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墓

張騫墓

張騫墓位於張騫紀念館中。張騫紀念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為紀念西漢著名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而建,位於城固縣城以西三公里處的博望鎮饒家營村。陝西省南部漢中市城固縣城西北博望鄉余家營西南2公里處。張騫是西漢時出使西域的著名外交家,城固人。西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元狩四年(前119年)兩次率員出使西域,同中亞各國建立了友好關係,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以“絲綢之路”開拓者名傳千古。張騫墓高5米,南北長13米,東西寬8米。墓前有漢雕石虎一對、石碑三座。

基本信息

墓地簡介

張騫墓張騫墓

張騫墓位於城固縣城西3.5公里的饒家營,是西漢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張賽的陵墓。張騫,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其故里在漢中城固縣城南2公里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墓地在縣城西2.3公里處饒家營村,現為張騫紀念館,屬陝西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布的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騫墓座北朝南,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高5米,成覆斗形。四周古柏參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對漢代石虎雕工粗獷,姿態雄偉,格局大方。

墓前豎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高182厘米,寬80厘米,上刻隸書“漢博望侯張公騫墓”,是清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所立。左側有碑“漢博望侯墓碑記”,為清光緒時城固知縣胡瀛濤立。右側一碑,上刻“張氏後商”諸名。張騫墓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掘歷史

墓葬位於西安市東郊西安交通大學校園東部,基建時發現。

張騫墓張騫墓

1987年5 月一9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安交通大學聯合進行了發掘。

1988年 修起了雄偉壯麗的漢代闕式大門門樓,鋪設了墓園甬道,栽種了名貴花木。

1991年 又修建了氣勢雄偉的三間獻殿,東西牆壁上懸掛有“張騫出使西域圖”和“鑿空圖”。

1993年 7月,又修起了長3公里、寬10米的全縣第一條旅遊專線公路,可由縣城直達紀念館。如今,修葺一新的紀念館花木扶疏、竹影婆娑,景色宜人,頗受遊客青睞。
2006年 05月25日,張騫墓作為漢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主人介紹

張騫張騫

張騫(?一前114),據《漢書·張騫傳》 :“張騫漢中人也”。注引:“騫,漢中城固人也。”《城固縣誌》:“博望侯張騫故里,在縣西南二里。”張騫死後,埋葬在家鄉。

騫封博望侯,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元朔三年(前126)、元狩二年(前121),三次出使西域,歷時近30年,加強了中原和西域少數民族聯繫,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進一步發展了漢朝與中亞各地人民的友好關係。

分布特色

陵園整體以獻殿為中軸,對稱分布。獻殿內置著名書畫家張重光所繪大型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圖”、“鑿空圖”。東西配殿為展室,分別推出“張騫生平

張騫墓張騫墓

偉績”展覽和具有鮮明陝南特色的民間藝術展覽。

闕式大門青磚筒瓦,古樸大方,兩闕相對,飛檐斗拱,再現了兩漢宮闕的建築特色。

墓地結構

墓坐北朝南,平面近“A”形,由斜坡墓道、東、西耳室主室三部分組成。斜坡墓道位於主室南面正中,長12.5米,僅發掘了5米,墓道平面呈長方形。墓道北段北距主室1米處有東西耳室,耳室平面為長方形,長2米餘,寬1.1米左右,用長方形條磚券砌而成。主室位於墓道北端,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進深4.55米、東西寬1.84米、高3.25米,系用長條磚、楔形磚、子母磚砌築而成。

主室封門原有兩道,最里一道是木質門,發掘時發現有木門坎、框的朽灰痕跡。最外一道是用長條磚橫臥砌成的。由於墓室早年被盜,遺留文物不多,有銅器、鐵器陶器玉器蚌器及建築材料等、陶器有釉陶壺、奩、倉及彩繪罐、球等。銅器有“昭明”銅鏡一枚,大、小五銖錢百餘枚,還有漆器飾件、車馬飾件及兵器等。玉器主要是塞堵死者七竅所用的玉器,鐵器有斧、棺釘等。

墓室壁畫

此墓發現的主要收穫,是在主室內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色彩斑斕的壁畫。壁畫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

張騫墓張騫墓

第一部分

為墓室頂部及後壁上部,上部主要是表示天空,墓室頂部有兩個同心圓圈,兩圓圈之間的空間中,繪有二十八宿星辰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像。星辰大多數是白色,外邊有黑色輪廓線,僅一顆星為紅色。星與星之間用直線聯繫,各自成組。另外,每組星又同時配一人物、動物或飛禽,用以說明各星的名稱和意義。在星辰圈中,墓室頂部南邊繪太陽(金烏),北邊繪月亮(蟾蜍、玉兔)。整個墓頂部繪滿了雲氣,雲氣間填繪著很多隻各具姿態的仙鶴,後壁上部是一幅導引圖。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在墓室四壁下部,下部主要是表示山川的。是在雲氣間填繪很多虎、鹿、天鵝、山雞、鶴等走獸飛禽。壁畫用色豐富,計有朱紅、石青、石綠、青藍、白、黑等色。經分析全是礦物質顏料。繪法主要是採用先平塗、後勾勒的“沒骨”繪畫技法。顏料配製方面是採用飄浮、研磨、取頭青、二青等的傳統國畫做法。

交通線路

可從西安或者是漢中簡乘坐客運車輛前往城固縣,然後再乘坐2路公車即可到達。

張騫文化

漢武帝時期,為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遂募使使大月氏,張騫以郎官應募。

張騫張騫

建元三年 (前138),張騫率眾一百餘人向西域進發,西行途中,為匈奴人俘虜,拘禁十年之久,為匈奴人做苦工,牧羊、放馬等。後乘機逃脫,西行數十日到達大宛。但那時大月氏已不願東返與匈奴作戰。張騫只好東返歸國。歸途中又為匈奴俘虜,被禁一年多。後因匈奴內部發生了內亂,張騫乘機逃出。元朔三年(前126),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張騫使大月氏的往返途中,將西域的山川地理,風土民情記了下來,使漢朝廷第一次了解到西域的真實情況,司馬遷把他此行稱為“鑿空”。

元朔六年 (前123),張騫以校尉之職隨衛青出擊匈奴。由於他熟悉匈奴地形,具有豐富的沙漠行軍經驗,引導漢軍在沙漠中找到了水草,使這次戰爭取得了勝利,以功被封為“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張騫與李廣俱出右北平抗擊匈奴,因錯過行軍日期,被奪了“博望侯” 爵位。

元狩四年 (前119),匈奴被漢軍打敗,張騫受命為中郎將,率將士300人,帶牛羊萬頭,幣帛,第二次出使西域,以聯絡烏孫,共抗匈奴。元鼎二年(前115)偕同烏孫使者返抵長安。公元前114年,張騫因病去世。隨後,被張騫派到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等國的副使,也陸續偕同各國使者來到長安。從此,漢王朝與西域各國建立了長期的友好交往關係。幾年後,漢嫁江都王建女細君於烏孫,漢、烏聯姻終於實現了。

張騫的兩次出使西域,是漢朝同西域 36 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開闢了中西通商道路 ——“絲綢之路” 。這條通道,使中原和西域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日益興盛起來。西漢王朝的統治由此擴展到了西域一代。張騫就是這條“絲綢之路”的開闢者。如今,張茜已成為我國外交史的光輝一頁“絲綢之路”“張騫”也成為一門學說成為研究的課題。

張騫墓在今城固縣西博望鄉,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前豎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大書“漢博望侯張公騫墓”,系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書立,城固人民以張騫而自豪。張騫的歷史名牌效應正在現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漢中市主要旅遊景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