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城鎮

昌城鎮

昌城鎮位於諸城市東北隅,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東距青島120公里,西臨206國道,南達日照80公里,北通濰坊70公里。距市政府13公里,東與百尺河相鄰,北與高密市注溝鎮接壤,西與九台鎮、相州鎮毗連,南與密州街道辦事處相接。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昌城鎮昌城鎮
昌城古屬夷地,《禹貢》青州之域。周屬莒子國封地。春秋屬魯,戰國歸齊。秦屬琅琊郡。西漢初年置昌縣,東漢被廢,縣地入東武。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改東武縣為諸城縣,昌城屬之,沿革歷代封建王朝,皆無變更。清至民國初期屬逄戈莊練。1929年置昌城鄉,屬第七區。1946年6月置昌城區,1951年春改為第十六區。1958年2月撤區並鄉,改置昌城鄉。1958年9月,昌城與芝靈合併,成立先鋒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為昌城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昌城人民公社,分為昌城鎮、芝靈鄉,1989年4月,昌城鎮、芝靈鄉合併為昌城鎮至今。

行政區劃

轄:昌城村、西老莊村、楊義莊村、辛莊子村、東老莊村、北邱莊子村、大莊家河岔村陶家河岔村徐家河岔村、臧家河岔村、邵家河岔村王家河岔村、劉家河岔村、小莊家河岔村、鄭家河岔村、福勝村、王家嶺村、楊家道口村、王家道口村、後道口村、路家道口村、車道口村、柴卜榮村、小重興村大重興村、中疃子村、白家嶺村、埠口村、南下泊村小下泊村、小行寺村、東行寺村、西行寺村、蘆家河崖村、西河崖村、孫村一村、孫村二村、孫村三村、孫村四村、前官莊村後官莊村張家沙污村、蘆河村、北下泊村、下泊村、濰東村、趙家屯村、沈家雙塘村、小劉家雙塘村、大劉家雙塘村、馬家雙塘村、大花林村、寨里村、王家巴山村、喬家巴山村、孫家巴山村、西姚戈莊村、東姚戈莊村、西大宋村、後疃村東大宋村、草莊子村、滿家莊村、吳家莊村、泊南村、邱家芝靈村、彭家莊村、東官溝村西官溝村、郭河套村、林家芝靈村、孫家芝靈村、小順河村、鹿家莊村、東埠頭村、埠頭一村、埠頭二村、西埠頭

基本介紹

昌城鎮昌城鎮
昌城鎮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東距青島120公里,西臨206國道,南達日照80公里,北通濰坊70公里。平日路、諸朱路兩條省道,陸海大通道--哈長鐵路膠新線及即將修建的青萊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得利斯火車站座落在鎮區東部;鎮內村村通油路,市內公車通車裡程146公里。

該鎮地處丘陵和平原地帶,地勢南高北低,西部與中部地區為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東西最大距離1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0公里,全鎮占地面積1.19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7200公頃。主要山脈是巴山,最高海拔149.30米。主要河流有百尺河、瀘河、濰河,境內流長38.12公里,流域面積為119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地瓜、高粱等。經濟作物主要有黃煙、辣椒、棉花、花生、大豆等。

全鎮轄78個行政村,總人口為6.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全鎮少數民族有傣族、朝鮮族、阿昌族、黎族、白族、撒拉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總人口數為66人,占全鎮人口總數的0.1%。全鎮姓氏有王、李、吳、張、鄭、劉、隋、白、孫、許、魏、姜、高等140多個,其中王、李等姓氏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建國初期全鎮國民生產總值53萬元,1978年為919萬元,2000年為29.9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23:64:13。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500萬元,年底社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儲蓄餘額2億元。該鎮以工業發達著名。主要企業有中國得利斯集團總公司、山東瀘河集團總公司、兆豐汽配廠、諸城市宏坤股份有限公司、徐家河岔鑄造廠、諸城市濰河板栗加工廠、諸城市愛科食品有限公司、諸城市昌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東老莊紙箱廠、民泰建材公司等。

強鎮由來

1990年以來,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位次由全市鄉鎮第二名升為第一名。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100強、國家農業示範基地、中國板栗之鄉、山東省雙文明明星鄉鎮、山東省農村經濟前200名鄉鎮、山東省小康鄉鎮、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鄉鎮企業示範區、齊魯鄉鎮之星、濰坊市農村工作模範鄉鎮、濰坊市村鎮建設新型鄉鎮、濰坊市擁軍優屬模範單位、濰坊市鄉鎮企業十強鄉鎮、濰坊市農村工作先進鄉鎮、濰坊市先進科普示範基地、濰坊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濰坊市小城鎮建設先進鎮、濰坊市科技興農先進單位。

經濟發展

昌城鎮昌城鎮
第一產業1947年春,昌城實行土地改革,1949年糧食畝產僅59公斤左右,總產僅354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達到329.5公斤,總產達到2538.4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鎮落實了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大力提倡科學種田,不斷改造和完善全鎮的水利基礎設施。1998年,昌城鎮被確定為國家級現代化農業試點鎮,先後投資1600多萬元,投工50多萬個,開發建設了1.2萬畝現代化農業示範區,實現了“五化”目標:一是農田建設標準化。投資200萬元,修建柏油路15公里。沙石硬化道路30公里,改善了區內路況;整平了土地,界定了方田,並推行秸桿還田1萬畝;投資587萬元,發展大田噴灌1.2萬畝,發展大棚滴灌100畝,果園微噴套1000畝,實現了節水灌溉。二是耕作機械化。更新添置農業機械108台套,畝均農機動力達到2.1千瓦,從耕種到收穫全部實現機械化。三是生產科技化。1.2萬畝示範區內全部實現良種化,建成萬畝良種繁育基地。生產上,推行測土配方施肥、生物化控等技術,提高了糧食產量。四是推進經營集約化。搞好立體開發,大面積實行間作、多茬輪作種植,土地複種指數達到250%。五是服務社會化。按照農機、農藝配套的原則,實行統一耕翻、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噴灌、統一收割、統一技術指導。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總產已達3891萬公斤。

昌城鎮昌城鎮
1990年以來,全鎮實行農業結構調整。共建冬暖式大棚5000多個,小拱棚1500個,主要種植韭菜黃瓜、豆莢、芹菜、葡萄、西紅柿、茄子等蔬菜瓜果。2000年,與諸城市園藝一場合作,採取“反租倒包”的形式,建立了600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產品全部出口,畝收入高達2000多元。該鎮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共投資500多萬元,建設苗木繁育基地5000餘畝,成材林5760畝,立木蓄積量2.3萬立方米,全鎮林木覆蓋率達30%以上。農田全部實現林網化,促進了農作物的增產增收,取得了較大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9.9億元,其中種植業2.4億元,林果業2400多萬元,畜收業4.3億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昌城鎮個體手工業以錫匠、鐵匠等為主;1975年後逐步興起了鉤花、玻璃加工等手工業;1951年秋,諸城手工業管理局把昌城有鐵匠手藝的小手工業者組織起來,成立昌城鐵業組;1953年建起了由五隻紅爐組成的昌城鐵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成立了昌城工業部,先後在昌城、道口兩地辦起機械修配廠、鐵木加工廠、服裝廠、鞋廠、農藥廠、酒廠、食品加工廠、編織廠、磚瓦廠、造紙廠、翻砂廠、石灰廠、針織廠等十個廠,產品實行自銷和供銷社代銷相結合的辦法進行銷售。1972年,又建起了水泥廠、磷肥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羽毛粉廠和建築隊等企業。1984年,昌城成立了維修服務公司,原水泥廠和糧管所聯辦了飼料加工廠;1985年4月成立了汽車修配廠。

昌城鎮昌城鎮
80年代是昌城歷史上各類企業異軍突起的時期,這一時期孕育並逐步發展了兩大國家級集團公司--瀘河集團公司和得利斯集團公司。瀘河集團公司,從1986年的福利橡膠廠起步,主要生產“瀘河”牌機車、三輪車、拖拉機、汽車等五大系列、百餘規格的輪胎產品,產品銷往全國29個省區的86個配套廠家及近2000個銷售批發單位。公司擁有員工3600人,固定資產3.2億元。2000年,該公司完成產值8億元,銷售收入7.6億元,利稅6500萬元。2000年以來,該公司共投資1.5億元,新上了大胎和輕卡輪胎擴產項目,它的建成將為瀘河集團的二次創業插上騰飛的翅膀。該公司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先進企業”“全國鄉鎮化工百強企業”、中國企業最佳形象AAA級,是中國500家最大鄉鎮企業之一,1995年被評為中國行業最大規模鄉鎮企業第2名,產品連續三年被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推薦為“消費者信得過產品”,榮獲首屆中國金榜技術與產品博覽會金獎。1999年,“瀘河”牌商標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1996年3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的朱榮基視察該公司,並對企業發展給予充分肯定。董事長總經理許傳弟先後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優秀青年企業家,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優秀青年經理,並成為全國第一位走上北大講壇的農民企業家,1999年還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

得利斯集團始建於1986年,是西老莊村的村辦企業,它以中型麵粉廠起家,逐步發展為擁有總資產9.4億元、23個國內分公司和3350名員工的國家級集團公司,是國家大型一檔企業。該公司所產8大系列、60多個品種的得利斯低溫肉製品先後榮獲“全國星火計畫成果博覽會優秀獎”“全國最暢銷國產商品金橋獎”等40多項國家級大獎,“得利斯”商標先後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該公司又先後上了速食麵、釀酒、系列快餐食品及北極神系列天然生物保健品。2000年開始投資建設的1.2億元的百萬頭生豬宰殺項目已於2001年8月份投入運營。2000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9.6億元,利稅7600萬元。黨和國家領導人喬石、宋平、田紀雲、溫家寶、吳官正、姜春雲、陳慕華、何魯麗等先後到公司視察,並給予高度評價。公司董事長鄭和平當選為第十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全鎮還湧現了東老莊紙箱廠、孫四村宏坤工藝品公司、愛科公司、濰河板栗加工廠、王巴山高權的順達貨運站、徐河岔的鑄造廠等幾十家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私營企業。宏坤公司、愛科公司是分別生產出口玩具和生化製劑的具有自營進出口權的公司,兩家公司還分別與美國、德國及日本商人做起了生意,並解決了6000多人的就業問題。2000年,剛開業第一年的愛科公司完成稅收30.8萬元。這些私營企業成為昌城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為全鎮經濟的振興做出了巨大貢獻。

昌城鎮昌城鎮
第三產業昌城地處濰河東岸,又靠諸高公路,且離縣城和青島較近,地理條件優越,私營商業發展迅速。1940年,昌城的商號、店鋪有25家,全部集中於昌城街上,南北街上多經營飲食,日用百貨,東西大街經營醫藥、糧食等。最負盛名的店鋪有:得勝宏布莊,園升、玉升、宏升、宏豐、東升百貨店、福和祥雜貨店、仁和堂雜貨店、義修藥店等十幾家和蘆家飯店、黃家飯店及徐家飯店三大飯店。1950年春,昌城成立供銷合作社。到1958年,全鎮共有綜合門市部11處,專業門市部3處,飯店1處,採購站1處,經營網點遍及全鄉鎮。1978年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到1984年已擁有13個綜合門市部、4個專業門市部、2個批發部、2個採購站、2個飯店、1個綜合加工廠的經濟實體,641個代銷點遍布全鎮,形成了網點密布的經營網路。進入90年代後,伴隨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個體私營經濟迅速興起,到1992年,鎮駐地和各村莊共發展個體工商戶達1400多戶,從業人員4600多人。特別是1998年昌城被命名為省中心鎮以來,昌城鎮黨委、政府本著“建設小城鎮與經營小城鎮相結合”的經濟發展思路,在多方吸引資金建城的同時,更注重招商引商工作。到1999年,鎮區基本拉起了小城鎮的框架,建設了3萬平方米的商貿樓群,形成了府前街和鎮中路相交的大“十”字架為中心的商業貿易區。進入鎮區務工經商的業戶達300家,從業人員近千人。鎮政府在改造完善鎮駐地農貿市場的過程中,加大了其它小型農貿市場和專業季節性批發市場的建設力度,先後培植髮育了中疃子市場、行寺市場、巴山市場、芝靈市場、福勝市場、西大宋市場及河岔蔬菜批發市場、東老莊蔬菜批發市場、趙家屯板栗批發市場、濰東村苗木批發市場和大宋辣椒批發市場。這些市場的建設和發展,促使第三產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使全鎮農民常年趕四集從事販運、經商的個體業戶達8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2500多人。

特色產業

昌城鎮板栗
昌城鎮濰河、蘆河、百尺河三河穿境,沙地較多,適於種植板栗,特別是沿河村莊,家家戶戶都有栽栗的習慣。80年代以來,鎮黨委政府加大板栗園建設力度,平沙丘、填溝壑,發展幼園,對老樹實行高接換頭,使老樹煥發了生機。園區面積達到1.8萬畝。該園集中外名貴栗種於一園,共有30多個品種,所產板栗個大、皮薄、色正、肉嫩,營養成份全,藥用價值高,在1997年全省果品展覽會上飲譽泉城,榮獲金獎。隨著科技興鎮力度的不斷加大,板栗產量越來越高,畝產達到800多斤,總產達800萬公斤,每年成交額都在8000萬元以上,畝均收入3800元。

條編是昌城鎮傳統手工工藝,據考證,條編工藝始於明代。主要產區在昌城鎮西部、沿濰河東岸一帶村莊。條編分為白條貨和一般條貨,取材於當地的柳條、臘條、綿槐條、楊樹條等。白條貨就是將柳條或臘條去皮,然後編織成各種成品,如柳箱、簸箕、籃子等,用細小的白條編織的各類花籃等,在技法上很講究,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可用來做禮品贈送親友。1993年,昌城鎮張家沙窩村挖掘傳統的柳編工藝,成立柳編公司,所產8大系列50多個品種的柳編製品,大部分以外貿部門為依託,產品銷往15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

刺繡是昌城鎮傳統的手工藝,據專家考證,該工藝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昌城的刺繡有針繡、亂針繡和刮絨三種,主要套用於繡花鞋、荷包、枕套、檯布、床單、門帘等生活用品。產品經市工藝製品總公司銷往國內外。

鎮村建設

昌城鎮昌城鎮
昌城城鎮建設的大框架形成於80年代中期,90年代進入大發展時期。昌城鎮按照“沿河拓展,順路延伸,依託優勢,重建五區”的總體規劃,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小城鎮建設起點高、速度快、後勁足,力爭到2005年城鎮常住人口達到5萬人,城鎮面積達20平方公里,全鎮60%的人口到鎮區居住、生活、生產、經營。全鎮先後投資近億元,用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共拓寬硬化鎮村道路60多公里,使鎮區內形成了“三縱三橫”的交通框架,實現了晴雨通車;安裝程控電話1萬門,創建了電話鎮;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建成了3座3.5千伏安變電站,年供電能力達8000萬千瓦時,有效保障了全鎮的用電;高起點、大規模進行美化綠化,植草坪3萬平方米,建成了“府前街”“櫻花街”“玉蘭路”“興昌路”。開發建設橫貫全鎮東西的大型商貿長廊,吸引了300多名個體工商戶來此開廠辦店,改造完善了農貿市場,規劃建設了占地100畝的民營工業園,有力地促進了全鎮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居民住宅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管理,並且進行了綠化美化,改善了民眾居住條件。曾被山東省授予“雙文明明星鄉鎮”“山東省中心鎮”,被濰坊市授予“小城鎮建設先進鎮”。

社會事業發展

昌城鎮昌城鎮
1903年,境內有私塾2處,學生80人,開始興辦起新式學堂5處,主要有“國民男子學堂”“國民女子學堂”“振東國民學堂”“進步國民學堂”“中疃子學堂”。至1935年,昌城鎮共有私立學校25處,主要開設國語、算術、社會(即歷史)、常識、三民主義等課程。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1958年,昌城共辦幼稚園22處,66個班,入園兒童1492人,教師75人。其中,昌城村幼稚園和西老莊村幼稚園被評為先進單位。全鎮國小共發展到51處,其中民辦國小31處,教師17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67%以上。後來,昌城鎮為適應當時農村合作化運動生產需要,培養農業技術人員,創辦了農業中學8處,共15個班,458名學生,教師17人。到1993年,全鎮基本掃除了文盲,並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每年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140餘人,成教中心被評為“全國農村鄉鎮先進成人學校”“山東省級示範學校”。2000年,全鎮共有各級各類學校83所,其中國辦高級中學1處,鎮辦初級中學4處,國小31處,幼稚園45處,成人教育中心校1處,得利斯職業中專1處。在校學生11080名,教職工752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3000名,其中大本541名,大專1048名。
昌城鎮昌城鎮
昌城鎮歷史文化底蘊悠久。全鎮文化娛樂場所142個,其中影劇院2座,圖書館110個,老人活動室18個,醫院1所,敬老院1處。民眾文化生活有文學創作、踩高蹺、耍龍燈、舞獅、跑旱船、茂腔、諸城大鼓、琴棋書畫等。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十餘名老中醫,幾個村有中藥鋪。1958年成立衛生院,資金5000元,在各工作片下設9個衛生所。1969年12月,9處衛生所全部歸併昌城衛生院,院內設黨支部書記一名,院長兩名,共有醫務人員58名,其中大學生3人,醫師、藥師5名。70年代初期,各村成立衛生院,配備了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衛生院投資1000多萬元,興建了門診樓、家屬樓、病房樓各1幢,建築總面積5600平方米,投資300多萬元,購進了大型X光機、日本產B超儀及尿液分析儀、生化分析儀、心電圖機等大中型醫療設備30多台(件)。2000年,該院共有幹部職工85人,其中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6人,設有內科、外科、中醫科、婦科、放射科、檢驗科、急診科等25個科室;開放床位80張,轄90處衛生所,年門診病人5.8萬人次,住院2039人。1997年該院被濰坊市初保委評為“初級衛生保健合格鄉鎮”,1997年被濰坊市衛生局授予“一級甲等醫院”和“鄉鎮醫院改貌建設達標單位”,連續三年被濰坊市評為“衛生工作先進集體”,連續五年被諸城市評為“衛生工作先進集體”。1998年全國食品衛生現場工作會在該院召開。1999年,山東省衛生廳廳長王天瑞來昌城醫院視察工作,肯定了醫院成績,稱其為濰坊乃至山東省鄉鎮衛生院的樣板。

昌城鎮的民眾體育活動,是建國以後逐漸興起的。70年代,境內民眾組成業餘球隊(以籃球為主)15支。1981年濰坊地區體委在此召開了民眾體育觀摩大會。由於昌城歷屆黨委、政府對體育的高度重視,昌城的體育屢獲佳績。1973年,國小女籃代表隊參加市籃球比賽,奪得了冠軍。1974年,兒童組獲地區田經賽400米第一名。昌城中學劉桂美分別於1975、1976年連獲省級運動會200米第二名,地區級200米第一名。1980年馬柏東取得全國五項全能冠軍。1984年,閆玖梅連續四次參加省級運動會,分別在200米和百米低欄賽中取得第一、第二名的優異成績。昌城國小範金平,1984年獲5公里競走全國第二名,達到健將級。

組織建設

昌城鎮昌城鎮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昌城鎮大花林村田裕陽,是昌城第一個共產黨員,1922年考入武漢高等師範大學,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武漢市委委員,1927年奉命回山東工作。1928年初回諸城開展革命活動,建立了貧民協會。1939年10月,王其恭組織成立了芝靈鄉第一個黨支部,同年10月,曹勇濤組織成立了昌城鎮第一個黨支部--鐵蘆鄉黨支部。至1947年6月,全區共建黨支部32個,共有黨員667名。1978年底,中共支部94個,中共黨員總數達到1959人。1998年,昌城鎮被評為“濰坊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調整充實了78個村的黨支部。2000年底,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2908人。

基層政權建設1945年9月諸城縣人民政府成立,昌城屬埠頭區,1946年6月諸城縣人民政府決定,從埠頭區劃出昌城區。1950年,又被命名為第十大區。1958年2月昌城區改為昌城鄉,1958年9月,昌城鄉、芝靈鄉合併,成立先鋒人民公社,鏇即更為昌城人民公社,行政機構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67年至1980年為昌城公社,行政機構為昌城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革命委員會,復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昌城公社分為昌城鎮人民政府、芝靈鄉人民政府。1989年4月,昌城鎮、芝靈鄉合併為昌城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1945年9月9日,諸城縣人民政府在縣城成立的同時,區、鄉都建立抗日救國聯合會,簡稱“各救會”,其轄: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1950年農救會改稱為農會,1951年9月,農會組織自行消失。1964年,公社大隊普建了貧下中農協會,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貧協被衝散;1970年,又恢復了貧下中農協會,1978年5月被撤銷。1945年成立婦女救國會,簡稱“婦救會”;1950年秋,婦救會改為婦女會;1953年又改為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1984年4月,公社婦聯改為鎮婦聯至今。1945年區政府積極組織青年救國會,簡稱“青救會”。解放後,各村建立兒童組織;1949年中國少年兒童隊成立,代替了兒童組織;1953年6月“中國少年兒童隊”改為“中國少年先鋒隊”。

地方名人

昌城鎮路友於
路友於(1885~1927)昌城鎮路家道口村人,1918年就讀於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回國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23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後轉為國民黨,曾任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委員會北方執行部候補執行委員兼秘書,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他贊成國共合作,致力於北方革命,在北京黨部任職期間與李大釗精誠合作,不幸於1927年4月6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與李大釗等20人一起英勇就義。

田裕陽(1899~1928)又名田寅東,昌城鎮大花林村人。11歲就讀巴山私立國小,1918年考入青州第四師範。1922年考入武漢高等師範大學,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武漢市委委員。1926年當選為武漢三鎮數十萬學生代表。1927年奉命回山東工作,由中共山東區委分配到青州地委任宣傳部長。1928年初回諸城開展革命活動,建立了貧民協會,不久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了“萬言書”。1928年11月20日被秘密槍殺。

王海禪(1881~1959)昌城辛莊子村人,國畫家。幼年家境貧寒,30歲時發憤學畫。他的畫以煙雨雲龍見長,擅用潑墨,所作畫氣象崢嶸,給人以向上的力量。1928年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個人畫展獲得成功。1952年山東省舉辦畫展,他的《嶗山煙雨》條幅獲一等獎。

陶鈍(1901~1996)原名徐寶梯,字步雲,昌城鎮徐家河岔人。1921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中學,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後在濟南、青島等地任教。193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在濟南被國民黨逮捕。1935年由路孟凡等人保釋出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