浡泥國王墓

浡泥國王墓

浡泥國王墓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安德門外石子崗烏龜山南麓,為15世紀初浡泥(今汶萊)國王(蘇丹)麻那惹加那之墓,是中國現存僅有的兩處國外國王墓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浡泥國王墓是中國與汶萊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古浡泥國自北宋開始就與中國有著友好交往的歷史,明永樂六年浡泥國國王攜王室、陪臣,總計150多人,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同年10月病故南京城,年享68歲。明成祖朱棣遵其“希望體魄托葬中華”的遺願,以禮葬王侯的儀式埋葬,謚恭順王,建祠祭祀,並以西南夷人身份入籍中國墳戶,世代為之守墓。2012年11月,南京浡泥國王墓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點之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根據日程,2015年完成準備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遺大會審議。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浡泥國王墓浡泥國王墓
中國明初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的陵墓,位於南京市安德門外向花村烏龜山。古浡泥國在今加里曼丹島北部汶萊一帶,有悠久的歷史,自北宋就與中國友好往來。明太祖朱元璋曾遣使前往浡泥。
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曾委派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部事沈秩二人為使節出使浮泥國。回國時,國王馬合漠沙派使者隨同張敬之一道來華,祝賀明王朝建立。
永樂三年(1405年)冬,國王麻那惹加那遣使獻土特產,明成祖派官封其為王,並賜印浩勒符勘合、錦綺采幣。
永樂六年(1408年)國王攜妻子、甥妹、子女、陪臣共150多人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受到永樂齋的盛情款待。明朝政府專門派京官張謙去福建迎接浮泥國王一行。從福建至南京途中經過的州縣無不熱情接待。抵達南京後,永樂皇帝在華蓋殿宴請,接著又在奉天殿設宴招待國王和陪臣,還派國公夫人在會同館內宴請王后等人。平時還派官員送酒席至賓館,由大臣陪同。
永樂六年(1408年)十月,國王忽染急病,經太醫會診搶救無效,病故會同館(今南京市通濟門公園路),年僅28歲。國王臨終前留下遺囑:“體魄托葬中華。”明成祖極為悲傷,為之“輟朝三日”,追溢“恭順”,按中國禮儀葬安德門石子崗,並尋找人中國籍的西南夷人為國王守墓,每年春秋兩季,由專人祭掃
因時代變遷、歷時戰亂,勃泥國王墓曾在歷史中一度湮滅,渺不可尋達百餘年。1958年5月12日下午,南京市文物工作者在隸屬鐵心橋東向花村的烏龜山南麓,經農民指點,發現了匍匐在山陽的龜跌。龜跌旁邊的草叢中,臥有一段殘碑,碑文已大部分漫漶,但經過仔細揣摩,依稀可辨認出“葬王於安德門外之石子崗”,“器皿及金銀錦綺,錢幣甚厚,賜王妻”、“勃泥國王去中國”等字跡。次日,文物工作者又在墓前的水溝里,發現了另一段殘碑。這是碑的上半段,字跡大都模糊不清,但開頭的“……樂六年……月乙未勃泥王麻那惹……”等十數個字,尚可辨認。經文物工作者反覆查證史料,終確定此墓便是湮沒已久的勃泥國王墓。
浡泥國王墓於1958年發現,後又發現埋在土中的殘碑,碑文可補明史之缺。墓的形制與明初功臣徐達、李文忠墓相似。現已按原貌修整,尚存石刻12件及享殿基址。該墓是古代中外友好交往的重要實物資料。
2001年,浡泥國王墓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投資近1000萬元的浡泥國王墓一期修復工程,已完成了對遷碑亭、牌坊、墓冢、神道等文物古蹟的保護性修復;正在進行的二期工程,將在墓園內建成一處具有濃郁汶萊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觀的汶萊風情園。 浡泥國王墓遊客不斷,汶萊還多次專門派人前來敬謁。
2003年11月,汶萊駐華大使阿卜杜勒.哈密德夫婦也來到浡泥國王墓前,並同歷史學家進行了史料文化交流。汶萊風情園建成後,浡泥國王墓景區更將成為南京接待東南亞遊客的重要場所。
2006年4月,汶萊國蘇丹長妹、外交和貿易部無任所大使瑪斯娜公主來到南京,公主殿下夫婦一行14人在中國首任駐汶萊國大使劉新生和南京市副市長許慧玲等陪同下,拜謁了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的古浡泥國王墓,並為“中國-汶萊友誼館”揭牌,拉開了中國與汶萊正式建交15周年紀念活動的序幕。
2008年是勃泥王麻那惹加那乃逝世600周年紀念日。1408年,汶萊二世蘇丹麻那惹加那乃率代表團來中國友好訪問,不幸病故於南京,明成祖朱棣以王禮將其安葬在南京南郊石子崗。這座安葬在中國土地上的外國國王陵墓,成了中華民族在歷史上與其他國家友好交往的有力例證。為緬懷汶萊前國王麻那惹加那乃,增進兩國之間的友誼和文化交流,汶萊文化青年體育部歷史中心拍攝一部有關勃泥國王墓的專題片。在寧期間,他們拜謁了勃泥國王墓,仔細拍攝了勃泥國王墓的每一個細節。攝製組還對當年明成祖接見麻那惹加那乃的地方——明故宮遺址進行了拍攝。市外辦和市文物局派專人在史料、翻譯等方面幫助該攝製組做好專題拍攝工作。
2016年5月,中國與汶萊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在南京成立。浡泥國王墓景區整體升級改造,預計2017年6月完工。

陵墓規格

浡泥國王墓浡泥國王墓
浡泥國王墓坐北朝南,前臨池塘、遙對牛首山雙闕,東、西、北三面環山,實為“風水寶地”。陵前有龜碑背負“浡泥國王恭順王墓碑”。
浮泥國王墓地有著汶萊風情,有神道、牌坊、碑亭等景觀。神道兩側排列著石馬一對,馬夫一對,石羊一對,石虎一對,文臣武將各一對。其規制和常見的明代功臣墓一樣。
神道入口處正中豎立高8.95米、寬2.2米、厚0.7米的神道碑,下承龜趺,碑文是由大學士胡廣所撰寫。碑後的神道兩側,排列著石馬和馬夫、石羊、石虎等。墓前現有神道碑一塊,卜有碑跌。
其墓園環境幽靜、林木蒼翠,雪松、丁香、紫薇等數十個品種的上千株樹木環抱著陵墓。從陵區正門通往陵寢的神道呈弧形,神道兩側是兩兩相對的石雕像,莊嚴而肅穆。
浡泥國王墓前現有神道碑一塊,卜有碑跌。從陵區正門通往陵寢的神道呈弧形,神道兩側是兩兩相對的石雕像,莊嚴而肅穆。

墓地尋蹤

浡泥國王墓浡泥國王墓
浡泥國王安葬南京後,其墓歷經600年歷史風雲,幾度興廢。從清末到民國,已經無人知曉。
在文獻記載中,浡泥國王墓的地點也不詳細,只記載“葬之安德門外石子崗”,地方史志上的記載更為簡練,只寫“葬在石子崗”。民國時期,南京學者曾想尋找浡泥國王墓,在雨花台南郊一帶多方搜尋,終因範圍太大,最後也是遺憾而歸,並感慨:“遺蹟皆渺不可尋”。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市文管會對全市進行文物普查。1958年5月12日,普查人員來到安德門外東向花村,當地農民向他們反映烏龜山有個“石烏龜”。普查人員循跡找到了被當地民眾稱為“馬回回墳”的一座佚名墓。並在一塊斷碑上看到了“樂六年八月乙未浡泥國王麻那惹”、“浡泥國王去中國”和“葬之安德門外石子崗”的字樣。經考證,這就是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渺不可尋”的浡泥國王墓。從此,這座安葬在中國土地上的外國國王陵墓,成為中華民族在歷史上與其他國家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明初至今,歷經多場戰亂,浡泥國王墓一度渺不可尋,就連附近的村民也不知其墓主身份,只根據墓前石人的臉部高鼻樑、拱嘴唇、有八字鬍翹起的形象,稱其為“馬回回墳”。1958年5月,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工作人員在東向花村進行文物普查時,經村民們指點,在烏龜山南麓,發現橫臥荒草亂石中的一群石刻,龜趺及神道碑(殘斷)雕刻的藝術風格與明初功臣徐達、李文忠等墓的相似,斷為明墓。後又發現在土中的斷碑,碑身寬1.09米、厚0.30米,殘長1.09米。碑文中依稀可辨“永樂六年八月乙未”、“浡泥國王去中國”、“體魄托葬中華”、“葬王於安德門外之石子崗”等字樣,經普查人員查閱《皇明文衡》卷八十一明代胡廣撰寫的《浡泥國恭順王墓碑碑文》,其內容完全一致,始知這座墓是十五世紀加里曼丹島上浡泥國(即今汶萊蘇丹國)國王麻那惹加那乃的墓葬。殘碑現經修復豎於通往國王墓的林蔭道旁。進入墓道,兩旁排列著石刻:石望柱已毀,僅存柱礎;馬及馬官各一對,馬長2.6米,高1.5米,寬0.62米;馬官高1.86米,寬0.7米,厚0.5米;石羊一對,長1.6米,高1米,寬0.53米;石虎一對,長1.5米,高0.95米,寬0.5米;武將一對,高2.05米,寬0.85米,厚0.5米。享殿僅存柱礎。
浡泥國王墓自1958年發現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經過艱苦細緻的調查和考證,從而將這一具有中外交往史料價值的文物,從歷史的塵埃中搶救出來,公布於眾,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麻那惹加那乃的後裔及汶萊國的官員、商人、學者先後組團到墓地憑弔、祭掃。1988年。著名詩人、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奔星先生在清明時節來到墓地,稱之:“浡泥國王來訪,實開中外友好之先聲”。並感賦詩一首:“浡泥王墓永留芳,托葬中華歲月長。休道有家歸未得,海天空闊共金陽。”
當地政府已將浡泥國王墓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將墓前神道石刻等建築修復扶正,新建了一條水泥路直通墓地,在墓地四周每年增植林木。汶萊國王室先後兩次派特使前來奠祭他們的祖先。1994年9月,該國文化代表團團長陛亨·賈米爾經過考查、研究,確認浡泥國王是汶萊歷史上的國王,並據此著有《汶萊蘇丹二世》一書。這裡成了中國與汶萊國世代友好的象徵。
2001年,浡泥國王墓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投資近1000萬元的浡泥國王墓一期修復工程,已完成了對遷碑亭、牌坊、墓冢、神道等文物古蹟的保護性修復;正在進行的二期工程,將在墓園內建成一處具有濃郁汶萊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觀的汶萊風情園。
600年間,雖然經歷過諸多風雨曲折,浡泥國王墓最終得到了較好保護。期間,無數後人做出了種種努力:1991年,楊新華、楊建華兄弟撰寫的《浡泥國王墓探源》一書出版發行;1995年8月,南京市政府派人將複製的墓碑和龜趺送到汶萊,在其國家歷史文化中心永久展陳;2001年6月,浡泥國王墓作為南京地區唯一的外國國王陵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這一年,南京市政府邀請東南大學杜順寶教授制訂規劃,擴建浡泥國王墓,不僅按照史書中的記載恢復了原有規制,還添置了一組具有伊斯蘭特色風貌的庭院建築——中國汶萊友誼館。由此,浡泥國王墓所在地成為南京一道亮麗風景,成為兩國友誼的見證。

陵墓碑文

《皇明文衡卷八十一》:《浡泥國並肩王森屏黃公神道碑》--胡廣
皇明永樂六年秋八月乙未,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黃公森屏諱元壽雲南騰衝衛總兵率其甥妹部屬者凡百五十餘人至闕下也,來朝上表、貢方物。上御奉天殿,受其獻。退即奉天門,召與語,象通其言,曰:"僻壤臣妾,誕被聖化,思睹清光,靡知忌畏,輒敢塵瀆。"又曰:"天以覆我,地以載我,天子以乂寧我。我長我幼,處有安居,食有和味,衣有宜服,利用備器,以資其生;強不敢凌弱,眾不敢欺寡,非天子孰使之然也?!天子功德暨於我者,同乎天地。然天地仰而見,局面履,惟天子邈而難見。是故誠有所不通。僻陋臣妾,不憚險遠,浮詣闕下,以達其誠!"上曰:"嘻!惟天、惟皇考付予以天下,子養民;天與皇考,視民同仁。予其承天與皇考付界之重,惟恐弗堪,弗若汝言!"則又頓首曰:"自天子改元之初載,臣國屢豐和:山川之蘊珍寶者,霅然而呈;草木之不華者,霍然而實;異禽蹌鳴,而走獸率舞也。臣國之老曰:'華夏聖人,德教流溢於茲'。臣土雖遠京師,然為天子氓,故矜奮而來覲。"上嘉其誠,優待禮隆,賜予甚厚。初賜宴於華蓋殿,既連宴於奉天門。每宴,則命公夫人宴其妻、於內館。罷宴,敕大官厚具獻食;日命大臣一人侍於所舍,中貴人專接伴,盛其班張,豐其稟餼,入朝,班次上公,寵屋至矣!逾月,王忽感疾。上命醫,賜善藥調治;遣中貴人勞問。旦暮相繼。日命大臣,視王疾差;劇聞小瘳,喜見顏色。王疾篤,語其妻以下曰:"我疾,貽天子憂念,脫有大故,命也。我僻處荒徼,幸入朝睹天子聲光,即死無憾。死,又體魄托葬中華,不為夷鬼!所憾者,受天子深恩,生不能報,死誠有負。"指其子曰:"我即不起,其以兒入,拜謝天子:誓世世毋忘天子恩。若等克如我志,瞑目無憾矣?"十月乙亥朔,王卒,得年六十有八。上甚悼之。輟正朝三日;敕有司,治喪具,厚恤典,賜謚曰"恭順"。遣使諭祭,又遣使撫慰其妻、子。王之妻拜使者曰:"乃下臣祚薄,弗克負荷天子深恩,不能終事且沒。有遺命,以'世世毋忘天子恩。克守其言,則死猶不死矣!"王之妻之言,亦可謂賢也已。是月庚寅,以禮葬王於安德門外之石子崗。敕為文,志其壙。王父曰麻那惹沙那旺沙;母曰刺失八的;妻曰他系邪;子一人克孫,曰遐旺,甫四歲,女二桂姑,桂娘。以遐旺襲王爵,賜以冠服、玉帶、儀仗、鞍馬、服物、器皿及金銀、錦綺、錢幣甚厚。賜王妻以命服、珠冠、白金、錦綺、錢幣諸物。其餘,賜各有差。官王之弟施里難那那惹、施里微喏那沙那、那萬喏邪三人,俾輔遐旺。詔有司,立祠於王墓。置守墳者三戶。敕建碑祠下,命臣廣,制刻文。臣廣仰惟皇上綏寧宇內,茂揚天德,溥博周遍;凡日月照臨之地,皆心悅誠歸,惟恐或後,奉琛秉贄之國,輟集於庭,歲以萬數,浡泥王去中國,累數萬里,一旦舉妻孥、妹戚、陪臣,浮鉅海來朝,不以為難;叩陛陳辭,忠誠溢發,其心堅確,有如金石。至其臨終之言,尤拳拳屬其下以不忘天子恩。聖德漸漬,感動於人心。其深如此,於乎盛哉!惟王賢達聰明,忠順之節,始終一致;宜其身被寵榮,澤延後嗣。用紀其實,聲為銘詩,昭示無極,以彰王之所以受恩深厚者,由其誠也。銘曰:"大明御天,臣妾萬方,孰不來享,孰不來王。倚歟浡泥,邈處炎徼,感化來歸,風騰雲趭。曰婦曰子,甥妹陪臣,秩秩稽顙,趨拤甡甡。跽曰天子,作我父母,我生我樂,天子之祜。戴天覆地,疇比幪幈,翹首大明,遹來獻誠。天子曰吁,予統宇內,綏爾於寧,惟德罔逮。王拜稽首,萬歲歡呼,服德懷仁,春育海濡。國有山川,匿其寶物,靈發其藏,不愛而出。荏苒草木,惟葉蓁蓁,煌煌者華,有實其蕢。異禽和音,鳴拂其羽,走獸麇麇,亦蹌以舞。國黃耇曰,聖化所漸,臣國雖逖,臣心仰瞻。天子嘉悅,待以異禮,宴勞錫賚,有厚而旨。雲胡期月,疾忽及之,奄然而喪,復悼而悲。臨終之言,疆土歸華,渤泥弗忘,天子深恩。於乎賢王,卓特超逸,西南諸蕃,靡堪王匹。生者誠款、永鎮南洋,爵於王胤,世澤金墩。有墳如堂,有祠翼翼,以妥王靈,魂魄歸鄉。森屏元壽,賜予王禮,總兵克孫,世襲蘇丹、男丁傳位,萬世恩榮。公享天年,六十有八。

傳說軼事

在浡泥國王墓墓道兩旁,石馬、石羊、石虎等齊齊挺立,十分莊嚴。不過遊客可能會注意到,浡泥國王墓的馱碑龜趺卻有些奇怪,可以明顯地看出龜頸部有一道細細的接合痕跡。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這道接合痕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呢。
相傳浡泥國王來中國時,在南海遇到一隻受傷的大海龜,國王宅心仁厚,命隨行的國醫為海龜治療,治好後將其放生。沒想到這隻海龜竟然願意隨國王前往中國。國王苦苦相勸,稱中國炎熱缺水,不適合海龜生存,沒辦法,大海龜只好同意留在南海。
浡泥國王逝世後,就埋葬在南京南郊,那隻海龜依然想來抱恩,神仙看其心誠,於是同意其魂魄附在石刻上,馱碑守護在浡泥國王墓前。一年中,南京大旱,幾個月沒下雨,海龜饑渴難耐,又看到百姓疾苦,於是四處找水。百姓見這個石龜居然會移動,感覺有些神異,於是跟在石龜後面,幾經跋涉,果然找到了一眼清泉,百姓都獲救了。然而,由於神龜擅離職守,天神動怒,一道閃電劈斷了石龜頭頸。此後數百年,無頸石龜依然忠實地守護著浡泥國王墓。
直到1960年,當地的鄉親才找到了當年被劈斷的石龜頭部,並用特殊材料使龜身和頭部粘合成功,正因為如此,遊人在今天還能看到接合的痕跡。

墓主簡介

浡泥國即今天的汶萊達魯薩蘭國,與中國早有交流,北宋時曾有使節前來。
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遣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為使節出使浡泥國。二人回國時,浡泥國王馬合謨沙派使者隨同來朝。
明永樂六年(1405年),國王麻那惹加那乃帶著妻子、甥妹、子女,陪臣共150多人,隨鄭和航海船隊來中國訪問,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盛情款待。浡泥國王在南京遊覽月余,終因不幸染病,雖經御醫精心調冶,終因病情過重,當年八月病卒於南京館舍,享年68歲。
明成祖遵其“希望體魄托葬中華”之遺願,輟朝三日,派遣官員以致哀悼,諡為“恭順”,以中國王禮葬之於南郊安德門外石子崗,命入籍的南洋人為其守墓,每年春秋由專人祭掃。麻那惹加那乃的兒子遐旺襲封浡泥國王。永樂十年九月,遐旺和他的母親又一次訪問中國南京,祭掃父墓。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