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縣

永定縣

永定縣位於福建省西南部,北緯24°23′-25°06′,東經116°25′-117°05′。總面積2216.3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46.3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26萬人。通行閩西客家方言上杭話。

基本信息

簡介

永定縣位於福建省西南部,2003年末,戶籍人口46.31萬人,通行閩西客家方言上杭話。永定為全國優質烤菸基地,省重點林區縣、蜜柑生產基地之一。梅坎鐵路境內58千米,設4站、公路以省還103、304線為主幹,通車619千米。水運從峰市北達上杭,南通廣東韓江口。 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全縣轄10個鎮、14個鄉:鳳城鎮、坎市鎮、下洋鎮、湖雷鎮、高陂鎮撫市鎮湖坑鎮、培豐鎮、龍潭鎮、峰市鎮、城郊鄉、西溪鄉、金砂鄉、仙師鄉、洪山鄉、湖山鄉、岐嶺鄉、古竹鄉、堂保鄉、合溪鄉、虎崗鄉、大溪鄉、陳東鄉、高頭鄉。

永定縣永定縣土樓

行政區劃

永定縣永定行政區劃
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全縣轄10個鎮、14個鄉:鳳城鎮、坎市鎮、下洋鎮、湖雷鎮、高陂鎮、撫市鎮、湖坑鎮、培豐鎮、龍潭鎮、峰市鎮、城郊鄉、西溪鄉、金砂鄉、仙師鄉、洪山鄉、湖山鄉、岐嶺鄉、古竹鄉、堂保鄉、合溪鄉、虎崗鄉、大溪鄉、陳東鄉、高頭鄉。

歷史沿革:《永定縣誌》,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置永定縣。此時明王朝在鎮壓鍾之、黎仲端起義後為“鎮撫”而設立的。
明成化十四年(1478)析上杭縣地置永定縣,歷屬汀州府、汀州道。1929-1934年為中央蘇區縣。1949年9月1日解放,屬龍巖專區(地區)、龍巖市
1997年,永定縣轄9個鎮、15個鄉:鳳城鎮、湖雷鎮、下洋鎮、湖坑鎮、撫市鎮、培豐鎮、坎市鎮、高陂鎮、西溪鄉、堂堡鄉、合溪鄉、仙師鄉、峰市鄉、洪山鄉、城郊鄉、湖山鄉、古竹鄉、陳東鄉、岐嶺鄉、龍潭鄉、虎崗鄉、大溪鄉、金砂鄉。
1998年8月23日省民政廳閩民行[1998]266號文批覆和1998年9月7日龍巖市人民政府龍政[1998]綜617號文通知永定縣仙師鄉錦西居委會劃歸峰市鄉和峰市鄉政府駐地遷移:一、永定縣仙師鄉錦西居委會劃歸峰市鄉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峰市鄉轄峰市街居委會、錦西居委會和泥角、高山、桃泉、長化、河頭、三峰、大元、書嶺、俄生、信美、忠信、黃磜、磜頭、新坑等14個村委會。二、峰市鄉政府駐地由峰市街遷至錦西。1998年9月9日省民政廳閩民行[1998]284號文批覆和1998年9月10日龍巖市人民政府龍政[1998]綜620號文通知永定縣峰市撤鄉建鎮:撤銷峰市鄉,設立峰市鎮,以原峰市鄉的行政區域為峰市鎮的行政區域。設鎮後,政府駐地不變,實行鎮管村體制。年底,永定縣轄10個鎮、14個鄉,12個居委會、260個村委會
鳳城鎮 駐南郊,轄8個居委會(東方、南郊、西北、大州、書院、下坑、長化、大元)。
坎市鎮 駐坎市街,轄1個居委會(坎市街)、6個村(秀山、文館、清溪、新羅、浮山、洽溪)。
下洋鎮 駐下洋,轄20個村(陳正、東山、西山、北斗、下洋、中川、富川、覺川、思賢、東聯、沿江、下坪、大瑞、丹竹、上川、初溪、月流、三聯、廖陂、霞村)。
撫市鎮 駐社前,轄17個村(社前、里興、撫溪、橋河、五聯、鵲坪、華豐、龍川、五湖、東安、中湖、基安、溪聯、貝溪、協興、中在、新民)。
高陂鎮 駐睦鄰,轄1個居委會(先富街)、11個村(富嶺、平在、沾溪、睦鄰、上洋、西陂、北山、和興、黃同、許佳、曲峰)。
湖雷鎮 駐下湖,轄27個村(下湖、下寨、湖瑤、桐田、白□、前坊、羅灘、石坑、淑雅、道仁、竹蘭、高石、深度、羅陂、上湖、上北、上南、增瑞、尺度、荷花、蓮塘、溪口、錦溪、象基、潘坑、弼鄱、玉文)
湖坑鎮 駐新街,轄16個村(湖坑、西片、五黃、新街、六聯、洪坑、奧杳、山下、吳屋、樓下、洋多、新南、南中、南江、實佳、吳銀)。
培豐鎮 駐大排,轄11個村(大排、孔夫、長流、文東、振東、文溪、上和、豐田、嶺東、洪源、東中)。
峰市鎮 駐錦西,轄2個居委會(峰市街、錦西)、11個村(泥角、高山、桃泉、河頭、書嶺、俄生、信美、忠信、黃磜、磜頭、新坑)。
龍潭鎮 駐龍潭,轄7個村(龍潭、銅聯、聯中、楓林、上西、上寨、虞溪)
城郊鄉 駐南郊,轄11個村(中坑、龍門、東溪、樟牛、上下斜、古一、蘭地、雙溪、古二、桃坑、三峰)。
仙師鄉 駐仙師,轄15個村(仙師、務田、蘭崗、九坑、西洋、書華、秀富、大阜、金寨、三壩、華僑、石鼓、恩全、錦豐、大嶺)。
洪山鄉 駐田梓,轄13個村(尚逕、下逕、上山、田梓、逕里、河東、河西、中村、碩傑、五坑、西聯、尚賢、石圳)。
湖山鄉 駐三來州,轄9個村(三來、賽華、里佳、桂坪、漳溪、象湖、楊山、黃坑、桂象)。
岐嶺鄉 駐井下,轄14個村(湖河、下山、井下、蒲山、龍湖、豐村、八聯、石培、中社、培上、外坑、新村、內坑、竹聯)。
大溪鄉 駐太聯,轄8個村(大溪、太聯、坑頭、黃龍、聯和、莒溪、湖背、三堂)。
高頭鄉 駐高北,轄5個村(高東、高南、高北、梅花石、大嶺下)。
古竹鄉 駐古竹,轄9個村(黃竹煙、坪洋、大德、陂子角、古竹、瑤下、溪口呂、蛟塘、田洋)。
虎崗鄉 駐虎北,轄6個村(虎東、虎北、虎西、龍溪、漢洋、城下)。
堂堡鄉 駐村中,轄10個村(河坑、村中、寶溪、蛟塘里、三堡、賽智、珠羅、磜下、香溪、下村)。
合溪鄉 駐溪南,轄13個村(王社、菜地、天豐、武北、溪南、洪教、袍山、馬子凹、湯湖、上調吳、合調、藕絲、下調吳)。
金砂鄉 駐西田,轄6個村(上金、赤竹、金砂、下金、卓坑、秀山)。
西溪鄉 駐富家,轄5個村(禮田、羅坑、富家、四聯、肖地)
陳東鄉 駐陳東,轄10個村(岩太、石嶺、石龍、園東、蕉坑、榕蛟、陳東、高峰、城東、共星)。

2000年,永定縣轄10鎮14鄉:鳳城鎮、坎市鎮、下洋鎮、撫市鎮、高陂鎮、湖雷鎮、湖坑鎮、培豐鎮、峰市鎮、龍潭鎮、城郊鄉、仙師鄉、洪山鄉、湖山鄉、岐嶺鄉、大溪鄉、古竹鄉、虎崗鄉、堂保鄉、合溪鄉、金砂鄉、西溪鄉、陳東鄉、高頭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11587人,其中: 鳳城鎮 39725 坎市鎮 26816 下洋鎮 28041 湖雷鎮 30039 高陂鎮 38272 撫市鎮 26942 湖坑鎮 17699 培豐鎮 37869 龍潭鎮 18311 峰市鎮 8648 城郊鄉 9353 西溪鄉 2843 金砂鄉 5118 仙師鄉 17467 洪山鄉 9565 湖山鄉 7894 岐嶺鄉 11044 古竹鄉 11163 堂堡鄉 10936 合溪鄉 12374 虎崗鄉 14291 大溪鄉 9968 陳東鄉 9950人、高頭鄉 7259人
2003年,永定縣轄10個鎮、14個鄉:鳳城鎮、坎市鎮、下洋鎮、撫市鎮、高陂鎮、湖雷鎮、湖坑鎮、培豐鎮、峰市鎮、龍潭鎮、城郊鄉、仙師鄉、洪山鄉、湖山鄉、岐嶺鄉、大溪鄉、古竹鄉、虎崗鄉、堂保鄉、合溪鄉、金砂鄉、西溪鄉、陳東鄉、高頭鄉。2003年末,戶籍人口46.3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26萬人。

鄉鎮簡介:
鳳城鎮代碼350822100
轄13個社區:~001_龍角社區、~002_仙峰社區、~003_大洲社區、~004_東興社區、~005_東坊社區、~006_西北社區、~007_南郊社區、~008_書院社區、~009_下坑社區、~010_金鳳社區、~11_長化社區、~012_大園社區、~013_龍鳳社區

坎市鎮代碼350822101
轄1個社區、6個村委會:~001_坎市街社區、~201_秀山村、~202_文館村、~203_清溪村、~204_新羅村、~205_浮山村、~206_洽溪村。

下洋鎮代碼350822102
轄20個村委會:~201_陳正村、~202_東山村、~203_北斗村、~204_西山村、~205_下洋村、~206_中川村、~207_富川村、~208_覺川村、~209_思賢村、~210_東聯村、~211_沿江村、~212_下坪村、~213_三聯村、~214_大瑞村、~215_丹竹村、~216_上川村、~217_霞村村、~218_初溪村、~219_月流村、~220_廖陂村。

湖雷鎮代碼350822103
轄27個村委會:~201_下湖村、~202_下在村、~203_石坑村、~204_湖瑤村、~205_桐田村、~206_白崬村、~207_前坊村、~208_羅灘村、~209_玉文村、~210_淑雅村、~211_道仁村、~212_竹蘭村、~213_高石村、~214_深度村、~215_羅陂村、~216_上湖村、~217_上北村、~218_上南村、~219_增瑞村、~220_尺度村、~221_荷花村、~222_蓮塘村、~223_溪口村、~224_錦溪村、~225_象基村、~226_藩坑村、~227_弼鄱村

高陂鎮代碼350822104
轄2個社區、11個村委會:~001_先富街社區、~002_富園社區、~201_富嶺村、~202_平在村、~203_增坑村、~204_曲峰村、~205_睦鄰村、~206_上洋村、~207_西陂村、~208_黃田村、~209_許佳村、~210_北山村、~211_和興村。

撫市鎮代碼350822105
轄17個村委會:~201_社前村、~202_五聯村、~203_中在村、~204_新民村、~205_撫溪村、~206_橋河村、~207_協興村、~208_里興村、~209_龍川村、~210_華豐村、~211_鵲坪村、~212_五湖村、~213_東安村、~214_中湖村、~215_基安村、~216_溪聯村、~217_貝溪村

湖坑鎮代碼350822106
轄16個村委會:~201_湖坑村、~202_西片村、~203_新街村、~204_五黃村、~205_六聯村、~206_洪坑村、~207_樓下村、~208_吳屋村、~209_奧杳村、~210_山下村、~211_洋多村、~212_新南村、~213_南中村、~214_南江村、~215_實佳村、~216_吳銀村。

培豐鎮代碼350822107
轄11個村委會:~201_文溪村、~202_文東村、~203_孔夫村、~204_大排村、~205_洪源村、~206_長流村、~207_東中村、~208_振東村、~209_豐田村、~210_嶺東村、~211_上和村

龍潭鎮代碼350822108
轄7個村委會:~201_上在村、~202_上西村、~203_楓林村、~204_龍潭村、~205_銅聯村、~206_聯中村、~207_虞溪村。

峰市鎮代碼350822109
轄2個社區、9個村委會:~001_峰市街社區、~002_錦西社區、~201_高山村、~202_桃泉村、~203_河頭村、~205_俄山村、~206_信美村、~207_忠信村、~208_寨頭村、~209_黃寨村、~210_新坑村

城郊鄉代碼350822200
轄14個村委會:~201_中坑村、~202_東溪村、~203_上下斜村、~204_樟堯村、~205_蘭地村、~206_古一村、~207_雙溪村、~208_三峰村、~209_古二村、~210_桃坑村、~211_龍門村、~212_書嶺村、~213_萬美村、~214_彩霞村

西溪鄉代碼350822201
轄7個村委會:~201_富家村、~202_禮田村、~203_羅坑村、~204_四聯村、~205_肖地村、~206_碩傑村、~207_撫全村。

金砂鄉代碼350822202
轄7個村委會:~201_上金村、~202_赤竹村、~203_西田村、~204_卓坑村、~205_秀山村、~206_下金村、~207_五坑村。

仙師鎮代碼350822203
轄16個村委會:~201_仙師村、~202_華坊村、~203_恩全村、~204_務田村、~205_大嶺村、~206_蘭崗村、~207_秀富村、~208_九坑村、~209_西洋村、~210_書華村、~211_大阜村、~212_三壩村、~213_金寨村、~214_石鼓村、~215_錦豐村、~216_新橋村。

洪山鄉代碼350822204
轄9個村委會:~201_尚賢村、~202_尚徑村、~203_下徑村、~204_上山村、~205_田梓村、~206_樟羅村、~207_中村村、~208_撫碩村、~209_西聯村。

湖山鄉代碼350822205
轄9個村委會:~201_賽華村、~202_里佳村、~203_桂坪村、~204_象湖村、~205_楊山村、~206_黃坑村、~207_三來村、~208_漳溪村、~209_桂象村。

岐嶺鄉代碼350822206
轄14個村委會:~201_湖河村、~202_下山村、~203_井下村、~204_蒲山村、~205_龍湖村、~206_豐村村、~207_八聯村、~208_石培村、~209_培上村、~210_中社村、~211_外坑村、~212_新村村、~213_內坑村、~214_竹聯村。

古竹鄉代碼350822207
轄9個村委會:~201_黃竹煙村、~202_坪洋村、~203_大德村、~204_陂子角村、~205_古竹村、~206_瑤下村、~207_溪口村、~208_蛟塘村、~209_田洋村。

堂堡鄉代碼350822208
轄10個村委會:~201_寨下村、~202_蛟塘村、~203_下村村、~204_寶溪村、~205_村中村、~206_河坑村、~207_三堡村、~208_賽智村、~209_朱羅村、~210_香溪村。

合溪鄉代碼350822209
轄13個村委會:~201_王社村、~202_采地村、~203_藕絲村、~204_天豐村、~205_武北村、~206_溪南村、~207_袍山村、~208_洪教村、~209_合調村、~210_上調吳村、~211_下調吳村、~212_湯湖村、~213_馬子凹村。

虎崗鄉代碼350822210
轄6個村委會:~201_虎東村、~202_虎西村、~203_虎北村、~204_城下村、~205_龍溪村、~206_漢洋村

大溪鄉代碼350822211
轄8個村委會:~201_大溪村、~202_太聯村、~203_坑頭村、~204_黃龍村、~205_聯和村、~206_三堂村、~207_莒溪村、~208_湖背村。

陳東鄉代碼350822212
轄10個村委會:~201_陳東村、~202_岩太村、~203_古龍村、~204_園東村、~205_蕉坑村、~206_石嶺村、~207_共星村、~208_城東村、~209_榕蛟村、~210_高豐村。

高頭鄉代碼350822213
轄5個村委會:~201_高東村、~202_高北村、~203_高南村、~204_大嶺下村、~205_梅花石村。

建置沿革

公元282年(晉太康三年)“分建安郡立晉安郡”,統原豐、新羅等8縣。永定治地屬晉安郡新羅縣,上隸揚州,

公元291年(元康元年)改隸江州(初治江西南昌,後移九江)。

公元468年(南北朝宋泰始四年),屬晉平郡

公元502~519年(梁天監)屬南安郡。

公元557~559年陳(武帝)永定,屬閩州南安郡。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廢建安、南安二郡,改為泉州,大業初年,復為閩州。永定治地,先屬泉州後隸閩州。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屬建州。

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轄新羅、長汀、黃連三縣,永定治地屬汀州新羅縣。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改汀州為臨汀郡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復為汀州,入宋後仍稱臨汀郡),改新羅縣為龍巖縣,永定治地屬臨汀郡龍巖縣。公元769年(大曆四年),析龍巖的湖雷下堡置上杭場。

公元777年(唐大曆十二年),龍巖縣改隸漳州。上杭場脫離龍巖而直屬汀州。永定治地屬汀州上杭場(場治在今之永定縣湖雷鄉)。

五代十國後周顯德元年,即公元954年(南唐保大十二年),徙上杭場於禾丸梓堡(今永定縣高陂鎮北山村)。永定隸屬依舊。

公元994年(宋淳化五年),升上杭場為縣。

公元996年(至道二年),上杭縣治從禾丸堡遷白砂(現上杭縣境)。永定治地屬臨汀郡上杭縣。

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汀州升格為路,

公元1281年(至元十八年),汀州路所屬6縣為元世祖忽必烈女兒魯國公主囊加真的封地。隸福建行中書省。公元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改隸江西行中書省

公元1356年(至正十六年),汀州復隸福建行中書省。永定治地屬汀州路上杭縣。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汀州路改稱汀州府,屬福建承宣布政司,永定治地隸於汀州府上杭縣。

公元1462年(天順六年),上杭縣勝運里爆發號稱“白眉”的農民起義,“破縣治、殺都閫”。後溪南里又爆發以鍾三、黎仲端為首的農民起義。

公元1478年(成化十四年),福建巡撫高明,以“去治遠”、“山僻人頑”、“地險民悍”,必須“鎮撫化導”為由,會同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建都指揮司、福建提刑按察司上奏朝廷批准,析上杭縣溪南、金豐、豐田、太平、勝運等五里十九圖添設縣。定名永定,屬汀州府。

清屬汀州府。公元1912年

(民國元年),廢府、州、廳,福建省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永定、閩西南20個縣同屬西路道.

公元1914年(民國3年),改西路道為汀漳道,道所在地龍巖,永定屬汀漳道。

公元1925年(民國14年),廢道,福建省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永定直隸福建省。民國22年11月,以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十九路軍將領為核心,在福州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為閩海,閩上、泉海、龍漳四省和福州、廈門兩個特別市,管轄64縣。12月,改原四省名稱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永定縣屬龍汀省。

1929年5月在毛澤東親自主持下成立了永定縣革命委員會。同年10月成立了永定縣蘇維埃政府。

1930年3月閩西蘇維埃政府成立,永定隸閩西蘇維埃政府,

1935年4月閩西蘇區解體,成立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永定縣委、縣蘇屬閩西南軍政委員會。

1937年10月12日撤銷閩西南軍政委員會,重新成立中共閩粵贛省委,永定縣委、縣蘇屬中共閩粵贛省委。直至

1938年3月 經點編後的游擊隊隨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為止,永定境記憶體在著國民黨政府和永定縣蘇維埃政府兩種政權。

1938年3月以後留在地方工作的中共黨員,重新建立組織,鞏固原有的並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繼續開展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直至1949年9月1日永定全境解放。公元1934年民國23年)1月,“福建事變”失敗。2月,恢復福建省,成立省政府。7月,遵照南昌行營訓令,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專員公署受省政府指揮監督,是“省政府的輔助機關”,全省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永定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在龍巖。


公元1935年—公元1942年(民國24年—31年),全省改為七個行政督察區,永定縣屬第六行政督察區,區治在龍巖。
公元1940年(民國29年)3月,撤銷峰市特區並劃歸永定縣管轄。
公元1943年 (民國32年),全省重新調整為八個行政督察區。
公元1946年(民國35年)1月,全省劃分為九個行政督察區,永定均屬第六行政區。
公元1947年(民國36年)4月,全省重新劃為七個行政區,永定屬第七區,專員公署駐地仍在龍巖。此一格局一直沿續到
公元1949年(民國38年)8月福州解放為止。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福建省下設八個專區。永定屬第八專區,專區公署設在龍巖。

1950年4月第八專區政府改稱福建省龍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龍巖專區,永定屬龍巖專區。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永定縣成立了“永定縣軍事管制委員會”和“永定縣革命委員會”,隸屬“龍巖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和“龍巖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9月18日撤銷“龍巖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龍巖地區行政公署,永定屬龍巖地區行署。

1997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龍巖撤地設市,永定縣改隸龍巖市

地理

永定縣位於福建省龍巖市,北緯24°23"-25°06",東經116°25"-117°05"。面積2216.3平方千米。轄9鎮、15鄉東與本省南靖縣、平和縣接壤,南和廣東省大埔縣、梅州市相連,西與本省上杭縣交界,北和本省龍巖市毗鄰。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縣境西南的鳳城鎮。縣治距龍巖地區行政公署駐地龍巖市公路里程78公里,距省會福州市公路里程548公里(鐵路由龍巖市起至福州市515公里),距首都北京市3216公里(其中永定到龍巖公路78公里,龍巖到北京鐵路3138公里),距廈門市公路里程288公里、汕頭市公路里程250公里、深圳市公路里程627公里。

人口46.53萬(歸僑、僑眷7萬),旅外僑胞、港澳台胞20餘萬人。通行閩西客方言上杭話

永定縣博平嶺

地形:永定縣屬福建省山地丘陵的一部分,是典型的中低山丘陵地貌縣。串珠狀河谷盆地和山間盆地沿永定河、金豐溪、黃潭河以及汀江下游兩岸散布。博平嶺山脈玳瑁山山脈分別從東北龍巖適中及小池向本縣坎市與虎崗入境後,向南、東南和西南方向傾斜、延伸。層巒迭嶂,丘陵起伏,其中有許多風光秀麗的名山勝地。

水文:永定縣溪河均屬山區性河流,受地形、氣候的影響較大。其主要特徵是水量豐富,動態變化大,河道坡降大,流速快,易漲易退,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沿河兩岸土地肥沃,氣候條件優越,是永定縣人民的主要聚居地和產糧區。
永定河流支流多,地表水網密布,呈樹枝狀分布全縣。主要溪河的流向是隨山脈延伸,自東北流向西南。永定縣內溪河分別屬於下列水系:
汀江水系——包括永定河金豐溪黃潭河和汀江幹流四大河流及其三十多條支流;梅河水系——包括湖山鄉的象湖溪、三溪溪、黃坑溪和桂竹洋溪,它們源於湖山,往閩南地區的平和縣蘆溪鄉流入廣東省大埔縣的梅河;梅江水系——主要是洪山鄉的尚徑溪和張屋溪,注入韓江;九龍江水系——有古竹鄉高東的楊古藍溪,隘背坑、庵子坑溪和高陂鄉的增坑村溪,注入九龍江。其中汀江水系的流量最大,平均年總徑流量達255.86億立方米,徑流地域最廣,約占全縣總面積的97%以上。
永定縣有四大河流,分別是永定河、金豐溪、黃潭河、汀江幹流。

永定縣永定河

永定河 發源於坎市鎮田地竹子爐,經龍巖適中城坑轉回永定縣撫市西坑、銅鑼坪、龍潭、青溪深渡,撫市鄉政府所在地,再流向坎市鎮的洽溪,與發源於虎崗筆架山的高陂溪和源於孔夫、東中等地的坎市溪匯合後,經堂堡鄉、湖雷鄉、城郊鄉、鳳城鎮、仙師鄉,在蘆下壩注入汀江。全長91.5公里,流域面積1074.88平方公里。主流河段河床平均寬91米,最寬處150米,最狹處32米,河道坡降3.77‰,年徑流量30.22億立方米。出境多年平均流量為30.26米3/秒,最大洪峰流量3200米3/秒。其主要支流有高陂鄉的虎崗溪、新塘背溪、西陂溪、上洋溪、平寨溪、富嶺溪,坎市鎮的文溪溪、浮山溪、青溪溪,撫市鄉的田龍溪、吳坑溪、上西溪、上寨溪、貝溪溪、基安溪、中湖三重溪、鵲坪溪、里興桃源溪、橋河下溪,堂堡鄉的蛟塘里溪、三堡溪、賽智溪、香溪、寶溪,湖雷鄉的蓮塘溪、上湖溪、石坑溪、角坑溪、鴨媽潭溪,鳳城鎮的西門溪、書院溪,城郊鄉的中坑溪、箭灘溪、龍門溪、蘭地溪、雙溪溪、梘下溪和仙師鄉的金砂溪、深塘溪、錦西溪。
金豐溪 發源於古竹洋竹,流經古竹、湖坑、大溪,至岐嶺鄉獅象潭,匯集主要支流陳東溪後,再往下洋鄉的中川湯子閣,於沿江斗尾壩流向廣東大埔樟溪,注入汀江下游。全長57.5公里,流域面積668.37平方公里。主流河段河床平均寬102米,最寬處160米,最狹45米,河道坡降7.89‰,年徑流量17.24億立方米。出境多年平均流量18.08米3/秒。金豐溪河道彎曲,水流落差大。其主要支流有高頭溪、奧杳溪、黃村溪、黃龍溪、南溪溪、莒溪溪、城東溪、陳東溪、雙洋溪、太平寨溪、中川溪、下溪溪、大瑞溪、三來溪和東聯溪。
黃潭河 源於上杭,從永定縣仙師鄉齊潭村入境,流經三壩、犁頭咀、池溪、河西、上河口到洪山鄉下河口注入汀江。在境內全長13.9公里,流域面積198.14平方公里。坡降1.91‰,年徑流量37.4億立方米。入境多年平均流量37.4米3/秒。其支流主要有灌洋溪(包括紫山前溪、龍窟前溪)、湯湖溪(包括梅子坑溪、馬子凹溪、上圳溪)、合調溪(包括菜地溪、武北溪、石塘里溪、犁坑裡溪、大塘背溪、天豐溪、半山溪、高采坑溪)和仙師的金寨溪、大阜溪、秀富溪。
汀江幹流 源於長汀,經上杭從永定縣洪山鄉溪口入境,沿九州甫、馬寨、西聯、河口、仙師鄉上泥角、進入三峰、峰市、復入仙師蘆下壩、流向廣東大埔石市,在縣境內全長25.2公里。流域面積7907平方公里,本縣境內212.23平方公里。坡降2‰,年徑流量17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34米3/秒。它在本縣境內除容納黃潭河和永定河之外,其支流尚有洪山鄉的溪口溪、河西溪、田梓溪、石傑溪、上連家田溪、仙師鄉的恩全溪、石鼓溪和峰市鄉的三豐溪、信美溪。

氣候

永定縣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特點是夏長而不酷熱,冬短而無嚴寒,雨量相對集中,乾濕季節分明。但因受地形地勢的制約,境內氣候垂直差異較大,對大風暴雨雷電、冰雹和霜雪等局部氣象要素的形成、移動也有較大的影響。

經濟

永定縣永定縣
全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59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4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6.9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6.25億元,分別增長6.8%、10.4%和9.9%。實現財政總收入3.21億元,增長4.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9億元,增長13.4%;財政支出3.11億元,增長13%。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3.7億元,增長14.2%;各項貸款餘額12.7億元,增長17.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1億元,增長1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32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4046元,增長12.1%。

農業結構調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69億元,增長9.3%。種植糧食物作物3.22萬公頃,總產15.27萬噸,分別增長4%和6.4%;種植經濟作物1.43萬公頃。新增年存欄100頭以上規模化養豬場近300戶,其中有8家通過省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證,牧漁業產值8.44億元,占大農業產值的45.1%。完成造林更新1120公頃,其中個私造林866.67公頃,占造林更新總面積的77.3%。全縣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職工技能培訓8000人,其中陽光工程培訓2353人,占任務的118%,全縣轉移農村勞動力10.1萬人,占農村總勞動力的45%。

工業化進程。全縣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7.4億元,增長11.5%,其中縣屬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增長62.7%。全年共簽約項目105個,總投資57.13億元,其中已開工項目92個,已投產項目34個,續建項目31個,總投資9.39億元,完成投資6.2億元。列入市“三個一百”重點項目進展順利,13個新增長點項目新增產值2.93億元;11個重點投資項目完成投資4.64億元;蓮花工業園區被省政府列為擬保留園區,已簽訂入園項目15個,投資總額近3億元,已有6家企業投產、4家開工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全年累計投入公路建設資金1.3億元,全面完成了3條省際通道改造;完成了撫市至牛欄山、湖坑至高頭、湖雷至坎市、高陂至虎崗等水泥路面改造和岐嶺至金豐場道路改造,累計完成328公里通村公路改造,被評為全省農村路網建設先進縣。棉花灘客運碼頭正在建設,漁業碼頭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全面開展南門街東側1號地塊拆遷改造,完成24個單位公房的協定簽訂和騰房拆除工作,完成了432戶居民戶的協定簽訂工作,占任務數的94.6%。已完成永定河、撫溪流域綜合規劃,完成了9處人飲工程,建成標準化渠道61.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20公頃,初級水利化和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通過省達標驗收,生態修複試點縣項目全面完成,完成了12個鄉鎮垃圾填埋場建設。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2億元,增長28.4%。

改革創新。事業單位和人事制度改革有效推進,全年累計完成12家事業單位的改制,精簡事業編制136個,分流事業單位人員994人。財政監管體制改革力度加大,2004年政府採購規模達3100萬元,節約資金368萬元,節約率為12%。林權制度改革進展順利,已完成改革村239個,占任務的86%;完成改革面積6.57萬公頃,占任務的92%;完成林權登記發證面積11.79萬公頃,占應登記發證面積的85.3%。農村工作機制不斷創新,選派了59名優秀黨員幹部駐村任職,在全縣230個村推行村賬委託代理;落實“一費制”收費政策,農村義務教育“一費制”收費面達100%。

社會事業。全縣人口47.39萬人,年內總出生人口5113人,人口出生率10.81%,綜合節育率88.6%,完成年度人口與計生指標。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完成2.19萬平方米,新建校舍3萬多平方米;金豐中學通過省三級達標校評估驗收,永定二中通過省示範國中評估驗收,聯考成績獲全市“四個第一”;核減中國小教職工編制1016名,撤併35所完全國小。城鎮新增就業崗位2318個,幫助1311個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為5.1%。投入113萬元幫助6個村實施14個扶貧項目,完成8個村、143戶、588人的“造福工程”搬遷。農村救助體系有所突破,在全市率先對農村60周歲以上實行計畫生育困難對象發放獎勵扶助金,有313位農村“五保對象”、“優撫對象”、“農村貧困居民”得到了醫療救助。全縣共有6959戶、18069人被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占全縣農業人口的4.6%,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最低保障制度

工業:工業採礦化肥釀酒水泥石灰林產化工電力農機食品印刷捲菸藤器等門類。永定烤菸為全國烤菸清香型代表,清代有“煙魁”之稱。傳統名產中成藥湖山巴戟天、“采善堂萬應茶餅”。梅坎鐵路境內58千千米。水運從峰市北達上杭,南通廣東韓江口。

旅遊

城區有1929年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朱德毛澤東舊居張家祠賴家祠),1931年周恩來舊居秋雲樓),紅四軍萬人祝捷大會舊址(南門壩)、金砂店邊為1928年永定暴動遺址,金谷寺福建省第一支紅軍部隊成立地,湖坑南溪仙洞為1941—1945年中共閩贛邊區工委和永(定)(平)和(南)靖(大)埔邊委駐地。
獅象潭獅石、象石形神俱肖,高陂西陂天后宮殿宇堂皇、雕塑精美,培豐燕子岩洞穴深邃、岩石磊落,撫市東華山峰奇治岩特,雲縈霧繞,素稱永定第一名山,附近有猴子山、響石崬諸勝。永定土樓建築規模宏大,構造精巧,別具一格,譽稱“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建築模式”。

客家土樓

永定縣一帶的崇山峻岭之中矗立著一座座圓形,方形和半圓形的民居古建築——土樓,它已成為中外聞名的華夏奇觀。

這種土樓多建於兩代,但是,追根溯源,早在西晉年間它就誕生了。當時,從外地逃荒來此的客家人,把簡單的泥瓦房改造成堅固美觀的土樓,並逐漸由單層發展成多層。這種土樓既抵禦颱風,地震等天災,又能抵禦匪盜劫掠等人禍,而且把分散居住的客家人聚集在一起,平時,一起生活,和睦相處。遇事,聯合起來,共同抗擊。

土樓造型各異,風格獨特,有的古樸壯觀,有的華麗精巧,幢幢都閃耀著民眾智慧的光芒,堪稱“中華一絕”。永定縣高頭村的承啟樓(又名天助樓)是當地最大的圓形土樓,它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整個建築結構為三圓一個中心,呈現出圓中套圓(大圓套中圓,中圓套小圓)、外圓高大,內圓漸低之勢,規模宏大,造型奇妙。它的外圓周長二百二十九點三四米,高十二點四米,分為四層,共有二百七十二間房。第二圓為兩層,每層四十個房間,中央為公共場所,全樓八十戶人家一個姓,是幾代人同居的一個大家庭,分序不按層次,而是遵循平等和睦的原則,都是從一層到四層為一戶,再加各戶共用的公共場所——祖堂,從而形成了中央為中心的向心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智慧。

永定縣南溪土樓群

高北土樓群位於高頭鄉高北村,景區內的“圓樓之王”—承啟樓是最著名的土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村有上百座土樓,依山傍水,高低錯落。歷史悠久的五雲樓等古老的土樓,見證了客家人的創業精神和聰明才智。
南溪土樓群:這裡的土樓幾乎囊括了永定客家土樓的所有種類,最具代表的土樓有環極樓、衍香樓、振福樓。公元16世紀以前遺留下來的多處土樓殘牆,歷經數百年的歷史滄桑,至今仍然昂首挺立,在向人們訴說著土樓客家人不平凡的經歷。

初溪村集慶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永定現存最古老(建於1419年),和結構最特殊(72道樓梯)的圓土樓。全樓木製結構不用一枚鐵釘,與厚度近2米的生土牆一道經歷了近600年的風霜雪雨。

富紫樓:座落在下洋鎮中川村,建於清雍正年間(1735),此樓坐北向南,高二層,底層40開間,由T字形人稱“天街”的巷道分隔成為北南兩組共5個居住單元。這是一痤奇妙的長方形土樓,面寬21.5米。進深47米,平面按“富”字圖形布局。其布局之奇,結構之妙,可謂巧奪天工。

衍香樓:衍香樓坐落在湖坑鎮新南村,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直徑40米,樓高4層17米,土牆底層寬1.5

永定縣振福樓
米,頂層寬0.7米,全樓共有124年房間,造型別致,風景優美的書香門第,處處閃爍著這客家人的人文歷史。

振福樓:位於湖坑鎮下南溪。它是舉世無雙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最佳融合。大門前面清澈的南溪緩緩而來,溪面寬闊,河裡大石橫臥,形態各異。下游不遠處有石拱橋連續兩岸,田疇平坦,河堤高築,厚實堅固。橋下不遠處,深潭碧水,古榕蔥蘢,如傘如蓋。山水相依,小橋流水,田園風光,東方神秘的古城堡,人間的天堂。

特產

永定為全國優質烤菸基地,省重點林區縣、蜜柑生產基地之一。農副產品稻米甘薯大豆茶葉高東茶尤佳),花生油菜籽油桐籽藥材松脂西瓜香蕉,永定菜乾甜柿著名。

其它永定縣

公1357(元至正十七年)朱元璋更武進縣名永定縣,為長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治所。公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復名武進縣。

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行政區劃

(註:廈門市副省級城市金門縣連江縣馬祖列島未實際統治,見台灣問題。)(參見:福建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