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泥國

渤泥國

渤泥國,是東南亞的一個古代小國,也稱“勃泥”或“浡尼”。位於東南亞加里曼丹島北部地區,即今日汶萊達魯薩蘭國,其含義為“生活在和平之邦的海上貿易者”。它是一個神秘的熱帶王國,自然風光優美,資源豐富。十世紀起渤泥國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使節、商人往來不絕。

基本信息

簡介

渤泥國王墓渤泥國王墓
13世紀,渤泥共轄14州。首都居民達萬人。此時已進入奴隸社會,階級對立明顯。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龍腦香。百姓“煮海為鹽、釀秫為酒”。14世紀,渤泥人民“崇奉佛像唯嚴”。中央政府設一大臣統管全國的財政、稅收。

14世紀末,臣屬於麻喏巴歇。15世紀初又臣服於馬六甲王國。同時開始伊斯蘭化。不久,恢復獨立,建立蘇丹國。16世紀初,第五世蘇丹博爾基亞當政,國勢昌盛,除加里曼丹島大部地區外,菲律賓南部的一些島嶼亦屬渤泥。史家稱這一時期為汶萊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國內實行封建統治,蘇丹下設四位大臣和八位副大臣。蘇丹握有全國土地,並分封給各大臣,由他們出租給百姓耕種。16世紀末,因王室內訌國勢轉衰,西方殖民者乘機入侵。1888年淪為英國保護國。

外交

由於渤泥國位於當時東、西洋海上交通的樞紐之地,地理位置重要,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就訪問了渤泥國,並封前國王世子麻那惹加那乃為渤泥國王,授予印符、誥命。渤泥國是一個伊斯蘭教國,信奉伊斯蘭教的鄭和自然容易與渤泥國的國王、大臣聯絡感情,搞好關係。所以,作為和平使者的鄭和深得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的信任。

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二十日,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帶領妃子及兄弟姊妹,乘坐了海船,來中國訪問,曾受到明朝朱棣皇帝高規格接待. 同年十月,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暴病,逝世於“會同館”。在他臨死之前,表達了對中國誠摯的感情。

朱棣皇帝知道後十分悲痛,遵照渤泥國王遺願,以禮葬王侯的儀式,將渤泥國王葬於南京城南石子崗,並以西南夷人身份入籍中國墳戶,世代為之守墓,並為陵墓建詞立碑,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死後,朱棣皇帝下詔書,封麻那惹加那乃之子繼承王位,並派人護送他歸國。臨走前,明成祖朱棣皇帝設宴,為他餞行,並賜贈黃金、白銀。可見,明成祖朱棣皇帝對渤泥國的重視。

金庸小說《碧血劍》中有提到兩國友好關係及麻那惹加那乃訪華,暴斃,安葬的內容。小說中還說渤泥國人喜尚佛教,這點很可能金庸杜撰的,因為上文提到渤泥國是一個伊斯蘭教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