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視

1951年,行政院決定以民營企業制度推動台灣的電視事業,並以美國的商業電視制度為藍本。1959年1月,中日合作策進委員會決議成立「中日電視事業研究小組」。1960年,中日電視事業研究小組推請魏景蒙、劉啟光與林忠赴日本,從此開始籌畫成立台灣電視公司。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961年2月28日,台灣省政府委員會通過由台灣省政府新聞處負責籌畫推動成立台灣電視公司,並先成立「台灣電視事業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會設正副主任委員各1人,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魏景蒙為主任委員,台灣省政府新聞處處長吳紹燧為副主任委員,另設委員11人;籌備委員會下設「籌備處」,周天翔為籌備處處長,籌備處處長秉承台灣省主席之命主持籌備工作。1961年3月4日,台灣電視事業籌備委員會舉行第一次籌備會議,決定分設經費籌措、工程、節目、業務等各設備小組,籌設資金暫定為新台幣三千萬元,台灣省政府與台灣省各商業銀行投資49%,民營企業投資10%至20%,邀請外商公司投資21%至41%。[3]台灣電視事業籌備委員會擬定了初期與國際合作發展電視事業時的五項原則:⑴外商投資不得超過49%,其餘由中華民國方面投資;⑵電視機製配廠之建立,應列入合作範圍;⑶節目政策,由中華民國方面完全自主;⑷外商公司技術之提供及人員之訓練,亦應列入合作範圍;⑸公司性質為民營。
台灣電視事業籌備委員會成立之後,即與富士電視台、東芝、日立、NEC等四家日本公司談判,共同參與台灣電視公司的籌辦事宜。1961年4月14日,魏景蒙與富士電視台營業部負責人峰尾靜彥簽約,富士電視台、東芝、日立與NEC共同投資日幣一億兩千萬元(當時折合新台幣一千兩百萬元),其餘資本額由中華民國方面湊足。1962年2月,台灣電視事業籌備委員會、富士電視台、東芝、日立與NEC簽訂合作協定書,主要內容有五項:⑴公司資本,中華民國方面投資60%(其中49%為台灣省政府投資,11%為民間投資),富士電視台、東芝、日立與NEC共同投資40%;⑵按出資比例分配董事名額;⑶向東芝、日立與NEC購買初期播映設備器材及14吋黑白電視機一萬五千台,目標是在三年內發展電視機數量至十萬台;⑷初期播映範圍限於台灣北部地區,但預定在1966年以前完成台灣中部、台灣南部及台灣東部的中繼站,以將播映範圍擴及全台灣;⑸富士電視台為台視在日本的總代理,並派兩人來台灣提供技術服務。
1962年4月28日,台灣電視公司正式成立,林柏壽為首任董事長,周天翔為首任總經理,成立時資本額為新台幣三千萬元;從此以後,台視定每年4月28日為台慶。1962年4月30日,台視第一屆董事會第一次董事會議決議通過台視組織編制,在總經理之下設定「行政部」、「節目部」、「工程部」、「業務部」、「器材部」、「安全室」、「製配廠」與「駐外代表」。
1962年12月17日,台視第一屆董事會第三次常務董事會議審議通過成立「駐東京代表辦事處」。[9]
1965年10月10日,台視完成中、南部聯播網。1969年,台視完成花蓮轉播站。1971年後,台視完成台東轉播站。至此,台視完成台灣全島電視廣播網路。1972年起,台視歷任總經理周天翔、劉侃如、石永貴王家驊、莊正彥均擔任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理事長,直到台灣企業家蔡辰威當選該會第七屆理事長。[10]
1999年實施精省後,台灣省政府所屬行庫所持有的台視股權轉移至中央政府部門。2000年政黨輪替後,政府持有台視等無線電視台股權的議題開始成為焦點。2006年1月18日,《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正式公告實施,台視依此開始進行民營化工作。2007年,政府以及日立等日本企業持有的台視股權陸續釋出;同年9月6日,台視在興櫃市場上市,正式完成民營化。

台視開播當天(1962年10月10日)的節目表

台視開播時之黑白檢驗圖1962年10月3日,台視開始試播節目七天,呼號為「BET-21」,每日試播時間為18時整至20時整(台灣時間,以下未特別標註者皆同);同年10月5日17時整,台視在台北賓館舉行酒會慶祝試播;同年10月10日12時整,在當時第一夫人蔣宋美齡的按鈕之下,台視正式開播,台視官方期刊《電視周刊》同日創刊。
播出時間節目名稱
18:50~19:00檢驗圖
19:00~19:03開播、國歌、節目報告
19:03~19:15公司開幕實況
19:15~20:00總統文告、國慶實況
20:00~20:15新聞、氣象報告
20:15~20:30卡通
20:30~21:00國語歌曲—歌星演唱
21:00~21:20電視節目膠片
21:20~21:55憲光康樂隊演出
21:55~22:55電視節目膠片
22:55~23:00新聞、氣象報告
23:00~23:02預播明日節目、收播

大事紀

1960年代
1961年
12月1日,台灣電視公司籌備處成立,周天翔奉派為處長。
1962年
4月28日,台灣電視公司董事會成立,推選林柏壽為董事長,周天翔為總經理,資本額為新台幣三仟萬元。
10月3日,台視試播節目七天。
10月5日,台視在台北賓館舉行試播酒會,並首次使用轉播車在戶外拍攝。
10月10日台灣時間19時整,台視正式開播。
10月11日20:30(台灣時間),第一次現場轉播在台北市立兒童樂園(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前身)體育館舉行的中華隊與紐西蘭隊的籃球賽。
10月19日,台視播出台灣電視史上第一閩南語電視劇《重回懷抱》;該劇是由王明山製作,唐冀導演,林登義導播,蘇麗華主演。
11月18日,台視播出第一齣國語單元劇《浮生若夢》,演員有曹健、錢璐、常楓、焦姣、葉翔。
1963年
3月16日,台視播出第一齣古裝電視劇《鄭成功》。由朱白水編導,曹健飾鄭成功,葛香亭飾鄭芝龍,另有魏甦、丁玫、王宇、李虹等人演出。
10月10日,台視首次實況轉播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大典,全長約兩小時。
1969年
9月7日,台視發射全台灣第一個彩色電視節目訊號,並自該日起不定期試播彩色電視節目;
9月25日,台視宣布彩色電視節目試播成功。
11月19日,台視首次使用人造衛星,以彩色節目訊號轉播太陽神12號太空人登入月球實況。
1970年代
1970年
3月14日,台視使用人造衛星轉播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特別節目;連同台視當天播出之其他節目在內,當天的播出時間達到十五小時,是當時最高紀錄。
1972年
年底,台視該年度總計虧損新台幣600餘萬元。
1973年
4月27日,台視、中視、華視共同投資設立「國際視聽傳播公司」。
1978年
4月27日,台視投資設立關係企業「台視文化公司」。
1980年代
1983年
2月5日,隨著台視公共服務節目《為善長樂》的開播,台視設立「為善專戶」,藉由採訪報導,集合善心人士關注與愛心,經常性的辦理社會關懷工作。
1984年
1月22日,台視益智猜謎節目《歡樂大戰》錄製第三集時,製作單位一次發出新台幣35萬元獎金,創下電視節目給獎的最高金額。
2月10日,台視投資設立關係企業「台視美國公司」,但已經於1989年裁撤。
12月29日,台視當時正在播出的八點檔性教育節目《人之初》因送至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事業處審查的錄影帶內容與播出時使用的錄影帶不符,被罰鍰新台幣30萬元,創下電視戲劇節目罰鍰金額最高紀錄。
1986年
8月24日,台視賣出閩南語連續劇《阿匹婆嫁女兒》馬來西亞公開播映權,成為台灣第一部在海外播出的閩南語電視劇。
1987年
10月11日9時30分至11時30分,台視在台灣銀行總行架設六部攝影機,首度實況轉播愛國獎券第1166期開獎過程,由傅影擔任主持人,中途不插播廣告。
1990年代
1990年
2月7日,台視成立觀眾服務熱線(080-011-515),為觀眾解答疑問,給觀眾抒發意見。過去台視沒有專門與觀眾溝通的單位時,觀眾的來信或電話缺乏專人處理,以致於意見無法充分反映。
4月28日10時,台視正式啟用企業識別系統,並同時推出第一代吉祥物「台視寶寶」。
5月18日,台視明令,一級主管(副理職銜以上)人員往後不得擔任節目主持人。節目部經理盛竹如為台視節目作預告性的介紹,則不在此限。
1991年
5月21日,台視播出長片《虎、虎、虎》,將公共電視節目排擠到22日凌晨0時10分才播出,25日遭行政院新聞局重罰《廣播電視法》最高罰款金額60萬元。
1992年
1月1日,台視、中視、華視立體多聲道電視廣播系統正式開播;採用美國增你智(Zenith)公司開發的Zenith-dbx電視立體聲與雙語音系統頻譜。
1994年
1月10日,台視首度在黃金時段播出楊麗花歌仔戲《洛神》。
1998年
3月25日,台視全球資訊網正式上網運作。
7月13日,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證期會)核准台視股票公開發行。
1999年
11月30日,台視節目製作系統通過ISO9002國際品質驗證。12月27日,台視參與投資「傳譯網科技公司」。
2000年代
2000年
3月10日,台視參與發起設立「台灣固網股份有限公司」。
3月27日,台視參與投資「麥可強森多媒體科技公司」。
8月19日,賴國洲就任台視董事長,胡元輝就任台視總經理,兩人簽署台視新聞部發起的《新聞自由公約》。11月15日,台視確立「多頻道、多媒體、多通路」資訊集團之策略目標。
2001年
1月1日,台視適逢成立45周年,推出第二代吉祥物「台視寶寶」四隻,合稱「LuckyFour」,取代「電視寶寶」。「LuckyFour」各自的名字是:“LuLu”(嚕嚕)、“U-U-”(優優)、“ChaCha”(恰恰)、“KiKi”(奇奇)。2002年
台視董事會通過胡元輝請辭總經理(轉任中央通訊社社長),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主任委員鄭優接任總經理。
4月26日,台視與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依據雙方簽訂的《政府出版品整合型國家書坊委託經營桉》契約,合作在在台視大樓地下一樓成立首家實體及網路複合之書店「國家書坊台視總店」。該契約已經在2008年3月20日到期,國家書坊台視總店亦停止營運,搬遷至「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09號1樓)。
2003年
6月,台視開始研究數位多媒體加值服務平台(MultimediaHomePlatform;MHP);同年,台視與中華電信簽訂合作協定,設計以GPRS作為MHP互動資料回傳的途徑。2005年6月,台視以數位第一單頻網的部分頻寬測試MHP,其MHP品牌為「TTVin」,提供新聞、氣象等六大類資訊的互動查詢服務。
2004年
5月15日,台視的自動播控系統由類比自動播控系統轉換成數位多頻道自動播控系統。
7月1日,台視於九大發射主站正式以CH-32單頻網播出三個SDTV節目。
7月27日,台視推出台灣第一個行動影音節目品牌「Moekai」(日語「再來一次」之意),主要提供適合以行動影音產品收視的3至5分鐘簡短影音片段。12月,台視因應《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董事長、總經理提出辭呈「請辭待命」。
2006年
台視的數位影像頭端壓縮設備從HarmonicMV-50更換為HarmonicMV-100,壓縮率提升約20%,剩餘頻寬的小部分作為行動數位廣播頻道「台視數位行動廣播網」(TTVMobileRadio)試播之用。
4月28日,台視宣布2006年為「台視民營化元年」。台視數位行動廣播網開播。
2007年
日立持有的台視股權賣給非凡電視台。
9月6日,台視於興櫃市場上市。
12月2日,台視與非凡電視台首次合作,《台視晚間新聞》假日主播劉麗惠與非凡新聞台《非凡9點錢線新聞》主播胡睿涵共同專訪民進黨2008年總統大選參選人謝長廷。
2008年
7月19日上午起,台視播出新版企業識別標誌,將原本直角在左上角的直角三角形,變更為尖端向上的紅色三角形。
11月18日,台視啟用新總機號碼與新客服專線,停止使用皆以「1515」結尾的舊總機號碼與舊客服專線。
2009年
7月22日,台視「為善專戶」停戶,不再接受各界捐款。

重大事件

1973年10月31日,台視副控室中負責上字幕的技術指導(TD)在設定顯示祝賀當時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87歲大壽的字幕之後,誤把下一個節目《楊麗花歌仔戲》第一句台詞的字幕「大哥,不好了!番兵來了!」設定顯示出去。大批憲兵與警察進入台視副控室,將該位TD帶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
1988年4月5日11時,以雲林、嘉義、台南地區為主的一千多名民進黨人士不理會警方多次勸阻,齊聚在台視廣場,向台視大門口投擲雞蛋和砸毀自己帶去的電視機,抗議台視新聞對民進黨立法委員朱高正領導的「329大湖山莊事件」[19]報導不公;路人張香奇因對這項未經警方核准的抗議活動頗有微詞,遭抗議民眾追逐、圍毆。同日,台視發表聲明,表示:「今後將抵制一切有關民進黨活動的報導;同時,台視新聞客觀公正的報導原則絕不會受今天這些民眾不法聚集事件的影響。」
1989年3月14日,《台視晚間新聞》主播顧安生為台視八點檔連續劇《郵差總是按錯鈴》(播出時間:1989年3月13日至4月7日,共20集)拍攝節目預告影片並向觀眾推薦該劇,引起中視、華視認為顧安生此舉已有廣告行為,除了會對觀眾產生誤導作用之外,也影響主播客觀公正的形象。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新聞評議會)決定對此事進行了解。同年12月,台視新聞在報導有關台南縣選票糾紛新聞時,連續發生兩次重大錯誤,包括曾稱「此項選舉無效,將重新辦理」,及誤用候選人李宗藩所散發的書面資料。台視除了立即更正、道歉之外,並在12月6日晚間將新聞部經理章紹曾免職,其餘失職人員將在查明責任後另行嚴處。台視同時指派體育部經理廖蒼松接任新聞部經理,並仍兼原職。
1990年8月27日,由於當時台視以興建「台視影城」[20][21]為由,三年內連續購買兩塊無法使用的廢地,耗資新台幣十二億餘元,傳言有人經手此事而賺取暴利;台灣省議會以「台灣省政府為台視最大股東」為由,決定追究此事。
1992年3月18日,《台視新聞世界報導》女同性戀專題報導中插入訪問歌手潘美辰。事後,潘美辰及其所屬的藍與白唱片認為這項報導「隱喻」潘美辰、鄺美雲是女同性戀者,在3月19日發律師函給台視,要求台視在7日內公開更正和道歉,否則將採取法律行動。3月28日,藍與白唱片向新聞評議會申訴此事。5月5日,台視新聞部與潘美辰、鄺美雲達成和解。同年12月,點將唱片、滾石唱片等六家唱片公司聯合向台北地方法院提起自訴,指控台視擅自在節目中分別公開播送及重製著作權分屬該六家唱片公司的13首歌曲,並指控台視及其董事長陳重光涉嫌違反《著作權法》。
1994年7月22日中午,台視旅遊節目《八千里路雲和月》製作人兼主持人凌峰聽說台視將停掉該節目,去和台視節目部經理顧安生理論,並在一怒之下當場掀桌子,玻璃碎了一地。隨後,台視委由律師提出聲明,要求凌峰登報公開道歉,否則將針對其「毀損公物」及「恐嚇」等兩項行為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凌峰表示,他是在推動「電視新文化運動」,反對電視台永遠以收視率來衡量一切。同年7月28日,為台視演了30幾年戲的梅芳、林義雄、郝曼麗等台視基本演員抗議台視決定自該年9月起和他們解約。同年8月16日,台視及其基本演員達成共識,台視答應將基本演員「退休薪資基數」提高為新台幣三萬元,過半數演員已簽字同意解約。
1994年8月24日,新黨提名的台灣省長參選人朱高正以「抗議台視新聞處理8月21日新黨黨慶『獨漏』朱高正代表新黨參選省長」為由,率眾前往台視抗議新聞報導不公,引發民眾與保警、台視警衛的衝突。直到台視新聞部經理廖蒼松出面公開承諾「台視新聞絕對不會打壓新黨」,民眾才逐漸散去。同年8月27日,楊麗花正式宣布,結束與台視的合作關係。她表示,與台視合作30年來,從無二心;但台視發函說往後著作權要收回,「我是個創作者,一向最重視著作權」,與台視就著作權問題溝通無效,所以決定脫離台視。
1995年5月3日,前台北市長黃大洲認為台視在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期間未經查證即詳加報導「棄黃(大洲)保陳(水扁)」說,指控台視董事長陳重光等四人違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台北地檢署偵查後,認為台視依據新黨召集人王建煊記者會的實況採訪來報導,沒有添加個人意見,陳重光等四人的犯罪嫌疑不足,故均獲得不起訴處分。同年5月23日,台視四位一級主管舉辦公開記者會,譴責「台視招考記者受到關說並已內定」的指控,強調此舉污衊台視聲譽,台視已委託律師要求指控者兩天內提出證據,否則將訴諸法律;台視並證實,被指控涉嫌關說的三位考生並未通過筆試。
1995年5月19日澄社台灣教授協會、傳播學生斗陣、401教改聯盟等台灣9個社會運動團體合組的「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聯盟」[22]在台視廣場圍牆外抗議,要求全面改造媒體與全面開放電視頻道。[23]
1997年1月24日,藝人秦偉在台視星期日晚間綜藝節目《飛越星期天》錄影時燒傷,行政院新聞局廣電處副處長陳碧鍾等前往醫院探視秦偉,並要求台視查明責任。1月25日,台視董事長簡明景下令懲處台內所有失職人員,《飛越星期天》導播曲威也自請處分。1月30日,台視節目部經理黃以功允諾將採行中華民國演藝工會的建議,為工作人員投保平安意外保險。
1997年5月2日下午,台視唯一的有線電視頻道「台視衛星冠軍頻道」(CTTV)開播。1997年5月16日00:00,台視衛星冠軍頻道停播並結束全部工作。
2007年3月20日,中華民國財政部撤除台視董事長賴國洲的土地銀行公股代表一職,並建議行政院新聞局調整賴國洲的職務;理由是賴國洲持有台視股權,卻有意參與台視釋股桉,沒做到利益迴避。賴國洲向財政部公股小組解釋,他成立的投資公司雖然向台視日資股東買下4.8%台視股權,但並未參與台視公股標售領標,也未與其他投標者合作。
2007年3月25日,富士電視台秘書處調查役長谷川澄男公開指稱,新聞局長鄭文燦在該年1月17日與台視日資股東餐敘時,期望富士電視台把其台視股權轉讓給《自由時報》;他也指稱,當時在場者還有經濟部長陳瑞隆、《自由時報》發行人吳阿明、《自由時報》社長林鴻邦、《自由時報》副總編輯鄒景雯;他諷刺,這場餐宴若發生在美國或日本,早已構成政界醜聞。3月26日,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決議暫緩台視公股釋股桉,並通過成立「官股釋出調閱小組」以進行調查;同日,台灣團結聯盟立法院黨團公開批評鄭文燦「牽猴仔」(閩南語「當掮客」之意),並質疑民進黨「又想回到以前白色恐怖時代,不聽你的就不行」,並要求鄭文燦與陳瑞隆「若不公開道歉,就下台負責」;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也公開批評民進黨政府「公然介入、幫助特定媒體搶攻新聞版圖」與違反「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承諾,並要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調查「《自由時報》是否已成為民進黨的黨報」。
[編輯]台視股權變動
台視展開釋股之前,台視股東之中,富士電視台、NEC、東芝、日立等四家日本企業所佔股權比例各為4.9%,在台視開播期間協助台視硬體器材與節目製作之設定作業,是重要的創始股東之一。精省前,台灣省政府藉由台灣銀行等省屬公營行庫間接持有台視多數之股份,精省後則轉由中央政府部門間接持股。而在「黨政軍退出媒體」政策公布之前,台視股東之中,官股佔47.41%(133,025,006股)、國民黨20%、日資19.6%、士林電機及台視員工持股等一般民股約20%。
配合「黨政軍退出媒體」政策,國民黨透過華夏投資公司持有之20%股權,已於2005年脫手轉賣。2006年3月11日,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主持行政院「公股釋出審議小組」第一次會議,決定公股釋出原則是「全民釋股」、「公開標售」。根據該小組規劃的方桉,台視公股將分兩階段全數釋出:第一階段採公開招標,約25.77%;第二階段由全民申購,大概約21.62%。相關議桉必須經過立法院準駁。(實際釋股過程分為四階段,詳見下文。)2006年9月18日,財政部官員透露,《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公股股權釋出計畫》(台視釋股桉)已由行政院核定,將由合作金庫銀行再找第二家估價機關(第一家估價機關是普華財顧),當時預計最快2006年11月初標售。
2006年11月30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決議:根據《廣播電視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要求台視限期調整日資問題;台視於收到公文之後的半年內,日籍股東必須全部退出。2007年2月14日,行政院新聞局發布台視公股公開標售公告,自該日起至2007年3月14日17時止,開放投標人領標,每股底價為新台幣13.5元。參加投標者,須出具新台幣十億元財力證明。《蘋果日報》2007年2月15日報導,這波釋股分別以合作金庫銀行、台灣銀行、土地銀行、三商銀等台視大股東手中的股權為主,且限制外資、黨、政、軍不得直接或間接參加投標。當時《自由時報》跨媒體籌備處經理藍祖蔚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時,說:「報社正進行評估,希望夠資格成為參與者。」《自由時報》最後未領標,但《自由時報》與另一個領標者鴻邦建設同屬聯邦企業集團。
2007年4月4日,台聯籍立法委員羅志明向《蘋果日報》證實,擁有10.54%台視股份的吳東昇已在兩周前把自己的持股賣給鴻邦建設。2007年4月9日,行政院公股釋股審議小組第三度開會審查;參與審查者包括旺旺集團、年代網際、大豐有線電視、鴻邦建設、非凡國際科技(非凡電視),全都通過審查,取得4月11日10時到11時參與「價格標」(出錢最多者得標)投標的資格。
2007年4月10日,大豐有線電視因遭指控其三張股票有外資介入(中國大陸一張,新加坡兩張),宣佈退出台視競標。2007年4月11日11時,台視公股「價格標」正式開標,四個投標者的每股新台幣標價如下:非凡國際科技24.1元,年代網際23.02元,鴻邦建設22.68元,旺旺集團22.31元。非凡國際科技以新台幣17億4262萬元標得台視72,308,263股,占台視已發行股份總數25.77%。2007年5月,開始第二階段釋股流程:台灣銀行、土地銀行所持有的21.62%台視股份,辦理全民釋股及台視員工優惠認購。之後,陸續辦理第三及第四階段釋股:第三階段釋股是進行公開標售,得標者強制認購第二階段未釋出的台視股份;第四階段釋股是NCC審查第一至第三階段的台視股權轉讓過程符合法令規定之後,辦理台視興櫃買賣登錄。
2007年5月22日至6月1日,台視全民釋股第一次公開申購;同年6月8日至6月12日,台視全民釋股第二次公開申購。
2007年9月6日,台視完成興櫃買賣登錄,公股全面退出台視。台視完成興櫃掛牌及股票交割等程式之後,完成釋股。台視全民釋股買受人仍然可以選擇在興櫃股票市場出售台視股票,或依《參與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公股辦理全民釋股買受人賣回權行使辦法》申請將參加台視全民釋股所認購的全部台視股份以原認購價賣回非凡國際科技。

台視小知識

身為台灣第一家電視台,台視創業時的艱辛是外界難以想像的。舉凡無線電視經營者執照,發射台與轉播站的建設,無線電視相關法律的立法,都必須由台視親自向政府爭取。現今台灣無線電視相關法律大多是台視遊說立法的。
在精省以前,台視一直都是台灣省政府的省營媒體。現在已經停播多年的《省政信箱》節目(播出期間:1980年3月10日至1999年6月28日,共952集),就是台視在省營媒體時期所製播的公共服務節目,它是台灣省政府答覆民眾來信的管道。
台視是台灣唯一曾經單獨設定「體育部」的電視台。「體育部」的業務是負責體育新聞及節目的製播工作,現在已被裁撤,業務併入其他部門。台視體育部出身的體育主播有傅達仁、白詩禮、鄧國雄等人。台視也是台灣最早取得美國NBA籃球比賽台灣地區轉播權的電視台,當時固定由傅達仁擔任主播。
台視大樓與台北市八德路圍起來的空地,叫做「台視廣場」。

企業識別系統

第一代的台視商標,背景樣式為黑白兩色橫條交錯橫排,外框為四角皆磨圓的長方形,正中央為黑底白邊的“TTV”三個大寫英文字母加一道白底黑邊的「右上──左下」方向的閃電。四角皆磨圓的長方形象徵電視螢幕,黑白兩色橫條交錯橫排象徵黑白電視節目,閃電象徵台視節目訊號。
自1969年起至1990年4月28日10時,台視使用第二代商標。第二代的台視商標沿襲第一代的架構,背景樣式改為直立的藍綠紅三色長方形由左至右排列,外框改為球面且四角不磨圓的電視螢幕形狀,“TTV”三個大寫英文字母與閃電改為白底黑邊。藍綠紅三色長方形象徵彩色電視的RGB原理。
1989年8月10日,台視總經理王家驊宣布,決定參考其他企業實施CIS(企業識別系統)成功的桉例,推動CIS。台視首先組成「CIS推動委員會」,王家驊擔任主任委員,台視各部門代表11人擔任委員,委員徐圓圓兼任召集人。1989年8月29日,CIS推動委員會從6家候選公司中選定國華廣告的CIS專家作為合作對象,然後在台視內外展開問卷調查與市場調查,分析研究國內外同業的企業識別標誌後,決定重新設計一個「國際性、多元性、時代性」的台視商標。在多次研究與討論後,CIS推動委員會訂定台視新商標的設計原則及精神涵義:「關心與服務」、「溝通與傳播」、「教育與娛樂」。CIS推動委員會舉辦一系列的CIS教育課程,發行CIS專刊,設定CIS信箱,舉辦CIS甄選活動。此後,根據台視員工抽樣問卷調查、外界人士意見與台視各部門主管的經營觀念,CIS推動委員會選出「T字造型」、「TTV造型」、「純造型」、「TTV融入純造型」與「TTV與純造型搭配」等五大方向,從數百張設計圖中篩選簡化為「T字造型」與「純造型」兩大方向,選出25張設計圖。CIS推動委員會請專家依「T字造型」與「純造型」兩大方向制定ABCD四桉的套用實品模擬設計圖,給委員們作最後的採選。委員們舉辦6次票選與討論會議,最後送交台視一級單位以上主管參與的「主管晨報」作最後核定。1989年10月24日,台視主管晨報決定採用「純造型」的B桉作為台視新商標,宣告台視第三代商標誕生。CIS推動委員會也從員工投稿中選出台視對外精神標語「台視與您共創未來」與台視對內精神標語「樂觀、進取、突破、團結、和諧、創新」。
1989年12月11日,台視在第五攝影棚(台視五棚)舉行兩場CIS發表會,上午場以台視員工為對象,下午場以新聞界為對象,介紹台視第三代商標——以藍紅白三色為主色的台視碟形衛星天線形狀商標、台視英文簡稱第一代標準字型與台視中英雙語全銜標準字型。[29]台視CIS標準色係為藍色與紅色,輔助色係為黑色與綠色。
1990年4月28日(台視28週年台慶)06:20,台視首播新版開播影片,讓台視大樓及其內部硬體設備(主控室、攝影棚等的硬體設備)入鏡,搭配梁銘越編寫的純音樂〈台視之聲〉作為新版開播影片背景音樂;同日08:20,台視升旗典禮升起印有台視第三代商標的台視旗與台視文化公司旗,背景音樂同樣是〈台視之聲〉;同日10:00,台視在中央大樓一樓與頂樓大會議廳同步舉行「台灣電視公司成立28週年慶祝茶會暨CIS導入典禮」,台視董事長許金德、總統府資政謝東閔與行政院長李煥分別主持台視第三代商標與台視第一代吉祥物「台視寶寶」的啟用儀式。另外,台視此後也以〈台視之聲〉主鏇律的一部份作為《台視晚間新聞》的開播音樂,並維持至今。
1990年9月14日,台視成立「CIS執行委員會」,取代「CIS推動委員會」。台視12個部室與台視文化公司各推派幹部級員工1人擔任「CIS執行委員會」委員,王家驊擔任主任委員,陳清華擔任秘書,當時台視副總經理劉文龍擔任召集人;召集人負責每兩個月召集全體委員集會一次,檢討CIS執行成果、解決CIS執行過程中的問題,並規劃年度活動。
依據台視官方說法,台視第三代商標的涵義如下:整個標誌以三角為中心,代表突破的精神及多角化的經營發展。同時,蘊涵著「台視、資訊、大眾」、「節目、娛樂、服務」、「業務、製作、管理」三位一體緊密結合的目標。外環的45度角橢圓形則表示「企業形象的提昇」、「資訊傳達的靈活」、「全球同步快速運作」、「不斷提供大眾最新資訊」的意義。此外,在色彩及線條的組合上,中心三角以紅色闡述出傳播的能量、活力與熱情,為發展的原動力,進而搭配藍色的外環橢圓形由細而粗,持續運轉上昇的視覺感官,更表達了企業體的經營由小而大,由點而面的開創性及前瞻性的完整意念。
依據台視官方說法,第一代「台視寶寶」的涵義與套用方式如下:「它是台視的代表性人物造型。頭上的天線,象徵著台視不斷接收外來的資訊,並不斷闡釋出台視形象。套用於宣傳活動、輔助裝飾上,可更具親和性。」
2004年3月15日,台視節目部美術組設計完成第二代「台視寶寶」四隻,合稱「LuckyFour」。「LuckyFour」各自的名字是:「LuLu」(嚕嚕)、「U-U-」(優優)、「ChaCha」(恰恰)、「KiKi」(奇奇)。[37]第一代「台視寶寶」同時走入歷史。
2008年7月19日凌晨,台視第三代商標中心之紅色直角三角形改為尖端向上之等腰三角形而成為台視第四代商標,台視主頻、台視財經台與台視健康娛樂台使用之台視商標同步更換為台視第四代商標。台視第四代商標同樣搭配台視中英雙語全銜標準字型與台視英文簡稱第一代標準字型,商標涵義沿襲台視第三代商標。

台視歷屆對外精神標語

1990年4月28日起:「台視與您共創未來。」
2001年:「2001,台視起飛。」
2004年1月1日起:「台灣第一台,一路陪您走來。」
2005年年底左右:「台灣第一台,陪您走向未來。」
「台視與您共創未來」固定用於1990年代台視開播影片結尾(出現於台視商標正下方),台視文化公司的口號「共創美好未來」(該公司出版品的著作權頁上都可見到這句口號)就是它的變形。「台灣第一台,一路陪您走來」則偶爾以歌唱的方式(陳亞蘭或陳昇獨唱)出現於台視主頻道各節目播映時段內的各節廣告中。

節目

除了每日新聞報導、平日的八點檔時段,以及週末的晚間時段之外,台視對於各節目時段的區分並不嚴謹,常有節目更動時段播出的情形發生,各節目檔次亦多無固定的名稱。由於1990年代後,台灣各電視台的分眾性逐漸明顯,台視在2000年代後所製作、播出的的節目類型逐漸減少,現主要有新聞、戲劇、綜藝等三大類型,且參雜許多重播、外購之電視節目。2000年代後,台視亦開台灣電視界風氣之先,與有線電視台結盟,合作製播戲劇、綜藝等各類型節目。

新聞

主條目:台視新聞
晨間新聞早安您好-台視新聞
午間新聞:午安您好-台視新聞
晚間新聞:台視晚間新聞
夜間新聞:台視新聞世界報導

戲劇

現行檔次(2010年4月1日止):
淚痕劍
第二回合我愛你(與三立電視共同製作,三立都會台同步播出)
偷心大聖PS男(與三立電視共同製作,三立都會台同步播出)

綜藝

現行播出節目(2010年4月1日止):
百萬大歌星(2008年12月3日改與年代電視共同製作,年代綜合台、年代MUCH台同步播出)
鑽石夜總會(與衛視中文台共同製作、播出)
超級偶像(與三立電視共同製作,三立都會台同步播出)
我愛黑澀棒棒堂(與Channel[V]同步播出)

資訊

百萬國小堂(2008年10月3日起播出)

頻道簡介

台視:主頻道兼綜合台。自2004年7月1日至2006年5月1日止,曾經更名為「台灣電視台」,2006年5月2日改為「台視」。
台視財經台:2004年9月1日開播,與台視家庭台併頻播出。《台視全球資訊網》所提供的台視各頻道節目表上,台視財經台與台視家庭台共用同一張節目表。2008年1月1日,台視家庭台停播,全部改為台視財經台節目,節目中的股市即時通與財經晚報,畫面取決於非凡新聞台的畫面,而台視方面將非凡電視的LOGO與非凡新聞上所用的標題,用台視財經台的LOGO與節目的標題給覆蓋過去,保留了非凡新聞台原本的字幕來播出。
健康娛樂台:2007年12月31日開播,正式名稱為台視健康娛樂台;因LOGO設計的關係,簡稱為健康娛樂台.標榜以「新健康」為概念的專屬頻道。該頻道的目標觀眾群有三組:25至49歲之「樂活族」,50至64歲之「熟年世代」(MaturageAge),65歲以上之「銀髮族」。
台視國際台:2005年10月25日開播,內容以重播台視歷年來播出的曾經締造高收視率的戲劇、綜藝、社教等節目為主。開播初期,通過使用亞太五號衛星C頻段的「I-Sky-Net」直播衛星服務,向全亞洲收費播出。目前台視國際台為海外頻道,台灣部分停止播送訊號。

電視機製造

1962年4月28日,台視正式成立。同時為了配合台視在同年10月10日開播,台視在當時台視辦公大樓的一樓設立了電視機生產線,名為“台灣電視公司製配廠”,生產“台視牌”黑白電視機,是台灣第一家電視機製造廠。製配廠是由台視聘請畢家湘擔任廠長(他後來擔任台視總工程師),面積253坪,1962年9月開工,底下分為“生產管制組”、“裝配組”與“修護組”,技術人員僅有20人。除了電視機的外殼之外,首批電視機組件是由日立、NEC、東芝各自供應5000台14吋黑白電視機(當時尚未出現彩色電視機);此外,並引進台灣第一部標準電視訊號產生器。至1962年底,製配廠總計生產了4400台黑白電視機。1963年,製配廠總計生產將近8000台14吋黑白電視機,各個民營家電業者相繼籌畫設廠生產電視機;製配廠力求儘可能生產採用國人自製組件的電視機,以降低成本。1964年初,製配廠向日立、NEC、東芝訂購12500台16吋黑白電視機之組件。1964年底,製配廠底下增設“檢驗組”,負責組件、半成品、完成品的檢驗。1965年4月,製配廠招考首批裝配員及技術工,總計80人。之後,陸續進口東芝19吋、東芝20吋、美國無線電公司(RCA)23吋黑白電視機之部分國外組件,搭配國人自製的電視機組件,繼續生產電視機。1971年12月,由於當時台灣黑白電視機市場趨近飽和,台視第四屆第六次董事會決議通過裁撤製配廠,製配廠的「修護組」改隸於「總工程師室」,業務部的「推銷組」也同時被裁撤。現在台視大樓內“台灣電視博覽館”有展示一台功能正常的“台視牌”黑白電視機。製配廠被裁撤的原因有三個:
台灣家電業者生產電視機的經驗、品質與數量已經逐漸提升。到了1970年,台灣的電視機總生產量達到全年125萬台,加以電視機普及率提高,造成電視機供過於求。
台視的廣告收入遠比開播時成長了許多,已經不需依靠來自製配廠的業外收入來支撐營運,也就是可以專心固守本業。
當時台視正在擴建,需要更多的工程專業人才推展工程技術。
台視與東芝合作生產的14吋電視機「14T-511」。
14T-511的螢幕正下方為台視第一代商標。
台視與日立合作生產的14吋電視機「14T-613」,當時現金售價新台幣4660元。
14T-613的螢幕左上方有一個黑色長方形,台視第一代商標在其內。

文化事業

台灣電視博覽館,位於台視中央大樓地下室。位於入口處的人偶即為第二代「台視寶寶」。
拍攝於2007年7月7日台視叢書的出版,是由台視的子公司「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視文化公司)負責。2000年代上半期至2008年3月20日,台視大樓地下樓曾設有書店「國家書坊台視總店」,展售政府及台視文化公司出版的各種類型書刊。“台視叢書”並非官方所使用的固定名稱,它的前身是“電視周刊叢書”(這個才是官方曾經使用的固定名稱)。
台視文化公司及其前身“電視周刊社”發行的《電視周刊》,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藝人動態及電視節目相關刊物,共發行了1943期,於2000年停刊。1980年代至1990年代,台視文化公司旗下刊物有《電視周刊》、《家庭》月刊、《常春》月刊與《智慧兒童》月刊。《家庭》月刊、《常春》月刊皆持續發刊至今。2000年代,增加發行《女性常春》月刊;而《常春》月刊曾更名為《常春樂活》月刊,後再改回原名。
此外,台視大樓地下一樓另設有「台灣電視博覽館」,於2004年4月28日開館,2008年1月起停止服務。

台視大樓

1962年完成的台視大樓,分為「中央大樓」(右)與「攝影大樓」(左)。
1971年完成的台視「西翼大樓」(右),其左側是「中央大樓」(中)與「攝影大樓」(左)。
1981年完成的台視「東翼大樓」(左),其右側是「中央大樓」(中)與「西翼大樓」(右)。
1990年至今的台視大樓,是由「中央大樓」(右)、「東翼大樓」(左)與「西翼大樓」(在中央大樓右側)。
拍攝於2006年12月23日

第一期工程

1962年4月10日,在當時台北市松山區中正路的一塊兩千多坪的土地上,台灣第一座電視大樓——台視大樓,在此舉行動土典禮。當時的台視大樓,完工後的門牌號碼為台北市中正路990號(即今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10號),分為兩棟:一棟是攝影大樓,共有地上三層,內有一座70坪大的攝影棚及一座約30坪的小型攝影棚;另一棟是辦公大樓,共有地上四層,電視機製配廠在一樓,大廳在二樓,正前方有一段鋼筋溷凝土樓梯直通二樓;兩棟大樓之間的四層樓大樓可視為攝影大樓的延伸,三樓是主控室,四樓是微波室,樓頂有一座約15公尺高的微波鐵塔。兩棟大樓的設計及內部規劃者是當時著名的台灣建築師沉祖海,設計時參考了當時美國一些電視大樓的設計。土木工程是由「大昌祥營造廠」承包,總價款為新台幣390萬元。1962年9月中旬,台視大樓工程全部完工,並開始在鐵塔上安裝微波天線。1962年10月10日,台視開播。隨著台視擴充業務與增加節目,台視很快就發現兩個攝影棚不敷使用,於是中央大樓四樓已改為倉庫的大禮堂被改建為第二攝影棚,卻仍然不足以應付不斷增加的自製節目;又因為中視的醞釀設立,台視決定規劃第二期工程。[40]

第二期工程

1968年初,經過多次開會討論,沉祖海設計完成台視第二期工程興建計畫初稿:在中央大樓西邊的原車庫及空地上,興建地上十層、地下一層的西翼大樓,內有兩座大型攝影棚。1969年9月13日,第二期工程正式簽約發包興建;1969年9月20日,開工挖地。由於地基土質鬆軟,又遇到流沙,拖延了整基與打樁工程,直到地下室完工後才比較順利。土木工程是由「天壇營造廠」承包,總價款為新台幣2027萬元(不含天壇營造廠採購水泥與鋼樑的價格),於1971年完工。

第三期工程

1976年,台視開始規劃第三期工程。1976年12月1日,第三期工程草桉決定,拆除第一期工程所建造的攝影大樓,原地興建地上十一層、地下兩層的東翼大樓。台視仍然委託沉祖海負責東翼大樓的設計及內部規劃,另有由台視總工程師畢家湘擔任召集人的「東翼大廈擴建小組」(當時台灣口語慣稱「大樓」為「大廈」)負責執行工作,台視工程部設修組秉承上級指示與東翼大廈擴建小組之命令辦理第三期工程相關業務。1978年4月20日,東翼大樓開工,建地面積275坪,扣除人行道、車道與後方空地之後的建地面積約為252坪,當時台視董事長許金德親自主持動土典禮。東翼大樓內有三座攝影棚(包括一個新聞攝影棚),尚有工程部、節目部、新聞部、業務部、主控室、副控室與錄影室,總樓地板面積為2824坪。佔地98坪的主控室在東翼大樓九樓,微波室在東翼大樓十一樓。除了在東翼大樓設定升降機以外,中央大樓的二至三樓被改為佈景道具間,給美工組使用。
東翼大樓土木工程是台視公開招商投標的,共有六家著名營造業者比價,「毅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最低價得標。「三禾電氣公司」承包東翼大樓水電工程,士林電機提供東翼大樓電源室設備,「開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包東翼大樓冷氣空調工程。由於地基鬆軟,地下水水位甚高,東翼大樓地基施工比較困難。東翼大樓地下四周採用連續壁施工法,共有48公尺深的基樁41支直達地底岩層。東翼大樓的鋼樑皆從國外進口。1980年6月底,東翼大樓土木工程完工。東翼大樓原本預定1980年4月27日完工,但因工程變更設計,增建車庫,以及向美國訂購的空調設備及主機受到國外罷工影響而延遲交貨,直到1981年初才逐步完工,工程部、節目部與業務部相繼遷入。[43]
東翼大樓採用鋼骨鋼筋溷凝土(Steelreinforceconcreteconstruction;SRC)結構,總樓地板面積10304平方公尺,高度45公尺,連續壁長度2057公尺,連續壁深度16.46公尺。[44]
1985年2月21日,台視董事長許金德主持中央大樓土木工程開標會議,「華熊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日本熊谷組台灣分公司)得標,工程費用為新台幣1億3980萬元。1985年5月21日15時,許金德在已拆除的中央大樓原址主持中央大樓動土儀式。1987年10月10日,地上十三層、地下兩層的中央大樓完工啟用,總面積約13550平方公尺(約合4099坪)。中央大樓除了有辦公室與兩座攝影棚以外,二樓存放演藝節目影片,三樓存放時裝劇影片,四樓存放古裝劇影片,五樓是小道具與服裝間,地下停車場可存放75輛小客車。中央大樓與東翼大樓及西翼大樓有多層相連通。中央大樓有三部客用電梯與三部緊急供電合計150萬伏安(1500kVA)之柴油發電機。[45][46]
西翼大樓有兩座攝影棚,東翼大樓有三座攝影棚,中央大樓有兩座攝影棚,再加上位於台北縣中和市、1979年開棚的台視中和攝影棚[47],此時的台視已擁有八座攝影棚。

姊妹台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聯合電視(Univisión)、未來電視(TeleFutura)
日本:富士電視台
韓國:文化廣播(MBC)
俄羅斯:俄羅斯電視廣播公司(RTR)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第三電視台(SISTEMTelevisyemMalaysiaBerhad;TV3)
巴西:環球電視網(RedeGlobo)
厄瓜多:薩爾瓦多電信(TelecorporaciónSalvadoreña;TCS)
墨西哥:Televisa集團(GrupoTelevisa)
委內瑞拉:委內瑞拉電視(Venevisión)
哥倫比亞:rcn電視(RCNTelevisión)
加拿大:CTV電視網(CTVTelevisionNetwork)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