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泊村

下泊村,即墨市通濟街道轄村。該村在樓子疃東偏北2.8公里處。位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山南麓,是青銀高速公路的即墨入、出口處,藍鰲公路穿越村北,與陳家河接壤,南近小莊,東靠宮家莊,西臨蘭家莊,距流亭國際機場15公里、即墨火車站12公里,明永樂四年(1406),楊氏自小信村遷至此地建村,因地勢低下,村西有一池塘,宛如湖泊,名村為下泊。明宣德七年(1432),董氏從牛齊埠遷來,全村幾乎全是董姓。

基本信息

村莊由來

明永樂四年(1406),楊氏自小信村遷至此地建村,因地勢低下,村西有一池塘,宛如湖泊,名村為下泊。明宣德七年(1432),董氏從牛齊埠遷來,全村幾乎全是董姓。同治《即墨縣誌》標有此名。

政區人口

即墨市通濟街道轄村。該村在樓子疃東偏北2.8公里處。位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山南麓,是青(島)銀(川)高速公路的即墨入、出口處,藍(村)鰲(山衛)公路穿越村北,與陳家河接壤,南近小莊,東靠宮家莊,西臨蘭家莊,距流亭國際機場15公里、即墨火車站12公里。全村轄區總面積1736畝,均為工業用地、商業用地和居民生活用地。

村中有縱向柏油路兩條,橫向柏油街道三條,村中房舍棋盤式座落在街路兩側。市內2路公車和多條線路的小公共汽車通過村北,交通十分便利。2003年,全村共有長住居民374戶,總人口1277人,其中男性 629 人,女性 648 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有董、楊、於三個姓氏,其中董姓360戶,楊姓13戶,于姓1戶,均為漢族。

經濟發展

1949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2萬元,1978年農業經濟總收入15萬元,2001年達到2041萬元,人均收入3720元。2002年, 經濟總收入2360萬元,人均收入4131元。2003年,經濟總收入2860萬元,人均收入4600元。

第一產業

1949年,下泊村有耕地1236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高粱、地瓜等。糧食畝產50公斤左右,全村農業收入1萬元,畜牧飼養業及其它收入1萬元。1950年實行土地改革,全村耕地增加到1736畝,糧食畝產增加到150公斤。1980年修鰲藍路徵用土地100畝,修青銀高速公路徵用土地500餘畝,修建學校、敬老院、幼稚園等公益設施用地80畝,擴建道路、街道用地180畝,村民建房用地160畝,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第一產業連年萎縮,到2002年底已沒有農業用地,村民經濟來源主要是第二、三產業。

第二產業

1968年,建起村集體企業織布廠和磨房、油坊。1980年,建起村集體企業窯廠,生產紅磚,安排農村勞動力50多人,年產值80萬元,利稅3萬元。1985年,建起全村第一家私營企業--即墨市金超機械廠,投資50萬元,年產值300萬元左右,利稅6萬元,安排富餘勞力30多人。2001年,建起龍海工業園,引進外資項目3個,契約利用外資2200萬美元,引進橫聯項目12個,契約利用內資達1億元。

第三產業

1961年,該村成立供銷合作社,此為該村第一個商業載體。1968年,建起為民眾加工性質的磨房、油坊。1999年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到2003年底,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村民達400餘人,主要集中在建築、運輸、服裝、小百貨、餐飲、服務等行業,年人均收入1萬元左右。其中經營服裝的10家、商業20家、餐飲業3家、交通運輸業6家、服務業10家,每戶平均年收入3萬元左右。

社會事業

1965年,全村通電,村民告別了煤油燈照明的歷史。2001年該村投資12萬元,進行電網改造,改善了電網老化的問題。1993年,投資12萬元,挖食用水井一眼、建自來水塔,全村吃上自來水。1994年,投資12萬元修出村路,並達到綠化美化的要求。1996年,投資30萬元,蓋村委辦公大樓,改善了辦公條件。

文化教育

新中國成立前,下泊村民眾文化教育落後,絕大部分適齡兒童不能入學,青壯年文盲占青壯年總數的80%。新中國成立後,辦學條件的逐步改善,村民文化素質明顯提高。1955年成立下泊國小,1966年成立下泊聯辦中學。1991年撤點並校,下泊聯中合併於即墨十六中學,校舍歸下泊國小,下泊國小擴建為馬山完全國小。到1994年,全村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1999年投資60萬元擴建馬山國小,校舍擴建到120間,可容納600餘名學生;同時,高標準、高質量配備了現代化的微機室、圖書室和實驗室等專業教室,教學設備達到了青島市一類標準,被評為青島市規範化學校。同年,投資12萬元,建幼稚園,分大、中、小三個班,各類玩具齊全,可容納幼兒100餘人。到2003年,全村共有58人考入大中專院校。為活躍村民文化生活,該村建村民活動室一個、圖書室一個、檔案室一個,有圖書2000冊,訂有10多種報刊雜誌。

醫療衛生

1949年前,全村無診所,村民有病沒錢治、無處治。1958年,建起了村合作醫療室,有醫務人員2名。2003年,村衛生室歸醫院統一管理,醫療設施和醫療水平明顯提高,村民有小病可以不出村、大病不誤診。

人民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村民年人均收入10元,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純收入80元, 2001年人均純收入3720元,2003年人均純收入4600元,戶均存款達1.2萬餘元,村民住房條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村民住房多為土牆草屋,人均住房面積5平方米。1980年村民住房多為磚混結構,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2002年村民住房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有100多戶住進了二層獨院樓房,人均住房面積達50多平方米。2003年全村擁有機動車輛168輛、彩電380台、程控電話330部,電話普及率達90%以上。

村莊建設

1949年,村內街道不整,沒有合理規劃。80年代後期,開始進行村莊規劃建設。1992年,在村後劃出50畝土地作為樓房規劃區。2003年,全村共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二層獨院樓房100多戶。截止到2005年,村內共有主幹街道5條,先後投資300餘萬元進行硬化,鋪設瀝青路面30000餘平方米,新增污水管道5000米;投資40萬元綠化街道6000平方米,砌排水溝4000餘米。重改了村中的老河道,做到了路平河直,改變了走西南道的歷史。所有街道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硬化和路通、水通、電通、訊通,使村莊環境整潔優美,加快了村莊城市化建設步伐。

集體福利

1999年該村建立起完善的村民福利制度。1999至2001年,共為村民繳納統籌費、兩工款30多萬元;2001年到2005年,每月為210餘名60周歲以上老年人每人發生活補助金50元;每年為60周歲以上老黨員發放生活補貼1000元。每季度發給村民麵粉一袋和食油等,每年供應總額價值達40萬元。2002至2003年,共為村民減免各種費用達60餘萬元[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