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簡稱“庸俗政治經濟學”或“庸俗經濟學”。它是只描述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表面現象的資產階級經濟理論體系。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是法國的薩伊和英國的馬爾薩斯,這種經濟學流派有很多,其實質是將古典經濟學理論庸俗化,否定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

基本信息

產生背景

19世紀初至19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生產逐漸取代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生產力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也在世界範圍內逐步確立起來。與此同時,工人階級力量不斷壯大,其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也日益尖銳,直接威脅著資產階級的統治。1825年,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英國爆發,標誌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已不可避免。在這一背景下,出現了各種形形色色的經濟學說,致力於抹煞資本主義的矛盾,抹煞階級的對立,為資本主義辯護,馬克思稱其為庸俗政治經濟學。

主要觀點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庸俗政治經濟學拋棄“注釋”和“通俗化”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形式,尋求為資本主義辯護的新方法,其代表為英國西尼爾的“節慾論”。

1848年的歐洲革命後,一方面,出現了以法國巴師夏和美國凱里為代表的企圖證明資產階級社會各個階級利益一致的調和論;另一方面,出現了以英國約翰·穆勒為代表的折衷主義經濟理論。

庸俗政治經濟學者反對、篡改繼而拋棄和取代古典政治經濟學,用各色各樣的辯護理論,抹煞資本主義的矛盾,抹煞階級的對立,為資本主義辯護。這種經濟學流派有很多,其實質都是否定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

19世紀60年代以後,庸俗政治經濟學逐漸退居於次要地位,其主要任務在於反對當時的空想社會主義。至19世紀70年代,庸俗政治經濟學退出了它的歷史舞台。

代表人物

西尼爾西尼爾

18世紀未期至19世紀20年代,庸俗政治經濟學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1766~1834)、讓·巴蒂斯特·薩伊(1767~1832)、詹姆斯·穆勒(1773~1836)、約翰·雷姆賽·麥克庫洛赫(1789~1864)等。這些人都是與李嘉圖同一時代。他們從不同立場出發,或直接反對或庸俗化解釋李嘉圖理論,最終導致李嘉圖學派的解體。

19世紀30年代以後,庸俗經濟學逐漸取代了古典政治經濟學。19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庸俗政治經濟學主要代表人物有:納索·威廉·西尼爾(1790~1864)、享利·查爾斯·凱里(1793~1879)、弗雷德利克·巴師夏(1801~1850)、約翰·斯圖亞特·穆勒(1806~1873)等。他們拋棄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否定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抹煞階級利益的對立,另尋說辭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

與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區別

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其演變中經過了兩個基本的階段: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兩者都是資產階級經濟學,然而由於歷史的不同,它們有如下區別:

第一,古典政治經濟學家雖然有其階級局限性,但仍不失為資本主義實際情況的研究者;庸俗經濟學家為其階級利益而替資本主義辯護,抹煞其矛盾,粉飾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

第二,與古典政治經濟學不同,庸俗政治經濟學不去研究經濟現象的內在聯繫,而只限於描述從經濟現象表面所見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聯繫。馬克思指出:“庸俗經濟學則只限於把資產階級生產當事人關於它們自己的最美好世界的陳腐而字元的看法加以系統化,賦以學究氣味,宣布為永恆的真理。”隨著階級鬥爭的發展,“庸俗經濟學有意識地越來越成為辯護輪的經濟學。”

代表著作

馬爾薩斯 《人口學原理》(1798)

薩伊 《政治經濟學概論》(1803)

麥克庫洛赫 《政治經濟學原理:這門科學產生和發展的概述》(1825)

西尼爾 《政治經濟學緒論》(1827)、《政治經濟學大綱》(1836)

凱里《政治經濟學原理》(1837~1840)、《社會科學原理》(1857~1859)

巴師夏 《經濟詭辯論》(1847)、《經濟和諧》(1850)

約翰·穆勒 《略論政治經濟學的某些有待解決的問題》(1844)、《政治經濟學原理》(184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