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王

親王

親王是中國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親王的正室為親王妃。一些鄰國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此外,歐洲中世紀以後,中文也用“親王”來翻譯歐洲貴族爵位中相應等級的稱號(例如英語的Prince用作爵位時常翻譯為“親王”)。

基本信息

中國

親王來源

親王補服圖案親王補服圖案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西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
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某王(如秦王、晉王),其封地稱國(秦國、晉國等),王璽稱“某國之寶”。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親王。南明時亦有外姓親王。
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
親王宗室
親王的正妻稱王妃(如秦王妃)。
親王的嫡長子(無嫡子時則為長子)年十歲,封世子(如秦世子),以後承襲王位;其餘諸子封郡王。嘉靖以後(由於俸祿壓力增加之故)更改為親王之子必須按照繼承王位之前的爵位向下承襲(即不允許旁支繼承的親王(如親王無子,其弟繼位)的兒子封郡王之位,而是根據該親王原有的封號,降等襲封)。
世子之嫡長子稱世孫,其正妻分別稱世子妃、世孫夫人。世子和郡王、世孫和鎮國將軍在子孫爵位的封號上沒有區別。
俸祿
親王之女封郡主,其夫稱儀賓。俸祿為每年800石。
明代親王
洪武末年,定俸祿為每年10000石(又分為本色祿米、折色、折鈔),但實際上後來因人而異,如永樂以後的歷代遼王的俸祿只有2000石。嘉靖之後,俸祿多為9000石。
《明史·輿服志二》中關於親王冕的規制相同:“冕服俱如東宮,第冕旒用五采”;“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導,紅組纓,兩玉瑱”;“冕冠,玄表朱里,前圓後方,前後各九旒。每旒五采繅九就,貫五采玉九,赤、白、青、黃、黑相次。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纊充耳,用青玉”。其常服,洪武元年定,
烏紗折上巾。永樂三年定,冠烏紗折角向上巾,(亦名翼善冠,親王、郡王及世子俱同。)袍赤,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玉帶、靴,以皮為之。
清代親王
根據清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但是後代的襲爵待遇不一樣。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後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日本

日本于飛鳥時代起實行律令制,天皇之子及兄弟封“親王”位階(皇女及皇姊妹則封為內親王),給予田地及俸祿,皇孫之第二代至四代(視乎場合)稱為諸王。平安時代以降有親王宣下的制度,天皇之子要經過親王宣下才會封為親王,某些時期只有天皇嫡子才獲封親王,庶子只能封為王。另外,一些天皇養子也會被封為親王。
律令制中,親王之品秩由“一品”至“四品”不等,品位因犯罪而被剝奪的親王又稱“無品親王”。江戶時代以前出家的親王為“入道親王”(にゅうどうしんのう)、出家後才獲親王宣下的皇族稱為“法親王”。
明治時代以降,日本天皇的直系子孫三代以內皇子、皇孫稱“親王”。例如:秋筱宮文仁親王、悠仁親王。

朝鮮

朝鮮王朝末年高宗稱帝,國號改為大韓帝國後,才開始使用“親王”位號作為皇子的封爵。
親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公侯伯子男為貴族稱號,而親王屬於王室成員。

發展歷程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南朝梁、陳封爵有親王。隋煬帝定製,以皇帝之伯、叔、兄、弟、子為親王,唐以皇帝兄弟、皇子為親王。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自晉朝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滿語稱“ho?oicinwang”。

清朝親王

清代鐵帽子王外,其他王爵都要世代遞降。
尼堪,敬謹親王,努爾哈赤長子褚英三子
岳托,成親王,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長子
岳樂,安親王,努爾哈赤七子阿巴泰四子
博洛,端重親王,努爾哈赤七子阿巴泰三子
阿濟格,英親王,努爾哈赤十二子
博穆博果爾,襄親王,皇太極十一子
福全,裕親王,順治次子
常寧,恭親王,順治五子
隆禧,純親王,順治七子
允礽,理親王,康熙次子,其子弘晳襲親王
允祉,誠親王,康熙三子
胤禛,雍親王,康熙四子
允祺,恆親王,康熙五子,其子弘日襲親王
允佑,淳親王,康熙七子,其子子弘襲親王
允禩,廉親王,康熙八子
允祹,履親王,康熙十二子
胤祥,怡親王,康熙十三子
允祿,莊親王,康熙十六子
允禮,果親王,康熙十七子
允秘,諴親王,康熙二十四子
弘曆,寶親王,雍正四子
弘晝,和親王,雍正五子,其子永璧襲親王
永琪,榮親王,乾隆五子
永瑢,質親王,乾隆六子
永宗,哲親王,乾隆七子
永璇,儀親王,乾隆八子
永瑆,成親王,乾隆十一子
永琰,嘉親王,乾隆十五子
永璘,慶親王,乾隆十七子
綿德,定親王,乾隆長子永璜次子
綿寧,智親王,嘉慶次子
綿愷,敦親王,嘉慶三子
綿忻,瑞親王,嘉慶四子
綿愉,惠親王,嘉慶五子
奕諄,敦親王,道光五子
奕,恭親王,道光六子
奕譞,醇親王,道光七子
禮親王系 
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次子,和碩禮親王
滿達海:代善七子,和碩簡親王,後追降為貝勒
常阿岱:滿達海子,和碩巽親王,後降為貝勒
傑書:代善孫,和碩康親王
椿泰:傑書子,和碩康親王
崇安:傑書子,和碩康親王
巴爾圖:傑書子,和碩康親王
永恩:崇安子,和碩禮親王
昭槤:永恩子,和碩禮親王,後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碩禮親王
麟趾:永諲子,和碩禮安親王
錫春:麟趾子,追封和碩禮親王
全齡:錫春子,和碩禮親王
世鐸:全齡子,和碩禮親王
誠厚:世鐸子,和碩禮親王
鄭親王系
十代二十六王
濟爾哈朗:太祖三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鄭親王
濟度:濟爾哈朗次子,和碩簡純親王(改號簡)
德塞:濟度三子,和碩惠親王
喇布:濟度次子,和碩親王,後追革爵
雅布:濟度五子,和碩修親王
雅爾江阿:雅布長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費揚武:濟爾哈朗八弟,追封和碩簡親王
傅喇塔:費揚武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德沛:福存子,和碩儀親王
巴爾堪:濟爾哈朗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巴賽:巴爾堪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奇阿通:巴賽子,和碩勤親王
豐訥亨:奇阿通長子,和碩恪親王
積哈納:豐訥亨子,和碩鄭恭親王
烏爾恭阿:積哈納子,和碩鄭慎親王
端華:烏爾恭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經訥亨:奇阿通次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伊豐額:經訥亨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西朗阿:伊豐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松德:積哈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慶至:松德子,和碩鄭親王
凱泰:慶至子,和碩鄭親王
昭煦:凱泰子,和碩鄭親王
睿親王系
十一代十二王
多爾袞:太祖十四子,和碩睿親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入多爾袞嗣,和碩睿親王,後削爵,繼追封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淳穎:如松子,和碩睿恭親王
寶恩:淳穎子,和碩睿慎親王
瑞恩:淳穎子,和碩睿勤親王
仁壽:瑞恩子,和碩睿僖親王
德長:仁壽子,和碩睿親王
魁斌:德長子,和碩睿親王
豫親王系
九代十七王
多鐸:太祖十五子,和碩豫親王
多尼:多鐸長子,多羅信宣郡王鄂扎:多尼子,多羅信郡王
董額:多鐸三子,多羅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羅信郡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追封信郡王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羅恪郡王
修齡:德昭子,和碩豫良親王
裕豐:修齡子,和碩豫親王
裕興:修齡子,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全:修齡子,和碩豫親王
義道:裕全子,和碩豫親王
本格:義道子,和碩豫親王
懋林:本格子,和碩豫親王
莊親王系
八代十一王
碩塞:太宗五子,和碩承澤親王
博果鐸:碩塞長子,和碩莊親王
允祿:聖祖十六子,和碩莊親王
永獻:允祿孫,和碩莊親王
綿課:允祿曾孫,和碩莊親王
奕鎛:綿課子,和碩莊親王,後革爵
綿護:允祿曾孫,和碩莊親王
綿深:綿護弟,和碩莊親王
奕仁:綿深子,和碩莊親王
載勛:奕仁子,和碩莊親王,後革爵
載功:奕仁子,和碩莊親王
肅親王系
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長子,和碩肅親王
富綬:豪格子,和碩顯親王
丹臻:富綬子,和碩顯親王
衍潢:丹臻子,和碩顯親王
蘊著:富綬孫,和碩肅親王
永錫:丹臻孫,和碩肅親王
敬敏:永錫子,和碩肅親王
華豐:敬敏子,和碩肅親王
隆勤:華豐子,和碩肅親王
善耆:隆勤子,和碩肅親王
怡親王系
七代九王
允祥:聖祖十三子,和碩怡賢親王
弘曉:允祥七子,和碩怡親王
永琅:弘曉子,和碩怡親王
奕勛:永琅孫,和碩怡親王
載坊:奕勛子,和碩怡親王
載垣:奕勛子,和碩怡親王,後革爵
載敦:允祥五世孫,和碩怡親王
溥靜:載敦子,和碩怡親王
毓麒:溥靜子,和碩怡親王
恭親王系
三代二王
奕:宣宗六子,和碩恭忠親王
溥偉:奕欣孫,和碩恭親王
醇親王系
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碩醇親王
載灃:奕譞子,和碩醇親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