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縣

漳浦縣

漳浦縣(古屬漳州府漳浦縣)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部沿海縣,建縣於唐垂拱二年(686),明以後素有“金漳浦”美譽。介於北緯23°43′—24°21′,東經117°24′—118°02′之間,東接廈門,南臨汕頭,與台灣相隔一衣帶水。 與台灣關係源遠流長,是著名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全縣去台人員1.2萬人,台屬2.6萬人,在2300萬多台灣人中漳浦籍占200多萬。有南溪、鹿溪、佛潭溪、赤湖溪、杜潯溪、浯江溪等河流,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均氣溫21.8℃。海岸線216千米,大小島礁178個,海灣6個,港灣5個。漳詔高速公路、324國道、廈深鐵路、漳州沿海大通道過境,水運有下寨和舊鎮碼頭。瀋海高速公路在漳浦設有3個互通口。漳浦縣是一個千年古縣、全國文化先進縣、人口大縣、農業大縣、海洋大縣 、資源大縣、新興臨港工業縣。境內打造台灣古雷石化產業基地(千億產業群)是一個台商投資密集地,改革開放後成為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級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2月,漳浦縣入選國家重大市政工程領域PPP創新工作重點城市。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漳浦縣漳浦縣

戰國後期前的夏西周,屬閩地,後屬於閩越地。

西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另說秦始皇三十三年),列入秦版圖,屬閩中郡。漢初,以梁山為界,北屬閩越國,南屬南海國。

西元前85年(始元二年),屬會稽郡冶縣。晉至南北朝,北屬南安郡龍溪縣。

南朝陳朝年間,在今福建設定閩州,後改名作為豐州,州駐地今福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名為泉州大業三年(607年)泉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駐閩縣,郡治在今天的福州。此時閩境僅有1郡4縣,今漳州境屬建安郡(治在今福州)龍溪縣。不久龍溪縣撤銷併入南安縣,不久南安縣也撤銷。

垂拱二年(686)設漳州,並置漳浦、懷恩二縣;開元四年(716)州署由盤陀嶺南麓遷李澳川(今漳浦縣城綏安鎮),開元二十九年後,劃龍溪縣、龍巖縣來屬,懷恩縣併入漳浦縣;786年(貞元二年)州治再徙龍溪縣桂林村(今漳州城區)。

天寶元年(742)至乾元二年(759)漳州曾改為漳浦郡。

886年(唐光啟二年)王潮三兄弟隨王緒農民軍進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觀察使陳岩委王潮為泉州刺史,至947年,南唐併吞閩國,漳州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

963年,清源軍(下轄泉州莆田漳州)改名為平海軍,陳洪進為節度使,漳州屬平海軍。

978年(北宋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納土於宋,漳州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

宋代屬於福建路。

元代屬於漳州路。

明屬福建漳州府。

清朝設汀漳龍道漳州府。民國前期隸屬西路道(汀漳道)。

漳浦縣漳浦縣

1949年9月25日解放,歷屬龍溪專區(地區)、漳州市。

1949年10月,分別在城關、石榴、官潯、舊鎮、佛曇、赤湖、杜潯設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區。

1950年廢除保甲制度,全縣分為99個鄉,同時在浯江增設第八區。

1951年,分別在深土增設第九區,在湖西增設第十區。

1952年,又分別在長橋增設第十一區,在沙西增設第十二區。至此,全縣共有12個區,分轄6個鎮135個鄉。此後,鄉的名稱和轄區屢有更改。

1955年9月,撤銷第十一區(長橋區)、第十二區(沙西區)兩個區,把原屬第十一區的甘棠、葛後、查嶺、青查、溪內等5個鄉劃歸第一區(城關區)管轄。玳瑁、東山兩個鄉劃歸第二區(石榴區)管轄。溪坂、溪西、潭篔、長橋、西坪5個鄉劃歸第三區(官潯區)管轄。同時把原屬第十二區的北旗、高林、高山、嶼頭、河篔、沙西、塗樓、徐坎、蓬山、下寨、白衣等鄉劃歸第七區(杜潯區)管轄。

1955年12月劃東山縣古雷區的岱仔、杏仔、龍口、油澳、下車和港口6個鄉共28個村歸漳浦管轄。同時把全縣重新劃成11個區,各區的名稱均按區公所所在地命名,即城關、石榴、官潯、舊鎮、佛曇、赤湖、杜潯、浯江、深土、湖西、古雷共11區,區下轄6個鎮和170個鄉。

1956年10月,撤銷浯江區和湖西區,改城關區為城關鎮(屬縣直轄鎮),全縣設石榴、官潯、舊鎮、佛曇、赤湖、深土、杜潯、古雷等8個區,區下轄5個鄉級鎮和92個鄉。

1957年3月,原南靖縣程溪區所轄的南浦、馬苑、中西3個鄉劃歸漳浦縣管轄(改屬石榴區)。同年8月,漳浦縣官潯區所轄的董浦、山美、山邊3個鄉劃歸海澄縣管轄。同年12月,官潯區公所遷設長橋,改稱長橋區,並將原石榴區的查嶺鄉劃歸長橋區管轄。同時,全縣行政區劃再做調整,區轄下共有102個鄉和5個鄉級鎮。

1958年3月,撤銷區和直屬鎮的建制,全縣合併為53個鄉(鎮)。

1958年9月,撤銷鄉的建制,全縣先後成立10個人民公社,3個農林場。人民公社把基層政權組織和經濟組織合二為一。公社下面設定管理區,管理區下面設定生產大隊。全縣共分50個管理區256個大隊。

1960年5月,撤銷浯江人民公社,併入舊鎮人民公社,全縣只存9個人民公社。

1961年7月,撤銷管理區,全縣重新劃分為26個人民公社,3個農林場,其名稱如下:城關公社、霞潭公社、鹿溪公社、石榴公社、象牙公社、盤陀公社、長橋公社、官潯公社、南浦公社、佛曇公社、湖西公社、前亭公社、文安公社、赤嶺公社、深土公社、赤湖公社、車鰲公社、六鰲公社、舊鎮公社、赤土公社、浯江公社、霞美公社、溪仔圩公社、杜潯公社、古雷公社、沙西公社、長橋農場、白竹湖農場、中西林場。

1964年9月,全縣原26個公社合併為17個人民公社,並有5個農場、2個林場、2個鹽場、1個茶場。

1978年3月,從石榴人民公社劃出上洞、盤陀、割埔、和坑、東林、產山、倉里、官陂、通坑、彎坑10個大隊成立盤陀人民公社

1980年9月,從城關人民公社劃出綏東、綏西、綏南、綏北、南門5個農業生產大隊和1個居民大隊成立城關鎮(1982年3月改為綏安鎮),為縣直屬鎮。

1984年9月,政社分開,原人民公社改為鄉(鎮),原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全縣有綏安、佛曇、舊鎮3個鎮,城關、石榴、盤陀、長橋、南浦、赤土、杜潯、沙西、古雷、霞美、深土、六鰲、赤湖、前亭、赤嶺、湖西16個鄉(其中赤嶺、湖西為畲族鄉)。

1985年5月,從長橋鄉劃出官潯片的西北、溪坂、錦江、康莊、春建、趙厝、省爐、洪霞、下爐9個村成立官潯鄉。

1987年6月,白竹湖華僑農場分為白竹湖農場和南山華僑茶果場。

1987年8月,從佛曇鎮劃出馬圩、後康、仙都、文安、京野、林埭6個村重設馬坪鄉。

1988年5月,撤銷城關鄉建制,將原城關鄉的行政區劃併入綏安鎮,同時將杜潯鄉和赤湖鄉分別改為杜潯鎮和赤湖鎮。

1989年,全縣共分為5個鎮,15個鄉,11個農、林、茶、鹽場,293個行政村(含居委會),50個作業區和19個工區。各鄉鎮場名稱如下:綏安鎮、舊鎮鎮、杜潯鎮、佛曇鎮、赤湖鎮、赤土鄉、古雷鄉、沙西鄉、霞美鄉、六鰲鄉、深土鄉、馬坪鄉、前亭鄉、南浦鄉、官潯鄉、長橋鄉、石榴鄉、盤陀鄉、湖西畲族鄉、赤嶺畲族鄉、大南坂農場、萬安農場、石古農場、長橋農場、白竹湖農場、南山華僑茶果場、中西林場、下蔡林場、玳瑁山茶場、竹嶼鹽場、杜潯鹽場。

1990年,漳浦縣共轄7鎮(綏安、佛曇、赤湖、舊鎮、杜潯、霞美、官潯)、13鄉(石榴、長橋、南浦、前亭、深土、六鰲、赤土、沙西、古雷、盤陀、馬坪、湖西〈畲族〉、赤嶺〈畲族〉,共有7個居委會、279個村。

1997年,漳浦縣面積1981平方千米,人口77萬,轄轄16鎮2鄉2民族鄉:綏安鎮、舊鎮、佛曇鎮、赤湖鎮、杜潯鎮、霞美鎮、官潯鎮、石榴鎮、盤陀鎮、長橋鎮、前亭鎮、馬坪鎮、深土鎮、六鰲鎮、沙西鎮、古雷鎮、赤土鄉、南浦鄉、湖西畲族鄉、赤嶺畲族鄉,縣政府駐綏安鎮。

2003年,漳浦縣轄17個鎮、2個鄉、2個民族鄉。

2008年,漳浦縣下轄:綏安鎮、舊鎮鎮、佛曇鎮、赤湖鎮、杜潯鎮、霞美鎮、官潯鎮、石榴鎮、盤陀鎮、長橋鎮、前亭鎮、馬坪鎮、深土鎮、六鰲鎮、沙西鎮、古雷鎮、大南坂鎮、南浦鄉、赤嶺畲族鄉、湖西畲族鄉、赤土鄉以及漳浦鹽場、萬安農場和玳瑁山茶場。

行政區劃

2018年,漳浦縣下轄21個鄉鎮、273個村、51個社區居委會(含古雷港經濟開發區)。

17鎮:綏安鎮、舊鎮鎮、佛曇鎮、赤湖鎮官潯鎮、石榴鎮、盤陀鎮、長橋鎮、前亭鎮、馬坪鎮、深土鎮、六鰲鎮、大南坂鎮、南浦鄉、赤土鄉、赤嶺畲族鄉、湖西畲族鄉、杜潯鎮、霞美鎮、沙西鎮古雷鎮

另外,管轄漳浦鹽場、萬安農場、中西林場、玳瑁山茶場、南山華僑茶果場、大南坂農場、白竹湖農場、石古農場、長橋農場及升級經濟開發區綏安工業開發區。

其中古雷港經濟開發區由漳州直轄,杜潯鎮、霞美鎮、沙西鎮、古雷鎮、下蔡林場、杜潯鹽場歸古雷港經濟開發區管轄。

漳州市漳浦縣行政區劃表
地區 面積 下設地區
綏安鎮 128平方公里 綏東社區、綏西社區、綏南社區、綏北社區、南門社區、石齋社區、道周社區、油車社區、東街社區、南街社區、北街社區、城西社區、朝陽社區、城北社區、鹿溪社區、威惠社區、華府社區、大亭社區、西街社區、城東社區、轅門社區、鹿溪村、爐尾村、黃倉村、麥埔村、草埔村、下梧村、頂下草村、大埔村、英山村、後港村、溪南村、京里村、馬坑村、寨窯村、查嶺村、樓腳村、後潭村、羅山村、下店村、先鋒農場、和埔農場、紅旗農場、衛星農場、大洞農場
舊鎮鎮 104平方公里 舊鎮居委會、城外村、舊城村、郭厝村、秦溪村、石橋村、玉厝村、甘林村、林美村、梅竹村、梅宅村、後埭村、西埔村、獅頭村、白沙村、橋頭村、埔尾村、岩埭村、苑上村、潭仔頭村、浯江村、山兜村、後壟村、東厝村、山仔村、寨內村、上蔡村、下示村、西示村、青年農場、烏石農場
佛曇鎮
80平方公里 佛曇居委會、園東村、石埕村、岸頭村、先鋒村、下坑村、下蘇村、吟兜村、新安村、港頭村、人坪村、東坂村、白石村、後許村、後社村、軋內村、整美村、花林村、洞野村、石門村、岱嵩村、歐厝農場、坑作業區、古山作業區
赤湖鎮 89.3平方公里 赤湖居委會、月嶼村、亭里村、北橋村、山油村、後湖村、前湖村、保全村、前張村、西城村、半石村、南峰村、西潘村、東城村、赤水農場
官潯鎮 54.1平方公里 官潯居委會、西北村、錦江村、洪霞村、趙厝村、康莊村、省爐村、春建村、溪坂村、下爐村
石榴鎮
198平方公里 石榴村、下車村、溫斗村、長興村、田寮村、東山村、玳瑁村、梅東村、梅西村、梅北村、楓林村、崎溪村、勝利村、象牙村、坂龍村、龍嶺村、山城村、車本村、畜牧場、墾牧場
盤陀鎮 116平方公里 盤陀居委會、盤陀村、和美村、西厝村、倉里村、通坑村、官陂村、割埔村、東林村、產山村、蒲野村、上洞村
長橋鎮 192.3平方公里 長橋居委會、長橋村、春光村、潭陽村、溪內村、甘棠村、割後村、青果村、友愛村、東長村、東方農場
前亭鎮 74.5平方公里 前亭居委會、圩仔村、後蔡村、大社村、劉下村、田中央村、過港村、莊厝村、橋仔頭村、文山村、上頂埕村、洛運村、江口村、崎沙村、岩內農場、湖內農場
馬坪鎮
51.5平方公里 馬圩村、後康村、仙都村、文安村、林埭村、京野畲族村、湖山農場
深土鎮 90平方公里 深土居委會、埭頭村、山邊村、東吳村、東坪村、近院村、大肖村、墩柄村、庵下吳村、錦東村、車敖村、深土村、塔底村、埭厝村、東庵村、示埔村、山尾村、南鏡村、大店村、塘頭村
六鰲鎮 26.4平方公里 龍美村、新厝村、大澳村、山門村、東門村、鰲東村、鰲西村、下寮村、店下村、營里村
大南坂鎮
60平方公里 瓷窯村、刺塘後村、大南坂村、金崗山村、臘山村、農一村、青年山村、上埔村、梧陂村、下樓村、小南坂村
南浦鄉 43.9平方公里 南浦居委會、龍橋村、南浦村、美林村、興巷村、後坑村、馬苑村、大坪村、圩古農場
赤土鄉 92.2平方公里 赤土村、浯源村、埔陽村、西洋村、水頭村、下坂村、下宮村、溪東村、萬安村、前坂村、溪坂農場、橫山林場
赤嶺畲族鄉
99.2平方公里 赤嶺村、前園村、楊美村、山坪村、土塔村、石坑村、石椅村、油坑村、大墘村、景壠農場
湖西畲族鄉 80.8平方千米 城內村、豐卿村、山後村、蘇溪村、後溪村、頂壇村、嶺腳村、楓林村、趙家城村、後洞村
漳浦鹽場(功能區) 鹽場機關、竹嶼、雄厝村、
萬安農場(功能區) 萬安場部、新村作業區、西壠作業區、海新作業區、新建作業區、南景作業區、文周作業區、下埔作業區、布壠作業區、農科作業區、古陂作業區
中西林場(功能區) 中西場部、內窟工區、大豐水工區、割後工區、火燒埔工區、仙洞工區、頂巷工區、大坪工區、中西村、擲石村、下店果場
玳瑁山茶場(功能區) 玳瑁山場部、天河作業區、青山作業區、廟後作業區、後嶺作業區
南山華僑茶果場(功能區) 南山場部、南山村、石步溪村、枋林村、南山僑村
大南坂農場(功能區) 大南坂場部、青年山作業區、第一作業區、臘山作業區、第二作業區、第三作業區、刺塘後作業區、坑內作業區、農一作業區、上埔作業區、芳埔作業區、瓷窯作業區、梧陂作業區、下樓作業區、新民村
白竹湖農場(功能區) 頂埕作業區、和坑作業區、古山作業區、白竹湖作業區
石古農場(功能區) 石古場部居委會
長橋農場(功能區) 長橋場部、長峰作業區、山邊作業區、店前作業區、倒橋作業區
綏安工業開發區(功能區) 綏安工業園、金浦工業園、黃倉工業園、舊鎮工業園、大南坂工業園
杜潯鎮 (漳州市直管,由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功能區)管轄) 139.6平方公里 杜潯居委會、文卿村、范陽村、正陽村、後因村、路邊村、過洋村、院邊村、林前村、近城村、後姚村、路打村、林蒼村、城裡村、湖裡村、北坂村、徐坎村
古雷鎮
(漳州市直管,由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功能區)管轄)
40平方公里 新港城第一社區、新港城第二社區、新港城第三社區、新港城第四社區、新港城第五社區、新港城第六社區、新港城第七社區、新港城第八社區、新港城第九社區、新港城第十社區、新港城第十一社區、新港城第十二社區、新港城第十三社區、新港城第十四社區、新港城第十五社區、新港城第十六社區、新港城第十七社區、新港城第十八社區、古雷村、港口村、西林村、岱仔村、古城村、西寮村、下垵村、油沃村、杏仔村、下堀村、半湖村、龍口村、坡內村
霞美鎮 (漳州市直管,由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功能區)管轄) 83.5平方公里 霞美居委會、霞美村、中社村、山前村、劉坂村、過田村、眉田村、運頭村、巷內村、五社村、黃埔村、白石村、董門村、溪仔村、北江村、前梧村、山嶺村、塔嶺村、下蔡村、後遼村
沙西鎮 (漳州市直管,由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功能區)管轄) 76.5平方公里 沙西村、河墘村、枋林村、逢山村、院前村、莊前村、嶼頭村、下寨村、塗樓村、高山村、高林村、庵兜村、白衣村、北旗村
下蔡林場(功能區) (漳州市直管,由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功能區)管轄) 下蔡場部居委會
杜潯鹽場(功能區) (漳州市直管,由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功能區)管轄) 杜潯場部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漳浦縣漳浦縣

漳浦縣地處閩南金三角的南部,東臨台灣海峽,南望東山、汕頭,北接漳州、廈門

漳浦縣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南端,在北緯24°6'-23°32'、東經117°35 '-117°58 '之間。

東臨台灣海峽與台灣隔海相望,南隔東山灣與東山縣對峙,西南與雲霄縣相連,西及西北與平和縣、龍海市毗鄰,北及東北與龍海市接壤。

從縣城綏安鎮北往漳州56公里、往福州373公里,東北往廈門125公里,南下汕頭176公里。

舊鎮碼頭東到台灣高雄143海里,北上廈門66海里,南下香港278海里。

地形地貌

縣境負山面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階狀展延。

地貌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平原、灘涂、半島、海灣(埯澳)、島礁等類型。

縣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低山丘陵,東南部面海。

地貌依次為低山—丘陵台地—河谷盆地—濱海小平原—灘涂、島礁,山脈河流與地勢同一走向。

海岸線連綿曲折長達216公里,居福建省第二位。

氣候特徵

漳浦縣漳浦縣

漳浦縣境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然而溫度、雨量、日照等氣象季節差異甚大。

全年平均氣溫21°C,基本無霜,年平均日2119小時,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132.7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1524.7mm。

受地形影響,縣境可分為西北部山地和高丘陵區、中部平原區、沿海地帶3個氣候分區,

在氣溫、降雨量等方面有差異。在一般情況下,西北部山地和高丘陵區氣溫低於中部平原區1~2℃,中部平原區又低於沿海1~2℃。並且,一日夜之間的氣溫差異,西北山地和高丘陵區大於中部平原,中部平原又大於沿海。

降水量山地多於平原,平原多於沿海。

西北部山地和高丘陵區:包括官潯、長橋、馬坪、南浦、赤嶺、湖西等鄉鎮及石榴鎮上半部。

年平均氣溫18℃,最高33℃,最低-4.7℃,年平均霜日5~6天,海拔最高的石榴鎮車本村每年有霜日。年平均降水量1750毫米。

中部平原區:包括綏安、舊鎮、赤土、盤陀等鄉鎮。年平均氣溫21℃,最高33℃,最低-2.4℃,年平均霜日3~4天,有的年份無霜。年平均降水量1434.4毫米(其中盤陀鎮的梁山南坡1700毫米)。

沿海地帶:包括佛曇、赤湖、前亭、六鰲、霞美、杜潯、沙西、古雷等鄉鎮。

年平均氣溫20℃,最高28℃以上,最低3℃,全年無霜,年均降水量100毫米,其中近山處1170毫米,半島900毫米。

資源

土地資源

土地總面積2135.3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57.8萬畝,山地182萬畝(含草場面積24.1萬畝),灘涂面積51.2萬畝(含淺海灘涂27.6萬畝),三者比例為1: 3.2: 1。

主要土壤類型為赤紅壤、紅壤沖積土、風沙土、鹽鹼土、水稻土六類。

礦產資源

鋁土礦鋁土礦

境內已探明的有花崗岩玄武岩、輝綠岩、青麻石、稀土、高嶺土、銹石等數十種礦產資源。

其中,高品位的三水型鋁土礦儲量達80萬噸以上,是全國三大名礦之一。

稀土儲量300萬噸,玻璃砂儲量近億噸。

花崗岩和玄武岩的儲量分別上億立方米,並有16個花色品種是優質無害板材岩石。

海水含鹽量高,是福建省的主要鹽業生產基地。

生物資源

優越的氣候條件造就豐富的亞熱帶動、植物物種資源。

亞熱帶植物種類繁多齊全,主要樹種有榕、杉、松、柏、樟、柯、桉、楓、蘭相思、木麻黃、竹等160多種;草本植物有11個科52種。

熱帶亞熱帶水果有鳳梨龍眼荔枝等眾多品種。

陸生脊椎動物達191種,其中兩棲類7種,爬行類20種,鳥類148種,獸類動物16種。

昆蟲150種。

經濟

概況

漳浦縣漳浦縣

漳浦在遠古時期就開始發展生產。

先民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的荒蕪江南海疆,也已能生產戈、錛、鏃石器工具及龜紋陶罐。

至古綏安縣時代,縣人就具備較高的土建技術,農業和手工業不斷發展。

唐代,社會經濟獲得較大進步,農業生產進一步開發。明代,經濟有長足發展。隆慶間開放海禁,與海外貿易往來更加頻繁,舊鎮港更加繁榮,使漳浦名優產品走向世界,獲得“金漳浦”讚譽。

明中期,手工業有極大發展,技藝精湛;農業、果漁業迅速開發。清初,漳浦經歷“遷界”、“海禁”、“復界”之苦,經濟衰落。

清中期,全縣經濟有所發展。清末,國際列強紛紛侵占中國,漳浦經濟建設受到破壞。民國時期,農業科學技術在縣內得以推廣,經濟效益有所提高。

1989年,漳浦已成為糧食、糖蔗、水果、水產商品生產基地縣。通過工商聯營,引進科學技術和“三資”辦企業,縣內充足豐富的農業高、優、特產品,尤其是水果、鮮活水產品、畜牧產品、糧糖產品和優質石料板材等礦產,已為發展食品、建材等工業打開廣泛的前景。

2012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5.9億元,可比增長12%。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52.5億元,可比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78.9億元,可比增長21.6%;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74.5億元,可比增長10.9%。

實現工業總產值201.7億元,可比增長2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0.9億元,可比增長21.4%;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52.8億元,可比增長21.4%;規模工業企業超150家,其中產值上億元企業超40家。

實現公共財政總收入20.87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實現14.09億元,同比增長45.8%。

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27元,同比增長14%;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64元,同比增長14.1%。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9億元,同比增長17.4%。物價水平維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由2011年的105.1%降低為2012年的102.1%。實現外貿出口總值5.3億美元(不含古雷),同比增長16.9%。

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0.99億美元,同比降低57.1%,其中縣域部分0.95億美元,同比增長78.3%。

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總產值雙雙超200億元,財政收入超20億元,連續兩年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農業

漳浦縣漳浦縣

漳浦地處南亞熱帶,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山地丘陵164萬畝,現有耕地51.40萬畝,發展農業有著優越的條件。

自唐建縣後,農民開山闢地,至宋代水稻、水果開始發展。明代圍海造田,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修水利,改進農具,引進稻、薯、麥、豆、花生、果樹良種。至清代成為有名的米谷、花生、蔗糖輸出縣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農村常受戰亂破壞,農民也受盡勢家豪強壓榨之苦,賴以生產生活的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封建地主階級手中,受盡田租、高利貸剝削。

農業耕作條件差,耕作粗放,作物產量低,部分農民離鄉出國謀生,農村經濟蕭條。

1950年11月開始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解放了生產力。

1951年開展農業互助合作,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合作化的基礎上狠抓農業“八字憲法”,落實增產措施,加強農業耕作技術指導,發展糧、油及多種經營生產。

1956年糧食總產99250噸,花生總產5550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31%和25.6%。

1958年“大躍進”開始,生產計畫高指標,生產措施瞎指揮,上報產量浮誇風,收益分配搞平調,挫傷農民積極性,加上1959~1961年自然災害,造成五穀歉收。

1960年糧食總產量106660噸,比1958年110240噸減產3.2%,一度出現困難。

1961年貫徹執行國民經濟調整方針後,恢復了以生產隊為基礎的三級所有制,在農業生產上貫徹“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逐步恢復正常的農業生產。

1965年糧食總產量達152690噸,比1960年增長43%,多種經濟獲得較大發展。

1966~1976年在農業戰線上推行“左”的錯誤。

1968年,公社在農業學大寨中推行“政治評分”,取消按勞取酬,取消社員多種經營,農業生產又一次受到嚴重干擾。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總產量、總產值出現波浪式起伏。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自主經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空前高漲,提倡科學種田。在耕作技術上大面積推廣雜優水稻、配方施肥等技術措施,實現糧食一年三熟三高產的改制,出現一批畝產噸糧鄉鎮。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蘆筍、食用菌等創匯農業。

1983年縣委、縣府在念好“山海經”的基礎上,成立花果中心、畜牧中心、水產中心。提出“以開發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的戰略,注重規劃,建設基地,經過10年的努力,已建成全省最大的糧、油、蔗、果、漁重點基地縣。農業生產量和總產值直線上升。

1989年農業總產值2.4億元,比1978年增加1.27倍。糧食總產量25.6萬噸,花生9770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31.3%和0.4%。其他畜牧業和多種經營都獲得較大發展。

2012年實現農業總產值97.7億元,可比增長4.1%,被農業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被財政部水利部認定為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

在全省率先建設首個以本地農民為主體的漳浦農民創業園;投資3.2億元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點);蘭花大世界項目19家蘭花企業和海峽花卉集散中心一期首批56家企業都已開始簽約進駐;農業矽谷項目提前66天實現試投產;完成盈豐食品工業園、生物科技園、利苑大棚蔬菜示範基地、東山杏鮑菇專業村建設,豐盛等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提升,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

中低產田和池塘標準化改造紮實開展,標準農田和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實施10大類35個重點水利建設項目,除險加固中小型水庫13座,建設鄉鎮農村安全飲水項目11個(受益人口12.2萬人),實施7個鄉鎮11.2公里海堤強化加固,完成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和浦東灌區節水改造項目建設,小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全面鋪開。

建成六鰲虎頭山二級漁港及沙西白衣等3個三級漁港;實施漁船“小改大木改鋼工作”,外海捕撈能力進一步增強。

工業

漳浦縣 項目規劃圖漳浦縣

漳浦工業源遠流長。

東晉至唐代,已有造船、冶煉、鑄鐵、制陶、紡織、煮鹽等工業;宋代盛行釀酒;明代改煮鹽為曬鹽,並初步發展了榨蔗煮糖和手工紡織及印染;明末至清代,曬鹽,製糖,手工紡織、印染大發展,並出現土法造紙及木刻版印刷作坊。

食品製作盛行民間,清雍正八年(1730年),舊鎮綠豆糕還出口東南亞各國。

清代末年,佛曇豆仁餅及赤湖鹹餅亦名揚海內外,經營長盛不衰。

民國時期,漳浦開始有機器織布、機器碾米、機榨甘蔗製糖、機械印刷、採選鋁礦和發電照明等工業生產。

至1949年,全縣年工業總產值65萬元。

傳統名特產品有金鐘荔枝酒、李鹹餅、杜潯酥糖、佛曇豆仁餅等。

竹器加工盛行,石榴鄉溫斗村所產溫斗篾席,名揚海內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漳浦工業有了新的發展。從家庭作坊為主的手工業,逐步發展為門類繁多的現代工業。

1950年,組建漳浦縣首家國營工業企業——漳浦新華印刷廠(1953年改稱縣印刷廠)。

20世紀50年代初,經過3年的經濟恢復時期,至1952年工業總產值123萬元。

1956~1957年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後,漳浦國營工業和集體工業進一步發展。

1957年,全縣各種經濟類型的工業企業207家,其中國營企業17家,工業總產值426萬元,比1953年增加2.46倍。

1958年開展“大躍進”運動,全黨全民“大煉鋼鐵”,大辦工業,在一年時間內,全縣興辦地方國營企業23家,小型集體企業745家。

到1959年下半年,終因技術、原材料不足等問題,便相繼“下馬”停產。

經1961~1963年國民經濟調整後,全縣保留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29家,集體工業企業61家,1962年工業產值1538萬元。雖是大起大落,卻給漳浦現代工業的發展奠定初步基礎。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漳浦工業生產受到嚴重衝擊,不少企業管理混亂,甚至停產,效益低下。

全縣有13家企業虧損,虧損額51.1萬元。但在這期間,漳浦工業仍在繼續發展,先後興辦13家企業。

1970年工業產值1578.83萬元,1975年又增至2565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委、縣府增加對工業生產的投入,固定資產投資根據“保證重點,照顧一般,集中力量把重點項目搞上去”的精神。

1980~1989年用於工業重點項目投資7371.93萬元,占這期間固定資產總投資的52.03%,使漳浦工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繼1979年建成合成氨廠後,在80年代又陸續建成脫水蔬菜廠、罐頭廠、鹿溪糖廠、啤酒廠、拆船廠等骨幹企業。特別是日榨2500噸甘蔗的鹿溪糖廠建成投產,結束漳浦縣沒有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歷史。這些企業的建成投產,促進漳浦現代工業的發展。

截至1985年,全縣工業設備擁有量3550台(套),設備原值3449萬元(其中全民工業企業2923萬元),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1980年不變價格)大關,達10887萬元,並有57個企業盈利,利潤總額714.5萬元。

1988年工業總產值突破2億達20809萬元。至1989年工業總產值2477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1.85%;全縣工業企業從業人員26340人(其中鄉鎮村及個體辦的工業企業20401人,國營企業5939人);全員勞動生產率9406.22元/人·年(其中國營工業企業16541.3元/人·年,鄉鎮、村及個體辦的工業企業7335.4元/人·年);有58個企業盈利,利潤總額1807萬元,為漳浦經濟發展,工業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全縣主要工業產品有原鹽、食糖、啤酒、罐頭、酒精、飲料、食用植物油化肥、配合混合飼料、鋼板彈簧、編織袋等。

1979~1989年,全縣工業系統的省優質產品有:漳浦鋼板彈簧廠的雙弓牌7C1-5農用拖車鋼板彈簧總成、印石亭牌12度閩燕啤酒、海晶牌工業鹽、三角梅牌一級白砂糖及三角梅牌二級酒精、水仙花牌850克特片蘑菇罐頭、彩印食品袋、鎮港牌二級花生油。鄉鎮工業的優秀產品有:日光燈鎮流器、釉下青花筆筒、海燕牌建築瓷磚、人造大理石、篾席、三頭斜格花籃、五頭圓吊籃、食品包裝袋、雪白粉筆等。創新產品有:麥汁露、冬香黑啤酒、大熊貓牌高級奶糖、將軍牌黑剛玉砂、複合聚氯化鋁(淨水劑)、稀土永磁材料釹鐵硼等。

2011年工業總產值累計實現559.5億元,年均遞增27.6%;其中規模工業產值累計實現463.9億元,年均遞增32.6%,規模工業企業總數從2006年的138家增至2011年的218家,淨增80家。

社會事業

科技

漳浦漳浦

南北朝時期,境內已用牛耕作、船網捕魚,手工紡織和土建等技術亦初具水平。唐代建置漳浦縣(縣治附州治)後,漳浦縣成為閩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文化科技事業得到較大發展。

尤其是農作物種植技術提高更快,其他行業也均有發展,技術人員不斷增加。宋代,土、木、石、瓦結構的建築技術達到相當水平,出現佛曇古石橋、大坑兵營、綏安威惠廟等大批雄偉建築物。

明清時期,境內的陶瓷玉器製造、手工紡織、民間醫學等行業技術均已達到較高水平,也湧現出一批傑出的技術人才。

明末清初的趙彥衡能製造定時自鳴鐘和指南針,精確度極高。繁榮的海外貿易也促進沿海造船技術的迅速提高。農作和製糖、釀酒等手工作坊技術也達到相當水平。

清末至民國時期,出現農墾企業公司和近代機械製糖、碾米、磨粉和機械電力廠家及汽車運輸業,從外地聘來和本地自學成才的工程技術人員不斷增多。但由於私有制度的約束,各行業均為個體經營,加上科技人員有限,科技事業發展緩慢。

新中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重視經濟建設和科技人才的使用。各級科技研究機構相繼建立,科技隊伍迅速壯大。全縣在農業生產戰線上建立健全四級農科網路,培養造就出一大批優秀的農、林、牧、漁、果技術專家,創造豐產技術經驗,使農村種植、養殖業產量和經濟效益逐年提高。

1950年以後,各專業技術部門逐步地、有計畫地組織幹部、工人和老農進行專業技術培訓。

到1965年,全縣有科學技術人員500多人。科研活動十分活躍,促進全縣的經濟建設。

文化大革命”期間,科技機構癱瘓,但科技人員排除“左”的干擾,積極投入生產第一線,與幹部民眾一道開展科學種田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建成10多萬畝的旱澇保收高產田和一批中、小型水庫及水渠配套設施,同時也取得一些科技成果。

1978年後,政府對科技工作和科技人員更加重視和關懷,科技人員在各自的崗位上充分發揮智慧和才幹,獲得累累碩果。

1988年,縣人民政府配備科技副縣長,各鄉(鎮)相繼配備科技副鄉(鎮)長,科技隊伍進一步壯大,科技事業迅速發展。

到1989年,全縣有5463名專業技術人員分布在20個專業系列的377個企事業單位。

1978~1985年,全縣獲獎科技成果50項。

1985~1989年,獲得科技進步成果獎80項。其中獲得省、部級重大科技獎4項,市(地)級科技進步成果獎17項。

2008年,漳浦縣積極申報國家、省、市科技項目26個,獲得立項13個,順利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榮獲全國科普示範縣。

2011年申報國家、省、市科技項目18個,完成省市科技項目結題6個。

教育

漳浦漳浦

唐至清末共有文武進士164人,有579人中舉;文職七品武職五品及以上官員502人。明清兩朝共有進士145人。

其間,湧現出高登、探花林士章、大學士黃道周、蔡新及收復台灣的傑出將領與治台傑出人物藍理藍廷珍藍鼎元、黃性震等一大批政績顯赫、影響深遠的政治、軍事、教育家。

但在封建社會裡,縣人受文化教育的普及率極低,全縣有97%人口是文盲,到1949年全縣文盲率還達87.3%。

到1989年,全縣有中學34所,國小304所,在校學生9.46萬人,教職員3659人。同時積極創辦成人、業餘和技術教育學校。

1989年全縣有1075名科技人員被評上高、中級職稱(其中高級職稱70人)。

已知在外地擔任黨政軍科文的縣(團、處)級幹部134人(另有民國時期16人);在外地工作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94人。

2008年投入353.6萬元實施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天福茶職業技術學院正式開學。

2011年實施中國小校舍重建項目68個,面積9.97萬平方米。

全縣本科上線2805人,超過市下達目標244人,漳浦一中榮獲漳州市“聯考功勳獎”。

文化

漳浦漳浦

全縣先後興建影劇院7座,共7800座位,新建文化館、兒童樂園、圖書館博物館,各鄉鎮均成立文化站。

組建薌劇、潮劇、木偶專業劇團和業餘劇團49個。

漳浦薌劇團的唱腔歌曲被灌製成唱片和戲劇錄像片銷往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

木偶藝術家楊勝教授等藝人多次率團出國訪問傳藝。

漳浦剪紙藝術名揚四海,被譽為“剪紙之鄉”。

2011年舉辦黃道周誕辰425周年紀念活動,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建成一批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家書屋。

衛生

漳浦漳浦

清光緒以前漳浦縣人民醫治疾病都採用祖國傳統的中醫、中藥。

光緒十五年(1889年)才傳入西醫。

民國26年(1937年)縣始設衛生院,民國31年後相繼設立舊鎮、佛曇、杜潯、石榴等衛生院(所),衛生院設備簡陋,醫務人員缺乏。由於缺醫少藥,衛生防疫措施不力。

自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至民國37年,50年間全縣死於鼠疫者共達21669人,霍亂天花及其它急、慢性傳染病也經常流行,毀於血吸蟲病的村莊就有66個。

至1989年全縣有縣屬醫院3家,鄉鎮衛生院20家,機關、企業、學校醫療室25所,行政村保健站(室)341個,醫務人員共1055人,平均每千人口有醫務人員1.4人。

2008年投入5144萬元建設縣醫院住院大樓、縣疾控中心綜合樓等衛生基礎設施,縣醫院成為全國首批“溫暖中國行動”定點醫院。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2.8萬人次參合農民獲得2805萬元補償。新增城鎮就業人員7865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89人;17312名城鄉困難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2011年實施縣醫院擴建及中醫院搬遷新建工程,推進9個鄉鎮衛生院改擴建;提高新農合報銷補償標準,擴大門診特殊病種報銷範圍,有5.17萬人獲得住院補償,補償金額達7600萬元,有效減輕民眾看病就醫負擔。

體育

漳浦體育活動項目甚多,民間武術活動更為活躍。新中國成立後,積極組織推廣全民健身體育運動。

縣體育運動委員會按計畫組織開展各項體育運動比賽,辦好少年業餘體育學校。

1987年漳浦獲得省體育先進縣稱號。

1988年榮獲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

1950~1989年,全縣為省體工隊輸送運動員24人,有2人3項3次獲得世界、全國冠軍,並有2人2項5次打破全國記錄;有57人75次(項)打破省、市體育比賽記錄。

2008年漳浦籍運動員謝荔梅兩度打破亞洲女子三級跳遠紀錄,王蘇鴻獲全國帆船賽冠軍。

教育

高等教育(本科):閩南師範大學漳浦石化學院

高等教育(專科):漳州科技職業學院

中等教育:漳浦第一中學、漳浦道周中學

旅遊

雨查頂

漳浦縣雨查頂

雨查頂地處漳浦縣赤嶺畲族鄉山坪村,山平村雨查頂有一座神奇的廟,名曰:閩南雨霽頂三官大帝廟,又名三界公廟,始建於明宣德年間(1430年)重修於清康熙中期。

至今保存有明清8塊石碑。占地總面積近60畝,總建築面積約500多平方米。

然而主廟建築奇特,國內外罕見,為圓頂涼亭,面積不及40平方米,神然占位不及2平方米。

據說雨霽三官大帝神位地處復鼎金穴,廟址神點,堪稱靈異。

不能構築土木廟宇,一建起就會遭回祿焚燒,屢試不爽。

神卜只允石砌神壇,蓋頂空牆。

形成慣例,流傳至今,每年吸引眾多海內外遊客不遠萬里來此廟參觀遊玩(上香),如今已成為閩南重點旅遊景區之一。

古雷港

古雷港5000噸級碼頭古雷港5000噸級碼頭

古雷港經濟開發區位於廈門、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與台灣隔海相望。

2006年4月,福建省政府批准設立福建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26日,經國家發改委公告確定為福建漳州古雷港經濟開發區。

開發區規劃總面積153.81平方公里,將重點發展新型電子材料、新型船舶修造、重化工等產業群。

到2015年,古雷將建設北、中、南三大片區,分別作為行政居住區、重化工啟動區、臨港工業區,屆時現代化臨港經濟區將成形。

到2030年,古雷將形成東、西、南三個大區域,還將規劃填海造地,發展高等院校和科研基地,完善港區內部建設。

創業園

台灣農民創業園台灣農民創業園

台灣農民創業園由於與台灣特有的地緣關係,福建是台灣農業資金最集中的地方。

早在2005年初,福建省的漳浦縣和福清市便開始規劃創辦“台灣農民創業園”。

計畫用3年的時間建成高科技農業示範園區,使之成為台灣農民創業乃至兩岸農民感情交流的平台。

剪紙

漳浦剪紙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濃郁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的美感,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更以剪紙構圖豐滿勻稱、線條連貫簡練、細膩雅致的藝術特色,受到高度讚揚。

中共靖和浦縣委

1931年冬,鄧子恢同志在車本、山城點燃了革命烽火,中共靖和浦縣委就在這裡誕生。

1932年,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在毛澤東同志關懷指導下宣告成立。

在中共靖和浦縣委帶領下,漳浦老區人民與紅軍血肉相連,浴血奮戰,用鮮血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為共和國誕生作出了突出貢獻。

東南花都

花博園位於漳浦縣馬口,國道324線漳州閩南百里花卉走廊的中心地段。

是國家批准的第一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國家科技部授予的"現代農業園區”。

古雷海灣

漳浦縣漳浦縣

古雷濱海風景旅遊區位於漳浦縣古雷半島東面的菜嶼列島。

以沙洲、紅嶼、井安、巴流島、菜嶼、橫嶼等二十三座大小不一的島嶼自西往東組成,海天蒼茫,岩崖嶙峋,遠遠望去,有如飄浮在青雲之上的蓬菜仙山。

島嶼形成於地理歷史上的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裸露的花崗岩體在海浪風沙的雕琢下,逐漸地割、分離成大大小小的花崗岩石蛋,形成了千奇百怪,形狀各異的花崗岩地形地貌。

其中以紅嶼巨型風動石為代表的風動石群、世界罕見的浪動石、唯妙唯肖的鯊魚石生命之門、魚網石,以及幽深的洞穴、累累的卵石、徒峭的崖石、五個質地優良的沙灘。

西湖公園

西湖公園西湖公園

西湖公園位於縣城內,東臨麥市街、西通金鹿路、南臨龍湖路、北接青年路,占地面積230畝(包括已建的青少年宮和兒童樂園),其中陸地140畝,湖面90畝,周長1953米。

公園是以水係為主要景觀的文化休憩綜合性公園,具有中國古代園林造園藝術,各景區配景亭、榭、曲廊、小橋等建築小品。

漳浦西湖歷史悠久,始建於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這裡南臨鹿水,遠處是蜿蜒數十里的梁岳群峰,遠山近水相映,風景如畫,“湖澤儲英”是漳浦十景之一。

1995年,為把歷史名勝建成現代名園,據此一隅湖面,依湖造園,聘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彭一剛教授親自設計,並請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北師大啟功教授為西湖公園橫匾賜筆。

天福茶博物院

天福茶博物院天福茶博物院

茶博物院於2000年元月8日奠基,2002年元月7號開院,整個博總占地80畝(5.3公頃),建築總面積6000餘平方米,是界最大之茶博物院。

博物院4幢主建物:

(1)主展館:主要展示茶的歷史、中國茶文化及茶葉產銷狀況、世界主要產茶國的茶情及天福集團的發展歷程等。

(2)茶道教室:一樓高有專業茶藝表演廳和溢和軒、品茗閣等優雅的品茗場所,兼作茶道教學。二樓為設施先進的國際會議廳。

(3)日本茶道館(福慧庵):日本式庭院茶室,設有精亭、儉亭、敬亭分別代表三個不同的時代風格的日本茶室。

(4)書畫館(廳石齋)內設三個展廳:

主展廳展示本館收藏字畫,活動展廳不定期個人工主題書畫展;二樓設聊誼廳不定期舉辦筆會及現場揮毫;廳石齋主要展售各種廳石、雕刻等工藝品。

博物院內還有漢亭、唐山、宋橋、元塘、明湖、清池、蘭亭曲水、武人茶苑、茗風石刻、示苑茶園等造景設施。

環境幽雅自然,是一個集學術研究、文化傳承、教育娛樂為一體的茶文化大觀園,參觀者能在娛樂中獲得茶學知識,認識茶葉,了解茶藝及傳承茶文化。

威惠廟

漳浦縣威惠廟

威惠廟,位於漳浦縣縣城西郊西宸嶺南麓西廟村,漳浦綏安工業開發區南端,國道324線西北側。

廟座北朝南,背靠金猴椅山,傍臨鹿溪,前方是一片平川沃野,遠處是梁山九十九峰如列戟,四周綠樹翠擁,山川秀麗,風景旖旎。

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閩南重要的旅遊勝跡之一。

抽象畫廊

六鰲抽象畫廊六鰲抽象畫廊

抽象畫廊遊覽區位於漳浦縣六鰲半島東部的嶗岈山。

其東面正臨台灣海峽,西面越過二公里寬的半島即為舊鎮海灣,南、北面為連綿九公里長的黃金沙灘和茂密的防風林帶,四周環境空闊,盡得海天之勝。

嶗岈山以奇特的地質地貌和優美的海濱風光,被中科院等考察國家風景區的有關專家譽為“抽象畫廊”,周邊的沙灘也被認為是“真正的黃金海岸”,是“旅遊資源的精品”。

景區臨近省道漳雲線,距高速公路漳浦互通口僅15 公里,海上距廈門島僅30公里。

交通極為便捷。景區規劃面積 5000 畝,景區以嶗岈山為中心,在大面積的綠化帶和大海之間展開,形成以海蝕地貌遊覽區、海濱浴遊樂區和度假村三大項目。

規劃了遊艇碼頭、浴場、畫畫軒、望海亭、觀濤廊以及管理處、賓館、海味館等休閒旅遊的服務項目,形成了以海蝕地貌、觀光旅遊和濱海浴場為主題的休閒度假旅遊區。

火山地質公園

火山地質公園火山地質公園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是全國第一批區獲得國家級地質地貌的火山公園,也是我國濱海火山景觀規模最大、保持最完好、最有特色的濱海地質地貌公園。

它位於福建閩南“漳州市所轄下的漳浦縣與龍海市交界處”為閩南金三角的南側。

該景區西北面距漳州市區40多公里,福州220多公里、泉州120多公里;東北端距廈門50公里;西南端距廣東汕頭120多公里、廣州280公里。

景區地處在我國東南沿海人口密集,經濟發地帶的中間地段,是海陸空立體交通最發達,最便捷的地區。

濱海火山景區

漳浦縣漳浦縣

北起龍海市交界處琦沙灣,經香山半島,江口灣,皇后乳,煙樓山,後蔡灣至整尾嶼半島,景區海岸線全長18公里。

在景區的海域內有二座神奇的火山島--林進嶼——南碇島,經國內外專家確認為世界極為罕見、保持得較為完美的、珍貴的古火山地質地貌資源景觀。

林進嶼景區濱海火山地貌,既有極高的科研、科教值,也具有較高的旅遊觀賞價值。

景區內的火山地貌屬於新生代中新世紀2861萬年前及1541萬年前、1320萬年前100餘萬年前均為陸地間斷性多次火山噴發而形成的產物。

有完全裸露巨大火山頸景觀、海蝕熔岩平台景觀、玄武岩球狀海蝕畫廊景觀、玄武岩熔岩錐群景觀、柱狀玄武岩浪蝕崖景觀、海蝕埋藏型熔岩景觀、海蝕熔岩洞等大規模成片的自然景觀。

除了這些神奇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火山自然地貌以外,還有令人驚呀可與夏威夷相媲美的優質沙灘,專家鑑定這是國家特級沙灘。這裡沙灘從沙質、水質、沙灘平緩度、空氣指數周邊環景均達到優良指標。

這是一個保持著原始待開發的特大型的天然浴場,是中國南方的“北戴河”。

進嶼景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氣候,四季如春,常年平均氣溫在21懾氏度。

趙家堡

趙家堡趙家堡

漳浦縣城東南35公里湖西鄉碩高山西北麓。

南宋亡時,宋宗室起若和與黃侍等廣東崖山逃至漳浦,避難隱居。

明萬曆年間,其第十世孫趙范在這裡建堡,以後趙范之子趙義又加以擴建。

“完璧樓”於萬曆二十八年(1601年)冬,城堡於萬曆三十二年 (1604年)夏,先後動工,歷20年方次第完成。

城堡仿北宋京城汴京式樣建造。整個建築群由兩部份組成,初建的舊樓,舊堡為主體部分。

樓為三四合式四方樓,高20米,占 地484多平方米,每層16間,東48間,樓門鐫刻“完璧樓”三字,取“完璧歸趙”之意。 樓外環以石基土堡,三合土堡牆高6米,寬2米多,上有垛口。

設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東門題刻“東方鉅障”,西門題“碩高居勝”,南門題“丹鼎鍾祥”,唯北門沒有題額。天井中築一條地道通東門外。“完璧樓”及其環衛土堡俗稱“內城”。另一部分是趙義建的五座進府第,每座30間,共150間,俗稱“官廳”。

每座第5進為2層樓,系內眷住。現仍保存完好。官廳前面廣場有魚池水閣,池上築有精緻的“汴派橋”。此外還有進士坊、修竹花園、輯卿小院、聚佛寶塔。

石刻有“墨池”、“悟石”、“讀書處”、“雲巢”等。這是福建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堡建築群。周圍約一公里半,面積約半平方公里。

中國著名古建築、文物考古專家單士元羅哲文鄭孝燮等來此參觀考察時, 不勝讚美,並留言“遺址豐富,建築尚存,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古城堡遺址,其布局立意,處處猶以汴京之舊,使人重溫宋史,更覺有勝文獻之記載。”

烏石媽祖廟

漳浦縣旅遊交通導覽圖漳浦縣旅遊交通導覽圖

位於舊鎮鎮,裡面供奉著一尊媽祖

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用沉香木製作的之一。

廟宇座山望海,風景秀麗,每年都有一大批台胞過來祭拜、交流。

特產

赤嶺鄉“油甘簽”

赤嶺鄉盛產荔枝、龍眼、油甘(一個野生水果)、芭樂等等。

每年春節期間,山平村開始每年一度的廟會,當地居民都會把油甘醃製起來做成和冰糖葫蘆一樣。

白石蘆筍白石蘆筍

白石蘆筍

漳浦縣所產蘆筍,具有株梃、色白、肉嫩、味香等獨特優點,除製作罐頭外,是名貴的蔬菜,食之清爽可口,被譽為“龍鬚菜”。

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對高血脂冠心病動脈硬化等有輔助療效。

1999年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委員會命名為:“中國蘆筍之鄉”。

丹山洋蔥

位於丹山(灶山)南麓的深土鎮,原叫“金泥”。

土地大部分由海塗沖積沙泥形成,土層較深,加上眉力水庫、浯江橋閘等水源灌溉,盛產洋蔥。

葉鞘基部肥厚呈鱗片狀,密集於短縮莖的周圍,形成鱗莖(蔥頭)。

洋蔥粒大,含有糖分、礦物質、維生素和蒜素。鱗莖作蔬菜並供藥用。

霞美牡蠣霞美牡蠣

霞美牡蠣

霞美鎮有灘涂面積2萬多畝,上游溪流注入,鹹淡適宜,水生物豐富。

牡蠣肉質肥嫩,含蛋白質,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歷來是全縣海水貝類最大宗的產品。

黃埔楊梅

霞美鎮黃埔楊梅,屬晚熟品種,粒大籽小,色澤紫紅,肉嫩汁多,甘甜微酸,風味獨特。

俗稱“大烏楊梅”,維生素C含量極高,是夏令特佳品。

鮮食有止渴生津、消暑解悶、化痰開胃等功效。還可製作果汁、果酒、果醬、果乾和罐頭。

六鰲紫菜六鰲紫菜

六鰲紫菜

六鰲鎮紫菜養殖面積發展到1萬畝。

紫菜屬紅藻類,藻體呈膜狀,紫色或襟褐綠色,形狀隨種類而異,供食用。

含蛋白質和碘、磷、鈣、膽鹼等物質,有防治甲狀腺腫大、清熱利水、補腎養心和增進記憶等功能。

古雷鮑魚

古雷鎮鮑魚,高亦稱“大鮑”,體大殼薄,肉質細嫩,營養豐富,佐料燉食,味道鮮美,是海味珍品。

除“海上田園”養鮑外,已建千畝“鮑魚城”,養跑面積5萬多平方米,產品暢銷國內和東南亞地區。

貝殼,中藥名稱“石決明”,功能平肝、明目。

燈塔扇貝

古雷鎮以下安航標塔為標誌的扇貝, 亦稱“干貝蛉”,殼略呈扇形,殼面褐色,有灰白至紫紅色紋彩。

兩殼均有放謝肋右殼10條、左殼30餘條。

閉殼肌可制干貝,是名貴海珍品,味道鮮美,有降血壓之功效。

前亭黃牛:原名“梅亭”的前亭鎮,多由玄武岩發育而成的棕褐色土壤,土質肥沃,牧草豐富,並秸桿氨化養牛,黃牛體強大,繁殖很快,肉役兼用。

杜潯酥糖

酥糖的主要原來為花生和麥芽糖,以香酥為優。

其中比較著名的牌子有百年名店“協香酥糖”還有後來趕上的以品質,品種為競爭力的'綠興酥糖'等。

名人

漳浦縣是閩南古老的縣份,歷史上名人輩出。

特別是明中期到清中期,七品以上的文官和五品以上的武官至少在五百人以上。

著名的有高東溪、林士章、朱天球、盧維禎黃道周、蔡世遠、蔡新、藍理(畲族)、藍廷珍(畲族)、藍鼎元畲族)等。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