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5年

公元225年

公元225年,乙巳年(蛇年);曹魏黃初六年;蜀漢建興三年;東吳黃武四年。

大事記

1、曹彰,綽號黃須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2、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時,水西彝族酋長濟火(彝名“妥阿哲”)曾於黔西北和滇東北部分地區親迎蜀軍,在今貴州西北積糧通道,協助平孟獲有功,受封為“羅甸王”。世長水西地區,這在史籍中多有記載。

3、諸葛亮進軍南中之戰是蜀國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統軍平息南中(今中國西南部雲南、貴州及四川西南部)動亂的著名作戰。

4、三國時期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一舉平息南中叛亂,其間發生了廣為流傳的六擒七縱孟獲的故事。據學者研究,史籍上確有“七縱七擒”一語,但僅此而且,記載相當粗略。

5、浙江省杭州市屬縣,著名旅遊縣。位於杭州市西南,富春江斜貫縣境。面積1780平方公里,人口38.37萬。縣府駐桐廬鎮。 桐廬縣始建於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

(圖)公元225年諸葛亮祠堂

6、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掃平滇國,設定郡縣,始有味縣(即今曲靖),屬益州郡,歷經兩漢未改變。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六月到達味縣,改益州郡為建寧郡。

7、曹操公元225年立為陳王。

8、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蘆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簽盟歸順蜀漢朝廷,發誓鎮守邊關,永不反叛。 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終遵循了這個盟約,1934年的英軍進攻班洪、班老地區,佤族人牢記了這個盟約,斑老王奮起抵抗

9、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又大興水軍,大規模伐吳,這一回,他還是命司馬懿留守京師,讓他內鎮百姓,外供軍資。

出生

鍾會字:(225-264)籍貫:河南長葛 魏國太傅鍾繇之子。 鍾會少機敏,博學識,善論辨,精通數般技藝。正始年間,歷任秘書郎、尚書、中書侍郎等職,封關內侯。

逝世

1、許褚(?~公元225年) 字仲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魏國名將。身材魁梧、勇猛過人,綽號“虎痴”,掌管曹軍精銳的虎衛軍。在曹操宛城戰張繡時,因屢建戰功,賜關內侯

2、公元225年:吳丞相孫邵卒

歷史紀事

(圖)公元225年公元225年

魏鑿討虜渠
魏黃初六年(225)三月,曹丕至召陵(今河南郾城東),鑿通討虜渠,準備伐吳。

梁習擊敗軻比能
魏黃初六年(225)三月,魏并州刺史梁習擊敗鮮卑軻比能。大破之。

諸葛亮南征
蜀建興三年(225),因雍闓、孟獲等反蜀,諸葛亮將南征。丞相長史王連以為南中(今去南、貴州兩省部分地區和四川省西南部)不毛之地,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亮慮諸將才不及己,必欲親往。三月,亮率眾出征。臨發,參軍馬謖(馬良之弟)獻策,認為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建議:“用兵之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諸葛亮採納了這一正確策略。王連,字文儀,南陽(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劉璋時入蜀,為梓潼(今屬四川)令。劉備據成都,以連為什邡(今四川什邡南)令,轉廣都(今四川華陽東南)今,遷司鹽校尉。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遷蜀郡(今四川成都)太守、興業將軍,領鹽府如故。蜀建興元年(223),拜屯騎校尉,領丞相長史,封平陽亭侯。

曹丕第三次攻吳
魏黃初六年(225)三月,曹丕以水師征吳。御史中丞鮑勛認為勞兵襲遠,日費千金,不可伐吳。曹丕怒,左遷勛為治書執法。五月,丕至譙(今安徽毫縣),八月入淮。尚書蔣濟上表謂水道難通,曹丕不從。十月至廣陵(今江蘇揚州)故城,臨江觀兵。戎卒數十萬,旌旗數百里,有渡江之志。是時天寒結冰,船不得入江,吳人又嚴兵固守。曹丕見大江波濤洶湧,嘆道:“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遂還師。吳楊威將軍、廣陵太守孫韶見曹丕還,遣將高壽率敢死之士五百人,於徑路夜間襲擊之,丕大驚。壽等獲副車羽蓋而還。

吳以顧雍為丞相
吳黃武四年(225)六月,孫權以太常顧雍為丞相,平尚書事。初,吳置丞相,眾議歸張昭,孫權認為多事之時,職大者責重,不能照顧。遂以孫邵為丞相。值孫邵卒,百官復推舉張昭繼為丞相,權認為丞相事煩,而張昭性剛烈,聽言不從,怨咎將興。故選定顧雍。嘗曰:“顧君不言,言必有中。”又敬憧憚之,曰:“顧公在坐,使人不樂。”

諸葛亮七擒孟獲
蜀建興三年(225)七月,諸葛亮由越巂(今四川西昌東南)入南中(今雲南、貴州兩省部分地區和四川沔西南部一帶)。行軍途中,雍闓已為高定部曲所殺。亮所戰皆捷,斬高定。孟獲收雍闓餘眾拒亮。獲素為當地各族所服,亮欲生擒之。既得,亮使其參觀蜀兵營軍陣,問道:“此軍何如?”孟獲答道:“過去不知虛實,故敗。今蒙岏觀營陣,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之使再戰。凡七縱七擒,這仍放之,孟獲不去,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於是亮至滇池,盡收孟獲等渠帥以為官屬,出當地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給軍國之用。南中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

孫權令制千劍萬刀
吳黃武四年(225),孫權令采武昌山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萬關為方形,皆是南鋼越炭所作,上有“大吳”篆字。

雜譚逸事

孫邵卒
吳黃武四年(225)五月,吳丞相孫邵卒,年六十歲。孫邵(163—225),字長緒,北海(治今山東昌樂西)人。初為孔融功曹,後從劉繇於江東。孫權統事,拜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太守,遷車騎長史。黃武初,為丞相,威遠將軍。

蔡方起事
魏黃初六年(225)六月,魏利成郡(今江西贛榆西)兵蔡方等起事,殺太寧徐質,推郡人唐咨為主。曹丕詔屯騎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等出兵鎮壓。唐咨兵敗,從海道投奔東吳。

蜀以呂凱為雲南太守
呂凱字季平,永昌不韋(今雲南保山東北)人。為永昌郡五官掾功曹。時雍闓反蜀降吳,吳遙署闓為永昌太守。呂凱與府丞王伉等率吏民閉境拒闓。南中既平,諸葛亮表凱為雲南(今雲南祥雲東南)太守,稱其執忠絕域十餘年,雍闓、高逼副其降,而凱等守義不與交往。封陽遷亭侯。後為叛夷所殺。

彭綺起事
魏黃武四年(225)十二月,吳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彭綺自稱將軍,眾數萬人,攻沒諸縣,自言舉義兵,為魏討吳。吳乃以周鯨為鄱陽太守,與解煩督胡綜並鎮壓。黃武六年正月,彭綺失敗被擒。

夏侯尚卒
魏徵南將軍、荊州牧夏侯尚有愛妾,寵奪正室。正室為曹宗室女。魏黃初五年(224),曹丕遣人將此妾絞殺。尚悲感發病,神志恍惚。妾已埋葬,不勝思見,復挖出視之。丕聞而不悅。黃初六年,尚病重,還洛陽,遂卒。夏侯尚(?—225),字伯仁。曹丕與之親友。歷仕軍司馬,五官將文學,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中領軍。曹丕稱帝,遷尚為征南將軍,領荊州刺史。黃初三年因戰功進為牧。參加過平定袁紹、代郡胡的戰爭。卒謚悼侯。

楊彪卒
魏黃初六年(225),故漢太楊彪卒,年八十四歲。楊彪(142—225),字文先,出身漢名門大族,父賜,祖父秉,曾祖震,均曾任漢太尉。漢熹平(172—178)中,拜議郎,遷侍中、京兆尹。漢光和(178—184)中,累遷到少府、大仆、衛尉。漢中平六年(189)代董卓為司空,當年冬,遷司徒。次年,以反對董卓遷都長安,被董卓使人以災異奏免。再拜光祿大夫,遷大鴻臚。入關後,轉少府、太常、以病免官。復為京兆尹,光祿勛,再遷光祿大夫,徙司空,又以地震免,復拜太常。漢興平元年(194),拜太尉,錄尚書事。李傕、郭汜為亂,楊彪盡力護持,及漢帝至洛陽,以彪守尚書令,漢建安元年(196),從漢帝至許(今河南許昌)。值袁術稱帝,曹操藉口楊彪與袁術為姻親,誣楊彪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將作大匠孔融聞之,不及換朝服,往見曹操,與之力爭。操不得已,釋彪。漢建安四年,復拜彪太常,建安十年免官。十一年,詔諸以澤為侯者皆奪封。彪襲父岏臨晉侯亦奪。彪見漢將亡,遂託疾不復行走。曹丕稱帝後,欲以楊彪為太尉,彪固辭不就,乃授光祿大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