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

公元222年

公元222年,農曆壬寅虎年,魏文帝黃初三年、昭烈帝劉備章武二年。1月30日春節。孫權在222年稱王,建立吳國,定都建康。中國正式進入歷史上的三國時代。羅馬帝國宮廷上層貴婦米薩殺死皇帝埃爾巴伽路斯,扶植自己的外孫亞歷山大·塞維魯繼位。

(圖)公元222年公元222年曹丕

公元222年,壬寅年(虎年);曹魏黃初三年;蜀漢章武二年;東吳黃武元年。

大事記

正月,日蝕
閏六月,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大破蜀軍,孫權擢升陸遜輔國將軍,兼荊州州長,改封江陵侯
九月,魏國分兵三路攻吳。
孫權自稱吳王,至此成天下三分之局。

歷史事件

(圖)曹操曹操

1.魏紹郡國舉計(吏)、孝(廉)
黃初三年(222)正月五日,文曹丕詔郡國薦舉計吏、孝廉。不再限年,不拘老幼,儒通經術,吏達文法,到皆試用。

2.魏復通西域
魏黃初三年(222)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向魏奉獻。東漢安帝以後,西域斷絕,至此乃復通。魏置戊己較尉,以掌西域屯兵。

3.吳蜀夷陵之戰

蜀章武二年(222)正月,劉備軍自秭歸(今屬湖北)將擊吳,治中從事黃權因順流攻敵,進易退難,故請劉備鎮後,自為先驅,劉備不從。乃以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今湖北宜昌東南);備自率諸將自江南掾山截嶺,於夷道猇亭(今宜都北)駐營。吳將皆欲擊之,大都督陸遜認為劉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以進攻;進攻縱勝,也難盡克;若有不利,於大勢有損。決定堅守不戰,整軍觀變。諸將怨憤,以為陸遜畏敵。吳安東中郎將宗室孫桓擊蜀先鋒於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北),為蜀兵所圍。陸遜以桓城牢糧足,得士眾心,足可自守,不救。五月,蜀軍十萬餘人自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東)至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間長江兩岸長百里,樹柵連營五十餘屯。六月,劉備見久持不決,令吳班將數千人平地立營誘敵。吳將皆欲擊班,陸遜不許,劉備知計不行,引伏兵從谷中出。閏六月,陸遜認為蜀軍兵疲意沮,計不復生,已到決戰時機。於是,先遣兵攻蜀一營試敵,不利;然後,令全軍戰士人持茅草一把,以火攻蜀營,拔之。乘勝勢率諸軍五萬人同進俱攻,連破蜀軍四十餘營,斬蜀將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劉備逃至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陸遜督諸軍四面圍攻,蜀軍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劉備連夜逃走,驛人將所擔鐃、鎧、燒之於隘以斷後,僅得入白帝成(今四川奉節東)。蜀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損失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吳將徐盛、潘璋、宋謙等聞劉備在白帝成,上表請再攻之,陸遜與朱然、駱統認為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吳討備,內實有謀吳之心。決計還兵。戰爭結束。此戰史稱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4.魏封宗室為王
魏黃初三年(222)三月初一,魏封皇子睿為平原王,皇弟彰、據、宇、林、袞、峻、於、彪、徽等十一人皆進爵為王(郡王)。十日,立皇子霖為河東王。四月十四是,立鄄城侯植為鄄城王(縣王)。

5.魏分荊州置郢州
魏黃初三年(222)五月,魏以吳孫權稱臣,統荊州江南八 郡,故以江諸郡置郢州。十月,吳叛,復為荊州。

6.魏禁後族輔政
魏黃初三年(222)九月初三,魏詔: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裂土之封,詔傳後世,違者天下共誅之。

7.曹丕第一次攻吳
魏黃初二年(221)秋,孫權向魏稱藩。魏遣使責吳太子入侍為質。權指天為誓,為之流涕沾襟。魏使還,侍子不至,但多設虛詞。魏欲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至吳盟誓,並征任子,權辭讓不受。曹丕怒,出兵伐吳。黃初三年九月,令征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張露營地出洞口(今安徽和縣江邊),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今安徽巢縣南),上軍大將軍曹真、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命、右將軍徐晃圍南郡(今湖北公安)。孫權遣建將軍呂范督五軍,以水軍拒曹休,以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將軍揚粲救南郡,以裨將軍朱桓守濡須拒曹仁。孫權以揚越蠻夷未平,乃卑辭上書,稱若罪在難除,願交還土地人民;又稱欲為太子孫登求婚魏宗室;又稱孫登年弱,欲遣孫邵,張昭隨同入侍。曹丕答報,稱孫登晨至,夕即還兵。孫權於是改元黃武(取以士德承漢意)臨江拒守。曹丕將自出擊之。十一月,大風吹吳呂范等船,兵死傷數千,余軍退還江南。魏黃初四年、吳黃武二年正月,張郃擊破吳孫盛,奪據江陵(今湖北江陵)中洲。諸葛瑾將兵解圍,被夏侯尚擊退。時朱然守江陵,城中兵多,能戰者僅五千人,朱然尚伺機攻破魏兩營。魏圍江陵數月,不下。二月,曹仁攻濡須,被朱桓戰敗,亡千餘人,魏將常雕戰死,王雙被俘。同月,魏軍中疾病流行,江水上漲,曹丕採納董昭議,召諸軍還。

8.吳蜀通和
蜀章武二年、吳黃武元年(222)十一月,吳王孫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於蜀;蜀帝劉備遣太中大夫宗瑋還報,吳蜀復通。鄭泉,字文淵,陳郡(今河南淮陽)人,生卒年不詳。博學有奇志,性嗜酒。臨卒,謂必葬其於制陶作坊之側,死後化而成土,有幸取而為酒壺,實獲其心矣。

(圖)公元222年公元222年

9.吳用《乾象曆》
吳中書令闞澤受劉洪乾象曆;孫權推五德之運,以為士行用未祖辰臘,故於吳黃武二年(223)正月改四分曆,用乾象曆。

10.魏監察諸王
魏諸侯王雖有封國,但皆寄地空名而無其實,國有老兵百餘人以為守衛,不聽朝聘,設文學、防輔、監國伺察諸王。諸王空有王侯之號,而儕於匹夫,皆思為布衣百姓而不能得。法又峻切,諸侯王動輒得罪。時僅北海王袞謹慎好學,未有過失,文學、防輔以為受詔察王舉止,有過當奏,有善亦當舉聞。於是共同表陳袞美。曹袞聞之大驚,責備文學,謂是舉適所以增其負累,反為無益。

11.冀州蝗災
魏黃初三年(222)七月,冀州大,民飢,魏使尚書杜畿持節開倉賑濟災民。

12.黃權降魏
章武二年(222)閏六月,蜀軍猇亭戰敗,蜀治中從事鎮北將軍黃權在江北,道絕,不得還蜀。八月率其眾降魏。蜀有司執法,請收權妻、子,劉備謂“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權妻子如初。曹丕拜權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時蜀降人或雲劉備已誅黃權妻、子,曹丕詔黃權發喪。權謂與劉備、諸葛推城相信,疑其不實,後得審問,果如其言。

文化紀事

(圖)公元222年公元222年

1.曹丕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制》

魏黃初三年(222)十月初三,曹丕表首陽山(今洛陽東北) 東為壽陵,作《終制》。認為“骨無痛癢之知,冢非棲神之宅”,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壽陵所在,故令壽陵不樹不封,務從儉薄,隨葬一以瓦器,無藏金玉。令以此詔藏之宗廟,副本存尚書、秘書、三府。

2.《皇覽》編成
漢延康元年(220),曹丕詔劉劭王象繆襲桓范韋誕等諸儒集五經群收,以類相從。以象領秘書監。魏黃初三年(222)書成,以“宜皇王之省覽”,故名《皇覽》。藏於秘府。《皇覽》凡四十餘部,部數十篇,共千餘篇,通合八百餘萬字。此乃中國第一部類書,已佚。

3.支謙翻譯佛經
吳黃武元年(222),居士支謙於吳始譯佛經,到吳建興年間(253—254)止,歷時三十餘年,譯出佛經四十九部(一說三十六部四十八卷,一說二十七部),主要有《維摩詰經》、《大明度無極經》、《首楞嚴經》、《慧印三昧經》、《老女人經》、《大阿彌陀經》、《瑞應本起經》等。並制《贊菩薩連句梵唄》三契。友謙,大翻譯家,字恭時,一名越,生卒年不詳。祖先為大月氏人。其祖父法度漢靈帝時率國人數百歸漢。漢獻帝末年,支謙從洛陽與鄉人避亂先到吳武昌(今湖北鄂城),後到建業(今江蘇南京)。孫權以其為博士,使輔導太子登。支謙自幼學習中國書典,後從支讖弟子支亮(字紀明)學習佛教,博覽經籍,莫不精究,通曉六國語言,多才多藝。與支讖、支亮名著一時,世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支謙細長黑瘦,眼多白而晴黃,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黃,身軀雖細是智囊。”太子登死後(吳赤烏四年,214),支謙隱居穹隆山中,從沙門竺法蘭受持五戒,所交往者均佛僧,不參與世務,後死於山中。支謙才學深澈,內外備通,故所譯 經文麗簡略,多用意譯,譯文又力圖適合漢人習慣,如將人名“須菩提”譯為“善業”,經名《摩柯般若波羅密經》譯為《大明度無極經》等。重大哲學概念也多來自《老子》;但過分追求文詞美巧,不免偏離原著,支謙所開創的譯風,在三國兩晉占據重要地位。

4.曹植《洛神賦》

魏黃初三年(222),東郡(今河南濮陽南)太守王機,防輔吏倉輯誣告曹植,植以此至洛陽(今屬河南),為己辯白。詔令復國。歸國途中渡洛川,作《洛神賦》。《洛神賦》是曹植賦中的代表作,作者以洛水之神一宓妃的神話為基礎,通過作者的幻想,塑造了一個純潔而多情,“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神女形象,流露了自己對洛神的愛慕之情和人神相隔不得相見的惆悵;並藉以抒發自己的才情和不被知遇的感慨。此賦是中國文學史上廣為傳誦的名篇。

人物出生

(圖)公元222年公元222年

杜預出生

杜預(222年-285年),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西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學者。生平最大功績是滅東吳統一中國。杜預博學多才,自稱有“左傳廦”,著有春秋經傳集解,春秋盟會圖、春秋長曆等。史稱杜預“身不跨馬,射不穿札”,顯然學者出身的杜預不擅長於武功。然西晉征吳大將羊祜於臨終前特別向晉武帝司馬炎舉薦杜預繼任,正是因為知道杜預深諳用兵之道,能出奇制勝。杜預又精於刑律、曆法、水利。因其多才多能,時人稱之為“杜武庫”。280年孫皓出降,東吳滅亡。杜預功封當陽侯,卒贈征南大將軍,謚成。杜預的後人多為後世的名人,而當中有唐代詩人杜甫和杜牧。

人物逝世

(圖)馬良馬良

1.王象
魏黃初三年(222)十一月十一日(辛丑),曹丕至宛(今河南南陽)收楊俊,詔問尚書:“漢明帝殺幾二千名?”常侍王象見詔文,知俊不免於死,乃叩頭流血竟面,請減俊死罪。曹丕不答,欲入禁中。象牽丕衣,丕謂:“我知楊俊與卿本末耳,今聽卿,是無我也。卿寧無俊邪?無我邪?”象見曹丕言切,乃縮手。自恨不能救俊,發病死。王象(?—222),字羲伯,河內(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少孤,為人仆隸。牧羊時因私讀書而被主人箠楚。楊俊見而嘉其才質,即為王象贖身,並聘娶安家。漢建安(196—222)中,為魏太子曹丕所禮遇,王粲、陳琳等人亡後,後起之秀唯象才高。丕為帝,拜象散騎侍郎,遷為常侍,封列侯。曾受詔以秘書監撰《皇覽》。象為人和厚,文采溫雅,於是京師歸美,稱這儒宗。其文集一卷已佚,存文《薦楊俊》一篇。

2.傅肜戰死
蜀章武二年(222)閏六月,蜀軍猇亭戰敗,蜀將義陽(今湖北棗陽東南)人傅肜殿後拒戰,兵眾盡死。吳將語肜令聀降,傅肜罵道:“順狗,安有漢將軍而降者!”遂戰死。

3.程畿戰死
蜀章武二年(222)閏六月,蜀軍猇亭戰敗,從事祭酒程畿逆江而退,吳追兵將至,人告以解船輕去,方可以免。程畿不從,謂其在軍未學見敵逃走。追兵至,畿執戟戰,吳船有覆者。追兵大至,共擊畿船,畿戰死。程畿(?—222)字季然,巴西閬中(今屬四川)人,劉璋時為漢昌(今四川蒼溪北)長,後遷江陽(今四川瀘州)太守。劉備領益州牧,闢為從事祭酒。

4.馬良遇害
蜀章武二年(222)初,劉備東征孫權,遣馬良入武陵(今湖南常德市西招納五谿蠻夷。閏六月,蜀軍敗於猇亭,馬良遇害,年三十六歲。馬良187—222),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鄉里為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劉備領荊州,闢為從事;入蜀,任為左將軍掾。劉備稱帝,以良為侍中。曾使吳,孫權敬待之。與諸葛亮相友善。

5.許靖
蜀章武二年(222)八月,蜀司徒許靖卒,年七十餘。許靖(?—222),字文休,汝南平輿(今河南汝南東南)人。東漢靈帝時察孝廉,除尚書郎,典選舉。董卓秉政,適靖巴郡太守,不就,補御史中丞。因事懼誅,輾轉至交州,曾拒曹操相召。後入蜀依劉璋,任馬郡(今四川重慶)、廣漢(今四川廣漢北)太守。劉備克蜀後,以靖為左將軍長史;劉備為漢中王,靖為太傅;及劉備稱帝,以靖為司徒。靖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著《與曹公書》,今存。

6.楊俊自殺
魏黃初三年(222)十一月十一日(辛丑),曹丕征孫權至宛(今河南南陽),以市不豐樂為名,收宛令及南陽太守楊俊。尚書僕射司馬懿、常侍王象、荀緯請求恕俊,叩頭流血,曹丕不許。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殺。楊俊(?-222),字季方,河內獲嘉(今河南新鄉西南)人。漢末戰亂,隨曹操曲梁(今河北永年)長,入為丞相掾屬,歷任南陽(今河南南陽)太守、中尉,左遷平原(今山東平原)太守。曹丕稱帝,復為南陽太守。俊與曹植友善,常於曹操前稱美曹植,曹丕因此懷恨。俊死,眾論冤之。

7.黃元叛蜀被斬
蜀漢嘉(今四川雅安北)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聞劉備病,恐有後患,於蜀章武二年(222)十二月舉郡反,燒臨邛(今四川邛崍)城。益州治中從事揚洪使將軍陳曶、鄭綽討元。次年三月,黃元兵敗被擒,送成都斬首。

(圖)張遼張遼

8.張遼
魏黃初三年(222)九月,物前將軍張遼帶病隨曹休領軍征吳,至海陵(今江蘇泰州),破吳將呂范。病篤,卒於江都(今江蘇江都),年五十四歲。張遼(169—222),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興平東北)人,世為涼州豪強,東漢末隨父騰起兵,後領騰部曲。漢建安十六年(211),與韓遂等攻曹操,敗於潼關(今屬陝西)。還據涼州後,超率諸戎攻隴上郡縣,自稱征西將軍,領并州牧、督涼州軍事。又被楊阜等所逐,奔漢中依張魯。聞劉備圍成都,將兵降備,拜平西將軍、遷左將軍、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棨鄉侯。臨終上疏,謂門宗二百餘口,為曹操所誅略盡,唯從弟岱,為宗族血食之繼。卒後追謚威侯。

9.劉巴
蜀章武二年(222),蜀尚書令劉巴卒於成都。劉巴(?-222),字子初,柃陵烝陽(今湖南衡陽西)人。少知名。曹操征荊州,辟巴為丞相掾屬,使招納和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據荊州,劉巴不得還,奔交趾,再至蜀依劉璋,曾勸劉璋拒劉備入蜀。劉備圍成都,得巴,闢為左將軍西曹掾,遷尚書、尚書令。備初入成都,軍用不足,劉巴獻策鑄直百大錢,令吏為官市,數月之間,府庫充實,劉備稱帝,凡諸名誥策命,皆劉巴所作。劉巴為官清儉,不置產業,又自以為不是舊臣,懼見猜疑,故恭默守靜,退無私交,非公事不言。

10.埃拉伽巴路斯卒

埃拉伽巴路斯(Elagabalus,約203年-222年3月11日),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的皇帝,218年-222年在位。他的本名為瓦瑞烏斯·阿維圖斯·巴西安努斯(Varius Avitus Bassianus),登基之後改名為馬爾庫斯·奧瑞里烏斯·安東尼努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他是羅馬帝國建立以來,第一位出身自帝國東方——敘利亞——的皇帝。在卡拉卡拉遇刺身亡後,政軍情勢紛擾不已,東方軍團擁立這位流有塞維魯王族血統的少年繼位;218年,在戰勝馬克里努斯之後,埃拉伽巴路斯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公元222年,由他祖母尤利亞·瑪伊莎所策劃的一場陰謀中,埃拉伽巴路斯受到暗殺身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