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依內容分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等,共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特性。

基本信息

(圖)《世說新語》《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內容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集。在《世說新語》的三卷36門中,上卷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九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概述

《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之相關圖1
談軼事的書。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撰寫,梁劉峻(字孝標)注。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該書原名《世說》,後人為與劉向書相別,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全書原八卷,劉孝標註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小說。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劉義慶門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編成該書。劉義慶只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大體一致,沒有出於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於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於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之手。
劉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裡出家,後又還俗。齊永明四年(486)還江南,曾參加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所作。他採用裴松之《三國志》的辦法,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徵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餘種。後人注釋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還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和法文譯本。

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之相關圖2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從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筆記影響尤其大。
《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有時幾如口語﹐而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藝術成就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之相關圖3
(《中國小說史略》)。《世說新語》及劉孝標註涉及各類人物共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儉嗇》:“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的貪婪吝嗇的本性。又如《雅量》記述顧雍在群僚圍觀下棋時,得到喪子噩耗,竟強壓悲痛,“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個細節就生動地表現出顧雍的個性。《世說新語》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手法靈活多樣,有的通過同一環境中幾個人的不同表現形成對比,如《雅量》中記述謝安和孫綽等人泛海遇到風浪,謝安“貌閒意說”,鎮靜從容,孫綽等人卻“色並遽”“喧動不坐”,顯示出謝安臨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則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作漫畫式的誇張,如《忿狷》中繪聲繪色地描寫王述吃雞蛋的種種蠢相來表現他的性急: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
有的運用富於個性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態,如《賞譽》中王導“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說:“來,來,此是君從!”生動地刻畫出王導對何充的器重。
《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傳神,含蓄雋永。正如(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三所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有許多廣泛套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說新語》對後世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不僅模仿它的小說不斷出現,而且不少戲劇、小說也都取材於它。

編者簡介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之相關圖4
劉義慶(403年—444年),南朝宋彭城(現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本是宋武帝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兒子,13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後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因此襲封為臨川王。劉義慶自幼喜好文學、聰敏過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
《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小說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小說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台》、羅貫中《三國演義》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當然,因為劉義慶當時人在揚州,聽說了不少當地的人物故事、民間傳說,所以在《世說新語》中,也記載了一些發生在當時揚州的故事。如我們熟悉的成語“咄咄怪事”,就是源自於曾擔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的中軍將軍殷浩被廢為平民後,從來不說一句抱怨的話,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寫寫畫畫。揚州的吏民順著他的筆劃暗中觀察,看出他僅僅是在寫“咄咄怪事”四個字而已。大家這才知道,他是借這種方法來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說》一書剛剛撰成,劉義慶就因病離開揚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時年僅41歲,宋文帝哀痛不已,贈其諡號為“康王”。

校箋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校箋》

《世說新語校箋》全四冊。中華書局2007年5月一版2印。裝幀、紙張、印刷俱佳。
本書是楊勇先生一九六一年至六八年花了八年時間,蒐集了二百四十餘種有關《世說新語》數據,對《世說新語》所作的系統整理,一九六九年九月由香港大眾書局出版。1990年9月,楊勇先生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不斷訪求當世有關《世說新語》新著一百餘種,又窮八年之力,重新為之寫定,修訂舊作數百處,新增三萬餘字。此次由中華書局重新刊印,楊勇先生又精益求精地訂正了近百處訛誤。本書後附有關圖表、汪藻《世說新語人名譜校箋》、《世說新語人名異稱表》、《世說新語人名索引》等,為讀者使用提供了極大方便。也是目前世說新語最詳實的本子。

箋疏

《世說新語箋疏》全二冊,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周士琦整理,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修訂本),繁體豎排版,劉孝標注以小字夾在條內,每條後加“校文”和“箋疏”。“箋疏”內容多則二三頁,少則兩三行,沒加箋疏的是極少數。為分別觀點,不同人的觀點分別加有“某某案”或“某某雲”字樣,內容鴻富,徵引綜博
為便於閱讀,書後附有《人名異稱表》、《人名索引》、《引書索引》以及《筆畫與四角號碼對照表》。
周祖謨先生所加前言對本書之成因所述甚明,特錄之以為介紹:《世說新語》雖是古代一部小說,但一直為研究間的歷史、語言和文學的人所重視。作者南朝臨川王劉義慶,史稱“愛好文義,文辭雖不多,足為宗室之表”。此書採集前代遺文軼事,錯綜比類,分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不下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都有所記載。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當時人物的風貌、思想、言行和社會的風俗、習尚,這確實是很好的歷史資料。至於文辭之美,簡樸雋永,尤為人所稱道。其書又得劉孝標為之注,於人物事跡,記述更加詳備。

孝標博綜群書,隨文施注,所引經史雜著四百餘種,詩賦雜文七十餘種,可謂弘富;而且所引的書籍後代大都亡佚無存,所以清代的輯佚家莫不視為鴻寶。因劉孝標注以前,舊有敬胤注,見日本影印的宋本世說汪藻所撰的敘錄考異。汪藻在考異中所錄敬胤書共五十一條,其中十三條無注。案敬胤事跡無考,據“王丞相雲刁玄亮之察察”條注文,知與卞彬同時,當為南齊人。敬胤注與劉孝標注全不同,雖採錄史書較詳,而缺乏翦裁,除雜引只書外,間或對臨川原作有所駁正。今本《世說·尤悔篇》劉琨善能招延”一條的注文中尚有敬胤注按語,不曾被宋人刪去,惟文句小有裁截。敬胤原書早已亡佚,而劉孝標注獨傳至今,這或與孝標書晚出,且引注該洽、注釋詳密、翦裁得當有關。孝標的名聲又高於敬胤,自不待言。今本孝標註幾經傳寫,宋刻本已與唐寫本不盡相同,疑其中也不免有敬胤按語夾雜在內。惟孝標所注,雖說精密,仍有疏漏紕繆,直至近代始有人鉤深索隱,為之補正。

本書名為箋疏,是外舅余嘉錫(季豫)先生所著。作者為史學名家,以精於考證古代文獻著稱,歷任北京各大學教授,講授目錄學經學通論、駢體文等課程。平生以著述為事,博覽群書,對子史雜著尤為嫻熟,著有《四庫提要辨證》、《目錄學發微》、《余嘉錫論學雜著》等書。本書始於一九三七年,曾分用五色筆以唐、宋類書和唐寫本世說殘卷校勘今本,一九三八年五月又用日本影印宋本與明、清刻本對校。於時國難日深,民族存亡,危如累卵,令人憤悶難平。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作,北平淪陷,作者不得南鏇,書後有題記稱:“讀之一過,深有感於永嘉之事,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他日重讀,回思在莒,不知其欣戚為何如也。”自此以後,作者一面筆錄李慈銘的批校、程炎震的箋證、李詳(審言)的箋釋(載一九三九年的《制言》雜誌第五十二期)以及近人談到的有關世說的解釋;一面泛覽史傳群書,隨文疏解,詳加考校,分別用朱墨等色筆書寫在三部刻本中。每條疏記,動輒長達二三百字,楷法精細不苟。字大者如豆,小者如粟,甚且錯落於刻本字裡行間,稠密無間。用心之專,殆非常人所能及。平時夙興夜寐,直至逝世前二年,即一九五三年,十餘年間,幾乎有一半時間用在這部箋疏上了。惟平生寫作,向無片楮筆記,臨紙檢書,全憑記憶,隨筆而下。自謂:“一生所著甚多,於此最為勞瘁。”可惜晚年右臂麻痹,精力就衰,未能親自謄錄,編次成書。因而書中也有徵引別家之說,而沒有能加案語的。今承乏整理,前後披尋,屢經抄錄,才轉成清本。

箋疏內容極為廣泛,但重點不在訓解文字,而主要注重考案史實。對世說原作和劉孝標注所說的人物事跡,一一尋檢史籍,考核異同;對原書不備的,略為增補,以廣異聞;對事乖情理的,則有所評論,以明是非。同時,對《晉書》也多有駁正。這種作法跟劉孝標注和裴松之《三國志》注的作法如出一轍。裴松之《上〈三國志〉注表》說:“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首尾所涉,出入百載,註記紛錯,每多舛互。其壽(陳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內,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這些話也恰恰可以說明本書作者意旨之所向。古人說“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研究前代歷史,自當明鑑戒,勵節概。作者注此書時,正當國家多難,剝久未復之際,既“有感於永嘉之事”,則於風習之澆薄,賞譽之不當,不能不有所議論,用意在於砥礪士節,明辨是非,這又與史評相類。

這部書的原稿既然分寫在三部書中,要條分縷析,整理成書是極為困難的。首先要綜合各本,移錄成編,然後依照原書每條正文和注文的先後序列箋疏,使與原文相對應。因此移錄費時。幸得友人相助,始錄成清稿二十六冊。於五十年代中曾遠寄滬濱,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請徐震諤先生覆檢所抄有無錯誤,以便定稿付印。然稽留三載,未能檢校,但別紙加己案若干條於箋疏之後,而與原來邀請覆查之旨不符。因索回與妻余淑宜和長子士琦就清稿檢核,並加標點。對於徐氏案語,一律不用,以免掠美之嫌。本書一九八三年由中華書局初版發行。此次對原標點疏誤處作了全面修訂,並調整了注碼體例。現將修訂本交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特此說明。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一日於北京大學

舊序、舊跋

世說新語序目(二則)

人樂曠多奇情,故其言語文章別是一色,世說可睹已。說為晉作,及於者,其餘耳。雖典雅不如左氏國語,馳鶩不如諸國策,而清微簡遠,居然玄勝。概舉如衛虎渡江,安石教兒,機鋒似沈,滑稽又冷,類入人夢思,有味有情,咽之愈多,嚼之不見。蓋於時諸公剸以一言半句為終身之目,未若後來人士俯焉下筆,始定名價。臨川善述,更自高簡有法。反正之評,戾實之載,豈不或有?亦當頌之,使與諸書並行也。晚後淺俗,奈解人正不可得。嗚呼!人言江左清談遺事,槃槃一老出其遊戲餘力,尚足辦此百萬之敵,茲非談之宗歟?抑吾取其文,而非論其人也。丙戍長夏,病思無聊,因手校家本,精剗其長注,間疏其滯義。明年以授梓,乃五月既望梓成。耘廬劉應登自書其端,是為序。

嘗考載記所述晉人話言,簡約玄淡,爾雅有韻。世言江左善清談,今閱新語,信乎其言之也。臨川撰為此書,采掇綜敘,明暢不繁;孝標所注,能收錄諸家小史分釋其義。詁訓之賞,見於高似孫《緯略》。余家藏本,是放翁校刊本。謝湖躬耕之暇,手披心寄,自謂可觀。爰付梓人,傳之同好。因嘆昔人論司馬氏之祚亡於清談,斯言也無乃過甚矣乎?竹林之儔,希慕沂樂;蘭亭之集,詠歌堯風;陶荊州之勤敏,謝東山之恬鎮;解莊、易,則輔嗣、平叔擅其宗;析梵言,則道林、法深領其乘。或詞而趣遠,或事瑣而意奧,風旨各殊,人有興托。王茂弘、祖士稚之流,才通氣峻,心翼王室,又斑斑載諸冊簡。是可非之者哉?詩不云乎,“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余以琅邪王之渡江,諸賢弘贊之力為多,非強說也。夫諸晤言,率遇藻裁,遂為終身品目,故類以標格相高。玄虛成習,一時雅尚,有東京廚俊之流風焉。然曠達拓落,濫觴莫拯,取譏世教,撫卷惜之。此於諸賢,不無遺憾焉耳矣。刻成,序之。嘉靖乙未歲立秋日也。吳郡袁(上“耿”下“衣”)撰。

世說新語題跋(三則)

臨川王劉義慶採擷以來佳話為《世說新語》,極為精絕,而猶未為奇也。劉孝標注此書,引援詳確,有不言之妙。如引諸史及子傳地理之書皆不必言,只如氏一朝史及晉諸公列傳譜錄文章,凡一百六十六家,皆出於正史之外。記載特詳,聞見未接,是為注書之法。(右見高氏緯略)

右世說三十六篇,世所傳厘為十卷。或做四十五篇,而末卷但重出前九卷中所載。余家舊藏,蓋得之王原叔家。後得晏元獻公手自校本,盡去重複,其注亦小加翦截,最為善本。晉人雅尚清談,初史臣修書,率意竄定,多非舊語,尚賴此書以傳後世。然字有偽舛,語有難解,以它書證之,間有可是正處,而注亦比晏本時為增損。至於所疑,則不敢妄下雌黃,姑亦傳疑,以俟通博。紹興八年夏四月癸亥,廣川董(上“分”下“廾”)題。

郡中書有南史劉賓客集版,皆廢於火,世說亦不復在。游到官,始重刻之,以存故事。世說最後成,因並識於卷末。淳熙戊申重五日,新定郡守笠澤陸游書。

學習指導

《世說新語》一書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當時口語,而一些用法未能繼續流傳,我們在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之相關圖5

典籍中也很少見到,所以讀起來會有些障礙。最好參讀一些注本,比較著名的有古代劉孝標的註解,現代人余嘉錫的《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但這兩種註解重在旁徵博引,考證史實,不注重文字疏通,對中學生意義不大。另有《世說新語譯註》(張萬起等,中華書局1998年版)、《世說新語選注》(張之等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注釋較為詳細,可以參看。
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要重點領會魏晉士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旨趣,這就需要了解一點背景知識,除了上面提供的,還可以閱讀魯迅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而已集)一文,魯迅對於魏晉士人及其心態有獨到的見解,而且該文本是一篇演講,比較通俗易懂我即使有時間和耐心替你幹這種累活,對你也沒有好處。因為估計你是箇中學生吧?是不是語文老師布置這個暑期作業?本來是叫你自己查字典,你玩得忘了?
其實《世說新語》雖是文言文,卻很淺,裡面的實詞連一般的漢語詞典都能查到,如有專門的適合中學生用的古漢語詞典查起來就更快,如果查《辭海》《辭源》更好。我替你查了(實際上其中大部分詞語我不用查詞典立馬就能解釋),不是更縱容了你這個懶孩子?何況今天已經是8月29日,也來不及。所以勸你還是向老師要求延緩些時日,並保證自力更生地完成。

《世說新語》電視節目

(圖)《世說新語》欄目《世說新語》欄目

《世說新語》是河南衛視秉承“全球視野,全國概念”傾力打造的一檔“問天”“雷人”新銳欄目。以玩娛生活,輕鬆快活的風格,遊戲博弈的形式,為時代的、時尚的人們提供創造新詞語,追求新潮流,創意新形象的新新平台,以實現主流媒體傳播新詞語,弘揚新文化,引領新風尚的社會愛心與責任。

欄目簡介

(圖)《世說新語》欄目《世說新語》欄目

1.欄目的核心:現代、時尚、大氣;動感、奔放、炫目。
2.宣傳詞:最前沿的欄目,新詞語的總匯。
3.該欄目的CI符號:“大嘴”——突出“說”這個元素,一是凸顯個性,二是有“鐵嘴”、“鐵齒銅牙”“說”新語之內含,三是“世說”即為新世紀、新時代的“新語新說”之意。
4.欄目口號:新語大家說,感受新生活

結構

第一單元:大嘴說新語。通過問答題的遊戲方式使觀眾了解新詞語所反映出來新生活、新面貌、新追求。
第二單元:“紅歌賽”
河南衛視《世說新語》欄目面向全國徵集“紅歌”選手。“紅歌”包括建國以來歌頌祖國輝煌成就和人們美好生活的歌曲。每期進入現場的選手都是經過海選選出來的。

播出時間

(圖)《世說新語》《世說新語》

首播:河南衛視每周五晚21:10
重播:民生頻道每周六16:05
精品博覽頻道每周日21:45
精品博覽頻道每周一13:30


第25屆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

“全國古籍優秀圖書獎”是由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古籍出版工作委員會設立,是全國唯一一項古籍專業圖書獎項,自2006年起,每年召開一屆。全國共有27家出版社參加了2011年度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評獎活動,參評古籍圖書176種,最終有34種圖書獲一等獎, 63種圖書獲二等獎, 13種圖書獲普及獎。
《中國書店藏敦煌寫經叢貼》
《西廂記研究與欣賞》
《三國演義文化讀本》
《焦循詩文集》
《朱自清胡適聞一多解讀唐詩》
《龍脈—千里大運河》
《胡適魯迅王國維解讀紅樓夢》
《名家批註圖文本》
《領導幹部國學讀本》
《骨鯁處世》
《國學名篇鑑賞辭典》
《徐禎卿全集編年校注》
《先哲教我們生活》
《陶淵明影像》
《蘇沈內翰良方》
《安慶府志》
《經義考補正校記》
《呂留良詩文選》
《湘城訪古錄湘城遺事記》
《皖人戲曲選刊龍燮卷》
《北京藏黃正甫刊本三國志傳》
《佛經音義研究通論》
《藝概注稿》
《明代職官年表》
《吳其昌文集》
《中國古醫籍書目提要》
《宋元南戲史》
《冒鶴亭京氏易三種》
《清嘉慶光緒濬縣志》
《永樂大典輯佚述稿》
《莊子義集校》
《歷代書籍裝幀藝術》
《徽州人物誌》
《清代戲曲史編年》
《正史匯目》
《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彙編》
《碑刻文獻學通論》
《藏園群書經眼錄》
《海鹽縣圖經》
《遼會要》
《鄰蘇園藏書目錄》
《八旗文經》
《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
《汪廷訥戲曲集》
《嘉祐本草輯複本》
《武英殿聚珍版辦書程式 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笠翁傳奇十種校注》
《晉唐兩宋行記輯校》
《呂氏春秋集釋》
《新唐書藝文志》
《中國甲骨學》
《崇禎曆書附西洋新法曆書增刊十種》
《明代經濟文錄三種》
《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
《秦漢石刻題跋輯錄》
《商周金文編》
《莫友芝詩文集》
《類纂李商隱詩箋註疏解》
《和珅秘檔》
《韓非子校注》
《春秋會要》
《論語訓春秋公羊傳箋》
《三國志集解》
《天水放馬灘秦簡》
《懷麓堂詩話校釋》
《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
《漁洋精華錄集注》
《元代別集叢刊》
《鄭振鐸藏古吳蓮勺廬抄本戲曲百種》
《天津圖書館古籍善本圖錄》
《謝章鋌集》
《凌廷堪全集》
《殷歷譜》
《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甲骨學辭典》
《雲南叢書》
《中國歷代碑誌文話》
《清代起居註冊康熙朝》
《三晉石刻大全臨汾市洪洞縣卷》
《中國古代曲譜》
《歐陽修詩文集校箋》
《中國古籍總目》
《中國書畫史會要》
《趙鳳昌藏札》
《天津圖書館珍藏清人別集善本叢刊》
《陝北出土青銅器》
《浙江省博物館典藏大系》
《曝書亭全集》
《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研究》
《歷代曲話彙編》
《梁啓超手批稼軒詞》
《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
《冀淑英古籍善本十五講》
《新中國出土墓誌》
《中國墓葬史》
《許衡集》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索引》
《蓬窗日錄》
《黃本驥集》
《世說新語》
《翁同龢詩集》
《中國青銅器綜論》
《趙翼全集》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三國史籍盤點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
《太平廣記》
《齊民要術》
《廿二史札記》
《後漢書》
《水經注》
《讀史方輿紀要》
《搜神記》
《歷代名畫記》
《三國志》
《太平御覽》
《十七史商榷》
《資治通鑑》
《史通》
《文選》
《晉書》
《玉海》
《古今圖書集成》
《讀通鑑論》
《後漢紀》
《華陽國志》
《博物志》
《通典》
《容齋隨筆》
《世說新語》
《文館詞林》
《建康實錄》
《魏略》
《三國雜事》
《方輿勝覽》
《括地誌》
《武侯全書》
《嵇康集》
《藝文類聚》
《北堂書鈔》
《觀堂集林》
《全後漢文》
《高士傳》
《全晉文》
《初學記》
《荊楚歲時記》
《廿二史考異》
《太平寰宇記》
《冊府元龜》
《文苑英華》
《三國大事表》
《吳將相大臣年表》
《輿地紀勝》
《元豐九域志》
《魏將相大臣年表》
《東觀漢記》
《諸葛忠武書》
《漢晉春秋》
《漢將相大臣年表》
《說郛》
《三國疆域圖》
《三國志世系表補遺附訂偽》
《後漢書集解》
《後漢書辭典》
《長沙走馬樓吳簡》
《補三國藝文志》
《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
《三國志補義》
《三國志注補》
《三國志旁證》
《三國職官表》
《三國志辨誤》
《三國志考證》
《三國志續考證》
《三國志瑣言》
《三國疆域表》
《三國疆域表疑》
《校補三國疆域志》
《東漢會要》
《華陽國志校勘記》
《三國志質疑》
《三國志證聞校勘記》
《南漘楛語》
《癸巳存稿》
《三國大事年表》
《三國志注證遺》
《三國漢季方鎮年表》
《魏國將相大臣年表》
《魏方鎮年表》
《三國志評議》
《三國志人名索引》
《曹植集》
《三國志釋地理》
《曹丕集》
《三國郡縣表附考證》
《東漢刊誤》
《記纂淵海》
《蜀鑒》
《三國志校誤》
《三國志注所引書目》
《三國志補註》
《八瓊室金石補正》
《後漢書補逸》
《續後漢書》
《漢末英雄記》
《三國志辨疑》
《曹操集》
《三國志舉證》
《蜀漢本末》
《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
《三國紀年表》
《阮籍集》
《謝鍾英<三國大事表>補正》
《三國疆域志》
《全三國文》
《襄陽耆舊記》
《三國諸王世表》
《補三國疆域志補註》
《續漢書注補》
《三國藝文志》
《三國志證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