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縣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區交匯處。雲南省西北部,鄰接四川省。總面積11613平方千米。總人口15.41萬人(2006年),“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世人尋覓已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基本信息

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是迪慶藏族自治州首府。2001年12月17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民政部批准,中甸縣正式易名為“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這個名字來自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的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在香格里拉縣的普達措國家公園,分布著兩個高原湖泊:暑都湖與碧塔海。

縣城附近有藏傳佛教十大寺院之一的松贊林寺(也稱小布達拉宮,漢名歸化寺),納西族發源地白水台等景觀。據說附近還有兩個山谷被命名為“香格”峽谷和“里拉”峽谷.

中甸搶注香格里拉成功,曾引起競爭對手的不滿,一些人文學者也批評這是出於商業動機。

迪慶藏族自治州轄縣,位於省西北部,自治州東部,人口12.3萬,面積11613平方公里,轄2鎮9鄉,縣府駐中心鎮。

滇藏公路過境。

年均溫5.4攝氏度,年均降水量617.6毫米,屬高原寒溫濕潤性氣候。礦藏中金、銀、銅、鐵、鈷、鉍等儲量豐富。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山驢、雪羊、猴、野兔、狐狸、天麻、知母等。

工業的主導產業有毛紡、皮革、飼料、釀酒、採礦等。農業主產玉米、小麥、水稻、青稞、馬鈴薯等。牧畜業有牛、馬、羊、豬等。特產有木碗、肉干、麻布等。

有大寶寺、罕匹寺、渣日岩畫、阿旺靈、木尺王城遺址、葛丹松贊林寺等古蹟。有雞公石、天生橋、下落溫泉、哈巴雪山、碧塔海、納帕海、白水台等風景名勝地。

概況介紹

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的神秘是值得謳歌、值得領略的!

香格里拉縣是雲南省國土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縣份之一,由於這一大一小,處子般的溝箐和山峰就比比皆是。在這些人跡罕至的地方珍藏著許多大自然的秘密。

香格里拉縣原名中甸縣,藏語稱“建塘”,相傳與巴塘、理塘系藏王三個兒子的封地。據弦漢文史書記載:唐代吐蕃神州都督地,吐蕃曾以中甸為前沿據點,經營並控制南詔七十年之久。元代為宣政院直轄地,明中葉後屬雲南麗江軍民府,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設中甸廳,轄於雲南省。

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
1950年5月10日,中甸和平解放.歸屬麗江地區行署。1957年9月迪慶藏族自治州成立並設州府於中甸縣。2001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縣地處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腹地,是滇、川及西藏三省區交匯處,也是舉世聞名的“三江併流”風景區腹地。總面積11613平方公里。香格里拉縣除主體民族藏族外還有漢族、納西族、彝族、白族等十幾個民族,全縣總人口近13萬人,人口密度為10人/平方公里。

香格里拉縣東與四川省稻城、木里二縣接壤;西、南與麗江縣、維西縣金沙江相望;北與德欽縣一衣帶水。

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
境內雪山聳峙,草原廣袤,河谷深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有470座,較為著名的有巴拉更宗雪山、浪都雪山、哈巴雪山等。山山氣勢磅蹲,姿態萬千。“高山急峽雷霆斗,枯木蒼藤日月昏”,虎跳峽以其磅礴的氣勢吸引著中外遊人;“一線中分天作塹,兩山峽斗石為門”,蒼涼的茶馬古道上的許多石門關及滇西奇觀的色倉大裂谷都以其絕紗的景致向遊人暢開懷抱。

在雪山深處,在草原的腹地,林海中的碧塔海屬都湖、納帕海等無數清幽寧靜深遂神秘的高山湖泊呼喚人們去撩開她們美麗的面紗。這些湖泊全都清例純淨,植被完整,未受過任何污染。

中國最大的華泉台地——白水台及下給溫泉、天生橋溫泉、上橋頭溫泉等組成一幅名泉流溪圖。

長江第一灣在這裡,垂柳和稻香氤氳,小橋流水人家鋪呈著一派江南田園風光;雲南最廣闊的牧區在這裡,草原千里,牛羊成群,牧歌起處,風情醉人。

香格里拉縣境內兼有亞熱帶、溫、寒三種氣候。境內金沙江河谷一帶氣候乾燥炎熱,而大小雪山為寒溫帶高山氣候。當地民諺說:山高十丈,大不一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宗教文化是這裡最富有魁力的文化之一,藏傳佛教文化深深影響著藏民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

神奇靈秀的山川,古老的民族文化積澱,孕育出香格里拉縣各民族善良、曠達的性格,也使得這一地區的民族節日獨具魅力。農曆五月初五的賽馬會是全縣最隆重的節日,這時好手雲集,名馬長嘶,賽馬場成為英雄會。“丹巴市”、“格冬節”是兩個宗教色彩濃郁的節日,形式奇特而神秘,內蘊豐厚而耐人尋味。納西族的“二月八”、彝族的“火把節”等節日都成為各民族人民渲瀉自己情感的最佳方式。

香格里拉縣各民族人民以自己獨特的審美方式創作出自己的優美歌舞,有著極強烈的區域特點,大中甸的鍋莊、尼西的情舞、五境的熱巴同屬藏族舞蹈,但風格、形式迥異,或深沉凝重,或滿灑飄逸,而熱巴舞則熱情奔放。

納西族的阿卡巴拉舞舞步古樸,彝族的葫蘆笙舞、傈僳族的對腳舞,節奏明快,極富感召力,最能喚起觀眾的參與熱情。

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
歷史上各民族文化的頻繁交流,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立體的氣候鍛造了豐富的建築形式。境內藏族服飾有7種之多,納西族服飾有3種之別。境內藏族民居建築樣式幾乎囊括了除傣樓外的中國民居樣式,而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則規範厚重,氣勢宏大。

群山蘊寶,眾水流金,香格里拉縣是有名的森林王國,木材蘊藏量在l億立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為36.4%,這裡出產的雲杉、冷杉等木材木質細膩、粗壯筆直,還有紅豆杉、榧木等珍貴木材。在原始森林中棲息著數不勝數的珍禽異獸,如金絲猴、小熊貓、野熊、黑麝、金錢豹、自鷳等。香格里拉縣出產大量名貴中藥材如:冬蟲夏草、貝母、雪上一枝篙、珠子參等數百種。香格里拉縣還有眾多的名貴觀賞植物,如墨蘭雪蓮報春百合等數百種。此外食用菌類豐富,木耳、雞樅、羊肚菌等儲量驚人,香格里拉縣成立了松茸及其他野生菌類交易市場,以規範對大宗野生菌類的市場交易。

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縣的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現已發現的礦藏有金、銀、銅、錳、鎢、鋁、鉛、鋅等十多種。而這些礦藏都有儲量豐富、品位高等特點。

香格里拉自古以來便是神秘的誘人的,只因為大江阻隔、峻岭擋道,縱令香格里拉各族人民天性好客,也難以廣交朋友。

如今,天塹已變成通途,香格里拉神秘的面紗已撩起,人間仙境,香格里拉之旅,已經啟動,開發香格里拉的潮頭已湧起,香格里拉人歡迎來賓的歌喉已亮起,香格里拉奇山秀水翹首笑迎四方佳賓的光臨。

香格里拉的理念

香格里拉的理念就是各民族和睦相處,不被種族、信仰、習俗所界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自然索取節制,以一種適度作為行為準則建立起來的文化秩序。它的重要意義在於體現了人類高度理性的人文文化永恆主題:和諧、自然、發展。

香格里拉的由來

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詞,意為心中的日月,英語發音源於康方言南路十語群體中甸的藏語方言。“香格里拉”一詞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獻資料中就有記載,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作“xamgyinyilha”意為“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一詞的含義與中甸縣古城藏語地名“尼旺宗”相一致。後業,“香格里拉”這一辭彙被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介紹引用後成為一個特有地名。

美籍英國著名作家詹姆斯·希爾頓(1900——1954年)於1933年寫成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一書。書中描寫了中國藏區一個香格里拉的地方。

香格里拉縣《失去的地平線》
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大約在60年前,幾個英國人因為一次意外而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顯然這裡是藏區,四面雪山環繞,大峽谷的谷底有金礦,在這個似乎與世隔絕的地方,他們受到了極好的接待,在這裡時間似乎失去了意義,他們覺得自己正處在東方文化的神秘核心。隨著了解的深入,他們知道在這裡時間確實失去了意義,這裡的人們驚人的長壽,在這裡多種宗教並存,在一個喇嘛寺院中,他們見到了當地的精神領袖——一個活佛,在活佛的影響下,他們中的一些人被東方文化所折服,他們覺得世界已向他們展開了令人驚奇和敬畏的一面,在峽谷中人們活得逍遙自在,靜靜地享受陽光和雪山的賞賜,卻對峽谷的黃金不屑一顧,喇嘛寺領導著整個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會,香格里拉居住著以藏民族為主的居民,他們的信仰和習俗各不相同,有儒教、道教、佛教等教派,但彼此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領域,在處理各教派、各民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時都遵守著“適度”的美德,認為人的行為有過度、不及和適度三種狀態,過度和不及都是罪惡的,只有適度才是最完美的,香格里拉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種氣候、多種地理兼容並存的地方。
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
從此,這一名詞成了一種永恆、和平、寧靜的象徵。當時,權威的《不列顛文學家辭典》特別稱此書的功績之一是為英語辭彙創造了“世外桃源”一詞。好萊塢製片公司買下著作權將《失去的地平線》搬上銀幕,立刻風磨全球,“香格里拉”一詞更廣為人知。電影主題歌《這美麗的香格里拉》很快唱遍了全球。香格里拉這一“世外桃源”的象徵成了人們追求尋覓的理想境地。後來,香格里拉一詞被香港企業家郭氏家族買斷,成為酒店的商號,進而風靡世界,成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徵之一,這從側面印證了《消失的地平線》在人文學上的偉大意義。《消失的地平線》成了西方人的《桃花園記》,《消失的地平線》偉大的意義在於,為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植入了人間樂土的意境。從此,這片想像中的人間樂土就成了“伊甸園”、“世外桃源”、“烏托邦”的代名詞。

香格里拉究竟在何地,一直是世界的一個謎。詹姆斯·希爾頓給讀者創造了一個人類理想的天地,也為人們留下了一個值得尋覓深解的謎。誰也不知道,這個地方在地球的什麼地方,只知道這個地方藏民叫它“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哪裡呢?

在人類即將離開20世紀的時候,中國雲南迪慶揭開了這個世界之謎。1996年,雲南省人民政府組織了調研組,對“香格里拉”為期一年的研究,從七個方面進行論證,得出“香格里拉就在雲南迪慶”的結論, 並於1997年9月14日在迪慶召開新聞發布會向世界宣布這一結論,引起了國內處對迪慶——香格里拉的極大關注。

香格里拉從語言上進是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英語發音源於中甸藏語土方言,其次近百年來,我們香格里拉除了盛行藏傳佛教外還有東巴教、儒教、道教、苯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存;另外只有我們香格里拉才會擁有如此優雅的民俗,我們香格里拉人民繼承了藏文化人與自然和諧的優良傳說,摒棄了拒絕現代科技成果的舊觀念,成為全國最富裕的藏區之一,迪慶摒棄了貧窮落後,繼承和發揚了各兄弟族和諧相處的風俗,如此論證,希爾頓是以迪慶為原型創作了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也只有迪慶才可以當之無愧的叫做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的發現

香格里拉縣《康藏軺征》
詹姆斯·希爾頓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用瑰麗的文字向世人描繪了一個充滿詩意和夢幻、飄蕩著田野牧歌的理想的國度——香格里拉 。半個多世紀以來 ,許許多多的香格里拉信仰者,漂洋過海,萬里迢迢地來到中國的大西南,開始探尋他們心中的香格里拉聖境究竟在何方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 ,人們在迪慶找到了神奇的發現: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以及詹姆斯·希爾頓描繪的香格里拉,就在迪慶!於是,一股香格里拉的鏇風席捲了中國,震驚了世界,世界各地的香格里拉信仰者及遊客紛至沓來,竟相爭睹香格里拉這一人間仙境。
香格里拉縣《康藏軺征》
其實,早在1930年、也即詹姆斯·希爾頓小說《 消失的地平線》出版的3年前,一位名叫劉曼卿的女探險家就已經勇敢的在迪慶留下了神奇的足跡。他肩負民國政府調查藏區及疏導漢藏關係的使命, 於1929年7月15日從南京啟程前往西藏,並於1930年到達迪慶境內。對迪慶及州府中甸就有過恍似仙境般的描述。在記錄她探險旅遊的一書《康藏軺征》中,這位才女在《中甸》一節里是我樣描繪中甸的:
香格里拉縣劉曼卿
“自麗江西行、路皆__岩峻坂,如登天梯、老檜交柯、終歲雲霧封__,行者不見馬首,幾疑此去必至一混沌世界矣。詎三日後忽見廣闊無垠、風清月朗,連天芳草,滿綴黃花,牛羊成群, 帷幕四撐, 再行則城市儼然,炊煙如縷,恍若武陵漁父,誤入桃源仙境。此何地歟?耐滇康交界之中甸縣城也。”

從這段描述中看出,劉曼卿女士一進入中甸,就已經感受到了迪慶仙境般的氣氛。有很多自然特徵,也與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的景致相同 ,如無垠的廣壩 ,連天的草甸、遍地的黃花、成群的牛羊,小說中都有描繪,而1933年前寫作《消失的地平線》的希爾頓,是不可能看到這篇探險遊記的。
在出了中甸城後,劉曼卿女士又有一段描寫:

香格里拉縣《康藏軺征》
“出中甸城北門,為一廣約十餘里之草原,四面環山,如居盤底,有小溪一道,曲折流於其中,分草原為若干份,牛羊三五垂首以芻其草 。沿溪設水磨數所,終日粼粼,研青稞為糌粑之所也 。草原之上,多野鶩,低飛盤鏇,鳴聲咿啞,與磨之聲相和答,在此寂靜之廣場中,遂亦如小兒女之喁喁私語,益顯其悠閒況味。草原盡頭,剛見一片巍峨建築,橫亘于山麓之下,則著名之歸化寺也。寺為清廷所敕建,外牆盡染赭色,正中大殿,屋頂為赤金鍍成,燦爛寺目。中有喇嘛千餘人。”
香格里拉縣《康藏軺征》
這段描寫的景致,及對這一地區的概述,也與小說中交代的藍月山谷的景致驚人的一致。細心的讀者可以從小說中一一查找到劉曼卿女士所描繪到事物:環繞的群山、山坡上巍峨的建築、赭色的外牆、赤金鍍成的屋頂……劉曼卿女士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她腳下的這一塊土地就是神奇的香格里拉!

1995年春,一個叫孫炯年輕人,在北京參加一次優秀導遊評測考試。孫炯是雲南旅遊集團公司職員。在這次考試的試題中,有一道試題說,香格里拉這個為世人熟知的辭彙,最早出現在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而它的真正源頭,卻出自雲南藏族的某地方言中。這道試題,激起了孫炯的無限遐想。於是他開始尋找。他找到這本小說、按字索境。 功夫不負有心人, 他發現小說中描繪的香格里拉就在雲南迪慶。之後,雲南的學者及考古家又經過九個多月的考證,終於確定:迪慶,就是香格里拉。

1997年9月14日21時30分,雲南省在中甸召開新聞發布會,向世界正式宣布: 香格里拉就在迪慶!這條爆炸性的新聞,立刻震動了世界。 在發布新聞的當天夜裡, 英國廣播公司(BBC)就向世界廣播了這條訊息。然後 ,國內各大媒體,以及英國《泰晤士報》、《衛報》、《金融時報》,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西雅圖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時代周刊 》、日本的《 朝日新聞 》、《讀賣新聞》、香港的《南華早報》、《亞洲周刊》、新加坡的《聯合早報》、《海峽時報》、馬來西亞的《星洲日報》、《南洋商報》等各大媒體,都用大幅面迅速作出了報導。

香格里拉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

香格里拉的確認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迪慶這塊雪域高原封閉的大門終於對外敞開了。許多不同國度,不同膚色的遊客和投資商不斷湧進雪域高原。他們被皚皚雪峰、廣袤的草原、清幽寧靜的高山湖泊、無垠的花海、神秘渾煌的寺廟、廳險靈秀的峽谷、淳樸的藏民、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所傾倒。新加坡等國遊客慕名而來,他們紛紛發出感慨,這裡,不正是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的“香格里拉”嗎?不久,一股“香格里拉”熱在國內、國外悄悄地掀起。迪慶神秘的“香格里拉”成了各國新聞界、旅遊界的話題。

迪慶州委向雲南省政府負責旅遊工作的牛紹堯副省長匯報了開發迪慶香格里拉的初步構想,得到雲南省政府強有力的支持。雲南省政府決定:由雲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牽頭,會同雲南省政府辦公廳、省旅遊局、迪慶藏族自治州及省級有關部門參加的“雲南迪慶香格里拉旅遊開發課題組”正式成立,邀請數十位專家、學者,從文學、民族學、宗教學、語言學、地理學、藏學等諸多學科入手,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考察、研究與論證。課題組通過半年多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摸清了迪慶香格里拉的來龍去脈,提出了綜合研究報告及若干專題報告,研究成果通過了專家評審。“香格里拉”在中國雲南迪慶,這一考察論證的依據在於:

“香格里拉”是迪慶藏語方言,意為“心中的日月”。迪慶藏民把它視為人神共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境界,與漢族的“世外桃源”,西方世界的“伊甸園”有共同的精神意義。“香格里拉”的環境與迪慶的自然地理環境完全吻合。迪慶屬橫斷山脈腹地,具有小說中香格里拉那樣典型的橫斷山脈地屋斷面地理牲,如氣勢磅礴的雪山,縱橫幽深的峽谷,水草肥美的草甸。迪慶與香格里拉都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立體氣候。迪慶屬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流域產金地帶,與小說里的香格里拉盛產黃金的描述相符。

“香格里拉”喇嘛寺的原型在迪慶,迪慶境內的納格拉寺和東竹林寺,歷史上規模宏大、收藏豐富,僧尼共居一寺,並擁有精心栽培的花草、寧靜優雅的庭院, 這也與小說中的香格里拉“寺”完全一致。 唯有迪慶具有香格里拉那樣的社會環境,香格里拉腹心區中甸地處滇、川、藏三省的結合部,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同時,還是各民族往來遷徙、相互交往的通道。由此而產生了以藏文化為主體兼有漢、納西、傈僳、普米、彝、回等民族文化的地域性文化,其中宗教文化更是絢麗多彩,獨權一幟。境內有藏傳佛教、儒教、道教、苯教、東巴教、伊斯關蘭教。而藏傳佛教中,又兼有格魯、寧瑪、噶舉等派別,這種多宗教相溶共處的文化現象,在整個藏區,是別無僅有,只有在“香格里拉”社會中才存在。迪慶與香格里拉都是多宗教、多民族和睦並存、相互交融的社會。

本世紀30年代的迪慶與香格里拉一樣是依靠馬幫和腳夫與外界聯繫的。外國人在迪慶留下的眾多蹤跡也與小說描寫相吻合。

東方學者對迪慶描寫與詹姆斯·希爾頓的描寫如出一轍 。清光緒年間, 劍川貢生楊麗拙在《公農村記》中寫道:迪慶“地處方外,民性樸實,不善詭詐、宛如武陵桃花源”。1933年,東方奇女子劉曼卿在《康藏軺征讀記》中寫道:“自麗江西行……三日後,忽見廣壩無垠,風清月郎,連天芳草,滿綴黃花,牛羊成群,帷幕四撐。再行則城市儼然,炊煙如縷,恍若武陵漁誤入櫟源仙境”。公元七世紀中葉,吐蕃南下占領建塘地區,發現這裡是一個十分美麗富饒的地方,將它譽為無比殊勝的寶地, 在今縣城南北中軸線上建立了日光城(古藏語稱“年玉瓦”, 又稱尼旺宗,漢澤即“日光城”,在奶子河畔“月光城”古藏語稱“香各瓦”,又稱朵克宗,漢澤為白色的古山寨,白色象月亮,即為“月光城”,在古城大龜山上),這就是有名的“日月城”。明弘治十年(1499年),麗江木氏土司占領中甸,曾恢復重建此二城。日、月二城當作“心中的日月”,古代藏族民歌中有“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是東方的結塘,人間最殊勝的淨土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將日、月二城全稱,便是“香格里拉”,它與“心中的日月”從意義和讀間上都完全一致。“香格里拉”一詞原於中甸古藏語方言。

1996年12月,雲南省政府對“香格里拉”的原型及出處從多方面進行了考證,確認“香格里拉”的原型就在以中甸為中心的迪慶,1997年9月14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在迪慶召開新聞發布會,向世界宣布:世人尋覓了半個多世界的“香格里拉”就在雲南迪慶。於是,2001年10月,中甸縣人民政府向國家民政部、測繪局有關領導匯報了關於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的事宜 。2001年12月17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2002年5月5~10日舉行隆重的更名慶典。

我們向世人宣告:“香格里拉”不僅是迪慶人民的,也是全省、全國、全世界人民的。我們期盼一切熱心“香格里拉”的人們,攜手托起心中的日月,保護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的歷史

香格里拉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到新石器時代,縣域人類活動更加頻繁,磨製石器和岩畫廣泛分布於今建塘鎮、小中甸、上江、金江、三壩、洛吉境內。 1988年3月在尼西幸福村克鄉、奔東發掘的石棺墓,經碳14年代測定,其年代為距今2850±80和2810±80年, 相當於中原地區的西周時期。 經調查,石棺幕還廣泛分布於東旺新聯,上江良美,金江新建、興隆、吾竹、車軸,虎跳峽鎮的拉瑪洛、木筆灣,三壩江邊等河谷地區。西周時期,境內已有人類定居。以後,歷經春秋、戰國、秦、漢,為白狼、濮解、廬盧諸種參錯而居,不相統屬,或定居,或隨畜遷徒,散處山谷間, 無大君長。 漢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 氂牛徼外白狼、 樓簿等部17萬口歸附,香格里拉與中原地區有了聯繫。三國(220-265年)兩晉(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至隋代(518-618)年, 香格里拉屬附國地,為白狼及姐羌部落《見一統志·巨津洲》)所居。

唐武德四年(621年)設神川, 為唐劍南道姚州都督府(武德四年置)十三羈縻州之一(《新唐書》作“袖川”,《南詔德化碑》作“神州”,“袖”為“神”之誤)。治地在今維西縣其宗,舊稱“吉比頂”,轄建塘地面。 唐貞觀七年(633年),吐蕃贊普松贊乾布命太子貢日尊留守本土,自己率軍經略東方,貞經八年(634年), 松贊乾行牙於康區,推廣其宗教與文化,對諸羌實行蕃化政策,並以青海玉樹貝嘉德十二部為主力,組成中勇部(軍區),擔負南攻南詔,東下洮隍河隴之責,占領建塘地區。麟德至儀鳳年間(664-679年),吐蕃以神川為據點,占領滇西北廣大地區。永隆元年(680年)在其宗設定神川都督府,並在周圍地區建立了十六座軍事城堡,屯殖了大批軍隊。在縣境木高與麗江塔城之間的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與滇西北的往來通道。吐蕃在今香格里拉古城建有鐵橋東城,管轄建塘地區。大、小中甸高寒壩子成為吐蕃屯兵與遊牧之所。貞元十年(794年)正月,南詔異牟尋背叛吐蕃歸降唐朝, 與唐朝軍隊一起突襲擊神川鐵橋,取得大勝,斬斷鐵橋,奪取了鐵橋以東的十六座城堡,俘獲了當地五個地方首領, 投降的軍民有十餘萬,奪獲軍事物資無數。十一年(795年)七月,又攻吐蕃,並破施蠻(在今德欽拖頂、霞若、奔子欄、本縣尼西、五境一帶),順蠻(在施蠻西北),俘獲施、順二蠻王遷往白崖城。貞元十五年(799年)、十七年(801年),南詔異牟尋與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聯兵連續幾次在鐵橋打敗吐蕃軍隊,吐蕃軍隊退守納川(今建塘鎮有納曲河,即唐這納川)、神川。南詔在今麗江塔城置鐵橋節度守御。會昌二年(842年),吐蕃贊普朗達瑪滅佛被刺,吐蕃土朝分裂。懿宗鹹通十年(869年),吐蕃全境爆發平民奴隸大起義,至乾符四年(877年),吐蕃貴族連同各地軍政建置全被平民奴隸起義大軍橫掃一空, 吐蕃奴隸制王朝崩潰,吐蕃王朝崩潰後,駐守各地的吐蕃軍隊成了“沒有贊普的命領不得返回的人”,軍隊中的貴族首領便割據一方,變成世襲領主或地方土官,建塘亦被留下的吐蕃邊軍占領,自成一部。香格里拉原來的松氏土司, 藏語戶名“諾蘇”, 意譯為內哨、邊境巡邏官或看守者之意,即是由吐蕃巡邊軍官割據一方而演變成的部落大首領。宋王朝“揮玉斧”劃大渡河為界,將西南大部分地方置於宋朝的統治之外,大理政權的勢力也未能到達這些地方,建塘在宋代成為一個獨立的部落,而沿金沙江一線則為磨些大酋所據,號花馬國。南宋寶右元年(元憲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征大理,九月至忒刺(今松潘),分三道進兵,大將兀良合台率西道兵經旦當嶺,10月至建塘,兩部磨些酋長唆火脫因、塔里麻投誠兀良合台,元兵遂至金沙江邊,在良美、士旺、木師扎、冷都、撒蘇碧一帶乘革及筏渡過金沙江。憲宗四年(1254年)設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兀都蠻率蒙古軍鎮守旦當,同年置茶罕宣慰司。十三年(1276年)改為麗江軍民總管府,十五年(1278年),置巨津、寶山等七州,縣境金沙江邊從木高木可灣至虎跳峽樣車閣屬巨津州,三壩白地、瓦刷、哈巴、江邊屬寶山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六月,元朝下詔令雲南旦當(建塘藏區)劃屬宣政院轄地,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設大小奔不兒亦思剛招討司達魯花赤二員管轄建塘及鄰近地區,一名駐朵克宗,封當地藏族首領“諾蘇”為達魯花赤,管理當地百姓7700戶,為建塘土司制度之肇始。

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
明永樂四年(1406年)五月,麗江知府木初奉總兵官西平候沫春明文,同錦衣衛撫使朱程來建塘招徠,開設鎮道(轄今建塘鎮、格咱、尼西)、揚塘(轄今小中甸及虎跳峽鎮一部)二安撫司,以阿密、末吉為安撫使,隸雲南都司。同年五月,永寧把事也奉令到建塘東部地區招徠,設立了革甸長官司(今洛吉中村藏語稱“革甸”),轄洛吉、東壩、稻城東尼、木俄雅一帶。成化十九年(1483年)起,麗江木氏土司便逐年向建塘藏區用兵,對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占領天生寨(今東旺新聯滿布江仲)止,歷時70年,全面占領建塘。嘉靖八年(1529年),木柢土司在今小中甸建立行宮年各羊惱寨,統治滇西北藏區。明崇貞十二年(1639年),蒙古和碩特部進兵康區,消滅白利土司,並擊敗木柢土司勢力。清順治四年(1647年),麗江府發生農民暴動,木氏土司兵主力撤出建塘。康熙六年(1667年)八月,蒙古和碩特部揮兵占領建塘,在建塘設定朵克宗,達賴喇嘛派宗官管理建塘地方,徵收賦稅。十二年(1673年),建塘土目丹松父子“向心西藏”,赴理塘拜見洪台吉,呈報建塘戶籍及額賦。第二年(1674年),建塘甲夏寺(又名麗江寺)為首的噶瑪噶舉派和苯教寺廟僧俗和木瓜及蒙古和碩特部駐當地首領罕都為反抗蒙古和碩特培的統治和抵制格魯派的滲人,在木氏土司支持下,發動了武裝暴亂。五世達賴隨即派扎什巴圖台吉和鄉佐諾布率兵平定建塘暴亂, 並調木里王桑登布協助平定建塘暴亂, 將木氏土司勢力逐出建塘。暴亂平息,巴圖台吉和鄉佐農布協助桑耶拉康巴和葛仲卓兩宗官完成了對建塘戶籍的清查和賦稅徭役的增訂,將建塘奉獻給五世達賴喇嘛作香火地,“征建塘賦稅以供青海之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藏委僧俗官員貪賄,濫發各種金字銀字免投執照,使各種徭役集中在貧苦農民身上, 使貧苦農民的脊背背爛成瘡, 處於極度苦難之中,迪巴桑傑便以更換查驗執照為名,收繳燒毀金字銀字執照,親自到西藏告狀,要求免派藏委僧俗官員, 得到拉藏汗的支持, 從此西藏免派駐建塘僧俗官員。建塘改由地方兩個迪巴(松氏和齊氏)管理全縣,五個神翁分別管理5境,16個得本分別管理各村,松贊林堪布(掌教)亦改為在獲得格西學位的喇嘛中選舉產生。雍正元年(1723年),固始汗之孫羅卜藏丹津在青海發動反清叛亂,噶丹松贊林寺亦“與苦苦腦兒遙通聲息”,卷人叛亂。清政府派四川總督年羹堯率大軍進剿,令雲南提督郝玉麟領兵2000助剿,由建塘前往察木多駐防,又令雲貴總督高其倬簡選總兵官一員,帶兵500名前往建塘駐紮。郝玉麟到建塘, 地方迪巴等僧俗頭目向郝投誠。這時,西藏政治首領拉藏汗死亡,和碩特部唯一繼承人羅卜藏丹津叛亂失敗西逃,康區無主,雍正皇帝便將中甸收歸雲南。雍正三年(1725年)五月,添設撫夷清餉同知一員,經歷一員,巡檢一員。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設定流官州判,添設劍川州州判一員駐中甸,屬鶴慶府。同時保留原有的土司制度,改世襲為承襲制。流官管理全縣,土官管理各境,催收錢糧夫馬,維持各境治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中甸改升為廳,將州判裁撤,改楚雄府同知為中甸同知,改隸麗江府。

民國2年(1913年)5月,中甸奉令改廳縣,設知縣,仍保留23員土官制度,先屬騰越道。

民國18年(1929年)改屬第一殖邊督辦公署。民國37年(1938年)改屬雲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5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二師一二六團進駐我縣縣城, 全縣和平解放,仍為縣。12日,縣人民政府成立,屬麗江專區。1957年9月13日,迪慶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成立,中甸改屬迪慶藏族自治州, 仍由麗江專區代管。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成立中甸縣革命委員會。1973年,迪慶藏族自治州恢復,中甸由迪慶藏族自治州管轄。1981年,中甸縣召開第六屆人民代表會議, 選舉產生第六屆人民政府。 至今,共歷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人民政府。

香格里拉的變遷

宋代吐蕃邊軍割據建塘,其境域含今建塘鎮、小中甸、尼西。金沙江沿岸,為麽些大酋所據,號花馬國。格咱境以北屬巴域(今巴塘)。至元三十年(1293年)六月,旦當劃當宣政院轄地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設大小奔不兒亦思剛招討司管轄,其地含今巴塘、理塘、本縣格咱、結達木、揚達木等地。金沙江沿岸仍屬巨津州、寶山州,本縣境域北至翁水,西達巴著,南至樣東閣,東抵早瓦(今東壩)、俄雅。明永樂四年(1406年),設鎮道、揚塘安撫司,轄今格咱、尼西、建塘鎮及小中甸。設革甸長官司轄今尼汝、洛吉、東壩及稻城、木里一部,隸永寧府。金沙江沿岸仍屬世津、寶山二州。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木氏土司占領建塘及巴塘、理塘、芒康、鹽井,在建塘修建行宮(小中甸木天王宮)管理所占藏區。康熙十三年(1674年),以甲夏寺為首的噶瑪噶舉派、苯教寺廟及木瓜發動暴亂,和碩特部及達賴喇嘛派扎什巴圖台和鄉佐諾布帶兵鎮壓,因木王在進攻建塘時立了頭功,扎什巴圖台吉將原屬木天王地的俄雅送給了木里作為對木里王的獎賞。康熙十八年(1679年)原屬巴塘土司的東旺絨劃歸建塘格咱神翁管轄。雍正四年(1726年),滇、川、藏三省派員劃界,五年,原屬巴塘土司的金沙江以東土照壁以下劃歸縣境管轄;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鄉城以南巴拉、色蔥、依里劃歸雲南中甸縣。1961年,原屬維西縣臘普區的倉覺、下珠、澤通三個大隊劃歸我縣,合併成立五境區。1984年8月, 德欽縣奔子欄區江東鄉劃歸縣境尼西區,形成如今之縣境:東與四川稻城岡波亞雪山、薩普色糾雪山,木里隆達、手扒岩接界;東南、南、西南與麗江縣、維西縣、德欽縣以金沙江為界;西以土照壁、巴拉格者埡卡與四川得榮縣為界;北以桑迪嘎山口、桑東土、雜者埡卡與四川鄉城縣國界。地處東經99度20分至100度19分, 北緯26度52分至28度52分之間。 東西寬88公里,南北長218公里,幅員11613平方公里。

1950年5月,中甸和平解放,同月開始建立基層人民政權, 建立大中甸區、小中甸區、尼西區、格咱區、金江區、三壩區、良美辦事處。8月,成立東旺澤庸辦事處(區級)。1951年9月,成立土官彝族自治村(區級),轄土官、余你洛等15個彝族村。幾經變革,至2001年,全縣轄9個鄉、2個鎮、57個行政村,6個街道辦事處。

香格里拉的縣名

香格里拉縣,藏語稱“結塘”,自唐以來,見於漢、藏史籍者有傑湯、結達木、節達木、且當、旦當、丹當、噹噹、吉賧、結當、結黨、結塘、傑塘、嘉塘、佳塘、鎮道、嘉梅朵塘等等,皆為“結塘”一詞的同音異寫。“結塘”一詞,最早見於唐代樊綽的《雲南志》,其《名類第四》載:“順蠻,本烏蠻種類,初與施蠻部落參居劍、共諸川。咩羅皮、鐸羅望既失鄧川、浪穹,退而逼奈劍、共,由是遷居鐵橋已上,名劍羌。其他在劍賧西北四百里”。(見趙呂甫《雲南志校釋》),“劍賧”,《雲南志》以後的《新唐書·南蠻傳》《讀史方輿紀要》《資治通鑑》《元史·地理志》《大元一統志》《滇系》諸書在引用《雲南志》時,均有為“劍賧”,可以說明《雲南志》中的“劍尋賧”是“劍賧”之誤。“劍羌”位於神川鐵橋以上,劍賧西北,則劍賧在劍羌東南,當是對香格里拉最早的稱名無疑。在較早的藏文古籍中,香格里拉縣被稱為“傑地”。《朗氏家族史·朗氏珍貴史籍中有關俗務史實》載:“若欲扼要敘述豪傑世系,則是:郎·古容僧格在傑地(即傑湯,今中甸地區——原注)爆發漢藏戰亂時向漢地進軍,攻陷漢地的水城場烈,作為勇士的標誌,帶回漢地的賠款”(大司徒·絳求堅贊著,贊拉、阿旺、余萬治譯、陳慶英校,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 唐貞觀時,劍賧為吐蕃所占領,吐蕃人發現這裡是藏區最美麗、最富饒的地方,因而譽其為“無比殊勝的寶地”。吐蕃人稱其為“傑地”,南詔稱其為“劍賧”。宋代,漢文史籍有將“劍賧”譯寫為“且當”,因“且”與“旦”字形相近,元代遂將其誤寫為“ 旦當 ”或“丹當”、“噹噹”,稱大中甸為“大旦當”,藏語則稱為“節打木”。今“結塘”通譯作“建塘”。明弘治後,納西語取“酋長住地”之意,稱為“主地”,漢譯音為“中甸”,初寫為“忠甸”,後寫為“中甸”。清代設廳, 沿用“中甸”之名。1997年9月14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專家論證,認為中甸在地理環境、民族文化等很多方面與詹姆斯·希爾頓在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所描述的香格里拉十分相似,遂向世界宣布:世人尋覓了半個多世紀的“香格里拉”就在中甸。2001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的縣城

香格里拉縣城——建塘鎮,位於縣境中部,1998年,由大中甸鄉與中心鎮合併建立建塘鎮,鎮政府住地海拔3300米,為迪慶州府和香格里拉縣政府所在地。四周群山環繞,中間地勢平坦,歷為縣治地。 唐儀鳳、調露年同(676-679年),吐蕃在維西其宗設神川都督府,在今建塘鎮大龜山由設立寨堡,名朵克宗,為鐵橋東城。宋、元、明、清皆沿稱結達木城。明永樂四年,設鎮道安撫司於此。弘治六年(1492年)被木氏土司占領,稱大當香各寨,弘治十二年(1499年)木氏玉瓦寨。1950年和平解放後,設大中甸區,轄六村、城北、城南5個街。1957年, 三街合併成立中心鎮人民政府(村級),仍屬大中甸管轄,1965年年改為縣轄鎮。1998年,將大中甸鄉與中心鎮合併建立建塘鎮, 轄北門、金龍、倉房、城南、城北5個街道辦事處,尼史、紅坡、吉迪、解放、諾西五個村委會。

明代, 曾環繞大龜山壘石為城, 後被自然損毀。雍正二年(1742年),總督雲貴部院中協、副總兵孫宏本奉命駐兵中甸,築土城一座,斜掛於百雞寺東面山腰,周長360丈,高2丈2尺,厚4尺2寸,安設四門城樓,無垛口、炮台,牆外無壕溝,縣衙門外,還建有兵房數十所,作為兵寓。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同知海米納重修。鹹豐三年(1853年),麗江軍民府兼中甸撫彝府同知辛本柔重修西門城樓。同治八年(1869年),被都司張潤縱兵燒毀。重修不善,民國10年(1921年),縣長虞鋮將省府下拔恤金4000兩以工代賑,動員民眾構築新城。新城在舊城牆覆木傑檐,蓋以草餅,以防風雨。城有城堡8座。城中大龜山山巔建有佛寺,下有井泉一眼,水源充沛。民房圍繞龜山而建,以石塊鋪築衢道路。後由大中甸境土千總何榮光將城牆向外擴寬20餘丈,新築城牆80多丈。城中分金龍、倉房、北門三街,中心有一畝多空地稱四方街,為集市交易場所。1954年12月迪慶藏族自治州籌備委員會, 決定將迪慶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機關大院建大城北吉拉山腳,1957年9月13日迪慶藏族自治州成立前建成,從此,州、縣機關建設沿老城區至州人委的中德公路兩側鋪開,城區北移。1963年,建中共中甸縣委大院於龍潭河東側中段。1967年,迪慶州人民政府又重建大院於江克山前。1974年後城市建設加快,1989年後又批准機關職工、城鎮居民在城區建蓋住房,至1990年,縣城已建有長征、和平、建塘、紅旗、向陽、西環、進香、老州八條路,倉房、北門、金龍、文明、團結五條街, 五個居民新村。1997年建成環東路,2001年改造和平路。縣城占地(規劃面積)7.5平方公里(環東路以西,奶子河以南,滇藏公路以東,白塔以北)全鎮總面積1463.66平方公里。2000年,全鎮共有9465戶,32545年,其中, 藏族21977人,漢族3719人,納西族3881人,白族1638人,傈僳族656人,彝族210人,回族189人,苗族93人,普米族90人,壯、布依、朝鮮、侗、滿、土家、哈尼、傣、黎、土、佤、拉祜、水、怒、獨龍等15個民族共92人,少數民族人口占88.57%。

香格里拉縣城城為滇、川、藏茶馬互市之通衢,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達賴喇嘛請求互市於金沙江,清廷允準在中甸立市,朵克宗成為滇藏貿易的重要集市。 雍正、乾隆之時,境內礦業興旺, 四方商賈雲集。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占領緬甸,切斷滇緬交通, 大批援華物資只能越過喜馬拉雅山從拉薩經滇西北運抵昆明, 中甸縣城又成為滇、藏、印貿易的中轉站。解放後,1957年修通了麗中公路,1958年修通中德、中鄉公里,汽車運輸代替了馬幫運輸,中甸縣城成為滇藏、滇川交通樞紐。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西藏、甘孜、雲南及內地各省來香格里拉經營者不斷增多。

朵克宗古城城建於唐代,民居建築是藏式雕房與納西井幹式木板屋結合的產物,是藏區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香格里拉縣城是迪慶藏族自治州及香格里拉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

香格里拉的人口

唐代,吐蕃大量移民進入縣境地域,南詔的兼併戰爭又迫使滇西北施蠻、順蠻、弄棟蠻遷居鐵橋附近,神川鐵橋以東劍賧地區人口繁衍,曾達12萬多眾,唐貞元十年鐵橋之役後,南詔王異牟尋又將吐蕃神川地區漢裳蠻、磨些蠻、施蠻、順蠻大量遷往自崖、蒙舍及東北諸川, 劍賧地面人口大量減少。經過700餘年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宗官哲波至建塘清理登記戶口,全縣僅4481戶,約2萬餘人。宣統三年(1911年),全縣總人口6996年,25905戶。民國年間,人口發展十分緩慢,至民國36年(1947年),全縣人口僅達6657戶,34445人。1949年,總人口6459戶,32071人。和平解放後,社會安定,醫藥衛生條件得到逐漸改善,人口迅速發展。到2000年,總人口達31929戶,147416人。

香格里拉地廣人稀, 人口分布很不平衡,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計算,全縣人口密度為11.2人/平方公里,僅為全省人口密度的1/9強。其中城鎮人口密度1101.2人/平方公里;農村人口密度為9.2人/平方公里。城鎮人口密度為農村人口的120倍。農村人口密度以河谷地區的上江鄉為最高, 每平方公里為29.2人; 以高寒山區的格咱鄉為最低,每平方公里為2.3人。
民國36年(1947年)調查,全縣6歲及其以上人口30817人,大學肄業一人,占0.0032%;高中畢業或肄業88人,占0.29%;國中畢業或肄業161人,占0.52%;國小畢業或肄業2739人(其中高小1271人,初小1468人),占9.89%。 有文化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江河谷地區及城區。藏族、納西族、彝族聚居的大、小中甸、尼西、格咱、東旺、三壩地區,除少數喇嘛及畢摩、東巴識藏文、彝文及東巴象形文外,沒有識漢文者。15歲以上27048人中,文盲24059人,占88.95%。解放後,教育事業迅速發展。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全縣6歲以上人口147416人, 大學文化程度2871人,占2.13%, 高中、中專文化程度10569人,占7.84%,國中文化程度29086人,占21.57%,國小文化程度61954人,占45.88%。

優勢資源

群山藏寶

香格里拉地處三江褶系與揚子準地台交接地帶,全縣總面積中,揚子準地台約占10%,三江褶皺系約占90%,褶皺斷裂發育,成礦條件良好 ,被地質學家稱之為“三江”成礦帶, 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知有金、銀、銅、鐵、鎢、鈹、鉬、錳、鉛、鋅、滑石、小晶、石棉、白雲石、大理石、褐煤、泥炭等礦種25種,礦床、礦(化)點共120個,其中已探明大型礦床1個,中型礦床5個,小型礦床15 個。

原生金:小中甸鄉甭哥金礦點,岩群由17個小岩體組成,有金礦化的6個,其中礦化較好的8號岩體,面積約0.03平方公里,9號岩體面積0.013平方公里。已圈定金礦體13個,估算金儲量總計1313公斤。格咱普朗金礦點,位於浪都椰普朗以北10公里處。褐鐵礦化石英脈分布於中三疊統曲嘎寺組段板岩、砂質頁岩及石灰岩中,採樣分析含金0.001~0.085克/噸。三壩楚波金礦點,位於三壩鄉楚波牛場附近。含金石英脈產於楚波斷裂東側上二疊統東壩組強烈碳酸鹽化杏仁狀安山玄武岩中,為自然金,粒度0.1~0.3毫米, 少量為0.05~0.08毫米,礦化石英含金2.28~4.82克/噸, 含鉛0.48~1.69克/噸, 銅0.80%,鋅1.33%。

砂金:布奶金礦點位於小中甸28度方向6.5公里處。 砂金主要富集於河流變寬或河床鏇塘的第四系沖積物中,以粒狀為主,含金品位1~15粒/30公斤,含金量0.05~0.2克/噸。天生橋金礦點,位於縣城東南12公里阿熱河邊,砂金賦存於第四系河漫灘沖積層內,含於礫粘土層之夾層粗砂層中,含量為1粒/15公斤,粒徑0.1~0.2毫米, 不規則狀。其餘砂金礦點還有三壩拉波里、饒時里、下直恩、白馬廠和上江鄉興盛5個點,踏勘含金1~10粒/10公斤。

有斑岩型、矽卡岩型及熱液型。

斑岩型有雪雞坪、春獨、爛泥塘、獨哥四處,均位於中甸褶斷束翁上斷裂之東。雪雞坪銅礦為中型礦床,位於格咱鄉拉窪嘎一帶,銅礦產於石英閃長紛岩、石英二長斑岩及後期侵入之角閃石英二長斑岩、二長花崗斑岩等20個小岩體、岩枝、岩脈構成的雪雞坪雜群中。主岩體北西走向,長2.4公里,寬0.5公里, 面積0.94平方公里,礦化面積占岩體面積的1/3。各礦體含銅平均0.30~0.62%, 伴生有金、銀、硫、鈷、鉛、鋅等。礦區銅的儲量:D級28.73萬能噸,占69.34%,含銅0.3~05%的8.83萬噸,占30.66%。春獨、爛泥塘、獨哥均為銅礦點,位於格咱鄉境。春獨礦體長200~350米,寬20~70米,含銅0.52~1%,儲量1704噸;爛泥塘有礦體10個,含銅0.7%,儲量427噸,獨哥銅最高值3500ppm。

矽卡岩型,已知有格咱高赤平、浪都、紅山、洛吉拉巴及三壩東爐房等礦床及礦點。紅山礦區為中型礦床規模,已發現銅礦主礦群4個,共15個礦體,礦石以黃銅礦、磁黃鐵礦、黃鐵礦為主。銅儲量表內231930噸,表外66144噸。浪都銅礦為小型銅量D級4938噸。高赤平銅礦點長75米,寬1.5~15米,含銅平均1.14%。 估算金屬銅405噸。拉巴銅礦點位於洛吉拉巴,礦體長10~20米,厚0.5~1米,含銅0.5~0.8%,鎢銅地質儲量600噸。東爐房銅礦點位於三壩東爐房,礦體2個,含銅0.3~1.16%。

熱液型有巴拉、朗史、澤通、塘坡、羊窩子、陳家村6個礦點。規模稍大的朗史礦點位於格咱鄉朗史,礦層厚10~26米,礦化地段長1200米,含銅0.98~1.23%,金屬銅0.3~101.6%。

鎢 鈹

集中分布於楚波斷裂東側哈巴雪山台穹中部,最主要者為麻花坪礦區,共圈出鎢鈹礦體25個,WO3的D級儲量52634.5噸,BeO的D級儲量31943.1噸,已達大型礦床規模。全礦區平均品位;WO3:0.368%,BeO:0.241%,超過工業要求。

鉛 鋅 銀

已知有格咱鄉亞雜、沃迪錯、楠洋阜烏、特浪庸、崩格牛、小紅山,建塘鎮的阿熱、日達,小中甸鄉的沾塘扎,三壩的東爐房、安南、上道各、陸家村,虎跳峽鎮本地灣西北、本地灣南、土官村、上印支、路魯習,金江鄉的磨鑿殼、三家村、銀廠溝、迪樂等22個礦點和礦化點。熱液型,格咱亞雜礦點岩體長8公里,寬1~3公里,面積17平方公里,估算儲鉛2808.9噸,鋅626.4噸,銀4.163噸。金江三家村礦點和銀廠溝礦點的I號礦體斷續長120米,寬50米,厚25米;Ⅱ號礦體斷續長50米,寬5米,厚3米。礦石品位;鉛0.19~11.52%,鋅0.49~36.73%,銀4~6克/噸。估算儲量;鉛3000噸。鋅1000噸,建塘鎮壓阿熱礦點原稱寶興廠, 有礦體4個。Ⅰ號礦體廠品位:鉛0.21~2.4%,鋅1.65~33.6%,銀42~180克/噸;Ⅱ號礦體含鉛0.32~0.68%,鋅0.5%,銀45克/噸;Ⅲ號礦體含鉛0.32~0.68%,鋅0.76~8.00%,銀95克/噸;Ⅳ號礦體化層厚3米,含鉛0.52%。斑岩型僅有三壩鄉老爐房一處,岩株長800米,寬650米。 已發現礦脈4條,分別長3~15米,寬0.4~0.85米。礦石品位;鉛1.61~3.10%,鋅0.86~2.20%。其餘礦化點有格咱崩牛場、沃迪錯礦點、特浪庸礦點、 建塘鎮日達礦點、 小中甸沾塘扎礦點、三壩安南礦點、陸家村礦點、本地灣北西礦點、本地灣南礦點、土官村礦點、金江銀廠溝礦點。

其它金屬礦,縣境內僅發現鐵礦點和礦化點9處,即東旺凹倉普,尼西布蘇南東、帕推拉,建塘鎮得樂村,洛吉拉巴,虎跳峽鎮洞舉、龍華北、老虎箐,鐵礦數量少,品位低。鈦鐵礦化點僅見東旺鄉新聯光堯牛場北西一處,礦含鈦大於20000ppm。鎢鉬礦化點有格咱休瓦促、薩都格勒、熱林3處,鉬品位0.132~0.169%。金屬鉬地質儲量1026~1314噸。

大理石

有岩美枝、白岩子、禮都岩角三礦點。其中岩枝分上、下層,上層厚250~500米,多為黑白條紋大理石;下層厚大於300米;為灰白色中粗晶大理岩,無雜質銹斑,類似漢白玉。白岩子大理岩位於虎跳峽鎮以東9.5公進里金沙江西岸,結晶細而幸均勻,有黑白色紋大理石及純白色“漢白玉”兩類,加工後花紋美觀、光潔度高。

滑 石

僅發現金江鄉興文把岔灣一處,含礦層位為下泥盆統白雲質大理岩,礦體厚3~7.5萬噸,沿走嚮往北至禮都以東。

瑩石 小晶 石棉 白雲岩 石灰岩

單獨瑩石礦點有立林、松尼兩處,但不及麻花坪鎢鈹礦區伴有瑩石豐富。小晶礦點有大尖山坪子、大尖山坪子南東、三岔河、老藥山四處。石棉礦有虎跳峽鎮長春壩石棉廠一處。石灰岩礦點有三壩鄉乾壩子一處。白雲岩礦點有拉直古、銀廠溝二處。

眾水流金

江河

境內河流全屬金沙江水系,除金沙江幹流外,境內共有大小河流244條,其中,多年平均流量在3.7~43.7立方米/秒的一級支流有碩多崗、岡曲、東旺河、尼汝河、吉仁河、浪都河、安南河、良美河、湯滿河、安樂河、白水河、麥地河等13條,部長545公里,流域面積8065.9平方公里,分別在不同河段注入金沙江。

金沙江:由德欽縣奔子欄和四川省得榮縣與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的交界土照壁之間流入縣境,流經尼西鄉、五境鄉、上江鄉和金江鄉,在金江鄉撤蘇碧與麗江縣古鼓鎮之間折向東北,經虎跳峽鎮、三壩鄉、洛吉鄉流至洛吉吉函,而後流向四川坪子出境,環繞縣境流程375公里, 是長江流經全境的唯一縣。金沙江從土照壁至上江鄉尼嘎閣吐蕃鐵橋遺址一段,有岡曲、湯滿河、麥地河注入。鐵橋遺址以下,有良美河、士旺河、興隆河、安樂河注入。撤蘇碧至虎跳峽口有碩多崗河注入。從江邊村至洛吉鄉吉函,有色吉河、格基河注入。金沙江集水面積232651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42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在8月份587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在2月份421立方米/秒。

東旺河:發源四川省稻城縣北部,經鄉城縣(稱碩伊河)進入境內東旺鄉稱東旺河,流經上游、躍進、白玉、勝得、新聯、蘇認等村至色倉出境,經四川得榮縣注入金沙江,屬過境河流,境內遊程52公里,有16條支流注入。流域面積129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0.5立方米/秒,水量理論蘊藏量4.82萬千瓦。

岡曲河:又名交界河,位於縣北部,與東旺河平行,發源於格咱鄉岡波亞雪山西坡。上游稱翁水河,流經翁水、永滿,到納格拉始稱岡曲河,再經巴拉、水莊,至尼西鄉上橋往南匯入金沙江。河長98公里,流域面積266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3.7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達62.95萬千瓦。

湯滿河:位於縣西北部,發源於尼西鄉湯堆龍潭,自東向西流經湯滿、借衣、布蘇,最後至江東村的居加注入金沙江,河長10公時,多年平均流量 5.0立方米/秒,水源由大中甸壩納帕海湖水經地下暗河補給,水能理論蘊藏量2.35萬千瓦。

吉仁河:位於縣西部的五境鄉, 源於格里署雪山腳下海拔2290米處泉水,流經吉仁村後注入金沙江,河長8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0.0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1.96萬千瓦。

麥地河:位於縣西部的五境鄉,發源於孜松木山,流經鬧仁、角塘、麥地後注入金沙江,河長10公里,流域面積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7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最6.96萬千瓦。

良美河:位於縣西南上江鄉,源 於白草坪,經核桃坪與龍洞水匯全,至玉河橋,在雞公石畔注入金沙江。河長12公里,流域面積138.2平方公里,年均流量5.4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10.6萬千瓦。

興隆河:位於縣南金江江,發源於小中甸鄉薩略岡,由三貧河與亂石倉兩條支流匯集而成。向南流經拉不芝、大廠、民家村注入金沙江。河長20公里,流域面積10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5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12.7萬千瓦。

安樂河:又名吾竹河,位地縣南部金江鄉,發源於金江鄉光頭坡羊場。至格瓦注入金沙江。河長16公里,流域面積79.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0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10.2萬千瓦。

碩多崗:源於格咱鄉曲呂處雪山和建塘鎮屬都湖, 往南流經建塘鎮、小中甸鄉和虎跳峽鎮注入金沙江,河長154公里,流域面積1989平方公里, 中上遊河段平均比降8.8‰, 小中甸以南至虎跳峽鎮金沙江口的68公里河段落差1380米,平均比降20.3‰。全流域共有31條流量在0.2立方米/秒以上的支流匯入。 碩多崗匯入金沙江口多年平均流量33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38.5萬千瓦,可供七級開發。

白水河:位寺縣東南三壩鄉,發源於肋砍竹,在竹恩吉可注入金沙江。河長20公里,流域面積9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9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11.53萬千瓦。

格吉河:又名安南河,位於縣東南三壩鄉,發源於崩拉,向東流經竹恩熱卡注入金沙江。河長30公里,流域面積79.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5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11.6萬千瓦。

香格里拉縣尼汝河
尼汝河:位於縣東洛吉鄉,源於格咱鄉薩決北面的地蘇嘎,向東南流經尼汝、岩洛,至拖把枝與洛吉河匯合,至手扒岩出境注入無量河。境內河長68公里,流域1132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7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23.89萬千瓦。

浪都河:位於格咱鄉浪都村,源於達吉牛志以北,向東南流經布斯、浪都、比業出境,入四川省稻城縣東義河。境內河長45公里,流域面積508.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8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11.73萬千瓦。

湖泊

香格里拉有高山湖泊(含冰磧湖)298個,分布蛘海拔3000~4500米地帶10畝以上的有東旺鄉的錯納,格咱鄉的跟尼錯、約子錯、阿旺才錯、當錯、達莫錯、錯納、錯漫、活迪錯、蓋公錯納、蓋公錯色、錯烏,洛吉鄉的色列、丁郎錯,建塘鎮的吉迪錯波、吉測錯、納帕海、屬都湖、錯窪拉、錯九、碧塔海、尼史錯納,小中甸鄉的阿布吉錯、勺錯、三碧海,小中甸鄉與金江鄉之間的白海、雙海、黑海、青海、三壩鄉安南錯格達、九子海、哈巴黑海、灣海。其中面積最大、景觀最美我是納帕海、碧塔海、屬都湖和三碧海四個高原湖泊和湖群。

納帕海:藏名“納帕錯”,意為森林背後的湖,位於打浪壩北隅,距縣城8公里,海拔3266米,豐水期湖面積31.25平方公里,集水面積660平方公里, 年平均立不、水量2.57億立方米,有納赤河、奶子河、共比河、青龍潭注入湖內,湖水告水腳9個落水洞匯入暗河又從尼西湯滿和五境吉仁吐出注入金沙江。

碧塔海:藏名:碧塔錯:,意為櫟樹成氈的湖,位於建塘鎮東部,距縣城32公里。湖面海拔3568米,東西長3000米,南北寬700米,平均水深20米,最深達40米,湖面積 1.6平方公里,集水面積20平方公里,湖區多年平均降水量950毫米,徑流深540毫米,平均年產水量1080萬立方米。

屬都海:藏名“屬都錯”,意為牧場湖, 位於建塘鎮東部部,距縣城35公里,海面海拔3705米,面積1.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米,集水面積15平方公里,年平均產水量870成立方米,是頁多崗河的主要源頭。

三碧海:亦稱神女千湖,位於小中甸鄉西南, 距縣城50餘公里,海拔3900米,湖面積0.08平方公里,周圍150平方公里內分布有1畝以上大小湖泊160多個,為一大面積高山湖泊群。

泉水

冷泉:縣境內泉水較多,湧出地面形成0.5立方米/秒以上流量的泉水有尼西湯滿、五境吉仁麥地、上江龍洞、金江吾竹龍潭、虎跳峽俄迪、三南瓦刷龍潭、哈馬龍潭、中心鎮表龍潭等。

溫泉:縣境有溫泉14處, 主要有格咱鄉翁水拍浪擦曲, 水漫20℃;格咱浪都嘎言擦卡,水溫37℃;建塘鎮紅坡下給擦喀,出水量0.2立方米/秒,水漫 69℃;天生橋溫泉,出水量0.02立方米/秒,水溫54℃;三壩瓦刷村竹恩熱卡,水溫15℃;三壩白熏洞熱水塘,水漫 27℃。另有洛吉鄉尼汝擦曲塘、尼西鄉上橋頭熱水塘、小中甸熱水塘、建塘鎮吉迪熱水塘。

水資源

水量:境內多年平均大氣降水量100.81億立方米,其中陸面蒸發52.12億立方米,產水量48.69億立方米;金沙江多年平均入境430.47億立方米;東旺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3.03億立方米。 江河總計入境容433.5億立方米。全縣多年平均資源總量482.19億立方米。

水能:金沙江繞縣境內流程375公里,五境拖頂段多年平均流量1286立方米/秒, 可控制徑流面積20.77萬平方公里,可建高壩正常蓄水位2100米,死水位2070米,總庫容59億立方米,有效庫容21億立方米,調節流量為495立方米/秒,最大水頭173米,可裝機250萬千瓦,保證出力67萬千瓦,年發電量131億度。虎跳峽段可控制徑流面積21.8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60立方米/秒,可建庫容176億立方米高壩,可裝機528萬千瓦,保證出力276萬千瓦,年發電量3041億度。境內一級支流13條,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09.84萬千瓦,可開發量116.2萬千瓦。至2001年,縣境內已開發大小水電站38座共裝機12.7796萬千瓦,年發電量2412萬度;建設磊小水利工程1件,引水流量51.32立方米/秒,蓄水量1514.19萬立方米。1998年躍身於全國第一批100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行列,目前已基本實現村村通電。

神奇地貌

香格里拉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三江縱谷區東部,沙魯里山脈由四川甘孜入縣境,分兩支將縣境東西兩側包圍,金沙江從土照壁進入縣境,南流至金江鄉撒蘇碧與麗江石鼓之間,突轉向東北,至洛吉吉函流入四川坪子了境,將縣境,將縣境南部包圍。香格里拉成為兩頭窄,中間寬,“雪山為城,金沙為池”的雄偉太勢。縣境地形總趨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巴拉格宗海拔5545米,最低點洛吉吉函海拔1503米,海拔高差4042米,平均海拔3459米,縣境地貌按形態可分為山地、高原、盆地、河谷。

白堊紀末、早第三紀漸新世, 橫斷山曾出現“準高原”地貌, 境內雜久(海拔4482米)~寄松木山(4258米)~三碧海(4298米)~紅山北(4568米)~歐賽拉(4558米)~天寶山(4738米)~射匹(4560米)一帶,為高原面以上山峰。早第在三紀後,高原面遭受長時間剝蝕夷平,受晚第三經及以後喜瑪拉雅運動影響,經過多期不均勻抬升、下切,“準高原”解體。由於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強烈碰撞,最終造就了本區南北縱貫,東西並列的地貌景觀。山地是香格里拉麵積最廣的地貌類型,全縣海拔2500~4000米的山區有7781平方公里, 4000米以上山區有3077平方公里,兩者共占全縣總面積的93.50%。屹立於香格里拉大雪山主要嶺脊之上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有20座,4501~5000米的267座,401~4500米的183座,3501~4000米的28座,3001~3500米的9座,3000米以下4座。高聳於香格里拉高原面以上的山峰,與高原面高差數百米乃至千餘米, 主要代表有巴拉格宗、石卡、下推果、熱王、石中、歐賽拉、天寶、魯子拉及哈巴等,其上古冰川地貌發育,有的可見現代冰斗冰川,是香格里拉地貌垂向分布的第一層次。

境內高原面主要於始新世至漸新世形成,是青藏高原面的組成部分,總體自北北西往南南東傾斜,後期不均勻升使之成為大小不同的塊體殘留於不同海拔高度的山體上,其形成和後期解體是本區地貌發育的重要里程碑,是香格里拉地貌垂向分布的第二層次。高原面保存較好的納帕海~下推果~跌水岩一帶,長90公里,海拔自北北西3900~4100米降至南南東3600~3800米。其他殘留高原海拔;大雪山埡口西側和小雪山埡口東為4300~4500米;格咱北西和姜唐永河東為3800~3900米,屬都海南為3700~3800米,尼汝河東說公牛場一帶為4100~4300米。

境內剝蝕面位於高原面之下,為香格里拉地貌垂向分帶的第三層次,分兩種形態出現;河谷兩側剝蝕面,主要分布於金沙江兩側, 形成零星分布的多級谷肩,多位於距江面30~1800米的高度範圍內,其中面積較大的有耕地和居民點;斷陷盆地周圍剝蝕面, 為環繞於盆地四周一些為平緩的山丘或台地,以建塘鎮、小中甸盆地最為典型,盆地四周與盆地高差約400米的平緩山丘間。

境內河流均屬金沙江水系,幹流多深切於高原面千米以下,最深達1800米,連同枝狀支流的主要地段,組成香格里拉地貌垂向分帶的第四層次。河谷地貌主要為流水地貌及河谷壩。

按成因,香格里拉地貌又可分為冰川地貌、冰緣地貌、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岩溶地貌、構造地貌、重力地貌。

冰川地貌有角峰、刃脊、古冰斗、U形谷、冰川擦痕冰溜面、羊背石、 冰蝕殘丘、 冰湖等為多見。 現代冰川以懸冰川、冰斗冰川為主。哈巴雪山面積約達2.1平方公里。巴拉格宗、歐賽拉、天寶雪山也有分布,面積小於0.05平方公里。

湖成地貌,現今除納帕、碧塔、屬都還有較大面積水外,僅留下湖灘、湖積沖積平原及湖積台地,分布海拔高原3150米(小中甸壩)至3860米(屬都海地吉塘),壩中沉積物時代為更新世至全新世。建塘鎮、小中甸盆地及屬都海等處湖成地貌中有河流階地。

岩溶地貌,境內產有大量石灰岩,分布廣泛,所形成的岩溶地貌在各鄉均可見到。納帕海西北和尼西鄉湯滿的溶洞暗河形成於泥盆系和石炭系岩中,建塘鎮紅坡的天生橋形成於上三疊統灰岩中。白水台泉華奇觀更是遠近聞名。斷陷地貌分斷陷盆地與斷層崖及斷層三角面,境內有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壩子46個,總面積達660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較大的建塘壩、小中甸壩、上江~郭古、那嘎吃尼牛場等地均為斷陷壩或與斷裂有關的河谷壩。 建塘壩、小中甸壩、那嘎吃尼牛場、三壩鄉的白地、 東壩均屬斷陷壩。 建塘壩位於海拔3260~3360米地帶, 面積158.53平方公里,是雲南省海拔3000米以上面積最大的高壩;小中甸壩海拔3150~3080米,面積128.65平方公里。 境內斷裂發育,河谷中有很大一部分屬於斷裂谷,如金沙江幹流齒古塘段、撤蘇碧至老虎箐段,還有翁水河、格咱河、沖江河,沿河兩側常見大小不等的斷層崖及斷層三角面。

重力地貌,受重力及水的作用的形成的山崩、滑坡及土石流,全縣均有零星分布,以橋頭乾溝箐、沖江河、尼西鄉、三壩彪洛、哈巴龍王邊、上江格蘭、格咱翁上等地較為突出。

立體氣候

我縣氣候主要受西南季風和南支西風急流的交替控制,乾濕季分明。6~10月,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陰雨天氣多,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0%,形成濕季。11~5月,受乾暖的南支西風急流控制,降小量僅占全年降水量的20%,睛天多,光照足,蒸發量大,形成乾季。縣境山高谷深, 氣候隨海拔升高而發生變化, 從海拔1503米的金沙東河谷到海拔5396米哈巴雪山和海拔5545米的巴拉格宗山山頂,依次有河谷北亞熱帶、山地暖溫帶、山地溫帶、山地寒冷溫帶、高山亞寒帶六個氣候帶。氣候幅寬,氣候帶窄,形成“一山分四季”的典型立體氣候。

縣境偏離北回歸線3度25分, 以建唐鎮、 小中甸壩子為主的高原平均海拔3450米, 一年四季太陽投射角度變化幅度不大,全年可接受太陽輻射能充裕,日照時數及太陽輻射總量季節性差別不大,氣溫年差小,全年無夏季,高原壩區年平均氣溫5.5℃,平均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遞減,海拔1500~2100米的河谷區年平均氣溫為14~17℃,海拔2100~3000米的山地年平均氣溫為8~14℃,海拔3000~3300米的高原壩區年平均氣溫為5~8℃,海拔4000米的高山帶年平均氣溫為0℃, 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年平均氣溫-8~-10℃。從河谷至高原壩區,南部以0.64℃/100米向上遞減,北部以0.88℃/100米向上遞減;高原面以上以0.6~0.7℃/100米向上遞減。 高原壩區1958年~2000年曆年極端低氣溫-16.4~-27.4℃,歷年平均-20.1℃,極端最低氣溫-27.4℃,出現在1982年月日12月27日。極端最高氣溫26.6℃, 出現在1988年6月28日。但高原上空氣層透明度高,太陽輻射比同緯度低海拔地區強,白天增溫劇烈,夜間降溫劇烈,氣溫的日較差大。乾季,氣溫的日較差達到30℃。可謂“一年無四季,一天有四季”,高原氣候特點十分明顯。

縣境地勢南低北高,南部迎接來暖濕氣流首當其衝,降水相對豐富,氣候濕潤,而北部氣候則相對乾燥。境內降水量隨海拔增高而遞增,海拔每增高100米, 降水量就增加20~40毫米,最大降水高度出現在海拔3400~3600米地區,降水量達1000至1200毫米。雨量分布以建塘壩為界,東南部山地為800~1000毫米,河谷為600~800毫米;西北部山地為400~600毫米,河谷為300~400毫米。另外,我縣地形結構複雜,各種氣候類型相嵌交錯, 同一氣候垂直帶內又有森林氣候、草原氣候、湖盆氣候等單個小地形氣候,形成“隔里不同天”的氣候特徵。

生物寶庫

植物

香格里拉縣剪葉苔
境內有食用和藥用真菌24科92種; 維管束植物234科3582種,其中,苔蘚植36科144種、蕨類植物25科160種;種子植物173科877屬3278種。

藻類:境內藻類植物有31科72屬196種。 其中,有開發價值的有:藍藻、綠藻、念珠藻、水綿、色球藻科的微胞藻、粘球藻,鼓藻科的鼓藻,脆桿藻科的針桿哇藻、彎桿藻科的橋穹藻、顫藻科的顫藻、真枝藻、堇青藻、石花菜、水木耳。

菌類:境內已知食用藥用真菌有24科92種。其中已被開發的有羊肚菌、櫟松茸、一窩菌、金耳、木耳、猴頭菌、蟲草、蟬菌、茯苓、豬苓、雞棕、雞油菌、白牛肚菌、掃帚菌、奶漿菌、馬勃、大頭菇、獐子菌、虎掌菌、黃羅傘等。

地衣:境內地衣植物廣泛分布於海拔5000米以下地區,附生於樹枝、樹葉、樹皮、岩石及土壁。僅松蘿科松蘿屬地衣植物就有中華樺蘿、中國松蘿、大刺松蘿、大盤果松蘿、東方松蘿、毛盤松蘿等。有經濟價值的常見有長松蘿、扁支地衣、裸扁枝衣叢生樹花、樹發、雪茶。

苔蘚:境內已知苔蘚植物有36科144種,常見的有平叉苔、剪葉苔、羽蘚、錦絲蘚、赤莖蘚、灰蘚、金髮蘚等。

蕨類:境內有蕨類植物25科160種, 常見的有石松、圓枝卷柏、絨紫箕、鱗軸小膜蓋蕨、鳳尾蕨、蜈蚣草、粉背蕨、長蓋鐵線蕨、滇西金毛裸蕨、蹄蓋蕨、穆坪冷蕨、耳羽峨眉蕨、睫毛新加坡假冷蕨、鐵角蕨、單牙狗脊蕨、蜘啤酒岩蕨、尖齒鱗毛蕨、高山鱗毛蕨、纖毛鱗毛蕨、刺葉高山耳蕨穆坪耳蕨、中華槲蕨、玉山瓦葦斜下假瘤蕨、多變寬頻蕨等。現已知可入藥的有卷柏、瓶爾小草,可食用的蕨菜,可供觀賞的纖毛鱗毛蕨、粉背蕨、鳳尾蕨、槲蕨、鐵線蕨、蜈蚣草等。

種子植物:我縣各類草場分布著742種牧草,其中,有飼用價值的優良牧草220種。禾本科有剪股穎、芸香草、川藏野青茅、麥賓草、旱茅、梅氏畫眉草、羊茅、西南異燕麥、白草、梯牧草、早熟禾、鵝冠草、狗尾草、三毛草、華雀麥單蕊拂子茅扁芒草、雙花草。莎草科有苔草、蒿草、水燈草、球穗扁莎。燈芯草和地楊梅。蓼科有西北利亞蓼(西學)、扁蓄、腎葉山蓼、金蕎麥、小葉蓼、圓葉蓼、圓穗蓼、珠、珠芽蓼、尼泊爾酸模。其他有藜科灰條菜,杉葉藻科杉葉藻,錦葵科野葵,薔薇科委陵菜,蝶形花科百脈根、雲南棘豆、錦雞兒、木藍、目蓿、白刺花,傘形科柴胡、香白芷,茜草科豬殃殃,菊科香清、蒲公英、青蒿、白蒿、大薊,車前草科車前草,桔梗科沙參、鳳鈴草、黨參和藍鐘花,紫草科倒提壺、微孔草、滇紫草和附地菜,百合科貝母、竹葉菜、野百合、豹子花,十字花科碎米薺、獨行菜、遏蘭菜,浮萍科青萍;蘭科角盤蘭和綬草。

喬木:境內喬木樹種有41科,83屬,225種。其中裸子植物5科,12屬,26種,是構成香格里拉大面積針葉林的成分,常見有松科的長苞冷杉、川滇冷杉、中甸冷杉、蒼山冷杉、大果紅杉、油麥吊雲杉、麗江雲杉、雲南松、高山松、華山松、雲南鐵杉、麗江鐵杉,柏科的乾香柏、側、垂枝香柏,三尖杉科的高山三尖杉,紅豆杉科的南方紅豆杉、雲南紅豆杉和雲南榧樹。

被子植物:闊葉喬木樹種有36科,71屬,199種。 有殼斗科川滇高山櫟、川西櫟帽斗櫟、長穗高山櫟、黃背櫟、灰背櫟刺葉高山櫟黃毛青岡、栓皮櫟,胡頹子科雲南沙棘,槭樹科太白深灰槭、川滇長尾槭、麗江槭、飛蛾槭,漆樹科清香木、漆樹,胡桃科核桃,山茱萸科雞嗉子,薔薇科麗江山荊子、川西櫻、江南花楸、紅毛花楸、川滇花楸,楊柳科山楊、清溪楊、川楊、五瓣楊、滇楊、康定柳,樺木科旱東瓜、紅樺、白樺、高山樺,杜鵑花科寬種杜鵑、麻點杜鵑、紅棕杜鵑、川滇杜鵑、紫玉盤杜鵑黃杯杜鵑,木樨科女貞、尖葉木樨欖、桂花、滇桂,紫葳科滇楸等。

境內植物又可按經濟價值分為經濟材、藥 用、花卉、香料、油料、維生素、纖維、澱粉、單寧植物。

用材樹種: 主要有雲杉、冷杉、紅杉、鐵杉、高山松、雲南楹、槭樹、紅樺、白樺、滇椴、華椴等。 藥用植物:據初步調查統計,境內有藥用植物171科,830種。其中種子植物138科776種;真菌類19種;苔鮮類4種,蕨類28種。

花卉植物: 雲南有八大名花,我縣均有分布。其中,杜鵑花科杜鵑花屬87種;龍膽花科58種;報春花科103種;綠絨蒿12種;木蘭科2種;山茶科2種;蘭科71種;百合科70種。另有銀蓮花13種,烏頭花30種,耬斗菜2種,翠雀花25種,鳳仙花9種,柳蘭3種,紫菀28種,獐牙菜13種,點梅16種,角蒿7種,滇紫草6種,鳶尾花9種。

香料植物:共有26科,146種。灌木類以杜鵑花科種類較多,有地檀香、滇百珠、隱蕊杜鵑永寧杜鵑、雲南雪層杜鵑、百里香杜鵑、櫻草杜鵑、腋花杜鵑、多色杜鵑、毛喉杜鵑、易混 杜鵑等。

油料植物:境內植物種子含油量在10%以上的種子植物有232種,隸屬348科。其中含油在20%以上的有華山松、雲南松、高山三尖杉、南方紅豆杉、雲南樟、高山木姜子、黃牡丹、貓兒屎、獨行菜、遏蘭菜、馬桑、土沉香、麗江山荊子、青刺、花楸、刺果衛矛、大花衛矛、西南衛矛、石交草、吳茱萸、花椒、 苦椒、自椿、苦楝、 黃連木、核桃、遊戲蘇木、金銀忍冬、曼陀羅、天仙子、牛至、密花香薷、鼬瓣花、蒲荷毛萼香茶菜

維生素植物:水果類主要有雲南沙棘,其次為高山醋栗、羊奶子、雞嗉子果、軟棗、山楂、麗江山荊子、懸鉤子、野薔薇、紫果獼猴桃、余甘子、仙人掌等,野菜類中有竹葉菜、蕨菜、灰挑菜、山俞菜、高河菜、蔥木、遏蘭菜、薺菜等。

纖維植物:境內除所有喬木樹種為纖維植物外,不家瑞香科的橙黃瑞香、陝甘瑞香、甘遂、田麻科華椴、少脈椴、雲南椴,蕁麻科的水麻柳,禾本科的箭竹等。

澱粉植物:果實含澱粉的有殼斗科各類樹種,板栗、黃毛青岡、黃背櫟、光葉高山櫟、匙葉櫟、矮高山櫟、栓皮櫟等,此外還有中甸山楂、火棘、麗江山荊子、軟棗、薔薇。塊根含澱粉的有白芨、鵝絨委陵菜、開瓣百合、種百合、小被百合、大理百合、天南星、貝母、黃精、岩陀等。

單寧植物:境內單寧植物主要有松科、殼斗科和三尖杉科樹種,面積達41萬公頃,這些樹種樹皮富含單寧肯,殼斗科櫟樹樹皮含單寧6-10%,果實含10-20%,此外還有旱冬瓜、鹽膚木、沙棘、櫻桃、薔薇、委陵菜、馬桑、柳蘭、聖柳和余甘子。

香格里拉縣瀾滄黃杉
珍稀植物:境內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銀杏(白果)、篦子三尖杉、瀾滄黃杉、櫨菊木(樹菊)、杜仲、核桃、金鐵鎖(蜈蚣七)、星葉草、玉龍蕨等9種。 三級保護植物長苞冷杉、麗江鐵杉、雲南榧樹(杉松果)、棕背杜鵑、延齡草、天麻、雪山一枝蒿、黃牡丹、黃連、領春木、華榛、雲南紫薇、桃兒七、蟲草等14種。

動物

境內有哺乳動物26科,69屬,97種。常見兩棲類5種,爬行類18種,鳥類40科,170種,魚類75種。

獸類:經濟毛皮獸有黃鼬、香鼬、鼬獾(子)、獾、豬獾、青鼬、赤狐、藏狐、貉、豺、旱獺、紅腹松鼠、長吻松鼠、隱紋花松鼠、灰尾兔、竹鼠、金錢豹、 小熊貓、石貂、水獺、棕熊、黑熊。 常見藥用獸類有獼猴、雲南鼯鼠、豪豬、狼、狐、熊、水獺、豹、野豬、麝、大靈貓、 岩羊、林麝、馬麝、黑熊、 棕熊、野豬、狗獾、豬獾、雪豹、金錢豹、兔猻、猞猁、豹貓、水獺、大靈貓、小熊貓、貉、灰尾兔、豪豬。

香格里拉縣黑眉錦蛇
兩棲類爬行類:主要有青蛙、蟾蜍、山溪鯢、石雞、田雞、蜈蚣、壁虎、晰蜴、山蛭、水蛭、黑線鳥梢蛇、青竹螵、水蛇、花、墨蛇、眼鏡蛇、王錦蛇、黑眉錦蛇、高原蝮蛇、穿山甲、蝸牛。

鳥禽類:主要有黑頸鶴、灰雁、斑頭雁、赤麻鴨、綠翅鴨、白腹錦雞、錦雞、藏馬雞、血雉、綠尾虹雉、雉雞、勺雞、紅腹角雉、大緋胸鸚鵡、雉鶉、斑尾榛雞、胡兀鷲、 勺雞、紅腹角雉、 大緋胸鸚鵡、雉鶉、斑尾榛雞、胡兀鷲、雀鷹、喜鵲、鵪鶉、紅嘴山鴉、戴勝、赤嘴潛鴨、雪鶉、灰鶴、雪鴿、岩鴿、點斑林鴿、山斑鳩、珠頸斑鳩、灰頭鸚鵡、黑枕綠啄木鳥、星頭啄木鳥、畫眉、藍喉太陽鳥、朱雀、暗色朱雀、赤朱雀白眉朱雀斑翅朱雀、紅隼、針尾沙錐、小杜鵑、普通這夜鷹、姬啄木鳥、棕腹啄木鳥、小雲雀、岩燕、樹鷚、長尾山椒鳥、黃殿鵯、黑鵯、灰背伯勞、紅嘴藍鵲、星鴉、寒鴉、大嘴烏鴉、小嘴烏鴉、渡鴉、褐河鳥、棕胸岩鷚、褐紅背岩鷚、黑胸歌鴝栗腹歌鴝、紅脅藍尾鴝、金色林鴝、赭紅尾鴝、黑喉紅尾鴝藍額紅尾鴝、北紅尾鴝、紅尾水鴝、短翅鴝小燕尾黑喉石即、白頂溪鴝、紫哨鶇、長尾地鶇灰頭鶇、棕背鶇、寶興歌鶇、銹臉鉤嘴鶥、寶興鶥雀、矛紋草鶥、高山雀鶥、鵲色廳鶥、白領鳳鶥、棕肛鳳鶥、褐鴉雀棕頂樹鶯、黃腹柳鶯、棕腹柳鶯、褐柳鶯、棕眉柳鶯、橙斑翅柳鶯、黃眉柳鶯、黃腰柳鶯等。

香格里拉縣屬都裂腹魚
魚類:高原湖泊魚類有短須裂腹魚、屬都裂腹魚、中甸重唇魚、麥穗魚、泥鰍。金沙江及其支流有魚類16個科,以鯉科種類占50%以上,較大屬有裂腹魚屬、吻鮑魚屬,還有鰍科的條鰍屬、鮑科的鮑魚屬。

瀕危動物:境內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8種, 其中一類保護動物11種, 其中獸類有滇金絲猴、 雪豹、金錢豹、雲豹等4種;鳥類有黑頸鶴、綠尾虹雉、斑尾榛雞、胡兀鷲、雉鶉、黑頸長尾雉、玉帶海雕等7種。 二類保護動物27種,其中獸類有獼猴、小熊貓(火狐)、山驢、馬麝(獐子)、林麝、穿山甲、水獺、猞猁、兔猻、金貓(紅春豹)、藏馬熊、黑熊、斑羚(青羊)岩羊、大靈貓等15種,鳥類有雀鷹、禿鷲、藏雪雞、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麗江亞種、白鷳、白腹錦雞(銀雞)、大緋胸鸚鵡、灰林號、(貓頭鷹)白腹黑啄木鳥等12種。

森林草場

森林

香格里拉是雲南17個重點林區縣之一,森林覆蓋率和林木蓄積量居全省127個縣(市)之首,是境內優勢資源之一。全縣有林業用地77.38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66. 63%。其中有林地38.73萬公頃。

用材林木:1985年,全縣用材林面積294379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5.35%,占林業用地的38%,占有林地面積的76%,林木蓄積量6931.9萬立方米,占總蓄積量9120.93萬立方米的76%。境內有主要林木資源43種,其中,針葉林木10種,闊葉林木33種(硬闊17種,軟闊10種,萌生闊6種)。 用材林樹種主要有冷杉、雲杉、高山松、大果紅杉、鐵杉、華山松、雲南松、櫟、高山櫟、白樺、紅樺、糙皮樺等10餘種。冷杉有中甸冷杉、蒼山冷杉、急尖長苞冷杉、川滇冷杉、長苞冷杉、雲南黃果冷杉6種, 皆系喜涼潤常綠喬木,樹幹端直,材紋理細直,結構密實輕軟,為建築、造紙、船舶、木器上乘材料;皮脂可撮杉膠,為光學儀器粘合劑;雲杉有麗江雲杉、林芝雲杉、油麥吊雲杉三種,為建築、船舶、航空器材、文化體育用具、造紙材料,皮可提取烤膠。櫟有錐櫟、高山櫟等13種,紋理有直有扭,耐潮耐腐性強,抗拉抗壓強度大,為建築、枕木、槍托材料。境內森林除用材林外,還劃分為防擴林、薪炭林兩種。1985年, 全縣防護林92962公頃(含哈巴雪山、碧塔海、納帕海自然保護區),占全縣總面積的8.01%,占林業用地的12%。 林木蓄積量2189萬立方米,占總蓄積24%。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護堤、保護生態為主要目的。有薪炭林100412.1公頃,占總面積的8.65%,占林業用地的13%。以供生產、生活燃料為主,多為闊葉林、灌木林,林中亦有櫟、高山櫟、白樺、紅樺、糙皮樺等用材林種。

經濟林木:境內最低海拔1503米,最高海拔5545米,海拔高差4042米,在海拔3300米及其以下均有經濟林木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金沙江沿線乾熱河谷區, 樹種有核桃、板栗、 梨、李、杏、柿、桔、桃、黃果、蘋果、石榴、香櫞、花紅、梅子、花椒、棗子、拐棗、櫻桃、海棠、葡萄、桑、棕、茶、桐樹等20餘種,亦有野生山渣、山胡椒、梅子、漆樹、沙棘等。

珍貴樹種:境內有二級保護樹種銀杏、篦子三尖杉、瀾滄黃杉、櫨菊木、杜仲、核桃6種, 三級保護樹種長苞冷杉、麗江鐵杉、雲南榧樹、棕背杜鵑、領春木、華榛、雲南紫薇7種。此外,境內還有紅豆杉、樟木、楸木、紅椿、沙棘、槭樹(俗稱青皮)、小葉柿(土楠木)7種珍貴樹種。

面積與蓄積:1985年,對全縣林區林木消長情況進行補查推算,全縣總面積112.75萬公頃(未含江東村),有林地面積38.73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9120.9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4.7%。1990年, 據有關林業工作資料分析,全縣活立木蓄積理9000萬立方米左右,森林覆美國率在35-38%之間。

1993年, 全縣開展土地詳查, 詳查結果,全縣有林地面積655659.9公頃(9834894.3畝),占全縣總面積1156482公頃(17347235.2畝)的56.69%。

林副產物 境內開發利用的主要林副產品有生漆、松脂、松茸、竹葉菜、木耳香菇、樟油、沙棘8種,多種林副產品及大部分森林採伐剩餘物尚未開發利用。

草場

香格里拉雪山聳峙,峽谷深切,高原、山地、河谷自然環境垂直差異明顯,光、熱、水、草和畜群組合因地而異,為典型的立體畜牧業縣份。

海拔3000-4500米地帶, 含建塘鎮、小中甸鄉全部、格咱鄉大部及東旺鄉、尼西鄉、五境鄉、洛吉鄉、三壩鄉,虎跳峽鎮一部分,屬主要牧區。地域面積1310.94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75.26%,天然牧場416.50萬畝,占天然牧場總面積的82.66%,其中,可利用牧場316.40萬畝,占牧場總有效面積的84.74%,平均每24.4畝牧場可載第四一個黃牛單位。牧場類型主要為高寒草甸型、亞高山林間草甸型、沼澤草甸型和山地灌叢草叢草甸型,牧草以禾本科、莎草科為優勢種。本層以經營牛、羊飼草編輯為主,氂牛、犏牛、黃牛、綿羊居全縣首位。

海拔2000-3000米之間, 含三壩、洛吉、東旺、尼西、五境鄉和虎跳峽鎮大部,上江、金江、格咱鄉小部,系高寒層和乾熱層的過渡層。地域面積255.45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4.66%。域內山坡地草場、林間草場插花分布,多為荒山荒地和灌木林低洼濕地, 可食性牧草為禾本科、莎草科、蓼科。 本層多為山區、半山區和峽谷地區,草山草坡較多,有草場坡度較陡,大小牲畜皆為放牧、廄養結合,馬、驢 、騾、山羊居全縣首位。

海拔1503-2000米江邊河谷地區, 含上江、金江鄉大部, 虎跳峽鎮、三壩、洛吉和五境鄉沿江部份。全計面積40.60萬畝,占總土地面積2.33%。村寨周圍、山地溝谷、河邊江岸間有零星草場,平均每46.98畝可載畜一個黃牛單位。草種為山地河谷雜類草,生長較快,再生力強,四季常青。少為數地段有部份可利用面積,可發展水禽。本層系香格里拉糧油主產區,種植業可提供一定數量包穀、豆類等精飼料,輔以麥夫、糠、油枯、瓜、菜和野生青飼草,飲料條件較為優裕。飼養方式,豬以舍飼為主,牛、羊、禽舍飼放牧結合。生豬、水牛居全縣首位。香格里拉的高原,天然牧場、草場資源豐富,放牧草場同耕地處於同等地位。 經1980年9月至1981年底對草山草坡牧場(草)資源進行普查,天然植被中有飼用價值的牧草計有20種,主要為禾本科、莎草科、薔薇科、菊科、蓼科、豆科牧草。天然牧場可分五種類型:

高寒草甸類:青草萌發遲,枯萎早,可放期為7月初至9月底三個月。牧草品質高,適口性好,生活力強,耐牧。分布格咱、建塘鎮、小中甸、東旺、洛吉、尼西等鄉鎮海拔3800-4600米高原高山地帶, 樣地調查,優勢植特種類計67個,特產有知母、貝母、雪蓮、金不換、冬蟲夏草;樣地統計,平均禾本科占26.0%,莎 草科占16.5%,其它占57.5%。

亞高山林間草甸草場:屬高原“四季牧場”。牧草種類較多,比高寒地帶萌發早,枯萎遲。草質優良,適口性好,多種牧畜可牧。 主要分布在格咱、建塘鎮、小中甸、洛吉、東旺、虎跳峽等鄉鎮海拔3000-3800米林緣林間空地,山峰中下部台階地、盆地。春秋之間氣溫較高,降雨量多,冬季間有積雪,林間有小氣候特點。草類植被多為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呈“五花草甸”。樣地調查,草本植物106種,禾本科占44.9%,莎草科占18.7%,其它占36.4%。

沼澤草甸草場: 主要分布納帕海、碧塔海、屬都谷及小中甸唐木納海拔3000-3600米,地下水位高、土壤過於潮濕、有季節性積水、排水困難草甸地帶,土壤為沼澤草甸土,泥草、泥炭層厚,PH值5.5-6.5。草類植被由濕種,莎 草科占35.3%,禾本科占21.8%,其它占42.9%。牧場青草萌發早,生長密度高,唯品位及適口性欠佳,除馬、牛外,其它牧畜很少採食。

山地灌(木)叢草甸草場: 主要分布格咱、建塘鎮、小中甸、虎跳峽、 尼西、東旺、洛吉、三壩、五境等鄉鎮,海拔3000-3500米,老火燒、砍伐跡地次生灌木矮灌叢的山地台地。 植被由中生、濕中生、多年生草叢和灌叢組成,樣地調查,草種計66個,禾本科占19.8%,莎草科占16.7%,其它占63.5%.此類牧場牧草返青早,品質良,適口性好。

山地河谷雜類草草叢草場:屬江邊河谷四季牧場。分布東旺、尼西、五境、上江、金江、虎跳峽、三壩、洛吉等鄉鎮海拔1900-3000米荒山荒地。禾本科占17.7%,其它占82.3%。

刈割草場與人工草場:建塘鎮、小中甸鄉及格咱鄉大部分村,洛吉、東旺、尼西鄉部分村,歷史以來,在村寨間圍欄草甸、“依拉”(架麥場)、“抓拉”(架青草場)里及田間插花草甸、田頭、地角、寬埂、閒地里培育蓄草場,秋收前,砍割繞籠成束架上“抓拉”草架,作為冬貯乾飼草。這種蓄草場產草量高,利用率也高。1980年抽測,建塘鎮城區一塊田立蓄草場1平方米砍草量為1692克,折合畝產鮮草1128.9公斤, 可利用飼草占94.1%;尼吏村獨若自然村一塊蓄草場1平方米砍草量2066克,折合畝產鮮草1378公斤, 可利用飼草占99%。1983年,建塘鎮、小中甸鄉部份農戶在蓄草場上引種外地良種草,每畝產鮮草量超過1500公斤。

旅遊概況

境內雪山聳峙,草原廣袤,河谷深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有470座,較為著名的有巴拉更宗雪山、浪都雪山、哈巴雪山等。山山氣勢磅蹲,姿態萬千。“高山急峽雷霆斗,枯木蒼藤日月昏”,虎跳峽以其磅礴的氣勢吸引著中外遊人;“一線中分天作塹,兩山峽斗石為門”,蒼涼的茶馬古道上的許多石門關及滇西奇觀的色倉大裂谷都以其絕紗的景致向遊人暢開懷抱。

在雪山深處,在草原的腹地,林海中的碧塔海、屬都湖、納帕海等無數清幽寧靜深遂神秘的高山湖泊呼喚人們去撩開她們美麗的面紗。這些湖泊全都清例純淨,植被完整,未受過任何污染。

中國最大的華泉台地——白水台及下給溫泉、天生橋溫泉、上橋頭溫泉等組成一幅名泉流溪圖。

長江第一灣在這裡,垂柳和稻香氤氳,小橋流水人家鋪呈著一派江南田園風光;雲南最廣闊的牧區在這裡,草原千里,牛羊成群,牧歌起處,風情醉人。

香格里拉縣境內兼有亞熱帶、溫、寒三種氣候。境內金沙江河谷一帶氣候乾燥炎熱,而大小雪山為寒溫帶高山氣候。當地民諺說:山高十丈,大不一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宗教文化是這裡最富有魁力的文化之一,藏傳佛教文化深深影響著藏民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

神奇靈秀的山川,古老的民族文化積澱,孕育出香格里拉縣各民族善良、曠達的性格,也使得這一地區的民族節日獨具魅力。農曆五月初五的賽馬會是全縣最隆重的節日,這時好手雲集,名馬長嘶,賽馬場成為英雄會。“丹巴市”、“格冬節”是兩個宗教色彩濃郁的節日,形式奇特而神秘,內蘊豐厚而耐人尋味。納西族的“二月八”、彝族的“火把節”等節日都成為各民族人民渲瀉自己情感的最佳方式。

香格里拉縣各民族人民以自己獨特的審美方式創作出自己的優美歌舞,有著極強烈的區域特點,大中甸的鍋莊、尼西的情舞、五境的熱巴同屬藏族舞蹈,但風格、形式迥異,或深沉凝重,或滿灑飄逸,而熱巴舞則熱情奔放。

納西族的阿卡巴拉舞舞步古樸,彝族的葫蘆笙舞、傈僳族的對腳舞,節奏明快,極富感召力,最能喚起觀眾的參與熱情。

歷史上各民族文化的頻繁交流,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立體的氣候鍛造了豐富的建築形式。境內藏族服飾有7種之多,納西族服飾有3種之別。境內藏族民居建築樣式幾乎囊括了除傣樓外的中國民居樣式,而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則規範厚重,氣勢宏大。

景點介紹

松贊林寺

香格里拉縣松贊林寺
噶丹松贊林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康區有名的大寺院之一。松贊林寺又稱歸化寺,距香格里拉縣城建塘鎮5公里。

從香格里拉縣城需向北望去, 在寬闊的草原盡頭, 群山之間,有一座集鎮規模的建築群,極高處的屋頂上有鎏金銅瓦熠熠放光,奪人眼目。這片近乎古堡群似的建築,就是松贊林寺。

松贊林寺於藏國第十一繞迥陰土羊年(公元1679年)興建,於陰鐵雞年(公元1681年)竣工。五世達賴喇嘛親賜名“噶丹松贊林”。

香格里拉縣松贊林寺
為該寺選址時,達剌喇嘛占卜得神示:“林木深幽現清泉,天降金鶩戲其間”。現在的松贊林寺內有清泉淙淙,春夏不溢,秋冬不涸,並能常見一對金鶩出入。扎倉、吉康兩大主寺建於最高點,居全寺中央。大寺座北向南,為五層藏式雕樓建築。主殿上層鍍金銅瓦,殿宇屋角獸吻飛檐,又具漢式寺廟建築風格,下層大殿有108根柱楹 ,代表佛家吉祥數。大殿可容1600人趺座念經。左右牆壁為藏經“萬卷櫥”,正殿前座供奉有五世達賴銅像,其後排列著著名高僧的遺體靈塔。後殿供有宗喀巴、彌勒佛、七世達賴銅像,高三丈有餘,直通上層。中層有拉康八間,分別為諸神殿、護法殿、堪布室、靜室、膳室等。頂層正樓特設精舍佛堂,供奉五世達賴、七世達賴佛像,以及貝葉經卷、唐卡、傳世法器等。松贊林寺內歷代珍品眾多,有五世達賴和七世達賴時期的八尊包金釋迦佛像、貝葉經、五彩金汁精繪唐卡、黃金燈。全寺收藏有《丹珠爾》十部,其中兩部為金汁手書,以及各種精美鎏金或銀質香爐、萬年燈等。
香格里拉縣松贊林寺
寺中僧侶分為活佛和扎巴兩類,除活佛外的僧侶按學歷及資歷分為格西、格弄、班卓等,按所承提職責分則有喀姆、老僧、香追、第巴、英則、格乾等十數種職務。

崩主活佛在中甸僧谷中有較高聲望,任中甸縣政協副主席。

目前松贊林寺有僧侶700餘人,從縣城到松贊林寺的進香道路已修葺一新。 松贊林寺正以古老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四方

噶丹東竹林寺

香格里拉縣東竹林寺
在白茫雪山自然保護區金沙江河谷的延伸地帶,海拔達3000米,距中甸縣城105公里的滇藏公路旁,坐落著藏區十三大寺之一的噶丹東竹林寺。

"東竹林"是藏語,意為"成就二利(利人利)","林"為"寺"。噶丹東竹林寺距迪慶州府駐地中甸城約105公里,海拔3000米。該寺建成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原名"沖沖措崗寺",意為仙鶴湖畔之寺。建寺初期僅有僧侶16人,為噶舉派。後因參與以滾欽寺為首的反格魯派戰亂,改宗格魯派,並與抗薩、支用、書松等7個小寺(貢巴)合併,更名“噶丹東竹林”。從此規模不斷擴大,住寺僧侶至清末已發展到700多人,活佛10人,成為康區十三林大寺一。

清康熙年間,東竹林寺得到前來傳教的昌都帕巴拉.米榜格列甲措的關懷支持,向朝廷呈狀得到恩準,每年為皇上舉行祝壽法會一次,享受皇糧大米100馱(後減去一半,由維西供應)。清朝皇帝不僅在財經、供品等方面給予照顧,還賞賜象徵某種特權的招貼、匾額和封誥。佛事活動繼承拉薩上密院常規,推廣大乘長淨和齋戒等密宗儀軌遍行於各香火部落(指德欽奔子欄、中甸五境、維西塔城等藏民聚居區)。

1985年,當地政府新修噶丹東竹林。新寺建築井然有序,布局合理。遠遠望去,赫牆排列,褐窗密布,平頂樓房鱗次櫛比。位居中央的大經堂為四層土木結構建築,82根合抱大柱成網狀密布。底層是全寺喇嘛誦經處,正面供有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及其弟子達瑪仁青和一世班禪克珠傑像(俗稱“師徒三人尊”),兩側是釋迦牟尼、觀世音、文殊、度母、普賢等佛和菩薩像。第二、三層分別為經堂、佛殿,以及堪布(掌教)念經和起居的靜室。各層內外都裝璜富麗,彩繪紛呈,加上宗教藝術瑰寶一雕塑、唐卡、壁畫的裝點,更顯得金碧輝煌,氣氛莊嚴肅穆。

噶丹東竹林寺有很多珍貴文物,如鍍金彌勒法輪佛像,白度母像,三世諸佛像,文殊菩薩像,唐卡(宗教捲軸畫),閻羅王群像,十八羅漢像,以及班禪厲生傳,釋迦巨行傳等17幅刺繡。大小靈塔、佛塔數不勝數,跳神道具、法器也一應俱全。民國32年(1943),又建成高3丈、趺跏而坐紅銅鍍金彌勒佛一尊,與中甸噶丹松寺三大銅佛齊名。東竹林寺還珍藏一幅長達8.5米、寬5.2米的大型唐卡,是用五彩絲線精織而成的護法神像,每年舉行跳神法會時展出一次,供香客觀瞻禮拜。

交通:噶丹東竹林寺坐落在德欽縣奔子欄鄉書村南水頂東坡上,距中甸縣城約105公里,距鄉駐地奔子欄23公里,滇藏公里從寺後橫穿山腰而過,汽車可直達寺內,且常年四季通行無阻,不需要門票。

碧塔海

碧塔海自然保護區位於迪慶州府香格里拉縣城建塘鎮東部,距縣城35公里外。自然保護區以碧塔海為中心,東、南、北三面與香格里拉縣洛吉鄉相鄰,西部與建塘鎮接壤,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14公里,總面積1418公頃。保護區內海拔最高點為“彌里塘”,海拔4159.1米,最低點為洛吉鄉的“河岔溝”,海拔3180米。

保護區屬亞溫帶氣候,秋冬長而春夏短。年平均氣溫5.4℃,最熱月份(7月)月均氣溫13.2℃,最冷月(1月)月均氣溫-3.8℃。

保護區內的植被以長苞冷杉為主,其次,根據不同的海拔及陰陽坡,分布著杜鵑、箭竹、苔蘚、忍冬、雲杉、高山松、高山櫟、短刺櫟、紅杉、紅樺、山楊、白樺等,從草甸和水生植物上看,主

香格里拉縣碧塔海
要為蒿草草甸,水生植被主要為香滿群落、光葉眼子菜群落、狐尾群落、梅花藻群落等。 在自然保護區內還有許多珍禽異獸。主要有國家一級一類保護動物黑頸鶴,二類保護動物彌猴、猞猁、雲豹、金貓、黑麂、馬麂、毛冠鹿、林麝、藏馬雞、綠尾紅雉等等。三類保護動物有:血雉羚。還有一部分經濟動物和觀賞性動物,主要是黑熊、藏鼠兔、鼯鼠、高原兔、紅腹松鼠、竹鼠、綠頭潛鴨、麻鴨以及具有極高觀賞價值的鸚鵡和多種畫眉鳥。 碧塔海魚類資源十分豐富,被生物學家稱這為“碧塔重唇魚”的魚屬於第四紀冰川時期遺留下來的古生物,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魚類食品中的佼佼者。 碧塔海位於保護區核心部位,湖面海拔3529米,東西長約3000米, 南北寬700米,最寬處約1500米,平均水穿20米,最深處約40米。水域面積159公頃。

“碧塔”,藏語的意思是櫟樹成氈的地方。

風清日麗的時候,蕩舟於湖中。靜觀水底能看到十多米以下的水底,成群結隊的“重唇魚”在水中嬉戲暢遊。甚至,連魚身上的花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湖畔四周,林深樹密,傍晚或清晨,微波不興,湖面如鏡,此時,高山臨湖,湖映山影,山光水色,溶為一體。於是便有:“半湖青山半湖水”的絕句來讚美這獨具神韻的自然美。

湖的四周,生長著濃密的杜鵑花林,每年農曆五月端午前後,杜鵑吐艷,湖畔鳥語花香,景色宜人,據說,常有游魚遊戲於湖邊淺灘之中,吞食杜鵑花的落英,因其含有微毒,魚食後,如醉一般漂浮在湖面上,這便是碧塔海景觀一絕:“杜鵑醉魚”。

“湖中之島”是碧塔海富有特色的又一景觀。“湖中之島”象一頂綠色的禮帽點綴在湖面上,島上長滿雲杉、冷杉和杜鵑,春夏之際,杜鵑花破蕾綻 放,紅白爭艷,象一個極其艷麗的花環鑲嵌在小島上,小島路徑曲幽,芳草襲人。花香鳥語,一片天籟之音。

湖的東南面和西北面是一片片草場,草深過膝,春夏之季,奇花芳草,爭奇鬥豔,秋冬時節,一片金黃,牛馬羊群,相戲其間。 從香格里拉縣城建塘鎮乘車到雙橋後可騎馬、 可步行到碧塔海邊。雙橋至碧塔海有7公里,沿途經過一片草地,夏季草深及膝。人騎馬上,馬行草中,清風過處青草低頭迎客,宛如泛舟海上,遊人心情會為之歡暢。此時縱馬由韁者胸中會湧出遊牧民族特有的豪情。

納帕海

香格里拉縣納帕海
納帕海自然保護區位於香格里拉縣城西北部 ,距縣城8公里。保護區面積3125平方公里、海拔3266米、湖泊積水面積660平方公里 。保護區地勢平坦,三面環山,冬春季節,山嶺積雪。那曲河、奶子河等十餘條河彎彎曲曲,流經草源注入納帕海 。海西北面的辛苦雅拉雪女山麓有天然落水洞九處 ,洪水經過溶洞,從尼西湯滿河排出、流入金沙江。每逢雨季 、湖面增高 、到旱季洪水排出、湖面縮小、大部分地區成為沼澤和草甸。

納帕海自然保護區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珍稀飛禽黑頸鶴的理想棲息地。每年9月至次年3月,黑頸鶴在此棲半年左右。

香格里拉縣納帕海
納帕海自然保護區是香格里拉最有高原特色的風景區之一,也是全縣最大的草原。由於納帕海自然保護區氣候濕潤,牧草生長比同類地區快,每年5月,草原方吐嫩芽,而納帕海已是綠草茵茵。6月伊始,各種野花競相開放,茫茫草原,瓊花瑤草爭奇鬥豔。成群的牛羊隨草海起伏,如在海中沉浮。茫茫草原,四處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美景。 西面的石卡、 葉卡、辛苦雅拉三大雪山俏然挺立。雪山、草原、牛羊組成了大西南的塞北風光。

秋冬來臨,草原一片金黃、遠山如黛、皚皚白雪峰倒影與湖泊中,這一季節,黑頸鶴、黃鴨、班頭雁雲集於此,在草叢中、水面上嬉戲漫遊,使廣闊空靈的草原另具一番詩情畫意。藏族人民熱愛飛禽、從不傷害它們,特別是黑頸鶴,千百年來得到了藏族人民的保護,與人十分親近,常在村舍旁、帳逢邊落腳過夜,與人畜共處、惹人喜愛。

香格里拉縣納帕海
納帕海西北山上,中是甸古寺——袞欽寺的遺址。古樹參天、鬱鬱蔥蔥,四周斷坦殘缺,瓦礫遍地,該寺建於明末,毀於清初。據史料記載,該寺有一尊三丈六尺高的強巴佛像,明代旅遊家徐俠客曾慕名前往參觀,被麗江木氏土司所阻攔未能如願而抱憾不已。

登臨古寺遺址 ,納帕草原盡收眼底 ,在清幽、寧靜的自然風光中憑弔古蹟,別有一番風

屬都湖

香格里拉縣屬都湖
屬都崗湖位於香格里拉縣城東北方, 距縣城35公里。 海拔3705米,積水面積15平方公里。屬都崗湖四面環山,年平均氣溫35℃,降雨里580毫米,雨季多在6至10月份。

屬都崗湖是全縣最大的湖泊之一 ,湖水清澈透亮 ,湖中盛產“屬都裂腹魚”,魚身金黃,腹部有一條裂紋 ,魚肉細膩鮮美 。湖上還棲息著大量的野鴨、水葫蘆、黃鴨等飛禽。

屬都崗湖四周青山鬱郁,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湖東面成片的白樺林,秋天一片金黃。山中雲杉、冷杉高大粗壯 ,直指雲霄 ,樹冠濃綠縝密,可遮風避雨。林中棲息著麝、熊、豹、金貓、毛冠鹿、藏馬雞等多種珍禽異獸。

屬都崗湖畔是香格里拉有名的牧場,這裡草場廣闊, 水草豐茂, 每年春夏之際,成群的牛羊游弋於湖畔,牧棚星星點點,置身湖畔,背負青山,面臨綠水,牛群點點黔黑,牧笛聲聲入耳,讓人深切地感受到高原人閒放、悠遊的生活情趣。

到屬都崗湖旅遊交通十分方便, 有公路直達湖畔, 遊人從香格里拉縣城出發,要一天往返。屬都崗湖東南面就是著名的景點碧塔海,兩地相距十餘公里。

白水台

香格里拉縣白水台
白水台位於中間縣東南三壩白地行政村境內 ,距縣城101公里,海拔2380米。其成因是由於水中的碳酸鈣經陽光照射發生分解反應,形成碳酸鈣白色沉澱物,不斷覆蓋地面而形成的千姿百態的熔岩地貌。

白水台地勢隨山自然高下 ,他是中國最大的華泉台地之一,占地約為3平方公里。

納西語稱水白台為“拜卜芝”,意為逐漸長大的花。早在唐宋年間白水台就已成為滇西一帶有名的遊覽勝地。相傳“釋理達多”法則曾在此修行。在白水台邊的石碑上刻有“釋理達多禪定處”的石碑和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40年)納西土知府木高所所題詩一首:

五百年前一行僧, 曾居佛地守弘能。
雲波雪浪三千壟, 玉埂銀丘數萬塍。
曲曲同流塵不染, 層層泉湧水常凝。
長江永做心田主, 羨次高人了上乘。

香格里拉縣白水台
白水台又有“仙人遺田”的美稱。步臨台地,但見白水台層層疊疊,宛若片片斜月散落人間,和白水台下白姓的梯田極為相似,傳說是天上的王母以此教當地的白姓如何種植。在白水台左側的,一泉台形似一彎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傳是仙女梳妝的地方。泉台左邊下側,一石穹窿,潔白如玉,形如一懷孕女子,是當地民眾從奉生殖神的地方。

白水台不僅是一個風光秀麗的地方,他還是那西文化的發祥地。據稱,納西族東巴教的第一始祖西巴會羅從西藏學習佛經回來,途經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留下來設壇傳教。白水台由此成為東巴教徒的神聖這地。

香格里拉縣白水台
白水台對面上柏峰下有一溶洞 ,古時為祭祀龍神之地 ,後因東巴教第二始祖“阿明什羅”在此修行,遂稱為“阿明明卡”,又稱“阿明靈洞”。相傳,東巴文即是“阿明什羅”在此創造走出來的。

出白地村往東行不遠,可看到高達60餘米的白地瀑布。秋冬之際,水流較小,輕柔飄逸,纏綿媚人。夏季溪水如注,奔騰布下,氣勢壯觀。

每逢農曆二月初八進制,居住在這方圓幾十里內外的各族人民,都匯集到這裡,歡慶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二月八”。當地的納西族都要至此殺雞祭祀山神,並將雞血塗抹在四周的樹枝上,以示崇敬。然後在這平台的綠蔭下進行豐盛的野餐。人們吹起蘆笙, 拉起胡琴, 圍成一圈,跳起歡快優美的民間舞蹈。成千上萬張笑臉在這裡匯聚,成千上萬支山歌在這裡況演,人們通宵達旦地歡歌起舞,所有參加這一盛況場面的人,沒有不動情溶入其中的。

哈巴雪山

香格里拉縣哈巴雪山
哈巴雪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香格里拉縣東南部,距香格里拉縣城120公里,總面積為21908公頃。主峰海拔5396米,海拔最低點為江邊行政村 ,僅1550米,海拔高差3846米。

整個保護區4000米以上是懸崖陡峭的雪峰,亂石嶙峋的流石灘和冰川。海拔4000米以下地勢較緩 ,地貌呈階梯狀分布 ,依次分布著溫帶、寒溫帶、寒帶等氣候帶 ,幾乎可以稱是整個滇西北氣候的縮影 ,山腳與山頂的氣溫差達22.8℃。

哈巴雪山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高山森林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觀及滇金絲猴、野驢、彌猴為目的而設立的寒溫帶針葉林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香格里拉縣哈巴雪山
保護區內呈立體分布著寒凍植被帶、高山草甸和高山灌木叢、冷杉、雲杉、山地常綠闊葉要帶、乾熱河谷灌草叢帶等,植物種類繁多。保護區內有蟲草、貝母、珠子參、天麻、雪蓮等名貴藥材;而蘭花、野牡丹等名花隨處可見;在濃密的原始森林中, 棲息著一類保護動物滇金絲猴、野驢; 二類保護動物雪豹、原麝、馬麝等。

保護區自然風光主要由哈巴雪山主峰、高山冰磧湖、杜鵑花、雪山瀑布群構成。

哈巴雪山主峰高5396米,山頂終年冰封雪凍。主峰挺拔孤傲,四座小峰環立周圍,遠遠望去,恰似一頂閃著銀光的皇冠。隨著時令、陰眼的變化交錯,雪峰變幻莫測,時而雲蒸霧罩,時隱時現;時而雲霧飄緲,絲絲縷縷蕩漾在雪峰間,“白雲無心若有意,時與白雪相吐吞”。 保護區內有眾多的高山冰磧湖 ,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 。其中,以黑海、圓海、黃海、雙海風景最佳。

虎跳峽

香格里拉縣虎跳峽
虎跳峽全長20公里,落差213米,分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峽三段,共有險灘18處。江面最窄處僅30餘米。峽口海拔1800米,海拔高差3900多米,峽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

虎跳峽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峽谷,以奇險雄壯著稱。從虎跳峽鎮過沖江河沿哈巴雪山山麓順江而下 ,即可進入峽谷。上虎跳距虎跳峽鎮9公里,有公路直達,是整個峽谷中最窄的一段,峽寬僅30餘米,江心有一個13米高的大石——虎跳石,相傳猛虎曾藉此石而躍過大峽。江水與巨石相搏擊發出山轟谷鳴的濤聲。詩人孫髯翁寫得好:“劈開蕃城斧無痕,流出犁牛向麗奔。一線中分天作塹,兩山夾斗石為門。”金沙江至此真似走在石門中。

沿虎跳峽北上過永勝村便到達中虎跳。這一段江岸峭壁環鎖,峭壁上怪石奇異。而江水卻在不到5公里距離中跌百米。江中林立礁石 ,似犬牙交錯,這一段被稱為“滿天星” 。激盪的怒濤在礁石間左沖右撞 ,江面上一片霧氯空濛。金沙江在這裡變成了一條狂躁的猛龍。遊人在此無不心驚膽戰。

香格里拉縣虎跳峽
過了“滿天星”,沿崎嶇小路行走,一縷飛爆懸掛在哈巴山腰,當地人稱之為“觀音瀑”,一形似觀音的山峰聳立於飛瀑旁,清風徐來瓊漿飛散,絲絲縷縷撲人面頰,使充滿陽剛之氣的大峽又憑添了幾分嫵媚。

過觀音瀑不遠,一平緩山坡上坐落有一個小村,叫核桃園。房前屋後的粗大核桃樹將民居掩映在濃綠青翠中,這裡的房屋多以石板蓋頂。到虎跳峽的遊人,常在這別具風情的山村借宿。伴著勁烈的江風和江濤之聲,有一種異常新奇的感覺。

出核桃園村,沿著尺許寬的山路前行3公里就可抵達下虎跳 。這裡地勢寬衍,近可看峽,遠可觀山。駐足於此,回眺玉龍、哈巴,只見峰邊嶂合,皚皚白雪,堆銀集玉。

出下虎跳不遠,在崎嶇的山路上出現一片平直、光滑的世形石板,這便是虎跳峽有名的險路“滑石板” 。該石板寬約300餘米,呈85°角從峽底伸到哈巴山腰,石面平整光滑,寸草不生,行人稍一失足,即會滑到江心。過去人們視此路為鬼門關。

30年代初,著名人類文化學者維·弗·洛克曾三次遊歷虎跳峽,對峽谷流連忘返,並租用飛機對虎跳峽進行航拍,方感心滿意足。建國後,張沖將軍曾七次親臨虎跳峽,為開發虎跳峽的水利資源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最後,將遺骨灑入虎跳峽,使虎跳峽在悲壯中增添了許多豪氣。

“虎跳峽天下險”,但這個“險”中卻蘊藏著奪人心魄的壯美, 正是這種“險”, 吸引著國內外無數遊客到此尋幽探險。

長江第一灣

香格里拉縣長江第一灣
長江第一灣位於香格里拉縣城南部沙松碧村與麗江石鼓鎮之間,海拔1850米,距香格里拉縣城130公里,有公路直達。

萬里長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騰而下,巴塘縣城境內進入雲南,與瀾滄江、怒江一起在橫斷山脈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到了香格里拉縣的沙松碧村,突然來了個100多度的急轉彎,轉向東北,形成了罕見的“V”字形大彎,“江流到此成逆轉,奔入中原壯大觀”,人們稱這天下奇觀為“長江第一灣”。

長江流至沙松碧一帶,水勢寬衍,江水青幽,兩岸青柳成行。這裡是看長江第一灣落日的極好處所,登臨沙松碧村之後的小山,長江第一灣盡收眼底。夕陽下,江面金光耀眼,斑斕無比,耀眼的金光映得四山金黃,而觀者也籠罩在金光之中。漁舟往來於青江之上,漁網拋撤處,金珠飛濺,景色奇美。沙松碧對岸,便是著名的歷史名城——石鼓鎮。這神奇的地方,有許多美麗的傳說,相傳木天王曾在這一帶藏有寶物,並留有一首詩,其云:

石人對石鼓,
金銀萬萬五,
誰能猜得破,
買下麗江府。

詩中所言的“石人”即在沙松碧村北一里處,江邊有一人形岩石,江水枯季方能看到。

碧壤峽谷

香格里拉縣碧壤峽谷
在迪慶旅行,處處見到詹姆斯·希爾頓筆下所描繪的高原風光,而以碧壤峽谷為主的香格里拉北部峽谷群,更令遊人迷醉,被統稱為“香格里拉峽谷群”。

香格里拉峽谷,以神秘幽深著稱於世。這些峽谷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峽谷里今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滿山遍布蔥鬱滴翠的冷杉、雲杉。雖是高海拔地區,卻能見棕櫚樹雜於其間。峽谷時還有一個香格里拉最大的喀斯特溶洞——赤土仙人洞。洞口石壁上天生一個腳印,五指俱全,被視為世間少有的奇特景象。另有一泉水名叫“喊泉”,泉眼深藏洞中,人到洞前大喊數聲,一股泉水從洞中的噴涌而出,掬之入口,其味甘甜,還能治病。另外,在峽谷中還有一座被稱為“那格拉”的藏傳佛教寺廟,寺內既有喇嘛又有尼姑,可惜1937年徒遭焚毀,至今尚未能修復。峽谷里的紅山金礦、布拉金礦、碧桑金礦、明清以來一直開採興旺,和毗鄰的奔子蘭所產的沙金同稱為“藏金”,當年木氏土司曾為皇帝捐資1200萬兩用於修建十三陵。

不過遊人最感興趣的還是碧壤峽谷的自然風光。碧壤峽谷,離中(甸)鄉(城)公路不遠。沿上村公路走進峽谷,一路上水聲轟鳴, 霧氣空濛, 兩岸儘是坡度為70度至90度的懸崖絕壁,仰觀搖搖欲墜。壁高在1000米以上,起碼聳雲天,令人心驚膽寒。走進碧壤峽谷如走進一條蜿蜒曲折的深巷,峽谷最寬處80米,最窄處僅10餘米,幾欲相撞。“鳥道羊腸持絕峰,濤聲吼處助吟風”。正恰到好處描寫出碧壤峽谷有驚無險的雄姿。你若留意觀察,在峭壁上隱約能見雕刻粗獷的岩畫。有專家認為,這是古代民族遷移時留下的符號 ,其意難解。

到迪慶觀光旅遊的人,不可能走完香格里拉峽谷群。不過,走進碧峽谷,也就領略了香格里拉峽谷群的主要風光。

相關報導

藏鄉桃源——中國政府認定“香格里拉縣”
日本《讀賣新聞》2002年9月1日文章:藏鄉桃源——中國政府認定“香格里拉縣”(作者:濱本良一)

今年5月,位於中國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中甸縣改名為“香格里拉縣”。他們是希望仿效英國作家詹姆士·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里出現的想像中的“世外桃源” 香格里拉,推進本地的旅遊事業。雖然巴基斯坦也有地方自稱“香格里拉”,但當地人堅持“香格里拉是只有這裡才講得通的藏族方言。只有各民族融合、一起生活的我們這裡才是世外桃源。”中外慕“香格里拉”美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記者也前往採訪。

從雲南省麗江驅車6個半小時,深夜到達了中甸市中心。這裡和普通的街道一樣,不禁有些失望。但第二天清晨,步入郊外,景色為之一變。兩層的藏族住宅散落在一望無際的“綠毯”中,映入眼帘的是放牧的牛羊和身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的女性。遠處是海拔5000多米的群山,宛如阿爾卑斯山的風景。

“歐洲遊客都說‘像阿爾卑斯’,不過他們打電話回去的時候還是說‘這裡是香格里拉縣’,還是有不同啊。”同行的縣外事辦公室的劉江娟苦笑著說。

136000人中藏族人最多,藏、納西等9個少數民族人口占了90%以上,縣長和黨委書記也都是藏族人。中心地帶海拔3387米,就連盛夏之際也很涼爽,湖泊和原始森林等豐富的自然環境是這裡最吸引人的地方。

“當地的主要產業原本是採伐杉樹等森林資源,4年前為保護環境全面禁止採伐,現在主要是畜牧業和面向日本的松蘑出口及花卉栽培。隨著遊客的增加,1997年起旅遊業成為最大的收入來源。”該縣旅遊局副局長廖春雷解釋說。

據35歲的縣長嘎恩魯普(漢名馬文龍)說,改名的契機是95年當地旅遊業人士在為新加坡遊客作嚮導時,聽說了小說《消失的地平線》里的故事。自92年接受外地遊客、以振興當地為己任的前任縣長(現迪慶藏族自治州州長)邀請專家學者對出現在該小說中的想像中的“香格里拉”和中甸縣進行了比較調查。

該縣長解釋說,“我們確信的是語言。國內的藏族分住3個地區,每個地區內又有很多方言存在。‘香格里拉’只有用這裡的方言才能解釋,是‘心中的太陽和月亮’的意思。而拉薩周圍的方言這句話就成了‘新格里拉’。”

縣長還指出,長江支流金沙江呈V字型環繞,深谷高山形成“自然城牆”,古代藏族文化·生活習慣被原封不動得保存下來,這些特點和省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松贊林寺的存在等都和該小說中描寫的情景一致,並強調說“藏族等信仰各種宗教的民族融合、生活在一起的我們這個地方和小說中的‘世外桃源’很相近”。

不管是真是假,改名的效果卻是立竿見影。今年夏天的遊客比去年增加了近30%。該縣正在快速修建高級賓館,同時馬來西亞華僑郭鶴年名下的“香格里拉飯店”也試圖在這裡開設分店。當地旅遊局意氣風發地說,“希望在保護豐富的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積極利用當地文化發展旅遊。”

古城大火

2014年1月11日凌晨1點27分,雲南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四方街發生火災,起火原因不明。火災發生後,當地武警、消防人員立即趕赴現場實施撲救。初步統計火災燒毀房屋100多棟,初步測算造成經濟損失達1億多元。消防官兵正在進行冷卻降溫,防止復燃。
經初步調查,起火點位於古城中下段如意客棧,初步排除人為縱火,具體起火原因正在調查中。

火災初步原因

13日下午4時40分,香格里拉縣政府召開新聞通報會,通報獨克宗古城火災初步原因為,如意客棧經營者唐某因用電不慎導致火災發生。唐某,女,41歲,上海人,目前已被警方控制,但進一步準確起火原因警方仍在調查。
4個小時後,迪慶州召開緊急新聞發布會,州公安局副局長稱起火原因仍在調查中,並不認可縣政府通報會內容。

造成損失

據香格里拉縣政府通報,經核實,受災總戶數246戶,受災戶房屋燒毀343棟,轉移民眾2600餘人。

雲南行政區劃(1)

桂林山水甲天下雲南美景人人夸。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