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親王

鄭親王

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家,鄭親王就是其中一家。其祖先在清朝開國以及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鄭親王始封爵為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末代為昭煦。世爵承序:濟爾哈朗、濟度、德塞、喇布、雅布、雅爾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豐訥亨、積哈納、烏爾恭阿、端華、承志、慶至、凱泰、昭煦,歷十代二十六王,其中五人奪爵。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鄭親王府大殿前的石獅鄭親王府大殿前的石獅

鄭親王爵是世襲罔替的王爵,鐵帽子王之一,鐵帽子王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家,鄭親王就是其中一家。其祖先在清朝開國以及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鄭親王始封爵為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末代為昭煦。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五人奪爵。

承襲列表

鄭王府大門鄭王府大門

和碩鄭親王(承序:濟爾哈朗、濟度、德塞、喇布、雅布、雅爾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豐訥亨、積哈納、烏爾恭阿、端華、承志、慶至、凱泰、昭煦,歷十代二十六王);

濟爾哈朗:顯祖孫,太祖三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鄭獻親王。
濟度:濟爾哈朗二子,和碩簡純親王(改號簡)。天聰七年癸酉六月二十四日子時生,母三娶福晉鈷爾哈蘇氏卓禮克圖塔布囊之女。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多羅簡郡王。九月,封為世子。九年十月,摺任議政。十二年十一月,授定遠大將軍,平定福建海寇。十四年五月,襲和碩簡親王。十七年庚子七月初一日申時卒,年二十八歲,謚曰純。
德塞:濟度三子,和碩簡惠親王。順治十一年甲午十月初一日巳時生,母嫡福晉科爾沁博爾吉吉特氏,多羅貝勒綽爾濟之女,為孝惠章皇后親甥。十八年二月,襲封和碩簡親王。康熙九年庚戌三月二十二日午時薨,年十七歲,謚曰惠。嫡福晉紐鈷祿氏,三等侍衛塞林之女。無子。
喇布:濟度二子,和碩簡親王(後追革爵)。順治十一年甲午八月初九日辰時生,母庶福晉杭氏,翁普熙之女。康熙五年正月,封三等輔國將軍。九年九月,襲封和碩簡親王。二十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未時卒,年二十八歲。二十二年緣事追削王爵。嫡妻納喇氏,都統品級穆占之女;妾鄧氏,鄧恆玉之女;妾蔣氏,蔣俊輔之女。一子:阿克敦。
雅布:濟度五子,和碩簡修親王。順治十五年戊戌六月初六日未時生,母庶福晉杭氏,翁普熙之女,與第二子同母。康熙十一年,封三等輔國將軍。二十二年四月,襲封和碩簡親王。四十年辛巳九月十七日未時卒,年四十四歲,謚曰修。
雅爾江阿:雅布長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康熙十六年丁巳八月初三日亥時生,母嫡福晉西林覺羅氏,佐領蘇柏林之女,三十六年十二月,封世子。四十一年正月,襲和碩簡親王。雍正四年二月,緣事革退親王。十年壬子十月二十九日丑時卒,年五十六歲。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九月二十九日寅時生,母側福晉郭氏,常保之女,與第八子同母。五十五年四月,封一等鎮國將軍。雍正四年三月,襲和碩簡親王。乾隆十三年九月,緣事革退親王。二十四年己卯閏六月二十九日卯時卒,年六十四歲。
費揚武:濟爾哈朗八弟,追封和碩簡親王。乙巳年三月三十日子時生,母七娶福晉瓜爾佳氏,索爾和之女。天聰五年三月,授鑲藍旗都統。崇德元年,以軍功封固山貝子。四年五月,緣事革爵。本年八月,復封鎮國公。八年癸未十二月初二日辰時卒,年三十九歲。順治十五年,追封為多羅貝勒,謚曰靖定。乾隆十五年七月,追封和碩簡親王。
傅喇塔:費揚武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天命十年乙丑六月二十七日酉時生,母嫡福晉瓜爾佳氏,公費英東扎爾固齊之女,與第三子同母。順治二年,封輔國公。六年十月,晉封固山貝子。七年,參贊軍務。十六年,緣事降為輔國公。十八年三月,復封固山貝子;康熙十三年三月,授寧海將軍;十五年丙辰十一月二十七日戌時薨于軍,年五十二歲,謚曰惠獻;乾隆十五年七月,追封和碩簡親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碩簡親王。康熙四年乙巳四月十六日亥時生,母側福晉兆佳氏,防禦穆成額之女,與第四子同母。十七年七月,封鎮國公。三十年正月,襲固山貝子。三十九年庚辰九月初三日申時薨,年三十六歲。乾隆十五年七月,追封和碩簡親王。
德沛:福存子,和碩簡儀親王。康熙二十七年戊辰五月二十六日酉時生,母嫡福晉富察氏,侍郎屯泰之女,與第六子同母。雍正十三年五月,封鎮國將軍。本年八月,授兵部左侍郎。乾隆元年七月,授古北口提督。二年,授甘肅巡撫。本年九月,授湖廣總督。四年七月,調閩浙總督。七年四月,調兩江總督。八年六月,調補吏部右侍郎。九年十月,監管國子監祭酒事。十年七月,授教習庶吉士。十一年閏三月,轉補左侍郎。十二年十二月,授尚書。十三年九月,襲和碩簡親王。十七年壬申六月十八日未時薨,年六十五歲;是年九月,謚曰儀。
巴爾堪:濟爾哈朗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崇德二年丁丑閏四月二十五日丑時生,母庶福晉瓜爾佳氏札塔之女。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康熙七年六月,緣事降為二等奉國將軍。八年七月,復授三等輔國將軍。十三年,授副都統,摺任議政。十六年三月,緣事革輔國將軍。十九年庚申十月十一日寅時卒于軍,年四十四歲。四十九年四月,追封三等輔國將軍。雍正元年正月,追封不入八分輔國公,謚曰武襄。乾隆十七年八月,追封和碩簡親王。
巴賽:巴爾堪子,追封和碩簡親王。康熙二年癸卯十二月初六日子時生,母繼福晉瓜爾佳氏,輕車都尉塔爾喀齊之女。二十一年四月,封三等奉國將軍。三十四年三月,授副都統。三十八年八月,革退副都統。本年,授三等侍衛。十一月,革退侍衛。四十年三月,授佐領。四十四年十一月,授步軍協領。五十四年三月,授副都統。本年十一月,授都統。五十七年七月,署寧古塔將軍。六十一年十二月,授寧古塔將軍。雍正元年正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四年,授揚威將軍。九年辛亥六月二十八日陣亡,年六十九歲,謚曰襄敏。乾隆十七年十二月,追封和碩簡親王。
奇阿通:巴賽子,和碩簡勤親王。康熙四十年辛巳十月二十六日未時生,母嫡福晉烏蘇氏,郎中昂阿圖之女,與第九子同母。雍正四年八月,封三等輔國將軍。本年九月,授頭等侍衛。九年十二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十年三月,授散秩大臣。九月,署領侍衛內大臣。乾隆元年四月,授正紅旗滿洲都統。二年二月,兼管滿洲火器營。三年十二月,授領侍衛內大臣。四年二月,仍兼正紅旗滿洲都統。十七年十月,襲和碩簡親王。二十一年六月,授宗人府宗令。二十二年正月,充玉碟館總裁。二十八年癸未六月二十三日亥時薨,年六十三歲,謚曰勤。
豐訥亨:奇阿通長子,和碩簡恪親王。雍正元年癸卯正月初九日未時生,嫡福晉舒穆祿氏,佐領額爾格之女。乾隆七年十二月,授三等侍衛。八年二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十六年十二月,授侍衛班領。二十四年閏六月,授鑲白旗滿州副都統。二十七年六月,因軍功賞給雲騎尉。本年十二月,管理健銳營事務。二十八年正月,授鑲藍旗護軍統領。本年十月,襲和碩簡親王,授領侍衛內大臣。二十九年十二月,授管理火器營大臣。三十年九月,授盟長。本年十一月,授正紅旗滿洲都統。三十三年九月,緣事革去領侍衛內大臣。三十四年正月,署理領侍衛內大臣。本月,授正黃旗漢軍都統。三十八年七月,授領侍衛內大臣。本年十月,管理宗人府事務。本月,總管正白旗覺羅學。本年十一月,緣事革去管理宗人府事務。四十年乙未十二月十一日寅時薨,年五十三歲,謚曰恪。
積哈納:豐訥亨子,和碩鄭恭親王(復號鄭)。乾隆二十三年戊寅二月十三日巳時生,母側福晉完顏氏,伊爾泰之女。四十年四月,授頭等侍衛。四十一年五月,襲和碩簡親王。本月,授散秩大臣;四十三年正月,以和碩鄭獻親王茂著壯猷克昭駿烈,其原封爵號應永紹嘉名,勿令改易,特旨令現襲簡親王仍復號鄭親王。四十三年七月,總管正紅旗覺羅學。四十九年甲辰,五月初三日午時薨,年二十七歲,謚曰恭。
烏爾恭阿:積哈納子,和碩鄭慎親王。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六月十七日卯時生,母庶福晉鄭氏,八品官廷貴之女。五十九年二月,襲和碩鄭親王。嘉慶六年四月,管理鑲白旗覺羅學。十年六月,管理正白旗蒙古都統事務。本年六月,管理新舊營房事務。十一年六月,授正白旗蒙古都統。十四年六月,緣事革退都統。十九年三月,管理左右翼宗學。二十四年五月,授宗人府左宗正。本年七月,授正白旗漢軍都統。二十五年四月,調鑲紅旗滿洲都統。道光元年八月,管理宗人府銀庫事務。六年五月,授閱兵大臣。七年七月,授領侍衛內大臣。十月,授內廷行走。八年九月,緣事解去左右翼宗學、宗人府左宗正、鑲紅旗滿洲都統、領侍衛內大臣、閱兵大臣。九年九月,授正白旗蒙古都統。十二年九月,授內大臣。十八年五月,授宗人府右宗正。十九年九月,授正白旗滿洲都統、領侍衛內大臣。二十五年二月,調補左宗正。二十六年丙午二月二十五日未時薨,年六十九歲,謚曰慎。
端華:烏爾恭阿三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嘉慶十二年丁卯十月初十日亥時生,母側福晉瑚佳氏,護軍校玉貴之女。二十二年十月,賞戴花翎。道光三年十二月,賞戴頭品頂戴。六年十二月,封三等輔國將軍。七年四月,授三等侍衛。十八年二月,授二等侍衛,在乾清門行走。十九年三月,賞頭等侍衛;四月,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二十年二月,授兵部右侍郎。二十一年八月,調戶部右侍郎。二十二年十月,授戶部左侍郎。二十六年五月,襲和碩鄭親王,著在御前行走,賞帶三眼花翎,授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二十七年正月,授總理行營事務大臣。二月,授御前大臣。二十八年十月,授正黃旗漢軍都統。三十年正月,受顧命。鹹豐四年九月,授宗人府右宗正。八年四月,授步軍統領。七月,授鑲藍旗漢軍都統。十一年七月,再受顧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十月初六日,因罪革爵,賜自盡,年五十五歲。
經訥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碩鄭親王。乾隆八年癸亥二月十四日辰時生,母側福晉司氏,那三泰之女。三十年七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本月,授散秩大臣。四十年乙未十一月十一日酉時卒,年三十三歲。同治三年十二月,追封和碩鄭親王。
伊豐額:經訥亨子,追封和碩鄭親王。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九月初一日亥時生,母嫡福晉王佳氏,誠武伯、將軍王鋮之女,與第四子同母。五十四年十一月,封二等奉國將軍。五十五年十一月,授三等侍衛。嘉慶四年十月,授二等侍衛。十二年三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五年九月,授頭等侍衛。二十五年七月,授巴里坤領隊大臣。道光元年辛巳二月二十二日酉時薨,年五十二歲。同治三年十二月,追封和碩鄭親王。
西朗阿:伊豐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嘉慶三年戊午五月十八日酉時生,母繼福晉赫舍里氏,知州剛珠之女。道光元年六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二十八年戊申十一月二十八日卯時卒,年五十二歲。同治三年十二月,追封和碩鄭親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道光二十二年癸卯九月十五日子時生,母妾鄭氏,鄭永壽之女,與第二子同母。二十九年二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同治三年九月,襲和碩鄭親王。十年六月,因案革爵。光緒八年壬午十一月二十四日申時卒,年四十歲。
伊彌揚阿:豐訥亨七子,追封和碩鄭親王。乾隆四十年乙未十一月三十日亥時生,母庶福晉錦佳氏,六品尚膳長愛隆阿之女。六十年十二月,封一等奉國將軍。嘉慶四年十二月,授三等侍衛。九年七月,授宗室佐領。十七年三月,授二等侍衛、侍衛班領。二十一年五月,因病告退侍衛。二十三年戊寅十月二十六日巳時卒,年四十四歲。同治十年八月,追封和碩鄭親王。
松德:積哈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嘉慶五年庚申五月二十九日酉時生,母繼福晉納喇氏,佐領恩特和謨之女,與第一子同母。二十四年,襲奉恩將軍。道光二年壬午十月十五日酉時卒,年二十三歲。同治十年八月,追封和碩鄭親王。
慶至:松德子,和碩鄭順親王。嘉慶二十四年己卯十二月二十九日巳時生,和碩鄭恭親王積哈納第二子城守尉、輔國將軍愛仁第四子,母妾劉氏,劉旺之女。道光十七年十月,過繼為嗣。十八年三月,授候補筆帖式。二十六年九月,授七品筆帖式。二十七年三月,授委署主事。二十九年十月,升主事。鹹豐三年三月,升副理事官。八月,升理事官。同治四年,授鑲藍旗蒙古副都統。八年八月,調正紅旗滿洲副都統。十年八月,襲和碩鄭親王。十一年四月,管理正黃旗總族長事務。七月,授鑲白旗漢軍都統。九月,賞帶三眼花翎。十三年十二月,授閱兵大臣。光緒二年九月,授總理行營事務。四年戊寅二月十六日辰時薨,年六十歲,謚曰順。
凱泰:慶至二子,和碩鄭恪親王。同治十年辛未七月初八日申時生,母側福晉江氏,江尚吉之女,與第一子同母。光緒四年七月,襲和碩鄭親王。十五年五月,賞帶三眼花翎。十八年七月,派出正黃旗總族長。二十年正月,賞穿黃馬褂。二十四年三月,授內大。五月,授正白旗漢軍都統。二十六年四月,派出查城大臣。二十六年庚子閏八月初八日戌時薨,年三十歲,謚曰恪。
昭煦:凱泰子,和碩鄭親王。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十月初六日戌時生,母嫡福晉富察氏,額附景壽之女。二十八年九月,襲和碩鄭親王。一九五0年去世,年五十歲。

始祖簡介

和碩鄭獻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己亥年十月初二日丑時生,母福晉烏喇納喇氏,布干貝勒之女(布占泰貝勒之妹)。初封貝勒,天聰五年七月,管理刑部事。崇德元年四月,以軍功晉封和碩鄭親王。八年八月,輔理國政。順治元年,加封信義輔政叔王。五年三月,緣事降為郡王。本年閏四月,復親王爵。九月,授定遠大將軍。九年二月,加封叔和碩鄭親王。十二年乙未五月初八日寅時薨,年五十七歲。

鄭親王府

鄭親王府位於北京西城區大木倉胡同。府邸建成後,歷代襲王有所修繕或擴建。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鄭王府曾一度改換主人,後又失而復得。鹹豐十一年(1861)辛酉政變後,十三代鄭親王端華被賜自盡,同時世爵降為不入八分(所謂八分,指八旗旗主有均分財產、人口、土地的特權)輔國公,鄭王府被收回,改賜鍾郡王奕詥。同治三年(1864),恢復鄭親王世爵,同治七年,襲王承志搬回發還的鄭王府。鄭王府現為國家教育部辦公地點。

後世子孫

濟爾哈朗死後,由其次子濟度襲爵,改封“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弘曆追念濟爾哈朗的功勳,命將其子孫世襲的“簡親王”封號恢復為“鄭親王”。鄭親王一共承襲了17次(其中,第一次襲至第九次襲為簡親王),除了鹹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數年間,因鄭親王端華被賜自盡而受到革爵處分外,該封號一直持續到清朝結束。

端華與肅順

悲劇人物

同道堂與鑑賞同道堂與御賞

鄭親王一系在清朝出過不少有影響的人物,如濟爾哈朗的兒子濟度,孫子喇布、雅布,曾孫德沛、奇通阿,四世孫豐納亨,七世孫端華、肅順等等。

這裡只講兩個在近代史上具有悲劇性的人物——端華(?—1861)和肅順(1816—1861)。

愛新覺羅·端華,滿洲鑲藍旗人,其父鄭親王烏爾恭阿。道光六年(1826)封三等輔國將軍。道光二十六年襲爵鄭親王,授總理行營事務大臣及御前大臣。道光帝旻寧臨終時授為顧命大臣。

當時,軍機大臣穆彰阿權傾朝廷,任軍機大臣二十餘年,深得道光帝寵信。他結黨營私,排斥異己,門生故吏遍天下,當時人稱為“穆黨”。新繼位的鹹豐帝奕詝對其權勢深感不安,即位初特頒詔旨,嚴斥穆彰阿罪狀並罷其職。鹹豐帝調整了道光時重文輕武,好用翰苑清班的用人政策,拔擢任用“經世致用”的人才,對鄭親王端華日漸倚重。端華又向奕詝薦舉了他的六弟肅順。

肅順,機敏多謀,敢於任事,頗得奕詝器重,很快升至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內務府大臣。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雖位居肅順之上,但才智平庸,生性優柔寡斷,遇事常由肅順做主。如此一來,肅順逐漸握有重權。

在後來的記載中,肅順長期被指為“奸臣”一類人物。這主要是因為他在慈禧太后和恭親王發動的“辛酉政變”中被殺,而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寫的。其實,肅順是晚清貴族中少有的幹練之才。他為政很有識見,身為皇室貴胄,卻十分卑視滿洲親貴的庸碌。他常說:“滿人糊塗不通,不肯為國家出力,惟知要錢。國家遇有大疑難事,非重用漢人不可。”在當時的滿洲貴族中,肅順獨具眼光,知人善任,敏感地意識到起用漢族官員的迫切性,他的主張影響了鹹豐帝的決策,使清朝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在鎮壓太平軍過程中,肅順極力主張破除滿漢畛域,放手任用漢人領兵握符,建立湘軍等地方武裝。曾國藩、左宗棠等漢族“中興名臣”,都是經他推薦提拔的。因為他器重漢人,引起滿族親貴對他的嫉恨。

清朝後期,官員昏庸腐敗,國勢日衰。肅順大權在握,為了扭轉頹風,加大整飭吏治的力度。他持法嚴厲,好用重典,有兩個案例可以證明:

耆英失職案

清大臣·耆英清大臣·耆英

一個是處理耆英失職案。耆英也是宗室,道光年間任廣州將軍。此前曾與另一宗室、雲貴總督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到江寧(南京)與英軍“議和”,簽訂了《南京條約》(1842)。耆英因此成了清廷辦理“夷務”的專家。鹹豐七年(1857),耆英與英法聯軍在天津談判時陷入困境,他未奉旨即返回北京。九卿奉旨議罪,由於肅順的力主,耆英被處死。

耆英先後在道光、鹹豐兩朝做過高官,在罷官家居後,他曾大書一對聯懸掛在客廳里,上聯“先皇(道光帝)獎勵有為有守”,下聯“今上(鹹豐帝)申斥無才無能”,故意讓來客觀看。此聯褒貶二朝,對當今皇上流露不滿,結果被人密報,據說這也是他自取殺身之禍的原因。

戊午科場案

再一個是處理“戊午科場案”。八旗子弟平齡素嫻曲詞,常走票演戲,後應鹹豐八年(1858年,按乾支紀年,是年為戊午年)順天鄉試,名列前十名。京師輿論大嘩,傳言“優伶亦得中魁矣”。御史彈劾此事,鹹豐帝命端華、載垣、肅順查辦。在審理過程中,又查出主考官內閣大學士柏葰(jùn)的家人受刑部主事羅鴻禩(sì)囑託,撤換試卷,取中其弟羅鴻繹的舞弊情節。柏葰,蒙古旗人,在朝為官32年,是朝中資望很深的老臣。端華、肅順等人一查到底,將柏葰等與此案有牽連者全部逮捕入獄。雖然滿朝文武大臣為柏葰求情,鹹豐帝也有寬免之意,肅順卻力主殺柏葰。經過肅順等人力爭,鹹豐帝頒發上諭,內有柏葰“情有可原,法難寬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淚”的話。柏葰終以科場舞弊之罪被押赴北京南城的菜市口刑場。行刑之日,肅順親自擔任監斬官。臨刑前,他見柏葰刑車到了,還向前寒暄說:“七哥來得早啊!”隨即凜然升座,催促用刑。

皇榜皇榜

戊午科場案,柏葰是否該斬?當時的官私記載,幾乎都說,柏葰與肅順等人平素不睦,肅順將他問斬,是挾嫌報復。因為慈禧太后後來認定柏葰是冤案,為他平了反,諸書如此記載不足為奇。事實上,柏葰作為主考官,犯有嚴重失察、收受家人囑託二宗罪,按清朝律例,罪當斬首,並不存在量刑過當。

一品大員柏葰因嚴重失職而遭殺身之禍,成為菜市口刑場的鬼魂。這是有清以來的一大奇聞。但是,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三年後,監斬官變成伏法人,煊赫一時的肅順,竟也同樣落得在菜市口引頸受戮的下場。

英法聯軍進北京

鹹豐十年(1860)夏,英法聯軍再次向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由天津進抵北京通州,清軍一敗塗地。鹹豐帝驚慌失措,在載垣、端華、肅順等親信大臣扈從下,倉皇逃奔熱河(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留恭親王奕在京與洋人周鏇、議和。

恭忠親王奕訢恭忠親王奕訢

《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逐漸退去,在北京主持和議的恭親王奕訢多次奏請鹹豐帝迴鑾。鹹豐帝在熱河咯血病重,肅順等人一再勸阻暫緩回京。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鹹豐帝病危,在病榻前遺命立6歲的載淳為皇太子,任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為“贊襄政務大臣”,在載淳未成年前共同輔政;同時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章,皇太子載淳“同道堂”章(實際由其生母葉赫那拉氏掌管),作為符信。同時規定,經顧命八大臣草擬的諭旨,必須加蓋兩印章後,方為有效。鹹豐帝這樣做的本意,是在確定輔政大臣的同時,加強對他們的制約,以防止大權旁落,重蹈康熙初年輔政大臣鰲拜欺君專權的覆轍。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種精心安排反而加速了皇室內部的爭鬥。

辛酉政變

鹹豐帝一死,肅順等顧命大臣權勢更加擴張,引起載淳生母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強烈不滿。那拉氏有著很強的權力欲,而她在鹹豐帝病重期間替他批閱奏章的經歷又使她有了干預政務的能力。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為此加意防範那拉氏干政,大大加深了雙方的惡感。另一方面,權勢日重的肅順在兩宮太后面前顯出的妄自尊大的態度更深遭忌恨。在慈禧的提議下,兩宮太后暗中發懿旨往召唯一有力量可以對抗顧命大臣的恭親王奕赴熱河行在“籌諮大事”。

與此同時,在北京的恭親王奕訢為了探聽虛實而一再請求赴熱河叩謁梓宮(皇帝的棺材)。肅順等顧命大臣沒有理由駁回奕訢這個合情合理的請求,又對自身的權位過於自信,認為奕即便到了熱河也興不起什麼風浪,於是同意他赴熱河叩謁梓宮。

孝欽顯皇后孝欽顯皇后

鹹豐十一年八月初一,奕訢到達熱河,在澹泊敬誠殿叩謁梓宮之後立即受到兩宮太后的單獨召見。八月初六日,奕再次晉見兩宮太后。雙方密談,顯然達成了推翻“顧命大臣”的默契,而肅順等人卻完全蒙在鼓裡。

在此前後,還發生了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八月初六日,御史董元醇上疏,奏請由“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意指奕)輔政”。從而挑起了“垂簾聽政”與“贊襄政務”之爭。兩宮太后召見顧命八大臣,商議“垂簾聽政”的奏請。端華、肅順等人勃然抗命,說“臣等系贊襄幼主,不能聽命於皇太后”。據說聲震殿宇,嚇得小皇帝驚怖不已,大聲哭泣,以致尿濕了太后的衣袍。端華等退朝後,立即草擬諭旨,內有“我朝聖聖相承,向無皇太后垂簾聽政之禮”的話,對該御史予以痛斥。皇太后將擬旨留中不發,拒不鈐印。次日,八大臣又晉見太后,以罷政相威脅。兩宮皇太后被逼無奈,將擬旨發下照抄頒布。

那拉氏曾與她的妹夫、醇郡王奕譞密議制服肅順等八大臣的良策。奕譞說“此事非恭王不辦”;恭王則認為“非還京不可”。兩宮皇太后與奕合謀,乘梓宮還京,一舉廢除顧命大臣,奪取政權。

九月二十三日,鹹豐帝的梓宮由熱河啟運回京,由肅順親自護送。那拉氏則抱著幼帝載淳同端華、載垣等一起,由小道先行,在京迎候梓宮。九月二十九日,皇太后與小皇帝返抵北京,向迎候的王公大臣哭訴載垣、肅順等要挾無禮,欺侮之甚。大學士周祖培建言,先令解任,再行拿問。

奕譞。1888年時的照相奕譞。1888年時的照相

九月二十八日,領兵在外的兵部侍郎勝保奏請“皇太后親理大政,另簡近支親王輔政”。同時,在京王公大臣聯名上疏,請皇太后親政。兩宮太后隨即宣布,將載垣、端華、肅順等解除贊襄政務大臣任,革職拿問

十月初三日,兩宮太后命群臣議載垣、肅順等罪。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均令自盡,肅順斬立決。其他顧命大臣或革職、或發遣。

載垣為第一代怡親王胤祥四世孫,康熙帝的後裔,屬近支宗室,排在載字輩。端華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屬遠房宗室,故不排字,但鄭親王爵為“世襲罔替”八大鐵帽之一,將端華奪爵賜死,在清朝歷史上也是非同小可的大事。端華死後,王爵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同治三年(1864)七月,奉旨賞還鄭親王世爵,由濟爾哈朗的另一支子孫承志承襲。

肅順的結局

再說肅順的結局。那拉氏對肅順恨之入骨,政變成功後,決意殺戮不貸。詔書中說:“肅順之悖逆狂謬,較載垣等尤甚……斬立決。”那拉氏早與肅順結下怨恨。據說鹹豐帝曾因那拉氏“忤旨”(違背皇上旨意)事與肅順商議對策,肅順建議效用“鉤弋故事”,剷除那拉氏,僅留其子。西漢武帝喜歡鉤弋夫人之子弗陵,想立為太子,又擔心弗陵幼小,母后專權,為穩定劉氏政權,漢武帝在生前將鉤弋夫人賜死,又將其子立為太子,即後來的漢昭帝。這就是“鉤弋故事”。鹹豐帝在位11年,所生皇子,只載淳一人。慈禧敢於頂撞皇上,也是因為恃子而驕的緣故。肅順請鹹豐帝效“鉤弋故事”,是他的遠見。但鹹豐帝心有婦人之慈,沒有採納肅順的建言。一次酒醉,不慎把肅順的話泄露給那拉氏。那拉氏對肅順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

肅順被押赴菜市口刑場,由睿親王仁壽擔任監斬官。據時人記載:肅順身肥面白,白袍布靴,被綁縛倒置牛車上。車過騾馬市大街,路旁看熱鬧的兒童歡呼:“肅順也有今日嗎?”一些人拾起瓦礫泥土向他扔去,頃刻之間,面目模糊一片。將行刑,肅順仍謾罵不止:“想不到,受了小娘們的算計。”肅順不肯下跪。劊子手就用大鐵柄敲斷他的兩腿。

清朝定製,宗室行刑,在宗人府自盡,不赴刑場公開斬決。肅順因比照叛逆例,所以綁赴菜市口行刑。慈禧、奕訢剪除政敵,逞快於一時,絲毫不顧及天潢貴胄的顏面。

肅順富於權變,任事果斷,最終卻身首異處,栽在那拉氏、恭親王的陰謀之下。肅順被關入宗人府後,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同聚一室,曾抱怨二王未聽其建議,果斷處置那拉氏等人,以致落得今日下場。二王無言以對。其實,落到如此下場,作為八顧命大臣主心骨的肅順,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一,恭親王奕訢身為皇叔,在親王中最為顯貴,作為欽差全權大臣簽訂和約,在留京的王公大臣中聲威顯著。肅順等顧命大臣不僅未能爭取奕等皇族實力派,反而加以排擠,促使其與那拉氏聯手,釀成了宮廷政變。

其二,肅順銳意求治,不惜嚴刑峻法,因此積怨甚多。他卻無所顧忌,依仗皇帝的恩寵,為所欲為,在朝中樹立了許多對立面。

其三,肅順忽視了“槍桿子”的重要性,未能得到京畿一帶手握重兵的二大臣僧格林沁和勝保的支持。欽差大臣、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領兵在山東鎮壓捻軍,上奏捷報內有“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等語,八大臣聯名函告他“不宜書寫皇太后字樣”。僧格林沁復函反駁,說“嗣後奏報,仍不敢不如此繕寫”。肅順與二大臣本有積怨,明知他們尊奉皇太后,卻束手無策,大權獨攬,卻沒有軍事上的支撐,最後的失敗是很自然的。

其四,肅順對那拉氏與奕的聯手缺乏清醒認識。雖有清除那拉氏之心,行動卻不果斷。結果棋差一著,滿盤皆輸。

因為這一年是農曆的辛酉年,所以這次政變又被稱為“辛酉政變”(或“北京政變”)。從此,確立起兩宮太后(一為鈕祜祿氏,後來尊號叫慈安,又稱東太后;另一為葉赫那拉氏,後來尊號叫慈禧,又稱西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輔政的新體制。鹹豐帝死後,顧命大臣曾為載淳擬定“祺祥”的年號,至此改年號為“同治”,意思是兩太后一同治政。祺祥年號用了兩個多月即罷廢,在清朝歷史上是最短的。市井中流傳的歌謠這樣唱道:

祺祥坐了不兩天,一個香爐兩蠟桿。

香爐指肅順被殺無頭,蠟桿指載垣、端華自縊而死。此後不久,開始了慈禧太后專權四十餘年的歷史。

鄭王墳

右安門外鄭王墳,占地二頃數十畝,首先建立的簡親王雅布的墓園。雅布為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之孫,簡純親王濟度第五子。生於順治十五年六月初六日,母庶福晉杭氏。康熙二十二年四月承襲簡親王。二十九年副安北大將軍恭親王常寧往征噶爾丹,鏇隨撫遠大將軍福全軍前參贊軍務。康熙三十五年從康熙帝親征。三十八年十二月掌宗人府事。雅布殫力國家,整練武備於無事之時,並且能束身禮度,別無嗜好。康熙四十年八月,扈駕巡幸塞外,登索岳爾濟山。九月十七日雅布卒於邊外。時年44歲。康熙帝讓大臣把雅布入殮送回京師,命皇長子允禔、皇三子允祉出迎。並賜銀四千兩,命皇子合助銀三千兩為雅布治喪。發引時命皇子侍衛往送,諭祭立碑,謚曰修。雅布墓園坐北朝南,依次建有宮門、紅牆、享殿、月台、寶頂。宮門外建有碑樓一座,內立康熙四十二年三月馱龍碑一方。磚砌紅牆高丈許。月台上除雅布大寶頂外,還有小墳兩座,為側福晉高氏、郭氏墓。牆圈後邊大山子之前,另有庶福晉墓兩座。墓園內外植有松柏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