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

金陵

南京,簡稱寧,是江蘇省會。南京地處長江下游沿岸,江蘇省西南部,鄰靠安徽省。南京,歷史上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相范蠡築城於古長乾里,後人稱為越城,為南京建城之始。三國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創建明朝,改稱南京,是為南京市名之始。作為長江沿岸港口,南京的城市發展也定位於江濱港口城市,是中國東部地區以電子、汽車、化工為主導產業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基本信息

概述

金陵,南京的別稱。歷史名城南京,在漫長的歲月中曾經有過很多名稱,其中最響亮的名字莫過於“金陵”了。時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別稱。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其來歷,一般認為因南京鐘山在春秋時稱金陵山而得名。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後,就在今清涼山上修築了一座城邑。因為那時紫金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脈小山都還沒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涼山上,而清涼山當時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為金陵邑。 唐代的《建康實錄》明確記有楚威王是“因山立號,置金陵邑”,即用山名作為邑名。由於當年的長江還在清涼山的西麓下流過,金陵邑臨江控淮,形勢十分險要,所以楚威王選在這裡置金陵邑,欲借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金陵邑是南京歷史上年代僅次于越城的第二座古城。從城區結構上看,它貌似小城堡;但從性質講,已和越城迥然不同,它是一座具有行政區治所性質的占城,標誌著南京設定行政區劃的開始,也是南京稱為金陵的發端。

名稱由來

而關於“金陵”之名的由來,千百年來有著諸多神秘傳說。當代南京學者、六朝史專家劉宗意等人經多年研究考證,終於揭示其中原委。

“因山立號”說

金陵金陵
這種說法認為,“金陵”原本是鐘山最早的名稱,後來成為南京的地名。

劉宗意指出,陵,作為名詞有二義。一為《說文解字》上講的“大阜”,就是較高的山。二是借用為帝王的墳墓。古人把山陵比作最高統治者,帝王的去世稱為“山陵崩”。帝王墳高起像一座山,建墳往往是在帝王活著的時候,為避不吉,諱稱為陵或山陵。

他介紹,在“因山立號”說中,“金陵”原是山名,“陵”作“山陵”解。金陵,就是現在的鐘山,又稱蔣山、紫金山。《輿地誌》說:“蔣山古曰金陵山,縣之名因此山立”。當時很多地方都以山名做地名,陵就是山,金陵就是金色的山。在“金陵”之後加一個“山”字,已是後來的習慣了,古時應該就是叫金陵。鐘山頂上的岩石泛紫色,類赤,所以稱金陵,其名因山石顏色而來,而其實山上並無金礦。“金陵”之“金”,作金色解,其實是指銅的顏色,而非黃金。銅也稱赤金,我們現在把純銅稱為紫銅。這與後人稱其為紫金山是一樣道理。當然,如果要按現在的認識,就應該是“銅色之山”了。

“金陵”二字最早用於城名是在戰國時期。古代地方志記載,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敗越國,殺越王無疆,盡取越國奪取的吳國的地域,而在石頭山(今清涼山)築城,稱為金陵邑,或石首城。那時的鐘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脈小山都還沒有自己的名字,石頭山當時是金陵山余脈的一部分,所以這座建在石頭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為“金陵邑”。唐代《建康實錄》對此有明確記載:“因山立號,置金陵邑”。

南京的眾山屬寧鎮丘陵,這一帶山嶺都不算高,400米以上的就更少,鐘山以海拔448米高度雄居第一,相對而言,可謂巍巍鐘山了。高山對人類生活有很大影響。原始崇拜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就是高山崇拜。原始人認為,高山是神靈的居所,也是人類與天神溝通的途徑,它具有神秘和靈驗的特性。

所以人類一直對高山滿懷敬畏之情。各地區居民在自己生活的區域選擇一座高山作為崇拜對象,以滿足心靈的寄託。古人把一個地區有聯繫的眾山之首稱為“祖山”,作為地區的標誌,鐘山就具有這樣的地位,它是南京地區居民心目中的聖山。鐘山的古稱“金陵”在這一地區是神聖的。楚國地名往往用“陵”,就是高山崇拜的必然結果。楚威王選用祖山為邑立名,符合古人命名城邑的習慣。

當時的“金陵邑”只是個具有軍事意義的小城堡,城市雖然規模不大,但它卻是南京設定行政區劃的開始,也是南京稱為“金陵”的發端。而由於“金陵邑”險要的地理位置,隨著此地影響力的越來越大,“金陵”之名也越叫越響。

“金壇得名”說

關於金陵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唐《建康實錄》說:“楚之金陵,今石頭城是也,或雲地接華陽金壇之陵,故號金陵”。但據劉宗意介紹,該書作者許嵩還沒弄清金陵具體是指哪座山,可能是把它當作石頭山(今清涼山)的舊名了,所以對“因山立號”說能否完全成立產生了疑問。他亦感覺石頭山還不足以享用“金陵”之美名,於是將“金壇得名”的猜測也一併記錄下來,以示其心中疑問。古人嚴謹的治學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帝王“埋金”說

金陵金陵
“金陵”之名來源還有另外一說,即“埋金”之說。這種說法中,“陵”被解釋為墳墓。相傳金陵的名稱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崗埋金以鎮王氣而得,即“埋金的陵墓”,故名金陵。而金陵崗據說在今幕府山西。《景定建康志》記載:“父老言秦(始皇)厭東南王氣,鑄金人埋於此。”並說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 但又有人傳說秦始皇並沒有真的埋金,而只是詭稱在山中埋金。這樣,讓尋金的人在山的前後南北,“遍山而鑿之,金未有獲,而山之氣泄矣”。此外,還有楚威王埋金說,據說當時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甚恐,於是吩咐手下在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古稱龍灣)埋金。《景定建康志》如此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子熊商敗越,盡取故吳地。以此地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號曰金陵。”

劉宗意認為,“埋金說”有明顯的傳說和迷信色彩。埋金的目的是鎮王氣,所謂“金陵王氣”是指金陵的風水特徵。劉宗意考證發現,“金陵王氣”的提法最早也只能產生於三國時期。所以,無論楚威王還是秦始皇都不可能有“懼王氣”而生出的“埋金”之舉。更關鍵的是,“陵”作為“墳墓”義用時,只能指埋葬帝王的地方,埋金的地方是不能稱陵的。由此可看出,“埋金說”是不成立的。但“埋金說”為何能得以廣泛流傳呢?劉宗意認為,史實和傳說混淆是古代史書的一個重要特點,由於傳說比史實顯得更精彩,且穿插附會了許多神秘色彩,因而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金陵小吃

金陵金陵
南京夫子廟是金陵小吃的發源地,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南北朝時,這兒已是商賈雲集之地,明清兩代更加興盛,飯館、茶社酒樓、小吃鋪,比比皆是。僅小吃花色品種就有二百多種。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小吃網點也不斷增多,除夫子廟外,在湖南路、新街口、朝天宮、長樂路、山西路、中央門、惠民橋、燕子磯等地,也逐漸形成了比較集中的點心小吃群。此外,沿街叫賣,到處可見。
南京有名的小吃店有六鳳居(豆腐腦蔥油餅等),沁園春(餛飩麵點),蓮湖甜品店(蘇式糕點)及蔣有記鍋貼水餃館等。

金陵鎮

金陵鎮是南寧市西鄉塘區管轄的一個鎮,成立於1987年9月,位於南寧市西部,右江河畔,距南寧市區18公里,南百二級公路、南昆鐵路和南壇高速公路貫穿境內,是南寧市的“衛星城”。目前,金陵鎮共管轄金陵、陸平、南岸、三聯、東南、龍達、雙義、廣道、剛德、樂勇、居聯、業仁、鄧圩13個行政村,金城1個社區,總人口6.2萬人。全鎮轄區總面積210平方公里。

金陵鎮經濟以農業和商貿為主,主要作物有香蕉、水稻、木薯、西香瓜、甘蔗、玉米等,其中香蕉是本鎮農業的支柱產業,是廣西有名的香蕉產地和集散地,金陵鎮“金壇王”香蕉聞名區內外;有廣西著名的“南博會”特供蔬菜基地——三聯村無公害蔬菜基地。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26元。1998年以來,先後榮獲自治區級“體育先進鄉鎮”、“自治區文明鎮”、市級的“模範鄉鎮”、“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1999年我鎮被列為自治區第二批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0年、2002、2005年分別榮獲自治區第三、四、五屆市容整治“南珠杯”競賽先進集體和先進鄉(鎮)獎;2001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鎮;2003年,南寧市人民政府正式批覆了由廣西城鄉規劃院設計的《金陵鎮總體規劃》。

金陵寺鎮

金陵寺鎮位於商州城西15公里處,熊耳山腳下,區域面積88平方公里,全鎮轄18個行政村,109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828戶,其中:農業戶數5393戶,總人口21629人,其中:農業人口20277人,耕地面積14562畝,勞力8898個。2007年全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52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29.60元。
金陵寺集市農曆雙日逢集,遠近聞名,是全區規模較大的集市之一。這裡,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煤、石灰石、大理石等。
發展思路:“南片興林果,北片抓畜牧,沿川促工商”,具體為:上竹園、房店、楊口重點發展工商企業,鐵溝、劉村、崔巷、管坪、樵塬、郝莊、天山、雞山重點發展經濟林木種植(板栗、核桃),西窯、盧爬、任村、孫塬、邊山、東窯重點發展豬、牛、羊養殖。到2008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5480萬元,較上年增長5%;財政收入完成575百元,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67元,增長8%;鄉鎮企業總產值實現7598萬元,增長5%;鄉鎮企業營業收入完成8568萬元,增長5%,人口自增率控制在3‰以內。金陵寺鎮交通便利,距離203省道10km、藍商高速13km,2004年已全面修通柏油路;有完全中學(含高中部、職教部、國中部)一所,師生1900餘人;文化芬圍濃厚,有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個,還有商州“八景十觀”之一的“熊耳晚霞”;有中心衛生院一所;有35KV變電站一座;能滿足全鎮人民的物質文化精神文明需要,也能滿足外來客商投資興業的需求,歡迎外來客商前來踴躍投資興業。

金陵歷代文化

在古代,南京籍的狀元有20餘位,其名單如下: 南唐的盧郢; 北宋的葉祖洽、秦檜、秦熺俞栗;南宋的吳潛、張孝祥;明朝的黃觀、焦竑、朱之蕃。明清的武狀元有周鏇、袁士、文質、尹鳳、董永遂、解元;清朝的胡任輿、秦大士、黃思永、林本直(武狀元)。(清朝的任長華,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回族探花);太平天國的傅善祥,為我國曆

史上第一位女狀元。 ... 中華偉大文學巨星、《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康熙50年(1771年)出生在江寧織造府(今南京市內);唐朝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王昌齡,生於南京,是寫作七言絕句的聖手。和李白同為唐詩七絕之冠,被譽為“詩家天子王江寧”;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他兒子王獻之譽滿古今,祖籍臨沂(今山東臨沂),出生於南京烏衣巷王氏的高門大族;清朝的秦大士,江寧人,雙科狀元(文狀元、武狀元),著名書法家。乾隆二十七年,充任福建鄉試正考官;江南的花鳥畫始於南唐畫家徐熙,他是南京人,創立了“水墨淡彩”的風格;五代、宋初畫家巨然,江寧人,善山水畫,與董源“淡墨輕嵐”為一體,畫史並稱“董巨”;現代江蘇書壇,影響最大的是被稱為"四老"的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適、肖嫻,其中林散之是南京江浦人,胡小石祖籍浙江嘉興,生於南京。林散之的書法名重當代,尤以草書成就最著,有"草聖"之譽;南京師範大學唐圭璋,地道的南京人,畢生研究詞學,成績斐然,被稱譽為"當代中國詞壇宗匠"。 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巨匠祖沖之(生於南京)。他最長於數學和天文學。他對園周率的研究,遠遠超過了我國古人,比歐洲科學家的推算也早一千年,在數學史上放射著燦爛的光輝;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可是江寧(南京)人王貞儀刻苦努力,才華出眾,成為清朝女天文學家。對某些地區,特別是對家鄉天氣預測,其準確率達到驚人的程度;丹陽秣陵(今南京)人陶弘景,南朝齊、梁間道教理論家、醫藥學家。齊高帝時為堵王侍讀,拜左衛殿中將軍,封為奉朝請。齊永明十年(492),辭職隱居句曲山(今句容茅山)修道。後來,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庭每有征討大事,總是向他諮詢,他總是耐心解答,獻計獻策,有"山中宰相"之稱。在現代,有被稱為"東南大學之父"的江浦人郭秉文;被稱為"台灣現代催生者"的南京人李國鼎;生於南京的教育家陳裕光,建立新中國後,續任金陵大學校長至1951年;先後出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改革》雜誌主編等要職的南京人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江寧人愛國報人史良才,在上海《申報》20餘年,跟邵飄萍、鄒韜奮齊名。他與蔣jie石針鋒相對,提出"以百萬讀者對抗百萬大軍",終引來sha身之禍;在我國宗教史上,寶志的名聲如雷貫耳。他生於約481年,卒於514年,本姓朱,句容北鄉東陽(現劃歸南京棲霞區)人。在現代,隨著“帽兒破,鞋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歌聲,濟公這位故作feng顛、濟世救民的藝術形象飛進千家萬戶。濟公的原型就是南朝高僧寶志。寶志葬於南京鐘山南麓。在靈谷寺松風閣西側叢林中,有志公墓塔、三絕碑志公殿

金陵—(江蘇省豐縣范樓鎮金陵鄉)

江蘇省豐縣范樓鎮金陵鄉以牛蒡山藥洋蔥大蒜蘿蔔蘋果及農作物蔬菜為主。
1997年4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姜春雲同志視察後揮筆寫下“牛蒡之鄉”題詞,從此這一美譽名揚海內外。齊閣村2006年三產總值2.8億元,人均年收入達7681元。先後被授予“江蘇省文明村”、徐州市“十佳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提起江蘇豐縣金陵鄉人們就會想起齊閣村靠牛蒡特菜產業富裕起來的齊閣村民,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1999年開始著手改善居住環境。村里委託縣規劃部門制定了村內發展總體規劃,實行統一設計,對村民住宅進行了改建,風格體現牛蒡之鄉的建築特色。當年首期投入350萬元,建起了33座別墅式的樓房,並堅持—張圖紙、—個標準,逐年推進,目前已新建兩層別墅式住宅120多套,三分之二的農民告別了磚木房,住進了裝潢豪華、寬敞明亮,讓城裡人也羨慕的新居室,家家戶戶現代化的電器設備齊全,20多戶家庭擁有私人轎車。為給農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村“兩委”帶領村民結合當地農村生產生活實際,科學確定了垃圾、草堆、公廁建設點,按照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草則草,經濟林與生態林結合公共場所綠化與庭院美化結合、四旁植樹與環村林帶結合的原則,大力推進村莊綠化建設,形成了春來鳥語花香,夏有綠樹小草,秋至碩果盈目,冬蘊翠綠生機的鄉村如畫美景。2006年該村又投資130萬元,新建了集超市、圖書室、棋牌室、健身房、電腦室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樓,同時對村內全長2000米的三條主幹道路面進行了硬化,並安裝路燈200多盞,清理整治村內排水道2400米,外粉牆面1.6萬平方米,達到“三清六不見”。制定了《村民環境衛生十不準》,出台了《村民公約》,大力開展“黨員示範戶”、“十星級”文明戶、“優秀道德家庭”、“文明社區”評選等活動,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環境意識和綜合素質,形成了經濟快速發展,農民安居樂業、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人和諧相處的現代化新農村格局。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南北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宋孝穆帝劉翹興寧陵江蘇省丹陽丹徒區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
宋少帝劉義符江蘇省南京市
宋文帝劉義隆長寧陵江蘇省江寧蔣山
宋孝武帝劉駿景寧陵江蘇省江寧岩山
宋前廢帝劉子業江蘇省江寧龍山
宋明帝劉彧高寧陵江蘇省江寧幕府山
宋後廢帝劉昱蒼梧王墓江蘇省江寧壇西
宋順帝劉準[南宋皇帝]遂寧陵江蘇省江寧
齊宣帝蕭承之萬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江蘇省丹陽建山鄉
齊文帝蕭長懋崇安陵江蘇省江寧金牛山
鬱林王蕭昭業鬱林王墓江蘇省丹陽
海陵王蕭昭文海陵王墓江蘇省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明帝蕭鸞興安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東昏侯蕭寶卷東昏侯墓江蘇省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恭安陵江蘇省南京黃山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南梁]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武帝蕭衍修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江蘇省丹陽蕭梁河
梁昭明帝蕭統安陵江蘇省南京市
梁元帝蕭繹江蘇省江寧
梁宣帝蕭察平陵湖北省江陵紀山
梁孝明帝蕭巋顯陵[西梁]湖北省江陵紀山
陳景帝陳文贊瑞陵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江蘇省江寧上坊鎮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江蘇省南京市甘家巷
陳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墓
陳宣帝陳頊顯寧陵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
陳後主陳叔寶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道武帝拓跋珪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明元帝拓跋嗣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太武帝拓跋燾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文成帝拓跋浚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獻文帝拓跋弘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孝文帝元宏長陵[北魏]河南省孟津邙山
魏宣武帝元恪景陵[北魏]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孝明帝元詡定陵[北魏]河南省登封嵩山
魏孝莊帝元子攸靜陵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安定王元朗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魏孝武帝元修雲陵陝西省富平
魏孝靜帝元善見河南省安陽漳水
魏文帝元寶炬永陵[西魏]陝西省富平
齊神武帝高歡義平陵河南省臨漳漳水
齊文襄帝高澄武寧陵河南省臨漳南鼓山
齊孝昭帝高洋文靖陵
齊武成帝高演 永平陵
齊後主高湛陝西省安康
周文帝高緯成陵陝西省富平宮裡鄉
周閔帝宇文泰靜陵陝西省富平
周閔帝宇文覺昭陵
周武帝宇文邕孝陵[北周]陝西省鹹陽底張鎮
周宣帝宇文贇定陵[北周]
周靜帝宇文闡恭陵

南唐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唐義祖興陵
唐烈祖永陵[南唐]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元宗欽陵[南唐]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後主金陵河南省洛陽市北邙山

北魏時期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魏道武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明元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太武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文成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獻文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孝文帝長陵[北魏]河南省孟津邙山
魏宣武帝景陵[北魏]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孝明帝定陵[北魏]河南省登封嵩山
魏孝莊帝靜陵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安定王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魏孝武帝雲陵陝西省富平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