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6年

公元226年

公元226年,中國紀年,蜀漢建興四年,東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三國時曹魏名將文聘逝世。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公元226年,吳交趾士徽起兵,吳交州刺史呂岱出其不意,掩其不備,迅速平定了士徽的反叛,穩定了吳國心腹地區。公元226年(東吳黃武五年),七月,孫權聽聞曹丕去世,征討江夏,圍困石陽,結果無功而返。20歲那年,父親陸遜亡故,接過五千兵馬,任僅次於將軍職務的建武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各路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松滋東北)鳳凰元年(公元272年),擊退晉將羊祜的進攻,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

大事件

公元226年公元226年

羅馬皇帝遣使來中國獻象牙等禮品,三國時代孫權黃武五年,公元226年,羅馬商人入建業見孫權等活動均載於史冊。這些更直接增進了中國與歐洲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

吳王孫權以黃武5年(公元226年)采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前幾年,在西山腳下,曾經出土了一件東吳罐形銅釜,上面鐫刻著“黃武元年作3438枚”、“武昌”、“官”字樣。年代之早,產量之多,製作工藝之精,都充分說明了當時的冶煉製造業的規模和發達程度是相當驚人的。

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才特指廣州這座城市。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清朝時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

魏明帝於公元204年出生,黃初七年,即公元226年,五月丁巳日即位,景初三年正月初一丁亥日(239年1月22日)逝世於洛陽嘉福殿。曹叡的母親是甄夫人,曹叡從小獲得曹操的喜愛,220年他被封為武德侯,次年齊公,再次年平原王。由於甄夫人得罪了曹丕被殺,因此曹丕很久沒有被立為太子,有一段時間他甚至打算立他的另一個兒子作為太

公元226年公元226年

子。一直到曹丕病重將死,曹叡才被立為太子。 公元226年5月丁巳日文帝病死,曹叡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太和”。

公元226年,吳交趾士徽起兵,吳交州刺史呂岱出其不意,掩其不備,迅速平定了士徽的反叛,穩定了吳國心腹地區。

公元226年(東吳黃武五年),七月,孫權聽聞曹丕去世,征討江夏,圍困石陽,結果無功而返。蒼梧傳言鳳凰現世。孫權派全琮平討山越。

蜀漢劉禪建興四年(公元226年),江州都護李嚴築大城,周四十六里(約七公里),這是重慶市第二次築城,與此同時,李嚴並上奏朝廷,擬在鵝項嶺處切山貫通兩江,改三面臨江的半島,為四周環水的江島,丞相諸葛亮以不利於軍事而未準。

大事

(1)春,正月,壬子,帝還洛陽,謂 蔣濟曰:“事不可不曉。吾前決謂分半燒船於 山陽湖中,卿於後致之,略與吾俱至譙。又每得所陳,實入吾意。自今討賊計畫,善思論之。”

(1)春季,正月,壬子(初十),魏文帝返回洛陽,對 蔣濟說:“對事情不能不弄清楚。我先前決定將一半船隻毀在 山陽湖中,幸虧你設法將船隻解救,雖然在我後面,卻幾乎與我同時到達譙郡。還有你每次提的建議,都很合我的心意。今後征討 孫權的計畫,要認真研究討論。”

(2)漢 丞相亮欲出軍漢中, 前將軍 李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 陳到駐 永安,而統屬於嚴。

(2) 蜀漢 丞相 諸葛亮準備出兵至漢中, 前將軍 李嚴負責後方事務,移駐江州,留護軍 陳到駐軍 永安,歸屬李嚴指揮。

(3)吳 陸遜以所在少谷,表令諸將增廣農畝。 吳王報曰:“甚善!令孤父子親受田,車中八牛,以為四耦,雖未及古人,亦欲令與眾均等其勞也。”

(3)吳將 陸遜因為所在地區糧谷匱乏,上表請求命令各位將領廣開田地,增加糧食產量。 吳王回覆說:“你的建議很好。讓我父子親自下田,以八頭牛犁地,四張犁耕作,雖然不及古代的帝王,也是想和大家一起勞作。”

(4)帝之為 太子也,郭夫人弟有罪,魏郡四中 都尉鮑勛治之;太子請,不能得,由是恨勛。及即位,勛數直諫,帝益忿之。帝伐吳還,屯 陳留界。勛為治書執法,太守 孫邕見出,過勛;時營壘未成,但立標埒,邕邪行,不從正道,軍營令史 劉曜欲推之,勛以塹壘未成,解止不舉。帝聞之,詔曰:“勛指鹿作馬,收付 廷尉。” 廷尉法議,“正刑五歲”,三官駁,“依律,罰金二斤”,帝大怒曰:“勛無活分,而汝等欲縱之!收三官已下付 刺奸,當令十鼠同穴!” 鍾繇、 華歆、 陳群、 辛毗、 高柔、 衛臻等並表勛父信有功於太祖,求請勛罪,帝不許。 高柔固執不眾詔命,帝怒甚,召柔詣台,遣使者承指至 廷尉誅勛。勛死,乃遣柔還寺。

(4)文帝做太子的時候,郭夫人的弟弟犯法,被當時的魏郡西部都尉 鮑勛治罪;太子 曹丕向鮑勛請求赦免,遭到拒絕,因此對鮑勛心懷忌恨。等到即位做了皇帝。 鮑勛又多次直言對諫,更使文帝恨不上加恨。 魏軍征討 吳國後退兵,駐紮在 陳留地區。 鮑勛任治書執法,太守 孫邕晉見文帝,出來後,順路去鮑勛那裡拜訪;當時營壘尚未築好,剛剛立下界標,孫邕穿行,漢有起正路,軍營令史 劉曜要追究孫邕,鮑勛認為營壘尚未建成,勸止了劉曜,沒有上所。文帝知道後,下詔說:“ 鮑勛指鹿為馬,抓起來交給 廷尉治罪。” 廷尉根據法律議定,“應處五年徒刑”, 廷尉正、 廷尉監、 廷尉平三位官員所駁說:“依照律法,只應罰黃金二斤”,文帝大為生氣說:“ 鮑勛該處死,而你們卻要放掉他,將廷尉正、監、平三官及其下屬官員抓起來交給 刺奸治罪,要把你們這些老鼠埋在一個坑裡!” 鍾繇、 華歆、 陳群、 辛毗、 高柔、 衛臻等人一起上表,說鮑勛的父親 鮑信有功於武皇帝,請求赦免鮑勛,文帝不許。廷尉 高柔拒不服從文帝的詔命,文帝更加憤怒,把 高柔召至 尚書台,然後,派使者秉承旨意到廷尉監獄將 鮑勛處死。 鮑勛處死之後,才放高柔回 廷尉官府。

票騎將軍都陽侯 曹洪,家富而性吝嗇,帝在東宮,嘗從洪貸絹百匹,不稱意,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獄當死,群臣並救,莫能得。卞太后責怒帝曰:“梁、沛之間,非子廉無有今日。”又謂郭后曰:“令 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廢后矣!”於是郭后泣涕屢請,乃得免官,削爵土。

票騎將軍都陽侯 曹洪,家中富有,但很吝嗇。文帝做太子時,曾向 曹洪借用一百匹娟,未能滿意,所以心懷忌恨。後來, 曹洪賓客犯法,便將曹洪逮捕入獄,判處死刑,大臣們都為曹洪求情,仍不赦免。卞太后氣憤地責備文帝:“當年在梁沛之間大戰時,若沒有 曹洪,我們怎么會有今天。”又對 郭皇后說:“皇帝今天處死 曹洪,我明天就要他廢掉你這個皇后!”於是, 郭皇后多次哭著為曹洪求情,曹洪才免於一死,被免去官職,削去爵位和封地。

(5)初,郭后無子,帝使母養平原王睿;以睿母甄夫人被誅,故未建為嗣。睿事後甚謹,後亦愛之。帝與睿獵,見子母鹿,帝親射殺其母,命睿射其子;睿泣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帝即放弓矢,為之惻然。夏,五月,帝疾篤,乃立睿為太子。丙辰,召中軍 大將軍 曹真、鎮軍大將軍 陳群、撫軍大將軍 司馬懿,並受遺詔輔政。丁巳,帝殂。

(5)當初, 郭皇后沒有兒子,文帝讓她以母親的名義撫養平原王 曹睿,曹睿因為母親甄夫人被殺,沒有被立為太子。他謹慎侍奉 郭皇后,深得郭皇后喜愛。一天,文帝和 曹睿父子二人射獵,見到一隻母鹿帶著一隻小鹿,文帝親手射死了母鹿,要曹睿射那隻小鹿,曹睿哭著說:“陛下已經殺了母親,我不忍心再殺她的兒子。”文帝當即放下弓箭,惻然心傷。夏季,五月,文帝病重,立 曹睿為太子。丙辰(十六日),召中軍大將軍 曹真、鎮軍大將軍 陳群、撫軍大將軍 司馬懿,發布遺詔,命令他們輔佐太子 曹睿主持政事。丁巳(十七日),文帝去世。

陳壽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陳壽評曰:文帝有文學天賦,下筆成章,博聞強記,才藝都很有造詣。如果再加以寬博曠達的氣度和公平摯誠之心,激勵自己維護道義的志向,盡心廣布賢德恩惠,則比古代的賢明君主,也不會相差太遠!

(6)太子即皇帝位,尊 皇太后曰 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6)太子 曹睿即帝位,尊 皇太后卞氏為 太皇太后,養母郭皇后為皇太后。

初,明帝在東宮,不交朝臣,不問政事,惟潛思書籍;即位之後,群下想聞風采。居數日,獨見侍中 劉曄,語盡日,眾人側聽,曄既出,問”何如?”曰:“ 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當初,魏明帝 曹睿在東宮做太了的時候,不結交朝廷大臣,不過問政事,只是埋頭讀書。即位後,大臣們都想見識他的風采。過了數天,只接見了侍中 劉曄,談了一整天,其他人在外側耳而聽。 劉曄出來,都問”怎么樣?”劉曄說:“志向可與 秦始皇、漢武帝相比,只是才智稍稍及不上。”

帝初蒞政, 陳群上疏曰:“夫臣下雷同,是非相蔽,國之大患也。若不和睦則有讎黨,有讎黨則毀譽無端,毀譽無端則真偽失實,此皆不可不深察也。”

明帝開始主持政事, 陳群上書說:“大臣隨聲附和,是非不分,是國家的大禍害。但是,如果不和睦相處,則又各樹黨羽;必然互相仇視,無端詆毀、誹謗;無端詆毀、誹謗,造成真假難辨,這些都不可以不深入考察。”

(7)癸未,追謚甄夫人曰文昭皇后。

(7)癸未(疑誤), 曹睿追謚生母甄夫人諡號為文昭皇后。

(8)壬辰,立皇弟蕤為 陽平王。

(8)壬辰(疑誤),立弟弟 曹蕤為陽平王。

(9)六月,戊寅,葬文帝於首陽陵。

(9)六月,戊寅(初九),將文帝的遺體安葬在首陽陵。

(10)吳王聞魏有大喪,秋,八月,自將攻江夏郡,太守 文聘堅守。朝議欲發兵救之。帝曰:“權 習水戰,所以敢下船陸攻者,冀掩不備也。今已與聘相拒;夫攻守勢倍,終不敢久也。”先是,朝廷遺治書侍御史荀禹慰勞邊方,禹到江夏,發所經縣兵及所從步騎千人乘山舉火, 吳王遁走。

(10) 吳王聽說魏文帝去世。秋季,八月,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太守 文聘率兵堅守。朝廷商議派兵增援,明帝說:“ 孫權的軍隊慣於水上作戰,他們如今敢於棄船從陸上進攻,不過是盼望我軍沒有準備。目前 文聘已經據城堅守,而進攻的一方需要比防守的力量大一倍才能互相對抗, 孫權終究不敢在江夏城下久留。”不久前,朝廷曾派治書 侍御史荀禹慰勞邊防將士,他進入江夏境,便調動所經各縣的士卒,和自己的隨從步、騎兵一千人,登山放火, 吳王便悄悄撤走了。

(11)辛巳,立皇子為 清河王。

(11)辛巳(十二日),立皇子曹為 清河王。

(12)吳 左將軍 諸葛瑾等寇襄陽, 司馬懿擊破之,斬其部將 張霸;曹真又破 其別將於 尋陽。

(12)吳 左將軍 諸葛瑾等進攻襄陽, 司馬懿把他擊敗,並斬殺了吳將 張霸; 曹真又在 尋陽擊敗諸葛瑾的另一部將。

(13) 吳丹陽、吳、會山民復為寇,攻沒屬縣。 吳王分三郡險地為 東安郡,以綏南將軍 全琮領太守。琮至,明賞罰,招誘降附,數年,得萬餘人。吳王召琮還 牛渚,罷 東安郡。

(13)吳地 丹陽、吳、會三郡山民再度叛亂,攻克三郡的屬縣。 吳王以三 郡險要山地新設 東安郡,任命綏南將軍 全琮兼太守。 全琮上任後,申明並嚴格執行賞罰辦法,引誘、招降那些隨從叛亂的人,幾年間,就收納了一萬餘人。 吳王將 全琮召回 牛渚,撤銷了 東安郡。

(14)冬,十月,清柯王卒。

(14)冬季,十月,清河王曹去世。

(15)吳陸遜陳便宜,勸 吳王以施德緩刑,寬賦息調。又云:“忠讜之言,不能極陳;求容小臣,數以利聞。”王報曰:“《書》載‘予違當弼’,而雲不敢極陳,何得為忠讜哉!”於是令有司盡寫科條,使郎中褚逢齎以就遜及 諸葛瑾,意所不安,令損益之。

(15)吳陸遜對有利於國家的措施提出建議,勸吳王廣施德政,緩和刑罰,放寬賦稅,免徵徭役。又說:“忠誠善良的建議,不能徹底向君王陳述;取悅君王的小臣,才反覆以小利上奏。”回覆說:“《尚書》上記載:‘我不錯誤,你要幫我改正’。你在信中不敢徹底陳述,怎么能稱作忠心善良呢?”於是命令有關人員,把將要實施的條款擬好,派郎中令褚逢帶給陸遜和 諸葛瑾,讓他們對其中的不妥之處進行刪改或增添。

(16)十二月,以 鍾繇為 太傅, 曹休為 大司馬, 都督揚州如故, 曹真為大將軍, 華歆為太尉, 王朗為司徒, 陳群為 司空, 司馬懿為票騎大將軍。歆讓位於 管寧,帝不許。征寧為 光祿大夫,敕 青州給安車吏從,以禮發遣,寧復不至。

(16)十二月,魏明帝任 鍾繇為 太傅, 曹休為 大司馬,仍然負責揚州方面的軍務。任曹真為 大將軍, 華歆為太尉, 王朗為司徒, 陳群為 司空, 司馬懿為票騎大將軍。 華歆要將職位讓給 管寧,明帝不同意。徵調 管寧為 光祿大夫,給管寧所在 青州的官府下達命令,要他們以對待朝廷大臣的禮儀,用可坐乘的安車並派官吏將管寧護送到都城,但是管寧仍不應召。

(17)是歲,吳 交趾太守 士燮卒,吳五以燮子徽為 安遠將軍,領 九真太守,以 校尉陳時代燮。交州刺史 呂岱以 交趾絕遠,表分海南三郡為交州,以將軍 戴良為刺史;海東四郡為廣州,岱自為刺史;遣良與時南入。而徽自署 交趾太守,發宗兵拒良,良留合浦。 交趾柏鄰,燮舉吏也,叩頭諫徽,使迎良。徽怒,笞殺鄰,鄰兄治合宗兵擊,不克。 呂岱上疏請討徽,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而往。或謂岱曰:“徽借累世之恩,不一州所附,未易輕也。”岱曰:“今徽雖懷逆計,未知吾之卒至;若我潛軍輕舉,掩其無備,破之必也。稽留不速,使得生心,嬰城固守,七郡百蠻,雲合回響,雖有智者,誰能圖之!”遂行,過合浦,與良俱進。岱以燮弟子輔為 師友從事,遣往說徽。徽率其兄弟六人出降,岱皆斬之。

(17)這一年,吳 交趾太守 士燮去世, 吳王任命 士燮的兒子 士徽為 安遠將軍,兼任 九真太守,以 校尉陳時接任士燮的 交趾太守職位。交州刺史 呂岱認為 交趾太遙遠,上表請求將海南三郡劃歸交州,由將軍 戴良任刺史;海東四郡設立廣州, 呂岱為刺史;派戴良和陳時南下。而 士徽自封為交趾太守,率自己的宗族的軍隊抗拒 戴良,戴良在合浦停留。 交趾人柏鄰,以前經 士燮推薦在郡中作吏員,叩頭勸 士徽迎接戴良來交趾上任。 士徽大怒,將柏鄰活活打死,柏鄰的哥哥柏治召集自己的宗族士兵進攻士徽,未獲成功。 呂岱上書請求征討 士徽,他指揮三千士兵,日夜兼程,渡海前往。有人對 呂岱說:“士微憑藉他家幾代對 交趾人的恩德,為一州人所歸附,不可輕視。” 呂岱說:“現在 士徽雖然圖謀不軌,卻不知我已迅速到達這裡;如果我隱蔽行動,輕裝出發,突然打他個措手不及,必定一舉獲勝;假如我行動國遲緩,使他產生疑心,繞城固守,七個郡的上百個蠻族部落,群起回響即使有才智很高的人,誰又能夠謀取他呢!”於是下令行動,過合浦時,與 戴良聯合進軍。 呂岱以士燮的侄子士輔為從事,待以師友之禮,派他前去勸 士徽投降。 士徽領兄弟六人出降, 呂岱把他們都斬首了。

孫盛論曰:夫柔遠能邇,莫善於信。 呂岱師友士輔,使通信誓;徽兄肉袒,推心委命,岱因滅之以要功利,君子是以知呂氏之祚不延者也。

孫盛論曰:安扶邊遠地區的人,親近他們,最好的辦法是講信義。 呂岱以師友之禮對待士輔,要他信誓旦旦地去勸降 士徽,士徽兄弟坦露臂膀,表示投誠,呂岱卻為邀功名、謀私利將他們殺害,明智的人由此可知呂氏為什麼沒有後代延續下來。

(18)徽大將甘醴及柏治率吏民共攻岱,岱奮擊,破之。於是除廣州,復為交州如故。岱進討九真,斬獲以萬數;又遣從事南宣威命,暨徽外扶南、林邑、堂明諸王,各遣使入貢於吳。

(18) 士徽的大將甘醴及柏治率領 交趾的官員和百姓共同攻擊 呂岱,呂岱奮力抵抗,才將甘醴等人擊敗。於是又撤銷廣州,恢復原來的交州建置。呂岱進軍 九真,殺死和俘獲近萬人;又派從事向南深入,傳布 吳王的聲威,促使境外扶南、林邑、堂明的各王,分別派使臣向吳進貢。

逝世

公元226年公元226年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187~226)病勢。

曹丕: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魏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諡號文皇帝(魏文帝)。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次子。性格善謀多詐。父曹操,母卞夫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長子。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8歲,即能為文,又善騎射、好擊劍。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二十二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世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曹丕繼位為丞相,他積極調節曹家與士族階層之間的矛盾,果斷採納陳群的意見,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解決了曹操至死不能當皇帝的頭疼問題,獲得了士族的支持。年十月,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改國號魏,自立為皇帝。改元黃初,將都城由許昌(原許縣)遷至洛陽。曹丕愛好文學,並有相當高的成就。寫下《燕歌行》等中國較早的優秀七言詩。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226年,三國時曹魏名將文聘逝世。

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三國時曹魏名將。本來是荊州劉表的大將,鎮守荊北。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死後,其子劉琮繼位。曹操接收荊漢後,文聘才往見曹操,曹操問道:“為甚堋來得這般遲呢?”文聘便答:“之前我不能輔弼劉荊州(劉表)一起侍奉國家,如今荊州雖然失去了,但我卻常希望能據守漢川,保全土境,這樣我才生不負於孤弱(指劉琮等),死亦無愧於地下,然而現在所構想的不能實現,還到了如今這個地步。聘的心裡實在悲痛慚愧,沒有面目早來進見明公而已。”說罷唏噓飲泣。曹操為之愴然,說道:“仲業(文聘字),你真是一個忠臣啊。”於是以厚禮招待文聘。又以軍隊授予文聘,令他與曹純往長坂坡追討劉備。曹操平定荊州後,因為江夏與東吳接壤,民心不安,於是以文聘為江夏太守,讓他典掌曹魏軍隊,委任他以邊防之大事,賜爵關內侯。

出生

公元226年公元226年

陸抗,陸遜的次子,吳郡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公元226年生,274年卒,享年48歲。

陸抗:陸抗(226—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名將陸遜次子,孫策外孫,三國末期吳軍著名軍事家。經典戰役:西陵之戰。20歲那年,父親陸遜亡故,接過五千兵馬,任僅次於將軍職務的建武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各路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松滋東北)鳳凰元年(公元272年),擊退晉將羊祜的進攻,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後任司馬(最高軍事長官)荊州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