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陵

恭陵

恭陵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滹沱村南,是唐(公元618年-907年)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恭陵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滹沱村南,是唐(公元618年-907年)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陵園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各約440米。四周原有神牆圍護,今已無存。神牆四角有角闕,原闕台上有角樓建築,現僅存闕台夯土台基。四面神牆中部神門分別名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門外各置門闕,現僅存夯土台基。南神門外設神道,神道兩側分列石像生。

基本資料

恭陵恭陵
名稱:恭陵
所在:河南省偃師市 分類:古墓葬 時代:唐 編號:5-172面積:500畝

陵園簡介

恭陵
恭陵俗稱“太子冢”,位於洛陽東南方的偃師市緱氏鎮。恭陵的主人是武則天唐高宗李治的長子李弘。他被母后親手毒殺,活了僅24歲,死去已有1300多年了。恭陵雖然是被遺忘的作品,但依然是盛唐氣象、皇家手筆。陵墓坐北朝南為覆斗狀底邊長寬均為440米,高約50米,就像一座削去尖頂的金字塔。值得一提的是神道十分寬敞開闊,石刻儀仗非常大氣:華表石馬石翁仲石虎兩兩相對,披千年風霜,恪守著墓主;神道一側,唐高宗李治親撰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石碑足有6米多高,碑文洋洋4000多字,白髮人送黑髮人深深的哀慟,已隨雨打風吹去。
恭陵神道兩側石刻作工細膩,雕造精美,形象生動,時代可能早於乾陵,是河南僅存的一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規制的重要依據,也是世界研究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陵園概況

恭陵恭陵
陵園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結構工整,長寬各約440米。四周原有神牆圍護,今地面已無存。四面神牆中部各置神門。南神門外設神道,神道兩側分列有石 像生。陵園內有靈台和哀皇后墓。靈台呈長方形,東西長164米,南北寬146米,殘高24米。哀皇后墓位於靈台東北40米處,呈方錐形,長寬各約50米,殘高13米。陵園地面現存石刻19件。東、西、北三神門外各置一對坐獅,南神門外為一對立獅。恭陵石刻雕造細膩,造型生動,堪稱唐代石刻藝術之瑰寶。
恭陵是中原地區建造的帝陵中保存較完整的陵墓,它是研究唐代陵寢制度、墓儀規制、喪葬習俗的珍貴資料。

古蹟情況

娘娘墳娘娘墳
恭陵的主人是孝敬皇帝李弘(652-675),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675年暴死。唐高宗將其追謚“孝焦皇帝”,開創了太子死後追謚為皇帝的先 例。以皇帝的規格安葬。 不過一般都稱為太子弘。 據《唐代帝王陵墓》(有改動):恭陵是初唐“號墓為陵”規制下一處完整的實例。陵園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長寬均為440米。陵園內有大、小二冢,大冢居陵園中部偏西,葬李弘,俗稱太子冢;小冢在大冢東北隅,葬太子妃裴氏即哀皇后,俗稱娘娘冢。兩冢的位置正處於陵園正中。同塋而不同墓。恭陵兩冢都呈長方覆斗形,現存太子冢底部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30米;頂部東西46米,南北50米,殘高22米。據鑽探可知:太子冢封土經千餘年風雨侵蝕和人為墾植,每邊均被損掉10餘米,原封土底部的長度應在160-180米之間。恭陵陵冢封土堆為高粘度紅褐色生土夯築而成,堅硬密實,雖經千餘年風雨剝蝕,其高度僅損失5米左右(這是按照漢長陵高九丈,唐天子禮依漢長陵故事得來的)。皇后冢距太子冢約50米,現存形狀已很不規整,底部方錐形,長寬均50米,上半部呈圓形,殘高13米。恭陵陵種四周原夯築圍牆,每面圍牆的中部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築雙闕,四隅角築角樓。今查圍牆已夷為平地,現存牆基寬僅1米。四隅角樓遺址殘存,高約3-4米,長、寬10餘米,原基部壘砌條石被農民移作它用。門前雙闕以北門保存較好,長23米、寬20米,兩闕相距30米。陵園南神門實測寬度為30米,門闕之外10米處有立獅,左右分列,相距54米。其餘三門情況與此略同,惟改立獅為蹲獅。在南神門內沒有發現建築遺存,門外雙闕之南設有御道,其兩側列置大型石刻。

古蹟分布

將軍墓前是坐立的石獅子將軍墓前是坐立的石獅子
恭陵陵園現存石像生18件和石碑1通。除陵園東、西、北三門外各有石獅1對外,其餘12件均列置在南神門外的神道兩側,東西兩列相距50米。自南而北依次為:

石望柱

石望柱1對,距南神門300米,通高約6.50米,由基座、柱身和蓮花頂三部分構成。基座方形,分上下兩層,下層東西2.14米,南北2.30米,裸露地面高0.9米;上層東西1.58米,南北1.7米,高0.8米。其上雕置覆盆蓮花礎,高0.12米,直徑1.5米。蓮花礎上豎八棱形石柱,高3.75米,徑0.85米,各面向上收剎,素麵無紋。柱頂壓八邊形頂蓋,上置仰蓮托摩尼珠。

天馬

天馬1對,位於石望柱北92米處。唐代陵墓前設定天馬以恭陵為首。天馬高2.4米,置於雙層石座上。下層
恭陵簡介恭陵簡
長2.65米,寬1.95米,高0.76米;上層長2.21米,寬1.01米,高0.41米;底板長2.1米,寬0.86米,厚0.2米。天馬四肢及垂尾與底板相連,腹下鏤空。通高3.57米。天馬昂首站立,肌豐骨健,頭頂鬃毛豎立,頸側鬃毛斜披,前肢兩側刻捲雲紋羽翼,神秘祥瑞之感躍然天地間。

石人

石人3對,第一對位於天馬北43米處,石人南北之間相距32米。恭陵石人高2.73-3.30米,一貫服飾與鹹陽楊氏順陵的石人大體相同。頭戴平巾幘冠,身穿寬袖袍,內著長裙,外著裲襠,腰束寬頻,足蹬雲頭靴,雙手握劍舉於胸前,挺胸侍立於仰覆蓮花座上,其下為方形基座,長1.5-1.53米,寬1.50-1.56米,高0.56-0.90米,蓮台高0.30-0.44米。從裝束來看,應為中郎將之職。

石立獅

華表、石翁仲、石虎華表、石翁仲、石虎
石人之北為石立獅1對,位於陵園南神門外雙闕南10米處,左右分置,相距54米。兩獅皆面南而立,略呈奔躍之態。東邊雄獅高2.64米,獅頭較大,昂首前視,小耳,犬齒外露,下顎三綹鬚毛,頸後鬃毛捲曲成螺狀,胸肌豐健,前肢略直立,後肢略屈作前驅狀,兩腿間有明顯的性別標誌,長尾向右甩出達於腹部,四肢與石板相連,腹下鏤空。西邊雌獅高2.40米,形體與雄獅基本相同,惟長尾向左甩出,腿際間無性別標誌。石獅基座分兩層,下層長2.76米,寬1.75米,高0.45米;上層長2.22米,寬1.34米,高0.55米;石板長2.01米,寬0.98米,厚0.27米。帝陵四門置石獅始於恭陵。

睿德紀碑

石蠟石蠟
睿德紀碑1通,位於東列南數第一、二石人之間。通高7.23米,碑身高6.03米,寬1.94米,厚0.65米;碑座高1.20米,寬2.70米,厚1.90米。碑額刻飛白書“孝敬皇帝睿德之紀”八字;碑文楷書,自右至左豎排33行,每行82-89字不等,全文2000餘字。由於年代久遠,碑文大部分已漫漶不清。碑文內容在 《全唐文》、《金石萃編》等文獻中錄有大約1700餘字。

石像生

現存石像生中,有三對蹲獅,分置陵園東、西、北三門之外,其神態、形狀、大小均基本一致。蹲獅高2.30米,昂首前視,前肢斜撐,頭頸鬃毛捲曲,顎下三綹鬚毛,長尾甩於左腋下,形態雄勁,造型逼真。獅皆蹲踞於三層長方石座上,上層礎座與獅相連,長1.89米,寬1.17米,高0.25米;中層基座長2.07米,寬1.35米,高0.70米;下層基座長2.60米,寬1.75米,高1.0米。在北神門外東側蹲獅左臀部有宋人到此一游的題記。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金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金始祖函普光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德帝烏魯熙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安帝完顏跋海建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獻祖綏可輝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昭祖完顏石魯安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景祖烏骨迺定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世祖劾里缽永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肅宗完顏頗刺淑泰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穆宗完顏盈歌獻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康宗烏雅束喬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睿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太宗完顏晟恭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徽宗完顏宗峻興陵
金熙宗金熙宗思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海陵王完顏亮北京市房山縣
金睿宗完顏宗堯景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世宗金世宗興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顯宗完顏允恭裕陵[金]
金章宗金章宗道陵北京市房山縣
衛紹王完顏永濟 北京市房山縣
金宣宗完顏珣德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南北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宋孝穆帝劉翹興寧陵江蘇省丹陽丹徒區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
宋少帝劉義符江蘇省南京市
宋文帝劉義隆長寧陵江蘇省江寧蔣山
宋孝武帝劉駿景寧陵江蘇省江寧岩山
宋前廢帝劉子業江蘇省江寧龍山
宋明帝劉彧高寧陵江蘇省江寧幕府山
宋後廢帝劉昱蒼梧王墓江蘇省江寧壇西
宋順帝劉準[南宋皇帝]遂寧陵江蘇省江寧
齊宣帝蕭承之萬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江蘇省丹陽建山鄉
齊文帝蕭長懋崇安陵江蘇省江寧金牛山
鬱林王蕭昭業鬱林王墓江蘇省丹陽
海陵王蕭昭文海陵王墓江蘇省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明帝蕭鸞興安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東昏侯蕭寶卷東昏侯墓江蘇省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恭安陵江蘇省南京黃山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南梁]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武帝蕭衍修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江蘇省丹陽蕭梁河
梁昭明帝蕭統安陵江蘇省南京市
梁元帝蕭繹江蘇省江寧
梁宣帝蕭察平陵湖北省江陵紀山
梁孝明帝蕭巋顯陵[西梁]湖北省江陵紀山
陳景帝陳文贊瑞陵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江蘇省江寧上坊鎮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江蘇省南京市甘家巷
陳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墓
陳宣帝陳頊顯寧陵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
陳後主陳叔寶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道武帝拓跋珪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明元帝拓跋嗣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太武帝拓跋燾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文成帝拓跋浚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獻文帝拓跋弘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孝文帝元宏長陵[北魏]河南省孟津邙山
魏宣武帝元恪景陵[北魏]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孝明帝元詡定陵[北魏]河南省登封嵩山
魏孝莊帝元子攸靜陵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安定王元朗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魏孝武帝元修雲陵陝西省富平
魏孝靜帝元善見河南省安陽漳水
魏文帝元寶炬永陵[西魏]陝西省富平
齊神武帝高歡義平陵河南省臨漳漳水
齊文襄帝高澄武寧陵河南省臨漳南鼓山
齊孝昭帝高洋文靖陵
齊武成帝高演 永平陵
齊後主高湛陝西省安康
周文帝高緯成陵陝西省富平宮裡鄉
周閔帝宇文泰靜陵陝西省富平
周閔帝宇文覺昭陵
周武帝宇文邕孝陵[北周]陝西省鹹陽底張鎮
周宣帝宇文贇定陵[北周]
周靜帝宇文闡恭陵

洛陽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洛陽市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景點八關都邑 | 白居易故居 | 白馬寺 | 白園 | 白雲觀 | 白雲山 | 抱犢寨 | 北齊平等寺造像碑 | 藏梅寺 | 瀍河 | 程顥程頤墓 | 都城博物館 | 杜甫墓 | 杜康仙莊 | 二里頭遺址 | 范仲淹墓 | 風穴寺 | 福昌閣 | 高龍中嶽廟 | 古墓博物館 | 古唐寺 | 谷水 | 關林 | 觀音寺 | 廣化寺 | 漢光武陵 | 漢魏故城 | 花果山 | 皇覺寺 | 雞冠洞 | 澗河 | 金谷春晴 | 老君山 | 靈山寺 | 靈台遺址 | 龍門山色 | 呂祖庵 | 洛河 | 洛浦秋風 | 邙山 | 邙山晚眺 | 民俗博物館 | 平泉朝游 | 千唐志齋 | 青要山 | 山陝會館 | 上清宮 | 升仙太子碑 | 石窟寺 | 水泉石窟 | 天津曉月 | 萬安山 | 王城公園 | 王鐸書法館 | 西晉辟雍碑 | 西沃石窟 | 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 伊河 | 伊闕山 | 周山 |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 | 玄奘故里 | 賓陽洞 | 大萬伍佛洞 | 奉先寺 | 古陽洞 | 看經寺 | 蓮花洞 | 龍門二十品 | 潛溪寺 | 萬佛洞 | 藥方洞 | 伊闕佛龕之碑 | 龍門石窟 | 少林寺 | 龍馬負圖寺 | 王鐸故居 | 西遊宮 | 玄奘紀念館 | 漢光武帝陵 | 黃河小浪底 | 孟津黃河濕地 | 耀店寨 |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 | 洛陽博物館 | 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恭陵 | 邙山陵墓群 | 偃師商城博物館 | 孟津黃河灘自然保護區 | 萬山湖風景區 |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 | 鼎室山風景區 | 香山寺 | 擬山園貼 | 顏真卿墓 | 寨溝風景區 | 龍池曼國家自然保護區 |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 通天峽

唐朝君主陵墓

東漢時期君主陵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