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自殺事件]

梅城[自殺事件]

梅城鎮地處益陽市安化縣東南部,東抵清塘鎮,南與新化毗連,西接樂安鎮,北界仙溪鎮,總面積279平方公里,設5個管區,下轄4個居民委員會和81個自然村。總人口7.8萬人,地理座標為北緯28度08分,東經111度38分,平均海拔約185米,日平均氣溫16攝氏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00餘毫米。鎮境群山簇擁,屬芙蓉山系,呈南北走向,又有咿水及其支流漳溪與梅溪穿過,山環水繞,風光旖旎。

基本信息

梅城簡介

安化梅城安化梅城

梅城鎮地處益陽市安化縣東南部,東抵清塘鎮,南與新化毗連,西接樂安鎮,北界仙溪鎮,總面積279平方公里,設5個管區,下轄4個居民委員會和81個自然村。總人口7.8萬人,地理座標為北緯28度08分,東經111度38分,平均海拔約185米,日平均氣溫16攝氏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00餘毫米。鎮境群山簇擁,屬芙蓉山系,呈南北走向,又有咿水及其支流漳溪與梅溪穿過,山環水繞,風光旖旎。境內“梅山十景”、“梅城八景”等,前人有過刻意的描述。
伊水河,橫穿梅城古鎮,四周群山環抱,水面開闊,江波浩淼,萬千氣象。一江如帶,兩岸夾峙,江水清澄,山青欲滴,山勢蜿蜒呈現雄險、奧秘的峽川景觀,飛帆鼓棹如入畫中,勾勒出“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的美麗山水畫卷。
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梅城是一座千年古鎮。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她的文化底蘊深厚,體現在這方土地上演繹了歷史的沉積;因為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使得這座小小的集鎮就有了歷史人物和古蹟的濃縮.,城有兩湖,東西點綴,外有雙塔,南北對峙。登塔眺望,新安江自西向東,蘭江自南而來,煙波浩淼,形如“丁”字。杜牧詩“越嶂遠分丁字水,臘梅遲見二月花”,孟浩然詩“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寫的就是此地景色。據說當年唐伯虎游江過此地,忽見南北高峰隔江對峙,峰頂上各有一座古塔高聳入雲,不禁脫口而出:“壯觀也,雙塔凌雲!” 城內的思范牌坊、建德侯坊、明桂青柯、六合古井等名勝,可訪古尋勝;城周圍的玉泉寺、奉真道觀、烏龍嶺、萬松林、雙塔凌雲、兩江成字等景觀,可探幽獵奇。四大古典名著《水滸傳》後四十回所寫的宋江征方臘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梅城也與《聊齋》等歷史名著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

梅城由來

寶塔-梅王寶塔-梅王

梅山,簡稱梅城,梅城是個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商貿發達、經濟繁榮的大鎮。自宋熙寧五年在梅城設安化縣城至1951年縣城搬遷至東坪,曾有縣治史878年,梅城早期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梅王——扶漢陽的塑像屹立在鎮區西面的紫雲山;

地處湘中腹地的梅山安化梅城,自西漢文帝年間,武陵太守羅珠、丞相灌侯嬰建城以來,無論歷史風雲如何變幻,朝代如何更換,厄運劫難疊至不斷,自然和非自然的暴力殘酷無情,但歷史終究未能把它灰灰煙滅。相反,古梅城以他獨特神奇的正宗梅山文化魅力、精神風貌、情感載體、“梅城助福正神”古景奇觀之魔力,贏得了千古梅山舉足輕重、舉世景仰的地位和價值。梅山文明之城、英雄之城的崛起,有力地阻礙了歷代封建權貴們,推行種族歧視政策和強權政治,腥風血雨般的殺戳與浩劫,其浩然正氣,使北宋朝廷刮目相看,名不見經傳的所謂“梅山峒蠻”的字眼和典故,使今人才有幸從國史漢文史書中見到。梅山梅城終於在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正式建邑置吏,以安化縣城的名稱載入祖國的版圖。從此以後,歷經千劫百難但又豐彩多姿、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古梅城,自然是中華民族不可忽視、不可任意遺棄的歷史文化名城。儘管1952年安化縣城遺憾地從梅城搬遷至東坪,被降為區級鎮,轄七鄉一鎮。90年後又降至鄉級鎮,但梅城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梅城終歸是梅城,梅城無論在古代、近代或現代,它對中華民族經久不息、興旺發達,文化的創造與貢獻,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是不可否定的事實。梅城在近代,更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培育和奉獻了自己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兒女,僅城區就有革命烈士300多位。偉人毛澤東青年時代曾多次到梅城遊學、考察。解放後,安化被國務院認定為革命老區,梅城是安化革命老區的中心和發祥地。在現代,梅城更是人傑地靈,解放軍的高級將領、戰鬥英雄、中共中央委員、勞動模範、羽毛球世界冠軍、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等等人才輩出。近年來,梅城高樓林立平地起,路通八方商賈雲集,被評選為湖南省的經濟百強鎮、全國500強重點鎮。城內人口已近十萬,每天的流動人口多的達數萬。這裡的自然景觀、人造景觀、歷史文化景觀異彩紛呈,景象萬千……

(圖)梅城梅城燈會

梅城曾名羅城。梅城之得名,乃古南城牆築有梅花雉堞而來。
梅城歷史悠久。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這裡屬會稽郡(今紹興),富春縣,為縣治。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會稽置吳郡,富春縣屬吳郡。
三國,大帝孫權在位時,於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分富春縣置建德縣,為縣治。集鎮之形成,當在置縣治之前。
隋,文帝楊堅在位時,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建德、太末(今衢州)豐安(今浦江)三縣入長山(今金華),改為吳寧縣,縣治設金華。
唐,高祖李淵在位時,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置建德縣,梅城仍為縣治。
武德七年(624),建德縣又併入桐廬,雉山(今淳安)兩縣。
唐,文祖李治在位時,永淳二年(683年)又復置建德縣,梅城仍為縣治。
唐,武則天稱帝時,萬歲通天二年(697年)睦州州治從淳安移梅城,梅城成為州治所在。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於天寶元年改睦州為新定郡。
唐,肅宗李亨在位時,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新定郡為睦州。
五代,(公元907-960年)睦州屬吳越國。
北宋,欽宗趙恆在位時,於宣和三年(1121年)改睦州為嚴州。
南宋,度宗趙祺在位時,鹹淳元年(1265年)升為建德府。
元,世祖忽必烈當政時,至元十四年(1271年)改建德府為建德路。
明,太祖朱元璋稱王,朱元璋的外甥,大將李文忠取建德路而改為建安府。建江浙行省於此。
洪武八年(1375年)又改為嚴州府,直至清末。
宋、元、明代均行鄉里制,城郭內(梅城古城城內)置坊,直屬州府。清,康熙(聖祖玄燁)在位時,康熙十年(1671年),劃都、圖時;鄉、坊依舊。
雍正六年(世宗胤禛)(1728年)推行順莊法,建德劃分五個區,梅城為城區,改坊為莊,直屬於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廢嚴州府,設立嚴州軍政分府。同年十月,分府廢。城內設定延清舊制。
民國十六年(1927年)城內改村里制,全縣劃為六個區,梅城為第一區,設區公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辦處設梅城。二十四年(1935年)撤消。並因鄉鎮建制完畢,設鎮、鄉。直屬建德縣。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建置梅城鎮,歸屬三都區。梅城鎮之名從此始。(因是年開始拆梅花城城牆,愚城廢而名留之之意。)
民國三十年(1941年)設城區。但無區署,梅城鎮歸縣直屬。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設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於淳安,後移梅城。三十六年(1947年)撤消。
1949年5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12軍35師解放梅城。遂設立第四專署,鏇稱建德專署。6月建德縣設5個區,梅城鎮屬城關區。10月,鎮分為四個鄉屬城關區。
1950年3月,專署撤消。
1953年7月,梅城上城鄉 、下城鄉合併,設定梅城鎮。為區屬建制鎮,仍屬城關區。9月,改為縣屬建制鎮,直屬建德縣。
1955年3月,再設建德專署,於1959年4月撤消。劃屬金華地區。
1960年8月,建德縣城由梅城移白沙。
1961年設立縣屬地區,梅城鎮歸楊村橋地區。
1962年地區改區,梅城仍屬梅城區。
1963年建德縣劃歸杭州市。
1964年2月,大洋、楊村橋兩區合併,建立梅城區。
1992年4月,南峰、千岳二鄉併入梅城鎮,屬梅城區。
同年,撤區,鎮直屬縣。
2005年3月28日,洋尾鄉併入梅城鎮。至今。
景美,千年古鎮梅城之自然景觀
(造物主神奇的造就這一方如此美妙的土地)
梅城位於錢塘江上游,富春江、新安江、蘭江之匯,她北枕烏龍山,南襟丁水。是江南山水秀麗之處。
烏龍山 梅城城北的烏龍山,東西綿亘五、六十里,方圓百里,最高處海拔有916.6米,因山石烏黑,且又似一條蜿蜒數十里盤踞在城北的臥龍而得名。曾名仁安山,又稱烏山。山周圍儘是低矮的丘陵,惟其聳立眾山之後,顯得格外雄偉,又因頗似泰山,就有小泰山的美稱。
山頂現建有電視轉播塔,登此南望,古城風光盡收眼底,令人有“江水細如繩,故城小於掌”之感。轉播塔往西不遠的另一山頭有一大平地,叫雷公岩,曾有人居,上面古樹參天,恰似仙境一般,風景特別秀美。
山正中的祖師殿後有一瀑布稱“跌水岩”的,梅城人慣稱“白水”,高有五、六十米,除大旱外常年泉水不斷,一到雨後更是壯觀,飛流直下,水花飛濺,站在城中就能觀到此萬綠叢中一簾白水飛瀉的奇觀。
相傳山中原有寺廟百座,現僅存唐淨宗五祖少康大師所創的道場——玉泉寺(俗稱石佛坳),仍遊人眾多,香火盛旺。山正中的澄清道院(祖師殿)和山腳的烏龍廟還有遺址尚在,其餘已難尋蹤跡了。
自民國六年(1917年)縣知事張良楷創立省立甲種森林學校,在烏龍山興辦林場,植樹造林後。烏龍山上的建德林場在解放後又幾經更新擴大,形成現在的鬱鬱蔥蔥的一大山綠,也成為浙西境內有名的森林公園。
龍眼—東、西湖 梅城城內有二個湖,原為新安江古河道,因地勢低,前人利用低地段築壩蓄水,旱時儲水澆灌,澇時緩解洪峰,因而形成此一東一西二湖,站在烏龍山上俯視城內,二湖擬似明珠鑲在城中,也有人戲稱此乃烏龍的雙眼。是梅城的風水湖。
東湖位於城東,有水面八十餘畝,湖東有壩,再有外東湖與之相接。原來湖周楊枝依依拂面,柳絮紛飛入頸,壩上還臥有光緒年間(1901年)刻的鎮壩石雕水牛,遊人緩緩漫步嬉戲其間,別樣悠閒。自明萬曆年間,知府呂昌期、華敦復相繼開浚以來。清康熙十一年到民國八年(1919年)知事張良楷止曾八次重修。現在因湖污染嚴重,政府已籌巨資,欲沿湖鋪設污水管道,實行雨污分流;造污水處理廠,建東湖公園。還市民一個休閒佳場所。
西湖在城西,水面百餘畝,湖西南有一半島謂寶華州,古時曾建寶賢書院。始筑西湖壩蓄水者為唐刺史候溫(865-871年),宋景定二年(1261年)洪水決堤,知州錢可則復堤,並與東湖相通。自明嘉靖四十二年到清同治六年(1867年)先後疏浚八次。民國八年知事張良楷又加固加寬湖堤,並治湖植樹,湖邊一柳一桃,風雅無限。但幾經滄桑,已風光不在,湖面也因宣洩不暢而污染異常。
前年起,政府化巨資擴大沿湖地面,建綠地,種花草,修公園,設鍛鍊運動器材,築市民活動中心,西湖面貌大改,市民在那或長跑短練,或舞劍弄拳,吹拉彈唱,散步嬉戲,真是熱鬧非凡,她已成為人們日常休閒的好場所。不久將來,古人在《睦州漫興》中對西湖所描畫的“尺水曇花界,領虛入畫屏。鏡中雙閣秀,竹里一燈籠。四顧山含翠,環堤柳送青。閉門宜瞑坐,相對靜忘形。”情景會再現於梅城了。
三江聚會古嚴州,一注清流奔杭城 梅城城南新安江自西而來,蘭江由南切入,在城東南會合再折向東北,江也就改稱為富春江了,這一匯一折成為“丁”字,梅城就“南襟丁水”了。
處在新安江、富春江、蘭江匯合處的梅城水路四通八達,古時水上交通極為方便,是聯繫江、浙、皖、贛、閩等地的水上通衢要道,為浙西、皖南、贛東北水上交通樞紐和主要商埠。溯蘭江而上可達浙西的蘭溪、金華及衢州;沿富春江而下達省會杭州、直入東海;逆新安江而上,可達市府所在地新安江街道及淳安縣和安微省。但因水深又急,一直沒建橋樑。直到20世紀初梅城的“大溪“上才建起嚴州和三都兩座大橋。人們便利不少。現因陸上交通運輸方便,水運漸漸萎縮,交通運輸上“大溪”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人文景觀

梅城古塔梅城古塔

(徽、婺二水紆徐縈迴,繞卯巽而東之。卯於卦位為離,離巽相薄,二塔並聳,則形勢全而靈光煥,其文明之象乎。——“卯巽二峰建塔記”碑文)
梅城不僅自然風光非常優美,人文景觀也很豐富。或景色或名人,各種媒體也多有記載。梅城處處有故事,比如:孫韶、少康大師、商駱,還有如為民求雨而中暑身亡的王光鼎和王公寺、范仲淹和思范坊、陸游三代和嚴州的情結、知事張良楷和建德的造林、江司諫-江公望和江家塘、俞夔兄弟的兄弟進士坊和重修南北峰塔。戴不凡和家鄉梅城等等、舉不勝舉。我只在這湊湊熱鬧,將人和景連起來聊幾個。

韶和建德候坊 梅城城南叫“南周廟口”的地方,樹著一個“建德候”坊,它與古城牆遙相對立。這坊高9.4米,闊為8.5米,重有60噸,造價10.8萬元。這是梅城鎮人民為紀念“建德候-孫韶”而在1993年建造的。
孫韶(148-241),字公禮,本姓俞,三國時代梅城人。善用兵,深得孫策欣賞,收為義子,賜從王姓改姓孫。魏黃初年,孫權為吳王時,升遷為揚威將軍,封建德候。吳黃武八年,任鎮北將軍。韶任邊將十餘年,邊防安穩,軍威大振。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卒。後代世居梅城。
坊底四隻石獅,威風凜凜,栩栩如生,人們走過總是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撫摸它,也許是用此方法紀念建德候的功績吧。看,石獅身上已是澄亮澄亮了。
六合古井和吳國太 梅城的石板井頭南端,有一口古井,整個井身是用石板砌成六角形的。很深,水也很清。據說是東漢未年丹陽太守吳景,家住梅城時所建,吳景之姐嫁給孫堅,是孫策孫權的母親,世稱吳國太。此井距今至少也有1800餘年啦。後人在井圈上刻了“六合古井”四個字。民間還另有其他版本的傳說,說是孫權外婆家的井,當時其外婆嫁到梅城時,為了顯示娘家富有,水也不吃夫家的,才挖了此井。不管何種說法,井是有頭兩千年,是有來頭的,必無疑了。現在此井仍完好無損,水質仍是清清的,百姓照常在使用。
玉泉寺與少康大師 烏龍山上南麓的玉泉寺(俗稱石佛坳),寺旁有泉,冬夏不竭,而得名。古寺掩映在松林之中,環境清幽。站在寺門南望,但見山巒起伏,像是蓮花開瓣,南北雙塔高聳其間,猶如亭亭玉立之蓮蓬。廟內有一奇石,人稱之為息石,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49年前後),淨宗五祖少康大師在此建道場,並將邊上的一塊謂“息石”的岩石雕鑿成一尊“阿彌陀佛”石像,此石據說不是產自烏龍山上的,它與周圍山上的岩石色澤不一樣,凡人燒香拜佛後,常有到石邊靠靠、貼貼,說是能祛病消災的。“息石”是玉泉寺鎮寺之寶。由於少康大師不遺餘力地弘揚淨土佛法,使其迅速傳播,名師輩出,直至如今風行海內外;淨宗由洛陽南傳入浙,然後傳往日本,在海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少康大師纂《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還被收入《大藏經》,成為研究淨土佛教的重要文獻。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的農曆十月初三日,少康大師在此園寂,年屆69歲。距今已有1200餘年;玉泉寺現建有大雄寶殿、放生池、天王殿、彌陀殿、觀音閣等,香火也日見旺盛,也成為一處佛教朝山、遊覽和觀光之勝地。是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對外開放的重點寺院之一。
三元坊、落元里、商駱 明朝宰相商駱出生在梅城,自小在文廟讀書。於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鄉試中考中解元,正統十年(1445年)在會試中考中會元,同年又在殿試中考中狀元。在歷史上象他這樣連中三元的是絕無僅有的,為此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在府衙所在地梅城建了一座叫“三元坊”的石牌坊以示紀念。這段路也就叫“三元坊”了。用“三元坊”作地名,在浙江有三處,一是商駱老家淳安,一是省城杭州,再就是府衙所在地梅城了。商駱的出生地也在梅城,人們叫“落元里”,也就是如今梅城水門路45號附近叫“梨園”的地方。龍山村的人都知道。
《聊齋志異》與明桂、青柯亭 蒲松齡的文學名著《聊齋志異》許多人都知道,它的最早刻本“青柯亭本”就是蒲松齡的山東老鄉趙起杲, 1766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年,任嚴州知府時,在府衙內的青柯亭里為蒲松齡的遺作《聊齋志異》校訂、刻板、印行的。世稱“青柯亭本”。青柯亭邊有二棵桂花樹,一棵開白花,一棵開黃花,人們稱為“金桂、銀桂”,相傳是明代所植,至今已有四百餘年。仲秋時分,花團錦簇,濃香馥郁,就好象蒲翁書中的故事所描寫一樣。

梅城小吃

建德地處浙西山區,古屬嚴州府,獨特的山水環境孕育了獨特的建德文化,建德雖屬浙江杭州地區,但其文化更趨向於徽文化(以安徽黃山為中心),在飲食、婚嫁、方言、建築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就拿飲食方面來說吧,建德的飲食不同於普通浙菜的清淡、嫩爽,其味重、辣、鮮,在小吃方面也區別於浙江許多其它地方,並獨創了許多只有建德本地才有的特色小吃。

擂茶-----擂茶製作用料很講究,農家在製作擂茶時,都是選用自家產的上好茶葉,按一定比例加入大米、豆、花生、芝麻、甘草、菊花、艾葉等中草藥,放進陶製土缽(又叫擂缽),用茶枝做
養生擂茶滴滴濃成的圓頭木棒(又叫擂棒),加少許水細細地研碎,磨成泥狀後倒進茶缽里備用。”在當地有名的擂茶高手余師傅家,記者見識到了這種最簡單也是最純正的擂茶製作過程。
清明果------一般在清明節做,現在也有在春節時做的,這個小吃可以說是我最喜歡吃的家鄉美食之一了,尤其是在用油煎過之後,脆黃的表面,咬下去超有味道。這是用米粉做的,也有加入青的(清明節時採摘的一種綠色可食植物),形狀為彎月或圓形。家裡每年做,是比較有特色,還有專門製做的雕花模板.上海蘇州叫"青團"外觀口味都和清明裹不能比. 杭州也有賣的,叫清明糰子,很多顏色是青的,但實際上只是用青菜的汁水加進去的,一般都是甜的,是用糯米做的。和我們那的可以說是很不一樣,味道更是不能比。

豆腐包----------走過很多地方,吃過很多包子,但是用豆腐做餡的包子還真的不多,並且用豆腐做的好吃的也只有我們建德了。白嫩的豆腐、香綠的青蔥、紅紅的辣椒,哎,真是鮮啊……………… so;0KEtu[f
嚴州燒餅原名嚴州乾菜燒餅,是建德傳統的名產,集松、酥、脆於一體,清香撲鼻。嚴州酥餅以上等麵粉用不同溫度的水和素油拌和,擇肥膘肉與上等乾菜拌勻為餡,在外面塗抹上一層糖汁和油,以黑白芝麻撒沾,在特製的燒餅爐中用炭火烤熟。
嚴州雪梨又稱建德白梨,是建德的一種傳統名果。嚴州雪梨果形似“雅梨”,果實碩大。果實梗窪一側常有一斜狀凸起,梗窪極小面淺,果梗也略有偏斜,基部膨大成肉質。果皮色澤不套袋管理的初為綠色,成熟後黃綠色。嚴州雪梨的栽培適應性強,不論山地、平地甚至低洼地都可種植,產量也較高。除鮮食外,還可經加工製成水梨罐頭、梨脯、梨乾、梨酒等。桐廬白梨具有果形大、果核小、皮薄肉白、味甘汁多、香脆細嫩的特點。尤以白露採摘的白梨最佳。主要產區在當地的金西鄉、三合鄉。

產品典故: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孫權聽從諸葛亮建議遷都秣陵,改秣陵為建業。傳說漢朝時秣陵有一個叫哀仲的人,他家裡種出來的梨子個頭很大並且味道鮮美,又脆又嫩,入口而化,被當時人稱為“哀家梨”。在唐朝之後的古典小說《幽夢影》中有一段用哀家梨來作形容的話語是這樣寫的,“今舉集中之言,有快若并州之剪,有爽若哀家之梨,有雅若鈞天之奏”,可見哀家梨名聲之大。由於哀家梨名氣大,當時的人們常以能夠吃到哀家的梨為榮耀。有些附庸風雅的人,為了炫耀自己的家財和能耐就想盡辦法得到哀家梨。但是他們得到了哀家梨後卻用蒸籠蒸熟了來吃。梨子本來是生吃才能吃出脆嫩味美的,何況又是以脆嫩和鮮美著名的哀家梨。因此人們就用哀梨蒸食來比喻不懂得某個東西的長處,稀里糊塗地糟蹋東西。

五加皮酒選用五加皮、砂仁、玉竹、當歸、桂枝等20多味名貴中藥材,用糯米陳白酒浸泡,再加精白糖和本地特產蜜酒製成。此酒能舒筋活血、祛風濕,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色如榴花重,香兼芝蘭濃,甘醇醉李白,益壽顯神功”。

據傳,這酒中還折射著一段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海龍王的五公主下凡來到人間,與凡人相愛結為夫妻。因凡人家境貧寒,為生活驅使,五公主提出要釀造一種能健身治病的酒,凡人不知如何釀製,五公主便唱了一首歌:"一味當歸補心血,去瘀化濕用妾黃。甘松醒脾能除惡,散滯和胃廣木香。薄荷性涼清頭目,木瓜舒絡精神爽。獨活山楂鎮濕邪,風寒頑痹屈能張。五加樹皮有奇香,滋補肝腎筋骨壯,調和諸藥添甘草,佛手玉竹不能忘。湊足地支十二數,增增減減皆妙方。“歌中道出十二種中草藥材的名稱。凡人照此製作,終於釀成五加皮酒。酒面世後,庶民百姓、達官顯貴,聞香品飲,甘醇味美,身心舒暢、祛疾健體,聲譽四海,千百年來,名傳遐邇。

方臘醬話說北宋未年,方臘打下睦州城(嚴州),駐軍城東鳳凰山下,開始整編軍隊,選拔將官。他讓人在州城內外大貼告示:定於某日於北峰塔下舉行點將儀式,要在本州範圍內選拔將官。“凡從新安江邊直奔上北峰,臉不變色,氣不喘者本帥點之為將”。蔣青雲不識字,夾在人群中聽了一肚皮。回家後他就暗暗地準備起來。這一日,方臘登上北峰塔下,開始點將,令聲一下,只見山下人潮如涌,塵土飛揚。不多時,見有一青年人手提兩個黑壇,立於方臘面前。此人面不變色心不跳,大說:“啟稟大帥,醬來了。”方臘定睛一看,這年青人長得腰粗膀圓,四臂有力,就讓近侍分別從他平舉的兩隻手上取下罈子,打開一看,竟是滿滿兩壇豆板醬。方臘等人面面相覷,不明就裡,問其故,年青人說:“大帥不是要點醬嗎?這是我家祖傳的豆板醬,味道鮮美,絕不亞於大帥家鄉的辣醬,不信你們嘗嘗。”方臘等人聽了,都呆在那裡,但不管怎么說,這年青人是第一個登上北高峰的,不能食言,應該點他為將。日後,蔣青雲等人領兵東征西討,為義軍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義軍雖然失敗了,但方臘點將,以及蔣青雲手提兩壇豆板醬應點的故事卻流傳了下來,而且,蔣氏辣醬就改名為“方臘醬”了

另外還有特色蘿蔔絲餅農家手工面鳳凰蕎麥餅高嶺玉米餜肉圓嚴州鹹湯圓等等!

(圖)梅城嚴州鹹湯圓

歷史痕跡

(圖)梅城梅城古城牆

1、三國吳黃武四年,孫權封戰功卓著的名將孫韶(梅城馬目人士)為建德侯,牌坊上的“建功立德”正是建德市的由來。
2、唐萬歲通天二年,梅城為睦州治,中和四年,皇帝為他的妃子(梅城人)修築睦州城,城牆臨江一段, 城堞為半朵梅花形狀。梅城因此得名。
3、北宋年間,方臘起義在睦州建都,宋江蕩平方臘後,宋徽宗認為睦州百姓不睦,改睦州為嚴州。
4、劉長卿、杜牧、范仲淹、陸游一家三代都在梅城做官,陸游的《劍南詩稿》就出自於此。
5、清乾隆三十年《聊齋志異》的第一版本《青柯亭本》出自於梅城。
6、古鎮寶塔兩座,唐伯虎遊覽此地時,稱其為“雙塔凌雲”。
7、《水滸傳》中的:“宋江大戰烏龍嶺,烏龍神助宋公明”就在梅城的烏龍山。
8、唐貞元年間,在烏龍山南麓建玉泉寺,落成之日,靈隱寺的大法師們也前來參拜他們的祖師爺。
9、元末明初,李文忠為軍中的總管金元七在梅城西端修建“七郎廟”。
10、明德年間,梅城人馬景福造福於人,修建六眼井,嚴州知府萬觀用為該井題:“德沛甘泉”。
11、東漢末年丹陽太守吳景為他的姐姐三國的孫堅夫人,也就是孫堅,孫權的母親,建“六合井”。
12、著名的紅學家戴不凡先生就是地地道道的梅城人。
13、宋紹五年在烏龍山正中修建“澄溪道院”明代董其昌題額。
14、1937年11月5日,日軍在江蘇、浙江二省間的金山衛全公亭登入,離杭州不遠,浙大決定遷校建德梅城
梅城在杭州西南約240公里,古稱嚴州。此名源自一段歷史佳話:東漢初年,高士嚴光(字子陵)不戀富貴,獨慕山水,選中這裡的富春山作為他隱居、垂釣的地方。後人因仰慕他的高山景行便以“嚴”名州曰“嚴州”。浙大師生從11月11日開始,分三批出發,在江乾碼頭乘船,於15日全部到達梅城。同時,凡是可以搬運的圖書儀器,幾乎全部搬離杭州,用汽車和船隻運至梅城。
梅城是一個小山城,舊有宋代始建的城垣,明初重建,其形制和格局不變,城垣頂部有三層五孔的磚塊疊成半朵梅花的形狀,故名為“梅城”。這種形制和格局只有北京、南京才有,而梅城的修建者因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同宗,所以梅城向有“小古都”的美稱。在這個小山城裡,一下子湧進了一千多名浙大師生,大街小巷到處可見人多房少的擁擠景象,師生們分散居住在各處,給生活和學習帶來很大的不便和困難。當時校總部設在總府后街方家,竺校長一家也因陋就簡住在府前街本校教員孫汭的娘家。師生都嚴守紀律,服從命令,保持了良好的風範,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和尊敬。
當時浙大的一年級新生已先期搬遷至臨安西天目山禪源寺,11月下旬,浙西形勢也很危急,天目山中的浙大一年級新生有陷入絕境的危險,學校便決定這部分學生也搬到梅城。11月初,這部分師生分批行動,乘車、步行、換船,經五天奔波,也全部到達梅城,因此小小的山城便更加感到擁擠了。辦公室、教室、宿舍等都是分散的。教室分設在林場、基督教堂、孔廟等處,宿舍則在中心國小、萬源當、東門街一帶民房,每天課餘飯後,街巷人頭攢動恰似一座“大學城”。
浙大師生剛到梅城,雖然人地生疏,條件惡劣但卻被這座千年古城較為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所吸引。儘管戰火紛飛敵機侵擾,但仍弦歌不輟堅持上課使整個學期的學業不遭偏廢期間發生許多可歌可泣的事情。章士釗的獨生子章用,剛從美國回來,就被竺校長聘請來了,歡迎會在警報聲中舉行。章用出身官宦門第,從小養尊處優,但他有著強烈的敬業精神。在梅城時,一次警報響了,一個學生問他:“警報響了,老百姓都躲飛機去了,我們還上課嗎?”章先生反問他:“怎么不上課?”“那么,黑板掛在哪裡?”這位學生又問道。章先生堅決地說:“可以掛在我的胸前!”浙大的教師們就是以這樣一種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來對待事業的。章用的生活一向很優越,從來沒有挑過東西,但在西遷的途中,他卻是挑著自己的行李與學生們一起步行,最後竟病故在西遷的路上。
梅城是一座歷史名城。三國時代,孫權建立東吳,定都建業(今南京市),封因平定廬江叛亂、屢立戰功的部將孫韶為“建德侯”,取“建功立德”之意。這便是建德名的由來。北宋時期被貶知睦州的范仲淹雖然時間不過一年,但卻有著卓著的政績。例如興辦了建德第一所學堂龍山書院;疏浚了梅城東西湖主持興建了嚴子陵祠堂並親自撰寫了《嚴先生祠堂記》,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佳言名句,來頌揚嚴光的高風亮節。梅城人民為思念孫韶、范仲淹的功績,在古城內興建了氣勢雄偉的“建德侯坊”和“思范坊”二座石牌坊。
由於梅城山水的獨特風光,歷來被人們稱為“錦山繡嶺、詩溪畫水”,所以引來許多文人墨客的遊歷和歌吟,不僅留下許多傳世的名篇,而且也留下許多關於他們的行跡和故事。到過浙西,游過新安、富春山水的詩人,著名的就有孟浩然、李白、劉長卿、杜枚、白居易等,劉長卿在貶官來到睦州任職期間,由於他在詩壇的聲望,許多詩人慕名來訪,趕來睦州與之聚會,舟楫往還,詩文酬答,極一時之盛。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流傳千百年,膾炙人口。
文軍長征”來到梅城,雖然時間只有短短的40天,但浙大師生無不受這座古城鼎盛文風的感染。
1937年11月初,嘉興、吳興相繼淪陷、局勢進一步惡化。建德也不是安居之地,學校考慮再次搬遷,12月26日浙大師生便從江西玉山搞到車子,全部遷往江西吉安和泰和。

改革開放以來大事記

1982年,建成烏龍山電視差轉台。

梅城燕子橋梅城燕子橋

1986年,修繕於明嘉靖二十七年(1549)重建的北峰塔。

1988年,投資316萬元,改建全長7.9公里的楊梅公路。

1991年,建成110千伏梅城變電所。

1992年,開發顧家工業小區、梅花生活小區;新建日產1.5萬噸的梅城自來水廠;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的郵電大樓竣工交付使用。

1993年,投資109萬元,建設嚴州仿古一條街。

1994年,投資400萬元重建梅城農貿市場;舉辦“鐵人三項賽”。

1996年,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節目播映了3個《梅城的故事》。

1997年,投資近2000萬元,拓寬西門街工程。

1998年,被杭州市政府命名為教育強鎮。

梅城教育

老安化一中老安化一中

梅城鎮中學

安化縣梅城鎮中學坐落於千年古鎮梅城鎮,始創於公元1918年,先賢龍則靈先生以教育救國為己任,捐田畝家資創辦了全縣第一所私立國小。百年滄桑,幾易校址,數更校名,先後更名為樂德國小、黎明國小、紫雲完小、伊泉中學,2004年撤區並鄉命名為梅城鎮中學。
學校占地45畝,現有在校學生1950人,教學班級31個,在崗教職工126人。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有一支愛崗敬業的教師隊伍,有高級教師15人,中學一級教師83人,湖南省優秀教師1人,市級師德標兵4人,省市骨幹教師6人。校園按教學、生活、運動三大塊分區布局,教學大樓、科教樓、辦公樓、食堂、風雨球場、學生公寓、塑膠運動場配套成龍;圖書室、實驗室、多媒體室、電腦室、美術室、音樂室等功能室一應俱全,一個年級一棟教學大樓,分區教學與管理,校園處處能接網際網路,間間教室配備多媒體,為廣大學子的成長與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是一所環境優美、設施設備先進現代化農村初級中學。學校先後為國家培育了4萬餘名學子,中國工程院院士龍馭球、成都軍區副司令員李作成、世界羽壇皇后唐九紅、著名影視明星蔣欣等均發軔於此。
安化一中:
安化一中,其前身中梅書院創自1692年。中梅者,梅山之中也,《漢書》第34卷、《宋史》第80冊都提到了梅山,中梅書院繼承和發揚了梅山文化。1902年,書院改辦新學,迄今已有百年,先後並甲師、女職、五七大學、縣十三中、英武中學、黎明國小為一校,培養學生三萬餘人。
校園文廟月光塘龍門處,牆上的三個圓孔,乃當年書院學子黃自元殿試高中榜眼,承帝詔所開。安化縣第一中學是一所飲譽三湘的歷史名校,坐落於梅山文化發祥地湘中古鎮梅城,其前身中梅書院創自1692年。毛澤東曾經兩次來此從事革命活動。如今,校內紅牆黃瓦的文廟、巨柱飛檐的武廟,與高大挺拔的科教樓、教學樓交相輝映,
安化一中,富有革命傳統。1917年8月和1925年6月,毛澤東兩次來安化,皆寓居文廟內。第二次,毛澤東召集教師中的共產黨員開會,調查農民運動、傳達中央精神。會後成立中共安化第一支部。1948年,中共湖南工委派熊邵安回安化工作,熊以安師訓育主任職務為掩護,以學校為據點,發展黨員,組織地下武裝,迎接解放。建國後,熊邵安以安化縣副縣長的身份,擔任安化一中的校長。
安化一中,在梅山文化發祥地湘中古鎮梅城,坐落於紫雲山麓尹水之濱,依山傍水,風光旖旎,207國道,新梅省道,交叉於門前。校內綠樹成蔭,花壇吐秀,紅牆黃瓦的文廟,巨柱飛檐的武廟,高大挺拔的科教樓,教學樓掩映其中。安化一中是“湖南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六次獲得世界冠軍的唐九紅,發軔於此。現有的運動場1400平方米,中為足球場,環以400M跑道,看台可容納觀眾2000多人。
安化一中是省內規模宏大、頗具特色的高級中學。1953年,學校定名為“湖南省安化縣第一中學”,1978年定為縣重點中學,1988年列入《中國著名中學》,1989年列入《益陽名校》,2000年定為益陽市重點中學。2003年6月升格為省重點中學。
學校占地206畝,現有高中班62個,在籍學生4287人;在職教職工257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42人,中級教師85人。總支書記傅其社同志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標兵。學校獲得湖南省青少年科技示範基地、廣州軍區招飛先進單位等20項國省級獎勵或榮譽稱號。

一方風情

(圖)梅城梅城漁民

——九姓漁民婚禮

據史料記載,九姓為陳、錢、林、袁、孫、葉、許、李、何,世居建德江上,以捕魚為業,岸上居民不與為婚,由此自成一套婚禮習俗。迎娶之日,婚娶雙方兩船合攏,新娘端坐木盆中,由其叔父、兄弟抬至男方船上完婚。解放後,漁民受到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社會地位不斷提高,九姓漁民不但與岸上居民通婚,而且婚嫁習俗也與岸上居民趨同。現開發為新安江水上旅遊項目。

發展戰略

梅城梅城

梅城農業穩鎮、工業富鎮、科教興鎮、商貿活鎮、文明建鎮。古鎮梅城將發展成為新安江畔的工業、商貿、旅遊重鎮。
除此而外,梅城鎮重視科技興鎮。組建各類專業技術協會16個,發展建立3所民營科研機構(梅城綠髮蔬菜研究所、梅城綠峰板栗研究所、梅城三江水產研究所),農業經濟逐步形成水產、柑桔、草莓、板栗、蔬菜、竹筍六大支柱產業。1999年度,投入科技經費20.6 萬元,完成技改投入2434萬元,實施市級及市級以上科技項目23項,其中工業19項,農業4項。注重科技培訓,舉辦各類農業技術培訓班14期,參加培訓人員680人次。有農業科技示範基地13塊。並建立了黨政班子成員聯繫科技示範基地、科技示範戶和科技骨幹企業制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