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

《資本論》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的心血寫成的一部經典巨著,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凝聚著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正式出版,其餘各卷在馬克思1883年逝世以後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據《保衛資本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的研究成果,《資本論》是一部史書,運用德國方法,對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歷史材料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整理,從而,極有高度性地展看了人類發展前景。由於馬克思的努力,經歷了19世紀的理論探索、20世紀的理論較量,人類終於在21世紀進入“保衛《資本論》”時代。

基本信息

簡介

(圖)《資本論》《資本論》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的心血寫成的一部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以數學般的準確性證明這一發展的方向必然引導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確立。《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凝聚著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

《資本論》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地批判馬克思認識到了經濟過程的動態性,並預見到了經濟周期的存在,而且發展了關於經濟活動的系統理論。他同時還是第一個將經濟歷史聯繫在一起的經濟學家,而把經濟學重新納入歷史科學是馬克思的傑出貢獻,《資本論》就是他這種創舉的體現。

《資本論》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同時,《資本論》也沒有局限於簡單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歸結為它們的共同基礎——物質生產過程,而是從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引出了全部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詳盡地科學論證。

誕生

《資本論》《資本論》

1848年歐洲大革命失敗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到了巴黎,他們認真地總結了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從中認識到,要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這對於指導今後的工人運動具有重要意義。由於馬克思領導了工人運動,他也成了巴黎“不受歡迎的人”。1849年夏末,馬克思第四次接到“驅逐出境”的命令,以前,普魯士政府、比利時政府、法國政府均曾驅逐過他。為此,馬克思曾憤然退出普魯士國籍,要做一個沒有國籍的“世界公民”。

馬克思在巴黎住在百合花大街45號,這一天,幾個警察奉命向他宣讀了驅逐令,這對於當時的馬克思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這並不是因為法國不歡迎他,而是因為他此時正陷入“財政危機”,自己家的所有積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經費,連家具也早已變賣,僅有的一套銀質餐具也送進了當鋪。而且,妻子燕妮·馬克思又即將分娩,此時被趕走,困難可想而知。但是,既然不為反動派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國了。馬克思攜帶全家,變賣掉所有日常用品,來到了著名的霧都倫敦。來英國之前,馬克思一家是兩手空空,到了倫敦,仍然是身無分文。因此,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因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舉家遷移。開始,他們住在倫敦安德森大街4號,每周房租6英鎊,這對馬克思一家來說,簡直是不讓他們吃飯了!因拖欠房租,房東叫來了警察,收走了馬克思一家的全部東西,甚至連嬰兒的搖籃、女兒的玩具也沒留下。他們搬進了累斯頓大街的一個旅館,租金每周5英鎊,不久,他們又被主人趕走。1850年5月,馬克思搬進迪安大街45號,不久,又因房租遷到了這條街的28號,一家七口 住在兩個狹窄的小房間裡。這年的12月,馬克思領到了一張英國倫敦博物館的閱覽證,從此,閱覽室成了他的半個家,他每天從上午9點一直工作到下午8點左右,回到家裡還要整理閱讀材料所記錄的筆記,一般情況,他都是到深夜二三點鐘才休息。他曾對別人說,我為了為工人爭得每日8小 時的工作時間,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時。那么,馬克思在倫敦博物館里都做了些什麼呢?原來他是在認真寫揭露資本主義罪惡的皇皇巨著《資本論》。他每天所摘錄的大量資料,都是在為寫作《資本論》做準備的。其實,早在1843年,馬克思就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了,只不過到這時,他把主要精力集中運用到了這部書上。據有人統計,在世界一流的倫敦博物館所藏圖書中,馬克思閱讀過的書籍有1500多種,他所摘的內容和整理的筆記有1 00餘本!為了更好地完成《資本論》,他廣泛收集有關各學科資料,如農藝學工藝學解剖學,更不用說歷史學經濟學法律學了。總之,只要與《資本論》有關,不管多么艱難,他也要尋找下去,研究下去。甚至連“藍皮書”他都一本本閱讀了。“藍皮書”是英國議會專門發給議員的報告材料,因其封面為藍色,所以叫它藍皮書。英國議會的藍皮書每到一定時候就會下發到議員手中,對於議員來說,此書並沒有多大用處,所以它實際上就是一本又一本的廢紙,在廢紙堆里,經常可以見到這種小冊子。但對於馬克思來說,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他要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去研究資本主義剝削工人的本質,所以,這些官方材料是彌足珍貴的。它裡面記錄著英國每年、每階段的經濟報告及經濟政策,因此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第一手資料。馬克思非常認真地閱讀著,不時地把其中重要的資料摘錄下來。

馬克思在不知疲倦地工作著。1856年10月,馬克思遷居到倫敦西北的肯蒂士鎮,這樣,離倫敦博物館更遠了。但馬克思並未間斷工作,他仍然沒日沒夜地在博物館裡工作著。餓了,啃一口乾麵包,渴了喝一杯白開水,疲倦了,就站起來跳兩下,然後繼續工作。不管是颳風下雨,他也從未因天氣問題而不到博物館去。終於,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了。馬克思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緊緊地捧住了這部剛剛出版的著作。《資本論》的出版,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來了無產階級的新 的鬥爭歷程。在這部書中,馬克思通過大量事實,詳細而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揭穿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秘密”,暴露了資本主義殘酷剝削工人階級的醜惡本質,也指出了工人階級之所以極其貧困的原因.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剩餘價值”學說,馬克思指出,幹活付錢,這是錯誤的認,就是說工人幹活,資本家付給他錢,看來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實際上,這不是“等價交換”,工人為資本家勞動所創造的財富遠遠大於自己所得的報酬,如一個工人一天勞動 所得為8元錢,而他在一天之內為資本家所創造的利潤遠遠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還可能更高。這怎么能是“等價交換”呢?那么這多餘的部分,即這個工人工資之外的8元或16元或更高的數額,就是“剩餘價值”,資本家無償地剝削走了。馬克思把這個“帳”算清以後,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本質、手段、訣竅就給暴露出來了,這使廣大工人階級更認清了資本家的剝削方法,從而為自己爭取更高的待遇準備了充足了條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斷然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必然勝利都是不可改變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為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提供了理論武器,增強了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決心和信心。

主要內容

儘管馬克思對商業活動對社會的影響相當關注,他在書中卻堅持用客觀的方法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運動法則」,分析其根源,並預測其未來發展。他的目標是揭示資本積累背後的動力,解釋消費、競爭、地租、資本的集中、勞動工資的增長、工作環境的變化、金融系統的運作,以及利潤率的遞減趨勢等諸多經濟現象,並分析它們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馬克思首先討論了商品和價值的定義。商品是供交換用的勞動產品。同亞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一樣,馬克思認為商品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獨立於人的主觀意識之外的「物」,具有客觀的有用性。物的有用性構成商品的使用價值。在不同種類不同數量的商品進行交換時,商品的交換價值得以體現。馬克思否認商品交換價值的主觀性,認為不同商品間可以交換,是因為有某種客觀的衡量標準來確定。一句話,商品的價值決定了商品的交換價值。馬克思批判繼承了李嘉圖勞動價值論,發展了勞動是衡量不同商品價值量的唯一標準的理論。這裡的勞動,指抽象意義上生產商品所付出的人的勞動。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源於資本再生產過程中對勞動者的剝削和異化。資本家按照市場價格支付勞動者工資,但這是勞動力價值。勞動者在規定工時內所生產商品的實際價值超過了所獲的工資。這部分超出工資的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馬克思將這部分價值稱為「剩餘價值」。由於資本家壟斷了生產資料所有權,勞動者無法獨立地進行生產,故只能出售自身勞動力,供資本家剝削。

馬克思認為,資本只有不停地榨取勞動力,才能獲得發展。在馬克思的分析中,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會刻意壓低勞動者的工資,使工資保持在一個僅能維持勞動者(及其家庭)生存、並使人口得以增長的較低水平。新增的勞動人口為資本的再生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剝削對象。由於資本家之間的激烈競爭,競爭力較弱的中小企業逐漸失勢,被強勢的企業吞併或擊垮。這導致小資產階級逐漸淪為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在人口中的比例逐漸下降,而無產階級的比例則相升。這導致社會最終被割裂為兩個利益直接對立的階級。

馬克思的研究,主要著眼於資本主義的結構性矛盾,而不是表現為階級矛盾的社會矛盾。矛盾運動[gegensätzlicheBewegung]的根源是勞動的二重性,並不單純表現為勞動與資本,或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鬥爭。馬克思借用黑格爾的術語,將這種運動描述為階級「背後」更深層次矛盾的體現。這種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客觀規律。同樣,《資本論》並未明確提出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計畫,而著重構建了關於潛在的社會革命的爆發條件的理論。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資產階級一手創造出了自己的掘墓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科技進步推動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體現為商品的使用價值);但另一方面,生產率的提高同時降低了商品的交換價值,並導致了利潤率的降低。這導致了「生產過剩下的短缺」。其具體表現是,資產階級為了追求利潤,不斷擴大生產規模。而占社會人口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因為工資水平較低,無力購買新增的大量商品,導致商品積壓,最終導致經濟危機。生產數據的私有制與生產產品的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它導致經濟危機周期性地反覆發生。該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法得到根本的解決。

「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基本單元。它在為消費者提供有用性的同時,又為商品生產者帶來利潤。由於商業交換本身並不具有必然受到道德約束,流通和對利潤的追求會導致社會中經濟與道德的衝突和分裂,以及主觀的道德價值與客觀的經濟價值的分離。馬克思認為,政治經濟學應該研究價值的分配方式,使經濟學的發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觀念。

馬克思認為政治經濟學家應該依據客觀規律去研究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社會的經濟發展規律自然科學一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應該了解這種規律,依照客觀規律行事。商品生產要進行社會化,要有意識地控制商品生產,以使其達到最大的利用度。但是,馬克思也在第一版序言中明確指出,即便人們認識、掌握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也不能幻想通過改變上層建築,促成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出版

《資本論》第一部出版於1867年,在馬克思去世前已經完成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的草稿,由恩格斯完成最後的編輯出版工作,在1885年、1894年相繼出版。第四部叫做《剩餘價值理論》是由卡爾•考茨基在1905年-1910年編輯出版的,其它部分手稿都是幾十年以後出版的。有論者認為,《資本論》是馬克思按照層層遞進的辯證邏輯撰寫的,因為出版周期長達一個世紀,在人們能獲得全書之前,已經根據最早出版的《第一卷》形成了所謂「經典化、公式化」的理解,從而妨礙了人們對馬克思真正意圖的理解。

熱評

“《資本論》第三卷的邏輯:現象發生學”文章說:《資本論》不是關於“資本”的純邏輯著作,更不是這樣或那樣的哲學主義作品或科學主義作品。根植德國古典傳統以及著眼歐洲科學革命疾速發展的時代背景,馬克思的“歷史”研究必不可少地要借用哲學方法和科學話語,使其作品具有了通常意義的“科學”性質。但是,這種性質只能理解為一種學科研究規範。關於科學本身,恩格斯認為,馬克思作為“科學家”,歸根結底是在確證“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經濟評論》2012年第1期)

《資本論》研究資料《資本論》研究資料

許光偉在其著作“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把馬克思《資本論》歸結為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剩餘價值理論,是關於商品經濟形態社會的歷史理論科學分析。《資本論》確立了理論經濟學的分析典範,錘鍊了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及其研究對象。

波勞厄(S.S.Prawer)在其著作《卡爾馬克思和世界文學》(1978年出版)中評價,認為《資本論》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也有很大的文學價值。

馬克思的經濟批判源於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該理論認為商品價值有客觀標準可循。而邊際主義則認為,某件商品是否有價值,其價值多少,對於不同的人而言並不相同。也就是說,價值本身是主觀的。他們認為價值由(完全主觀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

卡爾·波普爾認為,馬克思的所謂科學社會主義缺乏可證偽性,不能視作科學。但儘管馬克思的理論並不成功,但無可否認他創作態度的真誠。從人類思想進步的角度看,馬克思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證明一個錯誤可以偉大到何等地步。他也高度評價了馬克思的「真誠」和「敏感」。波普爾從反面的攻訐,更加證明了《資本論》的力量。

今天,很多經濟史學看重《資本論》在思想史和經濟史上的文獻價值。而歷史和現實則證明了資本價值(比如近年來的經濟危機中,《資本論》的銷量大幅上升)

特色

(圖)《資本論》《資本論》

《資本論》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正如列寧所說:“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套用於一門科學”。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了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的學,闡明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在《資本論》中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資本論》的方法不亞於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

正如達爾文的《進化論》曾發現有機自然界的進化規律一樣,馬克思的《資本論》也發現了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精力著述的偉大的科學巨著,是人類歷史上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對國際工人運動鬥爭經驗的總結。它的出版,宣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末日,為無產階級革命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因此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作者

《資本論》馬克思
《資本論》作者,卡爾•亨利希•馬克思(KarlHeinrichMarx,1818年—1883年):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資本論》第一卷在德國漢堡正式出版。這一巨著的問世,不僅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標誌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誕生,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最為全面的科學論證。《資本論》第一卷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主要的著作。被譽為:馬克思一生最偉大的主要理論著作、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的心血寫成的一部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這部巨著第一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以數學般的準確性證明這一發展的方向必然引導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確立。《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凝聚著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

《資本論》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馬克思認識到了經濟過程的動態性,並預見到了經濟周期的存在,而且發展了關於經濟活動的封閉理論。他同時還是第一個將經濟和歷史聯繫在一起的經濟學家,而《資本論》就是他這種創舉的體現。

內容

《資本論》是一部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光輝巨著,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列寧指出:“馬克思認為經濟制度是政治上層建築藉以樹立起來的基礎,所以他特別注意研究這個經濟制度。馬克思的主要著作就是專門研究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的。”馬克思致力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使這門科學革命化。”

《資本論》《資本論》

《資本論》的版本很多,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每出一版,都寫了序或跋,這些序言和跋文構成《資本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成為我們學習《資本論入門嚮導。有關《資本論》第一卷的序言和跋一共有七篇,其中前四篇是馬克思自己寫的,後三篇是恩格斯寫的。在這七篇的序言和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在這幾篇序言跋文里,講到了有本論》的許多重要問題。例如,關於《資本論》的寫作和出版過程,關於《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關於《資本論》的方法和結構,關於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以及學習《資本論》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資本論》是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

馬克思在大學本來是學法律專業的,但主要精力卻用在哲學歷史的研究上。1842―1843年,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遇到要對物質利益問題發表意見的難事。當時普魯士萊茵省議會通過了“林木盜竊法”,公然侵犯貧民階級的權力。不久,馬克思又遇到摩塞爾河流域釀造葡萄酒的農民的經濟狀況問題。這些物質利益的衝突,是促使馬克思去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初動因之一。

於是,從1843年起,馬克思開始系統地收集資料研究政治經濟學,撰寫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資本論》的創作和完成時期。1857―1958年,馬克思寫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手稿》。這是他創作《資本論》的最初嘗試,通常稱它《資本論》第一稿。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馬克思繼續進行修改和再版工作,並幫助出版《資本論》第一卷俄文譯文,校訂法文本。同時,還積極收集材料,改寫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在他面前書桌上還放著正在修改的《資本論》原稿。
《資本論》是馬克思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

觀點

《資本論》《資本論》

馬克思在這部作品中對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人的理論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觀點,同時吸收了黑格爾的辨證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聖西門等人的影響。馬克思自己認為他的目的是:“用辨證的方法,經過批判,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找出現代社會的運動規律”,為現代工人運動提供科學的依據。為此,他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中埋頭鑽研經濟材料達12年。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最主要的不公平在於對勞動的剝削,勞動者得到 的報酬要低於他們所生產的價值,其剩餘價值被擁有生產資料的僱主獲得,生產資料的個人占有與生產產品的社會化矛盾必然會導致周期性地經濟危機發生。他力圖揭示資本積累的過程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他認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基本單元,商品的流通和對利潤的追求會導致社會中經濟與道德的衝突和分裂,主觀的道德價值和客觀的經濟價值會分道揚鑣,政治經濟學應該研究價值的分配方式,使經濟學的發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觀念。

馬克思認為政治經濟學家應該按照客觀規律去研究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社會的經濟發展規律如同自然科學一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應該了解這種規律,依照客觀規律行事。商品生產要進行社會化,要有意識地控制商品生產,以使其最大的利用度。《資本論》提供的是認識世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不是現成的教條。

研究對象

《資本論》《資本論》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對於馬克思這句話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在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關係,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有的把它理解為勞動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為用什麼工具進行生產,等等。究其原因,“生產方式”一詞是一個多義詞,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時,就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只能以全書的中心內容和主題為根據,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範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於廣義的生產關係,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係。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狹義的生產關係,它從屬於廣義的生產關係。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係,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

《資本論》是以英國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馬克思說:“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早和比較成熟的國家。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並不只限於英國,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

《資本論》《資本論》

《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說明這個問題。馬克思特別提出,對德國來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貴族還占統治地位,在經濟上還存在農奴制。因此,在德國,不僅存在著“現代的災難”,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還存在“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還在苟延殘喘”,不僅受“活人”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剝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儘管德國和英國相比有這樣的差異,但《資本論》所揭示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程的國家都必然發揮作用,“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和英國相比,德國等歐洲大陸雖然還比較落後,但英國的變革過程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到歐洲大陸。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但是,這種革命是用暴動的形式還是用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組織程度和力量壯大等情況來決定。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和生關係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從來不存在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係,也不存在沒有生產關係的生產力,所以研究生產關係必須聯繫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係。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馬克思關於技術、自然科學等問題的深湛見解,但它是把生產力當作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決定者和推動力來研究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而且還從生產關係的總和(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生產關係。列寧在談到《資本論》時,曾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比做“骨骼”,而把適合於這種生產關係的上層建築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須聯繫上層建築來研究生產關係,但其實質,仍然是以主義生產關係作為研究對象。

《資本論》以生產關係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這些規律,也就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發展規律,“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的鬥爭中,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意義及貢獻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和發展,揭露了它的內在本質和矛盾,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和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其基礎是剩餘價值學說,馬克思根據這一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科學地論

證了無產階級必然要為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而鬥爭。《資本論》以深沉犀利的筆觸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普遍規律,對資本主義及其辯護士進行了嚴厲的指控,是具有鮮明的黨性的著作。馬克思的思想武裝了全體工人階級,並在政治經濟學上完成了一個偉大的革命。全書所涉及的有關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著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和階級鬥爭學說。因此,《資本論》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學著作,同時,以其對英國社會經濟歷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稱得上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鏇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發揚光大。

《資本論》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以數學般的準確性證明這一發展的方向必然引導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確立。《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

評論

書評著作書評著作

馬克思嘔心瀝血寫作《資本論》花費了40年時間,在這期間他留下了浩繁的創作手稿。馬克思為構建他那龐大而又深邃的勞動價值學說耗費了畢生精力,生前僅來得及正式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以後由於種種原因,在馬克思去世之前《資本論》其餘各卷均未能問世,哪怕像手抄本之類也未曾見流傳於世間。馬克思去世以後,恩格斯為完成馬克思的夙願,精心整理馬克思的手稿,直到1885年《資本論》第二卷方能與讀者見面,而第三卷延至1894年才得以公諸於世。從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開面世,期間相距27年。至於《資本論》第四卷的問世時間更晚。恩格斯臨終之前深知已來不及完成第四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只得託付給考茨基等人。1905年至1910年,考茨基終於將第四卷分別整理出版。考茨基在整理馬克思手稿的過程中自作主張地做了許多刪改和變動,再加上其他一些政治方面的原因,這個第四卷的版本實際上被否定了。我們現在見到的《資本論》第四卷最早的版本,已是前蘇聯於1954年至1961年間重新根據馬克思手稿整理出版的俄文版本。如果以這一版本的問世時間為準,《資本論》第四卷的真正問世相距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已經遙隔一個世紀之久。

縱觀迄今所有的經濟學著作,甚至世界上所有的學術著作,都沒有如此漫長的問世經歷。這個絕無僅有的問世經歷毫無疑問地左右了後人對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理解。當《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之時,正值歐洲革命風起雲湧之時,這本著作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後又被翻譯成俄文版、法文版和英文版等各種外文譯本,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傳播。而到了《資本淪》第二、三卷問世時,歐洲革命正轉入低潮,人們對《資本論》的關切程度已遠不如前。可見,人們對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理解主要形成於《資本論》第一卷廣為傳播的時代,當《資本論》第二、三卷分別間隔將近二三十年之後出版時,人們對《資本論》的認識早已經典化、公式化了。

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在20世紀初葉以前蘇聯傳入中國,傳播進來的基本上也是幾成定式的解釋框架和經典原理。這些經典原理也都是出自於《資本論》第一卷,以至於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重點涉及的是《資本論》第一卷的內容。中國對《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普遍關注乃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了。更不用說《資本論》第四卷至今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保衛資本論》架構和工作路徑

學術專著“保衛《資本論》”,確立了“經濟形態社會理論”之發生學方法的研究架構。

第一,《道德經》和《資本論》具有結構的“巧合”:道和德規定的相互推動和彼此間的有機交融。《資本論》在成書結構上分成四個層次:歷史發生學(道,歷史生產→再生產過程);系統發生學(德,再生產→流通過程);現象發生學(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過程);認識發生學(道和德的認識形式,生活→認識過程)。這其實是邏輯發展的必然,摹寫的是“以歷史生產為基礎的時間過程”、“以社會再生產為基礎的空間過程”、“以流通為基礎的現象過程”和“以經濟生活批判為基礎的認識過程(抽象上升到具體)”。這種辯證法的“四肢結構”完成了對社會歷史有機體的整體刻畫,書寫了一部商品經濟形態的“整史”。歷史的理論概念、批判=發展的方法論概念得以發掘出來;進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據亦可以從中得到鎖定。整體看,這是“保衛”的學術價值、工作意義和建設路徑。

第二,從時代條件出發,需要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中蘊涵的本真思想進行認識還原,達成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及一切非批判的和庸俗化了的經濟思想之確實批判,同時確實依據實踐態的歷史對之加以思維還原和語言還原,實現辯證法時代轉向———工作思維及工作語言的具體化、民族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建構之路只能歸結為唯物主義史觀上的一個“具體發生學”,乃是在開放結構中不斷予以實踐錨定的規定。這一實踐邏輯工作路線旨在徹底衝破“資產階級牢籠”、大寫化和凸顯“唯物主義發生學”。具有如下工作內涵:以“唯物主義邏輯”實踐化理解研究對象結構,引出認識生產的社會規定性;以“唯物主義辯證法”規定性摒棄科學主義,全面拒絕解釋學的主張。從而其作為“唯物主義認識論”,乃是要求於實踐發展域中重構理論,尋求經濟學的“本質”。這種以歷史實踐主義為取向的認識生產即是關於中國經濟學的寫真,它圖畫了經濟學的內涵底蘊。

第三,《資本論》以“邏輯”求歷史,在此基礎上,辯證敘述事物發展規定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是為“事的科學”。首篇闡述“價值規律”。第一卷第二至第七篇闡說“資本之道”,對資本主義進行歷史鳥瞰;第二卷是說明資本主義工廠“不破產”的條件——它的存活條件和發展條件從而社會運動條件,闡明國民收入的根據和來源,這是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和巨觀基礎,即“資本之德”;第三卷於經濟生活層面,全面展開對資本的國民收入即剩餘價值轉化形式的分配運動的分析,既說明了實體生產及其虛擬經濟形式的發展關係——工廠、商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不斷衍生關係,也深層次地說明了“土地所有者”為資本家集團所“養活”的經濟實質(資本主義消滅了地主階級,卻保留了“地主”),是為“資本主義生活過程”解析;第四卷是關於資本的道和德及其結合運動的“歷史認識”。從《資本論》的誕生史看,它的體系是社會客觀批判與社會主觀批判的工作統一,由社會客觀批判領銜,而又由社會主觀批判具體地發動。

第四,該著創立了所謂的“七類文獻法”,用於進行指導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和構建。

第五,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出版平台圖書頻道評價說:“本書填補了同類作品的研究空白:大大拓展了《資本論》研究的領域,從單一批判思維轉向全方位系統批判,從批判轉向建設,從邏輯轉向歷史,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而達成對馬克思之後的世界歷史的新理解。從這一角度而言,本書是重讀和重寫的“雙重意義”的《資本論》理論與方法論著作,高度突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體式,加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工作指導的現實性。”

著作大綱和工作思路: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寫在前面:題外話和題內話
勒石之功:研究問題應該從歷史的分析開始
摩崖之恙:經濟學書架尚有幾本書刊可看
擊劍之勢:破除“現代唯識論”
花草蟲魚:工作內容·體例·結構安排

封底封底

第一部分行動的語境:批判和建構[總論]
第一篇總問題提出的背景、意義和策略
第一章《資本論》:是“現實的歷史”,還是“現實的歷史”批判?對《“現實的歷史”:〈資本論〉的存在論》的批判
“現實的歷史”:《資本論》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論,還是存在批判?
貨幣和等價性:是社會存在論,還是社會存在批判?
資本和資本的邏輯:是現實的社會存在論,還是歷史的社會存在批判?
“現實的歷史”批判:《資本論》如何破解“認識的秘密”?
第二章《21世紀資本論》缺少了什麼?
過程分析之一:α→β→r
過程分析之二:s→g→β
過程分析之三:r>g
簡短的結語
第三章政治經濟學是怎樣的科學?
楔子
政治經濟學對象
行動主義邏輯
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工作如何展開

第二部分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地基:社會主觀批判[方法論和思想史批判統一形態]
第二篇馬克思主義工作地基:經濟形態歷史觀批判
第四章 勞動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楔子
價值(形式)
剩餘價值(形式)
抽象勞動——存在規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概念
楔子
馬克思主義的元概念
唯物主義的全概念
唯物主義的工作統一
第六章 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楔子
重提二版跋
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爾——實現哲學
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圖——實現科學
反思科學抽象法
第三篇資產階級工作地基:經濟形態社會觀批判
第七章 解釋學及其謬誤性
楔子
資產階級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釋學
資產階級解釋結構
第八章 古典主義及其批判(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謂斯密問題
被歷史難倒的李嘉圖
向康德主義的進軍
第九章 新古典主義及其批判(康德主義路線之一·立的基礎)
楔子
研究對象的改造
理性主義狡辯
理論繁榮之路
第十章 新制度主義及其批判(康德主義路線之二·破的基礎)
楔子
真實的科斯
虛假的科斯
廢墟中的景觀

第三部分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建築:社會客觀批判[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統一形態]
第四篇馬克思的批判邏輯:歷史批判之導入
第十一章 存在的秘密(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巧妙一擊·哲學11條)
楔子
唯物主義客體
唯物主義主體
二者的結合——對象(規定)之生成
第十二章 認識的秘密(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完美一擊·經濟學8條)
楔子
唯物主義歷史對象
唯物主義社會對象
二者的結合——研究對象(規定)之生成
第五篇政治經濟學工作邏輯:《資本論》究竟怎樣煉成
第十三章 歷史發生學(資本的時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一)
楔子
轉化史I
轉化史II
資本生產史——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界限
第十四章 系統發生學(資本的空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二)
楔子
運動史I
運動史II
資本流通史——資本的生產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 現象發生學(時間存在和空間存在的批判實踐結構·客觀邏輯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資本積累史——自我再生產和資本的總界限
第十六章 認識發生學(資本主義的認識·主觀邏輯發展)
楔子
範疇史I
範疇史II
資本批判史——資產階級認識的歷史界限

第四部分經濟形態社會理論運用:中國經濟學提要暨大結局[歷史和思想統一形態]
第六篇蘊涵中國歷史規定的批判邏輯:對馬克思革命的繼承和超越
第十七章 機器到金融的發展(馬克思以後時代的客觀邏輯·歷史脈絡)
楔子
工廠的發展
金融工廠的發展
第十八章 歷史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以後時代的主觀邏輯·舉要刪蕪)
楔子
辯證法工作原像問題
科學(方法)工作原像問題
第十九章 生產一般的理論與實踐(人類史前時期發展邏輯總括·市民暨資本批判)
楔子
商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產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參考文獻:

書評
《政治經濟學報》2015年第4卷 P214-230
我為什麼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許光偉】

《保衛資本論》封面《保衛資本論》封面

《保衛資本論》修訂版信息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初版於2014年,作者許光偉。2017年5月,該社推出修訂版。

國學感召與《資本論》在今天的意義

《資本論》是時代性作品,對其閱讀相應具有時代的烙印。在當下,需要在繼續關注馬克思主義感召路徑的中國傳統研究的同時,適時加強對“國學感召”下的《資本論》研究的重視,並發掘其對“中國化研究進程”所發揮的應有積極作用。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當代中國正經歷“史上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實踐創新的背後乃是思想的“創造”與“創新”。歸根結底,這是一個需要理論並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並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其次,需要認識到,關鍵的工作在於尋求“原創之對接”。歷史的“和而不同”以及“東漸于海”決定需要“取象比類”,且是需要透過歷史現象學,尋找可據以比較的“科學真相”;然而從學術對話角度看,中華的原創即“國學”,而由資本主義發起之世界歷史(規定)的原創亦即“《資本論》之學術體系”。概言之,對接的過程實乃“學院派研究”重返歷史與批判工作的過程,而能夠真正地“去主觀化”,恰當地建立起文本與史實間的建設性的互信關係。最後,立足方法和邏輯,“歷史一思維一語言”的實踐態的工作體式得以整體凸顯。顯然,這是具有民族蘊涵特徵的“學術坐標系”的研究升級,而關於歷史、理論和問題的總體探討,則更為突出了語言的社會生產性。

該著歷數政治經濟學批判之重要條目,全面檢閱這些條目的工作邏輯,以之為“史眼”,管窺諸種經濟形態之“得失成敗”。
所謂保衛者,繼承發展也!
所謂保衛者,中西結合也!
所謂保衛者,原創創新也!

《保衛資本論》2017《保衛資本論》2017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修訂版),以馬克思主義工作精神之布道看,此乃《資本論》之重寫和續寫,理論意義不足道也。以中華歷史和世界史規定的貫通看,此則為中國工作用語之方法論著作。具體而言:(1)承接《資本論》學術傳統,立足漢學、國學、馬克思主義工作關係域,深掘以中國人為資格研究之特質邏輯與時代內涵,以世界學科對接中國學科,以馬克思主義方法對接中國方法,遂接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過程。在歷史-思維-語言工作路線下,此學術實為“新漢學”(謂為“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踐行,並實為一次深度性中西思想“學術對話”。學術保衛因而有了最為直接的意義:繼承發展、引領未來。扼要而言:這是以“中國人的資格”之經濟學人身份完成的一部作品;這是遵照中國人閱讀和用語習慣寫就的經濟理論巨製;這是照顧國人書寫歷史的慣常做法且與中國人思維體式契合的方法論長卷。(2)回家,回歷史,回中國!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唱響了“中國政治經濟學”的遠航之路:身份二重性與勞動二重性的規定性“攜手並進”,產品和商品的經濟形態“相互拱衛”!此為政治和經濟的最為深遠意義的“歷史組裝”。因此總括起來說,此書獻給中國經濟學建構暨教科書體系建設!保衛者,學術保衛也!
《保衛資本論》修訂版(2017)封面《保衛資本論》修訂版(2017)封面

《資本論》重在保衛:《保衛資本論》修訂版2017的主攻方向
1.馬克思思維的發生學
2.中華所有制
3.主體批判與客體批判的關係
4.對“物的科學”邏輯的反思
5.對“事的科學”邏輯的探索
6.中國經濟學原論
7.闡述與套用“經濟文學”
8.實踐《資本論》條目體之偉大的體例
9.全方位踐行“中國人資格”的《資本論》學術保衛之道
10.開創中國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路徑

作品目錄

修訂版序言 《資本論》為什麼需要保衛
緒論 寫在前面:歷史之經濟學總說[2]
第一部分
總論:行動的語境〔批判和建構統一形態〕

第一篇 總問題的背景、意義和策略/3
第一章 《資本論》:是“現實的歷史”,還是“現實的歷史”批判?
對《“現實的歷史”:〈資本論〉的存在論》的批判/4
“現實的歷史”:《資本論》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5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論,還是存在批判/9
貨幣和等價性:是社會存在論,還是社會存在批判/15
資本和資本的邏輯:是現實的社會存在論,還是歷史的社會存在批判/18
“現實的歷史”批判:《資本論》如何破解“認識的秘密”/22
第二章 《21世紀資本論》缺少了什麼/26
過程分析之一:α→β→r/27
過程分析之二:s→g→β/30
過程分析之三:r>g/32
簡短的結語/34
第三章 政治經濟學是怎樣的科學/37
楔子/37
政治經濟學對象/39
行動主義邏輯/47
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工作如何展開/58[2]

第二部分
思想深處:社會主觀批判〔方法論和邏輯統一形態〕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修訂版)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修訂版)

第二篇 馬克思主義工作地基:經濟形態歷史觀批判/73
第四章 勞動一般的理論與實踐/74
楔子/74
價值(形式)/76
剩餘價值(形式)/82
抽象勞動——存在規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90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概念/100
楔子/100
馬克思主義的始源概念/103
唯物主義的全體概念/108
唯物主義的工作統一/114
第六章 政治經濟學的方法/123
楔子/123
重提二版跋/125
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爾——實現哲學/131
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圖——實現科學/138
反思科學抽象法/146
第三篇 資產階級工作地基:經濟形態社會觀批判/157
第七章 解釋學的謬誤/158
楔子/158
資產階級物象二重性/161
物的解釋學/170
資產階級解釋結構/177
第八章 古典主義批判/189
楔子/189
所謂斯密問題/191
被歷史難倒的李嘉圖/197
向康德主義的進軍/202
第九章 新古典主義批判/214
楔子/214
研究對象的“改造”/216
理性主義的“狡計”/223
理論的“繁榮之路”/229
第十章 新制度主義批判/237
楔子/237
真實的科斯/239
虛假的科斯/246
廢墟中的景觀/252

第三部分
歷史深處:社會客觀批判〔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統一形態〕
第四篇 政治經濟學批判工作導入/265
第十一章 存在的秘密/266
楔子/266
唯物主義客體/269
唯物主義主體/274
二者的自為結合——對象生成/279
第十二章 認識的秘密/287
楔子/287
唯物主義歷史對象/290
唯物主義社會對象/299
二者的行動結合——研究對象生成/307
第五篇 政治經濟學工作邏輯:《資本論》究竟怎樣煉成/321
第十三章 歷史發生學/322
楔子/322
轉化史I/324
轉化史II/336
資本生產史——生產和再生產行動/347
第十四章 系統發生學/361
楔子/361
運動史I/366
運動史II/377
資本流通史——流通行動/383
第十五章 現象發生學/401
楔子/401
生活史I/404
生活史II/420
資本積累史——交往行動/432
第十六章 認識發生學/446
楔子/446
範疇史I/450
範疇史II/467
資本認識史——批判行動/481

第四部分
前瞻與迴響:中國經濟學提要暨大結局〔中國批判和中國運用統一形態〕

第六篇 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中國蘊涵:馬克思革命及其工作超越/513
第十七章 機器到金融的發展/514
楔子/514
工廠的發展/517
金融工廠的發展/533
第十八章 歷史到科學的發展/559
楔子/559
辯證法工作原像問題/561
抽象法工作原像問題/578
第十九章 生產一般的理論與實踐/611
楔子/611
商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614
產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632

尾 論 主體批判與客體批判/678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修訂版)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修訂版)

————————
主要參考文獻/710[2]
書評選粹/721[2]
跋/725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