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縣

黃龍縣

黃龍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位於陝西省中北部,延安市東南緣。西接洛川、南與白水、澄城、合陽毗鄰,東臨韓城、北靠宜川。全縣轄2鎮11鄉、5個居民委員會、110個行政村,總人口4.6萬人,區域面積275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602毫米。無霜期長達186天。境內群山綿亘,林木豐蘊,資源廣博,風光秀美,著名的瓦子街戰役就在這裡打響。陝西省延安市黃龍縣在陝西省中部偏北、洛河支流石堡河上游。 陝西省延安市黃龍縣在陝西省中部偏北、洛河支流石堡河上游。黃龍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位於陝西省中北部,延安市東南緣。西接洛川、南與白水、澄城、合陽毗鄰,東臨韓城、北靠宜川。

基本信息

縣情概況

位置

黃龍,境內群山綿亘,鋪青疊翠,縣以山而得名。黃龍地處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居陝西省北段東部,延安市東南緣。位於北緯35°24′05″——36°02′01″,東經109°38′49″——110°16′49″。
全縣南北長69.754公里,東西寬67.195公里。總面積2752平方公里。東與韓城毗鄰,南同合陽、澄城、白水接壤,西臨洛川,北靠宜川。縣城設石堡鎮。全境呈芭蕉扇形。距省會西安223公里,東距韓城121公里,東南距合陽68公里、距澄城縣68公里,西南距白水縣73公里,西距洛川縣83公里,北距宜川縣85公里,距延安市246公里。
黃龍縣是大自然鑲嵌在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是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流域的一片綠洲。
黃龍莽莽林海綿亘數百里,千山萬嶺碧綠翡翠,綠浪翻滾,風光秀麗,充滿著神奇與魅力。她宛若一塊綠色玉屏,橫亘於黃河與洛河之間,成為蔭護陝北南部與渭北高原農牧業生產的天然綠色屏障。素有“綠色明珠”、“天然氧吧”之美稱,被譽為“陝西的一頁肺”。

黃龍,歷史文化悠久,綠色資源優勢十分突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35000年前,著名的“黃龍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1948年春,聞名於世的“瓦子街戰役”在這裡打響,取得了人民解放軍在西北戰場的首次大捷。黃龍,“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全縣幅員面積2752平方公里,有森林319.5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77.4%,森林活立木蓄積量846萬立方米,屬全國八大防護林區之一。黃龍是黃土高原上獨有的一個“天然生物寶庫”,有森林植物580種,野生動物122種,其中以世界珍禽褐馬雞金錢豹著稱。黃龍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有耕地38萬畝,“四荒”地20萬畝,人均耕地10畝以上,盛產核桃板栗花椒蘋果菸葉鹿茸大麻中藥材木耳等多種土特名品。有豐茂的天然草場150萬畝,年載畜量可達21萬個羊單位。黃龍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發展“綠”字型特色經濟和旅遊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黃龍縣黃龍縣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黃龍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圍繞“綠”字型特色經濟發展,大力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精心打造生態環境大縣、優質核桃大縣、馬鹿養殖大縣、牛羊和土雞養殖大縣,加快發展森林生態旅遊產業,初步形成了“兩線六點式”的產業布局。優質核桃總面積已達17.6萬畝,規模開發、良種推廣、技術研究在全國領先,陝西渭北優質核桃開發研究中心在黃龍掛牌成立,國家林業總局授予黃龍“中國優質核桃之鄉”稱號。畜牧商品基地形成羊子存攔15萬隻,牛存欄1.5萬頭。馬鹿養殖達730多頭,已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養殖基地,鹿系列產品暢銷市場。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全縣80%的農民脫貧,移民搬遷工程實施進展順利。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舊城改造、商業小區開發持續升溫,一批標誌性建築拔地而起,白馬灘、瓦子街等小城鎮面貌煥然一新。洛韓、渭清東西兩線貫通全縣,縣鄉道路黑色化率提高到80%。城鄉電網改造全面完成,行政村通電率達到100%。數字程控交換網路覆蓋全縣,行政村通電話率達到96%。精神文明、科技、文化、教育和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黨建工作取得豐碩成果,黃龍樹立的新時期農村支書好榜樣喬占山事跡轟動全國,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揚。

今日黃龍,經濟結構更趨合理,社會事業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大為提高,到處呈現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決不負歷史重任,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切實把發展的第一要務抓緊、抓實、抓好。大力實施“最佳化結構,勇闖市場,以綠興綠,獨顯特色”的發展戰略,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推進黃龍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奮鬥!

行政區劃

黃龍縣黃龍縣
黃龍縣轄3個鎮、7個鄉:石堡鎮白馬灘鎮瓦子街鎮三岔鄉界頭廟鄉范家卓子鄉紅石崖鄉柏峪鄉圪台鄉崾嶮鄉

歷史沿革

黃龍縣黃龍縣
1948年設縣,因有黃龍山而得名。
2000年,黃龍縣轄2個鎮、11個鄉:石堡鎮、白馬灘鎮曹店鄉界頭廟鄉范家卓子鄉、三岔鄉、紅石崖鄉柏峪鄉、瓦子街鄉、小寺莊鄉、圪台鄉、磚廟梁鄉、崾嶮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903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石堡鎮 9469 白馬灘鎮 6360 曹店鄉 6239 三岔鄉 6311 界頭廟鄉 5094 范家卓子鄉 2986 紅石崖鄉 1449 柏峪鄉 1625 圪台鄉 2440 磚廟梁鄉 438 瓦子街鄉 1669 小寺莊鄉 1203 崾嶮鄉 3756 

地形地貌

黃龍縣黃龍縣
黃龍縣境的地層為鄂爾多斯地台,處陝北構造盆地的最南邊沿。褶皺、斷裂極不發育,為一向北傾斜、傾角1°—3°的平緩單斜。局部有較小的平緩褶皺,斷裂以斷距很小的正斷層為主,多集中在縣東南部。
地貌屬溝壑縱橫的黃土地貌類型,本縣屬這一類型的石質山地,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海拔在1500米左右,黃龍山主峰大嶺海拔1783米,形成鄂爾多斯地台上的一個隆起,為黃河左岸支流與北洛河右岸支流的分水嶺,是石堡川、居水、圪台川等川的發源地。水系呈放射狀。以大嶺、關山、界頭梁、爛柯山為代表的11條大山樑,把全縣切割成7川5塬98條溝,山川相見,溝壑縱橫。地勢由主脊向東西兩側緩傾,大嶺至爛柯山為東西主脊,兩側向南北緩傾;佛爺嶺至界頭廟,亦為東西走向。整個地貌是一個塬、梁(嶺)、峁組成的溝間地和溝壑系統。溝谷交切,形成北部土質中低山區、西南部黃土殘塬區和東南部石質中低山區。

氣候特徵

黃龍縣黃龍縣
屬季風型大陸性山地氣候,受地勢影響,南北東西氣候分布不均,差異較大。其氣候規律是四季明顯,乾濕分明,冬季寒冷漫長,夏季較短。熱量條件充沛,光照充足,降水適中,災害性天氣較多。
屬大陸型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受蒙古冷高壓和極地變性大陸性氣團影響,天氣寒冷乾燥,降水稀少。春季暖氣團勢力增強,氣溫回升較快,多大風出現,降水相對增多。夏季受蒙古氣鏇和太平洋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天氣溫暖多雨,降水集中,多陣性天氣產生,降水量居全年之冠。秋季冷暖空氣交替出現,秋初氣溫緩慢降低,多連陰雨天氣。
由於地形原因,南北、東西溫度差異較大,年均氣溫為7.6—10.2℃。其中范家卓子鄉、白馬灘鎮最熱,崾先鄉最冷。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1.5℃,極端最高溫度為36.7℃;最冷月平均氣溫為-5.7℃,極端最低溫度為-23.7℃,年較差為27.2℃。無霜期126——186天,南北相差60天。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西北部降水多於東南部。災害性天氣主要有:霜凍、乾旱、冰雹、連陰雨等。

河流土壤

黃龍縣黃龍縣
黃龍河流屬黃河流域,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的河道10條,50——100平方公里的8條,10——50平方公里的65條,1——10平方公里的365條,總計1公里以上的河流、溝道1028條。主要山脈大嶺為最大分水嶺,構成東注黃河、西注洛河兩個區域性水系,主要河流16條,均為出境河。發源自黃龍山區的涺水河、石堡河、仕望河、仙姑河等水系,呈放射狀分流注入黃河和洛河。
境內土壤共分為10個土類、19個亞類、48個土屬、121個土種。土壤總面積4125786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9%,是延安市土壤類型最豐富的一個縣。
黃龍土壤複雜多變,按規律表現有明顯的微地域性和地帶性。分布面積最廣的地帶性土壤是以褐土為主的林區土壤,占全縣土壤面積的62.9%。其次是以原黃墡土、黑壚土為主的黃土殘塬土壤,還有以淤土、黃墡土為主的川道土壤。總之,黃龍土壤比較肥沃,潛在生產力大。

林特資源

黃龍縣核桃
黃龍是全國八大防護林區之一,陝西省五大林區之一,被譽為陝北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黃河綠洲”、“陝西的一葉肺”。黃龍是一個生物物種的寶庫,有以油松、山楊、白樺、側柏為優勢的喬木70餘種,各類灌木60多種;有生長在林下、林緣的草本植物214種,可供藥用的植物達300餘種,林中還有鳥類60多種,獸類30多種。全縣森林覆蓋率為75.4%。在無邊的林海之中蘊藏著豐富的林特資源。林特資源是黃龍最重要的生態資源,也是振興黃龍縣域經濟的希望所在。

黃龍是全國著名的“中國核桃之鄉”,全縣現有核桃17.6萬畝,年產量達到1600噸,產值已突破1000萬元。1999年陝西省渭北核桃研究開發中心在黃龍成立,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鄉”,2003年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國家無公害矮化核桃標準化示範區”。2003年被確定為延安市的特色產業之一。近幾年,黃龍核桃每年以兩萬畝的發展速度遞增,區域布局已經形成,基地建設初具模,已成為全省最大的優質核桃商品基地。 

黃龍縣黃龍縣

黃龍蘋果近些年發展也尤為迅速,目前已發展到35000畝,年產量2000萬公斤左右。品種以紅富士為主。由於產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蘋果的質量、色澤、口感均屬上乘,銷路一直很好。

黃龍板栗為延安市所獨有,生長歷史悠久,產品一直暢銷,70年代曾遠銷日本。現有面積10000餘畝,主要分布在白馬灘鎮、柏峪鄉一帶,年產量達20餘萬公斤。

黃龍花椒品種以大紅袍為主,主要分布在白馬灘、柏峪紅石崖、范家卓子、界頭廟、三岔等鄉鎮,全縣累計栽植面積已發展到3萬畝以上。以果大、肉厚、味佳著稱,暢銷全國各地。

經濟

農業

近年來,黃龍縣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核桃產業和無形產業的“一基兩業”經濟發展戰略,全力加快產業開發步伐,有力地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今年上半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完成7158萬元,同比增長5.1%;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40%。
黃龍縣黃龍縣

在資源匱乏、工業疲軟的情況下,黃龍縣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培育主導產業為核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核桃產業開發勢頭強勁,糧食生產穩中有升,傳統產業蓬勃發展,無形產業成效斐然。

以建設全國核桃縣為目標,堅定不移地把核桃作為主導產業、富民產業來強力開發,全縣上下投身核桃產業開發的熱情空前高漲。去冬今春共完成新建園面積11325畝,完成交接換優3000畝,建成良種核桃苗木基地350畝,全縣核桃面積已達13.8萬畝。今年核桃預計產量1000噸,產值2000萬元。

把糧食生產作為一項使農民短期增收的基礎產業來抓,黃龍縣今年糧食麵積穩定在14.5萬畝,其中玉米播種面積達12.7萬畝,玉米總產預計7.21萬噸,產值8652萬元。全縣蘋果面積達3萬畝,新發展果園5

黃龍縣黃龍縣
00畝。全縣養牛大戶31個,牛存欄1.36萬頭,發展養豬大戶52個,豬存欄1.63萬頭,烤菸種植7200畝,預計收購菸葉2萬擔,實現產值800萬元。中藥材、森林養豬等特色種養業發展態勢良好,已成為全縣主導產業開發的有力補充。

在抓好傳統產業的同時,該縣開發無形產業近年來爭資引項5.96億元,已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強勁引擎,並分別與浙陝林化有限公司、香港廣龍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松脂深加工協定,兩個招商項目共簽訂協定資金1億元。

工業

黃龍縣生態工業園區黃龍縣生態工業園區
20世紀30年代末,黃龍山被開墾後,一些為墾民生產、生活服務的手工業隨之得到發展。據民國三十年(1941)12月31日《黃龍山墾區概況書》稱:“本區之工業,石堡子橋難童保育院附設紡織廠1所,墾民亦間有自行紡織者。石堡墾民設鐵工廠1所,製造農具,並利用水利建設水磨兩座。”民國三十五年(1946)12月,據對石堡、曹店工商戶統計,戶數達82家。

新中國建立初期,手工業基本保持解放前的原有水平。現代工業尚處於空白。1953年3月,黃龍縣第四區私營手工業僅有磚瓦、鐵匠、燒瓦盆、裁縫、染坊、皮匠、麵坊、豆腐坊等8個行業23戶,從業人員56人。

1955年4月,由省糧食廳投資興建黃龍油廠(糧油加工廠前身)為黃龍縣現代工業之始。1956年,在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後,全縣有工業企業7個,其中國營企業2個,集體企業5個。共有職工50人,工業總產值53.76萬元。主要工業產品增加了麵粉、植物油和發電等。

1958年,在“全民辦工業”運動中,黃龍縣辦起農業機械修理製造廠(以下簡稱農械廠)、造紙廠、煉鐵廠、人造石油廠等工廠。全縣工業企業增至12個,職工總人數猛增至1865人,總產值達93萬元。1961年,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除農械廠保留外,造紙廠、煉鐵廠、人造石潿廠因虧損或產品質次價高而先後停辦。

1964年後,工業生產開始回升,至1966年,有工業企業16個,職工人數100人,工業總產值82.6萬元。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於生產秩序被破壞、各項規章制度被廢除,多數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196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下降為53萬元。

1970~1978年,黃龍縣工業發展速度較快。1970年,有縣屬工業17個,職工205人,工業總產值106.67萬元。到1978年,縣屬工業企業增至33個,職工人數增至344人,工業總產值增至217.79刃元。與1965年比較,企業個數增長3.8倍,職工人數增長5.8倍,工業總產值增長3倍。

1990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6個。其中地屬全民工業企業1個,縣屬全民工業企業8個,縣屬集體工業企業7個。按工業部門分為煤炭、電力、機械、建材、森工、食品、印刷、其它等門類。職工總人數560人,工業總產值(現價)419.3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47.5%,比1955年增長27倍。

新中國建立以後,黃龍的地方工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已經初具規模,為今後發展奠定了基礎。工業總產值在全縣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明顯增長。195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0.05%,到1990年,工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已經上升到10.45%。

2012年,黃龍縣工業企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530萬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590萬元,增長14.6%。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增加值940萬元,增長9.6%。

歷史名勝

黃龍小寺莊石窟

黃龍縣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延安城東南黃龍縣城北35公里小寺莊東山下。也稱聖壽寺石窟。高2.6米,寬2.7米,深3.5米,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二天王及二供養人像,共九尊石刻。正中壇基上為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束腰形仰蓮須彌座上。佛袒胸,外著通肩大衣,雙手作法界定印,背後為高浮雕火焰形背光,背光上雕一佛二弟子,下雕二飛天。佛兩側待立迦葉、阿難及菩薩、天王、供養人,分立壇基下兩側。座前刻有一對護法石獅和一座香爐。窟門外西側有一座彌勒佛坐像,東壁有一塊題刻,上書"鹹平三年"等字。據此可知,此窟開鑿於北宋初期。

寶塔山摩崖石刻

位於延安城內寶塔山(又名嘉嶺山)下。有"嘉嶺第一勝境"之稱。山崖上有宋代石刻,包括"嘉嶺山"、"高山仰止"、"出將入相"、"先憂後樂"、"重崗疊翠"、"雲生幽處"、"嘉嶺勝境稱第一"、"一韓一范,泰山北半"、"胸中自有數萬甲兵"共九組。其中"嘉嶺山"3個隸書大字,高3.68米,寬3.37米,系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秋,以陝西河東宣撫使兼知延州時所題,字型遒勁有力,灑脫豪放,是此摩崖石刻中的精品。

鐵邊城遺址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延安城西北吳旗縣城西北45公里處,地處陝、甘、寧三省交界處。鐵邊城為西夏毅宗奢單都二年(1058)所建,初名定邊城,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改名鐵邊城。背靠東山,西、東、南三面臨川,開有三門,周長2500米。遺址夯築城牆最高處殘高9米,最寬處7米,城牆北面大部分有窯洞,保存完整。城東北角有水牢一座,現只留殘牆斷壁,長39米,寬15米。城東南角有一完整的烽火台,寬6米,高9米。北城牆外有校場和點將台,占地近1公頃。古城內文化堆積層厚2米,地面有大量磚石、骨頭、瓦片、宋瓷片等。

子長鐘山石窟

黃龍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石宮寺石窟。位於延安城北子長縣安定鎮。最早建於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以後各代都有重修。主窟萬佛洞呈長方形,寬20米,深14米,高7米,面積225平方米。正中壇基東西長11.5米,南北寬5米,高2.5米。壇上有8根方形石柱,上承窟頂,頂鑿3個藻井。壇上有3組人物雕像,每組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中間一組釋迦牟尼居中盤膝坐蓮台上,右臂上屈,左手附膝,身著袈裟,螺髻、大耳,相貌莊嚴。兩旁有文殊、普賢二菩薩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左右兩組中間分別坐著佛的化身和應身。8根石柱及四壁上雕滿大小佛像。窟中人物雕鑿結構清楚,比例準確,手法細膩,對人物的體形、面容、姿態等有許多不同的生動塑造,對人物的心情、性格有細緻、微妙的表現,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主窟之外,另有一些較小的石窟,窟內也有雕像。窟旁殘存的寺院房屋和洞窟中,尚有彩塑、壁畫

子長普同塔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惠善大和尚塔。位於延安城北子長縣安定鎮東500米處。六邊七級實心塔,密檐鼓腹。塔座周長10.2米,高0.2米,座正面上方各有一石雕龍頭。塔身通高9.5米,正面每層都有石雕佛像。第四層六面均有浮雕,塔頂有一坐蓮花的佛像(已殘)。塔系宋代所修,明洪武年間又按原樣進行過修復,目前保存較好。

盤龍寺石塔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延安城西北志丹縣廟岔村東南盤龍寺遺址內。建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塔身為六棱形,全用花崗岩分層製作,除塔座外,共七層,通高5.73米。塔座為浮雕仰覆蓮瓣形束腰須彌座。七層塔體每層下部均用兩層浮雕式仰蓮瓣作裝飾,每層六角形的塔檐檐角各浮雕怪獸獸頭。第二層塔體六個面分別刻有牡丹、佛龕、佛像。三、四、五層六個面各有一佛龕,內刻坐佛一尊。六、七兩層的六個面,相間隔一個面刻一佛龕,內刻一坐佛,其他三個面為素平面。塔剎由四層寶珠形和一個四稜錐體剎尖組成,第三層寶珠上刻有三層浮雕仰蓮瓣裝飾。

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

黃龍縣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亦稱"延一井"。位於延安城東北延長縣城西石油希望國小院內。早在秦漢時期,延安境內就發現了石油,到元明兩代已經有了開採利用的記錄。到了清末,中國開始批量進口石油,年支白銀1500萬兩。為了緩解壓力,經地方奏知,1904年清政府撥地方銀81000兩,創建"延長石油官廠"開採石油,於1907年10月鑽成此井,命名為"延一井"。井深81米,日產原油1000~1500公斤,1934年井枯,累計採油2550噸。1978年和1985年8月,先後兩次加深該井採油。現井深152米,仍可少量產油。

吳起鎮革命舊址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延安城西北吳旗縣城新窯院。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長征初到陝北,中央領導人就住在這裡。黨中央到達這裡後,毛澤東指揮紅軍打勝了吳起鎮"切尾巴"戰鬥,殲滅了尾隨中央紅軍進入蘇區的東北軍一個團,擊潰3個團。10月22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題為《關於目前行動方針的報告》,提出了建立西北蘇區,領導全國大革命的任務。10月25日,中央機關離開吳起鎮,前往甘泉下寺灣。這裡現有舊址窯洞18孔,馬棚3間,平房9間。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秦邦憲、劉少奇、楊尚昆等中央領導人分別在這些窯洞住過。

教育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9),黃龍山鎮(現洛川縣所轄)建“龍山書院”。
《直隸鄜州志》記載:“州同謝方琪就頹廟舊址捐俸創建,南向,豎文昌宮一座,東西分之,學舍四間,年久傾塌。”清嘉慶七年(1802),州同潘階捐俸重修建大門,增設學舍四間。

民國十三年(1924),洛川縣石堡鎮民團團總路遵道(秀才)開辦曹店私塾,李學梁主辦石堡私塾、梁家河私塾和愛曲河私塾。當時屬韓城縣所轄的白馬灘、石門村、神峪口、窯頭村、寺岔村、廟後川建有6所公、私國小。
民國二十七年(1938),黃龍山墾區辦事處成立,設教育組,田潤芝任組長。其間,不少社會賢達,相繼籌資,興辦教育,村辦初小(保國民學校),鄉辦高小(中心國民學校)。

民國三十五年(1946),黃龍設治局共辦簡易師範1班,學生54人;初級中學1所,學生105人;中心國民學校5所,國民學校90所(含幼育院、教會國小各1所),學生127班,3046人,教師127人。

1948年3月黃龍全境解放後,黃龍縣政府接管了學校,設立教育科。1950年全縣推行速成識字法,開展全民掃除文盲活動。1956年,興辦黃龍縣中學,積極發展中等教育。1958~1960年,創辦各種職業學校,實行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這些職業學校相繼下馬停辦。1961年以後,根據黨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對教育事業進行適當調整,在中國小貫徹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工作條例(中教50條、國小40條),強調學校以教學為主,使教育質量有了提高,教育事業得到健康發展。

黃龍中學黃龍中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教學工作遭到嚴重破壞,一度“停課鬧革命”,學校領導被批鬥,不少教師遭到摧殘,所謂的“斗、批、改”廢除了合理規章制度,教學秩序被搞亂,取消招生文化課考試制度,實行升學“推薦”,教學質量嚴重下降。1977年恢復考試制度,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全縣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發展。整頓中國小教育秩序,改革教育結構,加強師資培訓,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教育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到1985年,全縣國小發展到217所,在校學生6556名,入學率達98.6%,實現了普及初等教育;初級中學9所,完全中學1所,初、高中在校學生2485人;新建職業中學和教師進修學校各1所。工農教育、幼兒教育皆有較大發展,全縣人民的文化素質空前提高。

從2006年開始,積極實施學校布局調整,整合教育資源,改善辦學條件,先後撤併初小和教學點117個,合併實驗國小與石堡鎮國小,成立了黃龍縣中心國小,完成了職教中心整體搬遷,解決了城區高中、職中、國中、國小四校三址相互影響和鄉村初小辦學規模較小,師資不足,辦學效益差的問題,基本實現了“城區五個一、鄉鎮一鄉一校”的布局目標,教育資源向縣城和鄉鎮中心校集中。

在改善辦學條件方面,積極爭取省市項目資金,加大縣財政投入力度,共投入8400多萬元,其中縣財政投入3500多萬元,實施了國家二期義務教育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生活設施改造工程、遠程教育工程及電教、圖書、儀器、體育器材配備工程;實施了縣小、白中、黃中、縣幼、職中、白小的標準化建設,對界中、縣國中、崾小等10所學校進行了改擴建維修,新建了青少年活動中心,為縣國中、職中、界中等6所學校配備了生活設施;建成教育信息平台1個,多媒體教室67個,配備電腦571台,為全縣13所義務教育學校配備了體育器材。

文化

宗教信仰

黃龍縣民眾來自中國各地,故而社會風俗、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是中華民族勤勞、樸素、虔誠、勇敢的傳統美德皆有體現。黃龍縣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三大教派為主。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傳播最廣,信徒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在中國又稱為“耶穌教”。它是公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總稱。基督教在黃龍縣早有傳播。1938年,外來黃龍縣的一些在原籍信教的移民,他們自願聯合起來傳教,成為黃龍縣基督教會的雛形。黃龍縣設治局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2月8日批准正式成立,名稱為“黃龍縣山基督教友聯合會”。
佛教
解放前,黃龍縣僅有少數人信封佛教。2000年10月,釋園慧在眾信仰者的大力支持下,在縣宗教局的重視下,在距縣城五里遠的無量山上“無量祖師廟”(原道教寺院,已被毀壞)動工修建新的佛教寺院——“蓮雲寺”。通過化緣、奉獻,政府的投資等辦法,一期工程投資80多萬元,整修了廟院,蓋起了雄偉的“大雄寶殿”和瓦房五間。2004年古歷9月9日,舉行了開光大典。2007年政府通過多種形式支持61萬元,實現了水、電、路三通。接著二期工程採取個人捐資方式,又新修了“園通寶殿”。現兩個寶殿供奉有從四川廣元市請回的緬甸玉石佛像6尊,銅像6尊,連同其他佛像共54尊。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黃龍縣傳播始於解放後。1952年,黃龍縣有回民19戶,50多人,信奉伊斯蘭教,沒有教堂,教徒主要去宜川聽講回民課和教規。

民間藝術

秧歌
秧歌是一種淵源已久廣泛流傳的民間舞蹈藝術。黃龍縣的秧歌分廣場和舞台表演兩種形式。廣場秧歌以陝北風格為主,在縣城及曹店、白馬灘等地較為普遍,扭起來飄颯爽朗,健康優美。造型有“四門墩”、“白菜心”、“剪子關”、“波浪花”、“單雙過街”、“十二連燈”等各種圖案。舞台秧歌則是在樂隊伴奏中演出的各種小節目。這種形式在白馬灘、柏峪、石門、石堡等地區頗為盛行。
社火
社火是民眾性的文娛活動,是一種廣泛流傳的民間娛樂。每逢春節、元宵節時,由民眾自願組織起來鬧社火,也叫“鬧元宵”,節目一般多為固定形式。如需耍獅子、跑旱船、跑竹馬、推小車、踩高蹺、大頭娃、耍龍燈等。這種活動,具有組織人民,團結戰鬥,娛樂身心,振奮精神的作用,故而歷代不衰。建國後,革命其迷信色彩,賦予新的節目內容,以促進人民文化生活健康向上,寓文化娛樂於教育中。
民眾會演
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重視活躍民眾文化生活,經常組織民眾性的會演、調演活動。尤其在春節期間的會演規模盛大。
剪紙
黃龍縣的民間剪紙,具有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漢、唐時期。歷來是勞動婦女用剪紙抒發情感,表達願望,美化環境。每逢婚嫁或新春佳節的窗花,如“連年有餘”表示風調雨順;“福祿壽喜”表示健康長壽。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