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寨墓群

北寨墓群

北寨墓群位於山東省沂南縣城西北3公里的寨村內,是中國現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畫像石墓。現已探明古墓六座。山東省沂南縣城西北3公里的寨村,現已探明古墓六座。1號墓為大型畫像石墓,墓內分前、中、後三主室和東、西側室,共八室,面積88.2平方米,用石280塊,其中畫像石42塊,內容有攻戰圖、祭祀圖、出行圖、豐收宴享圖、樂舞圖等。2號基為大型磚石結構多室墓,墓葬布局與1號墓基本上相同,出土80餘件文物,其中有珍貴的五龍戲珠三足硯和銅女俑。

墓群簡介

北寨漢墓中出土的漢畫像石北寨漢墓中出土的漢畫像石

北寨畫像石墓位於沂南縣北寨村,是漢代大型畫像石墓。1954年發掘出土。墓室占地面積88.2平方米,由前、中、後3個主室和東西5個側室組成,全部用石280 塊,構成了73幅相對獨立的畫面,分布在墓門、立柱和前、中、後三室四壁。

建築形制恢宏,畫像內容豐富,雕刻技藝高超。墓門的門楣上刻畫了一幅胡漢戰爭圖,以橋為中心,兩軍展開了激戰,其中馬、步、水三軍齊上,諸兵種共同參戰。從橋頭斬戮的胡人頭顱看,漢軍在此戰中贏得的了勝利。 前室和中室的橫額上,有場面巨大、刻劃入微的祭祀弔唁、車騎出行、樂舞百戲、宴飲包廚等畫像,集中表現了墓主生前地位的顯赫、生活的豪華和死後所得的殊榮。中室四壁刻繪了“完壁歸趙”、“荊軻刺秦王”、“鴻門宴”等 18幅歷史故事。

另外,在墓室各處還有大量神話故事和仙禽異獸畫像。全部畫像除個別用陰線或透雕鐫外,大多採用了減地平面線刻的技巧,刻工細膩、氣魄雄渾,是漢畫像藝術中水平較高的作品。

墓群分布

一號墓為大型畫像石墓,墓內分前、中、後三主室和東、西側室,共八室,面積為88.2平方米,用石材280塊,其中畫像石42塊,

主要內容有:攻戰圖祭祀圖出行圖樂舞圖等。

二號墓為大型磚石結構多室墓,墓葬布局與一號墓基本相同,出土文物80餘件,其中五龍戲珠三足硯和銅女俑十分珍貴。

三號墓、四號墓均為小型磚室墓。

另外還發現兩座小型石室墓和磚室墓及其它遺蹟現象。
北寨墓群布局清晰,墓室結構嚴謹,畫像內容豐富,造型奇巧,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漢墓博物館

北寨漢墓博物館是在北寨墓群基礎上修建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 所有建築外形,集仿古與園林風格於一體,均屬東漢時期的建築。主要向人們展示漢代墓群葬

博物館博物館

文化及出土遺物,傳播優秀歷史文化。館內設有一號墓保護房、二號墓保護房、畫像石拓片陳列室、畫像石廊、接待室等。大門前有大型停車場。

北寨墓群一號墓系大型畫像石墓。此墓墓室結構複雜、嚴謹,由前、中、後三個主室和四個耳室及一個東後側室組成,占地面積88.2平方米,用280塊預製石材築成,其中畫像石42塊,畫像73幅,畫像面積44.2平方米。畫像石主要內容有:攻占圖、祭祀圖、雛形圖、豐收宴享圖和樂舞百戲圖等。畫像雕刻細膩,技法多樣,氣魄雄渾,是漢畫像石藝術發展興盛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該畫像石墓也是漢代民間匠師創作的集建築、繪畫、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傑出作品。

二號墓系大型磚石結構多室墓,此墓位於一號墓的南面偏東,兩墓相距20米。墓葬布局於一號墓基本相同,也由墓道、墓門和前、中、後主室及東三側室、西側室組成。出土文物87件,其中五龍戲珠三足硯和銅女傭彌足珍貴,系國家一級文物。

歷史價值

北寨墓群畫像石墓畫像之豐富完美、雕刻之精細、技法之技巧,足以代表當時繪畫和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成為我國漢代藝術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是我國現已發現、保存較為完美的,為中外學者高度關注的一座漢畫像石墓。該墓作為一詞條,已收入《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同時,有多幅畫像被《中國歷史》教科書收錄,《世界美術史》 、《中國美術史》、《中國建築史》等也曾分門別類地作過介紹。

出土情況

  一 號 墓 中 布 滿 了 精 美 的 畫 像  一號墓

一座墓現73幅畫像
從1954年北寨墓群1號墓發掘至今已經半個多世紀,曾經轟動考古界的墓葬,此刻正靜靜躺在沂南縣漢墓博物館中。走近1號墓,墓室橫額和牆壁上,一幅幅精美的漢畫像進入視野。

1947年,有民眾在取土時發現1號畫像石墓,當時的民主政府曾組織力量發掘,出土有陶狗一件,若干五銖銅錢,隨後又填埋。

1953年,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人前往調查。

1954年春,華東文物工作隊奉中央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指示,與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組力量進行清理,整個發掘歷時50餘天。
1號墓是一座大型畫像石墓,墓室結構由前、中、後3個主室和4個耳室及1個東後側室組成,總計8室。全墓共用石材280塊,其中畫像石42塊,73幅畫像,分布於墓門和前、中、後三室的橫額、壁面、過梁、柱、藻井、隔牆等處。
據了解,依畫像的內容和在墓中的位置,考古人員將畫像石歸為了4組,第1組以墓門橫額上的攻戰圖為主;第2組以前室橫額上的祭祀圖為主;第3組以中室橫額上的出行圖、豐收宴享圖和樂舞百戲圖為主;第4組是布於後室隔牆上的僕人滌器圖、侍女捧奩圖、衣履圖、送饌備馬圖。

發掘經過

多處墓葬相繼被發現
由於早期曾經被盜,1號墓中發現的文物較少,為了妥善保存這一重要遺蹟,文物部門將墓葬原地封存保護。從1966年到1994年間,又相繼發現了5座墓葬。
2號墓是大型磚石結構多室墓,出土了完整和可復原的陶器石器銅器銀器等80餘件,另有鐵刀和漆器腐爛的痕跡。陶器以泥制灰陶為主,少量泥制紅陶,有器形鼎、盤口壺、頭頸壺、盆、盒、盤、碗、案、耳杯、燈座、井、勺、博山爐、豬廄、狗、雞、鴨等;石器有五龍戲銖三足硯、滑石豬、黛板;銅器有女俑、泡釘、五銖錢、大泉五十錢、貨泉錢以及耳環、鐵刀等。2號墓出土的五龍戲銖三足硯和銅女俑,彌足珍貴。
1994年10月,北寨村村民取土挖地窖時發現4號墓,由沂南縣文物管理所進行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鐵刀、金環、陶倉等各類文物50件。該墓為小型磚室墓,清理後封土保護。
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專家分析,除以上6座墓外,北寨村地下還分布有其它墳墓及唐宋時期的遺存。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