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應瑞家族墓地位於翁牛特旗梧桐花鎮國公府村,葬有元代薊國公張應瑞及兩代先人和後人。墓地現存“張氏先瑩碑”,正面陰刻楷書漢字39行3000餘字,背面陰刻與漢文相同內容蒙文,為元代蒙漢文合璧碑中的珍品。另外儲存文吏石雕2尊、武士及麒麟石雕各2尊、石虎3尊、石羊4尊。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置面積

翁牛特旗翁牛特旗

薊國公張應瑞家族墓地又稱元代蒙古弘吉剌部王傅張氏家族墓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鎮國公府村北1.5公里的山腳下,於1970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占地面積達150000平方米。

墓地地形地貌

墓地地處偏僻山野中,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為較開闊的丘陵地,西側有兩道較深的沖溝,東北面地形成深淺不一的二、三道洪溝。墓地形成北高南低,南北寬,東西窄的地貌。

墓碑

青冢入口青冢入口

墓地中現存的“張氏先塋碑”及“住童先德碑”和“薊國夫人剛氏之墓碑”記載了從元世祖忽必烈直至順帝托歡貼木兒時期,張應瑞家族為元朝及蒙古弘吉剌部(其駐地在內蒙古東部)盡忠之事,許多內容可補《元史》之闕。碑文的丹書者即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大家,西域人康里巙巙,這是他傳世字數最多的正楷作品。同時,張氏先塋碑的背面為陰刻蒙古文字3000多字,為碑前漢文的譯文,也是我國元代碑刻中蒙文字數最多的,是蒙漢文字合壁碑中的珍品。

墓地為南北方向,地表現存“張氏先塋碑”一通,建置於元順帝元統三年(公元1335年),此碑通高5.8米,寬1.37米,厚0.4米,此碑是螭首龜趺碑式,由碑座、碑身及碑首組構。碑座砂岩質地,造形古樸渾厚,碑身與碑首聯體,為房山青白石質地。據碑側刻字“大都西南房山縣獨樹村石經山銘石”當出自今北京市房山縣,石經山即遼金時期石刻藏經之處。龜趺座(即贔屓座)上面鑿有凹槽,碑身鑲嵌在上面。張應瑞墓碑碑首圓雕四條粗壯蟠龍,龍頭低垂於碑首兩側,兩隻龍爪托住祥雲之上的明珠,絞纏在一起勁健有力的龍身,組成方形碑頂;龍身下方即碑首正面中心,備為題名的碑額處,正面額題篆書“大元敕賜故榮祿大夫遼陽等處行中書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薊國公張氏先塋碑”。正面碑文陰刻漢文楷書39行,滿行100字,字跡清楚,筆力蒼勁,為康里巙巙所書。背面碑首為篆刻蒙古文字(八思巴文)內容與碑首正面文相同。碑身背面陰刻約3000字的畏吾兒蒙古文,字跡清晰、完整。

另一殘碑倒置地表。碑額漢文篆刻“大元同知微政院事住童先德碑”。此碑亦屬螭首龜趺碑式,位於“張氏先塋碑”之北14.7米、偏西6.7米處,置放朝向碑式形制與前碑相類此系薊國公張應瑞之長子的碑銘。碑文亦為康里氏所書,約近2000字。

另外一通是張應瑞夫人剛氏之碑,此碑由碑座、碑身兩件組成,碑座長方形。此碑豎刻漢字正楷5行,滿行8個字,即“故贈榮祿大夫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薊國公公諱張應瑞加封薊國夫人剛氏之墓”,共40個大字,陰刻雙勾,字型端莊雄健,實為難得的漢字楷書書法藝術佳作。

位於“住童先德碑”之西,衝擊性溝壑之東,現存一龜趺碑座,座西面東,但碑身不存。

墓地雕塑

文化遺址文化遺址

兩通碑前神道上,南北方向排列文官石雕兩尊、武士石雕兩尊、石虎兩尊、石麒麟兩尊、石羊四尊。石雕線條流暢,紋飾細膩,反映了元代高超的雕塑水平。

墓地北側的國公山及西山頭,東坡地現有原墓地圍牆基礎遺蹟,由此可確定墓地範圍為東西500米,南北300米,占地150000平方米。

張應瑞是元世祖忽必烈時忠武王的陪臣,其家族是源於河北清河縣的漢族,他們來到草原,為蒙古弘吉剌部的發展效忠盡力,受到了蒙古政權的歡迎和重用,且最後其子孫後代又都融於蒙古民族之中。為了紀念他們,由元順帝下詔,集合了全國文壇才俊為其樹碑立傳,因其有功受封中奉大夫加贈榮祿大夫,魯王傅,死後追封薊國公,碑立於元順帝元統三年(公元1335年)。這在我國古代民族關係史上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漢族與蒙古族的友好交融源遠流長。“張氏先塋碑”就是這種友好交融的歷史見證。

墓地毀於元末明初的兵燹戰火。唯張應瑞墓碑完整地保存下來,至今仍矗立於山巒之間。

藝術價值

翁牛特旗翁牛特旗

儘管墓地中的墓葬多數被盜,我們認為它們不失為一座小型元代石刻藝術館。康里巙巙為元代著名書法家,張氏家族墓地現存的三通康里巙巙楷書碑文,實屬現在國內僅存的康里氏真跡,是全面反映其真書風格的珍貴歷史文物,是難得的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瑰寶,是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奇珍。碑文涉及的內容,對研究張氏家族世系以及在元初到順帝期間統治階層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元朝當時的內政情況及鮮為人知的弘吉剌部的有關歷史記載,可補《元史》之闕。

1976年,由昭烏達盟革命委員會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5月,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