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逸

李孝逸

李孝逸,生卒年不詳,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淮安王李神通之子 ,膠東王李道彥之弟,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朝宗室、將領。李孝逸聰明好學,善作文章。初封梁郡公,歷任給事中、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等。曾兩度率軍抵禦吐蕃軍隊的侵犯。武則天稱制後,入朝擔任左衛將軍,深受武則天的親遇。光宅元年(684年),眉州刺史、英國公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任命李孝逸為左玉鈐衛大將軍、揚州道行軍大總管,率領三十萬大軍,征討徐敬業。同年十一月,李孝逸攻克揚州,徐敬業敗死,揚、潤、楚三州得以平定。李孝逸因功升任鎮軍大將軍、左豹韜衛大將軍,改封吳國公。李孝逸素有名望,自平定徐敬業之亂後,更是聲望甚重,因此遭致武承嗣等人的忌恨陷害。垂拱二年(686年),武則天貶李孝逸為施州刺史。同年冬天(一作垂拱三年,687年),武承嗣使人誣告李孝逸曾自解其名字中的逸字,說逸字中有兔,兔是月亮中的東西,當會有作天子的名分。武則天念李孝逸曾有功於己,便減免其死罪,削除名籍,流放儋州。不久,李孝逸在儋州去世。景雲初年(710年),朝廷追贈李孝逸為益州大都督(一作金州大都督)。

文獻記載

孝逸少好學,解屬文。初封梁郡公。唐高宗末,歷給事中,四遷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武則天臨朝,入為左衛將軍,甚見親遇。光宅元年,徐敬業據揚州作亂,以孝逸為左玉鈐衛大將軍、揚州行軍大總管,督軍以討之。孝逸引軍至淮,而敬業方南攻潤州,遣其弟敬猷屯兵淮陰;偽將韋超據都梁山,以拒孝逸。裨將馬敬臣擊斬賊之別帥尉遲昭、夏侯瓚等,超乃擁眾憑山以自固。或謂孝逸曰:“超眾守險,且憑山為阻,攻之則士無所施其力,騎無所騁其足,窮寇殊死,殺傷必眾。不若分兵守之,大軍直趣揚州,未數日,其勢必降也。”支度使、廣府司馬薛克構曰:“超雖據險,其卒非多,今逢小寇不擊,何以示武?若加兵以守,則有闕前機;舍之而前,則終為後患,不如擊之。克超則淮陰自懾,淮陰破,則楚州諸縣必開門而候官軍。然後進兵高郵,直趣江都,逆豎之首,可指掌而懸也。”孝逸從其言,進兵擊超賊,眾壓伏,官軍登山急擊之,殺數百人,日暮圍解,超銜枚夜遁。孝逸引兵擊淮陰,大破敬猷之眾。時敬業回軍屯於下阿溪以拒官軍,有流星墜其營。孝逸引兵渡溪以擊之。敬業初勝後敗,孝逸乘勝追奔數十里,敬業窘迫,與其黨攜妻子逃入海曲。孝逸進據揚州,盡捕斬敬業等,振旅而還,以功進授鎮軍大將軍,轉左豹韜衛大將軍,改封吳國公。孝逸素有名望,自是時譽益重,武承嗣等深所忌嫉,數讒毀之。垂拱二年,左遷施州刺史。其冬,承嗣等又使人誣告孝逸往任益州,嘗自解“逸”字云:“走繞兔者,常在月中。月既近天,合有天分。”則天以孝逸常有功,減死配徙儋州,尋卒。景雲初,贈益州大都督。

人物生平

儀鳳三年(678年)正月,唐朝為阻止吐蕃軍屢次擾其邊界,決定進行軍事反攻。身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李孝逸奉詔調動劍南(治益州,今四川成都)、山南(今陝西南部及四川、湖北北部)等地之兵,向鄯州集結,配合唐軍主力作戰。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吐蕃大相論欽陵率眾進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治嘉誠,今四川松潘)、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東)等州,高宗詔令李孝逸(時任左驍衛郎將)和左衛郎將衛蒲山發秦、渭等州兵分道進行防禦。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中宗李顯繼位。光宅元年(684年)二月,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豫王李旦為睿宗,政事皆由自己裁決。武則天稱制後,調李孝逸回京,任左衛將軍,對他“甚見親遇”。

李孝逸李孝逸

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實行剪除異已的政策,使唐宗室與親唐臣僚人人自危。當時因受貶的原故司空、名將李勣(本姓徐,賜姓李)之孫眉州(治齊通,今四川眉山)刺史、英國公李敬業和其弟盩厔令李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薄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及被罷黜御史職的魏思溫,會集於揚州(治江都縣,今江蘇揚州市)。諸人各懷怨恨,便密謀決定以匡復廬陵王為號召,討伐武則天。

光宅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李敬業等人據揚州起兵。李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十日間便得兵10餘萬。同時還向州縣發布檄文,列舉武則天的罪狀。又找相貌類似故太子李賢的人,偽稱是遵照其號令舉兵。楚州司馬李崇福率所部山陽、鹽城、安宜(今江蘇淮安、鹽城、寶應)三縣回響。

武則天獲悉李敬業等起兵後,立即令劉行舉為游擊將軍、其弟劉行實為楚州(治楚,今江蘇淮安)刺史,共同抗拒敬業。十月初六,武則天又任命李孝逸(時任左玉鈐衛大將軍)為揚州道行軍大總管,將軍李知十、馬敬臣為副大總管,率大軍30萬進討李敬業。後又追削李敬業祖父李勣等官爵,掘墓開棺,恢復原姓徐氏。

此時李敬業令子奇率部守江都;李敬猷領5000人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尉遲昭部攻盱眙(今屬江蘇盱眙);親率主力南渡長江。李敬業軍過江後,於十月十四日攻陷潤州(治丹徒,今江蘇鎮江)。當李敬業得知李孝逸正率部向揚州進發的訊息後,便於潤州渡江北上,屯兵於高郵(今屬江蘇)下阿溪,又命其弟徐敬猷率兵進駐淮陰(今屬江蘇),別將韋超、尉遲昭屯都梁山(位於今江蘇盱眙南),布成犄角之勢,抵抗唐軍。

李孝逸率軍抵達臨淮(今江蘇盱眙西北淮水西岸)後,立即派偏將雷仁智渡江向徐敬猷發動進攻,但初戰失利,只得退回江北。李孝逸聞訊大懼,遂按兵不動。這時身為監軍的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對李孝逸說:“天下安危,在茲一舉。四方承平日久,忽聞狂狡,注心傾耳以俟其誅。今大軍久留不進,遠近失望,萬一朝廷更命他將以代將軍,將軍何辭以逃逗撓之罪乎!”(《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李孝逸見魏元忠所言有理,便接受了這一建議,立即麾軍渡江。

十月二十四日,唐將馬敬臣擊斬尉遲昭、夏侯瓚等,進抵都梁山下。李敬業別將韋超猶占據都梁山,據險抵擋唐軍,使唐軍無法前進。鑒於軍情緊急,李孝逸遂召集將佐,商討作戰方案。多數將領主張分兵防守韋超:“超眾守險,且憑山為阻,攻之則士無所施其力,騎無所騁其足,窮寇殊死,殺傷必眾。不若分兵守之,大軍直趣揚州,未數日,其勢必降也。”但支度使薛克楊和魏元忠卻認為:“超雖據險,其卒非多,今逢小寇不擊,何以示武?若加兵以守,則有闕前機;舍之而前,則終為後患,不如擊之。克超則淮陰自懾,淮陰破,則楚州諸縣必開門而候官軍。然後進兵高郵,直趣江都,逆豎之首,可指掌而懸也。”(《舊唐書·李孝逸列傳》)李孝逸最後採納了薛克楊和魏元忠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建議,率軍先向都梁山發起進攻,唐軍登山猛攻,殺數百人。經過激戰,韋超大敗,連夜逃走。李孝逸又繼續東進,進攻淮陰,再敗李敬猷,李敬猷脫身逃走。然後乘勝進逼高郵,向李敬業的主力進攻。

李孝逸李孝逸

十一月十三日,唐軍先鋒部隊抵達高郵,李敬業以精兵阻溪拒守,雙方再次形成對峙。李孝逸遂派後(一說前)軍總管蘇孝祥率兵5000人,以小舟乘夜渡溪,向叛軍發起夜攻。但由於徐敬業早有防備,蘇孝祥戰死,左豹韜衛果毅成三郎被俘,唐軍溺死者過半。叛軍左長史唐之奇為了鼓舞叛軍士氣,指著成三郎對士兵說:“此李孝逸也!”但成三郎卻大呼道:“我果毅成三郎,非李將軍也。官軍今大至矣,爾曹破在朝夕。我死,妻子受榮;爾死,妻子籍沒,爾終不及我。”戳穿了唐之奇的謊言,也大滅了叛軍的銳氣。成三郎則被叛軍所殺。

不久,李孝逸所率官軍主力抵達下阿溪北,由於叛軍占據有利地勢,唐軍多次交戰均遭失利。李孝逸這時又恐懼不已,打算撤退。監軍魏元忠和行軍管記劉知柔再次勸說李孝逸堅定平叛信心,並獻計:順風縱火,進行決戰。李孝逸接受了二人的建議,率唐軍全線出擊,並順風發起火攻,焚燒叛軍營寨。李敬業軍因置陣已久,士卒疲倦,陣形不整。在唐軍猛烈的進攻下,叛軍大敗,被斬首7000級(一說7000餘級),溺死者更是不可勝數。李孝逸取勝,不給叛軍以喘吸之機,迅速率軍進屯江都,令諸將分道追擊。十一月十四日,李敬業率殘部行至海陵(今江蘇泰州)縣界,正欲乘船出海,但受風所阻,無法出海。在危急時刻,其部將王那相殺李敬業、李敬猷和駱賓王,投降唐軍。餘黨唐之奇、魏思溫等均被擒獲處斬。至此,揚、潤、楚三州全部平定。

回京後,李孝逸因戰功卓著,進授為鎮軍大將軍,轉左豹韜衛大將軍,改封吳國公。

李孝逸平時就素有名望,自平定李孝逸的叛亂後,更是聲望甚重”,因此被武承嗣等“深所忌嫉”,多次在武則天面前讒毀李孝逸。加上李孝逸本為唐朝宗室,所以武則天對李孝逸逐漸失去信任。垂拱二年(686年)二月,李孝逸被降為施州刺史。同年冬天,開承嗣等人又唆使人誣告李孝逸在益州時,曾自解“逸”字,說:“走繞兔者,常在月中。月既近天,合有天分。”(《舊唐書·李孝逸列傳》)武則天念李孝逸住日有功於已,便免去他的死罪,發配儋州(海南省儋縣西北)。李孝逸到儋州不久,便含恨而死。睿宗李旦復位後,追贈李孝逸為益州大都督。

主要成就

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反叛武則天,李孝逸擔任左玉鈐衛大將軍、揚州道行軍大總管,率領三十萬大軍平滅徐敬業,使揚、潤、楚三州得以平定。

歷史評價

劉昫等《舊唐書》:“孝逸少好學,解屬文。”

②“孝逸素有名望。”

歐陽修等《新唐書》:“孝逸,少好學,頗屬文。”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

《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至卷二百零四

家族成員

父祖

曾祖父:李虎,西魏、北周時期八柱國之一,追封景皇帝,廟號太祖。

祖父:李亮,隋朝海州刺史,追封鄭王,諡號孝。

父親:李神通,官至左武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淮安王。

兄弟姐妹

兄弟

李道彥,李孝逸長兄,官至涼州都督,封膠東王。

李孝察,一作李孝詧,李孝逸次兄,封高密王。

李孝同,封淄川王。

李孝慈,封廣平王。

李孝友,封河間王。

李孝節,封清河王。

李孝義,封膠西王。

李孝銳,未封爵位。

姐妹

懷德縣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