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計在於晨

“一年之計在於春”,是這樣的。 “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基本信息

詳細信息

一日之計在於晨

基本介紹

詞語:一年之計在於春

發 音:yī nián zhī jì zài yú chūn

英文:A year's plan starts with spring.

日文:「一年の計は元旦にあり」(いちねんのけいはがんたんにあり)

羅馬音:YITINEN NO KEI WA GANTANNI ARI

詳細釋義

近 義:一日之計在於晨

釋 義:計:計畫,打算。或開始,出。一年的計畫要在春天考慮安排。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開頭就要抓緊。要在一年開始時多做並做好工作,為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礎。

出處

1)唐 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女論語》:“一年之計,惟在於春。 一日之計,惟在於寅。”

2)南朝·梁·蕭繹《纂要》:“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3) 明無名氏《白兔記 牧牛》:“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一日之計在於寅(凌晨3-5時)。春若不耕,秋無所望;寅若不起,日無所辦;少若不勤,老無所歸。”

4)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三一章:“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早作安排迎春耕。” 郭澄清《大刀記》第六章:“一年之計在於春。變工組的農民們,一嗅到春天的氣息,全來了精神。在任何情況下,他們總是不違農時的。”

5)朱自清《春》:“‘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辨析

延 伸:“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句話是中國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它強調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古今中外許多文人墨客對春的讚美詩更是比比皆是。人們還將人的年輕時期稱為“青春”,歌頌春的創造力,強調春的寶貴。

“一年之計在於春”,是這樣的。人的青春也是人一生中的春天,青春的創造力也是無窮的。珍惜寶貴青春的人,他就能創造出奇蹟來,創造出財富來;反之,浪費青春年華,虛度青春的人,除了慚愧之外,將一無所得。縱觀古今中外名人學者,他們沒有一個不是珍惜美好青春,把青春作為學習的良好時期的。

“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句話本是一句農業諺語,指春耕播種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關係到一年的收成好壞。現在,許多醫學專家都強調,在防病養生方面,也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如果保健養生工作在春季做得好,就能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全年少生病。

中國的春季始於立春,止於立夏。這個季節,大自然的陽氣升發,一切都顯得春意盎然,展現出了勃勃生機。人也隨著氣溫的回升和萬物的甦醒而更加富有朝氣。但春季也是細菌、病毒活躍,傳染性疾病容易暴發流行之時。與此同時,人體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冬季以後,也處於一個陰陽交替的季節。一方面,隨著春回大地,人體肝的功能而變得較為旺盛;另一方面,腎陽開始減弱,人體容易出現腎陽不足或腎陰虧損現象。因此,對於養肝護腎,春季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季節。春季養生應當抓住幾個環節:注意春捂保暖;加強戶外活動;飲食宜清淡;注意補充水分;按時作息。

意義:“一年之計在於春”。它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個人,都有其積極意義。人們在新年初始,都會按照常理擬定統領一年的工作計畫,為全年的工作作出一個總體的方案,之後的365天就是照此計畫具體加以實施。可見,這計畫意義之重大。沒有這“一年之計”確實不行!此時,它更像各部門一年工作的方向標,緊貼公司大局,具體而明確,換言之, 一年有好的開端使大家對一年的工作充滿憧憬與期待,從新起點上找到新動力而為之付出百倍的辛勞;一年有好的起步使人為拼出一個好“收成”而去努力奮鬥。可見,做好當前的工作,開好頭,起好步, 對全年的各項工作確實意義重大。如果你能把一年之春抓好,你自然就擁有了美好的一年,春天是積蓄能量的季節,我們不應輕易將其揮霍、浪費,而應該好好珍惜它、愛護它和利用它。相信,而今我們播下希望的種子,加上辛勤耕耘,換來的定是累累的碩果。

朱自清散文《春》

《春》選入預初(六年級)語文人教版2010版第三單元第11課

原文

曾多次選入九年制義務教育國中語文課本,現選入北京市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課本對原文存在多處刪改。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賞析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選自《朱自清全集》,意象單純,主題明朗,語言優美,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為一篇“春的讚歌”。其實這是一種誤讀。《春》與朱自清眾多的寫景抒情散文一樣,看似晶瑩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卻像一杯醇酒一般,蘊涵了綿長而清洌的韻味與芳香,要真正品嘗出它的滋味並非易事。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讚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裡的傳統文化積澱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荷塘月色”無疑是經過了悽苦的靈魂掙扎之後,找到的一方幽深靜謐的自然之境,曲折地體現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則使他的夢的世 春

界走向了一個開闊、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領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後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續、轉化、提升。但不管這兩個世界有多么不同,它們都源於朱自清的一種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細讀朱自清的《春》,這是一個大病初癒的文化人,面對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種自信和自尊,編織著自己的理想之夢。這是一個經歷了“心靈煉獄”的知識分子,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他沉醉其間,詩情聯翩,感受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心靈衝動。他從時代的“十字街頭”撤退下來,又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是他故鄉江浙一帶的那種溫暖潮濕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啟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靈釀造出來的一幅藝術圖畫。在這幅圖畫中,隱藏了他太多的心靈密碼。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開篇就寫得如此明朗、歡快、昂奮的作品,似乎還不多見。這不是一個不諳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這是一個飽經憂患的中年知識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這樣一種心境和情緒,一定是因為他走過了一段最陰暗的日子後,找到了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發自己的一種心境。“盼望著,盼望著”,動詞的疊用,顯得突兀、有力、急切,隱含了他曾經的陰暗、苦悶歲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對未來的苦苦求索。現在光明終於降臨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歡欣鼓舞的心情呢?“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這是初春的朦朧景象,但又何嘗不是他此時此刻的內心體驗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現的是一個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綠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開的桃樹、杏樹、梨樹,在如火如荼的花團中,飛舞著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溫馨的天空中,吹拂著軟和的楊柳風,氤氳著土香、草香、花香的氣息,瀰漫著各種鳥兒動聽的樂曲,還有牧童嘹亮的笛聲……作者在這裡把大自然寫活了、寫足了、寫透了,把大自然詩化了。在這一幅詩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負,一頭撲入了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個孩子投入了母親的懷抱一樣。他想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滾、踢球、賽跑、遊戲,盡情地體驗生命的活潑與自由。他全身心地動用自己的視覺、嗅覺、聽覺、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撫愛。在這裡,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變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體驗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燦爛,展現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懷和天真無邪的個性。

但這種美麗的生命體驗畢竟是暫時的、甚至是虛幻的。朱自清信奉“剎那主義”,並把它當做醫治心靈創傷的良藥,而他又深知自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肩上的重任,作為一個普通人還有許許多多不容推卸的義務。他要追尋一種有為、有價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後半部分,作品歡快的調子突然變得舒緩、沉靜,出現了綿綿的春雨、朦朧的晚景、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們、辛勤勞作的農民。超然的自然景觀巧妙地轉換成了一幅現實圖畫,朱自清也從夢的世界回到了濕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這裡寫的是春天裡奔波和勞作的人們,更是寫自己的心理、決心和希望。

文章寫到這裡,其實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卻給了人們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使春天的意象變得更為完整、瑰麗,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變得更加耀人眼目。他連用三個比喻謳歌春天,把春天形容為新生的娃娃、美麗的姑娘、健壯的青年。使舒緩、沉靜的格調驀然剛健、清新起來,與作品的開頭緊緊呼應;把滑向平實的現實情境又突然推進到了作品上半部分營造的那種明朗、歡快的意境中去,整個意境又連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個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個春天,在春天的引領下執著前行。朱自清獲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風格演變特別明顯的篇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