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魏,拼音[wèi],古代宮門上的樓台:魏闕(古代宮門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闕,因下邊兩旁有懸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來代指朝廷)。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羋姓等多種說法。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現已遍布全國各地及周邊國家地區,朝鮮、韓國,台灣,新加坡等都有其姓氏。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中國歷史上的三國之一。魏形容:高大。也作“巍”。如:魏然(獨立不動的樣子);魏魏(高大的樣子。同“巍巍”)

基本信息

漢字

基本字義

魏
1.古代宮門上的樓台:魏闕(古代宮門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闕,因下邊兩旁有懸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來代指朝廷)。2.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3.中國歷史上的三國之一。
4.中國歷史上的北朝之一:北~。~碑(北朝碑刻的統稱)。
5.姓。

詳細字義

〈名〉
1.闕宮門的台觀[thetwolookouttowersinfrontofthepalacegate]
乃縣治象之法於象魏。——《周禮·太宰》
魏闕之高。——《淮南子·本經》
是以來儀集羽族於觀魏。——東漢·班固《典引》
〈形〉
高大。也作“巍”[tallandbig]。如:魏然(獨立不動的樣子);魏魏(高大的樣子。同“巍巍”)

康熙字典記載

《亥集上》《鬼字部》·魏
《廣韻》魚貴切《集韻》《韻會》虞貴切。《說文》本作巍。高也。從嵬委聲。《注》徐鉉曰:今人省山,以為魏國之魏。《詩·魏風譜》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也。在禹貢,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周以封同姓焉。 又《周禮·天官·大宰》乃縣治象之法於象魏。《注》象魏,闕也。 又姓。《廣韻》本自周武王母弟,受封於畢,至畢萬仕晉封魏城,後因氏焉。 又《集韻》語韋切,音巍。《莊子·知北游》魏魏乎其終則復始也。又《揚子·方言》魏,細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閒,凡細而有容謂之魏。《注》魏魏,小成貌。 又《集韻》《正韻》吾回切,音嵬。義同。*考證:〔《說文》本作巍。高也。從嵬委聲。《注》徐鉉曰,今有省山,以為魏國之魏。〕 謹照原文今有改今人。

政權

魏
下面列出“魏”所指代的所有政權名:
西周初年分封的魏國
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之一”魏文侯(魏斯)所建的魏國
三國時期的曹丕所建的曹魏
十六國時期的冉閔所建的冉魏
十六國時期的翟遼所建的翟魏
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之一的北魏
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之一的西魏
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之一的東魏
隋朝末唐朝初李密的地方政權魏國

姓氏

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羋姓等多種說法。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現已遍布全國各地及周邊國家地區,朝鮮、韓國,台灣,新加坡等都有其姓氏。
魏姓族人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郡望,據有關史料所載,主要有兩個: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鄉西南)。相當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館陶之間地。漢代至北魏因襲沿用。漢後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平鄉以北及晉縣一帶。
任城郡:夏商為仍國,周為任國、邿國。統一中國後置任城縣,亢父縣,西漢為任城、亢父、屬東平國。東漢章帝分東平國置任城國。三國魏置任城郡(今山東省微山縣一帶)。西晉復任城國。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淺村移於今濟寧市任城路,並為任城郡治,隸兗州。北齊天保七年廢亢父縣。隋、唐、五代任城縣建置名稱不變,但隸屬有別。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於巨野,任城屬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間,濟州治所數易巨野。濟寧的名稱始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後雖州、府、縣時有變更。

拼音是we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