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守閣

天守閣

天守閣位於日本大阪城內,是由豐臣秀吉建設的天下名城,是大阪的象徵。在軍事上有關樓和瞭望塔的作用。同時,它也是城主的居住之地。

(圖)天守閣天守閣

天守閣

位於日本大阪城內,是由豐臣秀吉建設的天下名城,是大阪的象徵。在軍事上有關樓和瞭望塔的作用。同時,它也是城主的居住之地。

天守閣是城堡的中心建築,他不僅是堅固的軍事防禦設施,也是所在地大名或城主政治權利和地位的象徵。

天守閣是一座城中的制高點,在軍事上有關樓和瞭望塔的作用。一開始是“望樓型”的,即櫓(望樓)上沒有高樓。後來天守閣發展成“層塔型”,在櫓上另建小天守,顯得更加氣勢不凡。

歷史沿革

天守閣的名稱最早出現在16世紀初,戰國時代是天守閣發展最繁榮的時期。文獻記載最早的天守閣是16世紀初建造的攝津伊丹城天守。現在保存最古老的是犬山城天守閣。

天守的語源不詳。關於天守的來歷說法很多。有人認為天守是象徵基督教,佛教中的“天主”,“梵天”的意思,是指城主或大名代表上天來統治。但更普遍的看法則認為天守閣的由來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起到瞭望台,物資儲藏室以及軍事防禦的作用。當然戰國後期的天守閣則越來越趨向政治化,用以展現城主,大名的實力。

基本簡介

(圖)天守閣天守閣

大阪城天守閣(OsakaCastle)本來是於十六世紀由豐臣秀吉所建,在石山本願寺舊址上建造的。為了建造大阪城,他命令全國的諸侯都要參與興建工程,許多護城河及城郭的石塊也是由各地諸侯所捐獻而來,並且在三年內動用了數十萬名的勞工,以其辛苦的血汗建造而成。它不僅是大阪歷史文化、觀光旅遊的象徵,更是大阪人精神上的寄託。現在人們看到的天守閣是1931年重新建成的,它外五層內八層,周圍環繞著堅固的城牆和護城河。是大阪的象徵。

修建概述

大阪城外整個長達12公里的石牆,估計約動用了50萬塊的石塊。整個大阪城的建築結構共分成內城、中城與外城,雖然經過戰是內外兩道護城河以及兩道高大的石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只是從殘存焦黑的石壁仍可懷想當年德川與豐臣交戰時的慘烈情形。其它如大手門以及多門箭樓則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頗值得觀賞,除此之外,在櫻門的部分則有一塊約有36帖榻榻米大的石塊,更讓觀者匪夷所思,到底當年是花費多大力氣力與血汗才得以鑲鉗豎立在石壁之上。

建築特色

(圖)天守閣天守閣

現在的天守閣則是經過1931年模仿豐臣時代的天守閣外觀所建造的。它外五層內八層,周圍環繞著堅固的城牆和護城河。高13公尺的天守台上矗立著高39.8公尺的天守閣,最高的第八層樓上則可以眺望大阪市景,其它層樓則展示了包括各種的武器、豐臣秀吉的木像、書簡、以及以模型展示當年作戰的作戰圖等,還有以電視配合投影的方式描繪豐臣秀吉的一生,除此之外也呈現了大阪城復原之後的模型。在2至7樓的資料館中,你將可以看到短小的豐臣秀吉由一介平民成為不可一世的英雄,其輝煌卻也悔恨的一生,所以天守閣等於是了解這位日本戰國時代梟雄的最佳地點。

經過1997年重新翻修之後,現今天守閣有著白色的牆面配以綠色的屋瓦,並在每個飛翹的檐端妝飾著用金箔所塑造的老虎與龍頭魚身(有鯉躍龍門之意)的動物造型,看來相當金碧輝煌,也仿佛重現當年豐臣秀吉壯闊的雄心與曾有的輝華。

園內四季花開,年中常綠,設有本丸、二之丸、山里丸等,幽深的雙重護城河和高大的石牆保留至今,有大手門、多門櫓等數棟重要的建築物。經過1997年3月的大改修後,綠色屋頂上的黃金裝與白牆互輝映,其華美的姿態得以重現。天守閣收藏約有八千件文物和資料,寺內收藏的法華經扇面,為日本的國寶。

發展時期

天守閣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初期天守閣,中期天守閣和晚期天守閣。

1、初期天守閣

(圖)天守閣天守閣

初期天守閣是從展望台發展而來的。具有歇山式樣房頂的城樓上設有迴廊高攔,丸岡城是初期天守閣的代表。這個天守閣的特徵之一是外層和內階不一致。第一層城樓上有山形牆封檐板的山牆房間突出,內部有三層,而張望台部分也比城樓小的多。初期的天守閣規模較小,實用且素樸,一般只有兩,三層高。
2、中期天守閣
安土時代到來後,天守閣的發展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以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姬路城最具代表性。姬路城城樓為兩層,上面載三層的展望台,共五層。望樓部分大,歇山式封檐板與上面的房檐相交錯,因而內部有6層。與初期的不同,城樓最上層的樓緣被收到外壁之內,外壁則塗白灰泥,山牆也富於變化,窗戶變成拉門式,更加豪華壯觀。
3、晚期天守閣
以大阪城和江戶城為代表的晚期天守閣已經逐步失去了軍事防禦的構造意義,更多的成為權利的裝飾。層塔型的城樓繼續擴大,層與階趨於一致。

內部布局

天守閣原則上是以本丸為中心,位於城內最高地方,其大致有四種形式。

(圖)天守閣天守閣內部布局

1.獨立式

與其他的建築分離,是一座獨立的大城樓。丸岡城犬山城彥根城等屬於這類布局。是天守閣最古老的形式。

2.複合式

在大天守閣上附加小的天守閣。這中形式具有強化通向天守閣出入口的作用。松江城,岡山城是其代表。

3.連結式
將兩座獨立的天守閣連結在一起,中間有過廊相連。名古屋城和熊本城屬於這種形式。像松本城那樣將小天守和大天守相連起來也算做連結式。

4.連立式
大天守閣上連結兩座以上的小天守閣。姬路城便是典型。

城牆結構

天守閣下的城牆也是十分雄偉的,因為1噸左右的大石頭需要很多,所以其調度很重要。大阪城的蛸石,肥後石等花崗岩都要從小豆半島裝船,用海中吊掛的方法運輸,再從陸地上使用修羅車和原木滾木。

江戶城的石頭多數是安山岩,是從小豆半島運來的。在砌牆時首先用長方形邊石打基礎,再在上面築石牆。其方法大致有三種。

毛面砌法:沒有加工的自然石料的砌法。慶長之前普遍採用。在石圍牆表面的間隙砌上石頭,外觀雖很粗糟但十分堅固。由於沒有固定的方法,也叫亂石砌法。

填接砌法:用錐子砸磨石料,鋪平搭配的方法,慶長時期此法被廣泛運用。因其外觀很美而著稱。

琢面密接砌法:用鋼鑿將石頭的角鑿下的搭配法,寬永以後注重美觀而廣泛使用這種方法。砌起來的城牆十分工整,美觀。外圍光滑沒有凹凸的毛邊。特別是圍牆的角為了對齊而採用算術砌法。這種砌法是加藤清正發明的,他在熊本城,名古屋城嘗試了這一方法受到好評。用此法砌成的城牆也被稱做“清正石頭牆”。江戶城本丸就是琢面密接砌法和算術砌法的結合。

防禦措施

(圖)城防樞紐--芋綿櫓城防樞紐--芋綿櫓

初期天守閣的防禦設施較為簡陋,從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初期的天守閣多數都設定了防禦用的攻擊設備。

一是攻擊設備,有箭狹窗,槍狹窗,堞口。使建築物的角的牆壁突出,放上蓋板,石頭由此落下,進行射擊。更加先進的是設在建築的中央部,在山形牆的中間造了隱蔽的堞口,隱蔽的狹窗。松本城,姬路城,名古屋城都有極好的例子。

二是壁體的強化。為了防火,把牆壁的塗料塗上,防備攻擊,加厚牆板,造了二層樓。

三是籠城設施,地下的地窖里貯藏槍枝,火藥,武器,米,鹽等,並設有水井。還有各樓層的周圍造了用於武士奔跑的走廊和雙層門。

內部構造

通常初期和晚期的天守閣分為最上層的瞭望台和下層的城主居住館。安土城也保留最上層的展望台。到了後期則更注重居住館的布局和建造。秀吉的大阪城雖保留了瞭望台,但已經將其縮到牆壁的內側,城主的居住區和城樓分離,且具有各種防禦設施以加強軍事性。

松本城以其外觀即可判斷出是初期式樣和後期手法的混合,內部加強了軍事性,同時每兩層都使用通柱。特別是姬路城,在構造上從地下室到最上層的下部都使用了兩根高達25米的頂樑柱,而且1~3樓的四角設定了斜支柱,防禦設施齊全,目的是強化其構造。

(圖)天守閣天守閣

江戶時代的層塔型城樓有綜合性機能。名古屋城將地下室當作各種倉庫,1~5樓設有4~10個室,5樓的住宅室鋪設塌塌米,作為城主出行歸來時休息房間。瞭望台是天守閣的最高建築。通常有迴廊圍住。瞭望台的下層主要是城主的居殿和士兵的宿舍。可惜的是到現在完整的城主居殿幾乎沒有保存下來。二戰前還剩下的名古屋城本丸的天守閣居殿也被戰火中燒毀。現在僅存的只有二條城的二丸御殿。

該殿作為德川將軍在京都的居館,遷移了伏見城遺蹟上的部分建築。人員從房門口進入,武警衛兵的處所在最外層,穿過走廊裡面是將軍會客的大廳,內有狩野畫派的屏風,並配有豪華的隔扇畫和金屬器具做裝飾。再往裡面就是將軍的書房和寢室了。這四間屋子以雁行排列。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黑書院,白書院,大廳等設施。

另外西本願寺中的書院據說也保留了從伏見城的遺構,是一個寬闊的大廳,兩邊有裝飾的雕花柱,深處是水墨屏風畫。總體上體現了寬永時期的建築風格。隨著江戶幕府時代的到來,戰亂日益平息。幕府為加強統治頒布了一國一城的法令,限制了城堡的發展。天守閣也逐步失去軍事防禦的作用,而圍繞天守閣的故事卻成為歷史長河中世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