馬克思盡力幫助公社領導制定正確的政策,動員各國工人聲援巴黎公社。為總結公社經驗,他受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委託起草一個宣言,即《法蘭西內戰》,論證了無產階級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代之以無產階級專政這個重要原理。馬克思在埋頭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同時,仍同各國工人運動活動家保持密切聯繫。1864年9 月28 日馬克思參加了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檔案。為國際制定鬥爭綱領、鬥爭策略和組織原則。在國際存在時期,他始終是國際的領袖,國際的靈魂,在國際內部領導了反對工聯主義、蒲魯東主義、拉薩爾主義的鬥爭 。在國際後期,和恩格斯集中力量同巴枯寧主義作鬥爭。通過上述鬥爭擴大了科學共產主義在國際範圍的影響,提高了各國工人運動水平,為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為後來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

1872年第一國際海牙代表大會後,總委員會遷往紐約 ,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再參加國際的領導工作。但他們繼續為國際的事業奮鬥。

反動勢力的瘋狂迫害,極端貧困的生活條件 ,極度緊張的忘我勞動 ,嚴重損害了 馬克思 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魔纏身 ,為完成《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繼續收集和研究各種資料,不斷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1872~1875 年 ,他花了很大 精力修改《資本論》第一卷 法文版。1875年,W.李卜克內西等領導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和拉薩爾派領導的全德工人聯合會決定在哥達召開合併大會 ,擬定了綱領草案 ,馬克思 抱 病寫了《 對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幾點意見》,通稱《哥達綱領批判》。這是科學共產主義的又一個綱領性檔案 。他同恩格斯 一起 ,批判杜林的冒牌社會主義,批判 K.赫希貝格、E. 伯恩施坦 、K.A.施拉姆組成的所謂蘇黎世三人團的機會主義,關心歐美國家的工人運動和建黨工作。

逝世

1881年12月2日,燕妮·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在倫敦寓所辭世,享年64歲。後與燕妮合葬於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內。

主要成就

馬克思主義哲學

概述

馬克思馬克思

馬克思主義是近代最複雜和精深的學說之一。

學說的範圍包括了政治、哲學、經濟、社會等廣泛的領域。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是任何其他主義所不能及的,也因為如此,這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一樣版本的解釋和陳述。就如美國近代馬克思主義學家達拉普(HalDraper)所講“在人類歷史上,少有學說像馬克思思想一樣,被不一般的人為嚴重扭曲”。除了馬列主義以外,許多派別的學說都認為自派學說為馬克思的正統繼承。如今,其中比較有影響力和主要的陣營包括:托洛茨基主義、史達林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等等。

馬克思對哲學的最大貢獻是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使哲學同現代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解放聯繫起來了,將這個哲學徹底運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導致了唯物史觀的產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馬克思分析和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從而發現了剩餘價值,指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而這個專政又是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演變而來。

馬克思哲學

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在他所處的時代並沒有絕對的影響力;但就在他過世幾年後的19世紀末,隨著資產階級世界的普遍危機的加劇,馬克思哲學迅速的傳遍各地。建立資本主義式的福利國家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政經改革的趨勢。之後,馬克思主義派分成為非革命派(EvolutionaryMarxism)與革命派(RevolutionaryMarxism)。非革命派學說,又稱修正主義派,以愛德華·伯恩斯坦(EdwardBernstein)為中心,主張漸進式的社會主義發展,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道德標準。而革命派學說則以列寧最為著名,強調暴力革命對於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不可迴避的必要性。革命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歷史科學理論與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方法論,認為這種理論是歷史客觀進程的理論反映,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的產物,是所有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結晶。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藉由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創立的蘇聯的大力傳播達到了巔峰。在這段期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解釋似乎受到許多學者的疑問與爭議。隨著蘇聯的勢微與解體,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有所減弱。而馬克思主義作為近代最著名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哲學理論之一,其學說仍然活躍在學術界的各領域,學說的精神也不時的被運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和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為其國家或政黨的意識形態,如古巴、尼泊爾共產黨、賽普勒斯勞動人民進步黨、法國共產黨、西班牙共產黨、葡萄牙共產黨、希臘共產黨等等。

歷史唯物論

《德意志意識形態》1998年英文版《德意志意識形態》1998年英文版

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
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卡爾·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認為哲學是人類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說,它是無產階級挑戰社會制度的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學的哲學指導下,無產階級才能徹底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建立共產主義新社會,從而獲得自己最後的解放。馬克思的哲學追溯到人類的本性:他認為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就在於人可以有效的計畫出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因此,人一旦進行了有計畫的勞動生產,他就同其它動物根本區別開來了;而因為要勞動,人們必須事先結成生產關係以及其它社會關係。人們的勞動生產力制約著他們在其中進行活動的生產方式,而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便有什麼樣的社會關係。人們的生產方式、社會關係等構成了社會的基本架構,並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一旦形成,便反過來成為制約著人的活動的客觀力量。可見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勞動階級的生產勞動之上的,勞動階級造就了人類社會的“自然規律”。社會的發展從表面上看像是雜亂無章,其實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有內在客觀趨勢的規律。因此,馬克思的哲學是無神論和唯物論。

馬克思在年輕的時候深受德國當代知名哲學家黑格爾辯證論的影響,一同認為萬物皆由演變而成。但不同於黑格爾的唯心論點,馬克思的思想是唯物論點。

兩個論點最大的差異在於對物質與意識的關係的看法即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唯物主義者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自然界不依賴任何哲學而存在,意識歸根到底是物質的產物,自然界的產物。唯心論者反之。唯心論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換句話說,人的意識決定對物質的看法與解釋,人因為意識的改變,改變對物質的定義;而唯物論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人在周遭所遇到的事物,決定了人對物質的定義,人通過自己的物質實踐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人自身也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得到改造,獲得自己的新的質量和素質。

因此,馬克思認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活在恩格斯所敘述的假性意識(Falseconsciousness)中,這種意識只是由家庭、文化、民族等外在物質因素交錯成型的產品。久之便成為社會意識,制約著人的活動的客觀力量。但意識會隨著外在因素的演變而改變,人類社會就是在這種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的變化中持續的演化著。就此,馬克思把黑格爾的辯證論與自己的唯物論做了揚棄,而成就了獨出一格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相信總有一天,但絕不會是遙遙無期,也絕不會是不負責任的隨意與偶然或者應付,而是在人類社會進化到資本主義時代以後,經過其自身可以預見的長度的時間的演變,人類必將因無產階級的解放而徹底解放,完成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完成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越,而人類的生產模式也隨之改變,全人類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

政治經濟學

資本論資本論
一個國家社會的經濟,代表著一個國家社會的勞動力。但馬克思認為此一觀點被資本主義給扭曲,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的架構下,勞動力已經成為一種消耗性的日用品,傳統的商人藉由轉手買賣賺取商品的差價,而資本家卻是靠無償占有剩餘價值的方式,來發財致富的。而財富在私人手中的積累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便形成資本。勞動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資本需要增值,就必須吸取活勞動,而使勞動者始終生活在只能維持自身生命的再生產的水平,是吸取活勞動的前提。因此,根據馬克思的結論,勞工的待遇自然也就不是資本家所會關心的事了。馬克思也不否認,到當時為止資本主義是歷史上最具生產力的社會結構。但他認為資本主義最大的缺陷在於資本家為了更大化的生產力與利潤,勢必投資更多的金錢與資源用於科技的研發,而勞工的價值也將因為科技的進步而貶低。日後,勞工勢必日用品化,進而異化了無產階級勞工本身的人類特質,成為資本家的人肉機器。根據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他意識到此一現象是一種階段性的演變,資本主義將物極必反,無產階級必將因為自身的解放,逐漸取代資產階級就有如當初在封建時代末期,資產階級推翻王室貴族階級一般。而勞動階級也將成為主角,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因此,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餘的無產階級民眾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共產黨宣言》

基於對於資本主義的種種客觀科學分析,馬克斯認為無產階級應當團結,一同與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緊密相關的,是無產階級政黨理論。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需要由無產階級的政黨來領導,而無產階級政黨則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這個黨代表著組織、領導和宣傳作用。從階級及階級鬥爭的理論出發,馬克思認為私有制社會中對立階級之間的鬥爭具有不可調和的特點,統治階級需要以強制性的方法來統治被統治階級以便維持自身的生存。而這些強制性的方法逐漸演變成為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榨取和剝奪之工具。統治階級為了把階級關係維持在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秩序和範圍之內,就形成了國家和法律。無產階級要想獲得自由的解放,就必須團結起來,進行革命,以消滅包括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舊有價值,消滅階級,也即消滅敵人的同時消滅自身,最終消滅剝削,邁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

“舊的國家是一種‘以其無處不在的複雜的軍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機構像蟒蛇似地把活生生的市民社會從四面八方纏繞起來的中央集權國家機器’。”
——卡爾·馬克思,《法蘭西內戰》

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共產黨宣言》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ProletarierallerLänder,vereinigteuch!)——《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歷史上,科技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而剩餘產品增多,使得人類有可能在自身中實行腦體分工。這種分工一方面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使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野蠻階段走了出來,進入文明時期;另一方面,腦體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階級劃分的基礎,由於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使壟斷精神生產的剝削階級分子與承擔全部體力勞動的勞動階級處在根本利益相互對抗的關係之中,人類自此進入階級社會。階級社會幾千年的發展,不過是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剝削的程度以及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依附的具體方式的變化。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階級社會階段中,階級鬥爭是不可避免的,階級鬥爭本身就構成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

只有聯繫生產力發展以及由生產力決定的社會關係結構的變化,才能徹底解決階級鬥爭的問題。馬克思在關於階級的理論中,特彆強調階級是一個經濟範疇——現代階級關係的產生源於勞動者同自己的生產資料的分離,但階級一旦產生,又會把階級利益對立的烙印打上文化、宗教等領域。在這個意義上,階級有時是一個社會範疇。人類社會的階級關係從早期的簡單走向複雜,然後又走向現代社會的簡單化。馬克思指出,講究功利的資本主義社會並未改變階級對立的事實;而和平式的協商辦法無法從實質上解決階級間的對立,因此,在進入共產主義之前,無產階級將進行短暫(相比較起其他歷史階段而言)的無產階級專政,進行多層面的革命,盡一切的可能重新分配社會資源。所以一般認為,馬克思並不反對暴力革命。部分人認為無產階級經過某種方式取得政權之後會轉化為有產階級,並指出對於階級轉化的情況他沒有提供很好的理論解釋。不過,既然其生前並未有幸看到無產階級專政的長期存在,這種責難的意義就不予討論了。而至於所謂無產階級變成有產階級的問題,既然無產階級的政權是為了消滅階級才存在的,其具體的實踐是通過生產資料的公有來實現的,一國範圍內絕大多數都是主人,那么這種有產和在資產階級時代的有產完全是兩碼事。

個人專著

《哲學的貧困》《哲學的貧困》

個人著作一覽:
《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1838年-1841年)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3年)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
《論猶太人問題》(1843年-1844年)
《神聖家族》(1844年-1845年)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年)
《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1846年)
《罷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

《哲學的貧困》(1847)
《工人聯合會》(1847年)
《共產黨宣言》(1848年)
《僱傭勞動與資本》(1849年)
《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3年)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1857年)
《政治經濟學批判》(1859年)
《福格特先生》(1860年)
《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1863年)
《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1864年)
《法蘭西內戰》(1871年)
《資本論》(1865年、1885年、1894年)

治學態度

馬克思馬克思

馬克思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他不僅以自己的畢生心血為人類留下了一座巨大的思想理論寶庫,同時也在治學方面為人們樹立了光輝榜樣。

以淵博知識作為治學基礎

馬克思一生四次被反動政府驅逐,最後在英國倫敦定居。他在倫敦最初十年間,度過了一生中生活最艱難的時期。然而馬克思沒有被苦難所壓倒,幾乎每天大英博物館剛開門,馬克思就準時到達這裡,如饑似渴地進行學習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館閉館。

馬克思積累了非常淵博的知識,他的知識領域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宗教學、邏輯學、美學、政治學、文學,甚至還觸及數學、自然科學等。他能閱讀歐洲許多國家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種文字寫作。

馬克思著作之豐,充分表現了他的勤奮精神和淵博學識。他同恩格斯合著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共50卷,中文第二版60多卷(約在2020年前後出齊),而該全集國際版約160多卷。面對如此巨大的思想理論財富,怎能不令人肅然起敬!勤奮使馬克思獲取淵博的知識,而淵博的知識又是馬克思治學的基礎。

勇於創新,不迷信理論權威

馬克思具有偉大的創新精神,而這種創新精神同他對人類文化遺產的批判繼承緊密結合在一起。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都是批判繼承與理論創新相結合的典範。馬克思在青年時期曾經是狂熱的黑格爾的信徒,在他發現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矛盾之後,勇敢地提出質疑,並深入研究,最終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體系,吸取了他的辯證法的“合理核心”,以及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吸收了他的唯物主義“基本核心”,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的另外兩個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也都是在批判地繼承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黑格爾、費爾巴哈、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都是思想理論界的權威,如果馬克思迷信理論權威,沒有敢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勇氣,沒有敢於創新的意識,他就不可能創立馬克思主義。

精益求精,向人類奉獻理論精品

馬克思為了把最好的研究成果獻給工人階級,他總是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反覆推敲、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曾說:“我還有這樣一個特點:要是隔一個月重看自己所寫的一些東西,就會感到不滿意,於是又得全部改寫”。

馬克思為寫作《資本論》付出了極其艱苦的勞動,曾多次修改手稿。拉法格曾回憶說:“馬克思對待著作的責任心,並不下於他對待科學那樣嚴格。他不僅從不引證一件他還未十分確定的事實,而且在他尚未徹底研究好一個問題時,他決不談論這個問題。他決不出版一本沒有經過他仔細加工和認真琢磨過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東西公之大眾的做法。”

嚴謹治學精神是人類的崇高品質和優良傳統,無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需要的。今天我們學習馬克思的嚴謹治學精神,有助於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也有助於我們在各項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績,同時也有助於嚴謹治學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個人語錄

馬克思馬克思

真誠的、十分理智的友誼是人生的無價之寶。

友誼像清晨的霧一樣純潔,奉承並不能得到它,友誼只能用忠實去鞏固。

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方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

一切經濟最後都歸結為時間經濟。

時間就是能力等待發展的地盤。

一切節省,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省。

任何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的節約。

勞動創造世界。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較高級複雜的勞動,是這樣一種勞動力的表現,這種勞動力比較普通的勞動力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需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具有較高的價值。
真誠的、十分理智的友誼是人生的無價之寶。你能否對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遠做一個無愧於他的人,這就是你的靈魂、性格、心理以至於道德的最好的考驗。

友誼像清晨的霧一樣純潔,奉承並不能得到友誼,友誼只能用忠實去鞏固它。

友誼總需要用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

友誼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駛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有時會碰到烏雲和風暴,在這種情況下,友誼應該受到這種或那種考驗,在這些烏雲和風暴後,那么友誼就會更加鞏固

真正的友誼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放射出新的光芒。

人的生活離不開友誼,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誼才是不容易;友誼總需要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

如果鬥爭是在極順利的成功機會的條件下才著手進行,那么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書是我的奴隸,應該服從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不學無術,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無所幫助,也不會帶來利益。

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科學是奧妙無窮的。

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裡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裡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萬事開頭難,每門科學都是如此。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人只有為自己同時代的人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

歷史把那些為了廣大的目標而工作,因而使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看作是偉大的人;經驗則把使最大多數人幸福的人稱讚為最幸福的人。

軼事二則

1、 某次,有個紳士問馬克思,在將來的國家裡誰來擦皮鞋。馬克思憤怒地回答他:“你來擦!”那位冒失的紳士困惑地啞口無言。這大概是馬克思失去耐性的唯一的一次。
那位紳士走後,我母親直爽地說:“博士先生,我不想為那位提出愚蠢問題的先生辯護,但是,在您回答他的時候,我想,他默不作聲還比較好,如果他說自己不適宜於擦皮鞋,那就更糟。”馬克思也認為是這樣,我母親接著又說:“我不能想像您能在徹底平等的時代中生活,因為您完全具有貴族的情趣和習慣。”馬克思回答說:“我也有同感,這時代必將到來,不過那時我們肯定已不在人世了。”
(摘自弗蘭起契斯卡·庫格曼《偉大的馬克思的二三事》。該文應蘇共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之約寫於1928年。)

2、馬克思戒菸軼事
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有一段時間吸菸很厲害,經常煙不離口,邊工作邊吸菸。
他曾對拉法格說過:“《資本論》的稿酬甚至不夠付我吸的雪茄菸錢。”
他吸菸就像乾別的事情一樣,又快又猛。由於經濟條件不寬裕,他總是挑比較便宜的雪茄來吸。他吸菸的時候還有個習慣,常將一半煙放在嘴裡咀嚼,說這樣可以提高煙的作用。
由於大量吸菸,他的身體也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後來,他的家庭醫生不得不採取行動,嚴格限制了他的吸菸量。
1881年至1883年,馬克思的夫人燕妮和長女的相繼去世,使他的精神遭受了兩次致命的打擊,長年累月的過度疲勞和吸菸,使他的身體垮掉了。
他身患多種疾病,如氣管炎、肺氣腫、胸膜炎、胃病和肝病,醫生禁止他再吸菸。
戒菸,對馬克思來說是一種莫大的犧牲,但是為了身體和工作,他還是毅然下決心戒菸。在那一段時間裡,他的確沒有吸過一次煙,連他自己似乎也不大相信,他如此嗜煙成癖,竟成功地戒掉了煙。
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為了人類的解放事業,為了戰勝病魔,早日恢復健康,他終於克制住了自己,告別了菸斗和雪茄

人物評價

法拉格在回憶馬克思時說:“思考是他無上的樂事,他的整個身體都為頭腦犧牲了。”

1999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BBC),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網際網路上公開徵詢投票一個月。匯集全球投票的結果,馬克思位居第一,愛因斯坦第二。

2005年7月,英國廣播公司以古今最偉大的哲學家為題,調查了3萬名聽眾,結果是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謨第二。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榮登榜首,第二位的蘇格蘭哲學家休謨得票率為12.6%。

以色列總統佩雷斯談到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時,說:“在共產黨的領導人中,有許多的猶太人,包括卡爾·馬克思本人,托洛茨基、基諾維耶夫、加密涅夫、還有蘇維埃俄國的第一任主席斯維爾德洛夫。他們認為,猶太人之所以受苦受難,那是因為世界被分裂了,世界在危機中分裂,也因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宗教分裂。所以我們要創造一個新的世界,沒有階級,沒有神靈,沒有國籍,那樣猶太人就不會再受苦。”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馬克思馬克思
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後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裡還不到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這裡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但是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

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套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例如,他曾經密切注視電學方面各種發現的進展情況,不久以前,他還密切注視馬賽爾·德普勒的發現。

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最早的《萊茵報》(1842年),巴黎的《前進報》(1844年),《德意志—布魯塞爾報》(1847年),《新萊茵報》(1848—1849年),《紐約每日論壇報》(1852—1861年),以及許多富有戰鬥性的小冊子,在巴黎、布魯塞爾和倫敦各組織中的工作,最後,作為全部活動的頂峰,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老實說,協會的這位創始人即使沒有別的什麼建樹,單憑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衊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恩格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