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縣

布拖縣

布拖縣位於涼山州東南部大涼山區(東經102°43′——103°04′,北緯27°16′——27°56′),距州府西昌114公里。與昭覺、普格、寧南、金陽等縣接壤,與雲南省巧家縣隔金沙江相望,於1955年3月建縣,是一個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半農半牧縣。全縣幅員面積1685平方公里,有耕地31.65萬畝,林地84萬畝,草地118萬畝。全縣分5個片區,轄3個鎮27鄉,189個行政村。全縣約有14萬人口,彝族占總人口數的94%,總人口中農業人口為12.9萬人,占93%。 縣人民政府駐特木里鎮,郵編:615350。代碼:513429。區號:0834。拼音:Butuo Xian。

基本信息

簡介

布拖又稱吉拉補特,位於四川省西南邊緣,地處涼山州東南部金沙江流域,地理坐標間於東經102°43′~103°03′,北緯27°16′~27°55′之間,其東及東南隔西溪河和金沙江與金陽縣和雲南省巧家縣相望,北與昭覺接壤,從西至南,以烏科梁子、吉留秀、許午梅山等為界,與普格、寧南兩縣毗鄰。布拖是一個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半農半牧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彝族火把節的發源地,素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彝族火把文化之鄉”、“火把節聖地”、“彝族口弦之鄉”等美稱,銀飾、朵洛荷享譽海內外。

全縣幅員面積1685平方公里,境內最高的阿布澤魯山海拔3891米,最低的“三江”匯合口海拔535米,89%以上的地區在海拔2000米以上,縣城地處特木里鎮,海拔2385米。轄3個鎮、27個鄉、190個行政村、2個社區。有彝、漢、藏、苗、回、布依、蒙古等13個民族,總人口19.12萬,其中彝族占96.3%,農業人口占92.5%。

區域概況

布拖縣布拖縣
資源富集。有耕地31萬畝,林地84萬畝,草地118萬畝,宜農宜牧。主產土豆蕎子燕麥等糧食作物。布拖民風古樸純厚,彝族人民熱情好客,每年七月,縣上都要舉辦以彝族選美、鬥牛、斗羊、賽馬等為主要內容的彝族火把節,身著節目盛裝的彝族人民,在火里歡呼、在火里跳躍、在火里歌舞,展示古樸的彝族風情和傳統彝族文化,這裡的火把節因古樸、原始而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被人們稱作火把之鄉。布拖縣位於涼山州東部,西距州府西昌114公里,屬半農半牧的彝族聚居國定貧困縣。全縣轄:特木里鎮、龍潭鎮、拖覺鎮、木爾鄉、九都鄉、拉達鄉、烏科鄉、沙洛鄉、洛古鄉、補爾鄉覺撒鄉美撒鄉拉果鄉、烏依鄉、浪珠鄉、包谷坪鄉合井鄉羅家坪鄉牛角灣鄉補洛鄉火烈鄉樂安鄉四棵地洛峨里坪鄉瓦都鄉采哈鄉委只洛鄉基只鄉聯補鄉等5個片區、3個鎮、27個鄉、189個村、1002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

地理條件

耕地面積31.63萬畝,林地84萬畝。境內地形以山原為主,占總面積的89%,低山河谷占11%。最高海拔3891米,最低海拔535米,縣城海拔2385米。年平均氣溫10.2oC,年降雨量1138毫米。總人口13.3萬人。其中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12.5萬人,占總人口的94%,農業人口12.4萬人,占93.2%,貧困人口3.423萬人,占總人口的25.3%。資源有以鉛、鋅、鐵、石膏、銅為主的礦產資源和水能、草場等資源,現有草地110萬畝,水能理論蘊藏量76.8萬千瓦,可開發量21萬千瓦。糧食作物以玉米、馬鈴薯、蕎子、燕麥為主,經濟作物有烤菸花椒水果魔芋、附子等。

經濟發展

綜合

布拖縣布拖縣
2008年,布拖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10047萬元,較2007年增長15.4%,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64萬元,較2007年增長11.2%。經濟總量居涼山州第14位,增速居涼山州第7位。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調整為37.3:41.4:21.3,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3504萬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2289萬元,較2007年增長20.1%。

第一產業

2008年,布拖縣全年完成糧食總產量67272噸、肉類總產量14223噸,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41115萬元,增長5.3%。兌現糧食直補等涉農政策性補貼2162萬元,發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2262.8萬元。開展農民工引導性培訓和技能培訓1.1萬人次,有序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6萬人,實現勞務收入4600萬元。

第二產業

2008年,布拖縣全年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45549萬元,增長3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485萬元,增長94.1%,總量居全州第11位,增速居涼山州第3位。

第三產業

2008年,布拖縣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3383萬元,較2007年增長11.2%。2008年“彝族口弦”、“彝族銀飾手工技藝”被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08年,布拖縣扶貧濟困深入推進。編制完成《新階段扶貧開發建設規劃》,建設扶貧新村6個,完成“彝區‘三房’改造工程”3500戶,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20戶、603人,解決16000人安全飲水問題,解決2000名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改善4700名低收入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布拖縣投資3937萬元,建成通鄉油路通暢工程4條50.6公里、通村通達工程13條61.5公里、以工代賑通村公路7條41公里和補洛鄉客運站。

教育事業

2003年,布拖教育“兩基”達標。截止2006年,全縣有幼稚園1所(另有3所學校附設學前班),國小165所,有中學4所(其中,高完中1所,單設初級中學1所,附設初級中學2所),有教師進修校1所,教育科研機構1個。全縣現有13個幼兒(學前班)教學班,在園(班)幼兒637人;國小59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9628人;國中2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369人;高中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07人。國小入學率達91.3%,其中女童入學率為83.4%;國中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9.2%;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入學率為32.8%。國小鞏固率為92.5%,國中鞏固率為99%。全縣現有各類公辦教師1024人。其中,學前教育教師29名(不含國小附設學前班),國小教師790人(包括職成教教師30人),國中教師164人,高中教師18人,成人中等教育和教育科研教師23人。截止2006年,全縣有34所學校開辦了寄宿制班,有寄宿制學生5700人,其中重點寄宿制學生1600人。有農民文化技術學校35所,有掃盲、成人教育專任教師30名,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5.68%,掃盲脫盲人員鞏固率達96%,農技培訓面達33%。

衛生事業

到2008年底,布拖縣衛生系統共有職工242人,其中衛技人員213人(副高職稱1人,中級職稱44人,醫師級職稱119人,醫士級職稱49人),在區、鄉衛生院工作的共100人,衛技人員95人,分別占全縣職工總數和衛技人員總數的41.3%和44.6%。有醫療機構54個,病床225張,每千人擁有衛生醫務人員2.06人。布拖縣人民醫院已於1999年達到“二級乙等”醫院驗收標準。2003年創建“愛嬰”醫院成功。

社會保障

2008年,布拖縣社會保障能力有效提高。新增城鎮就業235人,幫助131名下崗失業人員和“4050”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對3101名城鎮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23308名農村困難民眾納入農村低保,14588名困難民眾享受城鄉醫療救助;全縣農民參合率達到93.69%;為405名農民工清欠工資298萬元。

交通

截止2006年底,全縣共有公路總里程達1029.45公里,其中省道40公里、縣道211.85公里、鄉道364.3公里、村道413.3公里。全縣30個鄉(鎮)均已通車,通車率達100%。全縣190個行政村,通公路村為115個,通車率達60.53%。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縣道為骨架、鄉道為網路,輻射至州府西昌,周邊鄰縣昭覺、普格、寧南、金陽等縣,覆蓋至全縣30個鄉鎮的初步的公路網路體系。

資源概況

布拖是一個多種資源富集縣。其中氣候資源、水能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旅遊資源為布拖最具優勢的五大資源。
氣候資源
布拖縣布拖縣

就緯度而言,布拖屬中亞熱帶氣候滇北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0.1℃,儘管略低,但日照充足,乾濕季明顯,小氣候覆雜多樣,隨著海拔的升高,氣候差異類似於我國從南到北的氣候變化,由低到高形成了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和北溫帶等多個氣候帶。
水能資源
縣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條,年均水資源總量為17.32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在100萬千瓦以上,可開發量為76.8萬千瓦。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面積約253萬畝,有耕地、林地、草地、荒山荒坡等,其中,90%以上可供利用,特別是土地資源受污染程度較小,適宜開發無公害綠色產業。
生物資源
布拖氣候多樣,適生支植物資源種類繁多,並表現出多層次的立體分布。適宜於優質綿羊、高山白楊、山地蔬菜、馬鈴署、蕎麥、燕麥、花(青)椒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尤其是藥用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附子、川貝母、半夏、天麻、蟲草、黃苓黃蓮、伍倍子等200餘種。
旅遊資源
布拖地處大涼山腹地,是彝族文化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地區,也是“火把節”的發源地,素有“彝族火把文化之鄉”的美稱,其鬥牛、斗羊鬥雞、賽馬、摔跤、爬桿、火把夜狂歡等傳統節目以及民族服飾等都極具特色和觀賞性,開發民俗風情旅遊潛力巨大。

樂安黑鸛自然保護區

也稱樂安濕地,位於布拖縣西溪河片區樂安鄉境內,距縣城約30公里,是四川省境內少有的成片濕地之一,面積位居全省第二。樂安濕地四周山勢平緩,濕地內水草豐茂,候鳥成群,隨處可見黑鸛蒼鷺等珍稀鳥類成群結隊的景象,是濕地風光旅遊、觀鳥的好地方。這裡分布著11個彝族原始村落,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民風民俗。在保護區內,若順著小路登上“觀鳥台”,濕地全景則盡收眼底。
樂安濕地彝語稱"依莫火爾 ",意為水草豐美的地方。據《布拖縣誌》記載:“補莫湖(樂安濕地)位於補莫鄉和樂安鄉境內,海拔2700米左右,面積7000多畝。湖泊周圍為沼澤地。湖邊雜草叢生,是水鳥栖息的場所。該湖面積大,水量豐富。”
幾年前,這種情況引起了縣上和林業部門及樂安鄉黨委、政府的重視,層層簽訂責任書,在濕地周邊落實8200多畝退耕還林,種植了雲南松、白楊、柳樹、榿木等56萬株,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成為了鳥的天堂。因此,濕地里的鳥兒逐年在遞增,今年,樂安濕地的黑鸛從幾年前的13隻增加到現在的19隻,是歷年來最多的一年,說明樂安濕地里的生態環境逐漸在改善。
20年來,樂安濕地雖然成了牧場和耕地,但每年仍然有黑鸛、灰鸛、赤麻鴨等珍稀鳥類來到這裡。2004年,樂安自然保護區成為州級自然保護區,目前已逐步恢復生機。單從來此過冬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來看,觀測到的數量就呈逐年遞增趨勢:2003年6隻,2004年12隻,2005年18隻,2006年19隻。目前發現的水生動植物30多種,越冬候鳥每年多達幾十萬隻。濕地面積也由上世紀90年代最低谷時期的不足1000畝,恢復到當前的1萬畝。
布拖樂安黑鸛自然保護區,以濕地為中心,面積21358.9公頃,是目前已發現的四川省唯一的黑鸛種群越冬地。
黑鸛是世界瀕危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布拖境內已發現18隻群居的黑鸛。它是一種體態優美,體色鮮亮,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背部通黑,嘴和腳均是紅色,腹部呈白色。
據省、州專家實地考察,布拖樂安濕地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調查表明區內有野生動物33目91科357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扭角羚、林麝等7種,有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鬣羚黑熊獐子、鸚鵡、岩燕錦雞等34種。濕地里鳥類的品種也很多,有黑鸛、大雁、赤麻鴨綠頭鴨、蒼鷺、天鵝、丹頂鶴等。

布拖白石灘

位於布拖縣城南東的金沙江邊,有一“群峰壁立,千幢疊翠”的好去處——白石灘。遊覽者謂之 :“布拖第一奇觀”。 這塊長200米,寬50米的巨大“玉 佩”,經金沙江水上萬年的沖打洗滌,竟被雕刻成為如今千姿百態的巨型“工藝 品”。或像塔,或像樓;或似倚天寶劍,或如器物烏獸;或像竹筍、蘑菇,或似文人武士、少女村姑……一石一形,栩栩如生;高低大小,錯落有致。摸一摸,光潤、細膩;看一看,晶瑩、剔透。若順“雲梯”登上“望峰頂”,白石灘則盡收眼底,恍若置身於仙境中。夏秋季節,江水上漲,白石灘匿跡銷聲;冬春季節,水落石出,方顯“廬山真面目”。正所謂:“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崢嶸”。
白石灘有個美好的傳說:相傳東海龍王西行拜佛途經交際河,深感此地山靈水秀,便將隨行的第99個龍女寄養於此。龍女長大後欲返龍宮,土地神之子垂涎欲滴,前來搶親,眼見龍女順江而下,士地少爺急忙推起兩座高山向江心堵來。龍女急中生智,雙手一撐,擠過兩山暢然而去,慌忙之中掉下一塊玉佩化為此灘。在白石灘下游峭壁上,龍女所留擦痕至今仍一目了然。而灘旁小溪,則是系玉佩之銀線所化。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代碼:513429
布拖縣布拖縣

布拖縣轄3個鎮(特木里、拖覺、龍潭)、27個鄉(補爾、覺撒、美撒、烏依、拉果、浪珠、沙洛、拉達、四棵、瓦都、基只、聯補、烏科、木爾、洛古、補洛、火烈、地洛、合井、九都、樂安、采哈、牛角灣、羅家坪、包穀坪、委只洛、峨里坪)。

歷史沿革

布拖為彝語“布特”之譯音。“布”指刺蝟,“特”指松樹。1952年設布拖縣。1960年撤縣。1962年復置。

2000年,布拖縣轄3個鎮、27個鄉:特木里鎮、龍潭鎮、拖覺鎮、木爾鄉、九都鄉、拉達鄉、烏科鄉、沙洛鄉、洛古鄉、補爾鄉、覺撒鄉、美撒鄉、拉果鄉、烏依鄉、浪珠鄉、包穀坪鄉、合井鄉、羅家坪鄉、牛角灣鄉、補洛鄉、火烈鄉、樂安鄉、四棵鄉、地洛鄉、峨里坪鄉、瓦都鄉、采哈鄉、委只洛鄉、基只鄉、聯補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3860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特木里鎮 20198 龍潭鎮 6130 拖覺鎮 10469 木爾鄉 4994 九都鄉 4924 拉達鄉 3011 烏科鄉 1775 沙洛鄉 3482 洛古鄉 2437 補爾鄉 5665 覺撒鄉 2696 美撒鄉 3382 拉果鄉 3276 烏依鄉 2709 浪珠鄉 1640 包穀坪鄉 3541 合井鄉 5500 羅家坪鄉 3124 牛角灣鄉 6074 補洛鄉 3912 火烈鄉 5453 樂安鄉 6801 四棵鄉 1758 地洛鄉 8406 俄里坪鄉 3467 瓦都鄉 2139 采哈鄉 2142 委只洛鄉 2691 聯補鄉 3041 基只鄉 3767 2004年,布拖縣轄3個鎮(特木里、拖覺、龍潭)、27個鄉(補爾、覺撒、美撒、烏依、拉果、浪珠、沙洛、拉達、四棵、瓦都、基只、聯補、烏科、木爾、洛古、補洛、火烈、地洛、合井、九都、樂安、采哈、牛角灣、羅家坪、包穀坪、委只洛、峨里坪)。

2004年,布拖縣轄3個鎮(特木里、拖覺、龍潭)、27個鄉(補爾、覺撒、美撒、烏依、拉果、浪珠、沙洛、拉達、四棵、瓦都、基只、聯補、烏科、木爾、洛古、補洛、火烈、地洛、合井、九都、樂安、采哈、牛角灣、羅家坪、包穀坪、委只洛、峨里坪)。

地方特產

苦蕎

布拖縣布拖縣
苦蕎麥屬蓼科雙子葉植物,俗稱苦蕎,學名韃靼蕎麥(F.tataricum)。苦蕎麥喜涼爽,耐瘠薄,多生長在高寒山區,籽粒供食用。
馬鈴薯
俗稱洋芋,是布拖縣農業主產作物之一,是彝族同胞的主食之一,澱粉含量較高,具很高的商業價值,可深加工製成澱粉、經膨化成片作食品,利潤極高。
燕麥
燕麥又名雀麥、野麥。它的營養價值很高,其脂肪含量是大米的4倍,其人體所需的8種胺基酸、維生素E的含量也高於大米和白面。

地域風景

是彝族阿都文化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彝族“火把文化”的發源地。布拖縣具有古老而純仆的民風民俗,如火把節、彝族年、畢摩蘇尼、婚喪嫁娶、民間藝術、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受到國內外遊客青睞。“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最傳統的節日,每年都進行一系列的活動。節日的第一天,各家各戶主要舉行以祭祀和打火把等儀式;第二天,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前往火把場舉行摔跤、鬥牛、賽馬、選美、朵洛荷、鬥雞、斗羊、爬桿等活動;第三天,繼續第二天的活動,晚上舉行送火儀式,火把狂歡夜人們打著火把,歡呼雀躍,載歌載舞,狂歡至天明。

自然風光有四川省第二大濕地自然保護區西溪河樂安鄉萬畝天然補莫濕地、吉留秀原始森林烏科高原風光萬畝索瑪花海、白石灘奇觀、金沙江大峽谷布拖段紅岩子瓦都水庫等各具特色的旅遊景點,縣城距西昌僅11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民族風情、生態、避暑的旅遊寶地。

文化習俗

布拖縣民風古樸純厚,彝族人民熱情好客,每年七月,縣上都要舉辦以彝族選美、鬥牛、斗羊、賽馬等為主要內容的彝族火把節,身著節目盛裝的彝族人民,在火里歡呼、在火里跳躍、在火里歌舞,展示古樸的彝族風情和傳統彝族文化,這裡的火把節因古樸、原始而聞名遐邇,2008年,布拖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授予“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稱號。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