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縣

大田縣

大田縣為福建省三明市的一個縣,大田縣別稱“岩城”,位於福建省中部,戴雲山脈西側。北緯25°29′-26°10′,東經117°29′-118°03′。東鄰德化,西靠永安,南連永春、漳平,北與三明、沙縣、尤溪毗連。土地總面積2294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1.89%,占三明市的9.91%。1993年,全縣設5個鎮、13個鄉、265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總面積2227.7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45.76萬人,漢族占絕大多數,有回、滿、畲等13個少數民族。其中非農業人口17.91萬人。通行閩南方言大田話。

基本信息

歷史

大田縣大田縣

大田的歷史,據已發現的石器和印紋硬陶片考證,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裡聚居耕耘、繁衍生息。兩晉南北朝期間,由於中國北方連年戰亂,閩中閉塞的山區卻相對穩定,成為中原漢人逃難的處所,形成“衣冠南渡,八姓入閩”之潮,大田一時人口增加。唐以後,中原和長江中下遊人又因避難而多次南遷入閩,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經濟漸次發展。據縣內部分姓氏族譜記載,大田人多為河南省遷入,民風淳樸,人民勤勞剛強,忠厚好客。歷代人才輩出,至清末,進士38人、舉人59人。其中有譽滿京城的明代禮部尚書田一俊(號鍾峰),任內曾上疏《大田鹽法議》,以解故里吃鹽難;與郭奇逢(鶴峰)、廖憲(盤峰)三者文章氣節相砥礪,著稱“三峰”才子。縣人連登岸精研星緯,著有《天文志》;肖一槐高年積學,著有《天文地輿圖》。名醫不乏其人,清吳騰漢途經福州,治癒當地“天花”,為藩司和林則徐所器重;葉端一劑藥治癒廈門海防分府李章霖內眷難症,名震鷺島。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縣謝廷訓主修首部《大田縣誌》。大田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明朝正統十三年(1448年),毗鄰沙縣的鄧茂七,為反抗地主階級沉重剝削,聚眾起義;縣人鄭新隨之率眾揭竿而起,聲勢浩大,震撼英宗皇朝。歷史上廣大勞苦民眾為反抗封建王朝和軍閥殘暴剝削、壓迫的鬥爭從不間斷。民國18年8月(1929年8月),朱德率紅四軍出擊閩中,攻克大田縣城,播下革命火種。民國26年春,河北省立農學院大田籍學生、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林鴻圖返鄉宣傳革命真理,並在武陵創建大田縣第一個中共支部,首任書記林大蕃,率有志青年和勞苦民眾,與國民黨當局開展不懈鬥爭。1949年9月6日,在人民解放軍的支持下,均溪游擊隊解放大田縣,建立人民政權。在長期、艱難的革命鬥爭年代,林鴻圖、林大蕃、肖冠槐、林友梅等76位革命者先後為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身。1958年1月13日,朱德親筆為大田革命烈士紀念碑題詞:“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行政區劃

大田縣大田縣地圖
縣人民政府駐均溪鎮,全縣轄8個鎮、10個鄉:均溪鎮、石牌鎮、上京鎮、廣平鎮、桃源鎮、太華鎮、建設鎮、奇韜鎮、華興鄉、屏山鄉、吳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文江鄉、梅山鄉、湖美鄉、前坪鄉。 均溪:縣人民政府駐地。

均溪鎮 

代碼350425100
轄8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001白岩居委會、002文昌居委會、003南街居委會、004東門居委會、005鎮東居委會、006仙亭居委會、007玉鳳居委會、008赤岩居委會、201紅星村、202玉田村、203福塘村、204金嶺村、205宋京村、206良元村、207郭村村、208翰林村、209溫鎮村、210周田村、211許思坑村、212建成村、213東坑村、214金山村、215上華村、216和豐村、217和豐坪村、218後華村、219華坑村、220上太村、221太山崎村、222大道山村

石牌鎮 

代碼350425101
轄16個村委會:201石牌村、202老厝村、203上坡村、204馬山村、205蓋山村、206拱橋村、207石坑村、208長溪村、209小湖村、210桃山村、211桃坑村、212鰲江村、213三坊村、214下洋村、215龍坑村、216京程村。

上京鎮 

代碼350425102
轄16個村委會:201上京村、202上平村、203黃城村、204桂坑村、205城口村、206豐田村、207南坑村、208溪尾村、209下溪口村、210溪口村、211三陽村、212赤水村、213梅林村、214隆美村、215靈川村、216延京村。

廣平鎮 

代碼350425103
轄14個村委會:201廣平村、202五峰村、203萬籌村、204萬宅村、205元沙村、206蘇橋村、207銘溪村、208棟仁村、209岬頭村、210東景村、211西園村、212豐莊村、213大吉村、214興埔村

桃源鎮 

代碼350425104
轄13個村委會:201桃源村、202西安村、203東坂村、204橋山村、205翁厝村、206前厝村、207前村村、208廣湯村、209楊坑村、210上舉村、211蘭玉村、212桃林村、213桃新村

太華鎮

代碼350425105
轄24個村委會:201玉井村、202群團村、203華溪村、204小華村、205溫坑村、206仕坑村、207魁城村、208張地村、209萬湖村、210西埔村、211菖坑村、212甲魁村、213湯泉村、214羅豐村、215池元村、216德安村、217高星村、218黃沙村、219錦溪村、220泮車村、221華山村、222坑頭村、223大合村、224太華村

建設鎮

代碼350425106
轄12個村委會:201建愛村、202建忠村、203建設村、204建強村、205建民村、206建豐村、207建樂村、208建國村、209和平村、210元山村、211大同村、212香浮村。

奇韜鎮

代碼350425107
轄12個村委會:201奇韜村、202東佳村、203丁華村、204西韜村、205文經村、206桃東村、207桃舟村、208洋地村、209龍坪村、210金華村、211龍溪村、212永德村。

華興鄉

代碼350425200
轄10個村委會:201早興村、202張墘村、203杞溪村、204柯坑村、205橫坑村、206崑山村、207華安村、208仙峰村、209京口村、210洪坑村。

屏山鄉

代碼350425201
轄13個村委會:201屏山村、202內洋村、203溪頭村、204玉屏村、205芹陽村、206和坑村、207美陽村、208瑞美村、209內山村、210王坪村、211楊梅村、212蔣山村、213許坑村

吳山鄉

代碼350425202
轄9個村委會:201張坑村、202錦山村、203科山村、204吳山村、205程堂村、206和洋村、207陽春村、208東埔村、209梓溪村

濟陽鄉 

代碼350425203
轄12個村委會:201大乾村、202大儒村、203硯坑村、204高升村、205泮林村、206國慶村、207芳林村、208德仁村、209上豐村、210三紮村、211濟陽村、212濟中村。

武陵鄉

代碼350425204
轄9個村委會:201仕洋村、202大石村、203上岩村、204桃溪村、205紅君村、206武陵村、207百束村、208茶山村、209岬坪村。

謝洋鄉 

代碼350425205
轄12個村委會:201謝洋村、202懷德村、203坑口村、204科里村、205珍山村、206仕福村、207草壟崎村、208三角尾、209上珍村、210蕉坂村、211和春村、212碧山村

文江鄉 

代碼350425206
轄20個村委會:201文江村、202大中村、203民主村、204大文村、205小文村、206典坑村、207朱坂村、208瓊口村、209白沙村、210大安村、211橋下村、212龍門村、213光明村、214後洋村、215溫厝村、216花橋村、217小芹村、218山芹村、219昭文村、220聯盟村。

梅山鄉 

代碼350425207
轄22個村委會:201新樓村、202梅山村、203郭井村、204秀嶺村、205沈嶺村、206沈口村、207雄峰村、208蓋竹村、209卓坑裡村、210德州村、211滄州村、212璞溪村、213西書村、214西坑村、215龍口村、216嶺後村、217金陽村、218高泉村、219長坑村、220長津村、221香坪村、222黎坑村。

湖美鄉 

代碼350425208
轄16個村委會:201湖上村、202仁美村、203西燕村、204前進村、205大尤村、06岬才村、207後坑村、208宏才村、209元安村、210林兜村、211漢口村、212長坂村、213新厝村、214後平村、215高才村、216旺建村。

前坪鄉

代碼350425209
轄11個村委會:201前坪村、202黎明村、203福井村、204吉坑村、205黃龍村、206山川村、207湖坪村、208上地村、209下坑村、210下地村、211北坑村。

歷史沿革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割尤溪縣14個都、永安縣1個都、漳平縣1個裡10社,德化縣1個團置縣,歷屬延平府、永春州、廈門道。1949年9月6日解放,歷屬永安專區、晉江專區、三明專區(地區)、三明市。
1995年,大田縣轄均溪鎮、上京鎮、廣平鎮、早興鄉、石牌鄉、屏山鄉、吳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桃源鄉、太華鄉、建設鄉、奇韜鄉、文江鄉、梅山鄉、湖美鄉、前坪鄉,1個居委會、205個村委會。

2000年,大田縣轄8個鎮、10個鄉:均溪鎮、上京鎮、廣平鎮、桃源鎮、太華鎮、建設鎮、石牌鎮、奇韜鎮、華興鄉、屏山鄉、吳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文江鄉、梅山鄉、湖美鄉、前坪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3101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均溪鎮 70784 石牌鎮 15393 上京鎮 23430 廣平鎮 34496 桃源鎮 17832 太華鎮 30446 建設鎮 21419 奇韜鎮 12555 華興鄉 9403 屏山鄉 11039 吳山鄉 7807 濟陽鄉 6735 武陵鄉 9396 謝洋鄉 6085 文江鄉 16493 梅山鄉 20042 湖美鄉 11526 前坪鄉 6138 

2003年,大田縣轄8個鎮、10個鄉:均溪鎮、上京鎮、廣平鎮、桃源鎮、太華鎮、建設鎮、石牌鎮、奇韜鎮、華興鄉、屏山鄉、吳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文江鄉、梅山鄉、湖美鄉、前坪鄉。 

地理

位於福建省中部,北緯25°29′-26°10′,東經117°29′-118°03′。總面積2227.7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45.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91萬人。

地形:

自然實體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形屬山區丘陵地帶,山巒蜿蜒,高峰峻立,溝澗密布。地勢大致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東西寬57公里,南北長75公里。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75座,最高處為南端的大仙峰,海拔1553.4米,最低處為北部的文江溪下遊河谷,海拔不到200米。境內溪流縱橫,河網密布,是閩江九龍江晉江三大水系支流的發源地之一。

氣候

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3~19.6℃,年平均降雨量1491.7~1809.6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23.8小時,無霜期297天,適宜農作物生長。1993年,全縣有耕地225202畝(其中水田199599畝),人均耕地0.67畝,高於全省的0.59畝、低於三明市的0.99畝水平。耕地中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壠田、梯田占71%,農地坡度在15%以上的占60%。多數耕地畦面小、坡度大、土層薄,是較典型的山區縣。

資源

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0.67萬千瓦,可開發9.58萬千瓦。主要河流有均溪仙峰溪文江溪桃源溪。均溪系全縣最大河流,境內主幹流長81.7公里,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占全縣的53.3%,可作七級電站開發。

礦產資源

得天獨厚,被譽為“閩中寶庫”,是福建省主要礦產地和全國首批100個重點產縣之一。已發現和探明的礦產有煤、石灰石、鐵、銅、鉛、鋅、鎢、錳、硫和瓷土等37種,礦產種類、藏量和價值居福建省前列、三明市之首位。其中有煤3億噸,遍及13個鄉(鎮),煤系700多平方公里;鐵礦石1.5億噸,是省內五大鐵礦區之一;石灰石5億噸,是全省建材水泥原料基地縣;瓷土3000萬噸,質地潔白、均勻、鬆軟,適宜生產各種中高檔陶瓷。 

森林資源

森林面積155.1萬畝,占宜林地面積67.9%,森林覆蓋率48.6%,綠化率71.03%。活立木蓄積量526.9萬立方米,其中用材林木425.4萬立方米。植物種類141科621種,珍稀樹種20多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銀杏、杜仲、福建柏、紅豆杉、鐵堅杉、三尖杉、金錢松等。

野生動物

羚羊狐狸黑熊穿山甲等110種。藥材資源也較豐富,可藥用的有957種,尤其是素有南方人參之譽的絞股藍,1993年產乾品700噸,其系列產品開發初具規模,行銷國內外。

糧食作物:

以水稻為主,次為甘薯、大豆、馬鈴薯、大小麥、玉米;經濟作物有茶葉、油菜、菸葉、苧麻、甘蔗、木薯和柑桔、西瓜、梨、柿、桃、李、板栗、柰等。主要名優特產有絞股藍茶系列產品、豆乳晶、兔肉、米粉、三寶糟菜、啤酒、松香、瓷器、麻紡產品、礦山機械和水泥等。其中岩泉啤酒榮獲巴黎國際博覽會金獎;絞股藍茶1992年獲全國絞股藍學術研討會及產品展示會“神草杯”獎,1993年首屆中外保健品營養交易會特別推薦金獎。精製兔肉,風味獨特,噴香可口,不腥不膩,馳名縣內外,全縣年產肉兔54萬隻,占全省產量1/10以上。

經濟

大田縣大田農村經濟
千百年來,大田人民在與自然作鬥爭、求生存、求發展過程中,體現了致力開發山區資源、利用省內外資本特點。農業方面,有材、油茶和苧麻等開發和栽培;手工業有采煉、造紙、瓷器、糕點、釀造等,尤其是礦冶工業發端早。據可考資料表明,宋、元時代,採礦冶煉之風已相當盛行,采煉礦種有鐵、銅、鉛、鋅、硫、瓷土和石灰石等,采煉地有濟陽、翁厝、香坪等十幾處。明代,采煉業又有較大發展。最大鍛鐵爐僱工數量“多至五七百人”。在經營方式上,大田縣的鍛鐵爐,皆徽州商人投資(曹叔明《新安休寧名族志》卷一),而“雇募工丁,俱就本地召募農民”。清代至民國,大田有30多座鐵爐,位居全省前列,採礦業一度興盛,“在此境內大辦鐵課、銀課”,“鐵銀課稅系省之眾”,開採地有文經、南坑、萬湖、小合、湯泉、銀頂格等十多處。文經、南坑礦運至文江,經尤溪入閩江,“運輸為全省各礦中最稱便利者”(民國《開發福建礦業計畫》)。民國36年(1947年),縣人肖冠英研製水輪泵成功,使大田成為全國水輪泵的故鄉。但是,縱觀大田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置縣以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414年間,長期的封建統治,社會動亂,使這個閉塞的山區縣,頻年處於自然災害、瘟疫流行、匪盜肆虐和貧困落後的狀態。如明萬曆《大田縣誌》所載:“大田宅群山之囿,可食之地甚寡”。“凶年所持者惟蕨根蹲鴟”,“非群起掠食四方,則直坐斃耳”,“雖上戶未有百鍾之藏”。到1949年大田縣解放時,仍然交通落後,偏僻荒涼,縣城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主街道長僅100多米,寬3.5米,兩旁商店皆是兩層木房。農民仍是“糠菜半年糧,寒冬衣單薄”,老少多以“火籠取暖禦寒,常以稀粥、甘薯度日”。“一般人民生活極為貧苦”(民國《大田縣三十四年概況》)。1949年,全縣人口11萬人,糧豆總產量僅2.9萬噸,平均畝產102公斤,農業總產值4422萬元;工業更是衰微,僅有3家企業,總產值3.0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比重只有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田人民在中共大田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帶領下,勵精圖治,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從變革生產關係入手,狠抓農業,新興工業,拓展交通,迅速發展大田經濟。從此,大田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在三年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經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運動,開展大規模的興修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改革耕作制度,煥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年年豐收。在工商業方面,實行改造和興辦並舉,到1956年基本完成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而奠定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確立全民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促進工商業的發展。1957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6694萬元,比1950年增長67%,年均遞增7.6%;工農業總產值7862.7萬元,比1950年增長62.47%,年均遞增7.18%;財政收入51.86萬元。在1957年至1966年間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開始重視發展地方工業。1959年國民生產總值達7967萬元,比1957年增長19%。1958年由於“大躍進”和“高指標”、“瞎指揮”,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工業大上,農業大落,國民經濟發展嚴重失調。1960年又遇自然災害,致使大田經濟陷入低谷,國民生產總值連續兩年分別下降24.31%和43.43%;1958~1961年4年間糧食連年減產,以1957年稻穀產量4.1萬噸為基數,累計減產4.28萬噸。1961年財政收入下降48.36%。1962年起,經過調整,糾正“左”的錯誤,國民經濟逐步回升,1965年恢復到1956年的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大田經濟又受挫折。1966~1969年,國民生產總值在6400萬元左右徘徊,經濟遭受很大損失。進入70年代後,大田興辦了化肥、水泥、煤礦、水電和鐵廠等“五小”工業,逐步改變農工結構,為大田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農業推廣雜交水稻等良種,大面積改單季晚稻為豆稻輪作、水旱輪作,改進施肥方法,糧食穩定增長。1978年在糧豆播種面積(36萬畝)比1976年減少1.2萬畝的情況下,糧豆仍增產1.68萬噸,總產達9.26萬噸,比增22%,平均畝產257公斤,畝增加54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大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堅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商品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1986年,全縣財政收入1414萬元,不僅脫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多年來財政靠國家補貼的帽子,而且開始對國家有了貢獻。90年代以來,大田人民把握時代賦予的寶貴機遇,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探索一條發揮優勢、加快發展的路子,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城鄉人民生活面貌煥然一新。

大田縣發生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1993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7.68億元,比1980年翻兩番多,年均遞增13%,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1.14億元,比1980年增加3.38倍,年均遞增12%;工農業總產值達16.92億元,以1980年的1.4億元為基數,年均遞增14.5%;財政收入5613萬元,比1980年翻三番,年均遞增22.12%;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19億元,比1980年翻三番多,年均遞增19.32%。整個經濟的農、輕、重關係逐步理順,其比例變化:1980年為70.88∶7.55∶21.57,1985年為65.92∶7.48∶26.6,1990年為41.75∶14.83∶43.42,1993年為35.59∶24.06∶40.35。農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農村經濟蓬勃發展 1981年起,全縣農村進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改革,貫徹國家“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的方針,推廣和套用農業科學技術,促進農村各業全面發展,出現一批養豬、養羊、養魚、種茶、種果、運輸、手工業等專業戶、重點戶和各種聯合體,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農村產業結構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經濟作物比重上升,多種經營大量增加,林牧副業生產長足進步,農村工業和服務業蓬勃發展。農業內部“五業”結構關係趨於協調。1990年以來,著力調整農業結構,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創建“兩高一優”(高產、高效、優質)農業,初步建立以肉兔、蠶桑、食用菌和絞股藍為主的一批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林業在大力造林、育林護林的同時,有計畫地砍伐松、杉木和毛竹等,發展木材加工業。1950~1992年全縣累計造林184.01萬畝,基本實現宜林荒山綠化。199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4.21億元,比1980年增長4.1倍,年均遞增13.35%;糧豆總產量13.14萬噸,平均畝產293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6.85億元,比1980年增長25倍。大量勞動力從種植業走向務工、務商,開展多種經營。1993年全縣鄉鎮企業總戶數8801個,從業3.41萬人,總產值達14.68億元,比1980年翻5番多,年均遞增31.2%;實現利稅7196萬元,其中利潤3945萬元。上京水泥廠、太華水泥廠實現利稅均超千萬元,躋身全國1000家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行列。鄉鎮企業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工業成為全縣國民經濟的主導 解放初,大田工業十分落後。195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257.7萬元(1990年不變價,下同)。此後工業生產曲線式發展,到1985年,大田工業總產值達1.23億元,比1980年增長128%,年均遞增17.93%;占工農業總產值比重為46.25%,仍以農業為主導。80年代中期起,對工業企業進行整頓、挖潛、改造,調整產業結構,發揮礦產資源優勢,改變以往單純的公有制形式,堅持國家、集體、個體和聯合體多種經濟成份一起上,發展采、選、冶及水泥、木材等工業;同時進行以增強企業活力和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行責、權、利相結合和廠長(經理)負責制,轉換經營機制,調動了職工生產積極性。工業發展加快。199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4.69億元,比1985年增長280%,年均遞增30.63%。進入90年代,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和龍頭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打開山門,擴大對外開放,引資進山,興辦“三資”企業,廣泛開展以山海協作為主的橫向經濟聯合。同時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大力深化改革,採取組建種子隊企業,放權讓利給企業,鼓勵優勢企業兼併劣勢企業,發展股份制經濟,組建企業集團,發揮規模優勢,加快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等措施,推動了工業經濟速度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長。1993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2.71億元,以1990年為基數,年均遞增39.5%,比1980年翻4番多;預算內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158萬元,躍居三明市12個縣(市、區)之首,初步形成以建材、礦產、煤炭、森工為支柱,包括電力、機械、電子、化工、造紙、印刷紡織、塑膠、食品、釀造和工藝美術等多門類的工業生產體系。全縣鄉以上工業企業154家。以優質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為龍頭,組建了岩城、石鳳、華佛、前峰、煤炭、電力、二輕、礦產、建材、機械和森發等11家企業集團,資產總額達6.95億元。尤其是水泥業發展迅速,有水泥生產企業14家,形成水泥生產能力130萬噸,熟料生產能力36萬噸。已組建三家水泥企業集團,其中岩城水泥(集團)公司進入國家中型企業行列。岩城牌、石鳳牌、華佛牌、岩馬牌等水泥曾分別獲國優、部優、省優和通過國家質量認證。煤炭、鐵礦行業已形成規模,年產原煤134萬噸、鐵礦石85萬噸。陶瓷業有800多年歷史,品種達50多種,是本縣傳統出口產品。1987年新建的紡織總廠,成為福建省最大的苧麻紡織企業,紡紗,織布、染整和毛絨布加工等工序已配套。大田工業產品創省優4個、部優3個、國優1個。電力、交通和郵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和改善 1950年,全縣電站裝機僅25千瓦,年發電0.49萬千瓦時,白天碾米、磨麵,晚上照明,多數居民用不上電。70年代後掀起縣、社、隊三級辦電站熱潮,改造電站,聯建縣級電網,併入省電網。至1993年,全縣投入運行的水電站達95座,總裝機3.3萬千瓦,年發電1.3億千瓦時。建成永安——大田城關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動工興建裝機2.5萬千瓦的六角宮水庫電站和裝機2.4萬千瓦的火電廠,籌建大田城關至廣平銘溪工業區的110千伏輸變電工程。一批農村小水電站正在建設中,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建設取得新成就。大田人民為改變交通落後面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到1975年修復和建成公路608.4公里,是三明市第一個實現“社社通公路”的縣。全縣客運量、貨運量分別從1970年的11.08萬人次和7.08萬噸上升到1979年的47.15萬人次、42.09萬噸。80年代以來,一方面,改革運輸體制,逐步放開運輸市場,鼓勵國營、集體、個體一起上,把競爭引入運輸業,使全縣運力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圍繞經濟建設發展需要,新建和改建了一批鄉村公路和林業、礦山專用公路。至1992年,全縣共有公路159條,總長達1292.27公里,百平方公里密度達56.33公里,實現村村通公路;全縣擁有各類機動車輛4040輛,是1978年的2.93倍,平均每年增加250輛。全縣客運量132.57萬人次,貨運量107.96萬噸,分別是1979年的2.8倍和2.56倍。1992年7月,途經大田境內廣平、建設、太華、石牌、吳山等地的省道205線路段被省列為公路建設“先行工程”,用3~4年的時間改造為二級水泥路面,其中的吳山至石牌路段和石牌至城關路段共28.6公里已完工,結束了大田境內無高等級公路的歷史。郵電通訊方面,已開通12692門程控電話,均溪、太華、石牌、上京、桃源等15個鄉(鎮)、132個行政村進入市話網,市話用戶全部實現國內、國際長途直撥。對外經濟交往與合作日益擴大 改革開放後,大田擴大了與海內外經濟交往。1987年引進港資58.83萬美元,創辦大田兆泉毛絨有限公司,是全縣首家“三資”企業。縣委、縣政府從大田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施優惠政策,在福州廈門、泉州、深圳等地設立招商視窗,充分利用礦產、勞力、人緣、地緣等優勢,加強對外宣傳,採取鼓勵措施,發動全社會招商引資。與此同時,重視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用優質服務彌補山區投資硬環境的暫時不足,幫助外商投資企業排憂解難,支持“三資”企業發展。到1993年,全縣已批辦“三資”企業36家,總投資3278萬美元,契約利用外資1888萬美元,實際到資909.5萬美元,到資率48.2%,開業率72%,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全縣“三資”企業產值占鄉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由1990年的3.75%上升到1993年的9.4%。內聯協作不斷發展,從1990年起在開展與周邊地區經濟橫向聯合的同時,加強與閩南地區的山海協作。1991年以來,全縣興辦內聯企業103家,實際引進縣外資金1.72億元。外貿出口也有很大發展,主要出口產品有松香、松節油、瓷器、絞股藍、茶葉、香菇、紅菇、山蒼籽油、紅心松木、木碗、木盅、鎢精礦、苧麻、毛絨布、兔毛、電子產品以及竹木製品、麻紡織品、精製瓷泥、手織毛衣等。1993年社會出口供貨總值2785萬元。其中“三資”企業出口供貨值498萬元,創匯250萬美元。

交通

處於閩西北通往閩南沿海“金三角”的陸路要衝,是三明市的南大門。省道205線、305線二級水泥路直貫全境。縣城距福州340公里、廈門262公里、泉州196公里、三明129公里、永安97公里。鷹廈鐵路的嶺頭火車站與省道305幹線相交,距大田縣城62公里。開發中的菜坂洋新城區,把大田縣城與省道205線、305線交會處的石牌鄉連為一體。

市政規劃建設起步早,成績斐然。從80年代初開始,大田縣就注重對城區環境、基礎設施進行規劃、整治、建設,縣城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被譽為“閩中之秀”。1986年以來,連續保持省級“文明縣城”稱號,並先後榮獲“全國衛生先進單位”、“省級衛生縣城”、“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縣”稱號。1991年,賈慶林省長視察大田時指出:“大田縣城的規劃建設,是全省縣城至少是山區縣城的榜樣”。

文化

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迅速發展 1949年全縣僅有初級中學1所,教師16人,學生101人;國小57所,教師120人,學生612人。農村文盲率較高。50年代全縣掀起學文化、掃文盲、講國語的高潮,吳山鄉率先普及國語(1958年《紅旗》雜誌第4期《福建一個鄉的奇蹟》),成為全國矚目的推廣國語“紅旗單位”,被譽為“國語之鄉”。1980年以來,縣政府更加重視智力投資,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形成從幼兒、國小、中學、職業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到廣播電視大學的多層次、多形式教育網路。1993年,有中學19所、國小417所、幼稚園25所,在校中國小生54666人,在園幼兒10570人,教職工總數3558人。全縣實施初等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99%,初級中等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75%。18個鄉(鎮)都辦了農村文化、技術學校。農村成人非文盲率為95.4%。在城鎮職工中廣泛開展各種崗位培訓和成人文化、技術教育,科技人員繼續教育。近十幾年來,平均每年教育投入占縣財政收入25%以上,僅1992~1993年全縣用於興建、擴建校舍的投資達3300萬元,許多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大田一中被省確認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二級達標學校”,大田城關國小獲省級“文明學校”稱號,桃源中心國小被授予“省級農村示範國小”稱號。1977~1993年,全縣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6701人。1978年來,全縣累計完成科技項目523項,其中3個科技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7個項目獲中央部委和省級科技成果獎和科技進步獎;有5項發明被國家專利局授予專利權。縣科技人員參與完成的坑口水庫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試驗項目,被稱為“中國第一壩”。1991年,中共大田縣委七屆三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振興大田經濟的決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人員政治、經濟待遇,獎勵有功人員,科技生產力作用日益提高。1992年,全縣共有各類專業科技人員3824人,其中獲高級職稱34人、中級職稱603人。大田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縣、鄉、村三級文化網路已形成。城區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影劇院、有線電視台、工人俱樂部、青少年宮等文化設施俱全。大田有古文物遺址73處、古窯址2處,還有白岩公園、大仙峰、高峰、文昌閣、鎮東橋等一批文物勝跡。全縣有專業劇團、藝術團體2個,農村業餘劇團38個。1979年,縣首建電視差轉台,開始轉播省電視台節目。1981年,建衛星地面接收站,至1992年全縣有差轉台84座、差轉機233台,衛星地面接收站83座,電視覆蓋率達90%以上,有線廣播覆蓋率達75%。醫療衛生事業方面,1949年全縣僅1所衛生院,9名醫護人員,設施簡陋。1992年,全縣有各類醫療機構52個,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基本形成,鄉鄉有衛生院,村村有醫療站,共有專業醫護人員646人,鄉村醫生513人,病床459張。縣醫院成為專業門類較齊全、設備較完善的全縣醫療技術中心。地方病、傳染病大大減少。解放前令人“談病色變”的血絲蟲病、鼠疫、霍亂、麻風病、瘧疾和地甲病等基本消滅。1987年,計畫免疫提前三年達到國務院頒布標準。人民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1992年人均壽命為69歲,比大田解放初期的38歲,提高31歲。民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1992年大田縣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城鎮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 1983年起,以治理髒亂差為突破口,縣委、縣政府提出“人民城鎮人民建”的號召,多方籌措資金,從總體規劃入手,分期突破,對城區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改造。改造和新建了60條水泥路面的大街、小巷,總長1.7萬米,面積6萬平方米;擴建自來水廠,新開和疏通59條下水道;興建2個農貿市場,電影院影劇院、電視微波站、白岩公園、兒童樂園、體育場、衛生公廁等一批公共設施;新拓6個居民區,單位和城鎮居民新蓋樓房1168座,建築面積57萬平方米,建築區的供水、供電、綠化、美化工程同步進行。並制定管理法規,堅持“依法治城”,開展爭創文明單位、文明之家活動。短短三四年,城區面積由1.24平方公里,擴展為3.725平方公里。大田城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1985年獲“省愛國衛生紅旗縣”稱號,1986年被省命名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城”。90年代,城建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城區規劃範圍擴大7.825平方公里,達到11.55平方公里。新開發石牌、溫鎮2個工業區和菜坂洋新城區。舊城改造和房地產開發步伐加快,1990年來累計已完成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集鎮建設和新村建設分別已動工17個和123個,集鎮建設累計已完成建築面積20.21萬平方米,新村建設完成建築面積23.13萬平方米。經濟的持續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工業、鄉鎮企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拓寬了城鄉就業門路。城鄉居民收入有較大幅度增長。1993年,全民所有制職工人均工資達3051元,集體所有制職工人均工資達219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20元,比1980年增加1255元,年均遞增達26%。城區人均住房面積13.2平方米,城區自來水普及率達97%。城鄉居民儲蓄不斷增加,1993年末,城鎮居民儲蓄存款達16367.5萬元,分別比1980、1985、1990年增長44倍、9.6倍和1.2倍;鄉村儲蓄存款5555.1萬元,分別增長6倍、6倍和1.1倍。

旅遊

大田縣白岩公園
縣內勝跡景觀,古有百雉凌雲、雙岩映翠、仙峰秀色、合劍溪聲、南澗漁歌、東溪虹影、新興梵韻、古寨晨煙,時稱“田陽八景”。現有白岩公園空洞山黃岩洞、白鶴洞、慧林洞、大仙峰、高峰、東岩寨、獅古洞、象山。新辟位於城西的白岩公園,占地500畝,是一座獨具天然美景、又融現代氣息的森林公園。345級登山台階,氣勢雄偉、壯觀,拾級而上,全城景色盡收眼底,被譽為閩中山區的一顆明珠。

特產

大田縣大田屏山鄉
近年來,大田縣利用當地獨特的氣候、自然條件,尤其是高山氣候、土壤優勢,大力發展茶葉生產,茶葉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全縣現有茶園面積0.2萬公頃,產量0.28萬噸,產值近億元,有132座加工廠房,136套748台加工設備,規模以上企業26家,外資企業4家。2004年10月,大田縣烏龍茶、綠茶產品被福建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無公害產品,屏山鄉被福建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產品產地,“仙頂”牌茶葉被國家工商局正式登記受理。為大力弘揚茶文化,營造濃厚的愛茶氛圍,2003年、2004年連續舉辦兩屆“大田縣制茶能手賽”,每屆參賽的茶樣達40隻以上。同時,成功承辦三明市名優茶鑒評會,積極參加省、市名優茶的鑒評活動,選送的“雪山毛尖”、“五龍針螺”、“梅劍”、“黃珍珠”、“茉莉銀針”、“大仙峰金萱”等樣品獲省名優茶獎,“東方美人”、“台式烏龍”等產品獲國際名茶銀獎和中國星級茶王賽名茶獎。

相關訊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行政區劃

(註:廈門市副省級城市金門縣連江縣馬祖列島未實際統治,參見台灣問題。)(參見:福建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文化民俗

語言

全縣共有三種方言,按當地說法,分別為:前路話、大田岩城文化廣場後路話、閩南話,
三種方言均屬於閩南語的次方言;前路、後路的提法是按照地域位置進行區分,前路、後路以文江龍門為界,在大田的18個鄉鎮中,屬於的前路的有均溪鎮、上京
鎮、石牌鎮、華興鄉、屏山鄉、吳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湖美鄉、前坪鄉、桃源鎮、太華鎮;屬於後路的有廣平鎮、建設鎮、奇韜鎮、文江鄉、梅山鄉。
前路中桃源鎮、吳山鄉、濟陽鄉、屏山鄉、謝洋鄉講閩南話,其他鄉鎮講前路話(即大田話、前道話);後路中各鄉鎮基本講後路話(即後道話、尤溪縣稱作新橋
話),該方言通行於尤溪縣的上尤溪、沙縣的部分鄉鎮。
大田縣的大田板凳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婚俗

高額聘禮是最大的一個特點,在定親時,男女雙方家屬訂好聘禮禮金,額度一般都是當地家庭年均收入的5-10倍左右。喪俗:大田後路風俗較特別,掃墓時間為農曆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或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鬼節)或冬至前,而不是清明。一般來說,若定在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掃墓的,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不能掃墓,反之亦然。但是若七月初一至十五,八月初一至十五沒有掃墓的,則可以在冬至掃墓。均溪鎮等鄉鎮基本集中在冬至掃墓。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