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交響曲》[音樂]

《田園交響曲》[音樂]
《田園交響曲》[音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又名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田園》。本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

基本信息

音樂
曲名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F大調,SymphonyNo.6inFmajor(Op.68),
第六號交響曲《田園》,thePastoralSymphony,

樂曲概述

本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貝多芬
《田園交響曲》貝多芬

的代表作之一,並由作曲者親自命名為《田園交響曲》,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整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與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同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

創作背景

音樂名城維也納,曾經是歐洲音樂之都,許多有成就的音樂家在這裡居住活動過,他們生活過的故居和活動過的場所如今還保持得很好,維也納市政管理部門把這些地方開闢成供遊人參觀的紀念館。貝多芬1792年從波恩來到維也納,在這裡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幾乎都在這裡寫成。貝多芬在維也納多次搬家,所以在維也納可以供人參觀的貝多芬故居有四五處之多,他的墓葬也在維也納。在值得紀念的貝多芬生活遺蹟中,有一處是著名的“貝多芬小路”,這條小道之所以著名,不僅是因為貝多芬常在這裡散步,他的第六交響曲就是在這裡產生靈感並構思的。“貝多芬小路”位於維也納郊外的海利根斯塔特,這個地名對於貝多芬來說非同尋常,1802年他住在這裡時寫下了“海利根遺囑”,當時他幾乎自殺。1808年貝多芬再次在這裡賃屋隱居,寫下了他的第六交響曲

貝多芬寫第六交響曲時正處在他的一個創作高峰期,幾部大作品同時構思齊頭並進,而這些作品的創作過程是很艱辛的。貝多芬有室外創作的習慣,他隨身帶著筆記本和鉛筆,記下心頭湧現的樂思。這樣的筆記樂譜他留下了2500頁之多,使研究貝多芬的人們可以清楚地看見他的創作過程。

第六交響曲是貝多芬交響樂中唯一的標題音樂。所謂標題音樂是指音樂具有故事性、情節性,表現文學概念或繪畫場面。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被認為是標題音樂的典範。貝多芬對這部交響樂加的標題是“田園生活的回憶”,他在總譜的扉頁上特別註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現,而不是音畫”。貝多芬怕人們誤解他的音樂,更明確地說:“《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裡所引起的感受”,他強調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從18世紀到19世紀,以維瓦爾第的《四季》為開端,出現了千百首描繪自然或是表現人與自然融合的音樂,其中最為優秀的當屬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貝多芬一直到晚年都保持著每天外出散步的習慣,但卻再也沒有寫過《田園交響曲》這樣描繪性的標題音樂。他晚年的漫步越走越遠,幾乎成為行軍,有一次沿著河谷走出太遠,竟迷路回不了家,天黑以後在一個小鎮上東張西望,不知自己身處何方。又累又餓的貝多芬在一家窗戶外向里張望,竟被人當做流浪漢抓住,這是他晚年的一段軼話了。

樂曲特點

F大調第六交響曲是貝多芬交響樂中唯一的標題音樂。所謂標題音樂是指音樂具有故事性、情節性,表現文學概念或繪畫場面。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被認為是標題音樂的典範。貝多芬對這部交響樂加的標題是“田園生活的回憶”,他在總譜的扉頁上特別註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現,而不是音畫”。貝多芬怕人們誤解他的音樂,更明確地說:“《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裡所引起的感受”,他強調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樂曲賞析

F大調第六交響曲共分五個樂章,每個樂章各有一個小標題。其中第三、四、五樂章連續演奏:

第一樂章,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由雙簧管呈現出明亮的第一主題,充滿著濃郁而清新的鄉間氣氛,使人們感受到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後的喜悅心情。音樂在平靜安寧的氣氛中進行,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反覆交替,作者並不在主題上加以他善長的發揮手法,只是樸實地重複,形成恬靜清新的自然美景,音樂自然流動,沒有強烈的力度變化,表現出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寧。

第二樂章,在溪邊。很快的行板,描寫的是“溪邊小景”,降B大調,12/8拍子,奏鳴曲式。這是一個描寫靜觀默想的樂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現的第一主題顯得悠揚而且明亮、清澈。音樂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緩平靜,偶有薰風微拂,水面上盪起輕微的漣漪,扭動了水面上倒映的白雲樹影。遠處的樹林好像在做著深呼吸,音樂的律動微微開合,暗示著一種生命的韻律涵養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組木管樂器摹仿的鳥鳴打破了寧靜,音樂更加富於詩意。據《貝多芬傳》的作者辛德勒記載,他曾經陪伴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條山谷旁的小溪邊漫步,途中,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樹說:“我就是在這兒創作了《小溪邊》,黃鸝、鵪鶉、夜鶯和杜鵑,都鳴叫著,我把它寫進樂曲里了。”

第三樂章,鄉村歡樂的集會。快板,F大調,3/4拍子,詼諧曲。這個樂章的主題是如牧笛風格的鏇律,單純活潑,表現了歡笑的鄉民來自四面八方,並跳起了快樂的舞蹈。音樂取材於民間鏇律,描寫鄉間村民興高采烈的舞蹈場面,活躍而喧鬧,質樸而粗獷,像一幅色彩鮮明線條粗豪的民間風俗畫。當歡樂的場面達到頂點的時候,音樂出現了一些不安並很快變成遠處的雷聲,歡樂的集會被打斷。

第四樂章,暴風雨。快板,f小調,4/4拍子。在這一樂章中,狂風呼嘯,裹挾著雷電排山倒海般襲來,轉瞬間便籠罩了一切。整個樂隊都在急速飛鏇,弦樂颳起一陣陣鏇風,倍大提琴發出沉重的怒號,短笛悽厲的尖嘯像是狂風的呼哨,銅管和定音鼓的霹靂令大地震顫,包含樂隊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風暴在橫掃一切,想把世界帶進地獄一般。但是,“捲地風來忽吹散”,暴風雨很快就過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園牧歌。

第五樂章,牧人的歌。小快板,“牧歌,暴風雨過後歡樂和感激的心情”,F大調,6/8拍子,迴旋的奏鳴曲式。樂章的主題恬靜開闊,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現了雨過天晴之後的美景。雨後復斜陽,大地恢復平靜,草地發出清新的馨香,牧歌傳達著對大自然的感激心情,這種喜悅、安寧、欣慰的情緒一直貫穿這個樂章,整部交響樂在這樣的氣氛中結束。

模仿鳥鳴的爭議

該作品第二樂章結尾處,有三種木管樂器模仿了小溪邊的鳥鳴。這一幾乎是自然主義的樂段,在當時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囿於古典樂派的傳統觀念,人們認為如此粗糙、未經處理的聲響,根本不適宜用在交響曲中,甚至不能被稱為音樂。但柏遼茲對貝多芬進行了辯護,認為他的手法相當高明,有著相當的感染力。並稱如果“鳥鳴聲是幼稚的模仿”,那對“風暴中的電閃雷鳴、風起雲湧”又該作何評價;更稱這時貝多芬已幾乎耳聾,這些鳥鳴聲可以說是對於聲響世界的回憶和緬懷。

分章介紹

《田園》交響曲共分五個樂章,每個樂章各有一個小標題。其中第三、四、五樂章連續演奏:
第一樂章 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Allegromanontroppo,Firstmovement--
不太快的快板,表達了"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由雙簧管呈現出明亮的第一主題,充滿著濃郁而清新的鄉間氣氛,使人們感受到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後的喜悅心情。音樂在平靜安寧的氣氛中進行,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反覆交替,作者並不在主題上加以他善長的發揮手法,只是樸實地重複,形成恬靜清新的自然美景,音樂自然流動,沒有強烈的力度變化,表現出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寧。
  第二樂章 在溪邊,moltomosso,,Secondmovement--
很快的行板,描寫的是"溪邊小景",降B大調,12/8拍子,奏鳴曲式。這是一個描寫靜觀默想的樂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現的第一主題顯得悠揚而且明亮、清澈。音樂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緩平靜,偶有薰風微拂,水面上盪起輕微的漣漪,扭動了水面上倒映的白雲樹影。遠處的樹林好像在做著深呼吸,音樂的律動微微開合,暗示著一種生命的韻律涵養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組木管樂器摹仿的鳥鳴打破了寧靜,音樂更加富於詩意。
據《貝多芬傳》的作者辛德勒記載,他曾經陪伴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條山谷旁的小溪邊漫步,途中,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樹說:“我就是在這兒創作了《小溪邊》,黃鸝、鵪鶉、夜鶯和杜鵑,都鳴叫著,我把它寫進樂曲里了。”
第三樂章 鄉村歡樂的集會,Allegro,Thirdmovement--
快板,F大調,3/4拍子,詼諧曲。這個樂章的主題是如牧笛風格的鏇律,單純活潑,表現了歡笑的鄉民來自四面八方,並跳起了快樂的舞蹈。音樂取材於民間鏇律,描寫鄉間村民興高采烈的舞蹈場面,活躍而喧鬧,質樸而粗獷,像一幅色彩鮮明線條粗豪的民間風俗畫。當歡樂的場面達到頂點的時候,音樂出現了一些不安並很快變成遠處的雷聲,歡樂的集會被打斷。
第四樂章 暴風雨,Allegro,Fourthmovement--
快板,f小調,4/4拍子。在這一樂章中,狂風呼嘯,裹挾著雷電排山倒海般襲來,轉瞬間便籠罩了一切。整個樂隊都在急速飛鏇,弦樂颳起一陣陣鏇風,倍大提琴發出沉重的怒號,短笛悽厲的尖嘯像是狂風的呼哨,銅管和定音鼓的霹靂令大地震顫,包含樂隊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風暴在橫掃一切,想把世界帶進地獄一般。但是,“捲地風來忽吹散”,暴風雨很快就過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園牧歌。
第五樂章 牧人的歌,Allegretto,Fifthmovement--
小快板,"牧歌,暴風雨過後歡樂和感激的心情",F大調,6/8拍子,迴旋的奏鳴曲式。樂章的主題恬靜開闊,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現了雨過天晴之後的美景。雨後復斜陽,大地恢復平靜,草地發出清新的馨香,牧歌傳達著對大自然的感激心情,這種喜悅、安寧、欣慰的情緒一直貫穿這個樂章,整部交響樂在這樣的氣氛中結束。
音樂網址--
http://play.1ting.com/p_168377_168378_168379_168380_168376.html

作者簡介

貝多芬: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動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圖書簡介

本書收錄的《人間食糧》,被譽為“不安的一代人的《聖經》”,是紀德宣洩青春激情、追求快樂的宣言書。《人間食糧》充斥著一種原始的、本能的衝動,記錄了本能追求快樂時那種衝動的原生狀態;而這種原生狀態的衝動,給人以原生的質感,具有粗糙、天真、鮮活、自然的特性。著名作家莫洛亞說,紀德成為“那個時代青少年最喜愛的作家”,“那么多青少年都狂熱地崇拜《人間食糧》,這種崇拜遠遠超過文學趣味”。《背德者》和《田園交響曲》是三部曲中的兩部,描述感情的風暴。《背德者》主人公米歇爾因奉父命結婚,

雖然不愛妻子,但對她還是很溫存。夫婦去北非旅行,米歇爾身上的欲望一旦爆發,就不可抑制,往往不及分辨,也不願分辨其好壞,先滿足了再說,有些行為,如愛戀男童,明顯違背倫理道德。妻子瑪絲琳已經知情,疾病又添心病,很快抑鬱而終,在異鄉香消玉殞。《田園交響曲》篇幅雖短,但是感情糾葛更為複雜,盲女治好了眼睛才看清,她和牧師的感情是一種犯罪,給一家人帶來不幸,也就只有一死,於是假借採花失足落水。《浪子歸來》篇幅更短,但寓意更深,幾場對話充滿禪機。浪子回到父母身邊,並非痛悔自己的所做所為,而他幫助小弟離家出走,則別有深意。青年加繆看了紀德的《浪子歸來》,覺得盡善盡美,立即動手改編成劇本,由他執導的勞工劇團搬上舞台演出。 

作者簡介

安德烈·紀德(AndreGide,1869—1951),法國20世紀最傑出的作家之一,194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有小說《人間食糧》、《背德者》、《窄門》、《田園交響樂》、《偽幣製造者》,遊記《剛果之行》、《查德歸來》、《訪蘇聯歸來》,自傳《如果種子不死》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