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縣

彌渡縣

彌渡縣,位於東經100°19′—100°47′,北緯24°47′—35°32′之間。地處雲南高原西部、大理州東南部,東與祥雲、南華縣接壤,南與景東、南澗縣毗鄰,西靠巍山縣,北連大理市。東距省會昆明320公里,北離州府下關61公里,南距漫灣電站144公里。是紅河發源地之一和瀾滄江中游經濟帶的腹帶,古稱“六詔咽喉”,是聞名全國的花燈之鄉和民歌之鄉,花燈名曲《彌渡山歌》、《繡荷包》、《十大姐》,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出自彌渡。2010年雲南省彌渡縣的彌渡民歌,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項目類別,序號6。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彌渡歷史悠久,是我國人類發祥地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境內現存有舊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物,相傳古代一片浩瀚的水鄉澤國,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為諱水患,清代改稱彌渡。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徵發巴蜀地區士卒,征服了滇池東面的勞浸、靡莫等部落,“大兵臨滇,滇王降漢”(《雲南簡史》35頁),西漢在西南夷地區設定了牛建 為、牂牁、越巂、益州4郡,彌渡地方屬益州郡雲南縣地。東漢王朝繼承和發展了西漢在西南夷的郡縣設定,除保持4郡外,另把益州郡中六個縣(不韋、巂唐、比蘇、葉榆、邪龍、雲南)劃分出來加上新設的哀牢、博南兩縣,設定永昌郡(相當於今之滇西地區)(《雲南簡史》36頁),彌渡地方屬永昌郡雲南縣地。

公元214年,蜀漢劉備占領益州。225年,諸葛亮兵分三路南征,平定了南中。為了鞏固蜀漢政權,諸葛亮把益州郡改為建寧郡,新設雲南郡。郡治雲南(今祥雲)。領“從原益州郡所領縣中劃出弄棟縣(今姚安),從永昌郡所領縣中劃出葉榆(今大理)、邪龍(今巍山)、雲南(今祥雲)3縣,從越巂郡所領縣中劃出遂久(今麗江)、姑復(今永勝)、青蛉(今大姚)合7縣”。彌渡地方屬雲南郡雲南縣地。

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晉王朝,“公元271年,晉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從益州(治地成都)分劃出來,設立寧州,使雲南地區成為王朝中央直接統轄的一個大行政區……為(全國)十九州之一”。彌渡縣地方屬寧州雲南郡雲南縣地。

南北朝272年間,沒有新的建置。彌渡地方仍屬寧州雲南郡雲南縣地。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有蒙巂等六詔爭相崛起。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調姚州都督府的力量,派御使嚴正海支持皮羅閣及其子閣羅鳳統一洱海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羅閣為雲南王,在唐嚴正海支持下,擊滅了石和詔(今鳳儀)、石橋詔(今下關)、越析詔(今賓川西部)、鄧賧詔、施浪詔(今鄧川地區)、浪穹詔(今洱源地區),建立了南詔。南詔置十賧,七節度,二都督。彌渡地方置勃弄賧,屬南詔十賧之一。治地白岩。

902年,權臣鄭買嗣殺死南詔王隆舜子舜化貞奪取南詔政權,號稱“大長和國”。928年,楊乾貞殺“大長和國”王鄭隆亶,擁趙善政為國王,稱“天興國”,10個月後,楊乾貞廢趙善政自立為王,稱“大義寧國”。在王朝相繼更迭的36年中,彌渡地方建置因襲南詔稱勃弄賧。楊乾貞執政期間“貪虐無道,中外鹹怨”,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絡滇東37部種族、奴隸和“大義寧”的地方勢力,於937年2月4日(天福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舉行起義,打垮楊乾貞守軍,進入陽苴咩城(今大理)。段思平取得政權,改國號大理(意即大大地調理各方面的關係),所轄疆域以府或郡領屬,先後建立了“九府七郡”,彌渡地方屬天水郡(按:天水郡治,駐今大理鳳儀鎮,轄今鳳儀至彌渡一帶)。在大理政權更迭的16年中,地方建置未變,彌渡地方仍屬天水郡。

1253年(宋寶祐元年,元憲宗三年)秋,蒙哥(元憲宗)命其弟忽必烈率10萬大軍,以吳良合台總督軍事攻占大理,改置軍事性的行政機構設萬戶府、千戶、百戶所。彌渡地方隸屬大理下萬戶府,趙賧千戶所(《雲南簡史·民族史》)。蒙哥執行窮兵黷武和民族壓迫政策,雲南各族人民奮起反抗,1264年,暴發了以舍利長為首的30萬各族人民大起義。1273年(元至元十年),忽必烈派賽典赤以“謹厚”的方針行省雲南。1276年,賽典赤革軍事性行政機構,在雲南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彌渡地方置建寧縣,治地白岩,屬大理路,趙州所轄(《雲南通志》)。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革建寧縣入趙州。後雖有梁王與行省之爭,段氏和梁王之奪,然未改置。

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親自部署,於1381年(洪武十四年),調集30萬軍隊,以傅友德為統帥,蘭玉、沐英為副帥,討伐雲南,明軍取得勝利。1383年,明設雲南布政使司和都指揮司,進一步發展漢代以來“以夷治夷”的羈縻政策和元代的土官制度,“府衛參設”、“軍政分治”、“土流兼置”,府州縣相繼置設。洪武十五年(1382年),彌渡地方置定西嶺巡檢司,設流土官各1人。迷渡市(即彌渡街)設巡檢司,設流官1人,屬大理府趙州所轄。(註:《彌渡縣徵集雲南通志材料》中有“明置景東、蒙化二衛於彌渡”之記,考衛、御、所,乃明代軍事機構,查《新纂雲南通志·明代衛御所分布圖》,縣屬沒有“衛”設定,鄰縣大理、祥雲、蒙化、景東有置。但明代實行軍屯,彌渡地方有蒙化衛、景東衛之駐軍屯墾田畝,因而有景東衛、蒙化衛、大理衛等名稱,而記述者將其誤為“置景東、蒙化二衛於彌渡”應更正。)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進占雲南,清康熙、雍正相繼在滇池、洱海腹心地區設府、州、廳、縣,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即改土官世襲統治為由朝廷委任官吏的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彌渡地方分隸於趙州、蒙化廳、景東廳、賓川州、雲南縣。清沿明置,彌渡地方仍設有白崖巡檢司、彌渡市巡檢司。雍正九年,雲南總督鄂爾泰奏請裁白崖巡檢,移大理府南關分府通判駐彌渡,為彌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彌城西街。

1949年4月18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滇西人民自衛團率部入彌渡,進駐彌渡縣城,宣布彌渡解放。縣長鄧文康攜印潛逃,在中共彌渡地下黨領導下,成立革命的兩面政權—— 彌渡縣臨時政務委員會,行使縣政權力。同年12月9日,雲南省主席盧漢通電起義,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脫離國民黨政權,12月10日,彌渡縣長常正學宣讀盧漢起義電,國民黨政權在彌渡的統治結束。

1950年,據滇西地方行政委員會批示,1月1日彌渡縣人民政府成立,縣長盛鐸,彌渡縣屬滇西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

1950年3月1日,劃歸大理專區領轄。1956年,改大理專區為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屬大理州。

1958年,彌渡、賓川、祥雲合併,建立祥雲縣,鏇即撤銷。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仍置彌渡縣,屬大理白族自治州轄。

1968年3月,在“文革”中,改彌渡縣人民委員會為“彌渡縣革命委員會”。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否定“文革”。1981年3月,恢復彌渡縣人民政府,李發枝任縣長。彌渡縣屬大理白族自治州轄。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3年彌渡縣轄5鎮3鄉,即彌城鎮、新街鎮、紅岩鎮、寅街鎮、苴力鎮、密祉鄉、德苴鄉、牛街彝族鄉,共有89個行政村,1056個自然村。

縣域南北長82公里,東西寬26公里,國土總面積1523.43平方公里,其中壩區面積357公頃

自然環境

位置

彌渡縣彌渡縣

彌渡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跨東經100°19'~100°47',北緯24°47'~24°'之間。東至水木山頂與祥雲縣交界;西至隆慶關(鳥道雄關)丫口與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分疆;北至九頂山巔與大理市,祥雲縣相接;南至牛街鄉太平頂與景東彝族自治縣毗鄰,東西寬26公里,南北長82公里。縣城彌城鎮距省會昆明市332公里,距州府下關61公里。

氣候

彌渡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署,氣候溫和,沒有明顯的四季之分,只有乾季,雨季之別,年平均氣溫17.3℃;降雨量824.4毫米。立體氣候明顯,河谷熱,壩子暖,高山寒。

地形

彌渡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南呈狹長地形。地貌分構造剝蝕山地、切割中山峽谷山地、溶蝕中山峽谷山塊、山間斷陷盆地四大類型。最高點為縣域西北部的九頂山山峰,海拔3117.9米,最低點為縣域東南部金寶山東麓的禮社江心,海拔1223米,縣城海拔1672米。

資源優勢

彌渡礦產資源稀缺獨特。已探明有鉑、鈀、鐵、鉬、銅、鉛、鋅、鎳、金、石膏、石灰石、高嶺土等10多個礦種、28個礦床點。銅礦總儲量為2348.5萬噸,石膏儲量上億噸。九頂山礦床探明銅金屬量15萬噸,鉬金屬量7萬噸,其中鉬儲量占全省儲量的78%;金寶山礦床探明鉑鈀金屬量45.25噸,稀貴金屬鋨、銠、釕含量3.56噸,銅金屬量4.9萬噸,鎳金屬量5.5萬噸,其中鉑鈀金屬占全省儲量的55%,是全國第二大鉑鈀礦床。隨著九頂山銅鉬礦和金寶山鉑鈀礦的開發,我縣重點工業項目拉動效應逐步顯現,重點工業項目將成為發展壯大礦產業和打造大理滇西中心城市重要衛星城的堅實基礎和重要依託。

彌渡生物資源得天獨厚。境內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日照、雨水充足,霜期短,適合多種植物生長,農業耕種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生物資源豐富。境內有林地146.24.萬畝,有雲南山茶、大樹杜鵑、雲南梧桐等10餘種珍稀植物;有天麻、牛黃、細辛等286種中藥材;盛產大蒜、芋頭、香酥梨、南瓜等果菜共150多個品種,總產量超過50萬噸;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廣、品種多、產量大、商品率高,四季皆旺,暢銷各地,有“蔬菜王國”的美譽,1996年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菜籃子產品生產先進縣”稱號,是農業部實施淡季蔬菜開發、南菜北運的基地縣之一。全縣農畜產品加工業資源條件已經具備,以生物資源為原料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占有明顯優勢。

彌渡文化資源豐富厚重。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是中國花燈藝術之鄉、東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鄉,已收集整理花燈曲調179首、傳統劇目250個;縣內居住著23個民族,構成了異彩紛呈的多元文化;全縣共有國家、省、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6個,有太極山省級風景名勝區、鐵柱廟、天生橋等景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文化旅遊潛力大、前景好。

彌渡縣地熱資源十分豐富。白總旗溫泉流量大,水溫65℃左右,有益礦物質豐富,用地範圍山體高程1789.5米,山勢陡峭,景觀良好,有依山就勢建設溫泉旅遊度假別墅的良好條件,該項目為我縣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火龍廟溫泉水溫高且水中富含十餘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成分,有三個溫泉熱水池,每小時的溫泉出水量可達27.5噸,初始水溫可達76℃,溫泉水屬中性軟水,PH值為7.45,該項目為我縣重點招商引資項目。

彌渡交通區位優勢日益顯現。隨著中緬鐵路(祥臨段)和泛亞鐵路中線大理至臨滄段已列入國家建設規劃、大理至寧洱高等級公路正在籌劃、祥臨公路穿境而過、果河公路二期工程竣工通車,彌渡的對外通達能力將進一步增強,與臨滄、普洱、西雙版納等滇西南地區的經濟交往與聯繫將更加密切。隨著全省國際大通道建設和大理滇西中心城市規劃建設,彌渡的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

經濟社會

輝煌“十一五”

“十一五”期間,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縣委、縣政府團結和帶領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幹部民眾,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建設全省中等縣為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16項重點工作為抓手,積極應對和有效克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經受住了百年不遇特大幹旱等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解放思想、務實創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用心做事、勇爭一流,全縣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2006年實現了經濟社會由低迷徘徊向恢復性快速發展、各項工作由被動應付向主動安排超前謀劃兩個根本性轉變。2007年實現了財政總收入首次躍上億元台階、財源結構由農業財源為主向二、三產業財源為主轉型兩個歷史性突破。2008年取得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工業總產值四個主要經濟指標分別比2004.年翻一番的好成績。2009年創一般預算收入、項目資金爭取總額、烤菸收購量和菸葉稅三個歷史新高。2010年實現財政總收入突破2億元和財政總支出、工業總產值、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均突破10億元四個新突破。圓滿或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十二五”時期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一五”時期,是全縣經濟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是全縣社會事業全面提升的時期,也是全縣發展基礎打得最牢、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2007年綜合

2007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2.9億元,同比增12.4%,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4.7億元、3.4億元、4.8億元,同比分別增5.5%、26.5%、10.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5億元,同比增31%,扣除祥臨公路投資外,本級固定資產投資2.99億元,同比增101.9%;完成財政總收入8467萬元,同比增18.6%,其中,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438萬元,同比增22.5%,財政總支出3.17億元,同比增13.8%,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5億元,同比增16.2%,完成稅金1800萬元,同比增15.8%。全年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19億元,同比增8%,農民人均純收入1950元,同比增6%。一是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按照“抓兩頭、促中間”的工作思路,加強領導,整合資源,分別投資2181.6萬元、319.3萬元、144.9萬元,圓滿完成了8個行政村整村推進、1個小康示範村建設和5個試點村建設任務,項目村村容村貌較大改觀,基礎設施有效改善,發展後勁明顯增強,農民收入穩步提高

農業

2007年,全縣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認真落實惠民政策,促進了農業生產全面發展。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55503萬元,比上年增長7.7%,農業總產值達到109185萬元,比上年增長14.62%。種植業內部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全年糧食總產量131837噸,比上年增長2.02%,油料總產量17741百公斤,比上年減少3853百公斤,比上年下降17.84%。蔬菜總產量1678221百公斤,比上年增長14.77%。當年新增造林面積42874畝。水果產量37016百公斤,比上年增長2.53%。牧業生產結構不斷深化,肉、奶類產品產量均有大幅度增長。

漁業生產保持穩定發展。水產品產量實現7500噸,比上年增長8.92%。

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2007年,企業規模逐步擴大。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0102萬元,增長32.5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865.8萬元,比上年增長111.47%。從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完成33420.4萬元,增長23.26%;重工業完成26681.3萬元,增長46.38%。實現工業增加值 24694萬元,比上年增長26.87%。

建築業穩步發展,企業經濟效益有所提高。2007年全縣建築業完成增加值17532萬元,比上年增長13.76%。全縣具有資質的建築企業完成總產值11100萬元,實現利潤769.5萬元,房屋施工面積2.19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92萬平方米。

2009年,完成工業總產值9.6億元、增加值2.9億元,分別增長19.8%、0.1%。九頂山礦業生產能力逐步恢復,實現產值6000多萬元,上繳稅金818萬元;金寶山鉑鈀礦開發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年產200萬噸水泥生產項目完成投資6900萬元;投資1406萬元的老土罐年產3.5萬噸醃製品生產線項目一期工程、投資800萬元的年產100萬標準張水泥石棉瓦生產線項目已建成投產;年產300噸彌渡卷蹄系列風味食品生產項目已開工建設。採取一企一策的辦法,加強服務協調,華瑞辣子廠等12個技改擴建、新建項目有力推進;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不斷健全,為6戶企業擔保貸款900萬元。工業園區可研及總體規劃通過省級評審,制定了園區管理辦法和園區優惠政策,建立了園區管理機構,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3000多萬元。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登記在冊各類企業352戶,註冊資金4.7億元;個體工商戶5697戶,註冊資金1.1億元。

國內貿易

貿易規模進一步擴大,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更趨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53926萬元,比上年增長13.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45442萬元,比上年增長13.3%;餐飲業零售額7170萬元,比上年增長 18.9%;住宿業零售額 268萬元,比上年增長4.7%。其它行業零售額 1046萬元,比上年增長6%。分地區看,縣城消費品零售額 26427萬元,比上年增長13%;農村消費品零售額27499萬元,比上年增長14.5%。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5905萬元,比上年增長25.2%;集體經濟2306萬元,比上年增長16.5%;其它經濟類型45715萬元,比上年增長14.5%。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較高發展。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1094萬元,比上年增長30.02%。

房地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401萬元,房屋施工面積6.29萬平方米,竣工面積5.19萬平方米,銷售面積6.26萬平方米。

財政、保險、金融

財政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縣財政總收入10776萬元,比上年增長27.2%,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 6688萬元,比上年增長23%。一般預算支出35267萬元,比上年增長26.5%。

金融業穩步發展。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144090萬元,比上年增長14.99%;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達到61763萬元,比上年增長9.5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到102776萬元,比上年末增加13623萬元,增長15.28%。

保險業快速發展。2007年,保費收入2587.9萬元,比上年增長21.44%,賠款支出679萬元。

交通、郵電、通信業

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綜合運輸能力不斷提高。全縣公路總里程1549.09公里,其中鄉村公路1253.16公里。貨運量 30.8萬噸,客貨運周轉量2881萬噸/公里,分別比上年下降18.5%和 5.3%。

郵政業務量持續增長。全年郵政業務總量為468.7萬元,比上年增長32.7%。電信業發展迅速,年末固定電話33537部;公用電話部數1715部;ADSL用戶達到2529戶;小靈通用戶總量發展到982戶。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在校學生44429人,比上年增長2.3%。其中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324人,比上年增長22.3%;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4103人,比上年增長2.5%;普通國小在校學生29002人,比上年增長1.45%。幼稚園在園幼兒981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61%。

文化事業健康繁榮。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2個,公共圖書館1個,擁有藏書5萬冊。

廣播電視事業平穩發展。全縣廣播復蓋率達到95%,電視復蓋率達97.8%,有線電視入戶率86%。

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全縣擁有衛生機構15個,有病床369張,有衛生技術人員405人,其中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 212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278809人,參合率達93.58%。

人口、人民生活

2007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為 321561人,比上年增長0.3%,其中農業人口298578人,非農業人口22983人。全年出生人口3105人,人口出生率為9.67‰,死亡率為6.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17‰。 城鎮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2007年全部職工人均工資18321.6元,比上年增長 4.59%。農民人均純收入2146.6元(100戶農村住戶調查),比上年增加196.21元,增長10.06%。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達到3196元,比上年增加 415元,增長14.92%。

2010年概況

2010年生產總值由“十五”末的11.1億元增加到23.3億元,增長2.1倍,年均遞增12.4%,完成規劃的130.3%。人均生產總值由3522元增加到7221元,增長2.1倍,年均遞增11.9%,完成規劃的131.8%。財政總收入由7138萬元增加到20068萬元,增長2.8倍,年均遞增23%,完成規劃的174.5%。一般預算收入由4438萬元增加到13039萬元,增長2.9倍,年均遞增24.1%,完成規劃的176.2%。財政總支出由27880萬元增加到100972萬元,增長3.6倍,年均遞增29.4%,完成規劃的244.5%。一般預算支出由21813萬元增加到85624萬元,增長3.9倍,年均遞增31.5%,完成規劃的24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5億元增加到10.9億元,增長7.3倍,年均遞增48.7%,完成規劃的1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4.3億元增加到9.8億元,增長2.3倍,年均遞增17.9%,完成規劃的141.3%。

工業總產值由“十五”末的3.9億元增加到12億元,增長3.1倍,年均遞增25.2%;工業增加值由1.7億元增加到3.5億元,增長2.1倍,年均遞增10.4%。規模以上企業由4戶增加到9戶,產值由9615萬元增加到3.4億元。九頂山礦業、三德水泥、雲寶鉑鈀礦業、三德PVC塑膠管材等重點工業企業建設紮實推進,老土罐、建林等一批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完成工業園區規劃,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14戶企業入駐園區。儲備招商引資項目105個,簽約項目62個,協定資金76.8億元,到位資金20.6億元。非公經濟蓬勃發展,個體工商戶發展到6637戶,註冊資金達4.8億元。

農業總產值由“十五”末的8.3億元增加到15.8億元,年均遞增13.6%。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6戶,其中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戶。科技興煙措施全面落實,菸葉生產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烤菸支柱地位得到鞏固;完成10萬畝無公害蔬菜產地認定,蔬菜產量由30萬噸增加到36.5萬噸,產值由2.8億元增加到4.2億元;肉類總產由2.8萬噸增加到4.5萬噸,鮮奶產量由1.4萬噸增加到3.3萬噸,畜牧業產值由2.3億元增加到6.1億元;泡核桃種植面積由9.3萬畝增加到43.2萬畝,產值由270.9萬元增加到5940萬元。

2010年經濟社會發展簡況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一年來,面對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幹部民眾,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堅持一手抓抗旱保民生,一手抓生產促發展,奪取了抗旱救災工作的全面勝利,較好地完成了年初預定的各項任務,為“十一五”規劃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生產總值完成23.3億元,增長13.2%,財政總收入達20068萬元,增長23.3%,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3039萬元,增長2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10.9億元,增長5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8064萬元,增長17.5%,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282844萬元,增長18.8%,各項貸款餘額達136166萬元,增長17.1%。共投入資金7800多萬元,大幹水利,全力保障人畜飲水和農業生產用水,千方百計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在大旱之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35元,增長13.1%。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工業總產值達120139萬元,增長25.1%,重點工業項目建設紮實推進,效益進一步顯現。始終把項目工作擺在縣委、政府工作首位,突出抓好年初確定的139個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項目,項目工作卓有成效。投入市政建設資金7000萬元,城鎮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管理工作不斷加強,城鎮發展日新月異。成功簽約太陽能資源開發、風力發電等項目,協定資金、到位資金增加5.8億兀、6.5億元,分別增長32.4%、137%,有力拉動經濟快速增長。投資1.5億元,不斷改善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條件,普通聯考上線率躍居全州第四位,創歷史最好水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突破94%,人均籌資標準達140元,縣級補償比例達63.5%,鄉級補償比例達69%。全縣繼續保持了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社會事業

科技

2006年彌渡縣開展“科技三下鄉”、科技活動周、“9-27”科普活動日等宣傳活動,共展出展板295塊;發放科技科普宣傳材料12000餘份;發放避孕藥具4331盒;播發電視廣播66次,接待義診健康諮詢10875人次;懸掛貼上宣傳標語42條;出科技宣傳欄57期;開展實用技術培訓17期;受益人員達10萬餘人(次)。

2006年共開辦農函大養牛、獸醫、烤菸等7個專業教育班20個,招生1040人,結業率達100%;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講座70場(次),培訓6704人,使農村農民技術人員成為當地科技致富的帶頭人。

教育

彌渡縣大壩水庫彌渡縣大壩水庫

2007年在校學生44429人,比上年增長2.3%。其中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324人,比上年增長22.3%;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4103人,比上年增長2.5%;普通國小在校學生29002人,比上年增長1.45%。幼稚園在園幼兒981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61%。

2011年投資6500多萬元,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建設;彌渡一中、二中、職中和寅街、密祉、牛街等初級中學所安排建設項目按時完成,教學條件不斷改善;紅岩等5所幼稚園即將開工建設;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發放補助資金4000多萬元;2011年普通聯考上線率居全州第一名,創歷史最好成績;職中“三校生”上線率連續6年居全州第一;彌渡一中晉升省一級三等高完中順利通過省級專家評審。

衛生

2011年彌渡縣新農合參合率提高到95.6%,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120元提高到200元,縣、鄉住院補償比例分別達75%、85%,12種特殊慢性病門診醫療費納入新農合補償範圍,全年補助資金4729萬元,83.6萬人次受益;縣醫院整體搬遷工程即將建成投入使用;新引進的民營德濟醫院已開診。

2007年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彌渡縣擁有衛生機構15個,有病床369張,有衛生技術人員405人,其中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 212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278809人,參合率達93.58%。

宗教

彌渡縣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四大教。已依法登記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23處(含基督教臨時活動點1處)

佛教:彌城西王母閣、靜虛寺,寅街鎮大王廟、白雲寺、紅岩鎮谷女寺、觀音寺、苴力鎮五台大寺、德苴青雲回龍閣。

道教:彌城東天生橋、密祉太極頂、彌城東嶽宮。

伊斯蘭教:彌城清真寺、新街鎮祁家營清真寺、紅岩鎮大東村清真寺、班局村清真寺、紅岩街清真寺、下村清真寺。

基督教:彌城基督教堂、新街海壩莊基督教堂、大馬房基督教堂、寅街鎮基督教堂、苴力鎮白邑阿孔核臨時活動點。

交通

國道214線、320線交匯境內,廣大鐵路、昆瑞高速公路和祥臨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縣城彌城鎮距省會昆明市332公里,距州府下關61公里。

2007年大理至寧洱高等級公路正在籌劃、祥臨公路穿境而過、果河公路二期工程竣工通車。

地方特產

【彌渡縣】.特產大芋頭、白皮大蒜、豬卷蹄、紅曲、香酥梨。

彌渡卷蹄:卷蹄是雲南少數民族的傳統美食,素以色鮮味美、食法多樣、易於貯存而深受當地各族人民的喜愛。其中尤以彌渡縣一帶所制最為有名,故又稱“彌渡卷蹄”。

製作方法:

(1)將豬腿洗淨,從小蹄角上面用刀子劃開皮肉,將骨剔出(瘦肉不用取出),把瘦肉劃切成條狀,寬約3-5厘米,厚為2-4厘米,越長越好。

(2)配料調好,與食鹽一起在瘦肉上揉搓,把球米放碗內,加白酒,點燃白酒,邊燒邊攪,約燒15分鐘即可。

(3)用牛角刀或匕首取出小蹄與腿之間的骨頭,不要劃破皮,把瘦肉放在裡面,塗抹好調料,用線縫好刀口。從小蹄以上用筷子般粗細的繩子一道挨一道紮緊(越緊越好)。

(4)將捆好的卷蹄放盆內醃2晝夜,再放沸水鍋內煮至熟透(不要煮得太爛),撈出晾涼,解掉捆繩,拆去縫線,空處用蘿蔔絲和炒大米粉(大米炒熟磨碎)填塞,放時壇內,密封壇口,15-20日後即可食用。

自然資源彌渡屬亞熱帶低緯度季風氣候,四季溫差小,晝夜溫差大,全縣年平均氣溫13.1—19.2℃,年平均最高氣溫19.1—26℃,年極端最低氣溫-4.3—10.1℃。縣境內河流多屬元江水系,少數屬川江水系,主河流為毗雄河,是紅河、元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境內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銅、鉛、鋅、鉑、鎳、金、煤、石膏、白雲石等10個礦種,其中鉑鈀礦、石膏礦屬國家特大型礦床。

彌渡土壤資源豐富,包共有51個土種糧,食作物有水稻、苞谷、小麥、蠶豆、大豆;蔬菜有蒜、蔥、薯芋、甘藍、茄果、白菜、瓜豆、綠葉蔬菜、水生蔬菜等10類56種;水果主產梨、桃、李、杏、梅、柿、蘋果、地石榴(懂)、山楂等9類35種,乾果有核桃、板栗;經濟作物有烤菸、亞麻、油菜、大蒜、紅花、茶葉、劍麻、魔芋、苦良姜等;林業資源主要有松、柏、樟樹、八角茴香料、紫樹科、含羞草科、蚶形花科、芸香科、楊柳科、樺木科等29科,有雲南松、華山松、雲南油松、園柏、柏楊、樟樹、合歡、雲南柳等100餘種。

彌渡境內交通四通八達,客貨運輸如梭,廣(通)大(理)鐵路、楚(雄)大(理)公路並行過境,國道320線和214線在境內交匯並貫穿彌渡盆壩,村村通公路,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公路運輸網路。彌渡郵政通訊發達,全縣擁有程控交換端局8個,網路復蓋全縣城城鄉,程控交換設備容量達1.56萬線;廣播電視復蓋率達90%以上,建立了有線電視網路,醫療衛生事業發達,形成了健全的縣鄉村三級醫療網。

民族宗教

彌渡縣域內居住有漢、彝、白、回、僳僳、佤、納西、傣、哈尼、拉祜、壯、苗、蒙古、布郎、瑤、普米、布依等22個民族。其中除漢族外少數民族中有四種世居民族,即:彝、回、白、僳僳。

民族主要分布:彝族主要分布在牛街彝族鄉,德苴黑郎基,苴力五台,寅街朵祜、瓦哲,太花高坪、石甲,新街金崗、西河,紅岩清水溝、理衛、竹園;回族主要分布在彌城鎮,新街祁家營,紅岩街班局、赤水、下村、大東村;白族主要分布在彌城鎮;僳僳族主要分布在德苴邑郎。其他少數民族分布在機關、廠礦、企事業單位及壩區的村莊,多數屬於婚入。

彌渡縣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四大教。已依法登記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23處(含基督教臨時活動點1處)

佛教:彌城西王母閣、靜虛寺,寅街鎮大王廟、白雲寺、紅岩鎮谷女寺、觀音寺、苴力鎮五台大寺、德苴青雲回龍閣。

道教:彌城東天生橋、密祉太極頂、彌城東嶽宮。

伊斯蘭教:彌城清真寺、新街鎮祁家營清真寺、紅岩鎮大東村清真寺、班局村清真寺、紅岩街清真寺、下村清真寺。

基督教:彌城基督教堂、新街海壩莊基督教堂、大馬房基督教堂、寅街鎮基督教堂、苴力鎮白邑阿孔核臨時活動點。

自然地理

氣候

彌渡風光秀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有著“天氣渾如三月里,風花不斷四時春”之美譽,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文化發達,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交通

彌渡境內交通四通八達,客貨運輸如梭,廣(通)大(理)鐵路、楚(雄)大(理)公路並行過境,國道320線和214線在境內交匯並貫穿彌渡盆壩,村村通公路,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公路運輸網路。

美食

入冬時節到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不論走進哪一家尋常百姓的屋裡,你都能品嘗到一種色鮮味美的豬肉食品——一層薄薄的熟食嫩皮,包著細膩的熟瘦肉,放進口裡,醇香四溢,美滋滋的。這種食品,就是遐邇聞名的彌渡卷蹄。

彌渡民間漢族居民醃製卷蹄,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明朝,具有“500年吃法不變”的美譽。傳說,清代鹹豐年間,彌城的尹翰林帶著卷蹄進京趕場揚開了其名其味,被列為宮廷名菜。卷蹄的出現,蘊涵著彌渡山好水好、土地肥沃的靈氣。這裡的地貌,是雲貴高原上四面環山的“盆壩”。據考,古代的彌渡,是一片浩瀚的水鄉澤國,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為諱水患,清代改稱為彌渡。做彌渡卷蹄首先把從豬背上取下來的脊瘦肉切成條形肉塊,取紅曲米(彌渡僅有)、草果、茴香粉、白酒放入碗中,點燃白酒一邊燒一邊攪拌,製作出稀糊狀的調料,與食鹽一起拌和瘦肉塊搓揉,然後,將揉拌好配料的肉塊塞入剔剝好的豬腳皮肉“袋”內,再用事先泡洗好的稻草結結實實地捆綁好,放在缸里醃上四至五晝夜後,取出用鍋煮或用蒸籠蒸熟。冷卻以後,解去綑紮物,分段切成筒狀裝進壇罐里,用拌有炒麵、辣椒粉的蘿蔔絲填滿空隙,再將壇罐用水密封壇口貯存起來。到了大年三十做年飯,弄好了其他的菜後,才從壇罐里取出卷蹄,切成薄片上桌,全家團聚,品嘗美味佳肴。

農產

彌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如春,物產豐富。農業發展得天獨厚,盛產稻穀、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和烤菸、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彌渡是滇西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負有“蔬菜王國”之稱。彌渡大蒜以其獨特的色、香、味遠銷東亞、東南亞。

名勝旅遊

“到了彌渡不想媳婦,到了紅岩不想回來”,這一密碼般的語言千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更多的破譯是彌渡自然美,文化美,人情美。

千百年來大自然的偉力和彌渡人民的智慧鍛鑄出了彌渡神奇的自然景觀和優美的人文景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白子故都到天生營,每個鄉都有旅遊度假的好去處;從大人國、君子國的考證到六科六亞元,從彝族山歌到漢族花燈,每段鏈條都是誘人的歌,都彈拔出時代的最強音。

南詔鐵柱位於彌渡縣城西北,距城約五公里。鐵柱名“天尊柱”柱高近丈,圍約三尺。中段有陽文楷書:“維建極十三年歲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立”。柱為南詔第一主世隆所建,現已歷千載,更覺古樸蒼勁,凝重沉雄。清人孫翁大觀樓長聯中有“漢習髯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的名句,名句中的唐標鐵柱,據考證,指的便是“南詔鐵柱”,鐵柱一經進入長聯,便賦予了一種使命型和里程碑的意象。每年農曆二月八,彌渡西山四山八寨的彝民來鐵柱廟領歌、祭柱,踏歌便是其中重要的內容,祭柱成了彝民的一種寄託和平衡。

天生橋可謂天下少有,橋長60米,高30餘米,橋孔高7米,跨徑17米,遠看如長虹臥波,近觀氣象萬千。天生橋風景區屬石灰岩地帶,受喜馬拉雅山造山的影響,地殼在不斷的斷裂整合,東西兩山山脈斷裂,兩山有兩塊巨石雙雙下滑,恰巧碰在一起,橫跨兩山之間,於是形成了這天下奇觀。遊人觀天生橋,便會思接千載,心游萬仞,產生一種感悟,一種升華。天生橋歷史悠久,從發掘的石刀、石耳墜等文物分析,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便有人類居住,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雲遊至此。昔人游天生橋慨嘆“天下第一橋,人間無雙境”。

太極頂位於密祉鄉境內,海拔3064米,群山崢嶸,涌動著一種靈氣,一種永恆的期待。泰極頂漫山遍野盛開著各式各樣的杜鵑花,世界稀有的長葉杜鵑、馬櫻花杜鵑,爭奇鬥豔,各不相讓,有人盛讚為:“杜鵑世界,山高水長”。古人游太極頂留下“隨緣到外都如意,令人一步一回頭”的名句。

彌渡縣彌渡縣

李文學揭竿而起的根據地天生營,蘊含著美麗動人故事的花魚洞,紀念南詔始祖奴羅而建的香山公園,還有白雲寺、王母閣、谷女寺、二十村游閣,也各放異彩。體現了彌渡景點多,分布廣的特點。哀牢山脈進入彌渡段,形成此起彼伏、氣象萬千的橫斷山脈,猶如一幅巨大的屏風橫亘彌渡西山,龍慶關、石門關、鳥吊山等數十道鳥道雄關,每年農曆六至九月,候鳥從北趕往南方,呈現“百鳥朝山過”的奇特景觀,給彌渡增添了一道奇異獨特的風景線。彌渡地熱資源豐富,著名的石咀、白總旗等溫泉,近年來加大了開發力度,前景無限。

如果說大自然的偉力創造了彌渡神奇的秀美的山水,那么,優美的山水孕育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昔人有詩“六詔咽喉地,群巒割據雄,彩雲通漢史,鐵柱啟南蒙”。彌渡有新石器遺址,據專家考證,寅街鄉境內的營盤山是中國最古老的花果山之一,紅岩鄉古稱白岩,張樂進求曾建白子國於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彌渡人民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詩篇,1856年彝族農民李文學在密滴揭竿而起,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正是彌渡花燈廣泛性、民眾性高度概括,彌渡花燈源遠流長曲目眾多,異彩紛呈。《十大姐》情深意長,《繡荷包》爽心悅目,《彌渡山歌》心曠神怡,《小河淌水》反映了彌渡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鏇律優美,節奏明快,被譽為東方小夜曲。彌渡優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樹立彌渡良好形象,走向外面世界的視窗。彌渡縣委政府立足縣情,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近年來做出旅遊開發總體規劃,逐步實施。內引外聯,鼓勵開發,加大投入,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硬環境和軟環境,強化景點建設,文化建設,旅遊業從構想到規劃,從規劃到實施,步入全面發展的階段。為彌渡經濟社會的發展又增添了一條新的路子。

科技教育

科學技術

2006年,科技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科技方針,全面實施“科教興縣”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突出科技管理工作“綜合、協調、超前、服務”作用,有力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認真做好科技項目選題列項工作,以新科技引進、新品種選育及重點產業的試驗、示範、選題為重點,共篩選確定科研及試驗項目48項(縣級單列40個,省州列項目8個),其中上報的《彌渡縣粉粒綠色食品加工項目》、《彌渡縣扶貧千村推進肉牛養殖科技綜合示範》、《脫臭大蒜油及其穩定性研究》被省州列項。

二是通過開展“科技三下鄉”、科技活動周、“9-27”科普活動日等宣傳活動,共展出展板295塊;發放科技科普宣傳材料12000餘份;發放避孕藥具4331盒;播發電視廣播66次,接待義診健康諮詢10875人次;懸掛貼上宣傳標語42條;出科技宣傳欄57期;開展實用技術培訓17期;受益人員達10萬餘人(次),提高了全民的科技素質。

三是加強農村科技培訓,共開辦農函大養牛、獸醫、烤菸等7個專業教育班20個,招生1040人,結業率達100%;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講座70場(次),培訓6704人,使農村農民技術人員成為當地科技致富的帶頭人。

教育概況

2006年,教育工作始終堅持科教興縣戰略,並把教育改革和發展作為全縣發展的重要工作積極推進,教育事業有新發展。全縣高中在校生2836人,比上年增11.52%,國中在校生10923人,比上年減少11.79%,國小在校生28587人,比上年增5.36%;高中教育改革步伐加快,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育瓶頸得到逐步突破,年內高中擴招8個班(普高6個班300人、職高2個班100人),聯考上線率達75.9%,同比增11個百分點,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縣職中順利通過省級示範性職業高級中學評審,考職大上線率達95.35%,推薦就業率均在90%以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近1.6萬名中國小生享受免費教科書,減輕了學生家庭負擔;全縣7—12周歲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國小輟學率降至0.5%以內,國中毛入學率為97.57%,幼稚園65所,在園幼兒9253人,“兩基”成果得到有效鞏固,義務教育健康發展。

歷史文化

彌渡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民眾文化基礎廣泛、文化品牌響亮,素有“花燈之鄉”、“民歌之鄉”的美譽和文獻名邦之稱,是東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鄉,有“彌渡好地方,村村有燈班;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才到定西嶺,聽見鑼鼓聲”的讚譽,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彌渡花燈源於中原文化,吸收江南文化,融入了本土漢族、白族、彝族的音樂元素,以濃郁的地方特色躋身於雲南花燈之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擁有花燈曲調179首、傳統劇目250個,其中《十大姐》、《繡荷包》、《彌渡山歌》和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等廣為流傳、蜚聲中外。每年春節期間,無論城鎮鄉村都組織燈班唱花燈活動,一般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正月十五結束,它是彌渡數百年來傳統的民眾性文化活動。尤其是每年正月初七太極頂廟會、正月十五、十六的密祉花燈節,20多個燈班聚集大寺街,百燈跳躍,龍獅起舞,熱鬧非凡,遊客達數萬人,被譽為“東方狂歡節”。除此之外,還有正月十五鐵柱廟彝族踏歌會,阿尼山歌會,朵祜、瓦哲歌會,三月二十四、八月二十五靈寶山歌會,二月十五天生橋廟會和五台山彝族踏歌會等都是彌渡的傳統節日。

名勝古蹟

景點

密祉景區

彌渡縣東山國家森林公園彌渡縣東山國家森林公園

密祉鄉位於雲南省中西部,東北與本縣苴力、寅街兩鎮接壤,西南與巍山、南澗兩縣毗鄰。國土面積140平方公里。轄6個村委會、36個自然村、40個村民小組,2007年末總人口16236人,距縣城30公里,海拔1800—3064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4.5℃—15.3℃,年降雨量850毫米,森林復蓋率達72.08%,居全州之首。

天生橋

天生橋位於彌渡縣城東約4公里,距祥臨高速公路1.5公里的萬花溪中。天生橋景區地域614畝,整個景區由天生橋、東峙壁、西峙壁和龍潭構成。天生橋橋全長60米、高50米、橋孔最寬處23.5米,最高點11.5米,橋壁平均厚度13米。

鐵柱廟

鐵柱廟因“南詔鐵柱”而得名。“南詔鐵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彌渡先民留存下來的珍貴遺產,是我國唐、南詔時期唯一留存下來的古鐵柱實物。

文物古蹟

截止到2013年共發現、調查、落實和清理各類文物項目475項(處、件)。其中,古城遺址5處,現有遺存2處,石棺葬6處,火葬群8處,名人墓5處,古建築41處,碑刻84塊,館藏文物169件,古字畫169件。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詔鐵柱”,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文學彝族農民起義遺址”、永增玉皇閣、白崖城遺址、金殿窩遺址等。

雲南區劃2

全省行政區內共設2個省轄市、7個地區、8個自治州、127個縣市區。在縣級單位中含29個自治縣、14個縣級市和4個市轄區。全省縣以下還設有1602 個鄉級單位和13449個鄉以下的行政村(村公所、辦事處),其中在鄉級單位中含有365個鎮、1205個鄉(含196個民族鄉)、33個城市街道辦事處。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