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縣

漢陰縣

漢陰縣位於陝南秦巴山區,與安康市漢濱區、漢陰縣紫陽縣,石泉縣、寧陝縣和漢中市鎮巴縣毗鄰.古稱西城、安陽、漢寧、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漢陰至今,全縣轄18個鄉鎮,179個行政村,版圖面積1347平方公里,總人口29.2萬人,境內山川秀麗,物阜民殷,人傑地靈,素有安康“魚米之鄉”美譽。1949年11月29日解放。1958年併入石泉縣,1961年恢復漢陰縣建制。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漢陰縣域,明代始見於萬曆十三年(1585)《漢陰縣誌》。以前只能據現存史料追溯。縣域變遷由大而小。

漢陰縣地圖漢陰縣地圖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至秦末(前312~前206)西城縣東界旬陽,西界成固

。轄地約今石泉、漢陰、安康、紫陽、嵐皋、平利、鎮坪7縣及寧陝部分地區。

漢初至建安十二年(前206~207)安陽縣系西城與成固各裁一部合併而成。據《水經注》載:“縣治在城固縣東”。又據乾隆四十六年(1781)《陝西通志》載:“三國時黃金縣(今洋縣、佛坪一帶)分安陽縣地設立”。可見安陽縣轄地為今漢陰、石泉兩縣及洋縣、佛坪、西鄉、寧陝等縣的部分地區。

魏黃初二年至東晉建武一年(221~317)魏文帝重設的安陽縣,由於當時石泉以西為蜀占據,另設黃金縣,因此轄地縮小,只今漢陰、石泉兩縣及紫陽西北部、寧陝東南部。晉太康元年(280),安陽縣改名安康縣,轄地未變。

東晉建武一年至梁天監三年(317~504)東晉元帝時,安康縣西部分設長樂縣,醫而轄地縮小,只包括今漢陰縣及石泉東南部、紫陽西北部。南朝宋、齊、梁3代將安康縣分為寧都、安康兩縣,區域未變。

梁天監四年至梁豫章王天正一年(505~551)梁州被北魏占據後,分安康縣地,設直城縣(今池河)、漢陽縣(今漢王城)。此時安康、寧都兩縣只轄今漢陰縣及石泉南部。以後兩縣合為安康縣,又改名寧都縣,而轄區未變。

第六屆中國漢陰油菜花節第六屆中國漢陰油菜花節

西魏廢帝一年至唐大曆六年(552~771)西魏撤銷廣城、漢陽兩縣,轄地併入寧都縣。此時區域為今紫陽、漢陰兩縣及石泉南部。以後寧都縣改名安康縣,又改名漢陰縣,轄地未變。

唐大曆六年至永貞一年(771~805)石泉縣因人口稀少撤銷併入漢陰縣。轄地為今漢陰、石泉、紫陽3縣。

唐永貞一年至南宋末(805~1279)石泉分出復設,漢陰縣轄地為今漢陰、紫陽兩縣。直至元初漢陰縣撤銷,轄地併入金州。

元至正二年至明洪武十年(1342~1377)漢陰縣恢復,轄地仍為今漢陰、紫陽兩縣。明洪武十年(1377)漢陰縣撤銷併入石泉縣。

明永樂五年至正德七年(1407~1512)復設漢陰縣,轄地仍為今漢陰、紫陽縣。

明正德七年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512~1782)分漢陰之東南隅設紫陽縣後,漢陰縣轄境,據明萬曆《漢陰縣誌》載:東西110里,南北420里。從縣治東至越梅鋪交興安州界75里。東南至園潭子交紫陽縣界120里。南至紫陽縣界80里。微西南至豬(鰲)頭山交西鄉縣蠟溪地界210里。西至草(槽)溝交石泉縣池河界40里。西北至長安縣界200里。北至離恨坡交鎮安縣界310里。東北至興安州界80里。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1951年漢陰從安康分出設廳後,轄地較前縮小。將越梅鋪(又名梅子鋪、越嶺塘)劃歸安康縣(原界越嶺關)。據嘉慶《漢陰廳志》、民國《漢陰縣誌》載:縣域東西105里,南北470里,東南距西北380里,西南距東北460里。從縣城東至雙乳交安康梅子鋪界65里。東南及南至擂鼓台、漢王城、鰲頭山等地交紫陽縣之漆園河界160里,交鞍子界220里。西南至漢陽南交西鄉縣之兩河界200里。西至高梁西交石泉縣之池河界40里。西北至龍王溝交寧陝縣之長坪界230里。又至龍王溝之火鐮確交寧陝縣之丁家梁界205里。北至鐵龍東交鎮安縣手扳岩界250里。東北至銅錢窖交安康之葉家坪界260里。

漢陰縣名,始於唐至德二年(757),時治所設漢江南岸,山南為陽,水南為陰,故名。今漢陰縣地,西周屬庸國,秦隸西城縣,西漢置安陽縣,東漢歸漢寧郡、西城郡,西晉為安康縣,南北朝時部分地區劃歸寧都縣,唐時又劃部分地區置廣德縣,唐至德二年(757)安康縣改名漢陰縣。南宋紹興二年(1132)遷縣治於月河北岸新店(今址),縣名未因地而改。元代撤銷縣制,設漢陰巡檢司,隸金州;明初復置漢陰縣,清改設漢陰廳,民國復設漢陰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名漢陰縣,隸安康行政公署。

1954年3月,漢陰縣梓龍鄉與紫陽縣松河鄉之間地界又作了一次小的調整。

1956年6月~1987年1956年6月1日,漢陰縣將白龍鄉劃歸石泉縣;將龍王鄉、鐵爐鄉劃歸寧陝縣。劃後面積為1391.04平方公里(2086560畝)。同年6月17日,漢陰縣將鳳江鄉之雙河、鳳崗兩個農業社48戶、255人劃歸紫陽縣漢王鄉。劃後漢陰縣的面積為1347平方公里。

1958年12月併入石泉縣,1961年9月分出復設漢陰縣。

行政區劃

漢陰縣漢陰縣

1991年,漢陰縣面積1347平方千米,轄5區1鎮,40個鄉鎮,9個居委會、262個行政村,37個居民小組、1737個村民小組,共8.81萬戶、27.4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41萬人。

1995年,漢陰縣面積1347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轄3鎮38鄉:城關鎮、蒲溪鎮、澗池鎮、平梁鄉、高粱鄉、紅星鄉、三河鄉、酒店鄉、藥王鄉、八廟鄉、天星鄉、太平鄉、月河鄉、鳳亭鄉、永寧鄉、小街鄉、雙乳鄉、安良鄉、龍太鄉、田禾鄉、清明寨鄉、金花鄉、水田鄉、雙河口鄉、黃龍鄉、龍埡鄉、三清鄉、鹿鳴鄉、石條街鄉、銅錢鄉、堰坪鄉、鳳江鄉、杜家埡鄉、塔嶺鄉、上七鄉、梓龍鄉、漢陽鄉、渭溪鄉、黎明鄉、雙坪鄉、天池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1996年,撤銷平梁區、蒲溪區、鐵佛區、漩渦區、漢陽區等5個區公所的建制;撤銷太平鄉、月河鄉、天星鄉併入城關鎮,撤銷金花鄉、清明寨鄉併入澗池鎮,同時將三清鄉的東風、中清2個村委會劃歸澗池鎮,撤銷小街鄉、龍太鄉併入蒲溪鎮,撤銷平梁鄉、紅星鄉、高梁鄉、三河鄉合併設立平梁鎮,撤銷雙乳鄉、安良鄉合併設立雙乳鎮,撤銷水田鄉、鹿鳴鄉、三清鄉合併設立鐵佛寺鎮(除三清鄉的兩個村委會外),撤銷龍埡鄉、黃龍鄉合併設立龍埡鎮,撤銷堰坪鄉、杜家埡鄉、梓龍鄉合併設立漩渦鎮,撤銷漢陽鄉、天池鄉、黎明鄉合併設立漢陽鎮,撤銷酒店鄉設立酒店鎮,撤銷雙河口鄉設立雙河口鎮,撤銷上七鄉設立上七鎮,撤銷八廟鄉併入藥王鄉,撤銷鳳亭鄉併入永寧鄉。調整後,漢陰縣轄12個鎮、9個鄉。

地理

氣候

漢陰氣候溫和濕潤,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海拔290—2128.2米。境內河流縱橫,均屬長江水系,年徑流量5.19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9721.82萬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資源10060.16萬千瓦,水面3.1萬畝,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地貌

漢陰縣境地處秦巴腹地,北枕秦嶺,南倚巴山,鳳凰山橫亘東西,漢江、月河分流其間,316國道和陽安鐵路穿境而過。除月河川道外,大部分為淺山丘陵。境內最高處鳳凰山主峰海拔2128米,最低處漩渦鎮,海拔290米。縣城位於月河川道中部,海拔360米。境內主要河流有漢江、月河、觀音河、洞河等,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漢江在境內流長21公里。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1℃,無霜期258天,降水量782毫米,日照1876小時。

資源

礦資源

漢陰自然資源豐富,以礦產、動植物資源最為突出。全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砂金、脈金,瓦板石、石灰岩、大理石、板石,花崗岩、石英砂,煤炭等19種,產地64處,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鐵鏽紅瓦板岩之鄉和黃金大縣。全縣有耕地面積32萬畝(其中水田12萬畝),人均基本農田達1.05畝。礦產資源有脈金、砂金、瓦板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岩、煤炭、鈾礦等,礦藏儲量大,品質優。

物種

境內有種子植物3000餘種。野生動物400多種,有天然草場68萬畝。農作物有30餘種,經濟作物有20餘種,林木有108科300餘種。經濟林主要是桑、茶、桐、漆、柑橘、板栗、青竹等,珍稀樹種有銀杏、樟、楠、三尖松等。

藥材

中藥材有金銀花、天麻、丹皮、杜仲、板蘭根、黃精、桔梗等250餘種。

水資源

2005年,地下水資源理論藏量為9721.82萬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資源10060.15萬千瓦,水面3.1萬畝,可供養殖水面近萬畝。

交通

漢陰交通便利,陽安鐵路、十天高速、316國道穿境而過,通鄉公路四通八達。數字程控電話、移動通信復蓋全縣18個鄉鎮。旅遊風景區主要有:觀音河水庫、龍寨溝奇石景區、兩合崖景區、森林公園。城鎮建設亮點頻出,新修改擴建街道10餘條,先後建成了龍崗園林、大木壩森林公園、鳳凰廣場、縣城人工湖等一批山水園林城市標誌性建築,縣城北城街改造後被省市眾多新聞媒體譽為“陝南縣城第一街”。

經濟

農業

漢陰縣漢陰縣

民國以前,大部生產資料歸少數人所有,生產工具原始落後,水田重秋輕夏,坡地刀耕火種,農業生產水平低下。到1949年,每個農業人口生產糧食247.4公斤,每農戶飼養大家畜0.37頭、豬0.9頭。農業經濟結構單一,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產值占84%,其中糧食產值占71.1%。

解放以後,隨著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生產關係的變革,進行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革耕作制度,調整作物布局,推廣套用良種、化肥、農藥,逐步使用農業機械,農業生產水平有了提高。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一步調整生產關係,農業經濟結構變化顯著,種植業、養殖業全面增長,1987年與1949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長了3.28倍,糧食總產量增長1.65倍,每個農業人口生產糧食增長30.15%,油料總產量增長56.5倍,大家畜飼養量增長1.4倍,生豬飼養量增長6.3倍。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產值所占比重下降到61.1%,其中糧食產值占43.28%。

1987年平均畝產僅162公斤;農業經濟結構不完全合理,商品率低,農民收入水平不高,尚有1.26%的農業人口人均收入在100元以下。

截至2008年,漢陰縣糧食產量達10.78萬噸(其中秋糧預產8.53萬噸),油料產量達1.87萬噸(其中秋油預產0.105萬噸),分別比2007年增長27.7%、6.25%,屬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之後第一豐收年。

養殖業

飼養量

漢陰縣飼養的畜禽,以牛、豬、羊、雞為主。

月河川道油菜花海月河川道油菜花海

牛:民國時期,只有地主、富農和自耕中農飼養有耕牛,而貧僱農無力購買飼養。據檔案資料載,民國30年(1941),全縣有3574頭,34年(1945)有3849頭,到1949年,全縣有耕牛9445頭,平均2.7農戶1頭牛。解放後,經反霸減租、土地改革,耕牛發展較快,到1955年已增長到17316頭,比1949年增長83.33%,每1.9農戶1頭牛。此後10餘年,耕牛發展緩慢,大體保持在1.7萬頭左右。1966年,發展到19105頭,比1955年增長11.94%,每2.1農戶1頭牛。1970年,漢陰縣對繁殖耕牛實行獎勵政策,規定每繁殖1頭小牛獎勵布票5尺,生產隊給飼養戶獎工分100分,現金10元。同年耕牛增至22576頭,比1966年增長18.17%。1973年發展到24050頭,比1970年淨增1474頭,創歷史最高水平。1979年以後,耕牛從單一的役用向役肉兼用發展,每年屠宰一批菜牛,出境一部分耕牛,城鎮人口稠密處還飼養奶牛。據統計,1980年即屠宰菜牛416頭,1983年出境耕牛3000頭,1985年末存欄22736頭,每2.4農戶1頭牛,出欄菜牛322頭。

豬:是農家飼養的主要家畜,為傳統的家庭副業,亦為農家一寶,“種田不養豬,困在屋裡輸”。1949年飼養23080頭,平均每農戶飼養0.89頭。反霸減租、土地改革後,生豬發展較快,1955年飼養量達到56004頭,比1949年增長142.65%,平均每農戶飼養1.68頭。“大躍進”時期,各地大辦集體養豬場,1958、1959年,飼養量分別達73339頭、74816頭,其後兩年由於豬場管理不善,飼料供應不足,逐步解體,加之自然災害、糧食減產,生豬飼養量連年下降,1961年僅飼養35524頭,比1959年下降52.52%。1962~1969年,一直是回升兩年,下降兩年。1970年,提倡“一人一豬,一畝一豬”,並實行獎勵政策,規定:農戶每向國家交售1頭生豬,60公斤以下獎勵布票2尺、平價飼料糧20公斤;超過60公斤部分斤豬獎斤糧,生產隊還另給交豬戶獎勵一定的糧食或現金。1971年生豬飼養量達97497頭,戶均2.3頭;上交國家9600頭,社員自宰自食24145頭,年末存欄63752頭,超過以往水平。此後生豬飼養量均保持在10萬頭上下,戶均養豬兩頭左右。1979年,養豬有了新的發展。1980年生豬飼養量達131260頭,比1971年增長34.63%;上交國家肥豬17682頭,農民自食肥豬40783頭,年末存欄72795頭,比1971年增長14.18%。1987年生豬飼養量為167809頭,戶均2.8頭,出欄肉豬58766頭,年末存欄109043頭,分別是1949年的7.27、3.15、6.46、7.8倍。還有年出欄肥豬10~20頭、產肉1250~2000公斤的養豬專業戶。

羊:1949年飼養800隻,1955年發展到1753隻,比1949年增長119.12%。1960年發展到5883隻,比1955年增長225.6%。1963年達11308隻,創歷史最高水平。此後由於山區限制飼養,川道禁止飼養,數量連年下降,多數年份在7000隻以下。1979年開始回升,增長到8436隻,1983年上升到10435隻。1987年飼養量達15829隻,是1949年的19.8倍。

雞:1980年以前,年飼養13萬隻左右,平均每農戶2.5隻。1983年大規模推廣養雞,並從高陵縣調入萊航、羅七、羅八、星雜288等良種雞9萬隻,當年飼養量猛增到26萬隻,達人均1隻雞。還有養雞專業戶11家,養雞最多的一家達2400隻。後因配合飼料、防疫等跟不上,經濟效益不顯著,養雞大戶逐漸減少。1987年飼養25.2萬隻,平均每農戶飼養4隻多。

蜂:農民年養1000~2000箱,產蜜1500~3000公斤。1985年養2442箱,產蜜3157.5公斤。1987年養1822箱,產蜜7745公斤。

此外,驢、馬、兔、鴨、鵝、鴿亦有少量飼養。

飼養管理

漢陰-龍寨溝漢陰-龍寨溝

養牛,以白天自然牧放為主,輔以夜添草料、飲水。春

季草木轉青,一般清早與下午放牧;秋後草木枯黃,中午放牧,早晚圈飼水、草。農耕季節,多為圈飼嫩草、精飼料。養牛農戶都修有獨間牛舍,用以圈牛,儲貯飼草,經常保持圈乾、通風、避寒。

驢、馬等飼養少,以舍飼為主,輔以自然放牧。

養羊亦以自然放牧為主,催肥時加餵精飼料,一般與牛同圈舍,同放牧。

養豬多為圈飼,農戶豬圈多為人廁合一,下為糞池,上復石板、水泥板或木板,用柵欄隔開,半為豬圈,半為廁所。“架子豬”多半餵青飼草,肥豬多半餵精料,也有半草半料“一條龍”飼養的。

養雞、鴨、鵝等通常早晨餵一遍糧食,而後放出自由覓食,黃昏喚回關籠,養雞專業戶都建有雞舍、圍欄,飼餵配方混合飼料。

飼料

有麥草、稻草、苞谷稈、苞穀殼、苞谷芯、豆稈、豆殼等粗飼草和紅苕藤、洋芋苗、蘿蔔纓、瓜葉、構(楮)葉、水葫蓮、聚合草等青飼草,年產約325萬噸。還有大麥、高粱、紅苕、麩皮、細米糠、秕谷、蘿蔔、南瓜、洋芋、酒糟、糖渣、醋渣、粉渣、豆腐渣、油菜籽餅、芝麻餅、漆籽餅等細、精飼料,年約1557.5噸。糧食秸稈多作為牛羊越冬飼草,腳糧、渣、糟、糠等多作豬飼草。

從1982年起,漢陰縣糧食部門開始生產豬、雞配合飼料,年生產500噸左右。1987年,漢陰縣全年青貯飼料總量達到農業部規定的先進縣標準,受到農業部的表彰獎勵。

工業

漢陰縣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古代文物證明,新石器時代漢陰即有原始手工製品,如磨光石器、陶鬲、瓮、缽等。秦漢時期,已有冶煉業。漢晉時期,家庭繅絲、織絹較為普遍。唐代,月川(河)手盆淘金盛行,並貢麩金。宋元以後,榨油、制茶、釀造、鐵業、土陶等有一定發展。明清時代,已採掘石炭,製造火紙、草紙、皮紙,紡線織布,生產土靛。民國時期,大量開採石膏,製作粉筆,熬硝配藥,製做鞭炮。民國34年(1945)全縣有手工業者2404人,36年(1947)增至6197人(均包括12歲以上未成年者在內)。但由於歷代統治者鄙視工商,民多務農,縣內除1家規模很小的紡織廠外,其餘皆為手工小作坊或手工業者,產品以土紙、土布、土絲、絲織品、磚瓦為主,年產值在經濟中所占比重甚微。

漢陰縣解放後,地方國營和集體工業逐步形成並得到發展。50年代初期,全縣個體手工業者,1950年有個體手工業戶1498家,年產值65.41萬元。1956年基本完成對私營工業、個體手工業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全縣建立絲棉、鐵業、雨傘、土陶、硝炸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120個(全民1個,集體22個,城鎮個體97個),年產值172.99萬元。在1958年“大躍進”浪潮中,掀起大辦集體工業熱,當年新建工業企業25個(全民兩個,集體23個),產值223.42萬元。由於一哄而起,盲目建廠,缺資金、缺技術、缺設備,而採取“一平二調”,土法上馬,所出產品多為廢品,造成勞民傷財。60年代初,進行國民經濟調整,“大躍進”中興辦的紙廠、糖廠、硫磺礦等一批國營和社辦集體企業先後停辦。到1962年,漢陰縣一些較有基礎的工廠經過整頓和設備更新、改造,生產有所發展。是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27個(全民5個,集體22個),產值286.91萬元,比1958年增長28.42%。“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一些工廠關門停產“鬧革命”,批判所謂管、卡、壓,打亂了正常的生產秩序,給生產帶來損失。

196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18.30萬元,比1962年減少23.91%。70年代,開展工業學大慶,興辦“五小”工業(小農機、小煤窯、小水泥、小鋼鐵、小水電),農機、化工、絲織等工廠相繼建立,全縣全民和集體工業企業由1970年的24個(全民6個,集體18個),發展到1979年的74個(全民20個,集體54個),增長2.1倍,工業總產值由1970年的267.30萬元,上升到1979年的1192.30萬元,增長3.5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2.45%,比1970年上升13.60%。80年代以來,遵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撥亂反正,不斷深化改革,又新建成幾個國營廠礦投產,一批鄉鎮工業企業、城鎮個體工業、村及村以下工業企業應運而生;在挖潛、革新、改造中,把計量器、化工、絲織、染織廠建成了初具規模的四大骨幹企業,使本縣工業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1987年有全民工業17個,其中非獨立核算4個,集體工業48個(縣屬11個),城鎮個體、村及村以下工業2412個。完成工業總產值2816.40萬元,比1979年增長1.36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2.48%,比1979年上升10.03%。

習俗

陝南漢陰縣,地處中國南北過渡地帶,縣城居民多是明、清兩代的湘鄂粵閩贛皖移民,各種地域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合、交疊、沉澱和重新排列組合,形成了獨特的端午節習俗。

打露水

端午節黎明起床後不洗臉,大人便帶小孩爭相出城,到郊外水草茂盛、乾淨的地方打露水,用乾毛巾在青草上吸露水,再以吸濕露水的毛巾洗臉、擦頭,據說可以養顏、護髮。

拔百草

傳說端午節這天的一些中草藥藥效最好,打完露水之後,男人們便到河畔、塘渠邊、田坎和坡溝拔水菖蒲、石菖蒲、艾蒿、車前草、海金莎、銅錢草、一支箭、路邊姜、金銀花藤、魚腥草、柴蘇、野薄荷、水燈芯、茵陳、野茄子蔸等中草藥,帶回家晾乾,放通風處,作家庭防病治病的備用品。

掛菖蒲艾枝

端午這天,家家門前都有掛菖蒲、艾枝的習俗。傳說菖蒲是屈原的佩劍化成的,插菖蒲是為紀念屈原;插艾枝與唐末黃巢的故事有關,是為懷念黃巢打富濟貧、關愛百姓。插菖蒲、艾枝,更有避蟲、祛病之意。

佩香包

香包是以甘松、山奈、白芷、川歸、麝香等藥材碾細的粉為原料,配以五色花線和五色綾子繡制而成,其式樣有人物、十二生肖、花卉等。端午這天,給小孩佩帶香包於胸前背後,姑娘、少婦也會將香包佩帶在顯眼處。姑娘們還會把自己精心製做的香包送給心上人,或作定情之物。端午節這天,也是婦女們香包繡品的大展示,誰家女子做的香包上乘,便會贏得“心靈手巧”的美譽。

拴花繩

花繩是用五色線搓成的並用雄黃酒浸泡過,將其拴在小孩的手腕、中指根及腳腕處,意在驅邪避蟲保平安。

插石榴花和梔子花

端午清早,城內大街小巷都有賣石榴花和梔子花的,各家女主人均要買一些拿回家,給已婚婦女頭上插以石榴花,表示多子多福,給未出嫁的姑娘頭上插上梔子花,表示純潔無瑕、芳香襲人。

祭屈原和吃粽子

端午這一天,各家都要包糯米粽子,糯米中搭配綠豆、紅小豆或大棗,煮上一夜,端午清早將煮熟的粽子撈起,祭祀屈原後家人才能吃。祭祀屈原是很講究的,專門擺香案,香案上點香蠟,供奉粽子、雞蛋、蒸饃和水果,家人輪流向屈原跪拜祭酒,大人給小孩講屈原的故事,頌揚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英雄氣節。有的書香人家還要由主祭人朗讀幾段屈原作品。湖南、湖北移民及後裔,還到江河邊拋投粽子,祭祀屈原。

回娘家

嫁出去的少姑娘,特意打扮一番之後,在丈夫的陪伴下,端午節中午飯前趕回娘家,向老人拜節請安,陪母親說說悄悄話,並聆聽父母的生活指點。

追節

端午節上午,已訂親未結婚的女婿大都要提上綠豆糕、雞、魚、蛋之類的禮品,到岳父岳母家追節,禮畢恭敬接受老丈人的問話。準丈夫還要趁此機會,偷偷看看未過門的媳婦,設法與其說說話,交換一下香包之類的紀念品。

六色午餐

端午節很重視午餐,午餐又講究營養搭配、色香味俱全,擺在餐桌上的食品應有黃、紫、綠、紅、黑、白六種顏色。黃,是指黃鱔燴雞蛋湯、黃豆菜餚豆腐、豆芽、豆腐乾;紫,系指紫菜海帶排骨湯、煎紫茄子;紅,是指紅棗紅小豆糯米粥、涼拌或炒莧菜;綠,系指綠豆糕、燜四季豆、炒豇豆、拌黃瓜;黑,是指黑木耳燜雞塊、螞蟻上樹(黑芝麻炒粉條);白,系指土豆、大蒜等。

洗百草湯澡

端午節下午,各家忙熬石菖蒲、艾蒿、紫蘇、野茄子蔸、一支箭等草藥湯,家人在晚上輪流用此百草湯沐浴,洗個痛過澡,去風、去寒、敗毒和預防疾病。

油菜花節

漢陰縣油菜花漢陰縣油菜花

油菜花節是該縣利用得天獨厚的油菜種植優勢,沿316二級公路,在月河川道近10公里、10萬畝油菜種植區域舉行的一種大型旅遊節慶活動,是該縣探索專題節慶活動市場化、商業化運作方式,豐富旅遊產品構成,強化招商引資力度的重大舉措。“陝西漢陰首屆油菜花節”將於2006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舉行,活動時間半個月,活動主題為“觀花海人家,賞民俗文化,遊園林城市”。

特產

特產特產

到了漢陰山城,不去品嘗一下漢陰的小吃,就如同到西安沒有去看兵馬俑一樣,是件憾事。不必說漢陰的餐館林立,遍步大街小巷。單是那些小吃攤,就足以令人頭暈目眩。油炸米餃、

油炸果子、油條、油餅、油糍、麻花、

漢陰-龍寨溝漢陰-龍寨溝

抄手、炕炕饃、米糕饃、甜酒、糍粑、元宵、米麵皮、涼粉

有葷有素、有米有面、有乾有濕,甜鹹酸辣,樣樣俱全;春夏秋冬,各有側重。都說“漢陰人好吃”,此話不假。改革開放以來,漢陰小吃已走向全國。炕炕饃已落戶西安,蕨粉皮子已安家塞外蘭州和西寧,油炸米餃定居北京,供首都人民品嘗。《陝西農民報》、《西安晚報》和《安康日報》等,都曾系統介紹過漢陰小吃。省旅遊規劃研究所的專家們,曾來漢陰考察小吃,十分讚賞,擬建“漢陰小吃一條街”。

教育

漢陰自明代起,城鄉相繼建立縣學、書院、社學、義學和私塾。“戊戌變法”後,改書院、義學為學堂。民國初,再改學堂為學校。民國2年(1913),始有女子初級國小。16年(1927),有產者因種種原因,多願捐產辦學,出現民生凋敝而教育較快發展的畸形現象。之後,軍匪混戰,學校殆於停辦,莘莘學子,大都失學。24年(1935),漢陰縣立初級中學成立,縣內始有中等教育。至38年(1949),全縣僅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127所,學生3296人,平均每萬人中有中國小生251人。校舍破爛,設備簡陋。

漢陰縣解放後,各級政府重視教育事業,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使全縣的教育事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大躍進”的影響下,1958~1960年,中國小出現了大發展的浪潮。1961~1963年,對中國小進行壓縮,糾正了前期工作中的失誤,使教育事業比較健康地發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各校“停課鬧革命”,打亂了正常教學秩序,教師隊伍受到摧殘,教育事業遭到嚴重破壞。1969年,農村國小全部下放到生產大隊,“工宣隊”、“貧管會”進駐中、國小,參與管理。1971年,在“左”的路線指導下,社社辦中學,隊隊辦國小,各級學校不斷拔高升級,教育質量顯著下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4次調整學校布點,改革中等教育結構,調整充實教師隊伍,加強師資培訓,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集資辦學,全縣教育事業得到健康發展。至1987年,全縣有中學18所(國中14)、國小314所、農職業中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高級衛生職業中學1所,還有廣播電視大學班和民辦職業技術學校。學齡兒童入學率95.2%,鞏固率93.3%,國小畢業率88.6%、升學率56.4%。中國小在校學生37064人,平均每萬人中有中國小生1425人,比民國38年(1949)增加10倍多,基本普及了國小教育。有779人參加了成人自修大學考試。全縣農(市)民青壯年文盲占總人口比例也由85.51%下降到32.6%。儘管如此,全縣的教育仍比較落後。

截至2013年,全縣有公辦中國小校152所,其中:國小120所,教學點14處,完全中學3所,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35466人,其中:高中學生(含職中)4161人,國中學生11087人,國小學生20218人;有中國小教職工2785人,其中專任教師:國小1496人,國中735人,高中299人。有校舍建築面積242102平方米,其中:國小131753平方米,國中54063平方米,高中56286平方米。

旅遊

近代革命歷史景點

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紀念碑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紀念碑

位於漢陰縣城北坡龍崗公園的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紀念碑於2010年動工修建,為漢白玉材質,高9.9米;軍史浮雕高4米長10米,為花崗岩材質。紀念碑和浮雕與10年清明前正式竣工,已成為當地人民及青少年緬懷先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基地。

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是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中共西北特別支部命名並派人領導成立的一支人民軍隊。其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所屬的陝西警備第二旅沈璽亭部漢陰籍下級軍官何振亞(繼周)、沈啟賢(繼禹)、王展(武林)、羅少偉等領導的幾次兵變起義人員組合而成的陝南遊擊隊,1936年8月13日正式成立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

自1935年冬至1937年春,這支革命隊伍相繼在秦嶺南麓的安康、商洛和漢中結合部的10餘縣的邊界地區開展游擊戰爭,仿效紅軍打土豪、分財物、救窮人,為勞苦民眾謀利益,寫標語、發傳單、宣傳革命、宣傳抗日,發動民眾,歷經大小戰鬥二十餘次。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後,中共西北特別支部將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交由中共中央代表羅瑞卿同志負責接收。1937年初,這支武裝已經發展到千餘人,奉命離開陝南,進駐甘肅慶陽驛馬關,編為紅十五軍團警衛團(何振亞任團長,李雪三任政委,沈啟賢任參謀長),任弼時同志曾率領中央代表團前往慰問。“七•七”事變爆發後,該團主力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15師344旅警衛營,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在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戰中英勇殺敵。此後,這支部隊的將士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其建制逐漸由營擴大為團、旅,最後擴大為師,成為第四野戰軍39軍117師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主力部隊39軍117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39集團軍117師。

該部隊曾先後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以及解放湖北、湖南、廣西等一系列重大戰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作為志願軍主力部隊的三十九軍117師,跨過鴨綠江後打響了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第一仗“雲山戰鬥”,全殲美軍王牌騎一師第八聯隊,“大振軍威,大振國威,震驚世界”,後又南下收復平壤,智渡臨津江,攻克漢城。因戰功卓著,該部隊主要指戰員何振亞、沈啟賢1955年被授予少將,揚棄在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

旅遊景點

漢陰夜景漢陰夜景

截至2013年,漢陰縣已查明的旅遊景點有40多處,除久負盛名的"漢陰八景"(月河環節、雙乳對峙、三蠟直壁、臥龍盤踞、朝陽古洞、紅崖古寺、兩 河崖壁、擂鼓奇峰)和現存於明清年間的文峰塔、文廟大殿、明城牆等古建築外,還有鐵瓦殿、鳳凰山莊、龍寨溝以及10餘處新石器時代的古村落(阮家壩、黃泥梁、牟梓河等)、石刻等文化遺址,2000多件館藏文物與融合湘廣、漢水文化為一體的漢陰民俗風情同秀麗的自然景觀一起構成漢陰獨特的旅遊資源格局。

文峰塔(位於縣城內)、菩薩泉(位於縣城城北)、朝陽古洞(位於麒麟村)、雙乳山、蠟燭山、擂鼓台、鐵瓦殿、紅崖寺

漢陰兩合崖景區、龍寨溝天然奇石景區、大木壩森林公園、鳳凰山莊、友崗園林等景點已初具規模。為加快旅遊資源開發,漢陰根據地域特點、資源分布狀況和開發難易程度,將開發的旅遊資源確定為"三大旅遊區"。一是鳳凰山自然風貌觀光區,主要由擂鼓台景區、大木壩景區、龍寨溝天然奇石景區和鐵瓦殿景區組成;二是觀音峽田園風光遊憩區,主要由上段觀音河庫區和下段觀音峽兩部分組成,重點抓好水上遊樂區、田園風光遊憩區、水圍寨探險區三部分建設;三是水河川道設施農業帶遊覽區,分設旅遊農業觀賞區、蠶桑科技遊覽區、優質高效農業觀賞區三部分。同時抓好兩合崖景點、高家嶺垂釣娛樂中心、友崗公園、月河城區段人工湖、鳳凰山莊、文廟、明古建築、"三沈"紀念館、小吃一條街、陝西抗日第一軍發祥地等十個旅遊景點建設。

政治

中共漢陰縣委
職位 姓名
縣委書記 杜鳳軍
縣委副書記 周永鑫 ,劉飛霞
縣委常委 孫勇 ,史正林耿國泉聶永前, 王琳 ,張繼盈黃邦平何友軍
漢陰縣人大常委會
職位 姓名
人大主任 朱前平
人大副主任 沈蘭群符清野謝繼來, 劉曉琴
漢陰縣人民政府
職位 姓名
縣長 周永鑫
副縣長 孫勇王琳繆宏艷劉定東王昭
漢陰縣政協 主席 , 陳緒偉
副主席 吳大秀, 張德軍 ,廖靈君

鄉土風情

漢陰人民勤勞樸實,厚道善

漢陰縣漢陰縣

良,好客,重禮儀,重友情,平素簡樸節儉,逢上喜慶節日則慷慨解囊。漢陰人民能歌善舞,秦巴老林,田間地頭,薅鑼鼓草,對薅秧歌,還打擂台,青年男女.每每以歌言志,以歌傳情,以歌為樂。山歌成了山里人交流感情的娛樂方式。每年春節過罷,城鄉人民載歌載舞,或玩彩船,或跑竹馬,或玩龍燈,或耍獅子,唱花鼓,跳地蹦,歡度春節,街頭巷尾,堂前屋下.鼓樂吭人,燈彩耀目, 處處洋溢著慶賀新春的歡樂氣氛。

1、生活禮儀

漢陰人民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友好和善。熱情好客。來客.先敬煙茶,再陳瓜果糖,殷勤招待:鄉下貧困之家,更願傾其所藏,必以“大臘肉”和“大碗灑”待客,從不吝嗇。待客吃飯,要讓客人、長輩先坐,而且必須坐上席(橫木為上)。主人或晚輩要向客人、長輩敬酒,並不斷勸餐,喊叫客人“拈菜”,有時主人向貴客“拈菜”。平日,都禮尚往來;家有喜,全村來賀。甲方送禮,乙方必還;此次錯過,下次再補。宴客亦如此,你請我去,我請你來,互不推卻,欣然赴宴。飲食習慣,漢陰人的主食有米飯、麵條、漿粑、糊湯、麥兒粥、火燒饃。漢陰盛產蔬菜,以白菜、蘿蔔、蓮藕、菠菜、豆角、黃瓜、茄子、豇豆、芹菜及豆製品等為正宗;精菜有木耳、黃花、香菇、鮮筍,粉條等。肉食有豬肉、羊肉、牛肉,雞、鴨、魚等。新中國建立後,漢陰城鄉居民。每逢節日,改善生活,酒肉加餐,杯盤俱全,極盡豐盛。一般人都講究色美味香,五味調和。

2.生產習俗

在平壩,插秧季節,農民繁忙,家無閒人,路無遊客。有“秧把式”者,組成“插秧班子”,明碼標價,四處攬活。插秧要求橫豎成行,一快二好。先由技術熟練的下田“扯線”(即栽出樣板),然後,按技術優劣,自占賽口,各顯技藝,相互爭先。中午歇息,湯元、甜酒打點,田坎上蹲著享用。一日四餐,酒肉招待,謂之“栽秧酒”。在山區,以中耕薅草最繁忙。主家設宴請客,如若“栽秧酒”。薅秧季節,以稻草束把,編成草龍,數人舉把舞動,逐戶玩耍,主人待以酒飯和小吃,稱為“青苗龍”。

舊時,收割時農家互相幫助.直到收完為止。租戶備好酒席,請來主家,殷勤招待,懇求減謝。有的還擺席宴客,辦“土地會”,焚燭祭奠,唱戲助興。新谷登場,脫粒嘗新,饋贈親友。

3、婚嫁風俗

在漢陰,媒人稱作“紅爺”多為男性充任,也可另

漢陰縣漢陰縣

找一人作陪紅,象徵成紅成對。提親後,由媒人送“庚帖”,延請算命先生“合八字”,然後擇日、過禮。婚期前一日,男方將酒肉、離娘布或離娘帕子裝入抬盒,送到女家。女方親朋慶賀送禮,稱為“填箱”。女方備筵款待,稱為“花圓酒”,即慶賀花好月圓之意。上轎前,還要哭別父母,哥嫂、親朋,謂之“哭嫁”。婚日,新郎不親迎,請來親友帶上肉吊、瓶酒及四色水禮,前往女家迎親。還有“下書先生”到女家“滿門請”。姑娘上轎前,將原穿戴的衣鞋襪全部留下,換成新裝後,拜祭家神,辭別父母,由兄弟背上,塞入轎中登程。一路上前呼後擁,熱熱鬧鬧。花轎到了男家,行結婚禮,“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夫妻互拜;入洞房後,新郎揭去新娘蓋頭,飲“交杯茶”。然後行“撒帳禮”,將棗子、核桃、花生等放在新床四角,祈求“早生貴子”。入夜,不分老小親疏,前來“鬧房”。即所謂“三天不分大小”,三日後,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看望父母。女家設宴款待。飯後要立即返回,時興早去早歸。這叫“回門”。有三天“回門”,還有十天“回門”的。

新中國成立後,漢陰婚禮多改舊習。婚期不請算命先生擇日,多利用節假日或農閒時間。新娘不哭嫁,改坐轎為乘汽車。新娘不戴蓋頭,不舉行拜客禮,提倡從簡,新事新辦。舉行聯合法婚,喜糖招待。1978年後,青年男女多願舉行旅遊結婚。農村結婚,有的十分講究排場,動輒擺上數十席,購置高檔嫁妝,結婚費用較之舊習大大超過。

4.葬禮儀式

自古至今,漢陰縣城鄉民眾十分重視喪葬禮俗。各地葬禮,大同小異。舊俗,老人年邁或年過半百,子女即著手準備棺木(又稱“老料”)和壽衣。棺木油漆成外黑里紅,講究者於表面繪壽仙、龍虎圖案。老人病危,親屬輪流守候,直到老人咽氣。這叫“送終”。送終時,放聲哀哭,燒紙轎、錢紙,謂之燒“倒頭紙”。死者頭蒙“蓋頭紙”,腳前點“七盞燈”。直系親屬披麻,帶長孝(白布長孝纏頭,披背),旁系親屬和親朋發短孝布。家人守屍伴靈,子女還要向姻親,鄰里叩頭“報喪”。多開追悼會,肯定死者功德,以示緬懷。禮物多為輓聯、孝帳、花圈、鞭炮等。出殯時,輓聯、花圈前行,送葬者胸戴小白花,或白布孝,尾隨於後,排成長列,擺街遊行。近年來提倡火葬,有送屍體到安康火化的,但絕大多數仍然實行土葬,火葬尚待大力倡行。

傳統節日

漢陰縣漢陰縣

春節 俗稱“過年”。除夕,農曆一年中最後一天夜晚。這大,家家除舊布新,貼對聯,貼鬥神,掛紅燈。全家吃“團年飯”,長者坐首席。下午赴祖墳祭掃,名曰“送亮”。團年飯後,家長給晚輩壓歲錢。人夜,舉家明燭,爐火紅旺,老幼歡聚,坐以達旦,稱為“守歲”。子夜,在家門前祭拜天地,鳴放鞭炮,稱為“出天星”。是時,漢陰城鄉鞭炮聲響成一片,震耳欲聾。當夜,還要包“抄手”(即水餃、又名扁食),還洗澡潔身換新裝。俗話說:“三十晚上洗個澡,一年身體好。三十晚上洗個腳,一年有吃喝。”正月初一早晨,全家人吃“抄手”。因為“抄手”形似元寶,取其“招財進寶”之意,吃了抄手就意味著新的一年多進財得寶。新年逢人要說吉祥話,如“恭喜發財”、”步步高升”、“過年好”之類。拜年,是春節中的主要活動。漢陰素有“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門,初三、初四拜己親和左右鄰”之習。拜年還可延續到正月十五以後,民間有“有心拜年,二月二不遲”之說。拜年必提四色水禮,主家還要盛情款待。飲酒猜拳為地方常習。有的在春節時宴請親友,名為“請春客”。現在漢陰城鄉民眾過春節,迷信活動減少,傳統習俗仍沿舊習。春節時,黨政部門給烈、軍屬拜年,慰問離,退休老職工,召開各種座談會,舉辦各種文藝活動(如獅子、龍燈、彩蓮船、竹馬等)。春節的活動內容越來越豐富。

漢陰縣漢陰縣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傳統的“元宵節”,又稱“燈節”。飯菜豐盛不亞於過年。漢陰俗語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在這一天晚上,家家要掛燈籠,每家間間房內都要點燈,一片通明。農家豬牛圈棚這夜都點燈。人們是夜要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元宵象徵團圓吉祥和睦之意。漢陰習俗正月十一試燈(或謂出燈),一直玩到正月十五。龍燈、獅舞、彩船、竹馬、火盆架等,是夜進城比賽,熱鬧非凡。元宵節是春節娛樂的最後一天,有如一台戲的閉幕式,十五一過,春節就算結束了。

清明節 農曆三月清明節。清明掃墓,由來已久。清明前幾日,修補祖墳,嵌碑立石,擴修墓地。清明日,家家鳴炮焚香,燒紙錢,向祖墳叩頭祭奠。同時在墳上壓放白紙,插紙幡 (稱清明吊)。農村中,有的按家族籌辦“清明會”,祭祖續譜。清明節的前一天,為“寒食節”,不動煙火,不能掃墓。現在,除了沿襲舊習,祭掃燒紙以外,有的學校機關。在清明節還組織學生,職工春遊,祭奠烈士墳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端陽節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陽節,又稱端五節、重五節。源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漢陰城鄉極為盛行。清晨,步行郊外,稱為“打露水”。家家門前掛蒲懸艾。娃娃穿新衣,戴香包,有的在手腕上繫上五色線(俗稱“長命線”),認為可以驅邪祛疾,長命百歲。家家吃粽子,煮鹹蛋,大蒜為食,並備以豐盛酒宴。還要飲雄磺酒(因雄磺有毒,今已不飲),酒中浸幾枚獨獨蒜,塗抹於小孩額頭、耳鼻或噴灑於牆腳床下,以驅除毒蟲,避免疫病。端陽節,出嫁女兒要回娘家團聚,女婿要到丈人家以衣料或四色重禮相送“追節”。這一天,人們還以艾蒲及各種草藥煎水沐浴,藉以消毒殺菌。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晚上,置水果、月餅於庭中,祭拜月亮。家人圍坐,分食月餅並賞月,以示團圓。節前,親友之間贈送月餅、水果、魚肉等。中午家家設酒宴,全家團聚。出嫁的姑娘均隨同女婿回娘家,備送厚禮“追節”。在漢陰,民間把春節、端陽節、中秋節視為一年中的三大節日,十分隆重。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