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海墓群

洋海墓群

洋海古墓群位於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吐峪溝鄉洋海夏買里村北約1.5公里,火焰山南坡的戈壁地帶上。墓地主要分布在相對獨立的三塊略高出周圍地面的台地上,台地呈現長條形,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微有緩坡。總面積5.4萬平方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群概述

洋海墓群洋海墓群

洋海古墓群位於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吐峪溝鄉洋海夏買里村北約1.5公里,火焰山南坡的戈壁地帶上。墓地主要分布在相對獨立的三塊略高出周圍地面的台地上,台地呈現長條形,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微有緩坡。總面積5.4萬平方米。三塊台地相對隔離,上面均布滿墓葬,分布特徵、墓型均有較大差別,故分為Ⅰ、Ⅱ、Ⅲ號墓地。 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布情況

洋海古墓葬根據分布,可分為東西兩片墓地。墓葬形制有長方形豎穴墓、土壞墓室或二層台、墓斜坡土洞墓。

洋海古墓群 文物洋海古墓群 文物

東片墓群為豎穴墓及豎穴偏室墓,屬青銅時代後期至早期鐵器時代。出土文物豐富,主要有石器陶器木器毛織等生活用品及狩獵工具,晚期墓葬中有壁畫、文書等物品,是吐魯番史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墓地之一。

西片墓群規模大,以晉唐時代墓葬為主。面積達10平方公里。以斜坡墓為主,反映不同的文化特徵。出土的文書反映當時的民族、宗教、政治、文化及民間交易、生活習俗等,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

學術價值

洋海古墓葬吐魯番地區古墓群之一,其出土的大量文物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徵,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

發倔經歷

1981年 冬,新疆火焰山南部的一位村民在遠離村莊的戈壁灘上挖鑿坎兒井時,刨開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原本是挖掘地下暗渠的鐵鍬卻不經意的打開了一座年代久遠的古墓。時至今日,這裡已經成為新疆目前發現的最大、最密集的古墓群之一。
負責洋海墓地挖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呂恩國研究員說,“根據墓葬的密度我們估計了一下,被盜和已搶救性挖掘的墓葬在1100座左右,沒有挖掘的還有千座以上。”
考古人員在1003年搶救性挖掘中發現,早期墓葬距今3000年上下,晚的也距今2000年以上,其使用時間跨度竟達千年。

墓地形成

洋海墓地的北邊是火焰山的一條自然溝谷--吐峪溝。溝內一條自天山而下的融雪水河,四季不竭,早在3000年前已將洋海墓地沖刷成三塊台地。古洋海人把死去親人埋在這個寸草不生的台地上,自己則生活在有水有草的地方。當時的西域已是個乾旱地區,綠地很少,所以在遠古時候人們就有死人不跟活人爭地的意識,而最理想、同時又不占用狹小綠洲土地的墓葬地就是現在的洋海墓地。
各方專家在解讀了洋海的豐富遺存信息後,還原了一幅古洋海人的遷徙定居圖:大約在3500年前,從目前新疆的西北邊或者是從北部阿拉泰地區遷徙來一支遊牧民族,到達吐魯番盆地後,適宜的生存環境使這支人定居下來。這個地方的夏天非常炎熱,於是他們就把牛羊趕到北邊天山里放牧;冬天山里很冷,到雪大草枯的時候,他們就把牛羊又趕下山,生活在溫暖的盆地里。久而久之,一部分人開始隨著農業的傳入定居農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人類學專家韓康信說,歷史上,新疆人種有幾個歐洲類型,既有跟我們比較近的地中海類型,也有北歐類型的歐羅巴人種,從而形成史前新疆這種豐富多彩的體質人類學的情況。從洋海出土的大量頭骨分析,他們深目高鼻,高加索人種所占比例更多一些,但也可能跟樓蘭地區的人種上存在某些聯繫。這也說明洋海是史前時期的東西方文化交匯點。

出土文物

洋海大麻

在新疆吐魯番洋海墓地出土的薩滿教巫師乾屍陪葬品中發現的綠色植物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為古老且最完好的大麻標本,科研人員近期從這些約2500年前的大麻中提取出了大麻酚。
專家進一步確定,作為隨葬品,得到如此良好保存的大麻暗示著墓主生前與大麻有著密切的關係。
吐魯番學研究院在站博士後蔣洪恩說:“2003年出土的時候,大麻葉片竟然還是綠色的,仿佛剛採摘的一樣。這些大麻的葉片、果實及小枝條,連同內部結構都完整保存了下來,在中國甚至世界已知考古發現中都沒有比這保存得更完好的。”
研究人員此後將該植物樣本寄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析取證。近期,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從這2500年前的“綠色植物”中提取出大麻酚。這一訊息得到了蔣洪恩博士的證實。
“這得益於吐魯番地區特別乾燥的氣候”,蔣洪恩說。此前我國曾在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1984年)、長沙馬王堆漢墓(1973年)等地也出土過大麻果實遺存,可惜均全部炭化。
2003年3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吐魯番地區文物局開始對吐魯番洋海墓地進行發掘,在編號為一號墓地90號墓的墓室中,考古人員發現一個精緻的皮編草簍,內有大麻的植物種子及小枝條等。墓室中還有一個大木臼中亦裝有部分同樣類型的植物,木臼底和內腹底已被磨得很薄,其一側已經嚴重破損。
吐魯番地區文物局局長李肖博士說:“我們根據乾屍奇特的服飾判斷這個墓室中的主人可能是當時的薩滿教巫師。”他推測說,“這些大麻很可能是在這個木盆中先被研磨成粉,然後被墓主服用以獲得癲狂狀態。大麻的致幻作用和藥用價值成為墓主人保存這些大麻的目的。”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宗教,大多數學者認為,“薩滿”一詞源自通古斯語Jdam man,意指興奮的人、激動的人或壯烈的人。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薩滿教巫師即跳神之人的專稱。他可以將人的祈求、願望轉達給神,也可以將神的意志傳達給人。在佛教東傳(公元1世紀前後)以前,薩滿教在包括吐魯番地區在內的新疆天山南北盛行。
大麻是與罌粟、古柯並列的三大毒源植物之一。

洋海服飾

頭戴羊羔皮帽,額頭上圍彩色毛絛帶,上有縫綴成組排列的海貝;外穿毛皮大氅,裡面是彩色毛布斗篷;下穿斜紋粗毛布褲,貼身穿裹紅邊的紗狀平紋毛布衣;腳穿短靿皮靴,皮靴面上成排的銅扣裝飾,靴口上部纏彩色毛絛帶,上有捆綁成組的銅鈴形、銅管形飾;左腕戴牛皮質的紅色套袖,套袖上縫一排銅扣。
這是洋海墓葬中一具薩滿乾屍出土時的服飾,負責衣物揭取的新疆博物館賈應逸研究員說:“毛織物主要以緙毛織物為主,在新疆已知出土織物中洋海最為豐富。洋海織物的染色主要以黃、紅、棕色為主。”
“沒有一個表現美的細節被忽略。想想看,如此裝扮一個現代的模特,將是何等的驚艷脫俗。”呂恩國說。
研究人員還發現兩具乾屍的手背有繁複的文身圖案,從手背一直延伸至指甲。另一具乾屍還證明當時的女人已經開始使用假髮(顏色各異的毛線)進一步修飾自己。
兩千多年前的洋海女人出門和現代女性一樣隨身攜帶著坤包,她們在腰上掛著一個皮革的小化妝袋,袋內裝木梳、三角形木片和黑、紅、白色礦物染料塊。
在洋海260號墓地,一具成年女性乾屍,身著皮毛大衣和短腰皮靴,內穿毛衣。這件毛衣平紋細線,輕而保暖,並被染成紅色。吐魯番地區文物局局長李肖博士說,這可以與現代的羊絨衫相媲美。
考古人員推測的2500年前的洋海人“標準像”是這樣的:男子披髮,頭戴護耳氈帽;上身穿白色毛紗內衣,或穿圓領毛織衫,內衣袖口和領部有的加縫紅色毛滌帶;外套為左衽大翻領綿羊毛皮短大衣,或穿開襟綿羊皮大氅,上衣無扣,用皮帶繫緊;下身穿斜紋本色粗毛布長褲,或穿斜紋粗厚毛織褲,大寬襠;腳上多穿毛皮內翻、高至大腿的長筒靴。
時髦的女郎們則頭戴高尖頂氈帽,有的高尖部分達五六十厘米;梳辮,粗辮子中夾有各色毛線裝飾;上身穿白色毛紗內衣,有的上身內穿圓領紅邊毛紗長衫;下穿粗毛布拖地筒裙,筒裙毛布一般為彩色;足穿野羊皮翻毛短筒皮鞋;外套一件羊皮大衣,皮大衣袖口窄小至酒杯口大小,完全演化成一種裝飾。
“時空錯亂的感覺令人恍惚,打開一個墓葬,一襲華衣就躍然而出,仿佛在時裝表演台上輕搖慢曳,而模特卻已化作2500年的乾屍。”呂恩國說。

洋海箜篌

箜篌可能被薩滿教巫師用做超度亡靈的法器
呂恩國說:“箜篌之音可傳向天際。在2500年前的新疆吐魯番,巫師在超度亡靈時,彈撥箜篌通知上天又有一個靈魂升天了。”
“這3件箜篌出土時候我們很激動,因為這是新疆第二次在墓葬中出土這種古樂器,它們保存得特別完好。但是,復原後的箜篌根本彈不出令人期待的音韻。”呂恩國說。
2003年4月,考古人員來到吐魯番洋海古墓群一座較大二層台墓葬前,揭開覆蓋在墓室上面的蘆葦和木棍條後,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墓室主人已僅剩一個頭骨,而其餘骨骼全無。
一具完整的箜篌擺放在屍床右側,為整塊胡楊木刻挖成。出土時基本完整,由音箱、頸、弦桿、弦組成。音箱和琴頸連為一體,通長61厘米。音箱上口的平面為長圓形,底部正中有三角形發音孔。口部蒙羊皮,蒙皮正中豎向穿一根加工好的檉柳棍,5個小枝等距穿在豎棍下。用羊腸衣做的琴弦僅存一根,但弦軸上有5道系弦的磨痕。
在敦煌千佛洞和新疆大量石窟壁畫中多次出現的箜篌圖形在洋海古墓現身令考古人員興奮不已,同樣在音樂界也引起轟動。原中央樂團演奏家劉宏軍說,“洋海箜篌特別珍貴,是研究古代豎琴構造和音律等十分難得的資料,填補了史前新疆樂器史的空白。”
技術人員以洋海箜篌為樣本對其進行了複製,但結果令人失望。依樣復原的箜篌只能重複簡單的音節。
這種現象令考古學者開始對箜篌的最初用途提出新的見解--這種簡單但深沉的音節是否另有他用?
這基於兩個判斷:目前該墓室通過碳14測定的年代為距今2500年;根據乾屍服飾及隨葬品特徵可以認定箜篌出土的三座墓的主人均為薩滿巫師。在所發掘的500多座墓室中,僅僅出土了3件箜篌,這證明箜篌的使用者身份特殊。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