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鎮

梅城鎮

梅城鎮是浙江省建德市下轄的一個古鎮。地處建德市東部,該鎮地域面積157平方公里,人口約5萬人,轄13個行政村,5個社區。梅城鎮始終堅持“工業強鎮”、“農業增效”、“旅遊興鎮”、“項目帶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主攻工業,綜合開發農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大城鎮建設力度,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力爭實現工業經濟再翻番,效益農業新突破,商貿旅遊大發展,城鎮建設新面貌,各項事業協調推進。梅城鎮投資600餘萬元,完成王山頂、望城、聯紅等村420公頃標準農田建設,完成王山頂村雙崗腳水庫、荷畈橋村芥菜塢水庫等11座病危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修復水庫灌溉渠道3公里。

基本信息

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鎮

梅城鎮梅城鎮

鄉鎮概況

梅城鎮地處建德市東部,該鎮地域面積157平方公里,人口約5萬人,轄26個行政村,5個社區。梅城因古城牆臨江一段築成梅花形而得名。三國吳黃武四年(225)置建德縣,梅城即為縣治。唐神功元年(697),睦州州治由雉山(今淳安)遷梅城。此後直至1959年,梅城向為州、府、路、專署所在地。民國28年(1939)置梅城鎮,1958年建立梅城公社,1959年7月恢復建置梅城鎮。1992年4月,千鶴、南峰兩鄉併入梅城鎮。

梅城鎮是建德市的經濟重鎮,先後被評為國家千強鎮、浙江省首批中心城鎮、浙江省綠色小城鎮、浙江省衛生城鎮、浙江省社會治安先進鎮和浙江省級教育強鎮。改革開放給梅城帶來了豐碩的成果,該鎮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該鎮實現工業總產值43.5億元,農業總產值1.7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6億元,財政總收入734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11元。2005年財政總收入達到7348萬元。特別是工業經濟發展的勢頭十分強勁。工業總產值從2003年底的28.2億元,到2005年猛增到43.5億元。外貿出口企業從無到有,2005年外貿出口交貨值達24.8億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時,梅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推進,西入城口的綜合改造,過境公路的啟動建設,東西兩湖的綜合整治,使得城鎮功能不斷完善。一個更廣寬的發展舞台,更優美的人居環境呈現在面前,也給梅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原動力。

梅城鎮梅城鎮

人文背景 梅城鎮位於富春江、新安江、蘭江三江匯合處,北枕烏龍山,南臨三江口,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三國時期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置縣以來,已有1700餘年歷史。歷為睦州、嚴州州治及建德縣治所在地,歷史文化積澱深厚。中國著名的古典小說<水滸傳>、<儒林外史> 、<官場現形記>、<金瓶梅>等都曾描述過梅城的人文山水。著名文人杜牧、范仲淹、陸游、劉長卿都曾在此任職為官,詩人謝靈運、李白、孟浩然等都曾遊歷過梅城山水。先賢們無不為梅城的山水陶醉,為梅城留下了傳唱千古的詩文佳作,為梅城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經濟發展

梅城鎮始終堅持“工業強鎮”、“農業增效”、“旅遊興鎮”、“項目帶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主攻工業,綜合開發農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大城鎮建設力度,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力爭實現工業經濟再翻番,效益農業新突破,商貿旅遊大發展,城鎮建設新面貌,各項事業協調推進。梅城的經濟總量在建德市保持領先地位。截至2006年底,梅城鎮工業企業1176家,商貿經營企業300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6家、千萬元以上企業48家、億元以上企業4家。工業總產值52.04億元,比上年增長20.46 %;工業銷售產值50.6億元,比上年增長34.74%;外貿出口交貨值26.5億元,比上年增長6.56%;工業技改投入2.2億元,比上年增長8.8%。低壓電器產業加快調整產品結構,企業發展快速,行業總產值20億元(其中勇華電器1.45億元);醫藥化工行業產值11億元,其中,龍頭企業建業有機銷售產值達到7.93億元,五星化工在上年度年突破1億元的基礎上又創佳績,突破2億元大關。招商引資實際到位內資1.13億元,外資325萬美元,引進廣天日月、高硼矽玻璃、中煤自動化等較大項目。

梅城鎮有耕地面積1229公頃,林地面積7958公頃。2006年該鎮農業總產值1.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446公頃,糧食作物總產量5754噸;實施產業提升,推進基地建設,改良無公害蔬菜基地133公頃、無公害板栗基地73公頃,無公害柑桔基地 67公頃、無公害草莓100公頃,王山頂村333公頃竹筍兩用基地改造完畢,並被認定為杭州市都市農業示範園。新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社2家(分別是建德市雙蔡西瓜專業合作社和三江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綠源蔬菜製品廠組建為浙江省蔡小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該企業完成技改投入300餘萬元,擴大生產基地400公頃,帶動周邊農民增收300餘萬元。 基礎建設

梅城鎮投資600餘萬元,完成王山頂、望城、聯紅等村420公頃標準農田建設,完成王山頂村雙崗腳水庫、荷畈橋村芥菜塢水庫等11座病危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修復水庫灌溉渠道3公里。完成十里埠、高樓下、庵口等村等村道路建設,總計8.5公里,完成該鎮康莊工程建設。梅城鎮完善規劃編制,以重點項目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梅城至三都過境公路全線路基工程基本完成,累計投資2200餘萬元;西入城口改造項目三星級酒店主、副樓已結頂,商住開發用地紅線範圍內拆遷工作基本完成,總投資1500餘萬元;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已基本建成,完成投資300餘萬元;建設梅花路口綜合改造項目道路管網。

科教文衛

梅城鎮2006年度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領域財政投入442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復蓋面進一步擴大,農村居民參保率90.26%;新增低保戶50戶,共發放低保金32萬元;城鎮“三無”人員及農村五保戶的集中供養率達85%以上。被評為2006年度“杭州市徵兵先進單位”和“杭州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示範鄉鎮”。

梅城旅遊景點

烏龍山位於古嚴州 梅城鎮北門外,東西綿亘五六十里,海拔八百米以上山峰,相連約7里,最高處海拔916.6米。

烏龍山是嚴州府的鎮山,位於浙江省 建德市東部,古鎮 梅城以北,坐落在新安江、富春江、蘭江交匯處之北岸,因山石烏黑,山體巍峨,蜿蜒如龍而得名。

烏龍山主體成扇形,上峰海拔909米,形成於燕山運動後期,山火山噴發後的酸性岩漿凝結而成。早期曾處於淺海之中,故而山巔地沉中時有螺殼等水生物遺蹟出現。由於山體是火山噴發形成的斷層,相對高度達800多米,兒乎是拔地而起,高臨江岸,氣勢十分雄偉,成為嚴州的象徵。

烏龍山又名烏山。《水經注》卷四O《漸江水》:“浙江又東北經建德縣南。縣北有烏山。”這裡說的“烏山”,即指烏龍山,又稱烏石山。又《讀史方輿紀要》卷九O《烏石關》載:“(在嚴州)府東十五里,以烏石山而名。”又稱仁安山,據《嚴州圖經》記載,宋“宣和初,臣寮建言,謂龍為君象,應州縣山水地名有龍字者當避。及入臘之亂,復言狂賊竊發,巾土地之名術匯,乞賜以忠順之名鎮定一方”。於是改名為廠安山。向宋初年大詩人阽游的嚴州詩中就有《烏龍雪》、《有為予言烏龍山禹嶺小可到處……》等題,其中的“烏龍”指的就址烏龍山。叫初,因 封廣濟王為烏龍山神,又恢復了烏龍山原名。烏龍山位於嚴州城北,故而又有北山之 稱。陸游嚴州《秋興二首》詩有“東館煙波秋漸瘦,北山霧雨晝多昏”之句,其中之“北山”即指烏龍山。

嚴州人有俗話說:梅城人一天不見烏龍山就會哭。來表達濃郁的戀鄉之情。山上最著名的是建於唐代的玉泉寺,位於烏龍山南麓石佛坳,唐德宗貞元十年,由淨土宗五祖少康大師創建,至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1942年為日軍所毀,1990年重建。它背倚烏龍山,面臨梅城古鎮,群峰環峙、古木參天、山泉淙淙、遙望三江滔滔江水,是一處難得的佛寺仙境。

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梅城鎮

梅城鎮梅城鎮

鄉鎮概況

梅城鎮(俗稱城關鎮)位於閩清縣中部梅溪下遊河口地帶,是該縣政治、經濟、商貿、文化的中心。該鎮總面積8.98平方公里,轄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2個村民委員會,該鎮有中學4所、國小6所。2006的全鎮總人口37866人,城區居住人口6萬人。距省城福州市50公里,離華東地區最大的水電站——水口電站14公里。交通便利,鐵路有貫通南北的外福線,公路有福銀高速公路及316國道、203省道等5條幹支,水路有閩江航線。

歷史情況

民國時期,梅城是個小山城,人口不上千人,僅有雨傘廠2家和鑄鍋、碾米以及僅12千瓦的火電廠各一家,工人100多人。城內有6街(中街、十字橫街、十字直街、西門街、浮頭街、半街)、4巷(體泉巷、湖園巷、安民巷、馬房巷),一頂(城頂)、一道(鹽倉道),多系土路,“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先後建成南山、桂園和過龍山3個新村,並在全長1320米的西門路兩旁建成住宅。閩清境內河流288公里,有橋143座,平均2公里一座橋,梅城鎮在洋桃、天王寺、龍舟墩、賴下、溪口、和渡口等地建有7座公路橋,1976年興建由渡口到梅埔的閩清大橋,長733米,寬16米,僅次於泉州大橋,當時,堪稱為福建省第二長公路橋。1982年建成的農貿市場,建築面積2414平方米,日顧客人數達8000人次。1984年梅城大橋建成通車,使梅溪兩岸連成一體,城區建設用地由1.94平方公里擴大到2.76平方公里。1984~1987年共建有民房22.82萬平方米,其中屬於1949年以前修建的只有4萬平方米,占當時民房總面積的17%。1985年建成小商品市場,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1986年開始興建的台山居住小區,沿台山大街先後安排公建和私人住房504戶,建築面積29.8萬平方米。1986年建成的台山公園,占地25公頃,建造19座亭、台、樓、閣。1989~1990年對危舊成片的西門街進行改造,拆除6873平方米,改建成閩清規模最大的商住合一的興業大廈,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危舊房多改建成5層住宅後,戶建築面積比原來增加2.52倍。至1990年,新建解放大街、南門路、西門路、溪濱路、閩江路和台山路、梅溪東路、梅溪中路、梅溪西路等10條道路。街道、路巷多已鋪設水泥和瀝青路面,共鋪設排水管道15條,總長4600平方米,但管徑偏小(僅60厘米),排水不暢。每遇暴雨,往往溢出街面。1991~1994年,投資1600萬元,建設一條長200米、寬24米的榕院大街及沿街建築群,面積3.2萬平方米。1993年1月,總投資250萬元。一期白石坑水廠工程竣工投產,日均供水量3000噸。

梅城鎮梅城鎮

經濟發展 梅城鎮2006年工農業總產值4.4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1億元,農業總產值0.3億元,財政收入169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600元。

工業:梅城鎮現有王大河、南山里、鯉魚灣等三個工業集中區。該鎮共有工業企業6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形成建陶瓷、工藝品、農產品加工、藥品製造等產業。豪業陶瓷有限公司精藝瓷2006年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稱號。工業企業經濟占全鎮經濟總量的50.2%。

農業:該鎮現有農業人口3650人,耕地398畝。在實施擴大“種在山上”的戰略中,逐步形成環城農業帶,拓寬了產供銷一體化進程。2004年,城關村成立果疏協會,大路村成立了運輸協會,並制定了章程。加上村組織各種技術專題活動,為第二、三產業發展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第三產業:福建省最大的村級農貿市場“梅花園”,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日交易額近40萬元,每年為集體創收250萬元;廣宇、祥輝、好多多、冠超市等大型超市逐漸完善,形成多方位的商貿購物格局,商業經濟占全鎮經濟總量41.1%。

梅城鎮梅城鎮

基礎建設 結合實際“大城關”戰略,加大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形成了廣宇新區、防洪堤新區、世紀廣場新區等標誌性商往群,開發建成上龍洲、下龍洲、向陽山莊等商往小區,村居辦公樓、居民活動中心等設施日趨完善。以台山公園、梅城森林公園、溪濱公園為首的各類休閒健身娛樂場所里羅棋布,加強小區道路綠化園地和廣場建設,拆遷建設華僑城、學林苑新區,社區功能日臻齊全,社區環境得到逐步改善。轄區內有以三星級酒店——啟源大酒店、台山假日酒店、怡得園賓館為首的集餐飲、娛樂、休閒一體的服務行業數十家。

科教文衛

鎮黨委、政府組織開展“春風行動”,落實再就業工程、低保制度和農村醫保制度,全力組織抗災救活動;文化體育事業健康發展,醫療衛生條件逐步得到改善,人民民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組織開展“創建文明社區、打造平安梅城”等民眾性精神文明系列活動,落實社區保衛和環衛管理責任制,二級環衛工作得到加強,社區服務水平和城鎮文明程度不斷提高。2003年和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第八屆、第九屆“文明鎮”稱號。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梅城鎮

梅城鎮梅城鎮

鄉鎮概況

梅城鎮地處益陽市安化縣東南部,東抵清塘鎮,南與新化毗連,西接樂安鎮,北界仙溪鎮,總面積279平方公里,設5個管區,下轄4個居民委員會和81個自然村。總人口7.8萬人,地理座標為北緯28度08分,東經111度38分,平均海拔約185米,日平均氣溫16攝氏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00餘毫米。鎮境群山簇擁,屬芙蓉山系,呈南北走向,又有咿水及其支流漳溪與梅溪穿過,山環水繞,風光旖旎。境內“梅山十景”、“梅城八景”等,前人有過刻意的描述。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不含栗林鄉)該鎮共有17340戶,63489入,其中農業人口49708人。共有耕地46916,畝其中稻田28475畝。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僅有耕地0.94畝。該鎮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有煤、鐵、錳、重晶石、礬等等。

歷史情況

梅城鎮自古以來為安化的文化、教育及衛生事業中心,又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梅山的地名,起源於春秋戰國時遷來了一支越人,其首領為梅姓。秦末,梅山出了一位傳奇人物:梅絹。他輔漢破秦功高,被封為“十萬戶候”。但他不願做官,隱逸而終。梅山古為“荒服”之地。居民“貢而不賦”,無徭役。境內古民族種類較多,漢時統稱“武陵長沙蠻”,晉時稱“湘州蠻”,南朝宋、齊時稱“僚”,梁、陳至隋時稱“莫徭”,唐宋時稱“梅山蠻”或“梅山瑤”。有漢以前,梅山就建立了酋邦制王國,<漢書·兩粵列傳>載:“西北有長沙,其中蠻夷亦稱王”(時梅山隸長沙郡)。五代至北宋時,扶夷人左甲首領扶漢陽據有梅山,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設在梅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朝廷遣翟守素引兵攻打梅山,扶漢陽戰死,此後,梅山為瑤人首領蘇氏所據。北宋熙寧五年(1072),朝廷遣章悼“開梅山”。梅山首領蘇甘迫於情勢,乃率諸峒民歸降。安化是北宋熙寧五年“開梅山”置縣,歷經南宋、元、明、清、民國,至新中國建立初,縣治一直在梅城。1951年秋,縣治遷往東坪後,梅城改置梅城鎮。地域包括城區及紫雲、梁乙兩村中的幾個村民小組。1987年和1996年,伊泉,東華、田心三鄉先後併入梅城鎮,2006年2月栗林鄉併入梅城。

梅城鎮梅城鎮

基礎建設 梅城經濟開發區建設日新月異。城區占地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0.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2.5平方公里。街道向四方伸展,東部延伸至207國道與梅田公路交接的“見官亭”,西部延伸到紫雲與龍安交界的馬溪橋,南部延伸到南橋墩,北部延伸到望城坡北側。街道建設以新梅街為主軸,建成大小新街道十多條,與老街銜接,形成棋盤網路格局。新壘起540多棟商業和居住用房,其中不乏七八層的高樓大廈。開發區房屋總建築面積增加到60多萬平方米,為民國時期的六倍。其中占地40多畝的農貿市場拔地而起,為湖南省鄉鎮級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到開發區經商者遠涉全國28個省市。該鎮建成了1萬伏的變電站。梅城汽車站也是湖南省一流的縣級汽車站。建起了日供水一萬噸的自來水廠,電力、通信、電視等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等社區服務體系基本完善。這些都為梅城開辦工礦企業、商業,高新技術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自然資源

梅城山多耕地少,農村富餘勞力多,是經濟建設中的人力資源財富。更兼在海內外工作者數以千計,其中不乏科學家、金融家、大商賈、軍、政界要人。梅城的物產資源大多在山上。林業以松、杉、楠竹為多。至2000年,梅城鎮森林復蓋率增加到52.6%,恢復了竹木市場,木材有松、杉、楠竹、樟、梓、水桐等,暢銷省內外。

梅城的土特產如歷史悠久的茶葉、藥材、花生、桐油、生漆、棕片、木瓜、獼猴桃、山蒼子及新興的烤菸、水果、黃姜等等。茶葉有史以來靠質量取勝。清代及以前,梅城是“貢茶”製作中心。民國時期,安化茶葉曾在巴黎博覽會上獲金獎。梅城的木瓜成品“紫蘇木瓜”有百餘年製作史。現該鎮境內木瓜樹栽培己逾3000畝,並有了幾個小型木瓜加工廠。進一步擴大木瓜種植面積,辦較大的木瓜加工廠,打出梅城綠色食品梅山“木瓜乾”晶牌。梅城農村普遍種花生,20世紀80年代年總產量逾1000噸。

梅城鎮梅城鎮

交通旅遊 梅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207國道和217、311省道(原柘湘公路、梅新公路)交匯貫通。·梅城東部、北部地區直通長沙、益陽、常德等經濟較發達的城市,西部經新化、邵陽通向湘西、湘西南,至西部開發區,是銜接東、西部的黃金地帶,具有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地位。梅城鎮河山毓秀,環境幽雅,為梅山景區的中心,其東為芙蓉高山風景區,南為思游風景區。思游與新化、漣源毗鄰,縱橫數百里,遍布峻岩怪石、神奇溶洞、無底堰塘,構成了一個偌大的“地質公園”。西北部可通柘溪風景區直至張家界。因此,梅城是個具有神奇魅力的、潛在的旅遊勝地。

經濟發展

梅城鎮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鎮。自宋熙宗5年(公元1072年)至解放初期為安化歷代縣署。梅城為梅山文化的發祥地。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兩次在梅城作社會調查,撒播革命火種。改革開放以來,梅城鎮發展迅速。1992年,湖南省體改委批准梅城為經濟開發試驗區,改革開放政策的春風使梅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至1999年,城區面積在原來0.76平方公里基礎上擴大3倍,集貿場發展到12個專業市場,新增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超過前40年建設的總和。城鎮功能配套,基礎設施先進,教育、衛生、通訊、供水、供電滿足新時代居民的需求。小城鎮建設拉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該鎮國內生產總值達7.8億元,財政收入達1000萬元,市場交易額達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00元。梅城鎮交通發達,物產豐富,商貿繁榮,為湘中一個重要商品集散地。梅城鎮是國家建設部批准的500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湖南省批准的經濟開發區,湖南省政府確定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點鎮,湖南省經濟百強鎮。小城鎮發展勢頭強勁,梅城鎮黨委、政府決心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擴大招商引資渠道,把梅城建設成為一個既有商貿、加工,又有文化品味和旅遊休閒的文明城鎮。

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梅城鎮

梅城鎮梅城鎮

鄉鎮概況

梅城鎮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境中南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天柱山的東南部,皖河水系的中游,為潛山縣縣政府府所在地,東以皖河為界,越河為余井鎮,東南與懷寧縣毗鄰,西南與王河鎮、黃鋪鎮接壤,西抵痘姆鄉,以潛水為界,北與天柱山鎮、龍潭鄉山脈相連。該鎮總面積為134.4平方公里,總人口100189人,主要民族為漢族,另有少量的回族。距省會合肥市176公里,離市府安慶市48公里。

梅城鎮地處丘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為大別山邊緣山區,最高的玉鏡峰海拔913米,中部為丘陵,東部和南部均為沖積平原。境內主要河流有潛河、皖河、茅嶺河、幸福河、梅河。境內多數地區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質偏砂,年均氣溫16.3℃,無霜期240天,年降水量1350毫米,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本鎮已列為國家商品糧發展基地,經濟發展優勢明顯。

梅城鎮境內有鐵路合九線經過,過境距離為25公里;主要公路有滬蓉高速公路、東香高速公路、105國道、318國道,境內總長分別為26公里、6公里、28公里、38公里。

梅城鎮為中國名鎮和全國重點鎮、安徽省百強鄉鎮、安慶市十強鄉鎮。鎮內有省級經濟開發區和國家級鄉鎮企業示範區及東西部合作示範區——彭嶺工業區。該鎮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8億元,財政收入1200萬元,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城鄉居民安居樂業。

梅城鎮梅城鎮

歷史沿革 梅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周王朝封皖國以來,歷代郡、州、府、縣治多設在這裡,梅城自古就是兵家爭奪之地。因梅城曾是古皖國的都城,安徽省簡稱“皖”源於此。這裡民風淳樸,先民酷愛種梅,梅花滿城,取名“梅城”。1949年設鎮,1958年改為舒州人民公社,1962年復設梅城鎮,1992年與城郊羅漢、梅城、潘鋪三鄉和野寨鄉部分地區合併仍稱梅城鎮。該鎮現轄13行政村8個居委會,50個支部1653名黨員。

基礎建設

梅城鎮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康居新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潘鋪村被列為安慶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高集康居新村建設示範點規劃建設167戶。潘鋪、羅漢中心集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規模協調的城鎮體系,城鄉一體化的進程逐步加快。

經濟發展

梅城鎮梅城鎮

該鎮以最佳化投資環境為抓手,“工業強鎮”的戰略目標更清晰。該鎮有鄉鎮企業40餘家,其中以潛山縣電桿廠為主的拳頭企業16家,企業營業收入可望達到55000萬元,個體私營經濟日益壯大,頗具特色的建材、果點、蔬菜、農副產品等貿易勃發生機,解決了近萬人的勞動就業,吸納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近4000餘人;該鎮有個私企業4300多家。旅遊作為全鎮發展的新的經濟成長點,伴隨著天柱山景區的開發,以旅遊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形成了山上山下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梅城鎮堅持以工業理念抓農業,大力推動農業的產業化和規模化,湧現出一批農村能人。農民汪恭卓近年來通過栽培花卉盆景,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在周邊頗有名氣,他培育的盆景參加全國第九屆梅花臘梅展覽並獲獎。河灣村農民何聶淼投資40萬元,採取三化養豬,在欄母豬20多頭,年出欄瘦肉型豬500多頭。利用豬糞,建起了三口沼氣池,家裡照明、燒飯用的全部是沼氣,同時沼液用作稻田施肥。在他的影響下,附近不少農民前來取經,學習這種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農民汪餘慶走“公司+農戶”的路子,帶領農民發展肉使鴿養殖,年產肉鴿15000餘對,銷往南京、溫州等地,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農民的脫貧致富。

該鎮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主要經濟作物為油菜籽、棉花;主要畜牧漁業養殖產品有豬、牛、羊、魚、雞、鴨、鵝、牛蛙、甲魚等;形成規模效益的農產品有:年產鮮魚28萬公斤,年出欄肥豬2萬頭,年產肉雞23萬隻。

該鎮主要貿易市場有潛陽市場、天柱市場和彰法山農貿市場,總面積達20000平方米,主要貿易品種有:優質米、油料、農畜土特產品等。

梅城鎮梅城鎮

鄉鎮土特產品

雪湖貢藕、天柱劍毫等名優茶葉、東風村胡蘿蔔、瓜蔞。主要風味食品有:雪湖蒸藕、石耳燉雞、肉燒胡蘿蔔、清蒸板粟等。

人文古蹟

該鎮主要名勝古蹟及古建築有:晉鹹和年間建造的太平塔、始建於北宋年間的天寧寨、《孔雀東南飛》故事發生地焦家畈孔雀台、廣教寺、劉源廟、胭脂井、喬公墓、舒王讀書台(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時讀書的地方)、烈士陵園等。

該鎮著名歷史與現代人物有:中國最早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主人翁劉蘭芝、焦仲卿;晚唐詩人曹松;北宋大畫家李公麟;現代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國家一級演員、黃梅戲新秀韓再芬。

該鎮著名傳統藝術項目有:黃梅戲、根雕。鎮內特色民俗有:過小年、過大年、鬧元宵、玩花燈、端陽節、中秋節、重陽節、祝壽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