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

諡號

諡號(“謚”,拼音:shì,中古漢語拼音:zsjiih,注音:ㄕˋ,粵語:si3肆)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君主、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基本信息

簡介

諡號為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包括朝鮮越南泰國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賜謚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清朝末期,歷代宗室、百官得謚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歷史

諡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謚。這是諡法之始。《周禮》說:“小喪賜謚。”小喪,指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諡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國廣泛施行諡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因此把它廢除了(“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

《史記·秦始皇本紀》)。直到西漢建立之後才又恢復了諡號,並一直延續至清末。

對象

官謚的資格

西周東周的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謚資格;

漢朝規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謚資格;

唐朝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謚資格;

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得謚過程

皇帝的諡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諡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謚,比如明崇禎帝的諡號。南明上的是“紹天繹道剛明恪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後,追贈崇禎的諡號為“莊烈帝”。

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一般由禮部(禮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況下賜謚

含義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有褒的美謚,憐的平謚,貶的惡謚三種。

美謚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

惡謚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謚如懷,悼,哀,閔,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另外孫權的諡號是“大皇帝”,比較特殊。

由於惡謚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謚,只作美謚,平謚。

種類

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謚”、“平謚”,沒有“惡謚”。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以後,另外還有“私謚”。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圖)劉基,字伯溫,諡號文成劉基,字伯溫,諡號文成

上謚,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謚,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下謚”之“惡謚”: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並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
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私謚”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

另外孫權的諡號是“大皇帝”,比較特殊。

字數

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禧王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

(圖)光緒陵寢內的諡號碑光緒陵寢內的諡號碑

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嬴政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漢代時期恢復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字,如漢文帝劉恆“諡號”全稱為孝文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唐高祖李淵開始,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諡號的舊例,使用了“神堯大聖大光皇帝”的諡號。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擁有諡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元聖文神武皇帝”。

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明代皇帝諡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明成祖的諡號為:後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鹹豐帝的諡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光緒帝的諡號為: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清代大臣的諡號規定,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可用“文”字。而“文”字的諡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謚“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諡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諡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諡法

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謚。遂敘諡法。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逸周書·諡法解》)

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原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如漢文帝,即因被評為“慈惠愛民”,故得謚“文”。

武。克定禍亂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開土拓境曰武,帥眾以順曰武,折衝禦侮曰武。如漢武帝,因被評為“威強睿德”,故得謚“武”。

獻。聰明睿哲曰獻,惠無內德曰獻,智質有聖曰獻。如漢獻帝,因被評為“聰明睿智”,故得謚“獻”。

懿。溫柔賢善曰懿,愛民質直曰懿,柔克有光曰懿,體和居中曰懿。

宣。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秘曰宣,善聞周達曰宣。如漢宣帝,因被評為“聖善周聞”,故得謚“宣”。

昭。聖文周達曰昭,明德有功曰昭。如漢昭帝,因被評為“聖文周達”,故得謚“昭”。

元。始建國都曰元,行義悅民曰元,能思辨眾曰元,主義行德曰元,忠肅恭懿曰元,宣慈惠和曰元。如漢元帝,因被評為“行義悅民”,故得謚“元”。

節。好廉自克曰節,巧而好度曰節。

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由義而濟曰景。如漢景帝,因被評為“布義行剛”,故得謚“景”。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人克服曰成。如漢成帝,因被評為“安民立政”,故得謚“成”。

烈。秉德尊業曰烈,安民有功曰烈。

孝。秉德不回曰孝,慈惠愛親曰孝,協時肇享曰孝,五宗安曰孝,從命不忿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善事父母曰孝,親睦其黨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博於備物曰孝,尊仁安義曰孝。如漢代諸帝之謚,因孝子善述父之志,故自惠帝已下皆稱孝也。

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令民安樂曰康。

定。大慮靜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追補前過曰定,安民大慮曰定,純行不爽曰定。

穆。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

貞。大慮克就曰貞,外內用情曰貞,清白守節曰貞,圖國忘死曰貞,內外無懷曰貞,直道不撓曰貞。

簡。壹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理典不殺曰簡。

平。布綱治紀曰平,執事有制曰平,治而無眚曰平,附不黨疏不遺曰平。如漢平帝,因被評為“布綱治紀”,故得謚“平”。

安。好和不爭曰安,寬容平和曰安。如漢安帝,因被評為“寬容平和”,故得謚“安”。

懷。慈仁短折曰懷,執義揚善曰懷。

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慈民曰惠,柔質受諫曰惠。如漢惠帝,因被評為“柔質慈民”,故得謚“惠”。

德。綏柔士民曰德,忠和純備曰德,強直溫柔曰德,勤恤民隱曰德,富貴好禮曰德,忠誠上實曰德,輔世長民曰德,寬眾憂役曰德,剛塞簡廉曰德。

忠。危身奉上曰忠,危身惠上曰忠,讓賢盡誠曰忠,危身贈國曰忠,慮國忘家曰忠,盛衰純固曰忠,臨患不反曰忠,安居不念曰忠,廉方公正曰忠。

靖。秉德安眾曰靖,寬樂令終曰靖,恭己鮮言曰靖。

質。名實不爽曰質,章義掩過曰質,中正無邪曰質。如漢質帝,因被評為“中正無邪”,故得謚“質”。

戴。典禮不愆曰戴,愛民好治曰戴。

憲。博聞多能曰憲,聖善周達曰憲。

威。強毅執正曰威,猛以強果曰威,有威可畏曰威。

剛。強毅果敢曰剛。

肅。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

壯。威德剛武曰壯,勝敵志強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敵國克服曰壯。

恭。尊賢貴義曰恭,愛民長悌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禮敬賓曰恭,率事以信曰恭。

敬。令善典法曰敬,眾方克就曰敬,夙夜警戒曰敬,夙夜就事曰敬,夙興夜寐曰敬,齋莊中正曰敬,廣直勤正曰敬,難不忘君曰敬,陳善閉邪曰敬,受命不遷曰敬。

僖。質淵受諫曰僖,小心畏忌曰僖,小心恭慎曰僖。

隱。隱拂不成曰隱,明不治國曰隱,懷情不盡曰隱。

悼。肆行勞祀曰悼,恐懼從處曰悼,年中早夭曰悼。

襄。闢土有德曰襄,因事有功曰襄。

胡。保民耆艾曰胡,彌年壽考曰胡。

哀。恭仁短折曰哀,早孤短折曰哀。如漢哀帝,因被評為“恭仁短折”,故得謚“哀”。

殤。未家短折曰殤,短折不成曰殤。如漢殤帝,因被評為“短折不成”,故得謚“殤”。

思。追悔前過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內外思索曰思,道德純一曰思。

荒。凶年無谷曰荒,昏亂紀度曰荒,縱樂無厭曰荒,內外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從禽無厭曰荒,從樂不反曰荒。

刺。暴慢九親曰刺,愎狠遂過曰刺,不思妄愛曰刺。

醜。怙威肆行曰醜。

繆。名與實爽曰繆。

勇。率義恭用曰勇,率義死用曰勇,縣命為仁曰勇,後身為義曰勇,持義不撓曰勇,知死不避曰勇。

莊。威而不猛曰莊。

溫。德性寬柔曰溫。

良。小心敬事曰良,理順習善曰良。

密。追補前過曰密。

靈。亂而不損曰靈。如漢靈帝,因被評為“亂而不損”,故得謚“靈”。

厲。殺戮無辜曰厲。

魏。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禮曰魏。

圉。威德剛武曰圉。

夷。安心好靜曰夷,克殺秉正曰夷。

頃。精心動懼曰頃,敏以敬慎曰頃。

明。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果慮果遠曰明。如漢明帝,因被評為“照臨四方”,故得謚“明”。

章。溫克令儀曰章。如漢章帝,因被評為“溫克令儀”,故得謚“章”。

桓。克敵服遠曰桓,克敬動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如漢桓帝,因被評為“克敵服遠”,故得謚“桓”。

知。官人應實曰知。

愍。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難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悲傷曰愍。

匡。貞心大度曰匡。

莫。德正應和曰莫。

愛。嗇於賜與曰愛。

神。民無能名曰神。

皇。靖民則法曰皇。

帝。德象天地曰帝。

王。仁義所往曰王。

規則

有關工具書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厘王、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趙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漢代時期恢復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恆「諡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諡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謚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武則天稱帝後,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諡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皇后之「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而她的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23字謚(見慈禧條)。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謚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謚字為21字(光緒帝)或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鹹豐帝的諡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乾隆帝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恭親王奕欣的諡號為:忠

清代大臣的諡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謚。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謚。得諡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諡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謚「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諡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諡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