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轄地包括今庫頁島,外東北,西伯利亞東部,中國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內蒙古東部。東靠北海(今鄂霍次克海,一說最東到白令海),南靠鯨海(今日本海)和渤海、東海(當時東海包括今黃海),最北到北冰洋,最東一說到西伯利亞東部的勘察加半島,一說到白令海。西接嶺北行省。

歷史沿革

元朝至元六年,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於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稱東京行省,後徙治北京。至元十五年,又改為宣慰司。至元二十三年, 再立東京行省,同年罷。至元二十四年,復置遼陽行省。

遼陽行中書省為元朝中國本部的10個行中書省(不含征東行省)之一,轄境包括今 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四省區及黑龍江流域(一說直到北冰洋)、烏蘇里江以東到日本海等地區,以及今朝鮮半島北部,包括東寧府,雙城總管府與耽羅軍民總管府。

行政區劃

山北遼東道

遼陽路:上。金東京路總管遼陽府。至元六年(1269)因之為東京路,二十五年(1288)更名遼陽路。

遼陽縣:下,倚郭。至元六年(1269)省警巡院入縣。

鶴野縣:至元六年(1269)省入遼陽縣。

宜豐縣:元初省入遼陽縣。

岩 州:金末於石城縣靈岩寺置岩州,並置倚郭東安縣。元初全州省入遼陽縣。

石城縣:金末改屬岩州。元初省入遼陽縣。

婆娑府:金婆速府路(猛安謀克)。元太宗二年(1230)因之為婆娑府路;至元三年(1266)改婆娑府宣撫司,直屬

中書省;十三年(1276)割東寧路靜州、義州、麟州、來遠鎮來屬;十七年(1280)為府改屬路,二十五

年(1288)省入路,設婆娑巡檢司。

來遠州:[無倚郭]。元初省入路。

貴德州:金屬東京路,倚郭貴德縣。元初全州省入遼陽縣,設貴德巡檢司。

奉集縣:金屬貴德州。元初省入遼陽縣。

澄州:金倚郭臨溟縣。大德年間之後全州縣省入遼陽縣,設海州巡檢司。

析木縣:金屬澄州。大德年間之後省入遼陽縣,併入海州巡司。

蓋州:下。元太宗二年(1230)升蓋州路,至元六年(1269)復降州,復屬路。

本轄:金建安縣,倚郭。至元八年(1271)省入州。

熊岳縣:至元六年(1269)省入建安縣。

湯池縣:至元六年(1269)省入建安縣。

秀岩縣:金大寧鎮,金末置秀岩縣。元太宗六年(1234)省。

金復州總管府:金末於復州化城縣置金州。元初省入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設金復州萬戶府,至順元年(1330)

改置金復州總管府。

復州:金倚郭永康縣。元初全州省入遼陽縣。

化成縣:金屬復州,金末改屬金州為倚郭。元初入金州省入遼陽縣。

懿州路:下。金懿州屬北京路。元太宗二年(1230)升懿州路,至元六年(1269)復降州,為下州,復屬路;至正二年

(1342)復升路。

本轄:金順安縣,倚郭。至元六年(1269)入州。

靈山縣:至元六年(1269)省入順安縣。

同昌縣:金屬義州。至元六年(1269)省入順安縣。

豪州:[不詳,元初有州],至元六年(1269)省入順安縣。

義州:下。金屬北京路,至正二年(1342)改屬懿州路。

本轄:金弘政縣,倚郭。元初省入州。

開義縣:元初省入義州。

興中州:下。金興中府屬北京路。至元七年(1270)降興中州;至正二年(1342)改屬懿州路。

本轄:金興中縣,倚郭。元初省入州。

永德縣:元初省入興中府。

宜民縣:金屬興中府。元初省入興中府。

瀋陽路:?。元太宗四年(1232)置高麗軍民萬戶府,六年(1234)僑治於遼陽;中統二年(1261)改置安撫高麗軍民總

管府,四年(1263)復於瀋州置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至元十九年(1292)以東征左副都元帥府改置總管高麗

女直漢軍萬戶府;元貞二年(1296)合併二司升瀋陽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寄治遼陽,大德三年(1299)復

徙治瀋州。

本轄:金瀋州屬東京路,倚郭樂郊縣。元初全州省入遼陽縣。中統三年(1262)復置瀋州,大德三年之後復廢。

章義縣:金屬瀋州。元初省入遼陽縣。

遼濱縣:金屬瀋州。元初省入遼陽縣。

婁挹縣:金屬瀋州。元初省入遼陽縣。

東寧路:?。高麗為西京平壤城。至元六年(1269)內附,八年(1271)置東寧府,十三年(1276)升東寧路,置錄事司;

二十七年(1290)廢,還屬高麗。以遼陽、瀋陽二路東界為東寧路,僑治瀋陽路。

其所轄各府州縣及錄事司略。

廣寧府路(廣寧路):下。金廣寧府屬東京路。元初置廣寧行元帥府事,後改置總管府,至元六年(1269)復屬東京路,

十五年(1269)升路。

本轄:金廣寧縣,倚郭。元初省入府。

閭陽縣:金閭陽縣。元初為閭陽千戶所,至元十五年(1269)復置縣。

望平縣:至元十五年(1269)改為望平軍民千戶所,後復置縣。

鍾秀縣:至元六年(1269)省入望平縣。

大寧路:上。金北京路總管大定府。元初因之為北京路,至元七年(1270)更名大寧路,二十五年(1288)更名武平路,

徙治武平縣;二十九年(1292)復名大寧路,復徙大定縣。

錄事司: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1265)改置錄事司。

大定縣:下,倚郭。

龍山縣:下。金屬利州。元初改屬府,至元四年(1267)復屬利州,後復屬路。

富庶縣: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興中州,後復置縣。

和眾縣:下。

金源縣:下。

惠和縣:下。

武平縣:下。

長興縣:金倚郭[城東南偏]。中統二年(1261)省入大定縣。

瑞州:下。

本轄:金瑞安縣:倚郭。元初省入州。

海陽縣:元初省入瑞州。

海濱縣:元初省入瑞州。

高州:下。金三韓縣屬大定府。中統二年(1261)復升高州。

本轄:元初省靜封縣入州。

錦州:下。

本轄:金永樂縣,倚郭。元初省入州。

安昌縣:元初省入錦州。

神水縣:元初省入錦州。

興城縣:元初省入錦州。

利州:下。

本轄:金阜俗縣,倚郭。元初省入州。

和 州:元初屬大寧路,至元五年(1268)省入利州為永和鄉。

惠州:下。金神山縣屬大定府。元初復升惠州。

本轄:

川州:下。金宜民縣屬興中府。元初復升川州,屬路。

本轄:

建州:下。

本轄:金永霸縣,倚郭。元初省入州。

建平縣:元初省入建州。

鹹平宣慰司

開元路:?。金隆州屬上京路,金末升隆安府,又廢會寧府及所屬會寧、曲江、宜春三縣,廢肇州及所屬始興縣。

元初復名黃龍府,至元四年(1267)升遼東路,二十三年(1286)更名開元路;至正二年(1342)徙治鹹平府。

鹹平縣:?,倚郭。金鹹平府路總管鹹平府,金末廢所屬平郭、銅山、新興、慶雲、清安、榮安、歸仁、玉山

八縣。元初因之為鹹平府,至元四年(1267)改屬遼東路,後直屬山北遼東道宣慰司;至正二年(1342)

降縣,為開元路倚郭。

本轄:

寧遠縣:置廢年代俱不可考。

開元萬戶府:

南京萬戶府:

肇州萬戶府:?。至元三十年(1293)置肇州。元貞元年(1295)設肇州屯田萬戶府。

塔海萬戶府:

胡里改萬戶府:金胡里改路(猛安謀克)。元置萬戶府,初屬水達達路。

斡朵憐萬戶府:初屬水達達路。

古州千戶所:

朵因溫都兒兀哈良千戶所:

牙蘭千戶所:初屬水達達路。

失憐千戶所:初屬水達達路。

奚關總管府:

雙城總管府:

合蘭府:

鎮寧州:至正十一年(1351)裁海西遼東道巡捕海防所,置鎮寧州,[其餘待考]。

本 轄:

水達達路(註:水達達即水靼韃。一說水達達路為大德七年(1303)至皇慶元年(1312)之間置。):至元二十三年之前置。

桃溫萬戶府:

脫斡憐萬戶府:

孛苦江萬戶府:

蒲峪路萬戶府:金蒲與路(猛安謀克)。元置蒲峪路萬戶府。

失赤寶萬戶府:

兀者野人-吉烈迷等處萬戶府:今阿紐依河與黑龍江匯合處的哈兒分

鯨海千戶所:

阿速古兒千戶所:

征東元帥府:中統四年(1263)置征東招討司,後徙奴兒乾,為征東元帥府。

元朝部分地名考

元朝部分地名考:

鶴野縣:今遼陽縣唐馬寨鎮附近;宜豐縣:今遼陽市弓長嶺區附近;

石城縣:今燈塔縣西大窯鎮燕州城;岩州/東安縣:[金石城縣南]

婆娑府:今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來遠州:今丹東市境;

析木縣:今海城市東南析木城;熊岳縣:今營口市鮁魚圈區熊岳鎮;

湯池縣:今鞍山市千山區湯崗子鎮;秀岩縣:今岫巖縣;

靈山縣:懿州/順安縣:今阜新縣塔營子鄉;

同昌縣:豪州:今彰武縣境;

奉集縣:今瀋陽市蘇家屯區奉集堡;貴德州/貴德縣:今撫順市北;

章義縣:今瀋陽市于洪區彰驛台;遼濱縣:今新民市遼濱村遼濱塔;

挹婁縣:今瀋陽市新城子區依路;鹹平府:今開原市老城鎮

閭陽縣:今北寧市閭陽鄉;望平縣:今黑山縣公厫古城;

鍾秀縣:今北寧市廣寧鎮鍾秀街;

大寧路/大定縣/長興縣:今寧城縣大明城;龍山縣:今喀左縣白塔子鎮;

富庶縣:今喀左縣公營子鎮土城子村;和眾縣:今凌源市小城子村十八里堡;

金源縣:今建平縣喀喇沁村;惠和縣:今敖漢旗古惠州舊址,一說建平縣建平鎮馬圈子村;

武平縣:今敖漢旗白塔鄉武安州城;瑞州:今綏中縣前衛鎮;

高州:今赤峰市元寶山區風水溝鎮興隆坡村;利州:今喀左縣大城子;

惠州:今平泉縣五十家子鄉會州城;川州:今北票市黑城子鎮;

建州:今朝陽縣大平房鎮;

開元路(舊):今農安縣;

開元萬戶府:今東寧縣大城子古城;

南京萬戶府:今延吉市東城子山西城;

肇州萬戶府:今扶餘縣西南珠城子;

塔海萬戶府:

胡里改萬戶府:今依蘭縣;

斡朵憐(斡朵里、鄂多里)萬戶府:今依蘭縣西9公里馬大屯;

古州千戶所:今寧安縣寧古塔;

朵因溫都兒兀哈良千戶所:

牙蘭千戶所:今俄國海參崴以東,[失憐千戶所以東];

失憐千戶所:今俄國海參崴以東;

合蘭府:今朝鮮鹹鏡南道鹹興城南古城;

奚關總管府:今琿春市西南境;

雙城總管府:今朝鮮鹹鏡南道永興郡黑石里;

水達達路:

桃溫萬戶府:今湯原縣南境;

脫斡憐萬戶府:今樺川縣東北宛里古城;

孛苦江萬戶府:一說今齊齊哈爾市舊卜魁,一說富錦市境,一說黑龍江下游博郎湖一帶;

蒲峪路萬戶府:今克東縣金城鄉古城村;

失赤寶萬戶府:今黑河市愛輝鎮附近;

兀者野人-吉烈迷等處萬戶府:今俄國阿紐依河與黑龍江匯合處的哈兒分;

鯨海千戶所:今俄羅斯日本海西岸;

阿速古兒千戶所:今烏蘇里江流域;

征東元帥府:今俄國伯力邊疆區廟街;

人口分布及社會狀況

元代文獻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別稱。由於古籍對金亡後至明初這一時期的女真族語焉不詳,故今學術界對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是否是女真族,看法不一;有的認為水達達是屬"蒙古語族的蒙古人",兀者野人和乞列迷也都不是女真;有的說元明兩代的骨嵬是指新遷入今庫頁島的愛奴人。這些看法對深入研究元代女真無疑是有益的,但與我國隋唐至明的主要史書記載不合。

女直

即女真,它本是全體女真人的族稱。《元史》最初使用這一名稱仍屬這一情況,但後來不僅不包括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而且變為主要是指散居在長城以外北至今吉林、黑龍江兩省交界處附近,南到遼東半島,東達鴨綠江以東,西至遼河附近這一地區內女真人的專稱。這與元朝統治者實行分而治之的民族壓迫政策有關。具體說來,一是由於金代遷到長城以內及其它地區的女真人,在與其它民族長期雜處中民族特色已趨消失,在元朝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的政策下把這些約占金代女真總人口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不作女真看待。再是居住在今松花江和黑龍江下游以及臨近日本海地區的女真人,或因原習以自己的別稱或部名自稱,或是元人以其生產特點和居地稱之,於是就出現了乞列迷、吾者野人、水達達、骨嵬與"女直"並稱的情況。

元文宗至順元年元文宗至順元年

在後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不少"女直"人被遷出前述地域。據載,當據有今大興安嶺及遼東大部地區的蒙古貴族乃顏發動的叛亂被元王朝擊潰後,1293年(元至元三十),元朝將舊隸乃顏、勝納合兒400戶女直遷到揚州(治所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屯田。後來又有一批女直人,被分別遷往濱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濱縣)、趙州(治所在今河北省隆堯縣東)、安豐縣芍陂(在今安徽省壽縣境)等地屯田。女直戶之所以被遷到長城以內屯田,是由於他們參加了乃顏的叛亂。

水達達

又稱"水達達女真"或"女真水達達"、"水韃靼",意為住在水邊的達達人。《元史·兵志》稱之為"打魚水達達"。這是元人對居住江河湖泊地區主要以捕漁為生的女真人的稱呼。但實際包括的並不限於專事捕漁為業的。元初,在其地設立桃溫、胡里改、斡朵憐、脫斡憐、孛苦江5個軍民萬戶府對其進行管理。從5個軍民萬戶府所在,可大體看出水達達女真的分布區域:桃溫即桃溫河,亦作陶溫、托溫、濤溫,又作吞、屯,為今松花江下游西岸支流的湯旺河,府以水命名,治所在湯旺河口令湯原縣香蘭鄉固木訥古城;胡里改即胡里改江,又稱忽汗河、呼羅海河、忽兒海河、瑚爾喀江、呼爾哈河,即今牡丹江,也是府以水名,治所在今黑龍江省依蘭縣治附近。斡朵憐,亦作斡朵里、鄂多里、鄂托哩,府治在今松花江東、牡丹江西岸的馬大屯一帶;脫斡憐所在,《黑龍江志稿》認為即今洮兒河,或說府治在今黑龍江省樺川縣東北宛里古城,亦有疑在黑龍江下游清代地圖中的多林河口附近的;孛苦江府治位置,舊說孛苦即卜魁,府治在今黑龍江齊齊哈爾附近,今人或說黑龍江下游的博郎湖地區,或說在黑龍江省富錦縣一帶。上述表明,以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為中心的一帶地區,是水達達女真人的集中居住區。活動範圍所及,約西起齊齊哈爾市,東至日本海,北過黑龍江,南有牡丹江中游地區。除此之外,府治設在今朝鮮鹹興附近的合蘭府,所轄今朝鮮鹹鏡南、北道地區也有水達達女真人。1312年(元皇慶元年)元設水達達路後,黑龍江下游地區劃歸水達達路管轄,所以廣義的水達達區域,又包括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居住的地區。

吾者野人

亦簡稱吾者,又寫作兀者、斡者、斡拙。為"窩集"的同音異譯,"深山老林"之意:用作部名,意為住在密林深處的人。名稱含義表明,他們是元代主要以狩獵為生的一支女真人。活動地區主要在今黑龍江下游地區,因為元王朝"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於哈兒分之地"。哈兒分地在今黑龍江下游支流阿紐依河注入黑龍江處。

乞列迷

亦作吉里迷、乞烈賓,吉烈迷、乞里迷、濟勒彌等。為黑水靺鞨郡利部後裔。分布在黑龍江下游,與吾者野人雜居同一地區。均屬設在阿紐依河口的同一個軍民萬戶府管轄。元末明初有不少人南遷到三江地區,如《寰宇通志》卷一一六引《開元新志》中有"乞列迷去奴兒乾三千餘里"。但這支女真人沒有全部南遷,仍有不少人留居故地,直到清末還有四五千稱濟勒彌的住在黑龍江口上溯300餘公里的沿江地區。

骨嵬

是元人對居住骨嵬島(今庫頁島)居民的稱呼,在唐代為黑水靺鞨16部之一的窟說部,五代時黑水靺鞨改稱女真,骨嵬當也應屬元代女真的一支。

從上述可以看出,元遼陽行省管轄下的女真人,以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在東抵日本海,西至遼河及嫩江一線,南達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北部,北暨黑龍江下游流域及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總人數約200萬左右。

農業生產

元遼陽行省地區內的女真社會生產,農業已有一定發展,但狩獵、捕漁業仍占重要地位。由於諸支女真人所居地區自然條件差異很大,故上述幾種生產在各支女真社會中比重不一。有的已以農業為主,兼事漁獵;有的農業已出現,但主要以漁獵為生;有的還完全靠獲取天然產品生存。

女直

居住今遼寧、吉林兩省一帶的"女直",是諸支女真人中最先進的部分,已以農業生產為主:一是他們向元朝政府繳納的賦稅是"地稅"、"田租";二是在鹹平府(治所在今遼寧省開原縣老城鎮)屯種的190戶女直人,1298年(元大德二年)種田已達400頃,平均每戶耕種2頃多。不過應當看到,遼東一帶地區在金元易鼎之際生產力因戰亂受到極大破壞,所以不能以遼金時期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去比擬。正因為如此,所以"女直"人還兼營狩獵。由於狩獵生產與"強兵"有內在聯繫,蒙古貴族初曾下令禁止,但迫於他們的反抗,後不得不宣布"弛女直、水達達地弓矢之禁",在遇到災害時又重申"仍弛捕獵之禁"。史載開元等路飢,減戶賦布2匹;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因自然災害,元朝宣布"罷女直造日本出征船"和"罷女直出產金銀禁",說明他們的紡織、造船、金屬冶煉和製造等手工業生產也很發達。上述社會生產的存在,表明這支女真人社會內部必已出現階級分化。事實也正是如此,他們中已出現了能"自請造船運糧赴鬼國贍軍"的富戶,也有窮得無法維持生活的"鬻妻子者。

水達達人

水達達人的社會生產,與"女直"相比,除無金銀生產而有採珠業外,"女直"具有的生產門類他們皆有。不過因自然條件和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各種生產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的地位與"女直"有別。由於其極大部分居民分布在盛產魚類的江河湖泊地區,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賦予,使捕撈業在社會生產中占主導地位。

1330(元至順元年)水達達地區因"去夏霖雨,黑龍、松瓦二江水溢,民無魚為食",元政府為此發糧賑饑,除捕魚外,有一部分人還兼事採取珍珠。水達達地區是元朝境內5個產珠地之一,所產珍珠數量必相當可觀。由於水達達"土地廣闊,人民散居",境內江河流經地區和湖泊所在又都有深山密林,向元政府繳納的賦稅主要是青鼠等皮革,《元史·地理志》還明記"以射獵為業",則水達達人也兼事狩獵生產,尤其是居于山林地區被統稱為水達達的那些女真人,主要靠狩獵為生。也有相當數量的水達達人已經營農業,主要是居於今松花江大曲折處北岸地區和牡丹江流域的水達達人。因為這兩個地區早已出現農業生產(牡丹江流域可追溯至漢魏時期),又是和主要從事農業的"女直"人居地相連,還有:一是1269年(至元六年),蒙古汗國曾對受災的水達達戶在宣布每戶減交"青鼠二"外,也提及免徵租稅;二是在肇州蒙古屯田萬戶府內,有80戶水達達人在肇州(治所在今黑龍江肇東縣西南八里城)旁"近地"耕種;三是元在水達達地區設立了水達達屯田總管府,征東招討使來阿八赤子寄僧曾在乃顏反叛前,任該總管府的達魯花赤。他們也飼養家畜,有羊、馬等。手工業發展已有一定水平,既能製造江河中行駛的普通船,也能造征日本的"迎風船"。上面所述表明,"女直"所具有的主要生產門類,水達達社會內都有,有的發展水平也不亞於"女直"。不過由於地域廣闊,水達達社會內各地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大體說來,居於南部地區的已接近"女直"的水平,居於北部地區還處在靠獲取天然產物為生的階段。

吾者野人

吾者野人、乞列迷和骨嵬等,是元代各支女真人中的後進部分,還處在"習尚射獵","捕魚為食"和"地無禾黍"的階段。飼養的家畜,"惟狗至多"。社會內還父子"不親",不知"揖拜",夫婦無別,男娶妻後,其妻"妹以下皆隨為妾"。不過,由於元王朝的統治,有一些南遷的吾者野人已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如史載,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太傅玉呂魯向元世祖奏,"招集斡者所屬亦乞烈,今已得六百二十一人,令與高麗民屯田"。

綜括上述,處在衰弱時期的諸支女真人,"女直"主要經營農業,兼事狩獵等生產;水達達以捕漁、狩獵為生,兼有農業等生產;吾者野人、乞列迷、骨鬼還處在完全依靠獲取天然產物為生的階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