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縣

佛坪縣

佛坪縣地處中國自然地理之南北分界線的秦嶺南麓,位於陝西省漢中市東北部,東接安康市寧陝縣、石泉縣,北臨西安市周至縣和寶雞市太白縣,西南連洋縣,距漢中150公里、西安200公里。古有儻駱、子午道,今有108國道和西漢高速公路穿越縣境。總面積1279平方公里。佛坪是“大熊貓的故鄉”和“中國山茱萸之鄉”。總人口3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袁家莊鎮,郵編:723400。代碼:610730。區號:0916。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秦朝為漢中郡城固縣。
西漢時隸屬漢中郡安陽縣。王莽建新朝後隸屬新城郡安陽縣。
東漢時隸屬漢中郡安陽縣。
三國時隸屬蜀漢黃金縣(先)、蒲池縣(後)。
西晉時西部隸屬黃金縣,東部隸屬蒲池縣。
成漢時隸屬蒲池縣。
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成漢滅亡歸東晉,因廢興道、蒲池縣,又隸屬黃金縣。
南北朝時,蕭梁二至四年(公元503~505年)隸屬興道縣。北魏隸屬晉昌郡龍亭縣。
西魏大統十二年(公元546年)隸屬洋州郡黃金縣。後復設蒲池縣歸蒲池縣轄。
北周廢蒲池縣後,復歸黃金縣屬。
隋代隸屬黃金縣,歸洋州(治設今西鄉縣豐寧)轄;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黃金縣改屬漢川郡轄。
唐代隸屬揚州黃金縣。
五代十國期歸後蜀源州黃金縣轄。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黃金縣撤銷,併入真符縣,歸利州路洋州轄;南宋時仍為真符縣地,歸洋州轄。
元代,為洋州東部屬地,歸興元(漢中)路轄。
明朝,屬漢中府洋州(後改為洋縣)轄。
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0年),陝西設周洋縣丞於袁家莊。道光五年(1825)廢周洋縣臣設佛坪廳。
民國元年(1912),佛坪廳屬漢中府。民國2年(1913)2月,佛坪廳改為佛坪縣。民國3年(1914),佛坪縣屬漢中道轄。民國15年(1926)9月,佛坪縣城由佛爺坪遷袁家莊。民國17年(1928),省撤銷道建制,縣屬省直接管轄。民國24年(1935),陝西省政府以下設立行政督察區,佛坪縣屬第六行政督察區(公署在今漢中市)管轄。民國38年(1949)10月17日,陝西省特設十一、十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2月8日,佛坪縣解放。佛坪縣屬陝甘寧邊區漢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屬陝南行署,1951年屬陝西省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屬陝西省漢中專員公署。
1958年11月4日,佛坪縣撤銷。秦嶺以北的板房子、厚畛子地區劃入周至縣,蒲河地區的陳家壩、石墩河劃入石泉縣,袁家莊、大河壩、西岔河、十畝地、岳壩、龍草坪、長用壩地區劃入洋縣。
1961年9月,恢復佛坪縣,縣城仍設袁家莊。1968~1978年屬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屬漢中地區行政公署,1996年6月後屬漢中市管轄。

區域概況

佛坪縣地處中國自然地理之南北分界線的秦嶺南麓,位於陝西省漢中市東北部,東接安康市寧陝縣、石泉縣,北臨西安市周至縣和寶雞市太白縣,西南連洋縣,距漢中150公里、西安200公里。古有儻駱子午道,今有108國道和西漢高速公路穿越縣境。全縣人口3.5萬,總面積1279平方公里。佛坪是“大熊貓的故鄉”和“中國山茱萸之鄉”。

佛坪縣佛坪縣

佛坪縣轄2個鎮、7個鄉:袁家莊鎮、陳家壩鎮、長角壩鄉、西岔河鄉十畝地鄉大河壩鄉石墩河鄉栗子壩鄉岳壩鄉。境內有: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省龍草坪林業局。

境內自然生態原始古樸,天然獨特。介於東徑109°41′——108°16′,北緯33°16′——33°45′之間。海拔515米至2904米,屬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溫帶溫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1.5℃,年平均降水量938毫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氣候條件孕育了天然獨特的生態系統,境內群山雄峙,溪流縱橫,珍禽異獸,鳥語花香。唐代著名詩人岑參在驚嘆古儻駱道的詩中寫道:“峰攢望天小,亭午見日初。夜宿月近人,朝行雲滿車”。原始古樸的自然生態保護完好,森林覆蓋率高達87%,是國家級生態示範縣。

行政區劃

佛坪縣轄2個鎮、7個鄉:袁家莊鎮、陳家壩鎮、長角壩鄉、西岔河鄉十畝地鄉、大河壩鄉、石墩河鄉、栗子壩鄉、岳壩鄉。境內有: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省龍草坪林業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佛坪縣位於陝西省漢中地區東北部,地處秦嶺山脈中段南坡山巒腹地。秦嶺山脈主脊橫亘縣境北部,境內山巒重疊。地理坐標為東經107°41'至108°10',北緯33°16'至33°45'。縣城袁家莊,東到寧陝縣26公里;西南到洋縣28公里;南到石泉縣43.5公里;西到洋縣75公里;北到周至縣39公里;西北到太白縣100公里。東北(經周城公路)到西安市212公里;西南(經周城公路)到漢中市158公里。佛坪縣南北長約54.05公里,東西寬約50.25公里。總面積1279平方公里。

地貌

佛坪縣地處秦嶺腹地,總體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縣境北界秦嶺主脊自西而東有黃桶梁、光頭山,為南北坡分水嶺,亦為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東有天花山、老庵子;西有爛店子梁、觀音山;中部有鰲山、文觀廟梁蜿蜒伸展,接連娘娘山主峰,構成倒掛的“山”字型骨架,形成低山和中山的高程差異,縣東西兩半以山相隔,匯集為金水、椒溪兩個水系。蒲河系過境水,與椒溪交於三河口。三條河道縱貫佛坪縣。山體多呈中切峽谷,溝壑縱橫,群峰四起。河溝兩岸分布大小不等的洪積、沖積、淤積台地,地勢較平坦,為基本農田的分布區。

氣候

佛坪縣屬暖溫帶氣候,有顯著的山地森林小區氣候特徵,成為特殊的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由於東西向秦嶺主脊的屏障作用,使縣境氣候明顯區別北坡,為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地帶。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季冷暖反覆交替,氣溫回升緩慢,雨少偏旱;夏季多洪,秋季多淋;冬季雪雨稀少,較乾燥。

公路交通

全縣境內共有各類公路5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過境8.5公里,108國道過境路53公里,縣鄉公路75公里,鄉村公路351公里,旅遊路33公里。大、中、小型橋樑62座2340.6延米,其中,大型橋樑3座,中型橋樑17座,小型橋樑42座,有鐵索橋70座。西漢高速公路佛坪連線線、三陳、秧岳縣鄉油路和長角壩至沙窩通村水泥路,大河壩至水田坪、十畝地至鳳凰通村公路即將開工建設。

佛坪縣佛坪縣

“九五”以來,縣在上級黨政組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市交通廳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縣委、縣政府領導全縣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頑強拼搏,苦幹實幹,大力開展公路交通建設。三年來,總計完成國債、代賑和公路專項資金50萬元以上項目14個,總投資4500多萬元,新建和修復鄉村道路295公里,恢復和新建大型橋樑3座、中型橋樑9座,鐵索橋70座,新建成2條33公里旅遊公路,改造2.8公里108國道佛坪縣城過境路,恢復重建了佛兩、三陳、秧岳三條縣鄉公路路基75公里,打通了“西金”、“共力”兩條總計29公里的通村公路。通過三年的建設,我縣公路網路等級均超過災前水平,覆蓋面不斷擴大,密度不斷增加,通行能力進一步提高,一個新的公路交通網路正在逐步形成。

自然生態

佛坪自然資源豐富,尤以野生動植物生態旅遊資源而聞名中外。佛坪被譽為天然生物基因庫,已發現野生脊椎動物433種,其中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3種,二級保護動物39種;大熊貓野外分布密度居全國之首,被認定為秦嶺亞種,設有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佛坪自然保護區三度獲得國際性組織的正式認定:1992年被全球環境基金確定為全球具有重要保護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和《中國人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中最優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2002年被世界旅遊組織——“綠色環球21”認定為最具生態旅遊開發價值的地區,2004年被批准加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已發現高等植物5門180科2000餘種,其中野生紅豆杉群落、廟台槭、獨葉草等珍稀瀕危保護植物23種。已發現野生中藥材10大類1000餘種,是名貴中藥材山茱萸的道地產區。

佛坪生態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國寶大熊貓原始森林奇山異水、珍稀動植物觀賞堪稱“四絕”,被省上認定為5A級旅遊資源。佛坪還擁有豐富的森林、水能和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屬原生狀態,林木蓄積量大。境內大小河流240多條,總流量11.76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達10.4萬千瓦,可開發5.1萬千瓦,是長江中上游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水源保護地和陝西“引漢濟渭”工程的調水點。礦產資源已探明有黃金、大理石、石英石、雲母、水晶、石墨、剛玉、花崗岩等20餘種。

近年來,該縣堅持把保護和開發自然生態作為立縣之本、富民之基、發展之源,圍繞綠色中藥、生態旅遊兩大特色產業和大熊貓、山茱萸兩大品牌,大力實施“藥業興縣、旅遊強縣”戰略,努力構建有地方特色的縣域經濟體系。以山茱萸為龍頭的綠色中藥材產業逐步壯大,生態農業加快發展。佛坪是全國山茱萸主產區,以果大、肉厚、色澤鮮艷、藥用有效成份高而著稱,先後被確定為“國家級山茱萸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和“陝西省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縣”,被命名為“中國山茱萸之鄉”。全縣山茱萸已發展到8萬畝300萬株,年產乾萸肉600餘噸,並已取得了GAP認證和原產地標記註冊。以板栗核桃為主的乾果業,以生豬土雞、養蜂為主的養殖業,以木耳、香菇為主的食用菌,以水稻、玉米、土豆為主的糧食生產等綠色種養業亦有一定的規模和特色。圍繞農產品加工、旅遊配套產品開發和水能、礦產資源開發,新的工業體系正在形成。山萸肉飲片、山茱萸保健酒、“農家香”系列綠色食品、旅遊紀念品、軟木橡膠矽碳棒大理石等產品,深受用戶青睞。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逐步轉型升級。佛坪生態旅遊是陝西省十大旅遊工程之一,是陝南旅遊精品線路上的重要鏈點,已高起點編制了《旅遊總體規劃》,建設了旅遊專線公路等一批基礎設施,精心包裝推出了秦嶺人與自然博物館、大坪峪景區、秦嶺國際狩獵場、科考探險觀光等一批旅遊產品,生態旅遊縣城初具規模,“重遊千年蜀道,探訪神秘秦嶺,親近國寶熊貓,關愛生態家園”的旅遊宣傳不斷擴大,一個“游生態佛坪、品生態文化、購生態產品”的旅遊新形象正逐步展現在人們面前。

氣候特徵

過渡性:

在氣候上,地處南北氣候的過渡帶,秦嶺山脈的屏障作用和不同海拔的山體,使光、熱、水的分布有著明顯的水平區域性和垂直帶狀的差異,總的趨勢是氣候溫涼,日照偏低。佛坪縣屬暖溫帶氣候,有顯著的山地森林小區氣候特徵,成為特殊的亞熱帶北垣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年平均氣溫6-14°C,無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量940毫米。

佛坪縣佛坪縣

多樣性:

土壤由於地勢多變,生物種類繁多,氣候差異較大,成土條件複雜,呈現出土壤類型的多樣性。據查共有5個土類,15個亞類,27個土屬,其中黃棕壤和棕壤面積占總土壤面積的91.94%。境內林業資源、動植物資源、旅遊資源、礦產資源和水能源都十分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76.98%(不含灌木林)林地面積170萬畝。佛坪素有“野生動植物基因庫”之稱,已發現野生脊椎動物433種,其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金錢豹、華南虎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種,二級保護動物39種;有野生高等植物5門180科近2000種。區內自然生態保護完整,是避暑、旅遊、探險、狩獵基地。已探明黃金、石墨、大理石、雲母、石材等礦藏資源20餘種,這裡既有大理岩、白玉岩、石墨等沉積礦,又有鐵、金等風化殘積礦。全縣有大小河溪240餘條,水能理論蘊藏量10.4萬千瓦,可開發5.1萬千瓦。

區域差異性:

綜合各種自然條件的分布狀況,佛坪縣地理環境差異是十分明顯的,最高海拔2904米,最低海拔515米,縣城海拔840米。按地形可以劃分為不同的4個自然區,即低山河谷低山谷坡中山溝谷中山陡坡。四個區域在自然地貌、土壤資源特點、土地利用線裝和改造利用方面也有顯著差別。在農業區劃中,為了便於農林牧生產,把全縣由北而南歸併為北部中山林特牧藥自然保護區、中部低山林特工牧區、東南部河谷糧牧林副區。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佛坪自然保護區內共有保護植物23種其,中二類保護植物10種,三類保護植物13種。總共有植物5門180科1603種,其中地衣類5科12種,苔蘚類20科30種,蕨類24科71種,裸子類6科20種,被子類125科1470種。這些植物中,藥用植物904種,纖維類植物98種,糖及澱粉類植物130種,油脂及芳香油類植物248種,鞣料植物100種,觀賞類植物370種,其他資源植物136種。[4]
已發現野生紅豆杉群落、廟台槭、獨葉草等珍稀瀕危保護植物23種。已發現野生中藥材10大類1000餘種,是名貴中藥材山茱萸的地道產區。

動物資源

清《佛坪廳志》載:佛坪縣“鳥獸恆畜外,有熊、豹、豺、狼、狐、兔、猴、獾、野豬、猯、獺、雉、鴇、鳩、鴉、鶉、鷹、鸛、鵲。水族亦有魚,然不多得”。《佛坪鄉土志》載:佛坪縣“動物常畜外,獸有野牛、山羊、熊、豹、豺、狼、狐、鹿、野豕;鳥有雉、松雞、鴇、鳩、鸛、鷹”。
佛坪已發現的野生脊椎動物433種(其中:魚類55種,兩棲類15種,爬行類27種,鳥類239種,獸類103種),種類之多,保存之完備,自然生態之完整,為陝西省之冠。其中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3種,二級保護動物39種;大熊貓野外分布密度居中國之首,被認定為秦嶺亞種,設有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水資源

佛坪縣河流屬長江水系,漢江支流。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77公里。縣境內共有大小河溪24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溪47條,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5條。屬漢水一級支流1條,二級支流13條,三級支流20條。總長984.2公里,總流量為11.762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達10.4萬千瓦,可開發5.1萬千瓦,是長江中上游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水源保護地和陝西“引漢濟渭”工程的調水點。

經濟

農業

佛坪山多田少,農業基本條件差。建國前,生產力低下,耕作粗放,生產工具簡陋,刀耕火種,水利設施極少,作物品種單一,加之封建生產關係的束縛,因而農業生產落後,糧食產量極低,畝產僅五六十公斤,農村長期處於封閉的自然經濟狀態。豬、牛、羊、家禽等畜牧業生產及其它農副業難以發展,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生活困苦。
建國後,經過反霸減租減息、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廢除了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生產力得到解放。隨著教育、科技、交通事業的發展,農田水利設施的興修,農業基本條件不斷改善,使佛坪縣糧食、油料、畜牧業、多種經營生產迅速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951~1957年,佛坪縣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76%,糧食總產平均每年增長4.4%。
1958年以後,雖然經歷“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錯誤的挫折,但在各級黨組織的積極工作和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下,大力開展農田建設,科學種田,推廣優良品種,改善農業基本條件,制止亂開荒地,控制水土流失,增大農業投資,使農業生產水平得到提高。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糧油生產穩步增長,農、林、牧、副全面發展,農民收入增加。
1989年,佛坪縣農業總產值1084萬元,比1949年增長5.3倍,糧食總產1155.6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1.09倍。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94公斤。多種經營收入770.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4.89。人均純收入236元,農村的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
2012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8252萬元,同比增長5.8%。其中豬、藥、菜三大產業產值1032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7%。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081.5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02.6公頃。其中,稻穀播種面積528.6公頃,小麥播種面積67.6公頃,玉米播種面積853.5公頃,大豆播種面積257.5公頃。油料播種面積213.6公頃,蔬菜播種面積465.8公頃。

工業

民國時期,龍草坪、上沙窩、三郎溝建有紙廠,生產火紙、黑皮紙。袁家莊、西岔河、陳家壩等集鎮,開設有私營染坊、軋花、彈花、縫紉、鐵業、鑄蠟、織襪等業,規模小,收入微。
50年代初,人民政府對私營工業、手工業實行保護和扶持發展政策,使手工業得到恢復和發展。1956年,開始對私營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實行公私合營,建立集體性質的手工業合作社(組)。
1958年,開始發展縣辦工業,在“大躍進”中,搞“全民大煉鋼鐵”運動,因技術、設備等條件不具備,煉出的鐵質量不高,只有少量鐵可用於鑄鏵,造成森林大量破壞和勞力浪費。1961年,按照中央指示,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停辦鐵廠等企業。1962~1965年,工業生產雖有回升,但不穩定。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工業生產癱瘓,產值下降。
1970年後,縣辦工業和農村社隊工業有所發展,但效益較差,尤其各社隊建立的木材加工廠(綜合廠),對林木資源破壞較嚴重,管理混亂,經濟效益差,大部分倒閉。1982年後鄉鎮企業和個體工業戶增加。1989年,佛坪縣工業產值比1953年增長223倍,由手工操作發展為部分機械生產,工業門類、產品種類增加,效益提高。[9]
2012年,佛坪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288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7026.5萬元。全部工業增加值4411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251萬元,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2160萬元。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為9.1%,比2011年提高0.4個百分點。

觀光旅遊

佛坪縣地處中國自然地理之南北分界線的秦嶺南麓,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群山雄峙,溪流縱橫,珍禽異獸,鳥語花香。生態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大熊貓、原始森林、奇山異水珍稀動植物觀賞堪稱“四絕”,被省旅遊資源普查小組認定為AAAAA級旅遊資源。全縣旅遊適宜開發的景點分布集中,有奇山怪石32處,溶洞3個,瀑布

佛坪縣佛坪縣
泉潭13處,溫泉1處,奇木古樹、奇異植被9處,風景河段7處,人文景觀及歷史遺蹟17處。已發現野生脊椎動物433種,其中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3種,二級保護動物39種,是大熊貓在地球上最北緣的棲息地,被專家稱為“野生大熊貓最有希望生存繁衍下去的地方”,大熊貓野外分布密度居全國之首,被認定為秦嶺亞種,設有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佛坪自然保護區曾三度獲得國際性組織的正式認定:1992年被全球環境基金會確定為全球具有重要保護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和《中國人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中最優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2002年被世界旅遊組織—— “綠色環球21”認定為最具生態旅遊開發價值的地區,2004年被批准加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佛坪生態旅遊被列入陝西省十大旅遊工程之一,是陝南旅遊精品線路上的重要鏈點。近年來,該縣堅持把保護和開發自然生態作為立縣之本、富民之基、發展之源,圍繞綠色中藥、生態旅遊兩大特色產業和大熊貓、山茱萸兩大品牌,大力實施“藥業興縣、旅遊強縣”戰略,生態旅遊產業已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高起點編制了《旅遊總體規劃》,建設了旅遊專線公路等一批基礎設施,精心包裝推出了秦嶺人與自然博物館、大坪峪景區、秦嶺國際狩獵場、科考探險觀光等一批旅遊產品,初步形成了三條旅遊精品線路,大熊貓野外研究基地開工建設,集避暑度假、山水觀光、科考探險、觀賞狩獵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服務體系正逐步健全。“重遊千年蜀道,探訪神秘秦嶺,親近國寶熊貓,關愛生態家園”的旅遊宣傳不斷擴大,一個“游生態佛坪、品生態文化、購生態產品”的旅遊新形象正逐步展現在人們面前。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