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

恭親王

清朝世襲親王。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第六子奕訢封為和碩恭親王。同治十一年(1872年)獲世襲罔替。一共傳了四代三位。奕訢(1833~1898),道光帝六子,鹹豐帝異母弟。他是鹹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首領,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做出了貢獻。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他出謀劃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危機,迎來同治中興。在政治舞台上經歷幾番大起大落,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讓他經歷了很多不幸,兒女多早殤,僥倖活下來的則難堪造就。他有4個兒子,長子載澄、次子載瀅、三子載浚、四子載潢。其中三、四兩子俱幼殤。長子載澄襲貝勒,成年後胡作非為。這三個兒子,都死在他前面。另外一個兒子載瀅,一度過繼給奕訢的弟弟鍾郡王奕詥,襲貝勒爵位。庚子事變(1900)時,因捲入義和團活動又被奪去一切職銜。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
愛新覺羅·奕訢,道光帝遺詔封“和碩恭親王”,清末洋務派、總理衙門首領,統稱“六王爺”,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身後謚“忠”(滿清宗親謚“忠”者唯奕訢與多爾袞二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宣宗遺詔封恭親王。鹹豐朝期間,奕訢的政治地位並不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鹹豐帝過世,奕訢與慈禧太后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從1861年到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1884年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一直到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1894年到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1898年逝世。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幼年師從卓秉恬、賈楨,聰明好學。道光帝立儲時,曾在在四子奕訢詝和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決。但於道光二十六年下定決心由皇四子繼位寫下遺詔,並於道光二十九年下令在妃園寢內為恭王之母靜貴妃修墓親令靜貴妃死後必須葬於妃園寢不得更改,變相暗示恭王爭儲失敗。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宣宗遺詔公布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皇四子奕訢詝立為皇太子”。娶重臣桂良女為福晉,這往往被認為是道光屬意恭王之舉,而實際上,這個指婚發生在道光下定決心寫下遺詔之後,最多只能視為對恭王的補償,況且恭王福晉並非桂良愛女,而僅為側室所生的庶女之一。

帝位之爭

道光生前共有三後九子,長子薨於道光十一年四月,而二、三兩子幼殤;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宣宗第三後孝全成皇后生皇四子奕訢詝,即後來的清文宗(鹹豐)。如果處在明朝,則“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的立嗣規則就已注定了奕訢詝這位嫡長子的未來皇帝身份,不過就算在以立賢為主的清朝,奕訢詝的嫡長身份亦使他得到了帝位競爭者中最有利的地位。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後宮中地位僅次於皇后的靜皇貴妃生皇六子奕訢。
道光二十年正月初九,時年三十三歲的皇后駕崩,道光帝親自為其定謚為“孝全”。在孝全皇后之後,道光帝未再立後,於是奕訢的生母以皇貴妃的身份成為了六宮中之第一人,而年幼的奕訢詝也交託給皇貴妃撫育。在某些人看來,帝位的天平開始向奕訢傾斜了。
但為一母所育奕訢詝和奕訢都還是不懂事孩子,成人所追求的權利此刻尚未給他們帶來任何影響。也許是年齡相仿(皇五子奕訢淙出嗣為敦郡王,而皇七子之後年齡都太小),也許是因為身在寂寞宮廷而缺乏別的朋友,兄弟倆的感情十分親密。據《清史稿》載“(王)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宣宗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訢。”由此可見二人關係之親密,而宣宗亦為此感到欣慰。
樹欲靜而風不止,奕訢詝和奕訢還沒有爭奪帝位的念頭,而他們的老師杜受田與卓秉恬卻開始在暗中進行著無聲卻激烈的鬥爭。親奕訢的卓秉恬生前長期擔任大學士,“歷管兵部、戶部、工部,賜花翎”,身後謚為“文端”,由此可見是一位才德皆有可觀之重臣,但《清史稿》又載其常在親貴主持的會議中於眾皆稱是之際卻“時有辯論,不為用事者所喜”,卓秉恬這種不夠圓滑性格也在言傳身教中極大的影響了弟子奕訢;而親奕訢詝的杜受田雖然職位較低(此時只是從二品但擔任上書房總師傅。),但其在處事與捉摸宣宗心思方面卻勝過卓秉恬甚多。根據史書記載,有兩件事對宣宗決定繼承人取到了重要影響,其一載於《清史稿》,曰:“文宗自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歷十餘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傳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乾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其二出自野史筆記《清人逸事》,曰:“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對,將藉以決定儲位。二皇子各請命於其師,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則謂鹹豐帝曰:‘阿哥如條陳時政,智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如其言,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道光二十六年,清宣宗置立儲詔於鐍匣。
觀以上二事,奕訢詝得立多倚杜受田之力(杜受田又靠揣摩宣宗心意,老實說不是所謂“正道”),而兩事給人的的感覺又頗似《三國演義》中曹丕與曹植,做哥哥的都靠取巧而成為繼承人,雖然可說都是應該的,但往往令人為弟弟抱不平;而第二件事則已寫明奕訢詝在時政方面不如奕訢,而兩事合併又體現了奕訢的文武雙全。另一方面,卓秉恬雖未替奕訢取得皇位,但奕訢卻學到了卓秉恬因長期兼管京尹而獲得的理政務實之才。由於此時奕訢未滿十五歲,可以說還是個孩子,所以他並未完全了解這次競爭的成敗會對自己一生所產生的影響;而大奕訢一歲半的兄長奕訢詝卻充分了解到了箇中玄妙,歲月磨練帶來的經驗勝過了天資聰明。此外,沒有證據表明奕訢詝、奕訢的兄弟之情在爭奪帝位的過程中受到大的損害。
道光二十八年,奕訢娶桂良之女為妻;而後來的慈安太后“事文宗潛邸”應稍晚於此。奕訢娶桂良之女為妻一事對他以後的外交生涯和所謂“恭王派”的成立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1850年2月25日)清晨,清宣宗病篤,遂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汝霖、陳孚恩、季芝昌,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公啟鐍匣,宣示御書“皇四子立為皇太子”;但宣宗最終也沒有放棄皇六子奕訢,他在生命的最後留朱諭“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而這種留雙遺詔的情況是罕見的。是日,宣宗崩於圓明園慎德堂。

步入仕途

奕訢於鹹豐三年(1853)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年連封都統、右宗正、宗令。五年其母孝靜成皇后去世,奕訢為其母爭封號,被免去軍機大臣、宗令、都統,七年才恢復他的都統,九年又授內大臣(侍衛處次長官)。十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鹹豐帝逃往承德,奕訢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兩日,奕訢分別與英使、法使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挽救了清皇朝的命運。他主持議和以及進行的大量的善後事宜贏得了西方對他的好感,為他以後外交活動創造了條件。在議和期間他籠絡文祥(戶部侍郎)、桂良(文華殿大學士)、寶鋆(總管內務府大臣)、勝保(副都統),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集團。這是他通過議和撈到的政治資本。

興辦洋務

鹹豐十年十二月初一,奕訢、文祥、桂良上《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折》,分析了各列強國特點,認為太平天國和捻軍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體之患,應以滅內患為先,然後對付俄國和英國。這媚外之策為後來借師助剿,鎮壓太平天國奠定了理論基礎。根據他的觀察,他認為外國人並非“性同犬羊”,英國“並不利我土地人民,猶可以信義籠絡”。清政府把列強只當作“肢體之患”,認為“可以信義籠絡”。摺子還提出要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關稅;要求將軍督撫辦理國外事件互相關照,避免歧誤;要求廣東、上海各派兩名懂外語的人到京以備詢問;將各國商情和報紙匯集總理處。十二月十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出現了軍機處以外的另一中樞政府機構。自此,清朝有了專門的外事機構,使清代的外交產生重大突破。衙門還領導了後來的洋務運動。
鹹豐帝去世後,奕訢成為實力派人物。他協助慈禧太后政變,被授予攝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鹹豐帝授權恭親王辦理與各國換約事宜的上諭同治元年開始,軍機處里原來的顧命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全部免職,換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樞機關。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他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的職務主管王朝外交事務,自此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19世紀60~90年代,為了求強求富,增強鎮壓太平天國和抵禦外侮的能力,奕訢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大搞洋務運動,以興辦軍事工業為重點,也興辦民辦工業,近代工業從此起步。為了洋務事業,興辦新式學校,派出留學生,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發展。奕訢奏請兩宮皇太后重用曾國藩,與列強極力維持和局,借師助剿,終於鎮壓了太平天國,贏得了同治中興,奕訢獲得“賢王”美稱。
奕訢媚外,親近列強,是洋務派領袖。但他為清流派所鄙視,被呼為“鬼子六”。
奕訢支持曾國藩等辦洋務,但他又主張削弱地方勢力,引起湘淮勢力的不滿;奕訢辦洋務,清廷中倭仁等頑固派不滿;由於奕訢權力受限,不能滿足列強的要求,列強對他也開始不滿。

遭受打擊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訢,也給予了奕訢巨大權力。但隨著奕訢地位高升和聲名鵲起,恭親王奕訢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於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機會對他進行打擊,使奕訢一直浮浮沉沉。同治四年(1865)三月初五,編修蔡壽祺彈劾奕訢,說他攬權納賄,徇私驕盈,太后命令查辦,七日就以其目無君上,免去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許他在內廷行走,並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但免去了議政王職務。這是奕訢遭受的第一次打擊。
同治八年,奕訢支持殺掉慈禧太后親信安德海,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訢勸諫同治帝不要修治圓明園,觸怒了慈禧太后。光緒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訢更為孤立。反覆浮沉磨平了奕訢往日的稜角,挫折了他的銳氣,遇到大事他提不出應對的策略。中法戰爭中,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對於戰與和拿不定主意,軍隊節節敗退。光緒十年(1884),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藉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奕訢集團全班人馬(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被逐出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光緒二十年又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但毫無作為。光緒二十四年(1898)奕訢病故,終年66歲。謚“忠”,其孫溥偉襲爵恭親王。

史書記載

恭忠親王奕訢,宣宗第六子。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宣宗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訢。文宗即位,封為恭親王。鹹豐二年四月,分府,命仍在內廷行走。三年九月,洪秀全兵逼畿南,以王署領侍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年,迭授都統、右宗正、宗令。五年四月,以畿輔肅清,予優敘。七月,孝靜成皇后崩,上責王禮儀疏略,罷軍機大臣、宗令、都統,仍在內廷行走,上書房讀書。七年五月,復授都統。九年四月,授內大臣。
十年八月,英吉利、法蘭西兵逼京師,上命怡親王載垣、尚書穆廕與議和,誘執英使巴夏禮,與戰,師不利。文宗幸熱河,召回載垣、穆廕,授王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王出駐長辛店,奏請飭統兵大臣激勵兵心,以維大局。克勤郡王慶惠等奏釋巴夏禮,趣王入城議和。英、法兵焚圓明園。豫親王義道等奏啟城,許英、法兵入。王入城與議和,定約,悉從英、法人所請,奏請降旨宣示,並自請議處。上諭曰:“恭親王辦理撫局,本屬不易。朕深諒苦衷,毋庸議處。”十二月,奏通商善後諸事。初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命王與大學士桂良、侍郎文祥領其事。王疏請訓練京師旗兵,並以吉林、黑龍江與俄羅斯相議練兵籌餉。上命都統勝保議練京兵,將軍景淳等議練東三省兵。
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王請奔赴,兩太后召見,諭以贊襄政務王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擅政狀。穆宗侍兩太后奉文宗喪還京師,譴黜載垣等,授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命王爵世襲,食親王雙俸,並免召對叩拜、奏事書名。王堅辭世襲,尋命兼宗令、領神機營。
同治元年,上就傅,兩太后命王弘德殿行走,稽察課程。三年,江寧克復。上諭曰:“恭親王自授議政王,於今三載。東南兵事方殷,用人行政,徵兵籌餉,深資贊畫,弼亮忠勤。加封貝勒,以授其子輔國公載澄,並封載濬輔國公、載氵瑩不入八分輔國公。”四年三月,兩太后諭責王信任親戚,內廷召對,時有不檢,罷議政王及一切職任。尋以惇親王奕訢脤、醇郡王奕訢枻及通政使王拯、御史孫翼謀、內閣學士殷兆鏞、左副都御史潘祖廕、內閣侍讀學士王維珍、給事中廣誠等奏請任用,廣誠語尤切。兩太后命仍在內廷行走,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入謝,痛哭引咎,兩太后復諭:“王親信重臣,相關休戚,期望既厚,責備不得不嚴。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七年二月,西捻逼畿輔,命節制各路統兵大臣。授右宗正。十一年九月,穆宗大婚,復命王爵世襲。十二年正月,穆宗親政,十三年七月,上諭責王召對失儀,降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並奪載澄貝勒。翌日,以兩太后命復親王世襲及載澄爵。十二月,上疾有間,於雙俸外復加賜親王俸。鏇復加劇,遂崩。德宗即位,復命免召對叩拜、奏事書名。
光緒元年,署宗令。十年,法蘭西侵越南,王與軍機大臣不欲輕言戰,言路交章論劾。太后諭責王等委靡因循,罷軍機大臣,停雙俸。家居養疾。十二年十月,復雙俸。自是國及甲數,歲時祀事賜神糕,節序輒有賞賚,以為常。二十年,日本侵朝鮮,兵事急,太后召王入見,復起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總理海軍,會同辦理軍務,內廷行走;仍諭王疾未愈,免常川入直。尋又命王督辦軍務,節制各路統兵大臣。十一月,授軍機大臣。二十四年,授宗令。王疾作,閏三月增劇,上奉太后三臨視,四月薨,年六十七。上再臨奠,輟朝五日,持服十五日。謚曰忠,配享太廟,並諭:“王忠誠匡弼,悉協機宜,諸臣當以王為法。”
子四:載澄,貝勒加郡王銜,卒,謚果敏;載瀅,出為鍾端郡王奕訢硉後,襲貝勒,坐事奪爵歸宗;載濬,與載瀅同時受封;載潢,封不入八分輔國公。載澄、載濬、載潢皆前王卒。王薨,以載瀅子溥偉為載澄後,襲恭親王。

主要作為

其人主張學習外國科技以加強中國軍事實力,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大國的和平,支持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軍事工業,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其擔任政府首腦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叛亂。
奕訢是鹹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作出了貢獻。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建議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使清朝外交開始步入正軌並打開新局面。
然而他命運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變,得到了委以重任的報答,但隨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擊。

家族成員

兄弟姐妹

兄弟
皇長子愛新覺羅·奕訢緯,隱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時為旻寧藩邸使女,生性頑劣調皮,據《老太監的回憶》一書中記載,因出言不諱,觸怒了道光皇帝,被其一腳踢死。
皇次子愛新覺羅·奕訢綱,順和郡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時為靜嬪,還未滿月就夭折了。是奕訢的同父同母的哥哥。
皇三子愛新覺羅·奕訢繼,慧質郡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時為靜妃。僅僅活了二十多天便匆匆離開了人世,也是奕訢同父同母的哥哥。
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訢詝,即後來的鹹豐帝。母為孝全成皇后鈕鈷祿氏,時為全貴妃。因母親與道光皇帝的感情極好,為自身的分量加砝碼。從小深受道光皇帝的寵愛。後來生母孝全成皇后逝世,便於奕訢的生母靜皇貴妃撫養,與奕訢青梅竹馬,但也是皇權鬥爭中的勁敵。
皇五子愛新覺羅·奕訢誴,為惇勤親王,母祥妃鈕祜祿氏。因調皮頑劣,不務正業而不受道光喜愛。而母親也頗不受寵,甚至令道光皇帝有點兒厭惡。所以把他繼敦恪親王綿愷為嗣,降襲為多羅敦恪郡王,鹹豐十年(1860)正月晉封和碩敦恪親王,光緒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歲,卒後謚“勤”。
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訢譞,醇賢親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貴人。長大後,大福晉為慈禧胞妹、二子即後來的光緒帝、五子即後來的攝政王載灃、孫溥儀則是清朝末代皇帝。身後謚“賢”。
皇八子愛新覺羅·奕訢詥,鍾端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妃,卒後謚“端”。
皇九子愛新覺羅·奕訢譓孚敬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妃。生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十月十六日。文宗即位,封孚郡王。穆宗即位,命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同治三年,分府,仍在內廷行走,命管樂部。十一年,授內大臣,加親王銜。德宗即位,復命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光緒三年二月,薨。
姐妹
皇長女:端憫固倫公主(1813—1819)。生於嘉慶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日,母為繼妃佟佳氏,即孝慎成皇后。嘉慶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瘍,時年7歲。追封為郡主,葬許家峪園寢。嘉慶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為端憫固倫公主。
皇次女:生於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日,母為祥嬪鈕祜祿氏。七月十四日即殤,未命名,無封。
皇三女:端順固倫公主(1825—1835)。生於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日,母為全妃鈕祜祿氏,即孝全成皇后。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日殤,年11歲。追封為端順固倫公主。葬陳家門園寢。
皇四女:壽安固倫公主(1826一1860)。生於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日,母為孝全成皇后,時為全貴妃。道光二十一年(1841)16歲,指配德穆楚克札布,不久封為壽安固倫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鹹豐十年(1860)閏三月初三日卒,年35歲。葬京師郊外園寢。同治元年(1862)三月德穆楚克札布請移葬藩部,不許。
額駙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賜用紫韁。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襲封奈曼部札薩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鹹豐元年(1851)三月賜用黃韁,十月授蒙古都統。鹹豐十年(1860)賜用親王補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歸藩,六月卒。晉贍親王,賜祭葬如親王例。
皇五女:壽臧和碩公主(1829—1856)。生於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日,母為祥妃鈕祜祿氏。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為壽臧和碩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4歲,指配恩祟,道光十二月初三日下嫁。鹹豐六年(1856)七月初九日卒,年28歲。
額駙恩崇(一1864),初名恩醇。鹹豐七年(1857)正月薦授滿洲副都統,尋兼內務府總管。鹹豐十一年(1861)避穆宗載淳諱改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內務府總管職。同治二年(1863)五月署漢軍副都統。同治三年(1864)再兼署內務府總管,不久即卒。無嗣,以從子為嗣。
皇六女:壽恩固倫公主(1830—1859)。生於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日,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持氏,時為靜妃。同治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為壽恩固倫公主。指配景壽。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鹹豐九年(18E9)四月十三日卒,年30歲。
額駙景壽(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書博啟圖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賜頭品頂戴,在上書房讀書。後襲封一等誠嘉毅勇公。鹹豐五年(1855)七月薦授蒙古都統。鹹豐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賜用紫韁,尋授領侍衛內大臣。鹹豐十年(1860)八月扈駕熱河。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與怡親王載垣等為贊襄政務大臣之一,十月削職,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統,三月授徹前大臣。同治三年(1864)七月仍賜紫韁,十月授領侍衛內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1889)六月去世。謚端勤。
皇七女(1840——1844):生於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日,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日殤,時年5歲。未命名,無封。
皇八女:壽禧和碩公主(1841—1866)。生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日,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鹹豐五年(1855)十一月封為壽禧和碩公主,指配札拉豐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歲。
額駙扎拉豐阿(一1898),鈕祜祿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統。扎拉豐阿初名瑞林,指婚後賜改今名,字鶴汀。初充御前侍衛,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漢軍副都統、薦官至護軍統領。光緒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遷都統,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1889)正月賜朝馬,十月賜用紫韁。光緒二十年(1894)正月賜用固倫額駙補服。光緒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皇九女:壽莊固倫公主(1842——1884)。生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日,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妃。鹹豐五年(1855)十一月封為壽莊和碩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同治四年(1865)正月德徽卒。光緒七年(1881)十月晉封為壽莊固倫公主。光緒十年(1884)二月十四日去世,年43歲。
額駙德徽(?—1865),博羅持氏,父裕恆,世襲誠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卒,無子,以從子為嗣。
皇十女(1844—1845):生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日,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次年正月二十日殤,無名無封。

子嗣

長子載澄(1858—1885),郡王銜多羅果敏貝勒,享年二十八歲。嗣子溥偉,載瀅長子。
次子載瀅(1861—1909),1868年出繼鍾郡王奕訢詥為嗣,襲貝勒,坐事奪爵歸宗,享年四十九歲。
三子載浚,早殤。
四子載潢,早殤。
長孫溥偉(1880—1936),恭親王,載澄嗣子。
次孫溥儒(1896—1963),著名書畫家,清亡後改名溥心畲,其詩、書、畫與張大千齊名,故後人將兩人並稱為“南張北溥”。
三孫溥僡(1906—1963),著名書畫家。
奕訢一生,在政治舞台上經歷幾番大起大落,“曾經滄海難為水”,難免有看破紅塵之念,而他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讓他經歷了太多的身心交瘁。最大的不幸是兒女多早殤,僥倖活下來的則難堪造就。他有4個兒子,長子載澄、次子載瀅、三子載浚、四子載潢。其中三、四兩子俱幼殤。長子載澄襲貝勒,成年後胡作非為。這三個兒子,都死在他前面。另外一個兒子載瀅,一度過繼給奕訢的弟弟鍾郡王奕訢詥,襲貝勒爵位。庚子事變(1900)時,因捲入義和團活動又被奪去一切職銜。
奕訢對子女很重感情。他的第二女僅活到3歲就夭折了。四個月後,他的第三子載浚出生。適逢清軍克復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市),當時奕訢位極人臣,紅得發紫,同治帝下詔恩封其諸子,生僅一月的載浚竟獲封輔國公。其獲封年齡之幼,在有清一代是空前絕後的。奕訢信佛,曾臆想載浚是愛女轉世,心裡稍感慰藉,誰知兩年後載浚又夭折了。奕訢悲痛至極,將第二女和載浚的棺槨一同遷往他選定的一處墓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東三十里翠華山前麻峪村。順便提一句,中國當代史上最著名的秦城監獄就建在這片墓地上)安葬。他擔心愛女葬處沒有標記很快會被後人遺忘,特地撰寫了墓志銘。銘文寫得真切動人,慈父愛女之心充溢字裡行間。大意是說:“你死後四個月,你的弟弟出生。過二年,他又死。難道是你的靈魂不滅,托生他而來?然無端而來,又無端而去,又何必為此一見再見,以重傷我心?難道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嗎?”奕訢為子女的一再殤逝哀痛不已,深感生命的脆弱,人世的不可測,最終只有歸結為不可捉摸的命運了。
奕訢死後,也葬在這塊墓地上。這是他賦閒時親自選定的陵址,到現在當地百姓還俗稱為“六爺墳地”。園寢中曾專門辟有一處俗稱阿哥圈的“小園”,裡面除早年入葬的第二女和第三子載浚外,還陸續葬有奕訢的第三女、第四女和第四子載潢。父子生前相聚無多,死後終於可以永久相依了。
以恭親王的顯赫地位,當初興建園寢時,規模一定非常可觀。不過隨著清朝的覆亡、民國的內憂外患,恭親王的園寢幾次被盜掘,很快破敗。上世紀50年代,為修十三陵水庫,又從墓地拆走大量石料。據說十三陵水庫大壩上那幾個醒目的大字,就是用園寢的漢白玉石砸碎後拼成的。園寢遭受了徹底的破壞。如今,麻峪村前的田地里,仍矗立著一座精美的石頭牌坊,是恭親王園寢內唯一的遺物。
奕訢後代有影響的人物有三個,一個是他的長女榮壽公主(1854—1911),一個是前面提到的長子載澄貝勒,再有一個是第二代恭親王溥偉。

太后養女

榮壽公主大格格生於鹹豐四年,同治初年,慈禧太后為了拉攏奕訢,把她接進宮中教養,接著就晉封她為榮壽固倫公主,時年11歲。
清朝制度,中宮皇后所生女封固倫公主,嬪妃所生女封和碩公主。固倫公主品級約相當親王,和碩公主約相當郡王。至於格格,成為親王以下所生女的統稱,但也有等級之分,親王女封郡主。非皇帝親生女而晉封為公主,在清朝歷史上鳳毛麟角。奕訢的長女以郡主身份獲得固倫公主品級,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殊榮。不過,榮壽公主的經歷也並非一帆風順。同治四年(1865),奕訢與慈禧太后發生矛盾,被罷去議政王和軍機大臣,榮壽公主也受到牽連,其固倫公主的品級被撤銷,直到光緒七年(1881)才恢復。
榮壽公主13歲時,經慈禧太后指婚,下嫁給世襲一等公景壽的兒子志端。景壽早年曾娶道光帝的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父子兩人均娶固倫公主,是最顯赫的皇親國戚。但志端沒有多大福份,婚後半年病死。丈夫死後,榮壽公主作為太后養女又回到宮中陪伴太后。公主生前,西方照相技術已傳入宮廷。從保存至今的相片看,中年的公主相貌平平,長臉盤,大鼻子,眉宇間充溢著威嚴與高貴。
榮壽公主出身親貴,自幼目空一切。以後受到太后垂顧,更加頤指氣使。她出門時,行人必須迴避,車馬必須停住給她讓路。光緒初年,副都御史錫珍在路上遇到公主儀仗,躲避不及,車馬沖犯了公主儀仗。公主大怒,將其連人帶馬押送協尉衙門。錫珍被迫跪在公主轎前叩頭求饒,才被開釋。不過,隨著年齡增長,榮壽公主的霸氣逐漸消退,無論是在太后面前還是在宮廷內外,她都廣結善緣。據說,載湉(光緒帝)即位後,恭親王一家對他很嫉妒。但榮壽公主卻能顧全大局,與載湉相處得很好。又據說,後來慈禧太后要廢掉載湉帝位,她在太后面前曾極力勸阻。榮壽公主府的遺址在北京東城大佛寺街,今北京中醫醫院內,早已蹤跡全無。

澄貝勒

奕訢的長子載澄(1858—1885),人稱“澄貝勒”,受封為郡王銜貝勒,曾任內大臣和正紅旗蒙古都統。載澄去世時,年僅28歲。因為是恭親王長子,還被賜與“果敏”的諡號。有《世澤堂遺稿》3冊傳世,署名多羅果敏。集前有他同父異母弟載瀅寫的序文。序文說:“兄以皇孫之貴,秉光明俊偉之資,其習威儀,博材藝,精騎射……兄自束髮受書,過目即能成誦。喜為詩,叉手而成。”載澄天資聰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喜讀書吟詩,雖未及三十而隕,已有不少成熟的詩作。
載澄雖有文才,但在晚清諸王子中,卻是以放蕩頑劣馳名。這可能與兩個幼弟早殤,他又是長子,自幼深得父母溺愛有關。奕訢家教的失敗,由此可見一斑。《清朝野史大觀·清宮述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某年夏天,載澄率一幫惡少游什剎海。在岸邊品茶時,見鄰座有一妖艷婦人,孤身無偶,向他頻丟媚眼。似曾相識,欲言又止。載澄性喜沾花惹草,派手下購蓮蓬一束相贈,對她說:“這是大爺所贈,想與你相會,可以嗎?”婦人答:“我家人雜,很不方便,請大爺選個地方。”載澄聽了大喜,把她邀到一家酒樓密室相會。兩人相好日久,婦人知其為載澄,載澄卻不知婦人姓甚名誰。一日,載澄對她說:“我倆情投意合,卻不能長相廝守。這可怎么辦?你不如嫁給我。”答稱:“家有婆婆有丈夫,那樣勢必不成。唯一的辦法,是在半路上把我劫走。大爺劫一婦人,誰敢說半個不字!”載澄聽說大喜。仍約女子會於什剎海茶座間,他率一群惡少一擁而上,把婦人劫走。一時輿論沸騰,以為載澄搶奪良家婦女,不知是兩人預先設計。該女之夫為潦倒旗人,聽說她被載貝勒劫去,不敢控告,怒氣鬱結,釀成瘋癲,終日袒發露胸,在街上胡言亂語。後來得知,該婦也是宗室(皇族)女,論起輩分,還是載澄的姑姑呢。
載澄劣跡斑斑,做父親的奕訢卻拿他沒有一點辦法,最終落到父子情義斷絕的地步。據說載澄有病,奕訢不憂反喜,竟日盼其死,雖延醫吃藥,不過掩人耳目。日久病重,家裡人報告奕訢,說:“姑念父子一場,還是看他一眼。”奕訢走入載澄臥室,見他側身而臥,氣如遊絲。渾身黑皺綢衣褲,上用白絲線繡滿蜘蛛。奕訢不看則已,一看大怒,呵道:“就這一身匪衣,也該早死了!”說罷,掉頭而去。載澄很快氣絕身亡。奕訢為什麼對他這么大怨氣?載澄人品頑劣,倒也罷了,關鍵還是他帶壞了小皇帝載淳(同治皇帝)。載淳與載澄一為君一為臣,畢竟是親叔伯兄弟,兩人年齡接近(載澄年長2歲);載澄自幼在宮內上書房伴讀,與載淳氣味相投。長大後,載澄經常出沒於聲色犬馬之地,見多識廣,常把外間的奇聞趣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小皇帝聽。載淳親政後,禁不住誘惑,仍常與載澄微服出宮,與他到娼樓酒館宵游夜宴,尋花問柳。奕訢雖知情,又不敢張揚,使皇帝蒙羞。故藉口載澄誘搶族姑一事,下令把他關入宗人府的高牆內,意在永久監禁。不想奕訢的福晉去世,載澄乘機向慈禧太后請求:“當盡人子之禮,奔喪披孝。”兒子給母親盡孝,這要求一點也不過分。太后特旨放出,載澄原形畢露,依然故我。

溥偉

載澄死時無嗣,奉太后懿旨,把載瀅的長子溥偉(1880—1937)過繼給他。奕訢去世後,溥偉襲親王爵位,成為第二代恭親王。溥偉其人風度翩翩,擅長辭令。光緒帝載湉去世時(光緒三十四年,1908),溥偉29歲,在皇族近支溥字輩中,他年齡居長。溥偉自以為祖父功高,覬覦帝位之心尤其強烈。誰知慈禧太后最終卻選定了醇親王載灃之子、3歲的溥儀(宣統帝)繼位。溥偉為此忿忿不已,日久生疾,只好求醫問藥。某宗室顯貴私下嘲笑他:“這是患的心病啊,恐非石膏一斤、知母八兩不可。”另一個補充道:“哪裡,只須皇帝一個、江山一座足矣。”溥偉的不滿,在皇族內盡人皆知,所以宣統一朝,他受到醇親王一系的疑忌,未能躋身於權力中樞,只當著一個掛名的禁菸大臣。但他繼承了恭親王府的龐大家業,仍安享榮華。
1914年,他避居青島德租界,收入銳減,仍舊揮霍無度。家中僕役成群,外出時前呼後擁。一切吃喝日用均從北京採買,雞鴨魚肉和鹹菜只要老字號,如天福醬肉,天源鹹菜,致美齋點心,不一而足。每月開支三五千元,仍不夠花銷。由於年年寅吃卯糧,最後只好把地租收入分為兩份,留給北京家人一份,青島一份,王府管事人等也分作兩撥,依舊費用不貲。
溥偉的下場很可悲。他先跑到青島想投靠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又遷大連,與日本人建立了聯繫。他在窮困潦倒中仍對“亡國”一事耿耿於懷。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用武力占領了遼寧、吉林等地。溥偉企圖藉助侵略者的刺刀,實現他復辟清朝當皇帝的夢想,為此特地跑到瀋陽祭陵。不過當時日本正扶植溥儀就任偽滿洲國的傀儡“執政”,認為溥偉祭陵行為“與日本有相矛盾的地方”,令他立即終止祭陵活動,並將他趕回大連。溥儀對他也不放心,始終沒有給一個職位,連零錢也不肯接濟。後來,溥偉貧困至極,死在長春的新華旅社裡。

歷史評價

光緒:王忠誠匡弼,悉協機宜,諸臣當以王為法。
何天爵:恭親王是精通東方外交藝術的老手。他總是將外交對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認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體的問題上。他既高傲又謙和,既粗魯又文雅,坦率而有節制,有時辦事迅速有時拖拉磨蹭,顯得既有心計又脾氣暴躁——所有這些特點都根據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變化隨時轉換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訣在於他能夠事先判斷出需要妥協的時機。他不斷轉換面具並不說明他是個優柔寡斷之徒。隱藏在眾多面具之後的恭親王在認真琢磨著對手,判斷對方的意圖政策,再決定自己的對策。在最後時刻來臨之前,他絲毫沒有妥協投降的跡象,顯得積極對付,毫不屈服。正當他的對手集中全力要發動最後一擊的時候,對手會發現恭親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滿臉微笑的謙卑的夥伴。作為所謂的“防禦外交政策”——中國迄今為止只有這一政策——的領導者,恭親王顯得出類拔萃。帝國中還沒有人像恭親王那樣明白帝國可能的未來和帝國自身的弱點。帝國活著的人中還沒有人像恭親王那樣富有經驗,擔當重任……實際上,在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恭親王是政府政策制訂的主心骨,也是執行這些政策的精明強幹的政治家與外交家。
馬士:一般人認為如果恭親王不死,可能會挽救國家很多的不幸。

影視形象

張鐵林飾恭親王奕訢(《垂簾聽政》)。

張光北飾恭親王奕訢(《兩宮皇太后》)。
梁家輝飾恭親王奕訢(《慈禧秘密生活》)。
崔浩然飾恭親王奕訢(《戲說慈禧》)。

陳寶國飾恭親王奕訢陳寶國飾恭親王奕訢
(《一生為奴》,又名《恭親王傳奇》)。
修宗迪飾恭親王奕訢(《天下第一醜》)。
王偉軍飾恭親王奕訢(《蒼穹之昴》)。
劉永飾恭親王奕訢(《血染紫禁城》,即《滿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
張錚飾恭親王奕訢(《滿清十三皇朝之危城爭霸》)。
伍衛國飾恭親王奕訢(《少女慈禧》)。
張國強飾恭親王奕訢(《大太監》)。
李子雄飾恭親王奕訢(《狀王宋世傑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