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安鄉

樂安鄉位於縣境西南端,周邊鄉鎮有梅城、栗林,並與新化縣、漣源市接壤,2000年,全鄉農、林、牧、漁總產值4839萬元,工、商、運、建等38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48元;糧食總產量34866.5噸。

基本信息

樂安鄉位於縣境西南端,周邊鄉鎮有梅城、栗林,並與新化縣、漣源市接壤。總面積191.9平方公里,轄樂安、思游、浮青3個管區,共62個村,558個村民小組。2000年總人口45486人。境內山多田少,伊水流經鄉境。有水田31474畝,旱土15822畝,林地70821畝。在滂潭、大禾、馬井、團樂等村,有豐富的高品位膨潤土、海泡石、白雲石、二氧化矽等礦藏。解放前,樂安稱柳林堡,經濟基礎較好,素有“一珠海,二伏口、三田心、四柳林”之說。解放後屬安化縣第九區;1958年成立樂安人民公社,轄樂安、浮青、思游、栗林4個鄉;1961年分為樂安、栗林、浮青、思游4個公社;1984年改稱樂安鄉;1995年撤區並鄉,將樂安、浮青、思游3個鄉合為樂安鄉。鄉政府設樂安橋。1996~2000年,先後由熊必昌張范民、簡席珍任黨委書記,盧本清龍漢凡任鄉長。現任黨委書記羅必勝,鎮長譚喜群。

經濟發展

1995年撤區並鄉後,該鄉合理調整產業結構,致力科技興鄉,全鄉有科技示範基地8個,科技示範村4個,市、縣、鄉三級科技示範戶2000多戶。鄉農科教中心為省級示範單位。1998年3月,樂安鄉被定為省級科普示範鄉。2000年,全鄉農、林、牧、漁總產值4839萬元,工、商、運、建等38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48元;糧食總產量34886.5噸,牛飼養量1604頭,牲豬飼養量46120頭,水產品產量71噸。
糧食生產全鄉有稻田31474畝,旱土15822畝,糧食生產歷為大宗,主產稻穀、紅薯、玉米。60年代,改單季為雙季,畝產由150公斤增至250。外出打工,雙季稻和旱糧種植面積逐年減少,並有部分稻田改種經濟作物,常年糧食總產徘徊在3萬噸左右。

經濟作物

80年代初實行農村承包責任制以後,政府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經濟作物,以增加農民收入。其時,思游已大面積發展烤菸,最高年份產煙13000多擔;浮青重點發展柑橘,橘園面積達600畝,常年產量400多噸,產品銷國內外,現仍有很多農戶有成片柑桔林。而樂安團雲界上積極種植烤菸,最高年產量達4000多擔。撤區並鄉以後,鄉政府大力培植特種經作,突出發展烤菸生產,全鄉烤菸產量、產值可觀:1996年產煙9000多擔,收入600多萬元;1997年產煙18000擔,收入1100萬元;1998年產煙8000多擔,收入400多萬元;1999年產煙9000多擔,收入400多萬元;2000年產煙11015擔,收入500多萬元,成為全縣產煙大鄉,每年的產量約占全縣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鄉鎮企業

撤區並鄉前,思游鄉僅有一家茶廠和數家手工造紙廠。樂安的建築業、陶瓷業在全縣小有名氣。浮青的鄉辦企業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70~90年代,浮青先後擁有鄉辦茶場、林場、酒廠、柑園、煙花材料廠、花炮廠、食品飲料廠等14家鄉辦企業,年收入多至500多萬元,並有村辦、聯辦和個體私營企業500多家。但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浮青僅存3個鄉辦柑橘藝園場,1個食品飲料廠,4個村辦柑橘園工藝場,其餘企業不復存在。撤區並鄉後,鄉政府重點發展本地特色企業。久負盛名的天光坳陶瓷廠,每年產值約200萬元以上,主要生產工業陶瓷、日用陶瓷、建築陶瓷、藝術陶瓷等130多個種。產品遠銷江西、內蒙古、安徽等地。1999~2000年,又新辦湘安、華中、金鑫三家較大規模的陶瓷廠,全鄉陶瓷企業發展至15家,其中年產值上100萬元的5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