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是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被譽為北宋四大部書之一。翰林學士李昉奉詔主纂﹐扈蒙﹑王克貞﹑宋白等十三人參預修撰。全書一千卷﹐分五十五部﹐五千三百六十三類﹐總字數四百七十八萬四千﹐引用古今圖書及各種體裁文章共兩千五百七十九種。

基本信息

簡介

《太平御覽》《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是中國宋代一部著名的類書,為北宋翰林學士李昉奉詔主纂﹐扈蒙﹑王克貞﹑宋白等十三人參預修撰,始於太平興國二年,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采以群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為千卷,所以初名為《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為《太平御覽》。全書一千卷﹐分五十五部﹐五千三百六十三類﹐總字數四百七十八萬四千﹐引用古今圖書及各種體裁文章共兩千五百七十九種。《太平御覽》與同時編纂的史學類書《冊府元龜》﹐文學類書《文苑英華》和小說類書《太平廣記》合稱為“宋四大書”。

編撰背景

宋太祖愛讀史書

宋太祖愛讀史書。他甚至提出,要所有武將,全部大量讀書,以學會治理國家的道理。宋太宗也是從小就喜歡讀古書,即皇帝位之後,更是銳意文字,手不釋卷。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是打天下的武將出身,當了皇帝以後,轉而攻讀史書,正是體現《史記》中所說的“馬上得天下,豈能馬上治之”的道理。

修建三館

宋初國家史館藏書萬餘卷,後來削平諸國,把各國藏書集中到京師,宋太宗又下詔,百姓獻書有賞,由此共有藏書八萬卷,集中於史館昭文館、集賢院,通稱三館。三館早在梁代就已經建立,房屋卑陋,地近鬧市。宋太宗即位之後,親自到三館看藏書,說“三館如此簡陋,如何接待天下賢俊之士啊!”於是下詔另修新館,到太平興國三年落成,賜名崇文院。院中有詔文書庫、集賢書庫、史館書庫等六庫。

下詔編書

早在太平興國二年,宋太宗就下詔李昉、扈蒙、徐鉉、張洎等儒臣,利用這些藏書,編類書一千卷,書名《太平總類》:文章一千卷,書名《文苑英華》;小說一千卷,書名《太平廣記》;醫方一千卷,書名《神醫普救》。各書因為多是編於太平興國年間,所以大都冠以“太平”二字。這些書整理了宋初的皇家藏書,保存了宋以前的大量書籍資料。後來,這些藏書散失,許多歷史典籍就靠他們編的這些資料保存下來。這是一件有功後世的事情。

主要內容

內容概述

《太平御覽》《太平御覽》
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五十五部,“備天地萬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理亂廢興之由,道德性命之奧”,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而其中十之七八己經散逸,這就使本書顯得尤為珍貴,被稱作輯佚工作的寶山。這次點校橫排出版,採用簡體字,選擇最佳底本,合冊編定目錄,極大地方便了讀者閱讀和查檢。《太平御覽》保存的大量古書遺文,十之七八今已亡佚,其中漢人傳記百種,舊地方志二百種,更是十分難得的珍貴材料,故被人們譽為輯佚工作的寶山。

內容詳述

《御覽》全書一千卷,分五十五部,這是根據《周易·辭》說的“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是表明內容包羅萬象的意思。今將各部名稱列舉如下:天部、時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親部、州郡部、居處部、封建部、職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親部、禮儀部、樂部、文部、學部、治道部、刑法部、釋部、道部、儀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術部、疾病部、工藝部、器物部、雜物部、舟部、車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寶部、布帛部、資產部、百穀部、飲食部、火部、休徵部、咎徵部、神鬼部、妖異部、獸部、羽族部、鱗介部、蟲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藥部、百卉部。共五十五部。

主要特點

四部書中,《太平御覽》編得最早。它是一部綜合性類書,門類繁多,徵引賅博,在類書中堪稱“空前”,被視為“類書之冠”,這是很有道理的。《太平御覽》(下簡稱《御覽》)的編纂時間,據王應麟《玉海》引《太宗實錄》記載:從太平興國二年(977)下詔開修,到太平興國八年(984)完成,共用了七年時間。初名《太平總類》,太宗趙光義為誇示自己好學,曾說:“此書千卷,朕欲一年讀遍。”因而命人日進三卷,備“乙夜之覽”,才詔改今名。

編撰人員

《太平御覽》《太平御覽》

當時參加編纂《御覽》的大臣,由李昉、扈蒙領銜,其餘有:李穆、湯悅、徐鉉、張洎、李克勤、宋白、徐用賓、陳鄂、吳淑、舒雅、呂文仲和阮思道。其中李克勤、徐用賓、阮思道三人任命不久,就改任他職,另以趙鄰幾、王克貞和董淳補其缺,前後都是十四人。十四人中,十人《宋史》有傳,大都是有文才的博學之士。其中八人,在太平興國七年九月參與纂修《文苑英華》,也有預修《太祖實錄》的,並各有文集、著作問世。十四人中吳淑、呂文仲、湯悅、王克貞四人在《御覽》的編修中出力最多、用功最深。

所引書籍

春秋網《御覽》徵引古書相當豐富。從本書首冊所列《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下簡稱《綱目》)中可以見到所引之書為1690種(實有1689種)。這還不包括古律詩、古賦、銘、箴、雜書等類在內。據范希曾《書目答問補正》說,《御覽》引用之書有2800多種,這是把詩、賦、銘、箴等都計算在內而得出的數字。近人馬念祖編《水經注等八種古籍引用書目彙編》,則稱《御覽》引用書經核實後為2579種。此書非但徵引賅博,而且所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早已失傳。清阮元曾說:“……存《御覽》一書,即存秦漢以來佚書千餘種矣”(《仿宋刻太平御覽敘》)。可見《御覽》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綜合性資料工具書,而且是保存古代佚書最為豐富的類書之一。

版本概況

《太平御覽》《太平御覽》

《御覽》的版本有十二種之多。

(1)南宋閩刊本

舊時藏書家所稱的北宋刊本,據今人考證即南宋閩刊本。此本輾轉流傳至同治年間,陸心源以白金百兩,歸於著名於世的皕宋樓,但所存只有351卷。光緒末,陸氏死後,不幸,其子以十萬元之代價將皕宋樓所藏盡售於日本人,此書也隨之歸日本靜嘉堂文庫。

(2)現存《御覽》刊本,以此本為最古

南宋蒲叔獻刊本(蜀刊本),此本國內也不見,日本尚存殘卷二部,一藏於宮內省圖書寮,一藏於京都東福寺。到明代有兩個版本:明倪炳校刻本和明活字本。清嘉慶年間有;清張海鵬刻本、清汪昌序活字本和清鮑崇城刻本。光緒年間有:廣東重刊鮑氏本和石印鮑氏本。

(3)日本仿宋聚珍本
1928年張元濟到日本訪書,獲見南宋蜀刊本,遂藉以影印。蜀本所缺的,又取靜嘉堂文庫所藏的宋閩刊本殘卷和日本活字本分別補足。於1935年置於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部叢刊三編》中,分訂136冊,這就是《四部叢刊三編》影印宋刻本。因為這本子勝於其他刊本,就成為多少年來流行的最好的版本。1960年中華書局將《四部叢刊三編》影宋本縮印,裝成四大冊出版,這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本子成書歷史

(1)該書的編纂﹐始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完成於八年十月。初名《太平總類》﹐宋太宗趙炅詔改今名。

(2)纂輯時﹐充分運用了皇家的藏書﹐並多用前代類書為藍本﹐修訂增刪而成。所以《太宗實錄》說它是以前代《修文殿御覽》 ﹑《藝文類聚》﹑ 《文思博要》及諸書編纂而成。

(3)《太平御覽》所引用的各種書籍﹐未必都是宋初尚存﹑館閣所儲的。但《修文殿御覽》﹑《文思博要》已失傳﹐《藝文類聚》只有百卷﹐《太平御覽》就成為現存當時最大的類書。該書卷首載有《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詳記引用諸書名稱﹐共列一千六百八十九種﹐其實尚未包括所引古詩﹑古賦﹑銘﹑箴等在內。此《綱目》是成書以後好事者所作﹐已載於南宋刻本。該書纂集宏富﹐所引用五代以前的文獻﹑古籍﹐十之八九今已失傳。後來從事學術研究的人﹐看不到原書﹐還可以從這部書里尋找斷篇殘簡。由於《御覽》所據為宋代以前古本﹐故對現存先秦﹑漢﹑唐經史典籍﹐多能刊正其脫漏錯訛。作為循部依類檢索古代資料的寶庫﹐該書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在編纂方面﹐該書體例時有失當﹐類目亦有重複﹐引用書名往往錯亂﹐是其不足之處。

史學價值

價值體現

《太平御覽》《太平御覽》

首先由於《御覽》在現存古類書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獻、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書比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後代學者雖看不到原書,但從《御覽》中可找到一些可貴的文獻資料。

相關例證

例如:論述農業技術的《范子計然》;《汜勝之書》原書早已不見,我們靠《御覽》的引用才得以知道兩書的一些內容,知道兩千多年前有關農業生產的一些知識。又如,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創製渾天儀和地震儀的原著早已亡佚,但在《御覽》卷二天部渾儀目內,就有記載。又如,崔鴻的《十六國春秋》是記述五胡十六國時期的重要史籍,據考證此書北宋時已失傳,司馬光修《資治通鑑》時已看不到原書,可是《御覽》引用此書達480多條。

社會評價

(1)《太平御覽》是《中國斷代史系列》中的一部,系列出齊後,獲得了學術界的擊節之贊,被視為“斷代體裁的完璧之作,跨越世紀的歷史巨著。筆者捧讀系列中的《太平御覽》 ,感到上述評價並非過譽之辭。《太平御覽》綜述有明三百餘年歷史(包括南明),從縱向來看,各章之間有機相聯,多視角、全方位地展現了明朝紛繁複雜的歷史長卷。從橫向看,每章都博採詳考,追本溯,豐腴飽滿。

(2)《太平御覽》的不少論述雖持論平穩,不求新奇,卻寓意深刻,抉發了問題的本質,給人以諸多啟示。例如,在分析明代歷史上“人治與法治”問題時,作者從明代君主專制政體的特徵中進行總結,認為人治與法治“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為了要把國家治理好,好的章程與好的當權者必同時具備”。征諸明史,朱元璋嚴禁宦官專權,其制定的措施不可為不嚴,然明代禍遠甚於前朝,究其原因乃是明中後期皇帝素質太差,“人治”不造成的。其分析令人信服,體現了作者不盲目追逐時尚的嚴謹治學態度。

(3)《太平御覽》雖為學術專著,文風樸實,無華麗的辭藻,但因內容充實,裁剪得當,讀來趣味盎然。

(4)由於《御覽》保存古籍如此之多,因此被歷代學者所重視,作輯佚工作的,更把它視《太平御覽》作“寶山”。
更為人稱道的是,《御覽》引用了大量的古地理書。清代輯佚家王謨輯漢唐地理書鈔》時,利用《御覽》頗多,曾說:“太平御覽書目一千六百九十種,內地理書約三百種,較諸類書尤為賅博。”它保留了漢唐間西域及海南諸國多種古地理書的片斷就是例證。例如《吳時外國傳》為三國孫吳時中郎康泰撰。《梁書·海南諸國傳》載:泰與宣化從事朱應通海南諸國,經歷傳聞百數十國,因立紀傳。按孫權既定江左之後,屢耀兵海外,黃龍二年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軍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康泰的書大約寫於公元227年左右。但此書早已不見,只散見於諸類書中,《御覽》引用了十九條。

三國史籍盤點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
《太平廣記》
《齊民要術》
《廿二史札記》
《後漢書》
《水經注》
《讀史方輿紀要》
《搜神記》
《歷代名畫記》
《三國志》
《太平御覽》
《十七史商榷》
《資治通鑑》
《史通》
《文選》
《晉書》
《玉海》
《古今圖書集成》
《讀通鑑論》
《後漢紀》
《華陽國志》
《博物志》
《通典》
《容齋隨筆》
《世說新語》
《文館詞林》
《建康實錄》
《魏略》
《三國雜事》
《方輿勝覽》
《括地誌》
《武侯全書》
《嵇康集》
《藝文類聚》
《北堂書鈔》
《觀堂集林》
《全後漢文》
《高士傳》
《全晉文》
《初學記》
《荊楚歲時記》
《廿二史考異》
《太平寰宇記》
《冊府元龜》
《文苑英華》
《三國大事表》
《吳將相大臣年表》
《輿地紀勝》
《元豐九域志》
《魏將相大臣年表》
《東觀漢記》
《諸葛忠武書》
《漢晉春秋》
《漢將相大臣年表》
《說郛》
《三國疆域圖》
《三國志世系表補遺附訂偽》
《後漢書集解》
《後漢書辭典》
《長沙走馬樓吳簡》
《補三國藝文志》
《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
《三國志補義》
《三國志注補》
《三國志旁證》
《三國職官表》
《三國志辨誤》
《三國志考證》
《三國志續考證》
《三國志瑣言》
《三國疆域表》
《三國疆域表疑》
《校補三國疆域志》
《東漢會要》
《華陽國志校勘記》
《三國志質疑》
《三國志證聞校勘記》
《南漘楛語》
《癸巳存稿》
《三國大事年表》
《三國志注證遺》
《三國漢季方鎮年表》
《魏國將相大臣年表》
《魏方鎮年表》
《三國志評議》
《三國志人名索引》
《曹植集》
《三國志釋地理》
《曹丕集》
《三國郡縣表附考證》
《東漢刊誤》
《記纂淵海》
《蜀鑒》
《三國志校誤》
《三國志注所引書目》
《三國志補註》
《八瓊室金石補正》
《後漢書補逸》
《續後漢書》
《漢末英雄記》
《三國志辨疑》
《曹操集》
《三國志舉證》
《蜀漢本末》
《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
《三國紀年表》
《阮籍集》
《謝鍾英<三國大事表>補正》
《三國疆域志》
《全三國文》
《襄陽耆舊記》
《三國諸王世表》
《補三國疆域志補註》
《續漢書注補》
《三國藝文志》
《三國志證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