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以人們的社會生產關係即經濟關係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分配的規律。政治經濟學中的“經濟”(Economics)一詞,最早使用這個詞的是古希臘的色諾芬(約公元前430-前354)。在他的著作《經濟論》中把奴隸主階級對奴隸生產活動的組織和管理稱為“oikovouia”,意指家庭經濟管理。“政治經濟學”的提法出現於17世紀初,源於希臘文中的”poniz“(原意為城邦、國家以及經濟)與“經濟學”組成的複合詞。而法國重商主義者A.蒙克萊田在1615年出版的《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首先使用該詞,目的是說他所論述的經濟問題已經超出了自然經濟的範疇。1775年,盧梭為法國《百科全書》撰寫了“政治經濟學”條目,把政治經濟學和家庭經濟區分開來。

基本信息

產生髮展

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詞,源於希臘文的politikos,含有“社會的”、“國家的”、“城市的”等多種意思;政治經濟學中的“經濟”(economy)一詞,來源於希臘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經濟管理。“政治經濟學”一詞是法國重商主義者A.蒙克萊田在1615年出版的《獻給國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盧梭為法國《百科全書》撰寫了“政治經濟學”條目,把政治經濟學和家庭經濟區分開來。可知,政治經濟學作為研究經濟活動的理論科學的名稱自17世紀就開始得到套用了。

當重商主義者蒙克萊田最先使用政治經濟學這一名稱時,政治經濟學還只限於研究流通領域的個別經濟現象,因而還沒有形成為獨立的真正的經濟科學。17世紀中葉以後,首先在英國,然後在法國,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逐漸發展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資產階級為了同封建勢力作鬥爭,必然要求從理論上說明資本主義生產、分配的規律,論證資本主義生產的優越性。這就產生了以A.斯密D.李嘉圖為主要代表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使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點開始轉向生產領域和包括流通領域在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逐漸形成,並發展成為專門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規律的理論科學。所以,馬克思說:“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工場手工業時期產生的。”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資本主義生產逐漸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不斷發展,直接威脅著資產階級。1825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日益顯露出來。面臨這種形勢,資產階級更加需要的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辯護。適應這種需要,產生了庸俗政治經濟學。庸俗經濟學者拋棄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許多科學成分,致力於抹煞階級利益的對立,用各種各樣的辯護理論,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在資產階級經濟學領域中,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庸俗經濟學逐漸取代了古典政治經濟學。

19世紀上半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時期,產生了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抨擊了資本主義制度,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矛盾,但是它們不了解資本主義矛盾產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維護小私有制的立場來反對資本主義私有制

在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產生的同時,也產生了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在套用政治經濟學剖析資本主義方面作了最初的嘗試。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作了尖銳和無情的批判,否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永恆性,論證了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於他們在理論分析上還不能擺脫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範疇的限制,不了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創造新社會的社會力量和正確途徑,只能陷於空想。

19世紀40年代初,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恩格斯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有關時代的經濟學,是理解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趨勢的科學,也是理解整個社會發展和變遷的理論科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在於:證明現在開始顯露出來的社會弊病是現存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這一生產方式快要瓦解的標誌,並且在正在瓦解的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弊病的、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的因素。

研究對象

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最初出現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如何使財富增長以及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規律。例如,斯密的《國富論》就是把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產生和發展的條件作為研究對象的。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人口和財富的比例問題是人們的物質福利問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由於它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使得它們總是撇開財富的社會形式去研究財富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研究物與物之間的關係。

馬克思和恩格斯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科學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是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社會生產關係。社會生產關係的內在結構,即社會生產關係運動中生產和交換、分配、消費之間的關係,不是並列的,也不是互不相關的,而是辯證地運動著的。“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係。”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於其他要素。但是,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係的研究,必須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去研究。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生產關係(經濟關係)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就是:“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又指出:“我要在本書中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契約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為什麼政治經濟學要義研究生產關係為其研究對象呢?

1、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①、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我們知道,人們要生存,就要吃飯、穿衣、住房,就需要各種生活用品,但是,要得到這些東西,就要經過人們的生產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民族,如果停止了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所以,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等其他方面的活動。這就是說,人類的一切活動都依賴於生產活動。因此,我們說:“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正因為如此,物質資料的生產就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②、生產過程三要素

人們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

人的勞動:就是指勞動者運用自己的體力和腦力改變自然使之適合人類需要的活動,或者可以說是勞動力的支出,也可以說是勞動是人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這一要素是進行生產的主觀條件。

勞動對象:就是指被勞動加工的一切東西。勞動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界原來就有的東西,如,原始森林中的樹木,地下埋藏的礦石化石油等;另一類是以被人們加工過的東西,這一類也叫原材料,如織布廠用的棉紗,化工廠用的催化劑等。

勞動資料:也叫勞動手段,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造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即除勞動對象以外的一切物質條件。它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建築物、道路、河流、倉庫等。在勞動資料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的發展水平,是人類控制自然能力的尺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標誌。正如馬克思所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

從上述三要素,我們可以看出,任何一個生產過程,都是人使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過程。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我們把它們統稱為生產資料,它是進行生產的客觀條件。

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往往不是單個人進行的,而是以團體的形式來進行的,也就是說,人們在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的時候,不僅要與自然發生關係,而且相互之間也不然要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並且只有在這種關係中才能有人們對自然的關係。所以,我們說,不論什麼樣的生產,它都包括者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人和自然的關係與人和人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構成社會的生產力,它表明人類改造自然已經達到的程度;人與人的關係構成社會的生產關係,它表明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交換關係和產品的分配關係。

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2、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生產關係

所謂生產關係,就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生產關係也叫經濟關係,它是一切社會關係中最基本的關係。馬克思指出,人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化相互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因此,生產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是社會的生產,人們只有首先發生相互之間的聯繫,而後才能同自然界發生聯繫。在階級社會中,則表現為階級關係。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而物質資料的生產又是不斷進行的社會再生產過程。這一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社會再生產過程就是這四個環節的辯證統一過程。社會生產關係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社會關係的總和。

在這一整體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

所謂生產,是指以一定關係(一定的勞動方式、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形式)結合起來的人們改造自然、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人們在這一過程中的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換其活動的關係構成生產關係,這一生產關係既包括勞動者在分工協作基礎上互相交換其活動與能力的關係,也包括社會生產各部門、企業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協作關係以及人們對生產進行組織管理方面的關係。

首先,生產決定分配,有什麼樣性質的生產關係,就有與其相適應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結構決定於生產的結構,它體現人們對產品的所有權關係。第一,被分配的產品只是生產的成果,因而生產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可分配的產品的數量。第二,生產的社會性質決定了分配的社會形式。

其次,生產決定交換,交換包括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活動和能力的交換,以及一般產品和商品的交換。前者屬於直接的生產過程,後者則是聯結生產、分配、消費的中間環節。沒有生產發展和社會分工,就沒有交換。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決定交換的性質,生產發展的水平和結構決定交換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交換對生產也有反作用,交換的發展也可以促進生產的增長和社會分工的發展。

第三,生產決定消費,,生產為消費提供對象。而且決定消費的方式和消費的性質。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消費,生產關係的性質和生產的目的不同,人們在消費過程中體現的消費資料所有制、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也就不同。反過來消費關係有對生產關係具有反作用,這主要表現在消費不僅是產品成為現實的產品,而且還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成為生產發展的動力;還不斷生產出生產的主觀因素——勞動力。所以,生產關係和消費關係互為條件,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生產時期支配作用的要素,一定的消費關係是一定生產關係的一個方面的體現。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社會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生產關係、交換關係、分配關係、消費關係的有機整體,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這一生產關係的基礎,它決定了生產關係的性質。所以,政治經濟性研究生產關係,解釋生產關係的發展規律就必須研究考察生產關係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些具體的形式,才能揭示其本質。

3、政治經濟學必須結合生產力研究生產關係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不是任意的、偶然的結合在一起的,而是有機的必然的聯繫著的。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客觀上要求有一定形式的生產關係同它相適應,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構成了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

所謂生產方式,就是指人類社會為了生存和發展而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係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矛盾,就構成了生產方式的內部矛盾。這一矛盾的發展變化,導致生產方式的發展和變革。那么,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怎樣發展變化的呢?

首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一定的生產力要求一定的生產關係同它相適應,每一種新的生產關係,都是適應與一定的生產力狀況而建立起來的。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與之相適應,生產力的性質決定著生產關係的性質。正如馬克思所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所以,生產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他不可能長期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經常處於不斷的發展變革的過程中。而生產關係則相反,它具有相對穩定性。即每一種生產關係一經形成,就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固定起來,當著他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它是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所賴以存在的物質條件成熟之前,也是不會出現的。所以,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產關係,生產力向前發展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遲早要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所以,生產關係的任何變化,歸根結底,都是由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原理之一。這個原理深刻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源泉,指出了生產力是生產方式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生產力中的主要因素——勞動人民則是歷史的創造者。

其次,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生產力對生產關係固然有著決定作用,但是生產關係也不是消極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它對生產力也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當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時候,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由於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代替了阻礙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舊的封建主義的生產關係,使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馬克思講“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二是當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時候,它對生產力的發展就起著阻礙和破壞作用,並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例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表現。這時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就要求改變舊的生產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係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同舊的所有制關係不再適應的新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這種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陳舊的、起阻礙作用的生產關係總不能過分長久的落後於生產力,它或遲或早要被能適合生產力要求的新的生產關係所代替,新的生產關係一旦建立起來,就能成為一種積極的能動力量,促進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從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人和社會的發展變化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引起的,都可以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來解釋。

政治經濟學以生產關係作為研究對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產力,而且研究生產關係的目標也是要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進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矛盾運動是政治經濟學關注的重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無產階級利益的思想理論,因此,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的研究就有不同的著眼點:對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研究目的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阻礙作用,尋求改變這種生產關係的動力;而對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研究則目的在於尋求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途徑,以進一步發展和解放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當然,也要研究資本主義在其運行過程中可以為社會主義借鑑的措施和方法,以推動社會主義更快的發展。

當今世界的經濟學主要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兩大體系,這兩大體系對經濟體的分析側重點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偏重的是對本質層次的分析,及對生產關係的分析;而西方經濟學則偏重的是對經濟運行層次的分析,及對微觀與巨觀經濟運行中各種變數之間關係的分析。當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會涉及經濟運行,但他的重點是分析生產關係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和調整;西方經濟學也會涉及經濟制度的分析,但他是把資本主義作為永恆的社會制度而分析其具體體制的。所以在學習過成中要注意把握。

學科任務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就是要揭示經濟過程的本質聯繫及其運動的客觀必然性,即揭示客觀的經濟規律。

1、經濟規律及其特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按一定的規律發展變化的,規律就是指事物內部具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如地球圍繞太陽鏇轉,萬有引力,能量守恆,等等都是規律。規律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客觀性。任何規律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事物的規律性決定於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內部矛盾及其所依賴的客觀條件。如,地球圍繞太陽轉以至於分出白天黑夜,樹葉的下落,不論你願意不願意,喜歡不喜歡,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二是強制性。規律及時客觀的,這就要求人們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順應客觀規律,否則就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例如,騎腳踏車。三是普遍性。(可重複性)不論什麼規律,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產生的,因此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規律就會重現。如,在正常大氣壓下,100度時水就可以變成氣。在0度時則可以結成冰。可見規律具有普遍性。

經濟規律就是指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現象之間的共同的、普遍的和經常起作用的東西。它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客觀的必然聯繫。例如,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時高時低,商品供應時多時少,商品生產者有的發財,有的賠本,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在這些經濟現象後面,有一種內在的、本質的東西在起作用,這種東西就是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也和其同規律一樣,具有客觀性。它的客觀性在於:經濟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產生並發生作用。任何人,違背了或是企圖臆造任何經濟規律,都會無一例外地遭到無情的懲罰。這是因為經濟規律具有如下特點:首先,經濟規律的存在具有歷史性。它們只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發生作用,隨經濟條件的變更而變化。其次,經濟規律作用的實施必須有人的活動參與其中,由於人們認識、利用經濟規律的能力有限,從而使經濟規律作用的發揮受到了限制用。

2、經濟規律的類型

經濟規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共有經濟規律。是指在以為社會經濟形態中都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規律,不論什麼社會都存在。

二是部分共有經濟規律。是指在幾個社會經濟形態中存在的經濟規律。如,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社會中存在的規律。

三是特有經濟規律。是指在某個特定的社會經濟形態或某一社會經濟形態的某一發展階段存在並發生作用的經濟規律。如,剩餘價值規律,按勞分配規律等。

正因為經濟規律有這樣幾種不同的類型,各個社會形態不僅以自己特有的經濟規律而彼此區別開來,而且以一切社會形態共有的經濟規律相互聯繫著。人類社會經濟制度的發展,已經經歷了五種社會制度,各種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不同,生產關係發展的規律也不同,所以,我們不能把一切歷史時代的生產關係都看成是一樣的,不加區別的進行研究,我們應該根據生產關係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揭示出各種社會特有的經濟規律,然後才能在這個基礎上揭示出各個社會共有的最普遍的規律。所以,恩格斯指出:“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

3、經濟規律能夠被人們認識和利用

經濟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是可以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也就是說,經濟規律雖然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東西,人們不能任意“消滅”規律或“創造”規律,但人們又是可以認識和掌握規律,利用規律來為社會謀福利,這是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一旦人們認識了客觀規律,就能有效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按客觀規律辦事,成為客觀規律的主人。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就是揭示客觀經濟規律,為人們提供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依據和方法。所以,一定意義上說,人們所認識和利用的經濟規律就是由政治經濟學正確地揭示的經濟規律。

研究方法

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1、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性質這個規律,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科學發現。這一發現使人們科學地認識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把複雜的社會現象歸結為經濟關係,即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的變化又歸結為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所以,馬克思恩格斯沒有藉助於道德、良心等意識來說明社會的變化,而是從客觀的生產力水平出發,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馬克思主義注重從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生產關係的作用與反作用的內在聯繫中,闡明生產關係變化機制及其發展規律,注重對經濟權利、經濟制度及其歷史變遷的研究。這種具有歷史縱深感的經濟學分析方法,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經濟制度視為一般和永恆范疇的歷史唯心論方法,有天壤之別。

2、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是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等範疇,對立統一、量變與質變、否定與肯定等規律的方法論總稱。其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尤其強調下列方法:

第一,矛盾分析法

政治經濟學要研究生產關係及其運動規律,揭示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變化,就必須結合運用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從研究和揭示不同社會生產關係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人手。馬克思所創立的政治經濟學,正是從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細胞商品入手,層層深入而揭示出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並由此論證了資本主義必將由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歷史趨勢。

第二,科學抽象法

要揭示事物的本質,都必須經過科學的抽象過程。對政治經濟學尤其如此。這是因為,分析經濟問題,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兩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這裡說的“抽象力”,指的就是人們運用頭腦對所研究對象的抽象思維能力。它要求抓住事物的內在同質性,捨棄非本質差異;抓住現象中反覆出現的普遍形式或一般形式,捨棄偶然因素。

第三,歷史與邏輯相一致的分析方法

歷史從哪裡開始,思維過程也應從哪裡開始,但歷史經常出現跳躍或曲折,這就必須運用邏輯的方法。它可以擺脫直觀的歷史形式和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進行邏輯推理。不過,這又不能是脫離歷史過程的純粹抽象推理。它必須結合歷史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通過思維推理,以概括的理論形式,從簡單概念到複雜概念,重現歷史的真實。所以,這種邏輯的研究方法與歷史的研究方法是有機統一和一致的

第四,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質與量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任何事物都包括質與量的兩個方面。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是如此。要能充分揭示人類社會經濟運行過程和經濟關係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客觀描述其表現形式和各種變數之間的關聯,必須同時從質與量兩方面進行考察,把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

除此之外,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還需要運用綜合方法、歸納方法、演繹方法(含假設方法)以及規範方法和實證方法等認識手段,需要適當借鑑系統論、倫理學和心理學等的某些方法和範疇。所有這些,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體系。馬克思正是徹底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唯心論和形上學,出色地運用了這些方法論,才成功地創建了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學。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要貫徹和發展這一科學的方法論體系。

性質介紹

政治經濟學的實踐性
政治經濟學的實踐性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特性。是說政治經濟學在本質上是一門實踐的科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就是建立在它的階級性和實踐性的堅實基礎上的。過去,馬克思、恩格斯為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需要,運用無產階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創立了有高度科學性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現在,面對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所發生的巨大變遷,面臨革命和建設的雙重任務,我們更要堅定地繼續運用工人階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繼續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捍衛它的科學性,任何“左”的或右的經濟思潮,均會使理論脫離和背棄當代經濟實踐,都將嚴重損害它的科學性,使之失去原有的活力和價值。應當不唯書、不唯上、不唯風,只唯實。

學習意義

1、政治經濟學的實踐性、階級性與人文性

政治經濟學的實踐性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特性。是說政治經濟學在本質上是一門實踐的科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就是建立在它的階級性和實踐性的堅實基礎上的。過去,馬克思、恩格斯為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需要,運用無產階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創立了有高度科學性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現在,面對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所發生的巨大變遷,面臨革命和建設的雙重任務,我們更要堅定地繼續運用工人階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繼續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捍衛它的科學性,任何“左”的或右的經濟思潮,均會使理論脫離和背棄當代經濟實踐,都將嚴重損害它的科學性,使之失去原有的活力和價值。應當不唯書、不唯上、不唯風,只唯實。

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是由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對象決定的。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生產關係,本質上就是人們的物質利益關係。在階級社會或階級世界裡,生產關係及其經濟利益必然表現為階級利益的對立和差別。揭示生產關係的本質、矛盾和運動規律,直接涉及不同階級的切身利益。所以,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出發,對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關係,有不同的認識和解釋。他們為自己的階級創立的經濟理論,是各個不同階級的經濟利益在理論上的表現。由於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這種特殊性,在階級社會裡從不存在超階級的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的人文性,除了表現為某種階級性之外,也可以表現為一定的國度性。理論經濟學人文性的另一種內涵,便是以人為本,表現為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2、學習政治經濟學的意義

首先,學習政治經濟學是認識現代資本主義的需要。

其次,學習政治經濟學是認識現實社會主義的需要。

第三,學習政治經濟是尋求指導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經濟理論的需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