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連縣

筠連縣

筠連位於四川盆地南緣,雲貴高原北麓川滇結合部。筠連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長秋短、霜雪較少。光熱水資源豐富,適宜發展農、林、牧業及多種經濟作物。全縣旅遊資源有以生物景觀、地學景觀、水體景觀、溫泉景觀為主的自然景觀資源,以古建築、古遺址、史前文化、龍碗大堰為主的人文景觀資源,以苗族花山節、民族服飾、大嗩吶蘆笙為主的苗族文化風情,以休閒農業、名優特產品、手工藝品為主的產業景觀;初步形成玉壺休閒觀光區、溫泉岩溶度假區、大雪山生態旅遊區3大景區。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筠連縣筠連縣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犍為郡(郡治今貴州省遵義縣西)。元封二年(前109),犍為郡屬益州(州治今成都市)刺史部。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元光五年(前130)置南廣縣,駐所在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縣境屬益州犍為郡南廣縣地。

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益州刺史部為庸部,改犍為郡為西順郡,縣境屬庸部西順郡南廣縣地。公元23年,蜀地為公孫述割據,將庸部還名益州,西順郡復名犍為郡,縣境仍屬益州犍為郡南廣縣地。

漢建安二十一年(216),改犍為郡轄地為朱提郡,領朱提、漢陽、南昌、堂螂、南廣五縣,縣境屬益州朱提郡南廣縣地。

公元221年4月,劉備於成都稱帝,分益州為二十一郡,朱提郡仍置,領縣亦有南廣,縣境隸屬與前無異。蜀漢延熙(238~257)年間,於南廣縣立南廣郡,縣境歸益州南廣郡南廣縣,不久廢郡存縣,仍屬益州朱提郡南廣縣。

晉武帝泰始七年(271),合南中建寧、雲南、古興、永昌四郡置寧州(州治今雲南省曲靖市),並分朱提置南廣,縣境即屬寧州南廣郡南廣縣。

太康五年(284)撤銷寧州,縣境仍屬益州朱提郡南廣縣。惠帝太安二年(303),恢復寧州建制,縣境又屬寧州朱提郡南廣縣。

晉懷帝永嘉五年(311)置南廣郡屬寧州,縣境屬寧州南廣郡南廣縣。晉愍帝建興四年(316)五月,廢南廣郡,縣境屬寧州朱提郡南廣縣。

晉元帝永昌年間(322~323)南廣又為寧州朱提郡屬縣。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李雄定寧州,又置南廣郡,縣境仍屬寧州南廣郡南廣縣。

晉穆帝時(345~361)安西將軍桓溫平蜀,南廣縣地屬東晉。開皇十七年(597),隋討平爨氏後,於南廣郡舊地置協州(州治今雲南省彝良縣),今縣境屬協州。隋煬帝大業初廢協州入開邊縣(縣治今雲南省鹽津縣灘頭),至後仍又荒廢。

唐初,縣境屬戎州僰道縣。武后時置筠州,領縣八:鹽水、筠山、羅餘、臨居、澄瀾、臨昆、唐川、尋源。又置連州,領縣六:當為、都寧、邏游、羅龍、加平、清坎。後又置定州、領扶德、支江二縣。該等州縣均為羈縻。歸附唐王朝,屬劍南道(今成都市,後改劍南道西川)戎州都督府(府治今宜賓市)。唐天寶元年(742)改戎州為南溪郡。依舊都督領羈縻州三十六州,今縣境在內。天寶七年(748),唐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被南詔打敗,羈縻筠州、連州等地被南詔占領。德宗貞元四年(788),南詔歸附,筠地各州縣仍屬戎州羈縻。宋鹹平四年(1001)將蜀地分為益、利、夔、梓四路,今縣境內各羈縻州屬梓州路(路治潼州府,今四川省三台縣)戎州。徽宗政和四年(1114)改戎州為敘府,徽宗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

至北宋末。羈縻筠州、連州均屬潼川府路(原梓州路)敘州府(原戎州)所轄。元至元十五年(1278),於今縣境內合原筠州、連州而置筠連州,並領騰川縣(縣治今筠連鎮),不久省縣入州。至元十六年(1279),筠連州直隸敘州府。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紅巾軍將領明玉珍據蜀稱帝。在重慶建立大夏政權,歷時11年。筠連州治地隸屬依舊。

明洪武四年(1371)滅大夏,同年改筠連州為筠連縣,縣治今筠連鎮,改設流官,隸敘州路。洪武六年(1373)敘州路改為敘州府,筠連縣隸敘州府。洪武十年(1377)降高州為高縣,將筠連縣、珙縣併入高縣。洪武十三年(1380)又恢復置筠連縣、珙縣,直隸敘州府。明正德十三年(1518)復置高州,仍領筠、珙二縣。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9月,筠連納入清朝統治,縣境人口稀少。至康熙中葉戰亂才平定,曾由慶符縣知縣兼任筠連縣知縣,筠連縣隸屬一仍明制。

雍正六年(1728)對川、滇、黔三省邊界進行了較大調整,將鎮雄、烏蒙、東川三府劃歸雲南省,今四川南部疆界基本確定,將縣屬大、小楠木二園劃歸雲南省鎮雄州。嘉慶七年(1802),筠連縣屬四川省川南永寧道(道治瀘州)敘州府(府治宜賓市)。

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永寧道為下川南道,筠連縣即屬四川省下川南道敘州府。民國元年(1912),中華民國成立,是年裁廢道制,以府、州、廳直隸省政,筠連縣直屬四川省敘州府。

民國2年(1913),實行撤府立道,筠連縣屬四川省下川南道(道治瀘州);民國3年(1914)改下川南道為永寧道(道治地同前),筠連屬四川省永寧道;民國18年(1929)撤銷道,筠連縣直屬四川省;民國24年(1935),四川省下設十八個行政督察區,筠連縣屬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區治今宜賓市)。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1月9日,筠連縣解放。同年1月,分四川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個行政公署,直隸西南大行政區。

川南行政公署設瀘州市,筠連縣屬西南大區(駐重慶市)川南行署宜賓專區,專署設宜賓市(縣級)。1952年9月1日,恢復四川省,撤銷西南大行政區和川南行政公署,筠連縣屬四川省宜賓專區。

1953年8月,經宜賓專區行政公署批准,高縣第四區(區治沐愛場)、第五區(區治落木柔場)、第七區(區治蒿壩場)所轄1鎮、20鄉、156個村劃歸筠連縣。1968年8月,改宜賓專區為宜賓地區,筠連縣即屬四川省宜賓地區。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賓地區,設地級宜賓市,筠連屬宜賓市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筠連縣位於四川盆地南緣,雲貴高原北麓川滇結合部,地處北緯27°50′37"~28°14′28",東經104°17′45"~104°47′20"之間。北界高縣,東接珙縣,南靠雲南省威信、彝良縣,西鄰雲南省鹽津縣。東西長48.5千米,南北寬43.4千米,幅員1256.35平方千米。縣城距成都市372千米、重慶市384千米、宜賓市89千米、雲南省鹽津縣縣城44千米。

地勢地貌

筠連縣地形整體呈南高北低態勢,系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過渡地帶。東南部大雪山主峰海拔1777.2米;東北部騰達鎮沐灘河谷海拔368.5米,極差1408.7米。區內以縣城、巡司、筠連鎮古樓為中心的岩溶峰叢發育奇特,面積約36.86平方千米,有大小溶洞226處,其中以涼風洞、箱子洞、鴛鴦洞、母豬洞、仙人洞等較為著名。

水文

筠連縣境內水系縱橫,常年有水溪河31條,屬長江上游上乾段南廣河水系的有鎮

筠連縣筠連縣
舟河、巡司河、定水河、樂義河(渾水河)等共29條;屬長江上游上乾段金沙江水系的有頭道河(即熱壩河)、鹿井溝2條。較大河流有鎮舟河、巡司河、定水河3條,鎮舟河發源於筠連縣南端與雲南省威信縣交界的大雪山北麓,巡司河發源於筠連縣龍鎮鄉池塘溝的山王坳,定水河發源於龍鎮鄉白果村寒婆嶺北麓。筠連縣有巡司、縣城、斯栗坡、上橋頭、五道河五大泄水區,並有鎮舟—大魚洞、龍碗—涼風洞、大洞灣—小魚洞、鏇窩凼—黑風洞、卜好龍—斯栗坡等地下水系,主要出水點有玉壺井、大龍潭、涼風洞、溫泉井、倒流水、小魚洞、仙人井、清溪洞、鹿井、母豬洞等。

土壤

筠連縣土壤有5個土類、6個亞類、17個土屬、61個土種、114個變種。成土母質含7個系25個組群。其中水稻土面積10926.67公頃(163900畝),習慣面積5870公頃(88062畝),占耕地面積的16.67%,主要分布在筠連縣各鄉鎮沿河兩岸。潮土土類土壤面積295.35公頃(4430.3畝),占耕地面積的0.45%;紫色土系反映岩性的特殊土壤類型,含酸性紫色土1個亞類,2個土屬、6個土種、12個變種,土壤面積15039.43公頃(225591.5畝),習慣面積4468.68公頃(67030.26畝),占耕地面積的22.95%,分布於縣西北部的筠連鎮、塘壩鄉、孔雀鄉,縣東南的大雪山、聯合、蒿壩、維新、巡司等鄉鎮。黃壤土屬地帶性土壤,筠連縣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總面積68679.6公頃(1030194畝),其中農業土壤面積39277.19公頃(589157.8畝),習慣面積12413.14公頃(186197.07畝),占筠連縣耕地面積的59.93%。黃棕壤土面積6693公頃(100395畝),占筠連縣轄區面積的5.33%,主要分布在蒿壩鎮香台山、大雪山鎮大雪山、龍鎮鄉老君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區。

氣候

筠連縣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長秋短、霜雪較少。光熱水資源豐富,適宜發展農、林、牧業及多種經濟作物。常年日照時數1064.4小時,占可照時數的25%。常年平均氣溫17.6℃,年際變化小,最高年1998年和2002年18.6℃,最低年1976年16.8℃,相差1.8℃,月際變化大,最熱月7月26.5℃,最冷月1月7.3℃,差值19.2℃。全縣地處海拔1777.2米的大雪山,常年平均氣溫9.5℃,海拔368.5米的沐灘河谷,常年平均氣溫18.4℃。

常年氣候

筠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型氣候區,光熱水資源豐富,適宜發展農林牧業及多種經濟作物。年降水量1458.7毫米,日照1225.8小時,無霜期>7365天。但因地勢起伏較大,立體氣候差異明顯,地處海拔1777.2米的大雪山,常年平均氣溫9.1℃,海拔368.5米的沐灘河谷,常年平均氣溫19℃,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5℃。縣境夏秋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的80.9%,冬春降水最少,占全年降水的19.1%。由於大氣降水時分配不均,常形成春乾、冬旱、夏洪、秋洪等自然災害。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筠連經濟、社會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但同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筠連縣筠連縣
回顧歷史,繼往開來,掌握縣情,科學決策,是振興筠連的關鍵所在。筠連縣委、縣政府立足筠連縣情,圍繞2010年建成二級中心城市的目標,按照“解放思想寬環境,招商引資促發展;調整結構壯支柱,增收聚財脫困境;基礎建設樹形象,協調發展保穩定”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川南煤海”、“中國苦丁茶之鄉”、“中國奇泉之鄉”三大品牌,不斷推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

根據筠連的歷史和現狀,農業要不斷發展,以推廣科技成果為先導,以農田基本建設作後盾,並以資金投入作保證,在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烤菸、茶葉、林業等各種經營項目;工業以能源為龍頭,走煤電與相關產業結合的道路,國家、集體、私營一起上,在煤炭、建材、冶鐵、食品上大做文章,逐步擴大規模,提高加工精度,拓寬中外市場,不斷增強經濟實力。振興筠連,教育為本,科技先行,是使工農業生產實現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自然地理

筠連縣境地勢南高北低,東南大雪山 頂峰最高,海拔1777.2米,東北沐灘河谷最低,海拔368.5米,極差1408.7米。區內岩溶地貌發育,岩溶和地質構造對筠連地貌產生深刻影響,形成奇異多姿的低中山峽谷帶地貌。

低山槽壩

低山岩溶槽壩,海拔420—600米,面積約11.43萬畝,占全縣幅員面積的6.07%。包括筠連鎮、巡司鎮、騰達鎮、雙騰鎮、塘壩鄉、沐愛鎮、樂義鄉、鎮舟鎮、大雪山鎮等鄉鎮沿河兩岸的10幾個壩子。壩的兩側山峰挺拔,谷地寬闊平坦,長數百米至數公里不等。地表多為坡積和沖積物。

淺切低山

海拔380—900米,面積64.8萬畝,占全縣幅員面積的34.39%。包括筠連鎮、騰達鎮、巡司鎮、武德鄉、雙騰鎮、塘壩鄉、沐愛鎮、維新鎮、大雪山鎮等鄉鎮範圍內的105個村的部分區域。山頭狀如饅頭,坡度較緩,間有溶蝕小盆地。地塊大而平整,地表多為殘積物質發育成的山地黃壤。

中切低山

海拔500—1000米,面積30.1萬畝,占全縣幅員面積的15.96%。包括筠連鎮、巡司鎮、大樂鄉、塘壩鄉、樂義鄉、鎮舟鎮等鄉鎮範圍內48個村的部分區域。主要是飛仙關組紫色砂岩、頁岩,山嶺綿延,地面起伏較大,坡較陡,地表多為殘積物質。

中山深谷

海拔900—1777.2米,面積82萬畝,占全縣幅員面積的43.55%。多在縣境南部,包括蒿壩鎮、龍鎮鄉、高坪鄉、聯合鄉、解放鄉、高坪鄉、團林鄉等鄉鎮的56個村的全部或部分地區。谷狹澗深,谷坡陡峭,地面破碎,地表多為古生界泥岩砂岩的殘積物發育而成的山地黃壤。

筠連縣位於四川南部,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主要氣候特點是: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長秋短,霜雪較少。春季天氣變化劇烈,初夏多乾旱,盛夏多洪澇,秋季多綿雨,冬季寡日照,地域氣候差異顯著。全縣氣溫由東北向西南隨海拔高度增高而下降,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略下降0.65℃。雨量由北向南,由低向高逐步增多。在海拔940米的原平安鄉,地處迎風面上,由於特殊地形的抬升作用,形成我縣降雨中心,常年平均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相對濕度隨海拔增高而增加,海拔每增加100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略增加1%。日照隨地形不同而變化,山頂日照多於山腳,壩區日照多於山區。

經縣氣象局資料統計,筠連縣多年年平均氣溫17.5℃,極端最高氣溫40.0℃,極端最低氣溫-2.3℃。多年年平均雨量1113.6毫米,一日最大降雨量為171.6毫米。多年年平均日照為1052.9小時。出現夏旱的頻率為57%。其中94年從4月2日開始到6月27日出現75天的嚴重夏旱。出現伏旱的頻率為11%。大於0℃的總積溫,多年平均為6413.9℃。

資源

筠連資源極其豐富,為中國三大天然富硒縣之一,筠連所產富硒紅茶也遠銷國內外,帶動了筠連茶產業的二次騰飛。筠連縣境內優質無煙煤儲量高達28.12億噸,是四川最大的煤田之一;岩溶地貌普遍發育,地下水資源豐富,奇峰異洞比比皆是,瀑布流泉處處可見,間歇泉與長流水並列,溫泉與冷泉共生,鹹泉與淡泉齊名,地表露頭多達352處,形成以古樓峰叢為中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筠連苦丁茶作為鄉土特有品種,經過廣大民眾和技術人員的馴化,已在縣境內普遍栽培,面積達5.2萬畝,經過特殊工藝精製的香茗苦丁,暢銷市場,深受消費者青睞。

礦產資源

筠連煤炭儲量占四川儲量的三分之一,石灰石儲量163億噸,此外有菱鐵礦、黃鐵礦、銅礦、耐火粘土、矽石、磷礦、辰砂、黃金及稀有礦物鎵等。

筠連境內煤炭分布區域的地形外貌:南高北低,東南面最高一點為馬嶺光,海拔標高1195.5米;東北角最高點頂古山1185.1米;西部最高點四方地山頭標高1185.l米;最低浸蝕基準面標高為東角之騰達沐灘,海拔380米。相對高差:南部800米左右;北部400~500米。南部多高山峽谷,懸岩絕壁,屬中、低山區;北部相對高差較小,山勢較緩,屬低山區和丘陵區。煤層露頭分布皆高於當地最低點,有利於平硐開拓的有景陽壩、鎮舟、金鑾、大樂、武德、樂義、維新、魯班山下,塘壩、孔雀、雙騰等地。千百年來,當地小煤窯均沿著煤層露頭分布,開採淺部煤炭作燃料,如今尚在生產者亦有多處。全縣煤藏復蓋面積885平方公里,占縣境幅員面積1255.37平方公里的70.52%。

生物資源

植物,據不完全統計有木本植物358種,藤本植物25種,草本植物140餘種,竹類植物19種,蕨類植物40餘種,藥材1455種。 動物 ,常見獸類有17種,禽類33種,魚類20多種,節肢類、軟體類亦不少見。已查明各類農物作的天地昆蟲和蜘蛛、蟎類共兩綱8目49科273種,天地昆蟲共7目34科157種。

珍稀植物

楨楠,分布全縣各鄉,從幼齡到300齡參差不齊。聯合、塘壩與楠竹呈混交生長,兩鄉現有35畝。

岩桂,又名香桂、三股筋,筠連鎮古樓大洞灣一帶有3000餘畝。

桫欏,又名樹蕨、刺桫欏、山棕,芭茅坡國營農場的幾條溝內廣泛分布,形成群落特點。樹高l~12米,樹徑0.06~0.24米,占地面積2平方公里。樹形美觀,頗具觀賞價值。

粗葉榕,俗稱牛奶子樹,在大地的大龍溪內呈零星生長。由於全身果實纍纍,勝似兒女纏身,當地民眾呼之為兒多母苦樹。

羅漢竹,生長在海拔1300米的山區。多與筆桿竹、白夾竹混生,其竹節膨大,與主桿協調配置,給人一種奇異美的感受。

水竹,生長在海拔600~1400米的小塊平地。為塊壯成片生長,生長快速,l~2年即可伐用。縣內分布較廣,有幾畝、幾十畝或上百畝的純水竹林,一經成林可年年伐用。

珙桐,別名水梨子桐,又稱合子花樹。其花美麗奇特,極具觀賞價值,是世界著名的觀賞樹種,為我國特產珍貴樹種之一。現解放鄉雪山村有74單株,樹齡45年,樹高5米,生長茂盛。

紅豆樹,別名鄂西紅豆、何氏紅豆。全縣3株,其中聯合1株,高坎2株,樹齡約160年以上占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山蒼子,別名山雞椒、畢登茄、山胡椒、猴香子、山蒼樹、賽樟樹、香葉,香料油植物。全縣1200米以上海拔均有生長,以雙河、落水柔區及海銀頂峰村最多。

杜仲,又名思仲、思仙、木棉、五絲次、亂銀絲、兒仙木。是一種名貴藥材,多為散生,縣內南部山區較多。

蘭花,屬草本植物,全縣廣為所見。其品種有春蘭、春劍、送春、惠蘭、套葉蘭、寒蘭、夏蘭、免耳蘭及變異品種等。筠連屬四川省重點產蘭縣之一。

風土人情男女若另尋新歡,妻子有權另嫁他人,並可帶走一部分勞動所得的財產。苗族男女青年均豪爽大方,能歌善舞,有著廣泛的社交自由。通過各種會期,民族節日,走親戚,趕歌場,互相結識,對山歌,溝通情感。表達愛戀之意。進而互贈信物表示訂婚,在訂婚後雙方仍是自由地參加各種會期和社交活動。如果一方發現對方在愛情上不專一,就主動地退回信物表示毀約。從訂婚到結婚都是自己作主,父母很少包辦,也很少提到嫁妝和彩禮的多寡。

苗族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導致一些青年早戀,解放前一般在15至17歲就結婚,18歲以前都有第一小孩,俗稱三十六歲做爺爺的說法。新中國成立後,頒布了《婚姻法》禁止了早婚,但在一些偏僻山區仍有早婚早育現象。 男女青年訂婚後,男方於春節期間去幾個小伙挑著糍耙,臘豬腿、罈子酒,糖果等去女家拜年一、二次。苗族結婚儀式非常隆重,在結婚前一月,女方開始哭嫁,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會陪哭,嫂子們勸解亦哭,統稱“哭嫁”,實際是唱出嫁歌。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禮到女家。女方則宴請賓客,舅爺,姑爺及親友禮作賀。這時“哭嫁”也達到高潮。

結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賓客齊集,男方必須在插花日派迎親隊伍去女方家。迎親隊伍由年青的7----11人單數組成。領隊的男人叫“娶親大哥”,女子叫“娶親婆”另外還跟隨一班吹鼓手[樂隊]。迎親隊到女方家寨外即鳴放鞭炮,女方緊閉大門,必待娶親大哥送 上開門禮紅包,講一番娶親客套話,才準進門, 迎親隊坐席飲酒時。女方村中的姑娘們會向迎親客人們勸酒,必將迎親客人灌醉,姑娘們還借勸酒、上菜、上茶、盛飯等伺機向迎親人臉上摸抹鍋底黑,摸得娶親人個個成為大花臉,名曰“打粑”, 或用豆渣和蕁麻葉對娶親人圍攻,打得娶親人遍體都是豆渣;蕁麻葉蜇得娶親火焦辣疼,叫“打親”“打發”,既越打越親,越打越發。要女方待老年人出來制止才停。然後,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對唱山歌,通宵達旦。結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開始發親,由女方送親大哥[兄弟]背新娘從正門出換新鞋送入戶門外的花轎中,抬去男家。若途中與別寨娶親隊伍相遇,則各搶先從高處繞過。到了男家門外就由娶親大哥背新娘從門前火盆上走過,然後新郎新娘行禮拜堂,男方則大擺宴席三天,答謝親朋好友等不在話下,過完三早後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親小住幾天。

行政區劃

筠連縣位於四川盆地南緣、雲貴 高原北麓川滇兩省結合部,地跨東經104°17′—104°40′、北緯27°50′—28°14′之間。北界四川高縣,東接珙縣,南靠雲南威信、彝良,西鄰雲南鹽津。

縣人民政府駐筠連鎮

2009年,筠連縣轄9個鎮(筠連、鎮舟、騰達、巡司、蒿壩、雙騰、沐愛、維新、大雪山、)、6個鄉(武德、塘壩、龍鎮、孔雀、樂義、高坎)、3個民族鄉(聯合苗族、高坪苗族、團林苗族)。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筠連縣筠連縣

2012年,筠連縣土地總面積125635.07公頃(1884526.5畝);其中耕地36930.4公頃(553956畝),占29.40%;林地64038. 9公頃(960583.5畝),占50.97%;牧草地7.4公頃(111畝),占0.006%;漁業養殖水面面積177公頃(2655畝),占0.14%;其他土地面積24481.4公頃(367221畝)占19.49%。

水資源

筠連縣水資源總量為10.57億立方米,七月與八月產水最多,一月與十二月產水最少,夏秋兩季產水最多,冬春兩季產水最少,形成“冬乾、春旱、夏洪、秋澇”的特徵。在區域分布上,西南部產水最多,東北部產水最少,高山區產水最多,壩丘區產水最少;迎風面產水最多,背風面產水最少。

礦產資源

2009年,筠連煤田探明地質儲量為35.82億噸,占四川省煤儲量的1/3,煤礦建設規模設計為740萬噸/年。石灰石儲量163億噸,還有菱鐵礦、褐鐵礦、黃鐵礦、鹽、銅礦、耐火磚土、矽石、磷礦、辰砂、鑄石原料、陶瓷原料等。

生物資源

2013年,筠連縣有木本植物116科,333種,其中喬木114種、小喬木50種、灌木87種、藤本25種、竹類17種、蕨類40種。按用途分:用材樹79種、用材竹(筍材兩用)9種、經濟樹46種、觀賞木花類68種、其他117種。珍稀植物16種、野生動物共55種,其中珍稀野生動物10種。

人口民族

2012年末,筠連縣總戶數116041戶,總人口為42755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6292人,農業人口371258人;男性人口224223人,女性人口203327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10.3:100。

筠連縣有漢族、苗族、彝族、回族、壯族、蒙古族、滿族、白族、土家族、羌族、哈尼族、傣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哈薩克族、黎族、傈傈族、佤族、土族、達翰爾族、撒拉族、毛南族、仫佬族27個民族共427550人。其中漢族406172人,占總人口的95%;26個少數民族共21378人,占總人口的5%。苗族19831人,占總人口的4.64%;彝、回、藏、壯、白、滿、土家、仫佬族等25個民族共1547人。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高坪、聯合、團林3個苗族鄉及蒿壩、巡司、騰達、大雪山、雙騰、樂義、筠連鎮7個鎮。

交通

2012年,筠連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424公里,其中等級公路979公里。公路旅客周轉量14160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17532萬噸公里;民用汽車(新口徑)擁有量11254輛,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8062輛。

經濟

2011年,筠連縣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增長3.94倍、3.79倍、5.4倍,年均增速17.85 %、30.5%、45.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加9094元和3115元,年均增速16.23%、1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連續4年總量保持全市第一、二、三產業比重達到87.03%,比2006年上升16.4個百分點;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9.88億元,年均增長38.16%;縣域經濟綜合評價排名在全省上升28個位次;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

2013年,筠連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3億元,同比增長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5.03億元,同比增長2.4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0億元,同比增長2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2.2億元,同比增長1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2346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8791元,同比增長12.2%。

第一產業

2012年,筠連縣實現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23.01億元,增長5.5%。實現增加值14.0億元,增長5.7%,其中:農業增加值7.21億元,增長8.2%,林業增加值0.81億元,增長11.6%,畜牧業增加值5.64億元,增長1.99%,漁業增加值0.29億元,增長4.93%,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048億元,增長18.9%。

第二產業

2012年,筠連縣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戶,退出4戶,現有企業66戶,其中,煤炭開採業50戶。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70.86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1%。實現銷售收入134億元,增長5.97%;實現利潤18.86億元,增長16.38%;完成工業技改投資15.49億元,增長30.43%。筠連縣過關煤炭408.82萬噸,同比下降37%。筠連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4.0億元,同比增長5.97%;實現利潤總額18.87億元,同比增長16.4%;實現利稅總額35.6億元,同比增長12.94%;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96.53點,下降30.01點。工業企業技改投資15.5億元,增長30.4%。

第三產業

2012年,筠連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66億元,同比增長15.8%。其中: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13.05億元,增長17.9%;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6.61億元,增長11.9%。限額以上單位(含個體戶)達到了38家,比上年增加5家,增長15.2%;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3.77億元,同比增長35.7%。全年旅遊人數達56.78萬人次,同比增加8.71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45億元,增長27.3%。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2年,筠連縣協同市科技局在春風村成功舉行了宜賓市“科技之春”宣傳月活動啟動儀式,舉辦了科技專家培訓班,開展了科技知識進校園、進農家、現場科技諮詢、文藝匯演等活動,共發放相關資料2萬餘份,技術諮詢指導6600人次,直接受益民眾達5萬人次以上;全年開展各類人才培訓85期次,培訓人員1.8萬人次以上;協助企業包裝項目10個,申報市、縣工業項目8個,儲備工業項目6個,為好牛旺、權林門業成功引進科技成果2項;爭取落實市科技項目立項5個,解決資金65萬元;申報立項省科技系統科技示範推廣項目1個,解決資金10萬元,實施省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畫項目1個,解決資金35萬元。全年完成專利申請32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2年,筠連縣有國小158所,普通中學34所,職業學校2所,特殊教育1所,幼稚園48所(其中公辦幼稚園2所)。中國小在校學生59381人,其中:國小36444人,國中22937人;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在校學生10570人。國小招新生6089人,學齡兒童國小入學率100%、國中為93.33%;普通中學招生5730人,國中階段升學率73%。普通高中招生1882人,職業高中招生2485人。普通高中教育聯考本科上線人數大幅上升,全縣1332人參加聯考,本科上線人數302人(本科上線率為22.7%),其中重點本科上線21人。擁有中國小專任教師3321人,全年引進教師36人,公招教師65人,其中學前教育教師5人。

體育事業

截至2012年,筠連縣有各級各類體育協會15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486人,各類健身活動站點252個,成功舉成功舉辦了第五屆、第六屆川滇黔渝桌球邀請賽;“三、八”機關女職工第九套全民廣播體操培訓及比賽;“安全杯”全民健身籃球賽和桌球、武術選拔賽;第二屆川滇黔渝門球邀請賽;“8.8全民健身展示活動等6次大型民眾性體育活動。筠連代表團參加宜賓市第四屆運動會18個大項中的15個項目的比賽,共收穫兩金、一銀、七銅,團體總分219分;獲團體總分第七名,金牌榜第九名,獎牌榜第七名,並榮獲優秀組織獎和體育道德風尚獎。

全年培訓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83名,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8名,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2名;省、市業餘體校到我縣選材5次,輸送體育後備人才13人。

衛生事業

截至2012年末,筠連縣有醫療衛生機構422個,編制病床834張,衛生技術人員477人,其中,執業醫師278人,助理醫師103人。全縣參加“新農合”人數為348773人,參合率為98%。

社會保障

2012年,筠連縣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6個,社會福利性單位床位1811個,投入資金650餘萬元建成筠連縣殯葬服務站,於2012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全年醫療救助城鎮困難民眾789人次,發放救助金279.59萬元,救助農村困難民眾1531人次,發放救助金385.88萬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845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5247人;農村傳統救濟2063人;全縣五保供養2063人,集中供養1502人,分散供養561人,集中供養率達72.8%。

2012年,筠連縣養老保險參保職工人數2.63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職工人數達到2.28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8201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9380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5420人;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復蓋人9.44萬人;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繳費人數5.27萬人。

2012年,筠連縣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6617.67萬元,同比增長26%;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人數達13329人,其中:當年新增繳存單位29個(其中,民營企業6個),新增住房公積金繳存人數803人。當年住房貸款發放額1308.9萬元,同比減少3.4倍;當年住房公積金提取額3783.64萬元,同比增長21.7%。

文化

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 等級
玉壺井碑刻 省級
凌玉關 省級
筠連五尺道 省級
沐愛衙署舊址 省級
黃峰夫妻墓 市級
萬壽橋 市級
文峰塔 市級
禹王宮遺址 市級
登瀛塔 市級
回龍橋 縣級
報恩寺 縣級
騰達王爺廟 縣級
燈桿洞 縣級
隱豹觀 縣級
參考資料來源

非物質文化名錄

省級
苗族大嗩吶 苗族刺繡
市級 高台竹竿獅子
縣級
筠連民間故事 筠連民歌
苗族情歌 苗族蘆笙舞
武德鄉農民書畫 筠連根雕
糟黃瓜製作技藝
苦丁茶製作技藝 筠連水粉製作技藝
苗族花山節 端陽場
筠連紅茶加工技藝 槐花幾時開音樂
參考資料來源

風景名勝

筠連古樓山景區位於宜賓地區筠連縣境內,面積130平方公里。景區處於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由於長期受內外地質力的作用,形成了奇特多姿的景觀。這裡有四川盆地內水溫最高、流量最大、水質獨特的“巡司溫泉”,有海瀛鄉陳家溝的間歇潮湧泉,有類似黃龍寺鈣化彩池的騰達鄉仙人洞內的大型邊石壩鈣華景觀,有塘壩鄉董家灣的“千鳥歸林”、巡司鄉的“千畝茶園”、巴茅坡的森林公園等生物景觀,有廉溪鄉的“橫山桂榜”、 塘壩鄉的“木浪曉晴”等氣象景觀,有僰人人懸棺、龍碗大埝、玉壺井公園蓮花石佛等人文景觀。景區內峰叢、溶洞、地下河也較豐富。

古樓景區的海瀛潮湧泉最為奇特,泉水出口為一水平溶洞,每當涌潮前,在洞口可聽到隱約的嗷嗷聲,似豬吼,故當地人俗稱母豬洞。未涌潮時,洞中涓涓水流清澈見底,水面只有1-2米寬,水深不到10厘米。涌潮時,水流變渾濁並夾有較多泥沙,洞內水深增到40-60厘米,水面增寬到3-5米,此時洞內吼聲如雷,景象奇特壯觀。

光明寺

光明寺位於風景秀麗的巡司鎮以北山上。此山雖不算高,但巡司鎮可盡收眼底。據史料載,光明寺始建於元代,完善於明清,該寺因主供燃燈古佛而得名,文革初被毀。受益於改革開放、善於經商致富的巡司工商界及其它有識之士,於80年代中期即開始集資修復光明寺景區,在風景旅遊建設方面成為全縣之先導。

人們登山,沿石級而上,有洞窟可探,泥塑、石刻佛像可供瞻仰,寺前有壯觀的山門,寺內建有三大殿、茶廳、亭台及其它設施。該景區比較重視綠化,菊花的培育為一大特色。深秋季節,秋菊滿園,是筠連人遊覽光明寺的最佳時節。

石佛岩

石佛岩(又稱報恩寺)距筠連城北約3公里筠連鎮果木材境內一座陡峭的山崖之下,天然形成寬敞的石窟,人們利用石窟及山勢,因勢利導修建令觀,形成多處景點。所到之處,都能觀賞到一座座栩栩如生的石佛。石佛岩相傳建於唐代。打造石佛的工匠相傳曾參與建造著名的樂山大佛。由於時代變遷,石佛岩寺觀一度成為廢墟。

80年代初,深埋在石佛岩下的二百多尊石佛被發掘出土,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海內外媒體競相報導。筠連縣人民政府將此定為筠連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美華人范伯超先生曾游此,即興揮毫,給景區以很高的評語。石佛岩以“石佛”和“岩窟”見長,特色鮮明,是遊覽和休閒的好去處。

解放鄉大雪山

名優特產

筠連特產有筠連水粉、苦丁茶、筠連紅茶、椒麻雞、糟黃瓜、張牛肉、老臘肉、桐葉泡粑、渾水粑、苦丁茶、黑涼粉。

歷史沿革

縣四山皆竹,一色相連,以地產筠篁得名。縣境古為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秦築五尺道有經此之說。漢屬南廣縣地,隋屬協州。唐於縣境置羈康籠州、連州、定州,宋廢定州。元合筠、連二州為筠連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為筠連縣,隸於敘州府,至民國初年未改。此後先後隸屬於下川南道、永寧道、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宜賓專區、宜賓地區、宜賓市。

2000年,筠連縣轄9個鎮、1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6648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筠連鎮 98948 、騰達鎮 24572 、巡司鎮 40948 、雙騰鎮 18269 、沐愛鎮 29615 、維新鎮 22137 、落木柔鎮 14578 、鎮舟鎮 16744、 蒿壩鎮 15209 、武德鄉 15013 、大樂鄉 8047、 塘壩鄉 6975 、龍鎮鄉 7777 、孔雀鄉6600、 樂義鄉 11665、高坎鄉5412 、解放鄉 5527、團林苗族鄉5465、聯合苗族鄉7038、高坪苗族鄉5948。

2001年底(估計時間),全縣面積1256.5平方千米,人口386715人,轄27個居委會、255個行政村。(下面數據根據“宜賓市政府網站”,全縣數據為本站合計)

筠連面積133.07平方千米,人口87893人。轄33個行政村、16個居委會。

騰達面積 94.24平方千米,人口25612人。轄16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

維新面積 73.15平方千米,人口23740人。轄15個行政村。

沐愛面積 78.97平方千米,人口33472人。轄18個行政村、 2個居委會。

鎮舟面積 64.48平方千米,人口19200人。轄19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

落木柔面積 53.58平方千米,人口16851人。轄13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

蒿壩面積 98.3 平方千米,人口16786人。轄15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

巡司面積 88.71平方千米,人口45512人。轄22個行政村、 3個居委會。

雙騰面積 88.64平方千米,人口20764人。轄15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

塘壩面積 31.32平方千米,人口 8805人。轄 7個行政村。

孔雀面積 54.37平方千米,人口 7930人。轄11個行政村。

龍鎮面積 65.31平方千米,人口 8355人。轄 8個行政村。

大樂面積 46.58平方千米,人口 8927人。轄 7個行政村。

武德面積 54.64平方千米,人口16946人。轄10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

樂義面積 44.43平方千米,人口13064人。轄 8個行政村。

高坎面積 31.7 平方千米,人口 6083人。轄 8個行政村。

解放面積 37.54平方千米,人口 6198人。轄 9個行政村。

聯合面積 38.64平方千米,人口 7726人。轄 8個行政村。

團體面積 46.18平方千米,人口 6262人。轄 8個行政村。

高坪面積 32.65平方千米,人口 6589人。轄 5個行政村。

2004年,筠連縣轄9個鎮(筠連、騰達、巡司、蒿壩、雙騰、沐愛、維新、落木柔、鎮舟)、8個鄉(武德、大樂、塘壩、龍鎮、孔雀、樂義、高坎、解放)、3個民族鄉(聯合苗族、高坪苗族、團林苗族)。

2005年,筠連縣轄9個鎮、8個鄉、3個民族鄉:筠連鎮、騰達鎮、巡司鎮、雙騰鎮、沐愛鎮、維新鎮、落木柔鎮、鎮舟鎮、蒿壩鎮、武德鄉、大樂鄉、塘壩鄉、龍鎮鄉、孔雀鄉、樂義鄉、高坎鄉、解放鄉、團林苗族鄉、聯合苗族鄉、高坪苗族鄉。

2006年5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號)批准:同意筠連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筠連縣轄18個鄉鎮。具體批覆如下:

一、 撤銷大樂、解放2個鄉。

二、 擴大2個鄉鎮的行政區域。

將原解放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併入落木柔鎮,鎮人民政府駐民主場。

將原大樂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併入武德鄉,武德鄉人民政府駐吳家壩。

三、落木柔鎮更名為大雪山鎮。

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瑤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鄉鎮簡介

筠連面積133.07平方千米,人口87893人。轄33個行政村、16個居委會。

騰達面積 94.24平方千米,人口25612人。轄16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

維新面積 73.15平方千米,人口23740人。轄15個行政村。

沐愛面積 78.97平方千米,人口33472人。轄18個行政村、 2個居委會。

鎮舟面積 64.48平方千米,人口19200人。轄19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

大雪山面積 約91平方千米,人口約25000人。轄21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

蒿壩面積 98.3 平方千米,人口16786人。轄15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

巡司面積 88.71平方千米,人口45512人。轄22個行政村、 3個居委會。

雙騰面積 88.64平方千米,人口20764人。轄15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

塘壩面積 31.32平方千米,人口 8805人。轄 7個行政村。

孔雀面積 54.37平方千米,人口 7930人。轄11個行政村。

龍鎮面積 65.31平方千米,人口 8355人。轄 8個行政村。

大樂面積 46.58平方千米,人口 8927人。轄 7個行政村。

武德面積 54.64平方千米,人口16946人。轄10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

樂義面積 44.43平方千米,人口13064人。轄 8個行政村。

高坎面積 31.7 平方千米,人口 6083人。轄 8個行政村。

聯合面積 38.64平方千米,人口 7726人。轄 8個行政村。

團林面積 46.18平方千米,人口 6262人。轄 8個行政村。

高坪面積 32.65平方千米,人口 6589人。轄 5個行政村。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