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平時習題

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的練習習題

1.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是怎樣產生的?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平時習題百度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經濟”一詞是一個多義詞,有時是指節約、精打細算,有時是指經濟部門或其總體,有時還可以指經濟關係或經濟制度。
在中國古漢語中就有“經濟”一詞,不過它與現在的用法不同,是“經邦濟世”、“經世濟民”,即治理國家的意思。
在西方的文獻中,最先使用“經濟”一詞的是古希臘的思想家色諾芬。他在《經濟論》一書中,把奴隸主組織和經營的生產活動概括為“經濟”,目的是告訴奴隸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財產問題。econom一詞來源於希臘語。eco的意思是“家務”,nom的意思是“規則”或管理。兩詞合在一起的最初意思是“家政管理”,後來經濟學一詞的含義擴展為對國民經濟活動的研究。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與發展而逐步形成的。有些人常常望文生義地認為,政治經濟學是研究“政治+經濟”的學問,就是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經濟,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政治經濟學的概念,一般認為是由法國的重商主義經濟學家蒙克萊田提出來的。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為《獻給國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經濟學》的著作。他使用政治經濟學的概念不是說研究經濟問題要聯繫政治,而是想說明它所研究的問題與以往的經濟學問題不同。因為長期以來,經濟學被理解為是與研究管理家庭經濟有關的學問,而越出這個範圍的經濟問題,如國家財政、商業、貨幣流通等問題,當時是放在政治學、倫理學等領域中去研究的。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自然經濟被市場經濟所取代,涉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問題越來越多。蒙克萊田使用政治經濟學的概念,是要說明他是從社會或國家的範圍來研究經濟問題的。
後來,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1623—1687)在1683年運用了政治經濟學的概念,他正是從社會的角度研究經濟學的。法國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在181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新原理》中明確指出:我們已不是按文字的解釋把經濟學理解為理家之道了,而是把它看作對財產的保護和節約的管理了,而且我們分別把對私人財產的管理理解為家庭經濟,把對國家財產的管理稱為政治經濟了。正因為如此,政治經濟學也稱“國民經濟學”,如奧地利學派的創始人門格爾的著作《國民經濟學原理》等,都是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內容。
無論是在馬克思的著作中,還是在西方經濟學的著作中,都曾將“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作為通用的辭彙使用過,也曾有個別的經濟學家出於避免誤解的考慮,建議改變政治經濟學的名稱。如馬歇爾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就沒有用政治經濟學作書名,但他事實上是把兩個詞當作同義詞使用的。他說: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物的學問。目前,在我國流行的薩謬爾森的《經濟學》和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其實都屬於政治經濟學。

2.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動因是什麼?

馬克思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的是法律專業,但他對哲學很感興趣,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領袖。他最喜愛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最喜愛的箴言是:“懷疑一切”。通過這些警句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馬克思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1842年馬克思去《萊茵報》當主編,次年便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在1843年初離開《萊茵報》主編崗位後,馬克思實現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這兩個根本轉變,並下定決心,要為創建新世界而“闡發新原理”即創建新理論,其中包括經濟學理論。馬克思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具體地敘述了自己研究經濟學的動因和經過。

第一,遇到要對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例如,萊茵省議會中關於林木盜竊和地產析分問題的討論,關於萊茵省當局同《萊茵報》就摩塞爾地區農民貧困原因的論戰,關於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辯論等,都是屬於物質利益問題即經濟問題。當時,馬克思深感自己政治經濟學知識不足,於是就發奮研究這門科學。這就是馬克思自己所說的促使他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

第二,要對共產主義進行“理論論證”。萊茵省臨近法國,當時深受法國各種空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潮的影響,這在《萊茵報》上也有所反映,並受到指責。馬克思發表文章,表示反對這些關於法蘭西思潮的膚淺言論,同時也坦率承認自己的研究不夠,還不能作出正確評判。但是他鄭重提出,當前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按照這些理論去進行“實際實驗”,而是要對共產主義進行“理論論證”。

第三,尋求對“市民社會”的解剖。馬克思辭去《萊茵報》主編工作以後,就從社會舞台退回到書房。他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是國家和法的本質,國家和社會物質生活的內在聯繫。經過認真研究,馬克思得出結論認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馬克思認為,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從此,馬克思就下決心研究經濟學,這在他的一生中占據了中心地位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如何創立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來源,是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經濟學說。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誕生,其創始人是威廉·配第(1623—1687),集大成者是亞當·斯密(1723—1790),其完成者是大衛·李嘉圖(1772—1823)。他們的主要貢獻是批判封建主義經濟制度,闡述資本主義生產和分配的規律。由於古典政治經濟學代表了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利益,加之當時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還沒有尖銳化,因而他們能夠以比較科學的態度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探討,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並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剩餘價值問題。但由於階級利益的局限,古典經濟學家都沒有揭示剩餘價值的本質和來源。到了19世紀3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的激化,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開始走向了庸俗化,其代表人物是讓·薩伊(1766—1832),他拋棄了勞動價值理論,宣揚所謂的“三位一體”公式,認為勞動、土地和資本共同是價值的源泉。

在庸俗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開始形成的時候,代表被壓迫、被剝削階級利益的空想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也開始出現。空想社會主義者雖然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激烈的抨擊,但他們反對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革命鬥爭,寄希望於資產階級中的明智之士能接受他們的改革方案,以實現社會的變革,這無疑是一種幻想。

19世紀中葉,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憑空產生的。一方面,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已經逐步成熟,無產階級作為新生產力的代表登上歷史舞台,它是日益發展壯大的工人運動的理論表現;另一方面,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經濟學說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提供了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使政治經濟學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因為它第一次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分出生產關係,指明它是一切社會關係中最根本、最本質的關係,這種關係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之間的關係。

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科學因素,蒐集和研究了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大量材料,詳細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揭示了它的運動規律。馬克思在繼承古典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並以此為基礎,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學說。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它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科學論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誕生,使政治經濟學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
1.如何理解物質資料的生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人類要生存和發展,首先要有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它們需要通過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生產出來。因此,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只有生產出物質產品來,才會有產品的分配、交換和消費。正因為如此,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經濟的研究要以物質資料的生產為出發點。

人們的生產活動不是孤立進行的,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作為研究出發點的生產,不是孤立的個人生產,而是社會生產。

政治經濟學之所以要以社會物質生產作為研究的出發點,還因為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在物質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才會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藝術等活動的存在和發展。物質產品的生產是精神產品生產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2.如何理解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係?

在一定的社會中,人們結合起來進行生產,就形成了社會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也稱經濟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它是各種社會關係中最基本的關係。生產關係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產關係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和人的關係。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不會停止於一次或幾次過程之中,而是在整個社會範圍內不斷重複和更新的再生產過程,它包括生產(直接生產過程)、分配、交換、消費四個互相聯繫的環節,從而也就使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形成了上述諸方面的關係。廣義的生產關係就是指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關係在內的生產關係體系。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係,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建立的諸方面的經濟關係的總和。

社會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辯證關係。其中,直接生產過程是再生產過程的起點,起決定作用,即一方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對象,只能是生產的結果;另一方面,生產的社會形式即生產關係決定分配關係、交換關係和消費關係。但是,分配、交換和消費也會反過來積極反作用於生產,如果分配、交換和消費適應於生產,就會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的發展。在一定條件下,交換與消費對生產的發展、經濟的增長,也會起不同程度的決定作用。

對生產資料的一定占有方式以及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特定結合方式,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種前提決定的。所以,生產資料所有制以及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結合方式是生產關係的基礎,它從根本上決定著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社會性質,是體現生產關係性質的首要標誌。

3.如何理解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它體現著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就是揭示經濟過程中存在的客觀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一樣,都具有客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因為:第一,任何經濟規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基礎上產生和發生作用的,並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有什麼樣的經濟條件,就會產生與它相適應的經濟規律。所謂客觀經濟條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係的狀況。第二,人們既不能消滅、廢除和改造經濟規律,也不能創造或制定經濟規律。經濟規律只能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們可以創造某一種新的經濟條件,可以改變甚至消滅一種原有的經濟條件。原有的經濟條件消滅了,以此為基礎的原有的經濟規律便隨之退出歷史舞台。新的經濟條件產生了,在新的經濟條件基礎上就出現了新的經濟規律。但是,人們創造、改變或者消滅經濟條件的行動本身,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必須根據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的要求來進行。

承認經濟規律的客觀性,並不意味著人們在經濟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和利用客觀經濟規律,並利用經濟規律來能動地改造世界,即根據客觀規律的運動趨勢和要求,制定經濟工作的方針和政策,安排自己的經濟活動,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

同自然規律相比,經濟規律又有自己的特點:首先,自然規律是完全離開人們的活動而獨立存在和發生作用的,而經濟規律主要是人們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運動的規律,離開了人們的經濟活動,也就不存在經濟規律。其次,自然規律大多是長久不變的,而絕大多數經濟規律只有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發生作用。因為經濟規律只在一定的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和發生作用,一旦這種經濟條件消失,這些經濟規律也就隨之消失。再次,在階級社會裡,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都有階級背景。因為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總會直接涉及某個階級或集團的利益,所以,不同階級對發現和利用經濟規律的態度是不同的。

經濟規律深藏在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內部,它的作用總要通過一定的經濟機制才能貫徹和實現。因此,要深入研究生產關係及其運動規律,還必須重視對經濟運行機制的考察和研究
.如何理解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它體現著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就是揭示經濟過程中存在的客觀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一樣,都具有客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因為:第一,任何經濟規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基礎上產生和發生作用的,並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有什麼樣的經濟條件,就會產生與它相適應的經濟規律。所謂客觀經濟條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係的狀況。第二,人們既不能消滅、廢除和改造經濟規律,也不能創造或制定經濟規律。經濟規律只能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們可以創造某一種新的經濟條件,可以改變甚至消滅一種原有的經濟條件。原有的經濟條件消滅了,以此為基礎的原有的經濟規律便隨之退出歷史舞台。新的經濟條件產生了,在新的經濟條件基礎上就出現了新的經濟規律。但是,人們創造、改變或者消滅經濟條件的行動本身,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必須根據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的要求來進行。

承認經濟規律的客觀性,並不意味著人們在經濟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和利用客觀經濟規律,並利用經濟規律來能動地改造世界,即根據客觀規律的運動趨勢和要求,制定經濟工作的方針和政策,安排自己的經濟活動,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

同自然規律相比,經濟規律又有自己的特點:首先,自然規律是完全離開人們的活動而獨立存在和發生作用的,而經濟規律主要是人們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運動的規律,離開了人們的經濟活動,也就不存在經濟規律。其次,自然規律大多是長久不變的,而絕大多數經濟規律只有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發生作用。因為經濟規律只在一定的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和發生作用,一旦這種經濟條件消失,這些經濟規律也就隨之消失。再次,在階級社會裡,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都有階級背景。因為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總會直接涉及某個階級或集團的利益,所以,不同階級對發現和利用經濟規律的態度是不同的。

經濟規律深藏在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內部,它的作用總要通過一定的經濟機制才能貫徹和實現。因此,要深入研究生產關係及其運動規律,還必須重視對經濟運行機制的考察和研究

1.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主要有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分析方法,以及邏輯分析與歷史分析方法相結合的研究與敘述的方法等。

(1)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是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方法。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變化過程,從而揭示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本質及其發展運動的本質。列寧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從根本上來修改整個政治經濟學。

運用對立統一規律來研究社會經濟,就要研究、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中所包含的矛盾,揭示矛盾雙方所處的狀態,尋求解決矛盾的方法和途徑。只有這樣,才能揭示經濟發展過程的狀況和動力及其進一步發展的趨勢,才能掌握社會經濟關係的本質及其變化。運用量變質變規律來研究社會經濟,則要分析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局部的量變積累到何種程度,才能達到以及如何達到質的變化,並對經濟過程的發展產生什麼樣的根本影響。運用量變質變規律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就能更好地理解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來研究社會經濟,是要揭示出社會經濟的發展絕不會停留在某一階段上,而是經歷著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過程。社會經濟過程的變化,經過否定之否定,螺鏇式向前發展,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回到原來的出發點,實際上是發展到包含著新的內容的更高階段。

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就是要把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制度的變革,看作是一種客觀的、必然的歷史過程。對一定社會經濟制度及其變革的評價,不能從道義的原則出發,而要遵循生產力標準。判斷一種社會經濟制度是先進還是落後,評價一種社會變革的是非得失,主要標準是看它究竟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還是不利於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2)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

研究政治經濟學,還必須運用科學的抽象法。科學的抽象法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的統一,它是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進行的。

運用從具體上升到抽象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經濟,要求在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時,必須充分占有材料,詳細分析具體對象,暫時捨去與本質規定無關的方面,撇開表面現象,揭示出其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繫,把握經濟運行的規律。運用這種方法,就可以使認識由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並形成一系列的範疇和概念,然後進一步運用範疇和概念去說明經濟現象,使人們對現象的認識更為科學。

從抽象到具體,用本質來說明現象的敘述方法,也是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法。這種方法是運用通過研究得出的經濟關係的本質和規律,通過經濟範疇進行理論敘述的,但這種敘述不是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作簡單的描述,而是對它進行深刻的和科學的說明。例如,只有首先認識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餘價值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經濟關係中的抽象的、本質的範疇,然後運用剩餘價值範疇說明其具體形式如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地租等。這樣,對這些經濟形式的把握,才會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

(3)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

邏輯方法,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範疇的邏輯關係,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係和經濟範疇,逐步上升到比較複雜的具體的經濟關係和經濟範疇,闡明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歷史方法,則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時,按照它的歷史發展的真實進程來把握其規律。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在某些方面要堅持邏輯方法與歷史方法的統一。運用歷史方法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時,必須排除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偶然現象和因素,以及各種曲折過程,從複雜的、曲折的歷史過程中,揭示出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性。一般地說,邏輯的進程要符合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它是社會經濟歷史發展過程的反映,例如,從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出發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就是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相統一的具體運用。同時需要說明,在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某些方面,邏輯方法與歷史方法又是不一致的。比如,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土地所有制和地租等經濟範疇,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就存在。但研究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體系,不能從這些範疇開始,而是要從工業資本開始,因為正如馬克思所述,工業資本是起主導作用的“普照的光”。

此外,現代科學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在一些理論和研究方法上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因此,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有可能而且也應該運用和借鑑現代自然科學的某些理論和方法,如數學方法、系統分析方法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