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縣

勉縣

勉縣位於陝西省南部,漢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嶺,南垣巴山,居川、陝、甘要衝。全縣轄25個鄉鎮,242個行政村,總人口42.9萬,總面積2406平方公里。勉縣資源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發展潛力。這裡生物資源獨特,氣候溫暖濕潤,長江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全境,渠網蛛織,土地肥活,物產豐饒。境內盆地珠串,山巒起伏,森林覆蓋率達58%,自然風光旖旎,生態環境良好,素有“西北小江南”、“陝西後花園”之美譽。這裡礦產資源貯量大、品位高,位於“勉略寧”金三角,被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亞洲的“烏拉爾”。現為全省全市重要的冶金工業基地和化工工業基地。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東漢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沔陽縣屬之。魏景元四年(263)置梁州,沔陽縣屬梁州漢中郡。西晉武帝泰始三年(267)遷梁州治於南鄭,沔陽縣屬之。東晉永和三年(347),梁州收復,沔陽縣屬梁州。寧康元年(373),梁州為前秦(苻堅)所據。太元九年(384)收復,沔陽縣復屬梁州漢中郡。義熙元年(405)梁州為後秦所據,四年(408)收復,沔陽縣仍歸漢中郡。
(圖)勉縣勉縣

南朝,“劉宋取其地,(僑)置華陽郡,寄治白馬城(今老鄉鄉武侯街)”,沔陽縣屬梁州華陽郡。梁武帝天監三年(504)漢中太守夏侯道遷舉郡降魏,沔陽縣始屬北魏華陽郡。北魏正始二年(505)分沔陽縣東設漢陽縣(治所今黃沙鎮);正始中(504~508)又分沔陽縣西設嶓冢縣(治所今銅錢壩)。西魏(535~556)改東益州長興州,沔陽縣屬之。北周(557~581)沔陽縣屬興州。
隋開皇元年(581)撤沔陽縣,三年(583)撤華陽郡,併入—冢縣。大業三年(607)改嶓冢縣為西縣,屬漢川(漢中)郡。
唐武德元年(618)廢漢川郡,復置梁州,西縣屬之。貞觀元年(627)全國劃十道,梁州為山南道轄,西縣屬之。開元二十一年(773),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西縣屬山南西道漢中郡。乾元二年(759)復漢中郡為梁州,西縣屬之。興元二年(784)三月,德宗因避朱泚之亂,來漢中;六月,亂平,將返長安時,升梁州為興元府,開中國歷史上以帝王年號為府名之先例,西縣升為“次畿縣”,上屬興元府。
五代(梁、唐、晉、漢、周)西縣屬興元府。
北宋初,廢道置路,西縣屬峽西路興元府。至道二年(996)西縣屬利州路大安軍(治所三泉縣,今寧強縣陽平關);三年(997)廢軍,兩縣復隸利州路興元府。鹹平三年(1000)宋平蜀後“(西)縣當衝要直靨朝廷”(郡國縣道記》)。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分利州為東、西兩路,西縣屬東路興元府。蒙古軍隊進占後於戊午年(1258)設鐸水縣(治所今舊州鋪),移沔州治於原沔陽縣治所(今舊州鋪),省西縣入略陽。
元初,改興元府為興元路,西縣屬沔州。至元四年(1267)沔州隸廣元路,西縣屬沔州。
明洪武三年(1370)改興元路為漢中府,省鐸水入沔州。四年(1371)知州王昱遷沔州治於西山谷口(今武侯街)。七年(1374)七月降沔州為沔縣,屬漢中府。成化二十一年(1485)沔縣隸寧蕪州(今寧強縣)。嘉靖三十八年(1559)復隸漢中府。
清代,沔縣屬漢中府。1912年廢州為沔縣。1913年屬漢中道。
民國二年(1913)廢府設“漢中道”,沔縣屬之。十七年(1928)廢道,直屬於省。二十四年(1935)在漢中設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沔縣屬之。1935年2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占領沔縣,成立縣蘇維埃,屬川陝省(治四川通江)。2月26日紅軍北上後,8月縣治由西山谷口移於菜園鎮(今縣城)迄今。
1949年12月6日沔縣解放,屬陝甘寧邊區漢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屬陝南行署。1951年屬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屬漢中區專員公署。勉縣原名“沔縣”,因沔水而得名。後因“沔”字生僻難認,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沔縣”改為“勉縣”。1965年6月屬陝西省漢中專員公署。1978年起屬漢中地區行政公署。

地理

勉縣位於陝西省南部、漢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嶺,南垣巴山,居三省交通要衝。

氣候

本縣大部分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4.2攝氏度,一月平均氣溫 2.1攝氏度,七月平均氣溫25.7攝氏度,累年(≥10℃)積溫4399攝氏度。日照時數1740小時。年降水量841毫米。無霜期237天。

資源

礦產資源

勉縣已探明的礦產有23種,開發利用的有18種,50多處。其中金屬礦產7種:金、銅、鉛、鋅、鉻、鐵、錳;非金屬礦產11種:原煤、磷礦石、石灰石、白雲石、重晶石、蛇紋石、滑石、大理石、粘土、石墨、硫磺。資源總量占漢中市第三位,潛在經濟價值達61億元之多。其中金、銅、鉛、鋅、鐵、錳和磷礦石、滑石、大理石、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等,礦藏質量優、儲量大、品位高。

(圖)勉縣勉縣

植物資源

農作物以稻、麥、玉米、豆類、油料、烤菸、蔬菜、薯類為主,糧油產量在漢中市名列前茅,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之一。野生植物類以喬灌木、中藥材、飼草為主。勉縣常見的喬灌木樹種有58科150餘種。用材樹種有油松、華山松、鐵松、椿樹等38種;經濟類樹種有油桐、茶樹、漆樹、五倍子、花椒、桑樹、核桃、梨樹等34種;薪炭林木有青棡、麻櫟、槲櫟、銳齒櫟等。列為國家保護的有杜仲、銀杏、金錢漆、水曲柳、冷杉、厚柏6種,珍貴稀有樹種有粗榧、粗葉樹、山楂、七葉樹、楠木、紅豆沙、刺楸樹、檬子樹、櫸樹、旱蓮10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有黃連木、烏柏、茅栗、鹽膚木、漆樹、山桃、山杏、獼猴桃8種,發現的中藥材共有486種,黃連、天麻、黨參、何首烏、板蘭根、絞股蘭等分布廣。勉縣有草地約2.45萬畝,草地植物有58科602種,其中飼草植物約500種。

動物資源
人工飼養的家畜、家禽外,野生動物已發現的有5綱25目60餘科,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羚牛、金錢豹、鬣羚、金鷹等,二級保護的有岩羊、斑羚(青羊)、青鹿、錦雞、大鯢(娃娃魚)等15種,屬省級保護的有獵豹、獐子(林麝)、大靈貓、山貓等6種,一般保護的有148種,水生動物己查明的自然魚類48種,尚有珍貴名產“丙穴嘉魚”,鱉、蝦、蟹、田螺、河蚌、黃鱔等也分布廣、數量多。

人口

民國21年(1932)14.22萬人,比宣統元年少14.21%。後由於派夫拉兵、按人口計征、災荒等,34年(1945)人口降至12.08萬人,比21年減少7.72%。抗日戰爭勝利後,人口逐年增加。38年(1949)20.41萬人,比34年增長40.81%。
1950~1957年為人口增長第一個高峰期,1957年25.05萬人,比1949年增長22.73%,8年增加4.64萬人,平均每年增加0.58萬人,增長率28.4‰。
1958~1961年人口增長較慢,1961年26.92萬人,比1957年增7.47%4年增加1.87萬人,平均每年增加0.147萬人,增長率13.8‰。1962~1972年人口增長出現第二個高峰期,1972年35.51萬人,比1961年增長31.91%,11年增加8.59萬人,平均每年增加0.78萬人,增長率29‰。
1973~1979年,計畫生育工作不斷加強,人口增長減慢,1979年39.13萬人,比1972年增長10.19%,7年增加3.62萬人,平均每年增加0.52萬人,增長率14.6‰。
1980~1985年,人口穩定增長,1985年39.32萬人,比1979年增0.49%,比1949年增92.65%,6年增加0.19萬人,平均每年增加317人,增長率0.82‰。1987年39.91萬人,比1985年增加0.59萬人。[3]
2012年,勉縣戶籍總人口42.6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7.37萬人。常住人口38.80萬人,出生率為8.57‰,死亡率為7.06‰,自然增長率為1.51‰。

交通

(圖)勉縣勉縣

交通通信發達,投資環境優越。陽安鐵路108國道橫貫全境,西漢高速公路寧段已建成通車,地方道路四通八達。電力充裕,通訊便捷,程控、行動電話遍布城鄉。城市功能日趨完善,縣城建成區面積14.78平方公里,道路和廣場面積62.1公頃、綠化覆蓋率16%。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並對重點項目、民營經濟大戶採取政府掛牌保護制度,為各地客商營造了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良好投資環境。

行政區劃

(圖)勉縣行政區劃圖勉縣行政區劃圖

勉縣轄17個鎮、8個鄉:勉陽鎮武侯鎮周家山鎮同溝寺鎮黃沙鎮、新街子鎮、老道寺鎮、褒城鎮、長林鎮、金泉鎮定軍山鎮、溫泉鎮、元墩鎮、阜川鎮、新鋪鎮、青羊驛鎮、茶店鎮、二道河鄉、鎮川鄉、小河廟鄉漆樹壩鄉土關鋪鄉小砭河鄉長溝河鄉、張家河鄉。

經濟

農業

解放前,農業生產落後。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1985年糧食產量15682萬公斤,農業總產值11127萬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2.3和9.1倍;種植業、畜牧業、副業、漁業產值分別比1949年增長8.2倍、33.7倍、4.9倍和54倍;每人平均分配糧食376.5公斤,現金純收入286元。1987年糧食產量17835萬公斤,農業總產值12063萬元;每人平均分配糧食346公斤。
2008年,勉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83億元。全年糧食總產量13.41萬噸;油料總產量2.11萬噸,。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69萬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18萬公頃。

2012年,勉縣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30.50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5.93億元;林業產值0.69億元;牧業產值11.85億元;漁業產值0.46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56億元。

工業

1949年勉縣有手工業400戶,從業480人,有一個私營民生煤礦,工業總產值1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120萬元的1.61%。解放後,工業逐步發展。1953年勉縣工業總產值7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825萬元的3.89%。1985年所謂“大躍進”時,在“大辦工業”的口號下,盲目興辦工廠17個,工業總產值63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3215萬元的19.9%。1961年,工業總產值26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226萬元的12.1%。1964年工業總產值31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442萬元的13%。“文化大革命”中,大批“唯生產力論”,“停產鬧革命”,工業生產受到破壞,生產秩序混亂,產值、產量下降。1968年工業總產值28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3665萬元的7.7%。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工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1985年有全民所有制企業19個,縣屬集體所有制企業15個,鄉村、街道企業116個,個體工業293個,工業總產值547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6602萬元的33%。1987年,勉縣有工業企業1504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8個,縣屬集體企業16個,個體工業戶1470個),工業總產值969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5%。 2012年,勉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9.76億元。其中,規上工業產值中輕工業完成產值15.8億元;重工業完成產值153.9億元。完成銷售產值168.56億元,產品銷售率達99.3%,實現增加值41.09億元。

商業

勉縣商業自古多為農副產品交換。縣城和集鎮有牲畜、柴草、竹木農具、糧食、棉花、土線、土布、山貨土產品、禽蛋交易市場和小茶館、酒店、餐館、旅館、雜貨、當鋪及小手工作坊。
民國初年始有商號,外來商幫進入。34年(1945)有商號273家,從業400餘人。後國民黨政府濫發紙幣,貨幣貶值,不少商行店鋪倒閉。38年(1949)僅存商行和小店鋪40家。
解放後,1953年有商戶1千戶,從業0.12萬人,年銷售額185萬元,其中國營商業30萬元,占16.2%。1979年後,國營、集體、個體戶一齊上,服務項目增多,經營方式靈活。1987年,有商業機構0.28萬個,職工0.62萬人,商品銷售總額17860萬元;實現利潤147萬元,上交稅利199萬元,固定資產1874萬元。以糧油為例,1987年購進糧食2432萬公斤,食用植物油307萬公斤,銷隹糧食1669萬公斤,食油93萬公斤。
2012年,勉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6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7.3%,其中,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15.5億元,鄉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5.66億元,全年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7.82億元。

旅遊

勉縣武侯祠
旅遊資源獨特,人文自然相宜。境內共有文物古蹟景點330多處,其中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武侯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武侯祠、馬超墓祠,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陽平關遺址、諸葛亮讀書台劉備稱漢中王設壇處、諸葛亮制木牛流馬處萬壽塔張魯女墓南宋禁鹽摩崖雲霧寺皇姑墳等十二處。定軍山、古陽平關、天盪山等三國遺蹟馳名中外。城東南鳳凰山的天然溫泉為全國少有的高熱醫療礦泉水,被譽為“陝南第一湯”,沐浴者絡繹不絕。悠久的歷史,淵源流長的古代文化,給勉縣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蹟和旅遊景點,現為全省對外開放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定軍山及武侯墓風景區為全省第二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名優特產

優質稻米

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曾斷言世界上最適宜水稻種植的地方在陝西南部。勉縣地處漢中盆地最西端,是生產綠色食品A級甚至AA級的理想場所,生產優質、綠色稻米條件得天獨厚。

縣上堅持提高品質與保持總產穩定相結合;發展高檔優質米與中檔米相結合;發展優質常規稻與優質雜交稻相結合;發展基地與發展龍頭企業相結全,立足當地現實,顯示地方特色,培育優勢產業,先後引進篩選了一批豐產好,米質優,產量高,抗性好,適應性強,符合國家優質米標準的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建立了無公害生產基地1.7萬畝,提高了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有力地促進了優質米產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長足發展。

勉縣勉縣
定軍茗眉

勉縣是著名的古戰場,也是著名的茶鄉,以“定軍茗眉”為代表的“定軍牌”系列名茶,帶著醉人的馨香,走出秦嶺,揚名天下。成其是80年代以來,勉縣歷屆縣委政政府把茶葉產業化列為農業發展項目的重中之重,在漢江源頭海拔800-1380米的古戰場定軍山域建立了無污染的良種生態茶園,茶區常年霧氣潦繞,氣候濕潤,漫射光,短日照,土壤肥沃,微酸,其獨特的氣候土壤條件形成了獨特的茶葉品質。

“定軍茗眉”以其“外形勻齊顯毫,細秀如眉,色澤嫩綠,嫩香持久,滋味鮮醇,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綠,茶葉完整”曾多次獲獎,先後榮獲中國西部名優茶評比第一、“陸羽杯”獎、中國首屆農業博覽會銀質獎、陝西名優茶金獎、漢中市優質產品獎,96年被中央辦公廳選為國宴用茶。

中藥材

勉縣素有“天然藥庫”的美譽。國家公布的34種珍稀中藥材,勉縣出產17種。境內天麻、豬苓、西洋參、杜仲、附子元胡等名貴中藥材分布廣、數量大、質量優,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天麻又名赤箭定風草離母鬼督郵等,為名貴的傳統中藥,屬蘭科多年共生草本植物,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天麻藥用部分為地下塊莖。無葉無根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主要靠同化浸入其體內的一些真菌獲得生長營養,其生長、繁育的奧秘一直沒有破譯,因而千百年來藥用天麻只能靠野生,數量極其有限。勉縣作為全國天麻人工繁育、栽培技術發源地,有天麻生長的良好環境,有發展天麻的豐富資源,有悠久的種植傳統,有成熟的技術,發展天麻天時地利人和。近幾年縣上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大力發展天麻生產,已使其成為全縣農業的支柱產業。

文化

評書
民間流行的評書(亦稱說書)活動,由來已久,大都借茶館掛牌開講,是民眾喜愛的一種娛樂形式。評書的內容在民國時期,有《七俠五義》、《七劍十三俠》、《東方神俠傳》。解放後有《封神演義》、《水滸》、《說岳傳》、《西遊記》、《包公案》等傳統故事;而現代故事有《紅岩》、《林海雪原》、《烈火金剛》、《鐵道游擊隊》、《狼牙山五壯士》等。
嗩吶吹奏
勉縣勉縣高速公路

勉縣的嗩吶樂隊有2處(楊莊、漆樹壩鄉),技藝精湛高超,各具風韻特色,被譽為“祖傳嗩吶世家”、“吹鼓手狀元”。其流行的曲牌有:《高山流水》、《雨打芭蕉》、《迎賓客》、《喜盈門》、《昭君怨》、《雁落沙灘》、《梅花三弄》等。
古遺址
石器文化遺址

新石器文化遺址在距縣城6.2公里的溫泉鄉牟營村,位於漢江之南,養水之北的台地上。由於養水北移沖刷露出新石器文化遺址斷面,已發現有薄壁泥質紅陶斂口缽、泥質折肩灰陶罐、飾以繩紋的類沙灰陶殘片等文物。遺址面積較大,內涵豐富,是漢中地區少見的文化遺址。
倉台遺址
倉台遺址在縣城東2公里的高潮鄉倉台堡村。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先民聚居的一個大村落遺址,遺址上面,有漢代大糧倉遺址,倉台堡之名即由此而來。倉台遺址內容豐富,尚待發掘。1983年12月縣政府批准倉台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社會事業

(圖)勉縣勉縣

改革開放以來,自力更生,開拓進取,全縣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飛速發展。農業基礎進一少穩固、農村經濟更加活路;全縣工業初步形成人造板、化工、有線電視電覽、金屬冶煉、建材、食品飲料等支柱產業;陽安鐵路、108國道橫績全境,地方道咯四通八達,電力充裕、通訊便捷。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基礎設施配套逐步完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各項社會事業繁榮發展,旅遊開發方興未艾。現已形成“三國”蜀漢文化為特色的定軍山、武侯墓、武侯祠、溫泉“四點一線”的旅遊黃金線路。隨著境內漢中飛機場、西漢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航通車,為旅遊事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交通條件。目前,全縣人民下心嶄新精神風貌,按照“十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描繪的藍圖,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前時,堅定不移地實施旅遊興縣點略,為把勉縣建設成為經濟昌盛、環境優美、社會文明、旅遊文化大縣進行不懈努力。


歷史名人

方濟眾(1923~1987),著名國畫家。筆名雪農。陝西省勉縣武侯鎮(原老城鄉)方家壩村人。受他的《幽林》曾參加維也納國際博覽會的中國畫展。《在乎貝爾的草原上》、《山居》等畫,曾在蘇聯、蒙古等國展出。出版有《方濟眾畫輯》、《方濟眾畫集》,著有《山石樹木技法》等。
楊育才(1926~1999),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作戰機智勇敢,被譽為“大力士”、“飛毛腿”和“小諸葛”。
趙壽眉(1860~1943),又名趙錫其,字壽眉,號泉峰,以字行,彌陀寺鄉趙家莊人,晚清貢生。習中醫、研醫術。民國19年(1930)應聘至漢中一藥店坐堂行醫。
賀仲鹹(1798—1847),字美恆,湖南善化縣人,歷任甘軍襄辦糧台和華陽、城固、旬陽、沔縣、褒城、長安知縣。[12]
楊懷保,男,漢族,80後,因自強不息,背著全家上大學而被社會公認為當代青年勵志楷模,感動中國人物。出生於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定軍山鎮。榮獲首屆“全國道德模範”、“中華新二十四孝”、“當代中華最感人十大慈孝人物”、“2007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首屆中國大學生十大自強之星標兵”/等榮譽稱號,2010年當選團中央委員

陝西行政區劃

陝西歷史悠久, 陝西大地古老而神秘,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她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35′之間,中國的大地原點就在境內涇陽縣。

漢中市主要旅遊景點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