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祖

漢陽王李瑰(李安子)/ 廬江王李瑗(李哲子)/ 梁郡公李孝逸(李神通子)/

相關信息

唐太祖李虎,代北武川(北魏六鎮之一,今內蒙古武川縣)人,年少時風流倜儻,志向遠大,喜愛讀書卻不善於死背章句,更喜歡騎馬射箭,廣交朋友。在同鄉兼前輩、大都督賀拔岳手下做事時深受重用,隨從賀拔岳討伐元顥(就是南梁將軍陳慶之護送入洛的北魏皇族),取得了勝利,李虎因功升寧朔將軍、屯騎校尉,後來又跟隨賀拔岳入關中陝西甘肅一帶)平叛,賀拔岳因平叛有功升關西大行台(關西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和關西大都督(關西地區最高軍事長官),李虎水漲船高,也被提拔為左廂大都督,總管內外軍事,地位提升的很快。
李虎的官越來越大,最後做到太尉(三公之一),還是西魏府兵八位柱國大將軍之一。宇文泰的兒子建立北周王朝後,李虎雖然已死,但仍被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唐國公,他的兒子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李昞(娶獨孤信女為妻),他的孫子就是唐朝開國皇帝高祖李淵,他的重孫子是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建立後他被高祖李淵追尊為太祖景皇帝。

人物生平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甲寅)三月(0534年),初,岳(賀拔岳)以東雍州刺史李虎為左廂大都督,岳夫死,虎奔荊州,說賀拔勝使收岳眾,勝不從。虎聞宇文泰代岳統眾,乃自荊州還赴之。至閿鄉(河南省靈寶縣西),為丞相歡(高歡)別將所獲,送洛陽。魏(北魏)主(元修)方謀取關中,得虎甚喜,拜衛將軍,厚賜之,使就泰(宇文泰)。虎,歆(李歆,420年七月)之玄孫也。《037 周書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九》
西魏孝武帝永熙三年(甲寅)十一月(0534年),(宇文泰,宇文黑獺)遣儀同李虎與李弼趙貴等討曹泥於靈州(回樂,寧夏靈武縣北),虎引河灌之。明年,泥降,遷其豪帥於鹹陽。《009 北史卷九 周本紀上第九》
西魏孝武帝永熙三年(甲寅)十二月(0534年);魏(北魏)丞相泰(宇文泰,宇文黑獺)遣儀同李虎、李弼、趙貴擊曹泥於靈州(回樂,寧夏靈武縣北)。《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六(梁紀十二)》
西魏文帝大統元年(乙卯)正月(0535年);魏(西魏)驍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李虎等招諭費也頭之眾,與之共攻(東魏)靈州,凡四旬,曹泥請降。《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七(梁紀十三)》
西魏文帝大統四年(戊午)八月辛卯初四(0538年09月13日);是日,東、西魏置陳既大,首尾懸遠,從旦至未,戰數十合,氛霧四塞,莫能相知。魏獨孤信、李遠居右,趙貴、怡峰居左,戰並不利;又未知魏(西魏)主(元寶炬)及丞相泰(宇文泰)所在,皆棄其卒先歸。開府儀同三司李虎、念賢等為後軍,見信等退,即與俱去。泰由是燒營而歸,留儀同三司長孫子彥金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紀十四)》
西魏文帝[廢帝]大統十七年(0551年),魏(西魏)隴西襄公李虎卒。《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
(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西魏文帝[廢帝]大統十七年(辛未)五月,0551年),乃追錄其功,封唐國公,謚曰襄。《001 新唐書卷一 本紀第一》)

奔波於魏周鼎革之際

唐太祖所處的北魏末年,政治形勢複雜,。關東地區(包括河北河南山西一帶)已經被梟雄高歡所控制,高歡視賀拔岳為心腹之患,便使了個政治手腕,名義上和賀拔岳稱兄道弟(兩人都曾是北魏天柱大將軍爾朱榮手下干將),暗地裡鼓動關西另一股軍事勢力侯莫陳悅借召開軍事會議之機殺害了賀拔岳,賀拔岳一死,部下群龍無首,頓成一盤散沙,侯莫陳悅害人心虛,對這支軍隊又不摸底,沒敢收編,這幫武川籍青年軍官到底還是年輕,沒了主心骨,惶惶不安,幸虧一位年長的將軍右都督寇洛(武川人)能夠沉住氣,把不知所措的小兄弟們收攏了一下,在平涼駐紮下來,卻發現少了李虎,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裡,那么,李虎在這個關鍵時候離隊乾什麼去了呢?原來李虎見賀拔岳遇害,悲憤萬分,痛哭流涕,發誓要為賀拔岳報仇,但俗話說:鳥無頭不飛,沒有一個有威望的人來領導,人心離散,談何復仇?他便到荊州找賀拔岳的哥哥、荊州刺史賀拔勝回來主持大局,賀拔勝也是一員名將,當初投奔爾朱榮時,爾朱榮非常高興的說:“我得到賀拔兄弟,天下不足平也。”爾朱榮是何等樣人?北魏末年最有威望的將軍,高歡在他面前也如鷹犬一樣被隨意處分,不敢有半分怨言,他對賀拔兄弟如此看重,足見賀拔兄弟有過人之處,不是浪得虛名的。
可是李虎風塵僕僕趕到荊州和賀拔勝見面的結果卻令人非常失望,賀拔勝猶豫不決,畢竟荊州也是軍事重鎮,如果輕易離開,難保敵人不會趁虛而入,最後只是派手下將領獨孤信(武川人)入關中收編賀拔岳的部眾,獨孤信也不是無名之輩,綽號“獨孤郎”,是英俊瀟灑的年輕將領,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但比起賀拔勝的分量還是輕的許多。這時另外幾股勢力也在向平涼進發,準備收編這支部隊,一路是北魏皇帝派遣的使臣元毗將軍,一路是高歡派出的侯景將軍,還有一路是夏州統萬城)刺史宇文泰將軍(武川人,賀拔岳的親信,被賀拔岳部眾推選出的新領袖),這幾路人馬星夜趕往平涼,誰速度快誰就能占得先機,到底是夏州距離較近,宇文泰行動又非常迅速果斷,眼看就要到平涼,偏偏和侯景碰上了,兩支隊伍一時僵持住,宇文泰反應快,先聲奪人地說道:“賀拔公雖然死了,還有我宇文泰在,你到這裡來乾什麼?”(意思是這裡沒你的份),侯景嚇的臉都變了顏色,辯解說:“我就像箭一樣,別人射到哪裡我就去哪裡,自己做不了主呀。”(意思是我本不想來,是身不由己),看看占不到什麼便宜,侯景隨即打道回府了,宇文泰趕到平涼見到眾將,想起賀拔岳,又是一陣大哭,眾將當然很感動,又悲又喜,一邊抹眼淚一邊說:“宇文公來了,我們大家就有希望了。”宇文泰就地整頓部隊,以圖大事。不久,皇帝使臣元毗將軍也到了,見此情況,只好承認事實,回去朝廷復命了,獨孤信將軍來到平涼,一看是黑獺(宇文泰的字)成了接班人,也挺高興,兩人從小就是好朋友,當然不好再爭奪什麼領導權,宇文泰就派獨孤信去洛陽面見皇帝。
唐太祖李虎在荊州聽說宇文泰當了領袖,正準備起兵討伐侯莫陳悅,為賀拔岳報仇,也來了精神,急忙往關中趕,沒想到半路上被高歡的部將截獲,送到了洛陽,皇帝見到李虎大喜,原來皇帝早就與高歡不睦,一直想找一支能夠抗衡高歡的力量,這時候他看中了宇文泰這股勢力,就把李虎加官進爵,拜為衛將軍,仍然派到關中協助宇文泰,李虎因禍得福,對皇家心存感激,以後對皇室一直非常忠心。在隨後的征戰中,李虎也是屢有戰功,征討侯莫陳悅,迎接皇帝入關中,水淹靈州刺史曹泥,破高歡於沙苑,平叛賊酋梁企定,楊盆生之亂。尤其是在平定楊盆生之亂中,顯示了李虎的謀略,楊盆生本是南岐州的兵卒,聚眾謀反,被李虎率軍擊潰,於是遣使詐降,李虎表面不動聲色,號令三軍:賊人已降,大家可以解甲放馬,就地休息,不久我們就可以班師了。然後派使者回復楊盆生,同意他的投降請求,楊盆生知道後自以為得計,放鬆了戒備,派大部分軍隊出去籌集糧草,李虎卻趁機在夜晚進兵,將南岐州圍得鐵桶一般,城中兵少,外出打糧的軍隊還沒有返回,事發突然,出人意料,敵人驚慌的亂成一團,組織不起防守,李虎令壯士推開城門,大軍入城紀律嚴格,秋毫無犯,無人敢於抵抗,未傷一兵一卒,楊盆生束手就擒。李虎班師回朝,宇文泰聽說後也是非常佩服,讚嘆不已,遣使犒勞李虎部隊。

李虎擒豹

李虎擒豹的故事:李虎經常陪同宇文泰在北山下校閱軍隊,常常有人在這裡被豹子吃掉,從來沒有人敢於上前搶救,一次又有豹子傷人,被李虎碰上,他立刻拿著大棍子趕過去,把豹子捉住殺掉,除了這一害,宇文泰知道後高興的誇讚道:“公的名字是虎,果然名不虛傳。

《冊府元龜》卷一關於唐太祖的記載

唐高祖神堯帝姓李氏,隴西狄道人,其先出自顓頊,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其子孫綿歷虞夏代為理官,遂為理氏,殷末有理徵者,直道不容獲罪於紂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李實得全。又改理為李氏,周時有李氏處者生子曰:重耳字伯陽周柱下史道家稱老君,秦將李信即其後也。信曾孫廣為漢前將軍,自此後代為牧守,廣十六葉孫李?是為涼武昭王,薨,子歆嗣位,為沮渠蒙遜所滅,歆子重耳奔於江南,仕宋為汝南郡守,復歸於魏,拜弘農太守,贈豫州刺史生熙,起家金門鎮將,後以良家子鎮於武川,都督軍戎百姓之務,終於位,因遂家焉,生天錫,仕魏為幢主,大統時追贈司空。
公生太祖景皇帝虎,少倜儻有大志,好讀書而不存章句,尤善射,輕財重義,雅尚名節,深為太保賀拔岳所重,元顥之入雒也。從岳擊平之,以功封晉壽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拜寧朔將軍屯騎校尉,復與岳破万俟?鬼奴,留鎮隴西,累遷東雍州刺史尋轉衛將軍,賀拔岳既鎮隴右,以太祖為左相大都督,委以內外軍事,岳尋為侯莫陳悅所害,太祖哭之甚慟,陰懷復讎之志,時岳兄勝在荊州,太祖星夜赴告,勸勝入關收岳之眾,勝不能從,俄而周文帝起兵圖悅,太祖聞之自荊州還,至閿鄉,為高歡將所獲,送詣雒陽,魏武帝將收關右,見太祖甚喜,拜為衛將軍,賜以金帛,鎮關中,因與周文帝平侯莫陳悅,遇高歡入雒,太祖帥師迎魏武帝於潼關,以功拜驍騎將軍加儀同三司,遇靈州刺史曹泥擁兵作亂,太祖率兵擊之,時有破野頭賊屯聚塞下,太祖遣使諭之皆來降服,遂徵其眾併力攻泥,四旬而克,靈州平,會阿至羅部落別道斷其歸路,太祖親率驍銳襲擊,大破之,悉虜其眾,進封長安縣侯,食邑五百戶,太祖不受讓於兄子康生,周文帝許之,後從文帝破高歡於沙苑,斬級居多,有賊帥梁企定據河州作亂,太祖以本官兼尚書左僕射為隴右行台,總兵以擊之,部將烏軍長命潛與企定相連,陰圖不軌,太祖斬之以令三軍,賊聞而大懼,不敢戰,遁走河北,太祖將濟師於河,企定率眾降,獲男女數萬口以實三輔,進位開府儀同三司,餘如故,南岐州兵楊盆生馬僧等聚眾反,與梁漢中相影響,太祖以還師便道擊之,軍大散,遣人諭以禍福,盆生遣使偽降,太祖察知其懷詐因令軍曰:賊既降可休士放馬以俟還期,遣其使反,盆生大喜,遂不為備,放兵於外營求糧食,太祖因而趨之,天將曉,圍城已合,外兵不得還,城中大擾,因令壯士排闥而入,無敢動者,軍令嚴肅秋毫不犯,於是安輯其眾留別人鎮守,俘盆生以歸,周文帝嘉嘆之,遣使勞問,尋授岐州刺史,遇莫折後熾寇秦州,太祖。又討之,軍臨賊境後熾懼而降,歸收其精卒數千人,會丁母憂哀毀過禮及葬特給京車,太祖因廬於墓側負土成墳,優詔起令視事,嘗與周文帝閱武於北山下,時有人為豹所噬,無敢救者,太祖不暇持杖趨往,捉豹殺之,周文帝大悅曰:公之名虎,信不虛也。後徙封趙郡公,歷渭秦二州刺史,復擊叛胡平之徙,封隴西公,進拜太尉,遷右軍大都督,柱國大將軍,少師,周受魏禪,錄佐命功居第一,追封唐國公。

子女

李延伯(追封南陽公) 李真(追封譙王) 李昞(李淵之父,李世民之祖父,追封世祖,四子) 李璋(李孝基之父,李道宗的祖父,追封畢王,二子) 李繪李道玄的祖父,追封雍王,一子) 李禕(李叔良之父,追封郇王,六子) 李蔚(李琛、李孝恭李瑊、李瑰、李瑗的祖父,追封蔡烈王,二子) 李亮李神通、李神符之父,追封鄭孝王,二子)

梁王李澄 蜀王李湛漢王李洪 李淵(唐高祖)/ 東平王李韶 永安壯王李孝基/ 河南王李贄 / 武陵郡王李伯良 長平肅王李叔良中山郡王李仲良 李季良 新興郡王李德良長樂郡王李幼長 / 西平懷王李安 濟南王李哲 / 淮安靖王李神通 襄邑恭王李神符

曾孫

襄城李容兒 隴西恭王李博義渤海敬王李奉慈(李湛子)/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等22人(李淵子)/ 江夏王李道宗畢王李道立 廣寧李道興博陵郡公李道弼(李韶子)/ 淮陽壯王李道玄淮陽王李道明(李贄子)/ 郇國公李孝協華陽郡公李孝斌李叔良子)/ 李去病李季良子)/ 西陽郡公李仁裕 蓼國公李仁敬 李仁方(李德良子)/ 上黨孝公李矩(李幼長子)/ 平原王李瓊 霍山李璡 襄武郡李琛 河間元王李孝恭 濟北郡王李瑊 漢陽李瑰(李安子)/ 順陽公李瑋 廬江王李瑗(李哲子)/ 膠東郡公李道彥高密郡公李孝詧 淄川郡公李孝同 廣平郡公李孝慈 河間郡公李孝本 李孝友 清河郡公李孝節 膠西郡公李孝義 李孝銳 梁郡李孝逸(李神通子)/ 廣宗郡公李仁鑒 臨川郡公李德懋 廣川郡公李義范 李文舉(李神符子)

唐朝君主陵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