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級行政區的種類之一,因其行政建制為“市”,故稱“地級市”。截至2015年4月,中國大陸地級行政區總計334個,包括291個“地級市”、30個自治州、1個地區、3個盟。行政區劃層次上與“地區”相同的建制市,屬於地級行政區的一種。行政區劃級別相當於地區、自治州級別的市。地級市為省轄市,下分為市轄區和縣、縣級市、自治縣,旗,自治旗。地級市一般都管轄縣級行政區,除甘肅省嘉峪關市、海南省三沙市、廣東省東莞市和中山市直接管理鄉級行政區,俗稱“直筒子市”。副省級市雖然其行政級別高於普通地級市,但行政區類別也是地級市。中國最年輕的地級市是西藏自治區林芝市。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市管縣體制最早源於20世紀50年代早期。1950年旅大行署區改為直轄市旅大市,管轄金縣、長山縣(1953年改名長海縣),1951年浙江省將省直轄的杭縣劃歸杭州市管轄,1954年改制為遼寧省轄市後,繼續管轄金縣和長海縣。1958年,河北省撤銷“天津地區”,將武清、靜海等12個縣劃歸省轄天津市領導。

1959年9月17日,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可以領導縣、自治縣的決定》,對市管縣體製作出了法律上的規定,直接推動了市管縣體制的發展。1960年,全國已有52個市領導243個縣,約占全國縣建制總數的八分之一。這次市管縣體制產生的契機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缺乏客觀的經濟文化基礎,隨之很快降溫。1961年以後隨著經濟調整和整頓的開始,大量市管縣縣恢復原有體制,河北省恢復了全部專區和專員公署。至1966年全國管轄縣的市降至25個,管轄的縣數量不到1960年的三分之一,至此市管縣體制經歷了第一次大起大落。直到此時,省轄市的轄區範圍內,仍以非農業人口為主,且多為省會城市或重要工業城市。

1979年國務院財經委員會派一批專家調研四川省產業結構問題,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所長劉明夫明確提出了“中心城市”的概念。1982年中共中央第51號文發出了“改革地區體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通知,首先在江蘇試點1983年在全國試行。隨後中央又發出《關於地市州黨政機關機構改革若干問題的通知》,要求“積極試行地、市合併”,並把此作為1983年地方政府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至此市管縣體制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並且在國家的行政區劃序列里,正式將市分為地級市和縣級市。

設立類型

就其產生的途徑來說,1983年以後的地級市大致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即:

1、直接繼承自原來的省轄市,或者劃入幾個新的縣。

2、“地市合併”。多數情況是原來的地區繼承為地級市時,同時有一個地區行署的駐地也在該市內,遂將該地級市和地區行署合併。如河北省的唐山市、石家莊市、邯鄲市、邢台市、保定市、張家口市、承德市均是將地區行署併入同名的地級市。山西省的大同市由大同市和雁北地區合併而成,則是原地級市和地區並不同名。這種情況,一般的操作是將地區行署撤消,其所屬各縣全部劃歸相應的地級市。但也有例外,如1994年湖北省荊州地區和沙市市合併為荊沙市(後改名荊州)時,則以荊州地區為主體,因沙市市沒有下屬縣,且荊州地區並不駐在沙市,而是駐在當時屬於江陵縣境內的荊州城。

3、“地改市”,即將原來的地區行署直接改設為地級市。如湖南省的益陽市、常德市、郴州市、懷化市均由同名地區行署改制而來,永州市則由零陵地區改制。青海省海東市由海東地區改制,市政府位於樂都區。貴州省畢節、銅仁也均由地區改市。關於這點,有人指出絕大多數“地級市”的建制僅為區劃名稱而已,不能反映城市化水平,也不屬於傳統意義的城市。由地區改稱地級市,由原來作為省政府派出機關——地區行署改組為一級政府,機構和人員猛增,不僅增加了行政層次,也大大提高了行政成本,不利於機構精簡,也不利於提高辦事效率。

4、由縣級市或縣升格為地級市。如河南的三門峽市、漯河市,湖南的大庸市(今張家界市),廣東的中山市、東莞市等,設地級市前均為縣級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中衛市,設地級市前為縣建制。這些縣級市或縣,並不是地區行署所在地。

5、由鎮直接升格為地級市。這種個案很少,如廣東省的汕尾市,設市前當地最高的地方政府為汕尾鎮,隸屬海豐縣,汕尾市(地級)設立後,則反過來管轄海豐縣等。

設立標準

1、市區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二十五萬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駐地具有非農業戶口的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二十萬人以上;

2、工農業總產值三十億元以上,其中工業產值占80%以上;

3、國內生產總值在二十五億元以上;

4、第三產業發達,產值超過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達35%以上;

5、地方本級預算內財政收入二億元以上,已成為若干市縣範圍內中心城市的縣級市,方可升格為地級市。

情況分類

省轄地級市(簡稱地級市,包括15個副省級城市)有以下3種情況:

既設市轄區,又設管轄縣、縣級市、自治縣、旗、自治旗:

占大多數。

只設市轄區,不設管轄縣、縣級市、自治縣、旗、自治旗:

江蘇省南京市(副省級);

福建省廈門市(副省級);

湖北省武漢市(副省級)、鄂州市;

廣東省廣州市(副省級)、深圳市(副省級)、珠海市、佛山市;

海南省海口市、三亞市;

山東省萊蕪市;

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

既不設市轄區,又不設管轄縣、縣級市、自治縣、旗、自治旗:

廣東省東莞市、中山市;

海南省三沙市;

甘肅省嘉峪關市;

這些地級市下面直接轄鄉(鎮、街道),俗稱“直筒子市”(其中,甘肅省嘉峪關市於2009年正式設立雄關區、長城區、鏡鐵區3個區,結束了嘉峪關市不設區的歷史。但此三區為正縣級的嘉峪關市派出機構,並非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不是正式的縣級行政區)。

各省、自治區地級市名單列表

華北地區

河北 (11個) 山西 (11個) 內蒙古 (9個)
石家莊市 太原市 呼和浩特市
唐山市 大同市 包頭市
秦皇島 市 陽泉市 烏海市
邯鄲市 長治市 赤峰市
邢台市 晉城市 呼倫貝爾市
保定市 朔州市 通遼市
張家口市 忻州市 烏蘭察布市
承德市 呂梁市 鄂爾多斯市
滄州市 晉中市 巴彥淖爾市
廊坊 市 臨汾市
衡水 市 運城市

東北地區

遼寧 (14個) 吉林 (8個) 黑龍江 (12個)
瀋陽市 (副省級) 長春市 (副省級) 哈爾濱市 (副省級)
大連市 (副省級) 吉林市 齊齊哈爾市
鞍山市 四平市 牡丹江市
撫順市 遼源市 佳木斯市
本溪市 通化市 大慶市
丹東市 白山市 伊春市
錦州市 白城市 雞西市
營口市 松原市 鶴崗市
阜新市 雙鴨山市
遼陽市 七台河市
盤錦市 綏化市
鐵嶺市 黑河市
朝陽市
葫蘆島市

華東地區

江蘇 (13個) 浙江 (11個) 安徽 (16個) 福建 (9個) 江西 (11個) 山東 (17個)
南京市 (副省級) 杭州市 (副省級) 合肥市 福州市 南昌市 濟南市 (副省級)
無錫市 寧波市 (副省級) 蕪湖市 莆田市 贛州市 青島市 (副省級)
徐州市 溫州市 蚌埠市 泉州市 宜春市 淄博市
常州市 紹興市 淮南市 廈門市 (副省級) 吉安市 棗莊市
蘇州市 湖州市 馬鞍山市 漳州市 上饒市 東營市
南通市 嘉興市 淮北市 龍巖市 撫州市 煙臺市
連雲港市 金華市 銅陵市 三明市 九江市 濰坊市
淮安市 衢州市 安慶市 南平市 景德鎮市 濟寧市
鹽城市 台州市 黃山市 寧德市 萍鄉市 泰安市
揚州市 麗水市 阜陽市 新余市 威海市
鎮江市 舟山市 宿州市 鷹潭市 日照市
泰州市 滁州市 濱州市
宿遷市 六安市 德州市
宣城市 聊城市
池州市 臨沂市
亳州市 菏澤市
萊蕪市

華中地區

河南 (17個) 湖北 (12個) 湖南 (13個)
鄭州市 武漢市 (副省級) 長沙市
開封市 黃石市 株洲市
洛陽市 十堰市 湘潭市
平頂山市 荊州 市 衡陽市
安陽市 宜昌市 邵陽市
鶴壁市 襄陽市 岳陽市
新鄉市 鄂州市 張家界市
焦作市 荊門市 益陽市
濮陽 市 黃岡市 常德市
許昌市 孝感市 婁底市
漯河市 鹹寧市 郴州市
三門峽市 隨州市 永州市
商丘市
懷化市
周口市
駐馬店市
南陽市
信陽市

華南地區

廣東 (21個) 廣西 (14個) 海南 (4個)
廣州市 (副省級) 南寧市 海口 市
深圳市 (副省級) 柳州市 三亞市
珠海市 桂林市 儋州市
汕頭市 梧州市 三沙市
佛山市 北海市
韶關市 崇左市
湛江市 來賓市
肇慶市 賀州市
江門市 玉林市
茂名市 百色市
惠州市 河池市
梅州市 欽州市
汕尾市 防城港市
河源市 貴港市
陽江市
清遠市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
揭陽市
雲浮市

西南地區

四川 (18個) 貴州 (6個) 雲南 (8個) 西藏 (4個)
成都市 (副省級) 貴陽市 昆明市 拉薩市
綿陽市 六盤水市 昭通市 昌都市
自貢市 遵義市 曲靖市 日喀則市
攀枝花市 銅仁市 玉溪市 林芝市
瀘州市 畢節市 普洱市
德陽市 安順市 保山市
廣元市 麗江市
遂寧市 臨滄市
內江市
樂山市
資陽市
宜賓市
南充市
達州市
雅安市
廣安 市
巴中市
眉山市

西北地區

陝西 (10個) 甘肅 (12個) 青海 (2個) 寧夏 (5個) 新疆 (3個)
西安市 (副省級) 蘭州市 西寧 市 銀川市 烏魯木齊市
銅川市 嘉峪關市 海東市 石嘴山 市 克拉瑪依 市
寶雞市 金昌市 吳忠市 吐魯番市
鹹陽 市 白銀市 固原市
渭南市 天水市 中衛市
漢中市 酒泉市
安康市 張掖市
商洛市 武威市
延安市 定西市
榆林市 隴南市
平涼市
慶陽市

已撤銷地級市名單

甘肅省玉門市(1958年02月15日—1961年11月15日);

河北省天津市(1958年02月11日—1967年01月02日);

吉林省梅河口市(1985年02月04日—1985年12月19日);

吉林省公主嶺市(1985年02月04日—1985年12月19日);

湖北省沙市市(1979年06月21日—1994年09月29日);

四川省重慶市(1954年06月19日—1997年03月14日);

四川省萬縣市(1992年12月11日—1997年03月14日);

四川省涪陵市(1995年11月05日—1997年03月14日);

雲南省東川市(1958年10月20日—1998年12月06日);

安徽省巢湖市(1999年07月09日—2011年07月04日)。

概念辨析

按照1982年《憲法》的規定,大陸主要實行省、縣、鄉三級地方行政區劃體系,省、縣兩級之間只有較大的市和自治州可以管轄縣。但是憲法實施之後,很多市經國務院批准開始管縣,他們並不是自然形態上的“較大”,也非經國務院據《地方組織法》批准的“較大的市”。

2015修訂的《立法法》規定設區的市都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是法律上的用語,基本等同於地級市(兩者區別在於:1、直轄市設區但其非地級市。2、地級市有5個未設區)。

所謂的地級市、縣級市是從過去的行政區劃稱謂演變來的。以江蘇省為例,省會是南京市(副省級),所以叫省會市;1949年南京解放,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全國13個直轄市之一。1952年9月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併,成立江蘇省。11月15日,南京改為省轄市。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為省會。全省原來劃分有徐州地區、蘇州地區、無錫地區、常州地區、鎮江地區、揚州地區、南通地區、連雲港地區、淮陰地區和鹽城地區,這些地區也叫行署,行署的所在市就叫縣級市,地區行署下轄縣級市和縣。20世紀80年代後期,江蘇省取消了地區行署,由地級市轄管縣。改革開放後,有的縣經濟發展很快,縣城基礎建設不斷提高,經過省和中央審批,符合條件的縣可以撤縣改市,雖然也稱“市”了,但仍歸原地級市管轄,它的行政級別仍是正處級。像蘇南的常熟市、崑山市、張家港市、蘇中的海門市、啟東市等,就屬於縣級市。

濟南 (副省級)是山東省的省會市,因為是副省級市領導級別配置上與普通地級市不同,高於普通地級市,也高於普通省會市,同樣山東的青島市也是副省級,級別高於普通的地級市。普通地級市相當於正廳級,縣級市相當於正處級。也比如安徽的合肥是省會,級別還是地級市。級別不會提高。副省級市設立是依照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檔案(中編1號,1994年2月25日)規定設立的。

法律爭議

臨沂市臨沂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

第八十九條規定,國務院行使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劃分,批准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的職權。

根據憲法第三十條(二),“市”不是直轄市,而較大的市為“市”的一種建置;根據憲法第八十九條,只有國務院才可以批准“市”的建置和區劃。

由於憲法在1954年頒布時的條文中已經有“較大的市”的建置,遠比1982年修訂的《地方組織法》和2000年頒布的《立法法》為早,也就是說至少在1982年修訂《地方組織法》之前,憲法中的較大的市是指經國務院批准行政區域劃分為區、縣的市。而憲法全文中”只有“直轄市”、“市”、“較大的市”、“設區的市”、“不設區的市”這幾種描述,並沒有“縣級市”“地級市”等另外的說明,那只是按常識引申出來的行政級別名稱。

相關信息

按照“縮省並縣,省縣直轄”的改革方向,地級市要逐步取消對縣的管轄,形成地級市和縣都直轄於省、自治區。

2013年末,中國大陸地級行政區劃共有333個,其中285個地級市。

中國最年輕的地級市是2015年4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林芝地區和林芝縣,設立地級林芝市;林芝市設立巴宜區,以原林芝縣的行政區域為巴宜區的行政區域。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