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清代吳敬梓作,共五十六回。成書於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1803年(嘉慶八年)。是諷刺小說,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該書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儒林外史》版本歷來有4種說法,分別是50回、55回、56回、60回,20世紀後期學界已基本形成統一認識:50回本不存在,55回本為刪節本,60回本為後人增本。故2011年版《辭海》直言為56回,並未錄他說。該書現存最早版本為臥閒草堂刊本,1803(清嘉慶8年)刊印,56回,是為各本的祖本。

基本信息

簡介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

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加上它那準確、生動、洗鍊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時,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托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儒林外史》全書56章,由許多個生動的故事聯起來,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塑造的。全書的中心內容,就是抨擊僵化的考試制度和由此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

作者簡介

《儒林外史》吳敬梓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清代小說家,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卒於高宗乾隆十九年,年五十四歲(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贛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兩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過,確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傑出地位的,是他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該書中《范進中舉》一文還被選入9(初三)年級上冊的語文書。這部小說大約用了他近20年的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人們在他的家鄉建立了“吳敬梓紀念館”;南京秦淮河畔桃葉渡也建立了“吳敬梓故居”。

歷史背景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

康熙六十一年吳霖起因病辭官,吳敬梓陪送父親從贛榆返回故里,但吳霖起終於一病不起。吳敬梓二十三歲中秀才,也就是在這年,父吳霖起病故。從此吳敬梓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先是族人們倚仗人多勢眾,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兄弟參商,宗族詬誶”。

在一場爭奪遺產的內戰中,孤立無援的吳敬梓終以失敗告終,留給他的資財寥寥無幾。分家之後,吳敬梓的病弱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凌,飲恨而死。他對人生、社會的看法也由此發生了變化。

吳敬梓從小“不習治生”,又慷慨好施,揮金如土,“性耽揮霍”,“傾酒歡呼窮日夜”,不上十年就把家產盪盡,開始了窮困潦倒的生涯,正像他自己後來所回憶的:“田廬盡賣,鄉里傳為子弟戒”。這時,他在科舉道路上也很不得意。考取秀才以後,一直沒有中舉。

雍正七年(1729)他到滁州去應科考,由於“文章大好人大怪”,他有被黜落的危險,幸虧後來遇到一位姓李的學政,才破格加以錄取。但到了秋季,他參加鄉試,卻又名落孫山。這件事使他對科舉制度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驗。

家道中落,使吳敬梓對世態人情有了更深切的體驗,場屋失利,也使他對舉業由熱衷到失望,提出了“如何父師訓,專儲制舉才”的懷疑。他逐漸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紳的武斷鄉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聵,舉業中人的利慾薰心,名士的附庸風雅和清客們的招搖撞騙,以及他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卑污靈魂和醜惡嘴臉。這一切都使吳敬梓很自然地產生憤世嫉俗的感情。他的憤激之情,甚至達到了“嫉時文士如仇”的地步。生活的劇變,也為他開拓了與下層人民接觸的機會,使他有可能看到底層人民的一些優秀品質,這無疑對他的創作和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物塑造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以王冕作為“隱括全文”的“名流”。他之所以有這么大的能耐,就因為他是一個“嵌崎磊落”的人,一個“有意思”的人。王冕既是葆有童心的放牛娃,又是才華橫溢的畸人。他畫荷花,“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因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遇著花明柳媚的時節,把一乘牛車載了母親,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著鞭子,口裡唱著歌曲,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玩耍,惹得鄉下陔子們,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眼裡。”這是何等任情自遂、天真自然!面對“滅門知縣”的威逼,王冕寧可風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頭。他處茅屋之遠而懷天下蒼生,一語道出入股取仕的實質:“這法子卻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即有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鳳四老爹在小說中看似可有可元,實則為一大關鍵。據考證,鳳四老爹的原型為俠客甘鳳池。當時浙江總督李衛在奏摺中這樣描述甘鳳池:“查此輩棍徒,造作訛信,往來煽感,著實痛恨,斷難容其漏網。臣細思江浙好事悻謬之人,莫過於現在拿獲之甘鳳池等各犯。”(《雍正朱批諭旨》)對於這樣一個叛逆者,吳敬棒卻由衷地讚美道:“官府嚴刑密網,多少士大夫見了就屈膝就範,你一個小百姓,視如上芥,這就可敬了!”

《懦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結。當“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銷磨盡了”的時候,奇人卻出現在市井中間。會寫字的季遇年,“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著筆性寫去”。“他若不情願時,任你王侯將相大捧的銀子送他,他正眼兒也不看”。

他這樣迎著施御史的臉痛罵:“你是何等之人?敢來叫我寫字!我又不貪你的錢,又不慕你的勢,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寫起字來卜獨立人格,意氣風發。吳敬梓把“四大奇人”當作“述往思來”的一流人物。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則有閃光的人格,吳敬梓已悄悄換了一套嶄新的價值標準。為什麼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心靈的自由呢?

做裁縫的荊元,會彈琴、會寫字,也喜歡做詩。朋友問他:“你既要做雅人,為甚么還要做你這貴行?何不同些學校里的人相與相與?”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為性情相近,故此時常學學。至於我們這個賤行,是祖父遺留下來的。難道讀書寫字,做了裁縫,就玷污了不成?況且那些學校中的朋友,他們另有一番見識,怎肯與我們相與!而今每日尋得六七分銀子,吃飽了飯要彈,要寫字,諸事都由我。又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臉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也快活廠這席話真石破天驚。

吳敬梓認識到,人格獨立的背後是經濟獨立。被權力網路所覆蓋的儒林中,只有爬牆藤一樣的附庸,而元岩上松一樣的獨立者。市井人物操持著被士大夫所蔑視的職業,他們卻在這職業中獲得了真正的經濟獨立。好一個“諸事都由我”!儒林人士即使爬到宰輔這樣的最高位置,怕也不敢說這樣的大話。吳敬梓突破傳統的道德評判,揭示出產生“奇人”的經濟基礎。這一點,此前無人認識到。

要想抵制這種惡毒的牢籠,只有一個法子:就是提倡一種新的社會心理,叫人知道舉業的醜態,知道官的醜態;叫人覺得‘人’比‘官’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社會上養成這種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給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養成這種社會心理罷了。”

然而,這種社會心理終究很難養成。吳敬梓這個嵌崎磊落的敗家子是寂寞的,他筆下的奇人們也是寂寞的。荊元為知音於老者彈琴,“彈了一會,忽作變徽之音,淒清宛轉,於老者聽到深微之處不覺悽然淚下”。讀者讀到這裡,掩卷深思,怕也要“悽然淚下”了!

該書另一個藝術特色是速寫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斷變換的長篇小說,或者說是一部由無數短篇交替而成的長篇小說,基本上不可能通過詳細描寫其一生經歷,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節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世界。所以,吳敬梓把重點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徵上,從而深入細緻地表現一個相對靜止的人生相。這就如同從人物漫長的性格發展史中截取一個片斷,再讓它在人們面前轉上一圈,把此時此地的“這一個”,放大給人看。這是勾畫諷刺人物的一個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淨,情節流動迅速,好像人物臉譜勾勒一成,這段故事便告結束,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這些精工提煉的精彩情節。

作品鑑賞

作品價值

《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社會問題小說。它以真人為模特兒,以當代發生的事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據吳敬梓的姻親晚輩金和所敘,《儒林外史》所寫人物,“或象形諧聲,或庾詞隱語,全書載筆,言皆有物,絕無鑿空而談者。若以雍乾間諸家文集細繹而參稽之,往往十得八九”。杜少卿為作者自況,馬純上即馮萃中,遲衡山即樊南仲等。作者從儒林入手,對民族文化長期積澱下來的霉爛因素進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惺園退士說:“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與它以前的小說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辯和批判的特色。《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雖然對黑暗現實的揭露頗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體現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寫得更光彩照人。《金瓶梅》對於社會現實展現和暴露多於批判。而《儒林外史》則主要是通過對醜惡現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體現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說中是次要的,也並不動人,而作者所抨擊諷刺的人物卻活躍其中,成為光彩的藝術形象。從這個意義上說,《儒林外史》不僅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鮮明批判色彩的社會問題小說。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藝術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諷刺藝術。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對於《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是中國小說史中諷刺藝術的一個里程碑。諷刺的可貴之處在於諷刺必須使讀者體會到諷刺者賴以出發的理想,在於能夠面向社會,挖掘其社會根源。《儒林外史》正是這樣。它諷刺的矛頭雖然直接落在某一個人身上,卻始終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惡歸根到底是社會的產物,是制度和環境造成的罪惡。正是由於吳敬梓的諷刺是“傾向於對社會的諷刺”,不是針對某個個人,作者對於具體的諷刺對象飽含著憐憫,使人更進一步加深了對製造這一罪惡事實的社會制度的憎惡。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能針對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諷刺。他對於王惠、湯知縣、嚴氏兄弟、王德、王仁等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是無情地揭露和嚴厲地鞭撻。對於馬二先生則既有批判諷刺,也有表揚讚譽。對他的迂腐、庸俗、無知,迷信科舉,作了譏諷、揶揄;而對於他急人之難和誠篤善良的品格又予以肯定和稱讚。有時作者還能隨著人物的社會地位和思想品格的變化分別採取不同態度。

吳敬梓善於採用含蓄、婉轉的諷刺手法,使他的諷刺能夠達到既飽含情感,又超脫幽默那樣一種境界。作者在作品中往往並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觀點,而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情節的提煉和典型化,把要諷刺的現象本身的矛盾與荒謬或明或暗顯示出來,作者的是非觀念與愛憎,則寄寓在對客觀事物的描寫中。這樣的例子在作品中俯拾皆是。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的諷刺手法除了上面講到的總體方法之外,還有一些具體的技巧,比如採用當面揭穿法,讓諷刺對象處在很尷尬的境遇中。另一個辦法是前後對照法。比如寫范進中舉前胡屠戶、鄉鄰對他的態度,中舉後胡屠戶態度上的變化;周進在薛家集教館時,村上人如何對待他,梅玖對他如何輕蔑凌辱,而周進中舉後,薛家集上人態度的轉變,梅玖如何前倨後恭,在對照比較中揭示了人情的冷暖和社會的醜態。但無論是哪種技巧,作者依然不直接揭露訕笑,而是客觀地敘述,讓讀者自己去體味。

《儒林外史》在諷刺上並不排除誇張。像嚴監生臨死為.兩根燈草不肯咽氣,周進撞號板,范進發瘋,范進母親快樂得一命嗚呼都是。但作者的誇張並不使人感到虛假,而是有現實生活為依據,從現實生活中提煉、概括出來的,在誇張中也顯示出作者豐富的社會閱歷和對生活細緻入微的體察。

在中國文學史上,諷刺文學的產生是很早的,甚至可以說有了文學,也就有了諷刺文學的產生。先秦諸子散文的寓 言,魏晉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說,唐傳奇,元明戲曲,都有諷刺作品或帶有諷刺意味的描寫。明以來的小說,諷刺文學有了很大發展。 《金瓶梅》 、《西遊記》里有很多幽默和諷刺的描寫。《西遊記》、《斬鬼傳》、《聊齋志異》的某些篇章更有不少諷刺的佳作。但是,作為一部社會問題小說,作為以諷刺為主要藝術手段,而諷刺的手法和運用又非常嫻熟巧妙的當首推《儒林外史》。魯迅說:“迨《儒林外史》出,於是說部之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這是很中肯的評論。

《儒林外史》奠定了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為以後諷刺小說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儒林外史》給予後代文學的影響,突出表現在晚清的譴責小說上。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不論是他們批多慨實的精神,還是藝術表現的諷刺手法,乃或由許多相對獨立的短篇聯綴而成的結構形式,均明顯地受到《儒林外史》的影響。正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論及《官場現形記》等書時所說的,它們“頭緒既繁,腳色復伙,其記事率與一人俱起,亦即與其人俱訖,若斷若續,與《儒林外史》同。”不過,嚴格說來,這些作品並沒有吸收《儒林外史》的全部精華而顯得粗糙浮淺。真正繼承了《儒林外史》的優秀傳統而又有所發展的乃是以後進入現代文學之列的魯迅的文學作品,在他的小說集《吶喊》《彷徨》中我們感受到了《儒林外史》嫡傳的血脈。

專家點評

“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通過對種種不和諧、悖於人情、逆於常理的荒謬現象的揭露,注入描寫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自作聰明、弄巧成拙、欺世盜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說:“我們的騙子們,我們的怪物們。……讓大家笑個痛快。笑真偉大,它不奪去生命、田產,可是在它面前,你會低頭服罪,像個被綁住的兔子。”(魯迅)
該書一個藝術特色是速寫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斷變換的長篇小說,或者說是一部由無數短篇交替而成的長篇小說,基本上不可能通過詳細描寫其一生經歷,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節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世界。所以,吳敬梓把重點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徵上,從而深入細緻地表現一個相對靜止的人生相。這就如同從人物漫長的性格發展史中截取一個片斷,再讓它在人們面前轉上一圈,把此時此地的“這一個”,放大給人看。這是勾畫諷刺人物的一個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淨,情節流動迅速,好像人物臉譜勾勒一成,這段故事便告結束,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這些精工提煉的精彩情節。(胡適《吳敬梓評傳》)

歷史評價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

胡適在《吳敬梓評傳》中所說:“不給你官做,便是專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這種惡毒的牢籠,只有一個法子:就是提倡一種新的社會心理,叫人知道舉業的醜態,知道官的醜態;叫人覺得‘人’比‘官’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社會上養成這種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給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養成這種社會心理罷了。”

《儒林外史》歷來被評價為古典現實主義巨著,即為現實主義作品,其中很多故事與人物直接來源於生活。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曾說過:“《儒林外史》所傳人物,大多實有其人,而以象形諧聲和庾詞隱語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長運用“皮裡陽秋”的筆法,也就是“口無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貶”。作者的看法並不是直接拿出來硬塞給讀者,而是在具體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義。

周進和范進的中舉,匡超人的轉變,杜少卿的豪舉,馬二先生的迂腐,這一切都是通過具體的情節來表現深刻豐富的思想。作者並沒有直接向我們褒貶什麼,但每個形象都飽含著巨大力量的褒貶,傳達著作者明確的正義觀,我們必須從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各種形象的關聯、發展上體會和了解。這是一種富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敘事方式。

在浩若星海的中國古典小說中,被魯迅許以“偉大”二字的,只有兩部書,其中之一便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寫士林階層的。在中國的古代,所謂的士林,既是知識分子的世界,也即是官場。這是部批判知識分子的書,也可以說是一部揭露官場昏晦的書。這樣說來,在當代的中國,確實很有重讀《儒林外史》的需要了。

歷史意義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它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無恥行為的真實生動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行將崩潰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強烈地抨擊了罪惡的科舉制度,並涉及了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等,客觀上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

否定、鞭撻科舉制度,譴責官僚集團,揭露封建禮教,同情人民民眾,這樣一些內容使《儒林外史》成為一部具有進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被科舉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變態的范進;本是貧寒青年,但在黑暗社會的薰染下逐漸腐蝕變質,拋棄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負義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奪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婦的財產,專靠欺詐哄騙飽食終日的嚴貢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國諷刺文學中最早出現、最具影響的藝術典型。

《儒林外史》還寫了一些下層人民,表現了作者對他們深切的同情和熱愛,頌讚他們正義、樸實的高貴品質和非凡的才能。鄙視功名的王冕,真誠善良的伶人鮑文卿,淳樸的農村小生產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這類人物的代表。

《儒林外史》是中國諷刺文學中的精品,作者擅長運用典型情節,深刻地揭露社會矛盾。語言準確、精煉、形象,具有諷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單元組成,每個單元既有聯繫,又可單獨存在。這種特殊的長篇結構,對後人頗有影響。《儒林外史》是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高峰。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吳敬梓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僅直接影響了近代譴責小說,而且對現代諷刺文學也有深刻的啟發。

現在,《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範。它可與義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萬提斯、法國巴爾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中國五大奇書

五大奇書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它包括《儒林外史》,《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這是五大奇書的原始著作。現在網路上流傳五大奇書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金瓶梅》。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孽海花》 原著“愛自由者起發,東亞病夫編述”。愛自由者即金天翮。東亞病夫是曾樸的筆名。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的代表作。全書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經歷為主要線索,從他為父親奔喪開始,到經商失敗結束。通過“九死一生”二十年間的遭遇和見聞,廣泛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滿清末年的黑暗現實。
《官場現形記》作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共60回。
《老殘遊記》劉鶚的代表作,流傳甚廣。小說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遊歷為主線,對社會矛盾開掘很深,尤其是他在書中敢於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指出有時清官的昏庸並不比貪官好多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